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石斛混淆品——果上叶的生药学初研



全 文 :第 31卷第 4期
2008年 8月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ofYunn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Vol. 31No. 4
8.2008
石斛混淆品———果上叶的生药学初研*
杨树德 , 王小庆 , 杨竹雅 , 周 莹 , 付 晶
(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院 , 云南昆明 650200)
  摘 要:目的:为澄清石斛混淆品———短齿石豆兰 Bulbophyllumgrifitni(Lindl.)Rchb.f的鉴别 , 发掘石
豆兰属药用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来源鉴别 、 性状鉴别 、 显微鉴别 、 理化鉴别的方法对短齿石豆
兰进行生药学初研。结果:短齿石豆兰不能代石斛入药。结论:通过比较短齿石豆兰假鳞茎与石斛的组织结构
及化学成分 , 得出二者的区别 , 为石斛混淆品的鉴别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果上叶;石斛混淆品 ;生药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723(2008)04— 0005— 04
石斛为贵重药材 , 应用历史悠久 。且商品药材
品种繁杂 , 各地用药情况比较混乱 , 目前市场上出
现的伪品及混淆品也较多 , 同科植物短齿石豆兰
Bulbophylumgrifitni(Lindl.)〔1〕的假鳞茎以 “果
上叶”, “石串莲 ”, “小绿芨 ”〔2〕等名称入药 , 多用
于清热 、润肺 、 止咳 , 主治支气管炎 、 咽喉肿痛 、
口腔炎 、 慢性胃炎 、 食欲不振 , 外用主治跌打损
伤 、骨折等病症 。药材性状 、 显微特征 〔3〕及有效
成分〔4〕与石斛都有明显差异。对上述植物的生药
学研究不仅有利于加强石斛混淆品的鉴别 , 且对石
豆兰属植物资源的开发 、 利用 、扩大用药范围有一
定意义 , 同时也对中药石斛饮片和以石斛为原料的
中成药质量的稳定提供保障依据 , 因此 , 对该植物
进行生药学初步研究 。
1 植物来源
为兰科石豆兰属植物短齿石豆兰 Bulbophylum
grifitni(Lindl.)Rchb.f的假鳞茎 。 (本品采自
云南玉溪新平 , 标本经云南中医学院杨树德鉴定)
2 植物形态
多年生常绿肉质草本 。根状茎匍匐横生 , 多分
枝 , 节较多 , 节处丛生细而长的须根 , 上面密生假
鳞茎 , 假鳞茎绿色 , 肉质肥厚 , 长卵状圆柱形 , 顶
端稍窄 。叶单生于假鳞茎的顶端 , 无柄 , 长方椭圆
形 , 先端微凹或顿尖 , 基部楔形 , 全缘 , 中脉明显。
图 1 短齿石豆兰植物图
图 2 短齿石豆兰药材图
3 性状鉴别
假鳞茎呈纺锤形 , 长 1 ~ 3cm, 下端较膨大 ,
5
*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 、 基础应用研究项目 (NO:06Y342C)
收稿日期:2008— 05— 08  修回日期:2008— 07— 02
作者简介:杨树德 (1956 ~ ), 云南通海人 , 男 , 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中药鉴定学教学工作。
2008年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第 31卷
上部直径 0.4 ~ 1cm, 表面黄绿色至黄棕色 , 被有
一层退化的膜质鞘状物 , 有细密的纵皱纹 , 顶端有
去叶后留下的痕迹 , 下端有残留的根须和须根痕 ,
质坚韧 , 不易折断 , 断面淡黄色至黄绿色呈纤维
性 , 气微 , 味微苦。
4 显微鉴别
4.1 假鳞茎横切面
图 3 短齿石豆兰假鳞茎横切面详图
1.表皮细胞 2.薄壁组织 3.草酸钙针晶
4.纤维 5.韧皮部 6.导管
图 4 短齿石豆兰假鳞茎横切面简图
1.表皮细胞 2.韧皮部 3.木质部
4.薄壁组织 5.草酸钙针晶
①表皮细胞 2列 , 排列整齐 , 呈类长方形 , 切
向面呈连珠状增厚。 ②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大小相
近 , 散在 40 ~ 45个维管束 , 多为有限外韧型 , 少
数为双韧型 , 维管束韧皮部外侧纤维单个排列 , 略
呈环状 , 导管 4 ~ 8个环状排列。 ③黏液细胞散在 ,
内含草酸钙针晶束 。④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 。
4.2 叶横切面
图 5 短齿石豆兰叶横切面详图
1.表皮 2.硅质块 3.薄壁组织 4.纤维
5.导管 6.韧皮部 7.分泌腔 8.表皮细胞 9.气孔
①上下表皮细胞各一列 , 类长方形 , 排列整
齐 , 均被增厚的角质层 , 下表皮有气孔 。②叶肉组
织无分化 , 细胞类方型 , 排列疏松 , 有细胞间隙 ,
近下表皮处可见形状特异的分泌腔。③主脉脉维管
为外韧型 , 两侧各有一个维管束 , 木质部位于上
方 , 由 8 ~ 11个导管组成 , 韧皮部位于下方维管束
周围围有一圈内壁增厚的纤维 , 无厚角组织 。
4.3 假鳞茎及根粉末
图 6 短齿石豆兰假鳞茎及根粉末图
1.表皮细胞 (表面观) 2.鳞叶表皮细胞 3.导管
4.薄壁细胞 5.纤维 6.表皮细胞 (侧面观)
7.黏液细胞 (含草酸钙针晶)
6
第 4期 杨树德 , 等:石斛混淆品———果上叶的生药学初研              
气微 , 味微苦 , 灰黄色。 ①表皮细胞 (表面
观)呈类长方形细胞壁呈连珠状增厚 。 ②鳞叶表
皮细胞呈长圆形 , 壁薄 , 排列整齐。 ③多为螺纹导
管 , 少见孔纹导管。 ④薄壁细胞 , 排列紧密。 ⑤纤
维两种 , 一种长条形 , 壁厚 , 胞腔小;另一种长梭
形 , 壁厚 , 可见壁孔 。 ⑥表皮细胞 (侧面观)类
长方形 , 排列整齐 , 角质层部分呈乳突状 。⑦黏液
细胞中含草酸钙针晶 , 偶见方晶。
4.4 叶粉末
图 7 短齿石豆兰叶粉末图
1.薄壁细胞 2.导管 3.纤维
4.表皮细胞 (表面观) 5.气孔
气微 , 味微苦 , 灰绿色。 ①薄壁细胞 , 排列紧
密 。②导管多为螺纹导管③纤维形状多呈梭形 , 壁
增厚 , 胞腔较大 , 可见圆形壁孔。 ④表皮细胞
(表面观)排列紧密 , 细胞壁呈连珠状。 ⑤气孔不
定式 , 副卫细胞 4 ~ 5个 , 可见少量棕色物质。
5 主要成分
经系统预实验 , 检查出短齿石豆兰的有机酸 、
黄酮 、 香豆素 、多糖等呈阳性反应;氨基酸 、 多
肽 、 蛋白质实验呈阴性反应 。另有强心苷和挥发油
的弱反应 。
6 理化鉴别
取样品粗粉 10g, 置于小圆底烧瓶中 , 加 95%
乙醇 100mL于水浴上回流 1h, 稍冷后加入蒸馏水
使 95%乙醇稀释成 70%的浓度 , 混合均匀后 , 冷
至室温 , 过滤 , 滤液转移至分液漏斗中 , 用 60%
石油醚分 3次萃取 , 合并 3次石油醚萃取液供下述
实验用 , 将 70%乙醇液分出后浓缩至 40 ~ 50mL,
供下述实验用 。
用 Ph试纸测定乙醇提取液 , 试纸颜色指示 Ph
为 6, 表示有有机酸成分或其他酸性成分 。
取一滴乙醇提取液于一小块滤纸上 , 喷雾
0.1%溴酚蓝溶液 (70%乙醇溶液), 在兰色背景
上看到黄色斑点 , 指示有有机酸存在。
取一滴乙醇提取液于一小块滤纸上 , 喷雾 1%
的 AlCl乙醇溶液 , 干燥后有黄色斑点 , 于紫外荧
光灯下观察显亮紫色荧光。表示有黄酮成分存在 。
同时盐酸镁粉反应也显阳性 。
取一滴乙醇提取液于一小块滤纸上 , 置紫外光
下观察 , 有兰色荧光 , 加碱后又变成黄色荧光。
异羟肟酸铁反应和重氮化试验均显阳性 。
取 1mL冷水提取液于试管中 , 加入 2 ~ 3滴
0.2%的茚三酮水溶液 , 摇匀 , 在沸水中加热
5min, 冷却后无兰色或兰紫色反应 , 即无氨基酸 、
多肽 、蛋白质存在 。
取 1mL热水提取液于试管中 , 加 5%α-萘酚
乙醇溶液 2 ~ 3滴 , 摇匀 , 沿管壁缓缓加入 1mL浓
硫酸 , 有紫色环产生 , 表示有糖存在。
斐林试验也显阳性 。
取 1 ~ 2滴石油醚萃取液于一小块滤纸上 , 过
一段时间 , 滤纸上的油斑在空气中挥发不留痕迹 ,
说明可能含有挥发油。
磷钼酸试验显阳性 。
7 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短齿石豆兰的植物形态 、药材性状 、 显
微及理化特征的研究表明 , 本品与石斛比较有较多
的不同点 , 如下表: (以金钗石斛为标准进行比
较)
7
2008年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第 31卷
表 1 果上叶与金钗石斛比较表
果上叶 金钗石斛
来源 为兰科植物短齿石豆兰 Bulbophylumgrifitni(Lindl.)Rchb.f的假鳞茎 , 多鲜用
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 DendrobinnnobileLindl的新
鲜或干燥茎 [ 5]
植物形态 多年生常绿肉质草本。根状茎匍匐横生 , 多分枝 , 多节 、 节处丛生细而长的须根
多年生附生草本 , 茎丛生 , 直立 , 上部多少回折
状 , 稍扁 , 基部窄而圆 , 高 30 ~ 50cm, 粗达
1.3cm, 具槽纹 , 多节
性状鉴别 干品假鳞茎成纺锤形 , 长 1 ~ 3cm, 表面黄绿色至深绿色 , 有细密的纵皱纹 , 顶端有叶痕
茎的干燥品直径 0.4 ~ 0.6cm, 节间长 2.5 ~ 3cm,
表面金黄色或黄中带绿色
显微鉴别
横切面:①表皮细胞 2列 , 排列整齐含油滴②散在 40
~ 50个维管束 , 多为有限外韧 , 少为双韧型 , 导管 4
~ 8个成环状排列
①表皮为一列小扁平细胞 , 外被厚的角质层②
中柱宽广 , 散在有多数有限外韧型维管束 , 木质
部导管 1 ~ 3个
理化鉴别 含有有机酸 、 黄酮 、 多糖及香豆素等成分而无生物碱 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
[ 6] , 有石斛碱 、 石斛次
碱 、 6-羟基石斛碱 、 石斛醚碱等
[参考文献 ]
[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本草》 编委会.中华本草.
第四卷 [ 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 , 1999.649.
[ 2] 《全国中草药汇编 》 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
[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75.85.
[ 3] 李家实.中药鉴定学 [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 1975.529.
[ 4] 藤茜华.石斛及其习用品的性状鉴别.四川中医.
2001, 19 (11):15.
[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M] . (2005年版 Ⅰ 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62.
[ 6] 黄太康.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上册 [ M] .北
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1994.693.
PreliminaryStudyonGuoshangye—AConfusedVarietyofHerbaDendrobi
YANGShu-de, WANGXiao-qing, YANGZhu-ya, ZHOUYing, FUJing
(YunnanUniversityofTCM, KunmingYunnan6502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ProvidingasciencificbasisforclarifyingtheidentificationofBulbophylumgrifitni
(Lindl.)Rchb.f-AConfusedVarietyofHerbaDendrobiandexhumingBulbophylumGenusoficinalplantre-
source.Method:Includingsourceidentification, traitidentification, microscopicidentificationandphysicochemi-
calidentificationwilbeadoptedtostudyit.Result:Bulbophylumgrifitni(Lindl.)Rchb.fcannotreplace
Dendrobiinmedicine.Conclusion:ThroughcomparingboththeOrganizationStructureandChemicalConstituents
wecandisdiguishthediferencesbetweenthepseudobulbofBulbophylumgrifitni(Lindl.)Rchb.fandDen-
drobi.ThestudyofthisplantalsoprovidessomebasisfortheidentificationoftheConfusedVarietyofHerbaDen-
drobi.
KEYWORDS:Guoshangye;AConfusedVarietyofHerbaDendrobi;PharmacognosyStudy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