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细叶桉不同立地种源试验



全 文 :第 丨6 卷 第 2 期浙 江 林 业 科 技Vol .1 6 ,No . 2

1996年4月JOUR.OFZHEJI ANGFOR .SCI .&TECH .Apr., 1 996
细叶桉不同立地种源试验 *
陶德生 (浙江省乐清市桉树 良种繁育站乐清32 56〇0 )
摘要 应 用 细叶桉 25 个地理种源进行 了2 批不 同 立地种 源试验 , 对 4 ? 6 年生幼林
生长表现和适应性 , 运 用 指数分析法进行评价 , 结果表明 : 细叶桉种源 间各性状差 异 ‘ ,
山地片 达 到显著 或极显著水平 , 平地 片 除 第 2 批材积差异显著外 , 其 余均 不显著 ; 平地
与 山地 2 种立地同龄 间 比较 , 第 1 批平地 片 树高 大 3 倍 、 胸径大 6 倍 、 材积大 292 倍 ,
第 2 批树 高 和胸径 大 2 倍 、 材积 大 13 倍 。 经指数综合评定 , 评选 出 1 0 个 速生优质种 源 ,
其 中 13544 、 134 42 、 10S16 是平地和 山 地生 长都 最佳 的优 良种 源 ; 1;?35〇 、 TSP 和 1 537〇
是平地生 长的优 良种源 ; 135< 41 、 13-W6 、 133〇4 和 87147 - 2 是 山地 生 长的优 良种源 。 相
关检验表 明 , 种源 生长 与 原 产地纬 度 、 经度和 海拔 高 的相 关 关 系 均 不 密 切 。
关 键 词 细叶桉 ; 种源 ; 立地
细叶桉 ( Eucal yptus tereticorn isSm i th ) 是一个炜度跨越范围最广的树种 , 自然分 布 于
5 °2 (T ̄ 38 。 0 8 'S , 自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南部 、 穿过新南威尔士和昆士兰至巴 布亚新几南

亚的巴布亚沿海的广大地区 , 垂直分布 自 海滨台地至 1的昆 士兰高原 。 木材用途广泛 ,
用于薪材 、 木炭 、 造纸 、 杆材 、 标桩 、 栅栏杆 、 矿用材 、 纤维板和刨花板等 , 在澳大利亚 ,
被广 泛用作建筑和矿山 用材 , 适宜作各种尺寸的杆材 C 1 〕。 是当今世界各 国广泛引种和栽培的
主要树种之一 , 其中 以巴西的 引种栽培 、 改 良和利用最为成功
我国于 〗 89 〇 年从法国引进至广西龙州栽培 〔 ! > 〕。 8〇 年代初开始广泛引 种和地理种源试验 0
本文对在 ! 98 7 ̄ 1 98 8 年建立的 2 批不同立地种源试验林进行分析 , 旨在为我国 中亚热带东
部沿海地区选择适生不同立地的速生优质种源 , 为今后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乐清市桉树良种站及其附近地区 , 位于 28 °〇7 'N 、 1 2〇 °5厂 E , 地处浙江东
部沿海 , 年平均气温 1 7 . 7 °C , 最冷月 < 1 月 ) 平均温度 7 . 3 °C , 最热月 ( 8 月 ) 平均温度
27 . TC , 极端最高气温 36. 6。 (: , 极端最低温  ̄ 5 . 8 °C ,> l 〇 °C年积温 549 3 . 7 °C , 初霜 1 1 月
下旬 , 终霜 3 月下旬 , 年均降水量 1506 . 8mm , 雨 日 1 60d , 年蒸发量 12 76 .5mm , 年 日
照时数 17 7〇h , 年平均相对湿度 8〇 .8% , 夏秋台风频繁 , 冬季常受强冷空气侵袭 。
试验地为低山丘陵和平地 , 黄壤土 , 前作为桉树或马尾松林地 , 立地条件如表 丨 。
收稿 日 期 i sM - oe - i 9
* 周方成 、 钱道德 . 吴康安 、 朱蓉箱同志参加部分工作 . 特此致谢 。
浙 江 林 业 科 技

16 卷
表 1试 验 地 立 地 条 件
批 次立地类型 造林地点造林年 月海拔高 坡 度坡 向土壤质地 肥 力状况
第 】 批山地潘 家祥 1 988 年 8 月 1 003 0北轻壤下
平地桉树 良种站 1 987 年 8 月 1 0 中壤中
第 2 批山地下 步母 1 988 年 8 月10 03 0南轻壤 中 卜平地桉树 良种站1 987 年 8 月1 0 中壤中
/
2 材 料 与方法
2 _ 1 试验材料
参试种源共 24 个 , 种源基本情  .1 r-XTTTi
况和地理位置见图 1 、 表 2 。 种源种 1 25.—1 3^ ^ , 45 /\ 1 5〇St?〇,子第 1 批 由 中 国林科院林研所提供 , .
1 5 i^ 1 5 .第 2 批由 中 国林科院林研所和林业?
部桉树研究 中心各提供 5 个 , 各批 A M^\20-
试验用 当地细叶桉作对照 , 第 2 批f .I&± ̄ '
试验林还加用 当地赤桉作第 2 对照I5 ?81 25 '
( ck 2 ) 〇\南 澳叫
2 _ 2 试验方法 —新南威 尔士/3° *田 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 35 '
第 1 批山地片 5 次重复 , 1 6 株小区 , \ tH rn^斯马 尼亚
4 X 4 正方形排列 , 株行距 2m X 2m , . 扣 仙 .
平地片 7 次重复 , 单株小区 , 株行Li_,_,一_ _,_L_^i__^ ,_J
距 2m X 3m ; 第 2 批山地片 4 次重
复 , 2 〇 株小区 , 4 X 5 矩形排列 ,图 1参试4源 产 地的地理位置 示 意 图
株行距 2m X 2m , 平地片 5 次重复 ,
单株小区 , 株行距 2mX 3ii^ 2 批试验林均 用大块状整地 , 规格 6〇cm X 6〇cm X 5〇cm , 穴施基
肥为 NPK 复合肥 1 00g , 分别于 1 987 年和 1 9 88 年的 8 月用营养袋小苗造林 。
2 . 3 观测和分析
观测项目 为树高 、 胸径 、 材积 、 冠幅 、 枝下高 、 干形等 , 第 1 年和第 2 年的每半年测定
1 次 , 以后每年年终测定 1 次 。 对 1 99 1 年观测数据 (第 1 批平 片为 I" 3 年数据 >进行方
差分析 , 多重比较 , 相关分析w 和指数分析 C5 3 。
材积计算公式 〔 6 〕为 : v=〇 ?〇〇 〇〇3 33 3hd2
.式中 : V - 材积 ( m3 )H - 树高 ( m )D - 胸径 ( cm >
2 期陶德生 : 细叶桉不同立地种源试验3
表 2参 试 种 源 基 本 情 况
批次编号种源号亲本数地 点纬 度经 度海拔高
( s ) ( E ) ( m )
1 1 34 1 82 0Si r i numusoger ip l atPNG9 ° 30
"1 47 026 '580
2 1 3443 1 0KennedyR iverQLD 1 5 °2 6 '1 44 °\ V60
3 1 4 1 1 530SofMel enva le NQLD 1 5 °46 1*1 45 e 1 4'1 2 0
^4 1 34 427No fMa recbaQLD 1 6 °55 '1 45 °2 5 ' 38 0
51 44 2430R evcnshoe QLD 1 7 °39 '1 45 °2 T7 0 0
6 1 34 464Nt hofCa rdwe l lQLD 1 8 ° 1 6 '1 46 °(T 40
!7 1 2 9652 5Swo fm tGa rne tQLD 1 8 °30 ,1 44 °4 5 "800
8 1 3994 1 5Cred i tonS.F. QLD2 1 °0 ' 1 48 °3 0 '7 00
9 1 3544 1 0 40kNofG ladstoneQLD2 3 e44 '1 5 1 °V 1 0
1 0 1 354 11 0 9kSwofLmbi lQLD2 6 °30 "1 52 °3 7 , 1 00
^ 1 1 133 50 1 0 SofU rbenv i l l e NSW2 8 °36 '1 52 ° 24 ' 400
1 2 1 33 1 96NofWoo lgoo lgaNSW2 9 °55
"1 53 °1 2 '30
1 3 1 33 078W indsorNSW3 3 °32 "1 5 0 ° 50 ' 1 00
1 41 33 049Nerrigundah NSW36
° 1 3 "1 49 ° 48 ^80
1 5 1 33 0 35 Sa leV ic38 °T 1 47 ° A '1 0
1 6ck 浙江乐清2 8 。 7 ’ ( N >1 2 8 。 57 '2 0
1TSP
287 1 2 4 . - 1
387 1 47 - 2
第487 1 47 - 3
5 〗 4846
26 1 33991 2Oroba ytoEmoPNG8 °57 " 1 48 628 '2 00
7 1 4 1 1 530SofHe len val eNQLD1 5 °46 '1 45 °14 ' 1 2 0
8 1 537 0 66NofMa reeba QLD1 6 °46' 1 45 °15 ' ‘ 38 0
9 1 354 75R hampto n rac ecourseQLD23 ° 23 ,1 5 0 o30 ,3 0
1 0 1 08 1 6 1 Sc hac hd t^sckGymp ieQLD26 °1 9 " 1 52 °36 ' 1 50
1 1- ck 浙江乐清28 。 7' ( N >1 28 。 5r 2 0
1 2c k a 浙江乐清28 。 7' ( N ) 1 2 8 。 57 ’ 2 0
注 : ck-为当地对照种 : 细叶桉 , 心一为当地对照种 : 赤桉
3 结 果与 分析
3 - 1 不同立地对种源生长的影响
2 批试验林各有山地 、 平地 2 种立地类型 , 在海拔高 、 土壤肥力 、 土壤质地方面都有很
大差别 , 立地条件的这种差异 , 对种源生长影响很大 , 从总体而言 , 年均树高生长山地 0 . 7
 ̄ 1 . lm , 平地 1 . 5 ̄ 2 . 5m 。 年均胸径生长山地 0 . 4 ̄ 0 . 9 cm, 平地 1 . 7  ̄ 2 . 4cm , 两者树高相差
2 倍 , 胸径相差 3 倍 。 各种源间 , 从表 3可 以看出 , 同为 3 年 4 个月生 , 平地与山地生长量
比较 , 第 1 批参试的 I 6 个种源 , 树高大 3倍 , 胸径大 6 倍 , 材积大 2 92 倍 , 其 中 1 335〇 相差
最大 , ! 35 44 差距最小 , 第 2 批参试的 I 2 个种源 , 树高 、 胸径大 2 倍 , 材积大 1 3 倍 , 其中
4浙 江 林 业 科 技1 6 卷
1 〇 8 ! 6 差距最大 , 树高近 3 倍 , 胸径 3. 6 倍 , 材积 33 倍 。 87M 7 - 3 差距最小 , 树高 、 胸径
近 2 倍 , 材积 5倍 , 由此说明 , 细叶桉种源需要在较好的立地条件下生长 , 才能达到速生丰
产的 目 的 。
表 3细叶桉种源不同生长 比较i
(时 间 : 3 年 4 个月生 )
树 高 ( 丨”>胸 径 ?( cm )材 积 ( dm1 >批次 种源号 ^
平地山地平地 / 山地 平地山地 平 地 / 山地平地山地甲 地 / 山地
1 34 1 86 . 6 02 . 033 . 2 5G . 62 1 . 09G . 11 8 . 60 . 1 61  1G
1 34437 .7 62 . 4 13 . 2 08 . 3 11 .1 17. 546 . 80 . 1 9 246
1 4 1 1 57 . 1 12 . 1 53 . 308 . 43 1 . 087. 852 . 40 . 1 4 374
1 34427 . 542 . 2 73 . 309 . *2 4 1 . 327 . 07 7. 40 . 1 7 455
1 44247. 0 02 . 373 . 008 . 1 4 1 . 266 , 553 . 40 . 1 8 297
1 34467. 3 12 . 1 73 . 408 . 4 01 . 2 26 . 947 . 30 . 1 5 3 1 5
% 1 2 9656. 1 72 . 3 02 .7 06 . 2 31 . 1 75 .333 .00 .1 52 20
1 39946 . 901 . 584 . 407 . 530 . 7 51 0 .03 1 . 8 0 .06 53 0
1 1 35447. 4 03 . 022 . 509 . 2 1 1 . 7 65 .27 6 . 00 . 45 1 69
1 3 54 17* 1 82 . 562 . 808 .1 81 . 455 .6 53 . 70 . 2 4 2 24
|比1 33507 . 801 . 634 . 808 . 930 . 571 5 . 769 . 00 . 0 32 300
1 33 1 97.1 92 . 532 . 807 . 961 . 3 *2G. 0 49 . 80 . 2 4208
1 33075 .781 . 982 . 906 . 7 00 . 947. 1 38 . 70 .1 23 *2 3
1 33047 . 7 92 . 1 43 . 608 . 8 11 . 2 17 . 3 50 . 00 .1 435 7
1 33037 . 05 2 . 6 02 . 7 08 . 2 71 . 1 47 . 33 3 . 8 0 .1 8 1 88
ck6 . 7 5 2 . 692 . 507 . 1 2 1 . 1 86 . 0G3 . 70 . 1 9 335
X7 . 05 2 . 3 23 . 00 ,7 . 99 1 . 1 86 . 84 9 .70 .1 7292
TSP9 . 684 . 69 2 . 1 09 . 303 . 2 62 . 930 . 52 .1 1 4 . 5
87 1 47-17 . 583 . 7 82 . 007 . 1 52 . 9 12 . 51 5 . 2 1 . 3H . 7
87 1 47- 28 . 403 . 65 2 . 2 07 . 2 42 . 942 . 51 (3 . 2 1 . 51 0. 8
87 1 47- 38 . 654 . 97 1 . 7 07 . 063 . 542 . 01 4 .5 2 . 75 . 4
第1 35 478 . 844 . 38 2 . 008 . 2 8 3 .2 8 *2 . 5 2 0 . 6 2. 0 1 0 . 3
1 4 1 1 59 . 433 . 2 8 2 . 907 . 7 52 . 633 . 020 ;31 . 02 0 . 3
21 33998 . 733 . 7 92 . 307 . 88 2 . 7 5 2 . 9 18 . 5 1 . 21 5 . 4
1 53707 . 843 . 342 . 4 07 . 9 12 . 623 . 0 1 G .9 1 . 2 1 4 . 1
批 1 484G7 . 2 43 . 5 12 . 1 06 . 2 12 . 66 2 . 39 .G1 . 37 .4
1 08 1 61 0 . 043 . 462 . 901 0 . 4 12 . 873 . 640 . 4 1 . 233 . 7
ck8 . 8 03 . 352 . 608 . 55 ; 2 . Tl3 . 92 1 . 90. 73 1 . 3
〇 k 28 . 2 53 . 392 . 408 . 062 . G43 . 1Ti ,11 . 21 8 . 4
%8 . 583 . 802 . 307 . 9 52 . 862. 82 0 . G1 . 51 3 . 7
3 . 2 不同立地种源的适应性分析
3. 2 . 1 成活率比较 细叶桉造林需要疏松的 土壤 , 在相同营林措施条件下 , 平地造林平均成
活率第 1 批为 97 .3%, 第 2 批 90%: 而 山地造林的平均成活率第 1 批仅 4%, 第 2 批为 5〇 .2 1 %
(见表 4 ) 。
2 期陶德生 : 细叶桉不同立地种源试验5
表 4细叶桉种潭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 ( 4年生时 〉 比较(#e

第 ? 》批

第》批

平地 (桉良站 》山ft(潘家祥 )平地 (桉良站 )山地 《下步母 )
神源号 种籯号
成活率保存率成活率保存串 成活率保存率成活率保存率
1 34 18 1〇〇7 1 . 41 9. 030. 4TSP80 1 0056 . 382 . 5
1 3443 1 〇〇1 001 5. 344 . 487 147 - 1801 005 1 . 382 . 5
14 1 1 5 1〇〇 1002 1 . 1 30 . 387 1 47 - 2 1 〇〇1 0056. 370 . 0
1 3442 1 〇〇1 4 . 532 . 9 87 1 4 7 - 3808085 . 090 . 0
1 4424 71 . 49 . 233 . 31 35471〇〇1 〇〇60 . 076 . 3
1 344685. 7 1 002 1 . 337 . 51 41 1 5 B045 . 076. 3
1 296585* 785 . 71 0 . 344 . 91 33 99 1 0080 4 1 . 367. 5
13 994 】 °°1〇〇 9 . 61 00 . 01 53 70 1 〇〇 1 0033 . 858 . 8
1 35441 〇〇 1〇〇1 0. 332 , 11 484660 10028. 852 . 5
1354 1 1 0085. 729. 15 1 . 91 08 16808072. 576 . 3
1 S35085. 785. 78. 818. 6 1 008037 . 58 1 . 3
1 33 1 9 1 〇〇 1 006. 820. 3ck ,1 008035 . 0 76 . 3
1 33071 0085. 710. 4 16. 9 又 909050 . 2 74 . 2
1 3304 1〇〇 7 . 728. 2
1 3303 1 〇〇85 . 73. 832 . 5注 : 各批试验林均在第 2 年春季进行补植 , 故某些种源
ck丨仰85 . 71 7 . 969. 2的保存率大于成活率
X 97 . 391 . 1 13. 439. 6
3* 22 保存率比较 细叶桉种源 4 年生幼林的保存率 , 平地造林第 1 批为 9 1 . 1% 。 其中 8 个
种源达 100% , 第 2 批为 90% ,I 354 7 等 6 个种源达 1 00% ; 山地造林的第 1 批为 抑. 6% ,
最高的 IS"4 达 1 00% , 最差的 IMO7 仅 I6. 9% , 第 2批为 M. 2% , 变幅在 52 . 5% ̄ 9〇% 。
3.2*3 干形比较 细叶桉干形比较通直 , 就整体而言 , 山地造林比平地造林要通直得多 。 以
I 类干形为例 , 山地与平地的比率 , 第 1 批 1 . 23 : 1 , 第 2 批 1 . 1 5 :1 。 但各种源间差异很大 ,
I 类干形的变幅 , 平地片第 1 批为 〇 ̄ 83. 3% ? 第 2 批为 而山地片第 1 批为 23 .1%
 ̄ 8〇% * 第 2 批为 49.2% ̄ 76 .2% 。 干形通直 , I 类干形占 60% 以上的种源 , 平地片第 1 批是
1 4424

14 1 15

1 3544 , 第2批是87 147 - 3 、 87 14 7 - 2 、 13547共6个 , 山地片第1批是
1 3544 、 13443 、 1 3442 共 5 个 , 第 2 批为 1 4846 、 87 1 47- 2 、 1 4 1 1 5 共 8 个 。 干形较差的种源 。
平地 片为 12 965 、 133 19 、 13307 、 87 147 -1 、 1 08 1 6共5 个 , 山地片为12 965 、 1 33 07 、
13350

87 147 -1 、 1 08 16共5 个 , 其中1 2965 、 1 3307 、 87 1 47 -1 、 1 08 1 6共4个种源不论平
地 、 山地 , 干形都较差 。
3 -2.4 抗寒性比较 1" 1 年 I 2 月 29 日 , 试验地受强冷空气侵袭 , 气温骤降至 - 4 °C , 过程
降温 1S °C , 连续 M, 雪上加冰 , 又伴随西北大风 , 细叶桉种源普遍遭受冻害 , 第 1 批平地片
I 5 个种源 , 抗寒力强的有 I 3442 、 1料 24 、 丨 296 5 、 1 335〇 共 4 个 , 其次是 丨 33〇3 , 受害最重
的是 1M 1 S 和 I3443, 树冠全枯植株分别占 6 0% 和 4 3% ; 第 2批抗寒力较强的是 们 丨 47 -1 、
153 7〇 以及 1妨46 ( 山地 ) 和 87 丨 47 _ 2( 平地 >4 个 , 其次是 M 1 1 5 , 抗寒性较差的是 丨 33的
6浙 江 林 业 科 技 1 6 卷
以及 87 丨4 7 _ 2 ( 山地 > 、 8? 1 47 _ 3 ( 平地 ) , 均为树冠全枯或主干半枯 。
表 5细 叶 桉 种 源 干 形 比 较


i Si ̄i ̄ ̄I
平 地 片山 地 片平 地 片山 地 片
种源号 种源号
I 类 it类 皿类I 类n 类 皿类 I 类n类 H[类I 类n类 皿类
1 34 1 84 0. 060 . 00 54 . 245 . 80TSP50 . 02 5 . 02 5* °63 . 636 . 40
1 3443 57. 142 . 90 78 . 1 1 8 . 83 . 1 87 1 2 4 -12 5 . 02 5 . 05 0* 065 . 23 1 . 83 . 0
1 4 1 1 566 . 733 . 30 60 . 934 . 84 . 387 1 4 7- 260 . 0 2 0. 02 0- 07 3 . 22 3 . 23 . 6
1 3 44 257 .  12 8 . 6 1 4 . 3 68 . 02 4 . 08 . 087 1 4 7- 31 〇〇0〇G6 . 733 . 30
1 4 42 483 . 31 6 . 70 58 . 34 1 . 70H84 63 3 . 3066 - 77 6 . 22 3 . 80
1 344 657 . 14 2. 90 63 . 333 . 33 . 31 33 994 0 . 02 0 . 0 40 * 0 66 . 733 . 30
1 296 52 8 . 65 7. 】 1 4 . 34 5 . 75 1 . 42 . 91 4 1 1 54 0 . 06 0 . 0067 . 232 . 80
1 39 9 4 1 4 . 385 . 7042 . 957 .101 537 04 0 . 0 60 . 0053 . 246 . 80
1 3 5 4 4 66 . 733 . 3080 . 02 0 . 001 3 54 76 0. 04 0. 0063 . 93 6 . 10
1 354 1 28 . C7 1 . 4043 . 95 1 . 34 . 9 1 0 8 1 G2 5 . 050 . 0 25 * °4 9 . 249 . 2 1 . 6
1 3 3 5 0〇1 00035 . 757 .17 . 1^5 0 . 03 1 . 51 8 * 5G 4 . 834 . 40 . 8
1 3 3 1 9〇85 . 7353 . 346 . 70 —
1 3307085 . 7 丨 <? . 323 . 〗 7G . 9〇注 : I类一干形通直 , 分枝少 . 无分叉
1 33 0 42 8 . 67 1 . 4〇50 . 045 . 54 . 5 II类一千形较通莨 , 略布扭 曲
1 3 3 0 3 1 4 . 37 1 . 4从 36 1 . 523 . 1 1 5 . 4皿类一分枝 多 , 树 f 分叉 . T形弯曲
5?3 6 . 458 . 94 * 759 . 83G . 63 . 7
表 6 - 1第 1 批细叶桉种源 (平地片 ) 年冻害调查
( 调杏时间 : 1卵2 年 5 月 2 3 日 )
冻害等级I 级_ ̄ ̄II级— ̄Hi级vm.
种源号 株数%株数%株数'M _株数%
1 3 4 1 85 240 . 036 0 . 0
1 34 437 45 7 . 134 2 . 9
1 4 H 57342 . 9342 . 9 11 4 . 3
1 3 442 7 7 | 〇〇
1 4 42 455 1 00
1 34467 2 2 8 . 657 1 . 4
1 2 96566 1 00
1 39947 457 . 122 8 . 6 1 1 4. 3
j
1 3544722 8 . 622 8 . G2 2 8. 6丨1 4 . 3
1 35 4 16 4C6 . 623 3 . 3
1 3350661 0 0
1 33 1 97 342 . 9 45 7. 1
1 33076350 . 01 1 6 .7 1 1 G. 7 1 1 G . 7
1 33047 457 . 11 1 4 . 32 28 . 6
1 330 36583 . 3 1 1 6 . 7
ck6 3 .50 . 0 1 I t) . 7 233 . 3
或又1 〇25755 . 9222 1 . 6 1 9 1 H . 643. 9
2 期陶德生 : 细叶桉不同立地种源试验7
表 6- 2第 2 批细叶桉种源 1991 年冻害调查
(调 査时间 : 年 5 月 2 2 日 )
山 地 片平 地 片
种源号^m*na *S7"^ ̄m 1urn 1iv级 *
株数 M ̄ mi ̄% 株数 株数%株数%研 %株数%
TSP36361 00 512 0 . 0240 . 012 0 . 0 12 0 . 0
87 1 2 4 - 14 72859 . 61 73 6 . 224 . 35 480 . 0 12 0 . 0
87 1 47 - 24548 . 92555 . 61 635 . 655 1 00
87 1 47 - 35 1 489 4 . 135 . 94 4 】 00
1 3547444 9.  13 784 .136 . 8512 0 . 0240 . 0240 . 0
1 4 1 1 542 1 22 8. 62 96 9 . 012 . 4437 5 . 0 125 . 0
1 33992 9 1 4 48 . 31 55 1 . 74 250 . 0250. 0
1 53 70381 744 . 7 1 436 . 87 1 8 . 455 1 00
1 48462 2 1 254 . 5836 . 429 . 】5360 . 024 0 . 0
1 08 1 6334*1 2 . 12 57 5 . 8 4 1 2 .14 12 5 . 0375 . 0
ck 45 48 . 93 373 . 3 8 1 7 . 84250 . 0125 . 0 125 . 0
c k 234 3088 . 2 4 1 1 . 83266 . 7 13 3 . 3
或又 466851 8 . 23 1 66 7. 865 1 3 . 9532 750 . 91 12 0 . 8 1 12 0. 847 . 5
* 寒害等 级 。 〇 级 ?. 未受害 ; I 级 : 顶梢 , 嫩叶受害 ; n级 : 部分枝条受害 ; m级 : 树冠全枯 ; iy级 : 主干半枯 ;
v级 .? 主干 全枯
3 . 2. 5 抗风性比较 I 98 4年 8 月 2 i 日 , 受 i "4 _ n 号强台风袭击 , 风力 I 2 级以上 , 风速
3 7 in/S , 日 降水量 2 2 2mm , 持续时间 1 5h 以上 , 平地片 15 个种源均受危害 , 总平均受害率
5 5 .7% , 其中 8 个种源高于平均水平 , 尤以 1 3544 和 1 3 307 受害最重 , 受害率达 8 0% 以上 ,
1 354 1 和 I 34 46 受害最轻 , 受害率分别为 2〇%和 me% 。
3. 3 树高 、 胸径 、 材积生长比较
细叶桉种源间各性状差异 , 山地片树高和材积生长差异极显著 , 胸径生长差异显著或极
显著 ; 平地片仅第 2 批材积生长差异显著 。 这是因为平地片人为破坏比较严重 , 且又单株小
区 , 造成缺区较多 , 减少了 自 由度 , 如在满足 自 由 度情况下 , 除第 2 批胸径差异不显著外 ,
其余均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表 7 、 表 8 > 。
最好与最差种源的生长比率 , 平地片第 1 批树高 1 .6 3:1 、 胸径 1 .59 :1 、 材积 4 .I 6 : 1 ,
第 2 批树高 1 .39:1 、 胸径 1 .68: 1 、 材积 4.2 1:1 ; 山地片第 1 批树高 1 .93:1 、 胸径 3. 〇9
: 1 、 材积 15 : 1 , 第 2 批树高 1 .5 1:1 、 胸径 1 . 3 5:1 、 材积 3. 86:1 。
3_4 种源各生长性状与原产地地理位置关系.
2 批试验林种源原产地的分布范围 , 纬度 8 。 57 <  ̄38 。 7¥ , 经度 1 4 4 °i r  ̄ 15 3 °1 2 'E ,
海拔高 1 0  ̄80 0m , 都分布在沿海地区 。 参试种源生长与原产地地理位置 的关系 , 在地理分
布上以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种源生长最好 , 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源生长最差 ; 在纬度分布上以
1 0
° ̄ 3〇 ° S 范围 内的种源生长最佳 , 1 0 °S 以下的种源生长较差 ; 从海拔高而言 , 平地片
8浙 江 林 业 科 技1 6 卷
300m 以下 , 山地片 1 00m 以下种源生长良好 , 600m 以上种源生长欠佳 《 表 幻 。 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 种源各生长性状与原产地纬度 、 经度和海拔高之间的相关关系均不密切 。
表 7树高 、 胸径 、 材积方差分析
树 高胸 径材 积
批次 类型 变异来源自 由度- 
均 方F 值均 方F值均 方F 值 ?
g ; 组64 .1 7850. 991 0 . 49 1 71 . 398 1 1 . 7 239 0 . 62
^平地种 源1 59 . 50561 . 7 11 3 . 8 1 061 . 381 882 . 9 1 371 . 44
1误 差665. 5484 9. 9807 1 30 7. 2 1 26
^ 区 组40 .1 6050. 98 0 . 68 1 35 . 58 **0 . 05 1 03- 40*
山地种S1 50 . 7 1 044 . 3 1 0. 39763 . 260 . 04302 . 87
误 差570 .1 648 0. 1 2 20 0 . 0 1 50
区 组44 . 950 12 . 69 * 3. 93 1 11 . 1 9 1 1 9 . 1 2 7 10 . 83
^平地种 源H3 .1 8001 . 735 .G2931 . 70308 . 25752 . 1 6 *
2误 差 38 1 . 8406 3 . 3 1 42 1 42 . 6977
区 组30 . 67533. 53 *0 . 74503. 83 *0 . 99633 . 3 1*
山地种 源U 1 . 29906. 79**0 . 52362 . 69 *1 .1 3523 . 78**
误 差3_?0. 1 9 1 2 0. 1 947 0 . 3007
表 8树离 、 胸径 、 材积各平均数多重比较检验
( 单位 : 树高 . m ; 胸径 , cm ; 材积 dmM
类型 种源号 平均树高 差异比较种篇号 平均胸径 差异比较种源号平均材积 差异比较
1 34 421 1 . 6 29 a 1 3544 1 3. 4 77a 1 344277 . 4a
1 33 50 1 1 . 500a 1 34421 3 .1 78ab1 354476 . 0a
1 3544 1 1 . 283a 丨 3350 1 2. 960ab 1 335069 . 0ab
1 33 1 91 0 . 8 33ab 1 354 11 1 . 804abc k63 . 7ab
% 1Ht1 44 241 0 . 6 00ab1 4 1 1 5 1 1 . 592ab 1 354 153 . 7ab
1 354 11 0 . 460ab1 442 4 1 1 . 558ab1 442453 . 4ab
平地 1 4 1 1 5 1 0 . 3 88ab1 3304 1 1 . 53 1ab 1 4 1 1 552 . 4ab
1 34431 0 . 3 00ab1 34431 1 . 480ab1 330450 . 0ab
6 . 5 1 33041 2 9ab 1 331 9 1 1 . 2 1 7 ,ab丨 33 1 949 . 8ab
年生 1 3446 9 . 757abck1 1 . 2 1 7ab 1 344647 . 3ab
ck9 . 467ab 1 3446 1 1 . 090ab1 344346 . 8ab
1 3994 9 .1 64 ab 1 33031 0 . 474ab1 330738 . 7ab
1 3303 8 . 980 ab 1 33079 . 932ab 1 3 30 333 . 8ab
1 3307 8 . 900 ab 1 39449 . 82 4ab1 2 9 6533 . 0ab
1 29658 . 650 ab 1 29659 . 32 7ab 1 39943 1 . 8ab
1 34 1 87 . 1 50b 1 34 1 88 . 500b1 34 1 81 8 . 6b
2 期陶德生 : 细叶桉不同立地种源试验9
(续表 8 )
类S

种朦号 平均树离 差异比较种源号 平均胸径 差异比较种源号平均材积差异比较
1 35443. 01 9a1 35441 . 757a1 35440 . 45 a
ck 2 . 687ab 1 3541 ,1 . 449ab 1 33 1 90. 2 4 b
1 33032 . 600abc1 33 1 91 . 31 5abc1 354  】 0 . 24b
1 354 12 , 56 1abc1 3442 1 . 3 15abc c k0 . 1 9 be
1 33 1 92 . 525abc1442 41 . 262abc1 34430 .1 9 be
1 34 432 . 405abc1 3446 11 . 222abc 1 44240 . 18be
批 1 44242 . 37 1abc 1 33041 . 2 1 2abc 133030 .1 8 be
1 29652 . 300bedck ] .183abc 1 34420 .1 7be
山地1 34422 . 266bed1 2965 1 .1 67be1 34 1 80 .1 6be
3. 51 34 1 82 . 207 bode1 3303 1 . 1 36bed134460 . 1 5 be
年生 I 私妨2. 1 74bode134431 . 106bed1 29650 . 1 5be
1 4 1 1 52. 153bede134 181 . 087bed133040. 1 4be
1 3304S.1 43bede1 4 1 1 51 . 078bed 14 1 150. 1 4be
1 33071 . 983ede133070 . 943bed 1 33070 . 1 2be
1 33501 . 629de139940 . 749cd1 39940. 06be
1 39941 . 567c133500 . 569 d1 33500. 03 c
1 08 1 61 0 . 038a 1 08 1 6 1 0. 4 1 3a 1 081 640 . 4a
TSP9 . 680a TSP9. 300a TSP30 . 5ab
1 4 1 1 59 . 425ac k 8. 550ack !2 2 . 1a bc
第 2批 1 35478 . 840a 1 3547 8. 280a Ck 2 1 . 9abc
ck8 . 800a ck 38. 058a 1 354 720 . 6a bc
平地 1 33998. 7 25a 15 3707. 9 1 0a 1 4 1 1 52 0 . 3a bc
3 . 587 1 47 - 38 . 650a 1 33997. 875a 1 33991 8 . 5 be
年生87 1 47 - 28 . 400a 1 4 1 1 57. 750a 1 537 01 6 . 9be
ck t8. 2 50a87 1 47 - 27. 240a87 1 47 - 2 1 6 . 2be
1 53707 . 840a87 1 47 - 17. 1 50a 87 1 47 -11 5 . 2be
87 1 47 - 17 . 580a8 7 1 47 - 37. 063a 87 1 47 - 3 1 4 . 5be
1 48467 . 240a 1 48 1 66 . 2 1 0a 1 48469 . 6c
87 1 47 - 34 . 966a8 7 1 47 - 33 . 544a 87 1 47 -32 . 7a
TSP4 . 689a 1 35473 . 283ab TSP2 . 1ab
、 1 3 54 78 . 382 abTSP3 . 262ab 1 35472 . 0ab
第2 批1 33993 . 789be8 7 1 47 - 2 2. 94 1ab87 1 47 - 2 i . 5 be
8 7 147 - 1 3 . 7 7 7 be87 1 47 - 12. 907abc87 1 47 - 1l . 3be
山地87 1 47 - 23 . 64 5be1 0 8 1 62 . 868abc 1 48461 . 3be
3 . 51 4 84 63 . 5 07c 1 33992 . 7 50bec k a 丨 _ 2be
年生1 08 1 63 . 457 c1 48462. 663be 1 08 1 6丨 . 2be
ck
j3 . 390c ck j2. 63 9be 1 3399丨 . 2be
ck 3. 346c 1 4 1 152. 632be 1 5370 丨 . 2be
1 5 3703 . 336c 1 53702. 624be 1 4 1 1 5 1 . 0c
14 1 1 5 3 . 284c ck2. 2 1 6c ck 0. 7 c
注 : 以上差 异比较为 水平
1〇浙 江 林 业 科 技 16 卷
表 9不 同地理分布种源生长比较 (第 1 批 )
(单位 : m 、 cm 、 dm s >
平地征 ( 6 .5 年生 )山地片 5 年生 )
项目种源数 平均树高
""""
平均胸径

平均材积平均树 高平均胸径

平 均材积
巴布亚新几内 亚 〗7 . 1 5 08 . 5001 8 . 602. 02 7 1 . 0 870 . 1 60
?澳大利亚昆士兰91 0 . 2 481 1 . 48 152 . 402 . 3 1 3 1 . 2 340 . 1 90产新南威尔士41 0 . 34 1U. 4 1 05 1 . 882 . 07 0 1 . 0 1 00 . 1 30
地 维多利亚〗8 . 98 0H1 . 47 433 . 802 . 60 0 1 . 1 360 . 1 80
1 0 °UTF 17 .1 5 08 . 500 1 8 . 602 . 0 2 7 1 . 0 870 . 1 60
 ̄1 0 °- 2 0 ° 61 0 . 2 2 11 1 . 37 15 K 7 2 2. 2 7 8 1 .  1 920 .  1 63度
2 0 °-3 0 °5丨 0 . 64 8 1 1 . 85656 . 0 62. 2 60 1 .1 680 . 2 0 4
( S )
以上39 . 33 61 0 . 6454 0. 832. 2 4 2 1 . 0 970 . 1 47
海1 〇〇 以下6丨 0 . 2 1 4 1 1 . 54550. 622. 47 7〗 . 2 9 10 . 2 25
1 0 0 — 3 0 0 39 . 9 1 6 1 0 948 . 272 . 2 32 1 . 1 570 .1 67拔 ,
30 0 ? 6003 1 0 . 093 1 1 . 54 655 . 00 1 . 97 40 . 9 900 . 1 20
( m )
60 0 — 8 0039 . 47 11 0 . 2 363 9 . 402 . 07 91 . 0 590 . 1 30
3 . 5 优良种源的选择
3 . 54 单性状选择及其效果 平地片第 1 批 6 . 5 年生 , 材积性状群体均值为 4 9 .7dm3 , 标准
差 1 6 .4d ?rf , 用标准差法将参试种源划^为速生 、 中间和慢生 3 个类型 , 落在群体均值一倍
标准差范围 以外的种源 , 正向的有 I 3442 、 I 3544 和 ! 335 〇 , 为速生型种源 , 负 向的有 I 2965
等 3 个 , 为慢生型种源 , 其余 1 〇 个为 中间型种源 , 对正向的 3 个种源加以选择 , 则入选群体
均值 X=74 . ldm 3 , 由此算出选择响应 R=59 . 6dm3 , 遗传增益AG = 1 1 9 . 9 2%, 这 3 个种源的
材积生长超过群体平均水平 49 .16%> 超过对照 I6. 3 8% 。 其它性状依上法进行分析 , 现将 2
批不同立地试验林的分析结果汇列于表 1 〇 。 可以看 出 , 同批试验林的不同立地类型 , 速生或
优质型种源 , 其数 目 及种源号并不同步 , 如将速生型与优质型种源加以交配 , 根据独立分离
法则 , 将能大大改 良细叶桉种源的遗传品质 , 选育出速生优质型种源 , 供生产上推广应用 。
3 . 5 . 2 综合评定与多性状选择 细叶桉生长性状间具有强烈的正相关 , 说明相互间具有较大
的代表性 , 材积是生长性状中的主要经济性状 , 也是最容易获得改良 的性状 。 径高比 、 枝下
高是重要的质量性状 , 径高比得当说明生长健壮 、 干形好 , 枝下高直接影响用材树种干材的
优 良性 。 因此 , 我们用材积代表生长性状 , 径高比和枝下高代表形质性状 , 从速生 、 优质二
方面来综合评定细叶桉的优 良种源 。 据对材积 、 径高 比和枝下高进行方差一协方差分析 , 求
得 2 批试验不同立地的性状表型方差一协方差矩阵 ( COVP ) 及 遗 传 方 差 一协 方 差 矩 阵
( COVg )0
第 1批
平 地山 地
206 9 . 658 41 45 . 876456 . 72 800 . 04601 . 935 00. 09 23
COVp=1 4 5 . 876 41 63 .1 1 95- 1 .1 2 70ICOVp=f 1 . 93502 5 1 .2 1 1 02 . 47361
'5 6 .728 0-1 . 1 2 7 04 . 2 2 07f \0 . 09232 .473 60 .2925^
2 期陶德生 .? 细叶桉不同立地种源试验U
1 882 . 9 1 371 1 1 . 2 1 2 954 . 6 0720. 043 01 . 80370. 089 2
COVr .=1 1 1 . 2 1 291 1 6 . 82 560 . 1 039COVr ,=1 . 803 7228 . 76 1 52 . 40 1 8U O
54 . 607 20 . 1 0393 . 8934< '0 . 089 22 . 40 1 80 . 275 1
第2批
平 地 山 地
(
336. 7 970- 2 82 . 7 79 98 . 84731 . 2 1 04-1 . 76390 . 42 1 6
- 28 2 . 779 933 6.698 7-0.9 794COVp=-1 .7 63 998 . 5 1 94- 3 . 2 24 4
8. 8473-0 . 97941 . 4 1 22> '0 . 42 1 6- 3 . 2 2440. 36 8 1'
308. 25 75-3 28 . 43068. 7 2 1 31 .1 3 52- 2 . 1 6460 . 4 1 22
COV〇=- 328 . 4 306295 . 84 140 . 0 709COV^=- 2 . 1 6 469 1 . 958 7- 3 . 2 2 50
'8. 72 1 30 . 07091 . 2 42 1/'0 . 4 1 22- 3 . 2 25 00 .359 8 '
细叶桉性状的经济权重 , 经验地假定为 : 材积 : 径高 比 : 枝下高 = 3:1:1 , 即
A=( 3 .1 .1 ) , 则
第 1 批第 2 批
平 地山 地平 地山 地
. 2 . 6 735 ..2 . 8 559. .7 . 869 1.. 2 . 449 8.
B= COV p 1?COVc?A=〇 .39861= 0 . 9 049=6 . 4 388=0 . 90 0 1
'3 . 9344'' 1 . 5 1 28''- 25 . 3 770''0 . 653 7 '
故指数选择函数式为 :
平地片1= 2 .6 7 3 5X 】 + 0 .3986X2 +3 .93 44X S第 1 批^ ̄山地片I= 2 .85 5 9X !+ 0 .9049X2 + 1 .5 1 28X 3
I=7 .8 69 1 X
,
+6 .4388X 2-25.3 770X S第2 批山地片h SMjg sxj O . gOO IX s +O .65 37X 3
按上式评定各批试验林种源 , 结果列于表 1 1 。
参试种源的 I 值在群体均值一倍标准差范围以外的种源 , 正向 的平地片第 1 批为 1 354 4 、
I 34 42和1 335〇 , 第2批为l OS i e 、 TSP和 1 537〇共6个 , 山地片第1批为I 354 4 、 1 35 4 1 、
I 3442 、 I 3446和1 33〇4 , 第2批为1 〇8 1 6 、 87 1 47 _ 2共7个 , 其中 丨 3 544 、 I 344 2和1 〇8 1 6是
平地和山地片生长和形质都优 良的种源 , l 335〇 、 TSP 、 1 537〇 是平地片的优 良种源 , 1 35 4 1 、
I 3446 、 1 33 04 和 87 14 7 - 2 是山地片 的仇 良种源 , 它们生长迅速 , 形质优 良 , 是细叶桉遗传
改良的选育对象 ; 负向 的平地片第 1 批为 I 3994 等 5 个 , 第 2 批为 1 4 1 1 5 等 4 个 , 山地 片第
1 批为 1 3443 等 3 个 , 第 2 批仅为对照 , 它们生长缓慢 , 遗传品质差 , 是细叶桉遗传改 良 的
淘汰对象 ; 其余 I 值在群体均值一倍标准差范围 以 内 的种源 , 生长一般 , 形质居中 , 在细叶
桉遗传改 良时可作为参考对象 , 用 来丰富群体遗传基础 。 应该指出的是 , 阿宾维里的 1 3 350
种源平地生长最好 , 山地生长最差 , 而 87 1 4 ? - 2 种源却与此相反 , 它们各有适应性 , 应因地
接







-


i








^

相奢班


i

eo

%6



%




3



|班

.



5



5











?■



°





?0
H



锻






p<社
》坩
-<

%8

.9

%os









v<
教
雔铟
V



og



.v

^
%s

















雔坩
^




s













Mo













§

p0

?
























北
69









O


20

-ev

0
60















s


£¥











0




s









0>
A
3
s














S













0
_


S6




*
fi


t







5A
s
ft


^




c
?

0?
9



98
二<





^
S9












【



s

8A




S9



Mu




- ■
??'







<A








0


,°



*1

4 4





- °


" -















翻胡


一

%















ff

f圯


¥






9,



.6


ov


f班
W






*












§

a






寐






§









ft^




ln










_9





拄

?TV


%i








x



















x




V












??





卜
_


匀


so














M

IT



*雔
-W



_

>H
葙
SB








.g









.5

掩










*°








rf

vo
^

§

? *
Mu


.9






g














?-




g







_



_

?

9U







s









00^















_






n

s





1


.S





S5
_








09








0













<a




























§


os










s










l


9<
A





s^


* 5




翻
但起


S









?'








fL

s


翻
却银







0
?








域



^
^
<



坩
汩




-E



<
§


{a

r

-


M
12




-













■












■■
■

较进铟

饵副
邾莽
坦犄

隹坩




擗
1 3





li



o





sf


96
_o














每





S



a倒






















铟
%5









社
猫泪









9i








gr-s


P广
拉胜
IP/



_
ss






^







£



M-






_



X

拉胜

V




0
-




5p
9













亡













卜
0 1
1'

0 0
§




迴迓
雎雔
s*

e>
姬


SS

SV

夂






Mo
6








§



VD
爱


.s



i寸








d
&L
?





>A
3





i



ip
s^
班


I


H




*9<樾






卜





.?
d
&L










a







S






6



os







d
s±

?£












SX
0


S<

爸
§


.S










9








99










*s





i




?



翻

播

N

%













?f
if
i£:




9i

6s










?
r' lBI



I



K




.?
-

.?





a倒
?歎

嵌

%


<n
V<
d4
雔?


%

<N











v<拉
??
v






,s






x

?^
rv








|><

拄黏坩
V








s












节


S9






X域
迈拄黏









K¥


雔



i

CH

-k














>植

:L
fi



9>


爱
§












1 0










柩迎




i^


.S




i









s



0




.i




0



9










斟
裂





<H












<概

38
S8




°




dSX







oi





00
1

ms


§
d&L
c
og
.e



i

s<
A

.g

5p
9


H










S















姻
















睇
t:





?







卜您
 运




<
s


l g





1 *
 <
%p



^

0

(
0T
¥热
)
1 4浙 江 林 业 科 技1 6 卷
制宜推广发展 。
表 11细叶桉各种源的选择指数

 ̄ ̄


i i



i
平 地 片山 地 片平 地 片山 地 片
种源号| 值种源号| 值种源号 I 值种源号1 值
13 5 4 4 2 6 9. 2 81 354 455 . 341 08 1 6 906 . 2 51 08 1 678 . 2 7
1 3 4 4 2267 . 1 11 35 4 154 . 3 7TSP 7 7 3. 0887 1 4 7- 27 6 .  55
1 J 3 5 02 4 1 . 7 71 34 42 54 . 1 61 537 07 38. 781 4 1 1 574. 26
ck2 2 3 . 371 34 4653 . 5 1c ka 7 3 6 . 7 3 1 53 707 4 . 06
2 0 0 . 571 33 0453 . 0 5 c k 7 1 9 . 97c k ?73 . 7 4
1 4 42 42 00 . 1 81 33 1 94 9 . 851 35 477 06 . 038 7 1 47 - 17 3 . 1 6
1 4 1 1 51 95 . 421 44 2449 . 7 11 33996 60 . 7 6 1 354 77 2 . 78
1 33 1 9 1 90 . 401 296547 . 7 587 1 47 - 1657 . 8787 1 47 - 372 . 27
1 3 3 0 4 1 89 . 841 4 1 1 54 6 . 0 01 4 1 1 5625 . 43 1 48467 0 . 88
1 3 4 43 1 85 . 7 0 44 . 8387 1 47 - 26 1 3 . 99 1 339968 . 96
1 3 4 461 8 1 . 441 33 0744 . 801 4 84 6583 . 7 9TSP68 . 6 1
1 60 . 6G1 33 034 4 . 3487 1 47 -3564 . 30c k6 2 . 2 5

:i 3 031 44 .1 2 ck4 1 . 92X 6 89 . 33% 7 2 . 2 7
J 2 9 G5 1 43 . 661 3 4 434 1 . 0 1
1 39 94 1 39 . 7 31 3 99 438 . 34
1 34 1 8 1 02 . 62 1 335033 . 1 9
% 1 9 1 . 7 7%47 . 4 7
4 结语
4 . 1 立地条件的差异对细叶桉种源生长影响很大 , 在林龄 3 年 4 个月 生时 , 平地与山地比较 .
其总平均生长量 , 第 1 批树高大 3 倍 , 胸径大 6 倍 , 材积大 292 倍 , 第 2 批树高 、 胸径大 2
倍 , 材积大 1 3 倍 。 这说明细叶桉造林需要在土壤疏松 , 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 , 只有满足其较
好立地环境的要求 , 才能达到速生丰产 目 的 。
4 . 2 细叶桉各种种源具有较强适应性 , 在较好立地条件下 , 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能达到 90%
以上 。 在强冷空气侵袭时 , 抗寒性较强的是 丨 3442 、 丨 44 24 、 ! 2965 、 丨 335 〇 、 的 】 47 - ! 和 丨 53 7〇
共 6 个种源 , 较差的是 1 34 1 8 、 1 344 3 和 1 3399 共 3 个种源 。 在遭遇 1 2 级台风时 , 抗风力最
强的是 1 35 4 丨 和 I34 46 种源 , 最差的是 I 3544 和 丨 33〇 7 种源 。
4.3 细叶桉种源间树高 、 胸径和材积生长 。 山地片 2 批试验林均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 平地
片 仅第 2 批材积生长差异显著 。 最好种源与最差种源的生长比率 : 平地片树高 1 . 4 ̄ 1 . 6:1 ,
胸径 1 . 6:1 , 材积 4 :1 ; 山地片树高 1 . 5  ̄ 1 . 9 : 1 ; 胸径 1 . 4  ̄3 .1: 1 , 材积 4  ̄ 1 5 :1 , 其差
异程度 , 平地比山地大 。
4 .4 按单性状选择 , 平地 片第 1 批 3 个优 良种源的材积生长量超过群体平均水平 4 9 .16%,
超过对照 4%, 可望获得 1 1 9 .9 S% 的遗传增益 ; 第 2 批 2 个优 良种源的材积生长量 超过群
2 期陶德生 : 细叶桉不同立地种源试验1S
体均值 72 .1%, 超过对照 6 1 .9%, 可望获得 I 2 3 .9% 的遗传增益 ; 山地片第 1 批 1 个优良种源
的 材积生长量 , 超过群体均值 7 1%, 超过对照 I 36 .84% , 可望获得 2 33 .5% 的遗传增益 ;
第 2 批 3 个优良种源的材积生长量超过群体均值 56 .3%> 超过对照 233 .8%, 可望获得 9 1 .1%
的遗传增益 。
4. 5 用指数选择法进行多性状综合评定 , 7 评选出 1 0 个速生优质种源 , 其中 I 3544 、 I 344 2 、
1 08 1 6 共 3 个种源是平地 、 山地类型生长和形质都最佳的优良种源 , l 335〇 、 TSP 和 I SMO 共
3 个种源是平地片优良种源 , 1 354 1 、 I 34 46 、 1 33〇 4和 共 4 个种源是山地片优 良种
源 , 它们生长迅速 、 形质优 良 , 可在我国中亚热带东部沿海地区因地制宜推广发展 。
4 _6 种源树高 、 胸径和材积生长与原产地地理位置的关系 , 在地理分布上以澳大利亚昆士兰
和新南威尔士种源生长最好 , 在纬度分布上 , 以 1 〇 ° ̄ 3 〇 ° S 范围 内种源生长最佳 , 在垂直
分布上 , 以山地片海拔高 l 〇〇m 以下 , 平地片 600m 以下种源生长较好 。 相关分析表明 , 种
源各生长性状与原产地纬度 、 经度和海拔高的相关关系不密切 。
参 考 文 献


1 1M .R . 杰, 科布 斯 桉树我培 罗 马 : 联 合 国 粮农 纽织 出版 ’ 1979610 — 6:M
C2〕 洪 菊 生 刘 复华 黄 东 志等 巴 西桉树人工 林栽培技术考 察报告 世界林业研 究 1991
〔3 〕 祁述堆 中 国 桉树 北 京 : 中 国 林业 出版社 198923 ̄ 24
C4〕 北京林学 院主编 数理统计 北 京 : 中 国林业 出 版社 1980
C53 马 育华 植物育种 的数f 遣传 学基础 南京 : 江 苏 科技 出版社 1982
C6〕 硐 文龙 梁坤 南 细叶 桉种源 试验 19945 ( 5 >:4?2
P rovenanceTestonBicalyptustereticomis i nD i ffe ren tS ite
TaoDesheng(Yuec/ingImprovedEucalyp tusSeedStat io nofZhejiangY u eqi n g3 2 5 6〇 o )
A b st r actTes ton25Eucalyp tusteret icorn  isprovenanc esin2d ifferen tsi tesand
eva lu a t ionwasm adethrough indexanalysi songrow t handadap ta bi li tyo f
4  ̄6-ye aryoungforest .The resul t showedt hatproper t iesamo ngtheprovenances
inhi l lshads igni f icantandev enverys ign i fi cantd iffe rence ,i nf latgro und,e xcept
vol umeofthesecondp lanta tion , therewerenoev identd iffe renc e.Height,D.
B.H .andvolumeo fth ef i rstpl antat ion inf l atgroundhadrespec ti vel y3 ,
6 .29 2 timesof th atinhil ls ,heigh tandD .B .Hofth esecondp lan ta t ion
i nf latgrou ndhad2 ,1 3t im eso f th atinh i l ls .A fte rcompre hensi veeva lua ti on
ofi ndex,select ionof1 0quick-grow ingfi neprovenancewa scarri edou t .Re lat ive
t estshowed tha tgrow thofp rovenan cehadnoc lo serel a t ionwi thal t i tude,
long i tud e,e levat ionoforigina l
Keywo r d sEucalyptustereaicr) rn is ;provenance ;s 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