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山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31( 4): 612~ 616, 2008
Journal of Shanxi Univ ersity( Na t. Sci. Ed. )
文章编号: 0253-2395( 2008) 04-0612-05
金银花和金银木芦丁成分分析①
陈月开1 ,王美素2 ,李红孩1 ,武坚锐1 ,杨素萍1*
( 1.山西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2.太原市中意友好急救中心 ,山西 太原 030004)
摘 要: 观察金银花和金银木的生长特征 ,测定了它们的嫩芽、幼蕾、成熟花蕾和不同花色中的芦丁含量 ,发现其金
银花的花期在 5月 1日~ 9月底 ;金银木的花期在 4月 14日 - 5月 14日 .金银花叶子中含 2. 108 5 g /100 g鲜叶 ,
金银木叶子中含 2. 998 1 g /100 g鲜叶 .若利用花期治病 ,金银木的花期刚好补足了金银花的空缺 ,都含有芦丁 ,且
叶子的含量最高 .
关键词: 金银木 ;金银花 ;芦丁 ;采摘期
中图分类号: Q946 文献标识码: A
芦丁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羟自由基和单线态氧、抗生物膜脂质氧化等作用 [1 ] .金银花 (Lonicera
japonica Thunb. [2 ] )是入《本草纲目》的一种常见中药 ,有清热解毒 ,凉散风热的作用 ,用于治疗痈肿疔疮、喉
痹、丹毒、热血毒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等病症 .近期研究表明金银花中含有 5-羟基 -7, 3 , 4 , 5 -四甲氧基黄
酮 (Ⅱ ) , 5-羟基 -7, 3 , 4 , -三甲氧基黄酮 (Ⅲ ) , 5-羟基-7, 4 -二甲氧基黄酮 (Ⅳ ) , 5, 7, 3 , 4 -四羟基黄酮醇 --
3-O-β -D-葡萄糖苷 (Ⅶ )等黄酮类化合物 [2 ] ;金银木 (Lonicera maackii )是优良的观花观果灌木 ,在我国种植十
分广泛 ,金银木叶含有黄酮 [3 ] .金银花和金银木的芦丁含量未见文献报道 .分析比较金银木与金银花不同生
长阶段的芦丁含量旨在为适时采集有效药用部位 ,寻找清除羟自由基和单线态氧、抗生物膜脂质氧化等作用
的药物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与试药
芦丁标准品为芸香叶苷 C27H23O16 . 3H2O,中国医药上海化学世纪公司 .络欣通 (银杏叶片 )山西瑞福莱
药业公司 .金银木和金银花的嫩芽、幼蕾、成熟花蕾和花均采自山西大学校园 .主要试剂为乙醇和乙酸乙酯
(分析纯 ) .聚酰胺薄膜购自浙江台州路桥四生化塑料厂 .
1. 2 仪器与设备
UV-2012PC型分光光度计 (尤尼柯仪器有限公司 ) ,干燥箱 ,恒温水浴锅 ,回流装置、十万分之一电子天
平 .分析电子天平 ,旋转蒸发仪 ,索氏提取器 ,循环式真空泵 ,离心机 ,紫外灯分析仪 .
1. 3 方法
1. 3. 1 金银木和金银花的生长特征
观察并记录金银木和金银花不同生长时期的芽、叶、花、果等特征 ,并适时采摘各自的嫩芽、幼蕾、成熟花
蕾、黄花、白花及叶等样本 .
1. 3. 2 络欣通药片和供试品中芦丁的提取
络欣通药片除去糖衣并研碎 ,用无水乙醚脱脂后按 1∶ 30料液比加入体积分数为 0. 60的乙醇 .取新鲜
① 收稿日期: 2007-04-05;修回日期: 2007-06-18
基金项目:山西省留学人员归国基金
作者简介: 陈月开 ( 1950-) ,女 ,山西清徐人 ,副教授 ,主要从事生物化学和生化制药教学研究 .* 通讯联系人 E-mail:
yangsuping@ sxu. edu. cn
DOI : 10. 13451 /j . cnki . shanxi . uni v ( nat . sci . ) . 2008. 04. 032
的金银木和金银花嫩芽、幼蕾、成熟花蕾、白花、黄花、叶子 ,按 1∶ 30料液比加入体积分数为 0. 60的乙醇浸
泡约 24 h.将上述乙醇浸泡样品用超声波提取 40 min,过滤后用旋转蒸发仪回收乙醇 ,用乙酸乙酯萃取 ,回
收乙酸乙酯即得到芦丁粗品 .采用重量差法计算各自的芦丁粗品提取率 .
1. 3. 3 络欣通药片和供试品中芦丁的纯化和定性
取两张 10× 10 cm聚酰胺薄膜 ,距底边 1. 0 cm处划线 ,并于两侧边 1. 0 cm内 ,间隔 1. 0 cm编号 .点样
次序为芦丁、络欣通、金银木或金银花的嫩芽、幼蕾、成熟花蕾、白花和黄花 ,吹干后在乙酸乙酯: 无水乙醇 ( 60
∶ 40)的系统中层析 .待层析前沿至距薄膜 0. 5 cm时取出晾干 ,用质量浓度为 5%氯化铝染色 ,紫外分析灯
下观察层析结果 ,凝胶成像拍照 .将各层析斑点用 30%乙醇洗脱 ,在 190 nm~ 900 nm波长范围内扫描定性 .
1. 3. 4 芦丁对照品的纯化和定性
精确称取经 105℃干燥恒重的芦丁置容量瓶中 ,加入体积分数为 30%乙醇制成浓度为 7 mg /m L标准
芦丁溶液 .聚酰胺薄膜层析步骤同 1. 3. 3.将层析后薄膜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不染色 ,另一部分用 5%氯化铝
染色 ,干燥后在紫外灯下观察是否有荧光现象 .将有荧光样品和未染色部分分别剪成细条状 ,用 60%乙醇洗
脱 .分别取芦丁溶液原液、层析后染色和未染色乙醇样品在 190 nm~ 900 nm波长范围内扫描定性和定量 .
1. 3. 5 芦丁标准曲线的制备
取 8支试管编号 1~ 8号 ,分别加入 7 mg /mL芦丁标准溶液 0. 00 mL, 0. 02 mL, 0. 04 mL, 0. 06 mL,
0. 08 mL, 0. 10 mL, 0. 12 mL, 0. 14 mL,用 60%乙醇加至终体积为 3. 00 mL.之后依据 1. 3. 4确定最大吸收
峰波长处测定光密度值 .以芦丁浓度为横坐标 ,以光密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
1. 3. 6 样品中芦丁含量测定
称量 1. 3. 2制备的芦丁粗品 ,用 30%乙醇溶解并稀释至约 7 mg /mL左右 .然后于 190 nm~ 500 nm波
长处扫描 ,确定含芦丁后再做定量测定 .由标准芦丁回归方程计算芦丁含量 .
2 结果与分析
2. 1 金银木和金银花的生长特征
由表 1可知 ,金银木的出芽和幼蕾出现时间均比金银花提前 12天 ,成熟花蕾提前 20天 .金银木从花期
走向果期共需约 1个月 ,果期也较长 ,从 5月 14日长出果直到秋天成熟后由绿变红 ,一直挂在树枝上 ,等到
次年发芽果实仍为红色 .金银花的出芽时间比较晚 ,但花期长 ,从 5月 12日长出成熟花蕾一直到 9月底 .因
金银花是藤状植物 ,可随时抽芽 ,只要有花蕾就有黄白各半的金银花 .金银花很少进入果期 ,因此果实比金银
木少得多 ,且果实颜色与金银木不同 ,为黑色 .由此看来 ,利用鲜药汁治病 ,从时间考虑 ,金银木的花叶果期刚
好补足了金银花的空缺 .二者互补 ,为及时使用鲜药汁治病带来了方便 .具体时间可见表 1.
表 1 金银木和金银花随时间的生长特征
Table 1 Growth properties of Lonicera maackii and Lonicera japonica in dif ferent time
时间 (月 /日 ) 金银木 金银花
4. 14 长出嫩芽 尚未出芽
4. 18 长出幼蕾 尚未出芽
4. 22 花蕾成熟 尚未出芽
4. 26 长出白花 长出嫩芽
4. 30 黄白各半 长出幼蕾
5. 4 白花变黄 幼蕾长大
5. 8 黄花凋萎 幼蕾长大
5. 12 黄花凋谢 花蕾成熟
5. 14 长出果 长出白花
5. 16 长出果 白花变黄
5. 24~ 8. 31 长出果 黄白各半
2. 2 芦丁标准品原样特征性吸收峰
从图 1可看出 ,对于 210 nm和 258 nm的物质 ,采用 60%乙醇提取效果最好 ,其次为 70% > 80% > 95%
613 陈月开等:金银花和金银木芦丁成分分析
> 50%乙醇 ,体现在吸收峰的峰形赋有典型性 .
图 1 芦丁在不浓度乙醇中的吸收峰
Fig. 1 Abso rption spectrum o f flav onoids in
th e ethano l o f different concentra tions
图 2 芦丁层析染色前后的吸收峰
Fig. 2 Abso rption spectrum o f flav onoids befo re
and afte r dye ch romatog raphy
2. 3 芦丁标准品层析后的特征性吸收峰
由图 2可知 ,芦丁原液有三个特征峰 ,即 200. 0 nm , 255. 0 nm和 355. 0 nm.层析后第一个吸收峰位置蓝
移 1. 0 nm ,第二和第三个吸收峰分别红移 16. 0 nm和 57. 0 nm.层析染色后的芦丁也有三个特征峰 ,但与原
样相比 ,第一个吸收峰蓝移 3. 0 nm ,由原来的 200. 0 nm变为 197 nm ,第二和第三个吸收峰位置基本同未染
色结果 ,作者认为这是染色后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 .由此可知 ,芦丁的测定可采用两种方法 ,即直接法和染色
法 .
表 2 芦丁标准品层析染色前后的特征峰
Table 2 Characteristic peaks of flavonoids before and af ter dye chromatography
波长 /nm OD
原液 200 1. 075
255. 0 0. 455
355. 0 0. 337
层析 199 1. 497
271. 0 0. 174
412. 0 0. 112
层析染色 197 1. 117
271. 0 0. 132
414. 0 0. 082
2. 4 金银木和金银花的嫩芽、幼蕾、成熟花蕾、及不同花色中的芦丁含量
2. 4. 1 芦丁不同浓度的光密度值
由 1. 3. 5测定结果表明 ,芦丁在 0. 046 7 mg /m L~ 0. 326 7 mg /mL浓度范围内与 199 nm波长处的光
密度值的线性关系良好 .回归方程为 Y^ = 5. 562 1X+ 0. 000 0, r= 0. 999 8.测定值见表 3.
表 3 芦丁不同浓度 ( mg /m L)溶液的光密度值 ( OD199 nm )
Table 3 Optical density values of f lavonoids of dif f erent concentrations
浓度 ( mg /m L) 0 0. 046 7 0. 093 3 0. 140 0 0. 186 7 0. 233 3 0. 280 0 0. 326 7
OD199 nm 0 0. 26 0. 51 0. 78 1. 05 1. 30 1. 57 1. 8
2. 4. 2 金银木和金银花不同时期芦丁含量
表 4 金银木和金银花不同时期芦丁含量 ( g /100 g新鲜样品 )
Table 4 Contents of f lavonoids of dif ferent times in Lonicera maackii andLonicera japonica
嫩芽 幼蕾 成熟花蕾 白花 黄花 叶 果
金银花 1. 614 2 0. 438 3 0. 899 9 0. 494 6 1. 061 9 2. 108 5 -
金银木 1. 041 4 0. 398 7 0. 810 0 0. 691 3 1. 026 3 2. 998 1 2. 774 6
614 山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31( 4) 2008
由表 4可知 ,金银木和金银花不同时期的样本中芦丁含量各不相同 ;金银花中的芦丁在嫩芽中大于花
中 ,在叶中大于嫩芽 ,在花中则呈锯齿状变化 ,既成熟花蕾和黄花中含量均高于白花 ;金银木各样本中的芦丁
含量 ,整体上对应稍低于金银花 ,但其叶子中的含量是所有样本中最高的 .
2. 5 芦丁粗品的层析结果
由图 3可见金银木的芽、幼蕾、成熟花蕾、白花、黄花、叶和果都含有与芦丁同样的斑点 ,此外金银木的黄
花、叶和果中还含有与络欣通相同的斑点 ,提示金银木黄花、叶和果中有与络欣通相同的成分 .由图 4可见金
银花的芽、幼蕾、成熟花蕾、白花、黄花、叶中均含有较清晰的与芦丁相同的斑点 ,金银花叶中还有与络欣通相
同的斑点 ,提示金银花叶中含有与络欣通相同的成分 .
2. 6 层析扫描图分析
由图 5可见金银花嫩芽和幼蕾都在 199 nm波长处有明显的吸收峰 ,与标准芦丁的第一特征峰完全一
致 ;金银花嫩芽和幼蕾的第二特征峰在 231 nm~ 232 nm波长处 .图中可见 ,随着幼蕾长大特征峰的形状在
发生改变 ,即第二特征峰随着生长发育在逐渐下降 .
由图 6可见 ,金银花成熟花蕾、白花和黄花的第一特征峰也都在 199 nm波长处 ,与标准芦丁的完全一
致 ;而在 231 nm~ 232 nm波长处第二特征峰接近消失 .说明金银花从嫩芽 ,幼蕾到白花 ,其芦丁类物质的结
构随发育而变化 ,直到花成熟则不再改变 ,或者在芦丁分子上有特殊基团 .
从图 2可见芦丁层析染色前后有明显变化 .芦丁原液第一特征峰在 200 nm波长处 ,第二特征峰在 255
615 陈月开等:金银花和金银木芦丁成分分析
nm波长处 ,第三特征峰在 355 nm波长处 .芦丁层析后第一特征峰在 199 nm波长处 ,第二特征峰在 271 nm
波长处 ,第三特征峰在 412 nm波长处 .芦丁层析染色后第一特征峰在 197 nm波长处 ,第二特征峰在 271 nm
波长处 ,第三特征峰在 414 nm波长处 .由此可见测定芦丁可用直接法和染色法两种 ,其共同点是先定性后
定量 .
综上所述 ,金银木和金银花不同生长发育期的花叶果均含有清除自由基和单线态氧等作用的芦丁 ,其含
量均以叶子为最高 ;金银木花叶的最佳采摘期是 4月 14日~ 5月 14日 , 果的最佳采摘期是立冬至次年 4月
初 ;金银花花叶的最佳采摘期是 5月 1日~ 9月底 .金银木和金银花的叶子含有提取芦丁和络欣通药片的成
分 ,这是首次发现 .这两种物质的定性 ,有待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1] 李 琴 ,娄桂予 ,钱民章 .橙皮苷与芦丁体外抗高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的作用 [ J].中西医结合学报 , 2004, 3( 2): 115-116-
119c.
[ 2] 孙启时 .药用植物学 [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04, 1: 291.
[ 3] 刑俊波 ,李会军 ,李 萍 ,等 .忍冬花蕾化学成分研究 [ J].中国新药杂志 , 2002, 11( 11): 856-859.
[ 3] 李春华 ,褚丽敏 ,李 瑾 .金银木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 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17( 1): 23-26.
[ 4] 中国药典编辑委员会 .中国药典一部 [S ]. 1995: 306.
[ 5]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词典 [ 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 1997: 97.
[ 6] 丁利君 .金银花中黄酮类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研究 [ J].食品科学 , 2002, 23( 2) .
[ 7] 郭艳文 .黄褐褐毛忍冬花与金银花的比较研究 [ J].药物分析杂志 , 1995, 10( 1): 2-5.
[ 8] 林启寿 .中草药化学成分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7: 365.
[ 9] 王洪新 .忍冬叶中抗氧化成分研究 [ J].食品与发酵工业 , 1988( 4): 21-31.
[ 10 ] 相 亭 .西南忍冬化学成分的研究 (Ⅰ ) [M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 1998, 8( 1): 44.
[ 11 ] 相 亭 .西南忍冬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Ⅱ ) [M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 1999, 9( 1): 48.
[ 12 ] 贺士元 ,邢其华 ,尹祖棠 ,江先甫 .北京植物志 [ M ].北京:北京出版社 , 1987: 942.
[ 13 ] 徐炳声 ,胡嘉琪 ,王汉津 .中国植物志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88, 72: 222.
[ 14 ] 郑虎占 ,董泽宏 ,余 靖 .中药现代化研究与应用 [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 1998: 2931.
[ 15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4册 )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75: 294.
[ 16 ] 太原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太原植物志 [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2, 2: 493.
Comparasion between Flavonoid Constituents from Lonicera
Maackii and fromLonicera japonica
CHEN Yue-kai
1 , WANG Mei-su
2 , L I Hong-hai
1 , WU Jian-rui
1 , Y ANG Su-ping
1
( 1. School of L 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hanx i University , Taiyuan 030006,China;
2. Sino-I taly Friendship Emergency Centre of Taiyuan City , Taiyuan 030004,China)
Abstract: It has been found, f rom observ atan o f the g row th characteristics japonica and Lonicera maackii ,
that the blooming period o f L . japonica is May 1st to the end of September and that of L . maack ii f rom
April 14th to M ay 14th. The blooming period of Lonicera maackii is just a complement to the vacant period
o f Lonicera japonica if making medicines acco rding to the blooming period. An experiment show s that
f lav onoid is contained in sprout , bud, mature bud, w hi te flower, yellow flow er and leaves of bo th Lonicera
japonica and Lonicera maackii . The most content o f flavonidd in their leaves—— the content in leave of
Lonicera japonica is 2. 108 5 g in 100 g fresh leaves; that in Lonicera maackii is 2. 998 1 g in 100 g fresh
leaves.
Key words: Lonicera maack ii; Lonicera japonica; f lav onoid; picking period
616 山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31( 4)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