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葱兰赤斑病病原及防治初步研究



全 文 :葱兰赤斑病病原及防治初步研究
湖北农学院 ( 434103) 吴大椿 邹亚飞
  摘 要 报导了葱兰 ( Zephyranthes condida Herb)的一种新病害 ,葱兰赤斑病 (Vermicularia
sp )的症状 ,病原及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结果。
关键词 葱兰 病害 丛刺盘孢菌 防治
  葱兰 ( Zephyranthes condida Herb)亦称葱
莲、玉帘 ,是一种原产于南美石蒜科葱兰属多年
生草本花。我国主要植于花坛边缘或散种于草
地观赏。国内对葱兰病害研究 ,仅台湾报导受刺
孔伏革菌 ( Corticium centrif ugum ( L ev ) Bres
= Sclerotium rol fsii Sacc)危害 [ 1]。
近年在荆州市葱兰上发生一种新病害 ,病
株叶或整蔸叶变红枯死 ,重病区发病蔸率
100% ,病情指数 57. 5,严重影响了葱兰的观赏
价值和花坛的美观。为了防治该病 ,我们进行了
病原、症状和防治方法初步研究 ,现将结果简报
如下。
1 症状
  葱兰赤斑病主要侵害叶片。叶上最初形成
针尖大小的小红点 ,其后逐渐扩大成 0. 5~
3. 0mm× 0. 2~ 1. 0 mm近长梭形或不规则形 ,
边缘不明显的深红色小斑 ,后期合并成不规则
大斑。当病斑环割叶片时 ,病斑上部叶片枯死 ,
至使重病株整蔸发红枯死 (见图 1、 2)。湿度高时
病部产生毛刺状黑色小点 ,即分生孢子盘 (见图
3) ,是该病主要病症。
2 病原
  葱兰赤斑病由一种丛刺盘孢菌 ( Vermicu-
laria sp= colletotrichum sp )引起。在葱兰叶片
上 ,分生孢子盘埋生在组织内 ,后期突破表皮 ,
部分外露 ,直径 54~ 137μm;盘上刚毛黑褐色 ,
基部粗 ,顶端渐细 ,有 2~ 3个分隔 ,长 35~
112μm, 4~ 10余根混生于分生孢子梗间 ;分生
孢子梗短 ,不分枝、单胞、无色 ,大小为 7~ 12.
5μm× 3. 0~ 5. 0μm;分生孢子新月形、单胞、中
部有明显的油球 ,大小为 ( 16. 0- ) 21. 0( - 28.
0)μm× ( 3. 5- ) 4. 0(- 4. 5)μm。
病菌在 PDA平板上菌落初为白色后变为
灰白色。分生孢子盘埋生在培养基内。分生孢子
盘 ,刚毛分生孢子形态都与叶片上相似 ,仅分生
孢子较小 ,大小为 ( 11. 5- ) 18. 5(- 24. 0)μm×
( 3. 0- ) - 3. 5( - 4. 5)μm。
3 发生特点
  葱兰多采用鳞茎繁殖 ,初次侵染来源于带
病的种苗。葱兰赤斑病流行高峰在冬、春两季 ,
特别是寒潮频繁春雨多的年份发病重 ;夏季随
气温升高 ,病害逐渐停止发展 ;秋季病害随气温
下降而发展。田间调查表明植于背风处、或有
灌、乔木花卉遮蔽花坛中的葱兰发病轻 ,反之植
于迎风 ,无遮蔽花坛则发病重。特别是葱兰受冻
害后发病尤其重。土壤肥沃的花坛葱兰生长旺
盛发病轻于土地贫瘠、长年不施肥的花坛。
4 防治方法
4. 1 种苗处理
引种移栽葱兰时应检查叶部是否带有病
斑 ,尽量选无病种苗。若种苗叶部带有少量病
斑 ,可将病叶剪去。选好的种苗再用有效浓度
125× 10- 6的甲基托布津或有效浓度 250×
10
- 6多菌灵 ,浸种苗 10~ 20 min。种苗要全部
6 湖北植保 1998年第 5期
图 1 单株症状
图 2 田间病状
图 3 病叶上毛刺状小黑点为分生孢子盘
浸入药液中 ,到时取出 ,待药液干后栽植。
4. 2 农业措施防治
花坛要加强管理 ,适时施肥 ,保证植株旺盛
生长 ,增强抗病力。整蔸发病的植株尽早平地割
去全部叶片 ,将病叶深埋减少再侵染源 ,同时追
施肥料 ,促进新叶抽生。
4. 3 药剂防治
室内药剂试验表明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优
于代森锰锌和粉锈宁。甲基托布津 EC50为
1. 015× 10- 6 ,多菌灵 EC50为 1. 464× 10- 6。病
田可喷施 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 000
~ 1 500倍液或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1 000倍液。
参考文献
1 戴芳澜 .中国真菌总汇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79.
427~ 430
2 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 .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79. 468~ 476
收稿日期: 1998- 09- 15
7湖北植保 1998年第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