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对叶百部中的非生物碱类成分 *
王 珺,高 羽,张朝凤,张 勉 **
中国药科大学生药学研究室,南京 211198
摘 要 从百部科植物对叶百部中分离鉴定了 11个化合物,分别为大黄素甲醚(1),3-羟基-
4-甲氧基苯甲酸(2),对羟基苯甲酸(3),(Z)-1,1′-biindenyliden(4),胸腺嘧啶(5),2-(1′,2′,3′,4′
-四羟基丁基)-6-(2′′,3′′,4′′-三羟基丁基)-吡嗪(6),掌叶半夏碱戊(7),豆甾醇(8),β-谷甾醇棕
榈酸酯(9),β-谷甾醇(10)和 β-胡萝卜苷(11)。 其中化合物 1~9均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得。
关键词 对叶百部;非生物碱;分离;鉴定
中图分类号 R28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7806(2012)03-193-03
百部为临床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其
性味甘、苦,微温,归肺经,具有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咳嗽、百日咳、肺结核、
老年咳喘、蛔虫病、蛲虫病、皮肤疥癣、湿疹等[1]。 《中
国药典》2010 版一部 [2] 所收载的百部为直立百部
Stemona sessilifolia (Miq.) Miq.、 蔓 生 百 部 S.
japonica (Bl.) Miq.或对叶百部 S. tuberosa Lour.的
干燥块根, 其质量标准的建立一直是该药材的难
点,新版药典中只有性状、显微鉴定和生物碱的显
色、沉淀反应。 本课题组从全国各地收集了 30多批
次的百部药材样品,经鉴定其基源植物均为对叶百
部, 说明对叶百部是百部药材市场的主流品种,因
此本课题组以对叶百部为研究对象。 为了研究和建
立对叶百部多类型、多成分质量标准,并累积足够
量的化学对照品,对较大数量的对叶百部进行了提
取分离。 百部类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生物碱类成
分,但基于多类型成分质量标准的要求,本课题组
对对叶百部的非生物碱类成分也进行了系统的研
究,从对叶百部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 11 个非
生物碱类化合物,即大黄素甲醚(1),3-羟基-4-甲氧
基苯甲酸(2),对羟基苯甲酸(3),(Z)-1,1′-biindenyli-
den(4),胸腺嘧啶(5),2-(1′,2′,3′,4′-四羟基丁基)-6-
(2′′,3′′,4′′-三羟基丁基)-吡嗪 (6), 掌叶半夏碱戊
(7),豆甾醇(8),β-谷甾醇棕榈酸酯(9),β-谷甾醇(10)
和 β-胡萝卜苷(11);其中化合物 1~9均是首次从该
科植物中分得。 本研究结果表明了百部类药材中非
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较低,类型也较多。
1 材 料
X-4 型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未校正);Brucker
ACF-300、500 型核磁共振仪;Agilent 1100 LC-MS
型质谱仪。
薄层色谱和柱色谱所用硅胶均为青岛海洋化
工厂生产 ;Sephadex LH-20 为 Pharmacia 公司产
品;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对叶百部药材购买于河北省安国市药材市场,
经本课题组张勉鉴定为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a
Lour.)的干燥根茎。 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药科大学
生药学研究室。
2 提取与分离
对叶百部药材 52 kg,采用 5% Na2CO3浸润后,
阴干,95%乙醇反复渗滤提取, 直至渗滤液浓缩后,
点板基本无碘化铋钾反应为止。 渗滤液浓缩,加 5%
稀盐酸酸化至 pH 1~2,过滤,滤液用浓氨水碱化至
pH 10,用氯仿萃取,得到总生物碱部分。 再将萃取
后碱液浓缩, 挥干至无氨水味、pH 基本为中性,以
水混悬,乙酸乙酯萃取,减压回收得到乙酸乙酯部
位浸膏。
取乙酸乙酯部位 410 g 经硅胶柱色谱, 用二氯
甲烷-甲醇(100∶0~0∶100)梯度洗脱,根据 TLC 结果
合并相同流份, 再经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柱色谱分离,二氯甲烷-甲醇(100∶0)洗脱部分得到
化合物 1(20 mg)、4(8 mg)和 9(20 mg);二氯甲烷-
药学与临床研究
Pharmaceutic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药 学
研 究
2012
Jun;20(3) Combretastatins 类肿瘤血管阻断剂的构效关系研究
′′
基金项目 “十一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2009ZX09308-005)
作者简介 王珺,男,硕士生 E-mail: cpuwangjun@163.com
通讯作者 张勉,女,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生药活性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
Tel: 025-86185137 E-mail: mianzhang@hotmail.com
收稿日期 2012-03-28 修回日期 2012-04-08
*
**
193
DOI:10.13664/j.cnki.pcr.2012.03.006
药学与临床研究
Pharmaceutic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药 学
研 究
2012
Jun;20(3) 对叶百部中的非生物碱类成分
甲醇 (50∶1) 洗脱部分得到化合物 2 (25 mg)、8(10
mg)和 10 (1 g);二氯甲烷-甲醇(15∶1)洗脱部分得
到化合物 3(210 mg)和 5(10 mg);二氯甲烷-甲醇
(10∶1)洗脱部分得到化合物 11(2 g);二氯甲烷-甲
醇(6 ∶1)洗脱部分得到化合物 7(350 mg);二氯甲
烷-甲醇(1∶1)洗脱部分得到化合物 6(200 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 1 橘红色针晶 (二氯甲烷-甲醇),mp
197~198℃,Borntrager反应呈红色,醋酸镁反应呈橙
红色, 推测为蒽醌类化合物。 1H-NMR (500 MHz,
DMSO-d6) δ:12.16 (1H,s,8-OH),11.96 (1H,s,1-
OH),7.52(1H,s,H-4),7.21(1H,s,H-7),7.20(1H,
s,H-5),6.88 (1H,s,H-2),3.94 (3H,s,6-OCH3),
2.43(3H,s,3-CH3)。 13C-NMR(125 MHz,DMSO-d6)
δ:189.9(C-9),181.1(C-10),166.1(C-6),164.3(C-
8),161.4 (C-1),148.5 (C-3),134.8 (C-10a),132.8
(C-4a),124.1 (C-2),120.5 (C-4),113.4 (C-9a),
109.8 (C -8a),107.6 (C -5),106.5 (C -7),56.3 (6 -
OCH3),21.4(3-CH3)。 以上 1H-NMR、13C-NMR数据
与文献[3]基本一致,鉴定该化合物为大黄素甲醚。
化合物 2 白色粉末(石油醚-丙酮),mp:215~
217℃,FeCl3反应呈阳性。 1H-NMR(500 MHz,DM-
SO-d6) δ:12.43 (1H,s, -COOH),9.78 (1H,s,3 -
OH),7.43~7.45 (2H,m,H-2,H-6),6.83 (1H,d,J=
9.0 Hz,H-5),3.80(3H,s,-OCH3),由 1H-NMR 数据
推断该化合物可能为苯甲酸的 3,4-位羟基和甲氧
基的衍生物。 由于羟基的+C效应要大于甲氧基,所
以与羟基相邻的质子信号一般要比与甲氧基相邻
的处于高场,文献 [4]报道,甲氧基连在 C-4 时 H-5
的 δ 值为 6.84, 而羟基连在 C-4 时 H-5 的 δ 值为
6.68。 通过与文献[4]对照,鉴定该化合物为 3-羟基-
4-甲氧基苯甲酸。
化合物 3 白色粉末 (二氯甲烷-甲醇),mp
213~214℃, 溴甲酚蓝反应阳性。 ESI-MS m/z:137
[M -H] - ,1H -NMR (300 MHz,DMSO -d6) δ:12.39
(1H,s,-COOH),10.19 (1H,s,4-OH),7.77(2H,d,
J=8.7,H-2,H-6),6.82(2H,d,J=9.0 Hz,H-3,H-5)。
13C-NMR (125 MHz,DMSO-d6) δ:167.1 (COOH),
161.5 (C -4),131.4 (C -2,C -6),121.3 (C -1),115.0
(C-3,C-5)。以上数据与文献[5]基本一致,鉴定该化
合物为对羟基苯甲酸。
化合物 4 白色片状晶体 (氯仿 ),mp 312~
314℃。 ESI-MS m/z:227[M-H]-,1H-NMR(500 MHz,
CDCl3) δ:8.79 (2H,d,J=8.5 Hz,H-7,H-15),8.73
(2H,d,J=9.0 Hz,H-1,H-9),8.02 (2H,d,J=9.0 Hz,
H-2,H-10),8.00 (2H,dd,J =1.5,8.5 Hz,H-4,H-
12),7.71 (2H,dt,J =1.5,8.5 Hz,H -6,H -14),7.64
(2H,dt,J=1.5,8.5 Hz,H-5,H-13)。 13C-NMR (125
MHz,CDCl3) δ:132.2 (C-3,C-11),130.6 (C-8,C-
16),128.6 (C-4,C-12),128.3 (C-17,C-18),127.4
(C-2,C-10),126.7 (C-6,C-14),126.4 (C-5,C-
13),123.2(C-7,C-15),121.2(C-1,C-9)。 以上数据
与文献[6]基本一致,鉴定该化合物为(Z)-1,1′-bi-
indenyliden(见图 1)。
化合物 5 白色粉末 (二氯甲烷-甲醇),mp
308~310℃。 1H-NMR(500 MHz,DMSO-d6) δ:10.96
(1H,s,H-3),10.54(1H,s,H-1),7.23(1H,s,H-6),
1.72(3H,s,5-CH3)。 13C-NMR(125 MHz,DMSO-d6)
δ:164.8(C-4),151.4(C-2),137.6(C-6),107.8(C-
5),11.7(5-CH3)。 以上数据与文献[7]基本一致,鉴
定该化合物为胸腺嘧啶(见图 1)。
化合物 6 白色粉末 (甲醇),ESI-MS m/z:305
[M+H]+,1H-NMR(300 MHz,DMSO-d6) δ:8.62(1H,
d,J=0.9 Hz,H-3),8.39 (1H,d,J=1.5 Hz,H-5),5.27
(1H,d,J=6.3 Hz,H-1′),4.93 (1H,d,J=6.3 Hz,1′-
OH),4.65(1H,s,3′′-OH),4.61(1H,s,2′-OH),4.59
(1H,s,2′′-OH),4.41(1H,s,4′′-OH),4.39(1H,s,3′
-OH),4.34(1H,s,4′-OH),3.75(1H,m,H-2′′),3.61
(1H,m,H-4′a),3.60(1H,m,H-3′),3.58(1H,m,H-
2′),3.54(1H,m,H-4′′a),3.44(1H,m,H-4′b),3.40
(1H,m,H-4′′b),3.36 (1H,m,H-3′′),3.05(1H,m,
H-1′′a),2.72(1H,m,H-1′′b)。 13C-NMR(75 MHz,
DMSO-d6) δ:155.6 (C-2),153.2 (C-6),143.2 (C-
5),142.2(C-3),74.9(C-3′′),73.8(C-2′),71.4(C-
1′),71.3(C-3′),71.2(C-2′′),63.6(C-4′),63.2(C-
4′′),39.9(C-1′′)。 以上数据与文献[8-9]基本一致,
鉴定该化合物为 2-(1′,2′,3′,4′-四羟基丁基)-6-
(2′′,3′′,4′′-三羟基丁基)-吡嗪(见图 1)。
化合物 7 无色针晶 (二氯甲烷-甲醇),mp
189~190℃。 ESI-MS m/z:215[M+H]+,1H-NMR(500
MHz,DMSO-d6) δ:8.59 (1H,s,H-6),8.35 (1H,s,
H-3),5.26(1H,d,J=6.5 Hz,1′-OH),4.92(1H,d,J=
6.5 Hz,H-1′),4.60 (1H,d,J=5.5 Hz,3′-OH),4.37
(1H,d,J=7.5 Hz,2′-OH),4.33 (1H,t,J=5.5 Hz,4′-
OH),3.64 (1H,m,H-4′a),3.62 (1H,m,H-3′),3.59
(1H,m,H-2′),3.44 (1H,m,H-4′b),2.47 (3H,s,2-
CH3)。 13C-NMR(75 MHz,DMSO-d6) δ:157.8(C-5),
151.5(C-2),141.8(C-3),140.4(C-6),73.7(C-2′),
71.5(C-1′),71.2(C-3),63.5(C-4′),20.9(2-CH3)。
194
药学与临床研究
Pharmaceutic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药 学
研 究
2012
Jun;20(3) 对叶百部中的非生物碱类成分
图 1 化合物 4~7 的结构式
以上数据与文献[10]基本一致,鉴定该化合物为掌
叶半夏碱戊(pedatisectine E) [2-甲基-5-(1′,2′,
3′,4′-四羟基丁基)-吡嗪,2-methyl-5-(1′,2′,3′,4′
-tetrahydroxybutyl)-pyrazine](见图 1)。
化合物 8 白色片状晶体 (氯仿 ),mp 167~
168℃ ,5%浓硫酸香草醛 105℃加热显紫红色 ,
Libermann -burchard 反应为阳性 。 1H -NMR (500
MHz,CDCl3) δ:5.35 (1H,d,J =5.0 Hz,H -6),5.16
(1H,dd,J =15.5,8.5 Hz,H -22),5.02 (1H,dd,J =
15.5,9.0 Hz,H-23),3.53 (1H,ddd,J=18.0,13.0,4.5
Hz,H-3),1.01 (3H,s,19 -Me),0.93 (3H,d,J =5.5
Hz,21 -Me),0.85 (3H,m,29 -Me),0.84 (6H,m,26 -
Me,27-Me),0.68(3H,s,18-Me)。 以上数据与文献
[11]基本一致,鉴定该化合物为豆甾醇。
化合物 9 白色粉末 (氯仿),mp 87~88℃,5%
浓硫酸香草醛 105℃加热显紫红色,Libermann-bur-
chard 反应为阳性。 1H-NMR (300 MHz,CDCl3) δ:
5.37 (1H,d,J=4.4 Hz,H-6),4.61 (1H,m,H-3),2.30
(2H,m,H-4a,H-4b),2.25 (2H,m,H-2′a,H-2′b),
1.85(2H,m,H-2a,H-2b),1.02(3H,s,19-CH3),0.88
(3H,m,16′-CH3),0.85 (3H,m,26-CH3),0.82(3H,
m,29 -CH3),0.80 (3H,m,27 -CH3),0.68 (3H,s,18 -
CH3)。 以上数据与文献[12]报道的数据基本一致,故
确定该化合物为 β-谷甾醇棕榈酸酯。
参考文献
[1] 张宏武. 中药百部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概况[J]. 国
外医学 中医中药分册,2004, 26(5):265-70.
[2]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 北京:中国
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23-4.
[3] 唐力英,王祝举,傅梅红,等. 决明子中游离蒽醌类化学
成分研究[J]. 中药材,2009,32(5):717-9.
[4] 尚小雅,李 帅,王映红,等. 红绒毛羊蹄甲的化学成分
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3):1953-5.
[5] 徐 瑞,陈 立,李 彬,等. 回回蒜子正丁醇部位化学
成分研究[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1,38(1):68-70.
[6] 唐于平,楼凤昌,胡 杰,等. 槐果皮中的脂溶性成分[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13(3):4-7.
[7] 孙武兴,李 铣,李 宁,等. 毛金竹叶提取物化学成分的
分离与鉴定[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8,25(1):39-43.
[8] 李 琦,叶蕴华,闫爱新,等. 三七中 2-(1′,2′,3′,4′-四
羟基丁基)-6-(2′′,3′′,4′′-三羟基丁基)-吡嗪的分离、
鉴定及药理活性研究 [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22
(11):1824-8.
[9] 陈 磊. 白背三七降血糖物质基础研究[D]. 上海:第二
军医大学,2009.
[10] 吴 笛,张朝凤,张 勉,等 . 中药款冬花的化学成分
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4):260-3.
[11] 安熙强,李宗主,沈连刚. 阳春砂仁的化学成分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1,23(6):1021-4.
[12] 许文成,蒋建勤. 荷梗的化学成分研究[J]. 药学与临床
研究,2011(3):235-7.
Non-alkaloid Constituents from the Root of Stemona tuberosa*
WANG Jun, GAO Yu, ZHANG Chao-feng, ZHANG Mian**
Research Department of Pharmacognos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China
ABSTRACT Eleve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 of Stemona tuberosa,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as physcioin (1), 3-hydroxy-4-methoxybenzoic acid (2), p-hydroxybenzoic acid (3), (Z)-1,1-
biindenyliden (4), thymine (5), 2-(1′, 2′, 3′, 4′-tetrahydroxybutyl)-6-(2′′, 3′′, 4′′-trihydroxybutyl)-pyrazine
(6), 2-methyl-5-(1′, 2′, 3′, 4′-tetrahydroxybutyl)-pyrazine (7), stigmasterol (8), β-sitosterol palmitate (9),
β-sitosterol (10) and β-daucosterin (11). Compounds 1~9 were isolated from Stemonaceae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 Stemona tuberosa; Non-alkaloid;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