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对叶百部中氧化对叶百部碱的分离鉴定及测定



全 文 :些非生物碱类成分,增加了谱图的复杂性。为了富
集生物碱类成分,本实验使用混合型阳离子交换
(Mixed-mode cationic-exchange,MCX)固相萃取小
柱进行样品前处理。MCX 固相萃取柱添加混合型
阳离子交换反相吸附剂,具有离子交换色谱和反相
色谱的双重保留模式,对碱性化合物具有高选择性
和高灵敏度,适合用于贝母样品中生物碱的富集
纯化。
3. 2 特征图谱的比较 36 批川贝母药材中,太白
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瓦布贝母各批次药材
化学组成相对稳定,可以建立基于共有峰模式的特
征图谱;而川贝母和梭砂贝母各批次样品化学组成
差异较大,无法建立特征图谱。由图 1 ~ 4 可知,
虽然太白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瓦布贝母中
均含有贝母辛,但整体化学成分表现出显著差异,
可以通过特征图谱进行鉴别。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4.
[2] 胡汉昆,刘薇芝,刘 萍,等. 中药特征图谱技术在中药鉴
定中的应用[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1) :
936-938.
[3] 颜美秋,陈素红,吕圭源,等. 铁皮石斛 HPLC特征图谱研
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4) :516-519.
[4] 聂 慧,严 辉,钱大玮,等. 百合药材 UPLC 特征图谱及
特征峰 QTOF-MS 分析研究[J]. 中药材,2013 (7):
1087-1092.
[5] 姜艳艳,张 乐,刘 娟,等. 香橼、佛手中黄酮类成分含
量测定及 HPLC特征图谱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19(20):103-107.
[6] 叶家宏,申卫红,黄红兵,等. 青葙子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
谱[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6):897-900.
[7] 张永鑫,刘 晓,杨欣文,等. 黄连 4 种饮片特征图谱研究
及生物碱含量测定[J]. 药物分析杂志,2012,32(11) :
1957-1961.
[8] 张子龙,魏 刚,刘东辉,等. 大黄及其醇提液 HPLC 特征
图谱相关性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
(21):69-73.
[9] 孙汝明,李 翔,曹 红,等. 感冒清热颗粒 HPLC 特征图
谱研究[J]. 药物分析杂志,2013,33(2) :335-339.
[10] 罗 曼,周 兰,申 璀,等. 银翘解毒丸特征图谱初步研
究[J]. 中成药,2012,34(11) :2162-2166.
[11] 曹新伟,张 萌,李 军,等. 川贝母生物碱类成分的研究
[J]. 中草药,2009,40(1) :15-17.
[12] Zhou J L,Xin G Z,Shi Z Q,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identi-
fication of steroidal alkaloids in Fritillaria species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 J Chromatogr A,
2010,1217(45) :7109-7122.
对叶百部中氧化对叶百部碱的分离鉴定及测定
王孝勋1, 郭振旺2, 李耀华1, 梁臣艳1* , 梁 丹1
(1.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食品药品检验所,广西 梧州 543002)
收稿日期:2013-07-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资金资助项目 (81360640)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1GXNSFA018179)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1GXNSFF018006)
作者简介:王孝勋 (1973—) ,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品种、品质及资源开发研究。Tel: (0771)3137535,
E-mail:407977122@ qq. com
* 通信作者:梁臣艳,女,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药有效成分和质量控制方法研究。Tel: (0771)3137585,E-mail:li-
ang_ chen_ yan@ 126. com
摘要:目的 分离纯化对叶百部药材指标成分氧化对叶百部碱,并建立其定量测定方法。方法 对叶百部乙醇提取液
浓缩后经盐酸溶解和氨水洗,再经三氯甲烷萃取。柱分离采用 Phenomenex Gemini C18色谱柱 (5 μm,4. 6 mm × 250
mm) ,以乙腈-水 (45 ∶ 55)为流动相,体积流量 1. 0 mL /min,检测波长 242 nm,柱温 30 ℃。结果 分离得到氧化对
叶百部碱单体化合物作为定量测定对照品,该成分在 0. 282 ~ 2. 82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 = 0. 999 7),平均加样
回收率为 99. 63% (RSD = 1. 9%)。结论 方法快速简便,可靠,重复性好,为对叶百部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对叶百部;氧化对叶百部碱;分离
中图分类号:R284.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528(2014)07-1481-05
1841
2014 年 7 月
第 36 卷 第 7 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July 2014
Vol. 36 No. 7
doi:10. 3969 / j. issn. 1001-1528. 2014. 07. 030
Isolation,identific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oxotuberostemonine in Stemona tu-
berose
WANG Xiao-xun1, GUO Zhen-wang2, LI Yao-hua1, LIANG Chen-yan1* , LIANG Dan
(1.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01,China;2.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Wuzhou Institutes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Wuzhou 543002,China)
ABSTRACT:AIM To separate and identify chemical marker oxotuberostemonine in Stemona tuberosa Lour.
METHODS Alcoholic extract from Stemona tuberosa Lour. went through the concentration and chloride acid and
ammonia treatments ,and then was extracted with methenyl chloride. Column separation was performed on Phe-
nomenex column Gemini C18 (5 μm,4. 6 mm ×250 mm)with a mobile phase consisted of acetonitrile-water (45
∶ 55)at the flow rate of 1. 0 mL /min. The column temperature was maintained at 30 ℃ and the detection wave-
length was set at 242 nm . RESULTS Oxotuberostemonine used as reference substance showed a good linear re-
lationship in the range of 0. 282 ~ 2. 82 μg (r = 0. 999 7)and the average recovery was 99. 63% (RSD =1. 9%)
. 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quick,simple,reliable,and reproducible,which can be used for quality
control of Stemona tuberosa Lour.
KEY WORDS:Stemona tuberosa Lour;oxotuberostemonine;isolation
对叶百部为百部科植物对叶百部 Stemona tu-
berosa Lour. 的干燥块根,具有润肺下气止咳、杀
虫灭虱的功效,用于新久咳嗽、肺痨咳嗽、百日
咳;外用于头虱、体虱、蛲虫病、阴痒。现代药理
研究表明百部根的提取物具有抑菌[1]、抗真菌[2]、
抗病毒[3]、杀虫[4]、止咳[5]等作用。对叶百部为
《中国药典》2005 年版、2010 年版所收载百部药
材的 3 个来源品种之一[6],为多基原药材。但百部
项下仅有性状、鉴别、浸出物等项目,质量标准研
究较为薄弱,缺乏有效成分的量化评价指标。对于
多基原药材应分别进行研究,制定能反映其内在质
量的规范标准[7]。生物碱是百部的脂溶性部位的
主要成分,同时也是百部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
分[8-10]。广西为对叶百部的主要产地[11-13],但未见
对叶百部生物碱成分的定量测定文献报道。本实验
用硅胶柱色谱法、制备液相等分离方法从对叶百部
中分离了氧化对叶百部碱,并用 HPLC 法建立了中
药对叶百部中氧化对叶百部碱的定量测定,为完善
中药材对叶百部的质量标准提供实验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Agilent 1200 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美国
Aglient公司、DAD检测器);LC-8A 半制备型高效
液相色谱仪 (日本岛津公司) ;RE-52 型旋转蒸发
仪 (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Millipore Simplicity-
185 超纯水仪 (美国 Millipore公司) ;BP211D型电
子分析天平 (德国 Sartorius 公司) ;KQ5200DB 超
声波清洗仪 (江苏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X-
4 数字显示显微熔点测定仪 (北京泰克仪器有限公
司) ;柱色谱和薄层色谱用硅胶均系青岛海洋化工
厂生产;乙腈为色谱纯 (美国 Fisher 公司) ,水为
超纯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氧化对叶百部碱对
照品 (自制,纯度 98. 1%)。
对叶百部药材采自广西各地,经广西中医药大
学药学院药用植物教研室韦松基教授鉴定为百部科
百部属植物对叶百部 Stemona tuberosa Lour. 的块
根,标本存放于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2 方法与结果
2. 1 氧化对叶百部碱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
取对叶百部药材 3 kg,粉碎,加乙醇 30 L 于 85 ℃
回流提取 2 次,每次 2 h,提取液过滤、合并,滤
液 80 ℃减压浓缩成糖浆状,得稠浸膏约 1 kg。稠
浸膏用 4 700 mL 4%盐酸溶解,酸水液过滤,滤液
加 1 000 mL氨水调 pH到 9,碱水液用三氯甲烷萃
取 2 次 (三氯甲烷总用量 4 800 mL) ,合并三氯甲
烷层,三氯甲烷层用水洗涤 1 次 (水总用量 3 600
mL) ,分取三氯甲烷层,减压回收三氯甲烷,得总
生物碱约 30 g,得率为 1%。取总生物碱 30 g,甲
醇溶解,硅胶 60 g拌样;上柱,硅胶 600 g (柱径
2841
2014 年 7 月
第 36 卷 第 7 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July 2014
Vol. 36 No. 7
比 1 ∶ 9);以三氯甲烷→三氯甲烷-甲醇 (95 ∶ 5 →
90 ∶ 10 →85 ∶ 15)→甲醇梯度洗脱。取三氯甲烷-
甲醇 (95 ∶ 5)洗脱液,经减压浓缩后得洗脱物约
15 g。取洗脱物经多次半制备 HPLC 法和重结晶,
得到无色细针状结晶 22 mg,经分析型 HPLC 分析
纯度为 98. 1%。经结构鉴定为氧化对叶百部碱,
结构式见图 1。
图 1 氧化对叶百部碱结构式
Fig. 1 Structural formula of oxotuberostemonine
无色细针状结晶 (甲醇)。mp 89 ~ 91 ℃ (温
度未校正)。薄层显色反应:以三氯甲烷-甲醇
(80 ∶ 20)展开,改良碘化铋钾显色为橘红色。
EI-MS (m/z):389 [M]+ (44),360 [M-
C2H5]
+ (100),290 [M-C5H7O2]
+ (78)。1H-NMR
(CD3OD,400MHz)δ:2. 05 (1H,m,2-Hα),1. 60
(1H,m,2-Hβ),3. 65 (1H,m,3-H) ,3. 42 (1H,
m,5-H) ,3. 30 (1H,m,5-H) ,1. 85
(2H,m,6-H) ,1. 50 (2H,m,7-H) ,2. 61 (1H,
t,8-Hα),2. 45 (1H,m,8-Hβ),2. 40 (1H,m,
H-10) ,4. 26 (1H,m,H-11) ,3. 05 (1H,dd,J =
8. 1,11. 7 Hz,12-H) ,2. 23 (1H,m,13-H) ,1. 35
(3H,d,J = 7. 2,15-H) ,1. 40 (2H,m,16-H) ,
0. 98 (3H,d,J = 6. 6,17-H) ,3. 98 (1H,s,18-
H) ,2. 15 (1H,m,19-Hα),1. 80 (1H, t,J =
10. 5,9. 9,12. 0 Hz,19-Hβ) ,2. 72 (1H,m,20-
H) ,1. 22 (3H,d,J = 6. 9 Hz,22-H)。13 C-NMR
(CD3OD,100MHz)δ:87. 07 (C-1),37. 72 (C-2) ,
66. 73 (C-3) ,53. 33 (C-5) ,26. 02 (C-6) ,32. 67
(C-7) ,34. 57 (C-8) ,142. 22 (C-9) ,122. 23 (C-
9a) ,42. 68 (C-10) ,67. 21 (C-11) ,38. 96 (C-12) ,
52. 63 (C-13) ,181. 98 (C-14) ,15. 02 (C-15) ,
27. 04 (C-16) ,9. 50 (C-17) ,85. 12 (C-18) ,34. 75
(C-19) ,36. 19 (C-20) ,181. 55 (C-21) ,13. 17 (C-
22)。以上数据与文献 [14]报道基本一致,鉴定
为氧化对叶百部碱。
2. 2 色谱条件 Phenomenex Gemini C18色谱柱 (5
μm,4. 6 mm × 250 mm),流动相为乙腈-水溶液
(45 ∶ 55) ,体积流量为 1. 0 mL /min,检测波长 242
nm,柱温 30 ℃。进样量 20 μL。在此色谱条件下,
样品在与对照品相对应的保留时间出现相同的色谱
峰,理论塔板数 4 000 以上,分离度大于 1. 5。见
图 2。
A. 对照品 B. 样品 1. 氧化对叶百部碱
A. reference substance B. sample 1. oxotuberostemonine
图 2 氧化对叶百部碱对照品及对叶百部药材 HPLC图谱
Fig. 2 HPLC chromatograms of oxotuberostemonine and Stemona tuberose
2. 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氧化对叶百部碱对照
品适量,精密称定,置 10 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
溶解至刻度,摇匀,制得每 1 mL含 0. 141 mg的对
照品贮备液。
2. 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干燥对叶百部样品粉
末约 1 g,精密称定,加入甲醇 50 mL,超声提取
40 min,滤过,滤渣继续加入 50 mL甲醇,超声提
取 40 min,滤过,合并 2 次滤液,浓缩定容到2 mL
量瓶中。浓缩液经 10 000 r /min离心 15 min,即得
供试品溶液。
2. 5 方法学考察
2. 5. 1 线性关系考察 取氧化对叶百部碱对照品
3841
2014 年 7 月
第 36 卷 第 7 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July 2014
Vol. 36 No. 7
贮备液 1、2、4、8、10 mL至 10 mL量瓶中,加甲
醇定容至刻度。分别取 5 个不同质量浓度的对照品
溶液按“2. 2”项下色谱条件测定,记录色谱峰峰
面积。以氧化对叶百部碱进样量 X (μg)为横坐
标,峰面积 Y 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氧化对
叶百部碱回归方程为 Y = 523. 7X-10. 57, r =
0. 999 7。结果表明氧化对叶百部碱在 0. 282 ~ 2. 82
μg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 5. 2 精密度试验 取对照品溶液,按 “2. 2”
项下色谱条件连续进样 6 次,分别测定氧化对叶百
部碱峰面积,RSD 为 0. 81%,结果表明仪器精密
度良好。
2. 5. 3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
(广西上思),按 “2. 2”项下色谱条件分别在 0、
4、8、12、16、20、24 h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
定氧化对叶百部碱的峰面积,RSD 为 0. 35%,结
果表明本实验在 24 h内稳定性良好。
2. 5. 4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对叶百部药材 (广
西上思)约 1 g,精密称定,按 “2. 4”项下方法
制备供试品溶液,平行 6 份,按 “2. 2”项下色谱
条件进行测定,记录氧化对叶百部碱的峰面积,计
算,平均含有量为 2. 67 mg /g,RSD为 0. 26%,结
果表明本法重复性较好。
2. 5. 5 加样回收试验 取 6 份已知含有量的样品
粉末 (广西上思),每份约 0. 5 g,精密称定,分
别精密加入与药材相当量的氧化对叶百部碱对照
品。按 “2. 4”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按
“2. 2”项下色谱条件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记录
氧化对叶百部碱的峰面积,计算平均回收率为
99. 63%,RSD为 1. 9%。
表 1 氧化对叶百部碱加样回收考察结果 (n =6)
Tab. 1 Results of recovery tests (n =6)
取样量
/ g
原有量
/mg
加入量
/mg
测得量
/mg
回收率
/mg
平均回
收率 /%
RSD /%
0. 501 2 1. 338 1. 41 2. 752 100. 28
0. 503 2 1. 344 1. 41 2. 726 98. 01
0. 502 6 1. 342 1. 41 2. 711 97. 09
0. 501 2 1. 338 1. 41 2. 736 99. 15
0. 503 4 1. 344 1. 41 2. 768 100. 99
0. 501 7 1. 340 1. 41 2. 782 102. 27
99. 63 1. 9
2. 6 样品测定 分别取 10 批药材样品粉末约 1 g,
每批样品平行 3 份,精密称定。按 “2. 4”项下方
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按“2. 2”项下色谱条件进行
分析测定。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氧化对叶百部碱的
量,结果见表 2。
表 2 10 批药材样品中氧化对叶百部碱的测定结果 (n =
3)
Tab. 3 Determination of oxotuberostemonine in Stemona
tuberose (n =3)
编号 产地 氧化对叶百部碱 /(mg·g - 1)
S1 广西东兴 0. 87
S2 广西上思 2. 67
S3 广西大新 5. 83
S4 广西天等 1. 79
S5 广西靖西 4. 89
S6 广西隆林 0. 69
S7 广西凤山 1. 25
S8 广西天峨 2. 08
S9 广西平乐 3. 23
S10 广西恭城 4. 24
平均值 2. 99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甲醇超声提取、HPLC 法测定对叶
百部中氧化对叶百部碱的量,结果表明 10 批药材
样品中均含有一定量的氧化对叶百部碱,平均含有
量为 2. 99 mg /g。但不同产地的药材中氧化对叶百
部碱的量相差较大,其中广西大新最高 (5. 83
mg /g),广西隆林含有量最低 (0. 69 mg /g) ,含有
量最高值和最低值相差 8 倍以上,说明对叶百部药
材的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各地土壤状
况、日照强度、栽培条件、栽培时间、采集季节等
因素有关,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对叶百部是 《中国药典》收载的百部品种来
源之一,其成分研究比较深入,报道较多,但现行
药典中尚无成分定量测定,有关氧化对叶百部碱的
定量测定也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各产地药材中制备
分离得到的共有化合物氧化对叶百部碱为指标进行
质量评价,该方法简单、可行,可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对叶百部药材的质量,可以考虑以其为对照品,
评价其质量。为保证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
性,应考虑深入研究氧化对叶百部碱的生源途径、
理化性质、稳定性及其药效。
参考文献:
[1] 朱建育,燕惠芬. 百部生物碱的研究进展及其药理作用
[J].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
(1) :26-33.
[2] 朱立成,刘 文,王祥胜,等. 丁香 3 种中草药提取物抑
制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21) :5581-5582.
[3] 韦平英,王虎寅. 苦参与百部提取物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
抑制作用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2):
54-55.
4841
2014 年 7 月
第 36 卷 第 7 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July 2014
Vol. 36 No. 7
[4] Mungkornasawakul P,Pyne S G,Jatisatienr A,et al. Phyto-
chemical and larvicidal studies on Stemona curtisii structure of a
new pyrido [1,2-a] azepine stemona alkaloid[J]. J Nat
Prod,2004,67(4):675-677.
[5] 王孝勋,黄茂春,赵 旭,等. 序贯法研究广西不同产地
对叶百部总生物碱对小鼠的止咳作用[J]. 中华中医药杂
志,2012,27(7) :1935-1937.
[6]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
[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23-124.
[7] 田恒康,胡 军,何燕萍. 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
要求及常见问题分析[J]. 中国新药杂志,2000,9(12):
866-868.
[8] Guo A,Jin L,Deng Z. New stemona alkaloids from the roots of
Stemona sessilifolia[J]. Chem Biodivers, 2008, 5 (4) :
598-605.
[9] Lin L G,Li K M,Tang C P. Antitussive stemoninine alkaloids
from the roots of Stemona tuberose[J]. J Nat Prod,2008,71
(6) :1107-1110.
[10] Lin L G,Leung H P,Zhu J Y,et al. Croomine-and tuberos-
temonine-type alkaloids from roots of Stemona tuberose and their
antitussive activity[J]. Tetrahedron,2008,64(44) :10155.
[1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十三
卷第三分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54-259.
[12] 朱 华,郭晓恒,王孝勋,等. 广西产百部的资源与生境
调查[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2638-2639.
[13] 广西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 广西中药资源名录[M]. 南
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287.
[14] 刘世旺,付宏征,林文翰. 对叶百部生物碱的结构研究
[J]. 药学学报,1999,34(5):372-375.
HPLC-ELSD法测定金线莲提取物中金线莲苷
万 婷, 熊富良*
(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收稿日期:2013-07-03
作者简介:万 婷 (1990—) ,女,硕士生,主要从事药物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Tel:15827414329,E-mail:wan. ting1991@ 163. com
* 通信作者:熊富良 (1967—) ,男,博士,教授,Tel: (027)87313739,E-mail:fuliang. xiong@ holley. cn
摘要:目的 建立金线莲提取物中主要成分金线莲苷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 金线莲乙醇提取物经大孔吸附树脂洗脱
后所得样品,采用 HPLC-ELSD法分析,Hypersil NH2 色谱柱 (5 μm,4. 6 mm × 250 mm) ,流动相为乙腈-水 (92 ∶ 8) ,
体积流量为 1. 0 mL /min;柱温为 30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雾化室温度为 40 ℃,氮气压力为 350 kPa。结果 金线莲
苷进样量在 0. 524 ~ 5. 24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 = 0. 999 93) ,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8. 65%,RSD为 1. 23%。结论
本方法能准确可靠地进行检测,重复性好,为金线莲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金线莲;HPLC-ELSD;金线莲苷
中图分类号:R284.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528(2014)07-1485-04
doi:10. 3969 / j. issn. 1001-1528. 2014. 07. 031
Determination of kinsenoside in Anoectochilus roxburghi by HPLC-ELSD
WAN Ting, XIONG Fu-lia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AIM To establish th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content of kinsenoside in Anoectochilus rox-
burghi. METHODS Alcoholic extract of Anoectochilus roxburghi went through macroporous resin elution,and
then HPLC-ELSD was used to the analysis of samples obtained. The assay of kinsenoside was carried out on Hyper-
sil NH2 column (5 μm,4. 6 mm ×250 mm)with mobile phase consisted of acetonitrile-purified water (92 ∶ 8)
in the gradient elution manner. The flow rate was 1. 0 mL /min ,the column temperature was kept at 30 ℃,ELSD
spray chamber temperature was 40 ℃,and nitrogen pressure was 350 kPa. RESULTS The calibration curve
was linear within the range of 0. 524 - 5. 24 μg for kinsenoside,the average recovery rate was 98. 65%,and RSD
was 1. 23% . 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simple,reliable,accurate and reproducible. It is suitable for the
5841
2014 年 7 月
第 36 卷 第 7 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July 2014
Vol. 36 No.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