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江淮丘陵大蜀山大叶榉群落学特征



全 文 :收稿日期:2008-06-23  修回日期:2008-09-08
作者简介:程红梅(1979-),女 ,江苏丰县人 ,工程师 ,博士研究生 ,从事园林植物和生态学研究。
江淮丘陵大蜀山大叶榉群落学特征
程红梅 1, 2 ,孙崇波3 , 汤庚国 1
(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2.合肥植物园 ,
安徽 合肥 230031;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21)
摘要:在对江淮丘陵合肥大蜀山大叶榉(Zelkovaschneideriana)典型群落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了该群落植物组成 、生活型特
征 、层次结构以及优势种群年龄结构和发展动态。结果表明 , 群落内共出现维管束植物 28科 45属 49种。植物区系地理成
分主要由热带和温带区系成分组成 ,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群落中木本植物占绝对优势 , 群落垂直空间分化明显 , 有
乔木层 、灌木层和草本层 3个层次。群落物种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灌木层 、乔木层 、草本层。群落中大叶榉占有明显的
优势地位 , 马尾松(Pinusmasoniana)、山槐(Albiziakalkora)、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为亚优势种。群落中大叶榉正处
于旺盛生长期 , 自然更新良好 ,在未来的演替中 ,马尾松针叶树种将会逐渐减少 ,演替为稳定的落叶阔叶林结构。
关键词:大叶榉;群落特征;结构分析;合肥大蜀山
中图分类号:S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89X(2008)04-0322-06
PhytocoenologicalfeaturesoftheZelkovaschneiderianacommunityin
MountainDashuinthehilterrainbetweentheYangtzeandHuaiheriver
CHENGHong-mei1, 2 , SUNChong-bo3 , TANGGeng-guo1
(1.ColegeofLandscapeArchitecture, 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210037, China;2.HefeiBotanical
Garden, Hefei, Anhui230031, China;3.Zhejia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 Hangzhou, Zhejiang310021, China)
Abstract:WestudiedthecommunitycharacteristicsofZelkovaschneiderianainMountainDashuinthehilterrainbetweenthe
YangtzeandHuaiheriver.Thefloristiccomposition, life-form, structurecharacteristics, agestuctureofmaintreespeciesand
successiontendencywereanalyzed.Asforcommunitycomposition, thereare49species, 45generaand28families.Theanalysisof
floristicgeographicalelementsindicatedthattheflorawassimple, tropiccalelementsandtemperateafinitiesaremainlypartinthe
community, andwithespeciallytransitionalcharacterobvioustropicalnature.Thexylophytedominatedinthecommunity, which
wasdividedintothreedistinctlayers:tree, shrubandherblayers.Thespeciesdiversityofthecommunitywasshrublayer>tree
layer>herblayer.TheresultsshowedthattherewasastrikingdominanceofZ.schneiderianainthecommunity, Pinusmassoniana,
Albiziakalkora, Liquidambarformosanawerethesubspeciesinthecommunity.Z.schneiderianainthecommunitywasinthe
vigorousgrowingstage, inthenaturalsuccession, thenumberofPinusmassonianawilreducegradually, andthecommunitywil
finallysucceedtoandeciduousbroad-leafforest.
Keywords:Zelkovaschneideriana;communitycharacteristics;structureanalysis;MountainDashu
大叶榉(ZelkovaschneiderianaHand.-Mazz.)为榆科(Ulmaceae)榉属(Zelkova)落叶乔木 ,我国特有植
物 ,主要分布于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常生于海拔 200-1 100 m的溪间水旁或山坡土层
稍厚的疏林中 ,为中性喜光树种 ,喜温暖气候和肥沃湿润土壤 ,能生于酸性 、中性及钙质土上[ 1-2] 。大叶榉
树冠广阔 、树形优美 、季相变化丰富 ,并且病虫害少 、适应性强 、寿命长 ,是优良的园林风景树种 。其 “木材
坚致 ,色纹并美” ,又是珍贵的用材树种。因资源开发利用过度 ,天然植被遭受严重破坏 ,资源量急剧减少
而处于濒危状态 , 1999年其野生种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1-3] 。笔者在合肥大蜀山进行植被
调查时发现大叶榉群落结构稳定 ,自然更新良好 ,大叶榉为群落中的建群种或优势种 。对大蜀山大叶榉群
落学特征进行研究 ,可进一步了解其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发展趋势等生态学特征 ,以期为更好地保护大叶
榉资源以及大蜀山森林植被的科学经营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8, 28(4):322-327 第 28卷 第 4期
JournalofFujianCollegeofForestry 2008年 10月
DOI :10.13324/j.cnki.j fcf.2008.04.017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大蜀山位于江淮丘陵 ,合肥市西郊 (东经 117°10′11″,北纬 31°50′05″),是合肥市的绿肺。山体呈椭圆
形 ,环山周长 7.75km,主峰海拔 284 m。土壤主要是黄棕壤 、黄褐土 、粗骨土 、水稻土。地处暖温带和北亚
热带之交 ,年平均气温 15.7℃,极端最高温度 41.2 ℃,极端最低温度 -20.6℃。年降水量 1 000mm,年均
蒸发量 1 538 mm,年平均相对湿度 74% -78%,全年无霜期 230d。主要植被类型有马尾松(Pinusmaso-
niana)常绿针叶林和麻栎(Quercusacutisima)林 、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林 、刺槐(Robiniapseudoaca-
cia)林等落叶阔叶林和处于过渡阶段的马尾松—刺槐等针阔混交林类型 。大叶榉群落分布在大蜀山的东
坡 ,主要为大叶榉 、马尾松混交林 ,林分郁闭度 0.75-0.85,地形平缓 ,地表枯枝落叶层厚 4 cm。
1.2 研究方法
采用典型样方法 。于 2008年 4-5月在大蜀山以大叶榉占优势的林分中设置 20 m×20 m的典型样
方 6块 , 15m×30m的典型样方 1块。用罗盘仪测量坡度 、坡向 ,并确立各样方中心点。对 DBH≥4cm的
乔木每木检尺 , 记录树种名 、胸径 、树高 、冠幅等 ,并统计株数。在每个样方的四角与中心各设置 1个
2 m×2 m灌木层(含乔木更新层)样方 ,并在它们中各设置 1个 1 m×1 m草本层小样方 。灌木层在植物
种类鉴别的基础上统计每个种的盖度 ,高度和株数 。全面记录群落内草本和层间植物名称 、盖度 、高度等
状况。
表 1 样方的基本特征
Table1 Basiccharacteristicsof7quadrats
样方号 坡度 /(°) 坡向 群落类型 郁闭度 样方设置
Q1 5 NW12 大叶榉 +马尾松 +黄檀—大叶榉 +青灰叶下珠 +白檀—莎草 +荩草 0.75 20m×20m
Q2 7 SE1.5 大叶榉 +枫香—大叶榉 +枫香 +青灰叶下珠—莎草 0.80 20m×20m
Q3 4 ES32 大叶榉 +山槐 +马尾松—大叶榉 +青灰叶下珠—莎草 0.85 20m×20m
Q4 7 ES15 马尾松 +大叶榉—大叶榉 +青灰叶下珠—莎草 0.80 20m×20m
Q5 7 ES18 马尾松 +大叶榉 +黄檀—大叶榉 +青灰叶下珠 +黄檀—莎草 0.80 15m×30m
Q6 7 ES35 大叶榉 +马尾松—青灰叶下珠 +大叶榉 +白檀—莎草 0.85 20m×20m
Q7 3 EN20 大叶榉 +马尾松 +柘树 +枫香 -大叶榉 +青灰叶下珠 +柘树—莎草 0.85 20m×20m
1.3 数据分析
(1)重要值计算
乔木重要值Ⅳ =相对多度 +相对频度 +相对显著度
灌木层 、乔木更新层重要值Ⅳ =相对多度 +相对频度 +相对盖度
相对多度(RF)=(某一物种的个体数 /所有物种的个体数之和)×100;相对频度(RF)=(某一物种
出现的频度 /所有种的频度总和)×100;相对显著度(RP)=(某一物种的胸高断面积 /所有物种的胸高断
面积之和)×100;相对盖度(RC)=(某一物种的盖度 /所有物种的盖度之和)×100。
(2)物种多样性的测定
物种多样性的测度 ,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impson指数(D)、Shannon-Weiner指数(H)、Pielou均
匀度指数 JSW和 JSi。各指数计算公式见参考文献 [ 4-5] 。
丰富度指数 R=S;
Shannon-Weiner指数 H=-∑si=1(PilnPi)
Simpson指数 D=1-∑
s
i=1ni(ni-1)
N(N-1)
Pielou均匀度指数 JSW=HlnS, JSi=(1-∑P
2
i)/(1-1/S)。
式中:S为群落中物种的总数;N为所有种的个体总数;Pi为第 i种个体数占总个体数 N的比例 ,即
Pi=Ni/N, Ni为第 i个物种个体数 。
323
 第 4期 程红梅等:江淮丘陵大蜀山大叶榉群落学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落植物区系组成
2.1.1 种类组成 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 49种 ,属于 28科 45属。裸子植物有 1种 ,种子植物有 27科 44
属 48种(双子叶植物 24科 41属 45种 , 单子叶植物 3科 3属 3种)。含种数最多的科为蔷薇科
(Rosaceae),有 5个种;其次为豆科 (Leguminosae), 有 4种;含 3种的科分别是榆科 (Ulmaceae)、樟科
(Lau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茜草科(Rubiaceae)。含 2种的科有桑科(Moraceae)、漆树科(Anac-
ardiaceae)、卫矛科(Celastraceae)、山矾科(Symplocaceae)、木犀科(Oleaceae)、菊科(Compositae),占科总数
的 21.43%。仅含 1种的科有 16个 ,占科总数的 57.14%。说明该群落的科属组成较为分散 。
表 2 大叶榉群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1)
Table2 Generadistributiontypesofseedplants
inZ.schneiderianacommunity
分布区类型 属数 /种数 占总属数的比例 /%
1世界分布 7/7 -
2泛热带分布 10/11 26.32
4旧世界热带分布 4/4 10.53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 2/2 5.26
6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 1/1 2.63
7热带亚洲分布 3/4 7.89
8北温带分布 10/11 26.32
9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 2/3 5.26
10旧世界温带分布 3/3 7.89
12地中海区 、西亚至中亚分布 1/1 2.63
13东亚分布 2/2 5.26
  1)占总属数不包括世界分布属。
2.1.2 种子植物属的区系组成 根据吴征镒 [ 6]关
于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标准 ,对大叶榉
群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进行分析(表 2)。 45
个属可分为 11个分布区 ,世界分布的有 7属:拉拉
藤属(Galium)、莎草属 (cyperus)、悬钩子属 (Ru-
bus)、茄属(Solanum)、堇菜属(Viola)、商陆属(Phy-
tolaca)、猫乳属(Rhamnela),均是中性的草本或灌
木 。热带分布属(2-7)有 20属 ,占整个区系属数
的 52.63%,表明该群落有一定的热带倾向 ,是该群
落植物区系的常见成分。其中泛热带性质分布的最
多 ,有 10属:朴属(Celtis)、山矾属(Symplocos)、黄檀
属 (Dalbergia)、叶下珠属 (Phylanthus)、乌桕属
(Sapium)、柿属(Diospyros)、菝葜属(Smilax)、卫矛
属(Euonymus),木质藤本有南蛇藤属(Celastrus),木
防己属(Cocculus);其次为旧世界热带分布的 ,有 4属:合欢属(Albizia)、吴茱萸属(Evodia)、野桐属(Malo-
tus)、扁担杆属(Grewia);热带亚洲分布的有 3属:蛇莓属(Duchesnea)、山胡椒属(Lindera)、鸡矢藤属(Pae-
deria);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的有柘属(Cudrania)、樟属(Cinnamomum)。温带分布属(8-10)有 15
属 ,占 39.47%,其中北温带分布的最多 ,有 10属:松属(Pinus)、榆属(Ulmus)、梣属(Fraxinus)、栎属(Quer-
cus)、盐肤木属(Rhus)、李属(Prunus)、桑属(Morus)、蔷薇属(Rosa)等 。旧世界温带分布的有 3属:榉属 、
女贞属(Ligustrum)等。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的有枫香属(Liquidambar)、胡枝子属(Lespedeza)。地中海
区 、西亚至中亚分布仅有 1属 1种 ,即黄连木属(Pistacia),占该群落属数的 2.63%。东亚分布有 2属:白
马骨属(Serissa)和栾树属(Koelreuteria),占整个区系属数的 5.26%。
上述分析表明 ,该群落地理成分较为简单 ,主要由热带和温带区系成分组成。热带分布属最多 ,其次
为温带分布属。温带性质分布的榉属 、松属 、枫香属和热带性质分布的合欢属共同构成该群落的主体成
分 ,形成该群落上层的高大乔木层 ,反映出明显过渡性特征。
2.2 群落外貌
2.2.1 群落生活型划分 根据 Raunkiaer生活型分类系统 ,将群落中 49种植物进行分类 ,高位芽植物比
例最高 ,有 37种 ,占总种数的 75.51%,是该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生活型。在高位芽植物中 ,中型高位芽
有 6种 ,占 12.25%,其中包括群落主林层的马尾松 、大叶榉 、枫香 、山槐 (Albiziakalkora)、乌桕 (Sapium
sebiferum)等;小型高位芽有 8种 ,占 16.33%,如山胡椒(Linderaglauca)、野桐(Malotusjaponicus)、青灰叶
下珠(Phylanthusglaucus)、黄檀(Dalbergiahupeana)、柘(Cudraniatricuspidata)等;矮高位芽植物有 23种 ,
占 46.95%。其次是 1年生植物 ,有 6种 ,占总种数的 12.24%。地面芽植物 4种 ,占总种数的 8.16%。地
上芽植物 ,占 2.08%。未见地下芽植物。群落上层占绝对优势 ,矮高位芽种类多 ,说明上层乔木林分透光
率好 ,下层喜光灌木占据一定空间。在高位芽植物中 ,除马尾松为常绿针叶树种 ,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为常绿树种 、山胡椒表现为 “假死柴 ”现象 ,其余均为落叶阔叶树种 。常绿树种类与落叶树种之
324
福 建 林 学 院 学 报 第 28卷 
比为 1∶11.33。灌木层也以落叶树居多 ,如白檀(Symplocospaniculata)、六月雪 (Serisajaponica)和郁李
(Cerasusjaponica)等。
2.2.2 叶性质 按照 Raunkiaer叶级分类系统对群落内植物的叶性质进行了统计 [ 7-8] 。群落内以小型叶
和中型叶为主 ,分别占 53.06%和 34.69%,细型叶占 8.16%。大型叶和微型叶很少 。单叶比例占 71.43%,
复叶占 23.73%。全缘叶和非全缘叶分别占 53.06%和 46.94%。叶的质地以纸质叶所占比例最大 ,达
63.27%;其次为革质叶和近革质叶 ,占 20.41%;草质叶 ,占 12.24%;膜质叶占 4.08%。因此 ,群落叶性质
总体表现出中小型纸质单叶的特征。和生活型谱相结合分析得出 ,中小型纸质单叶的高位芽植物是决定
群落外貌的主要成分 。
综上所述 ,该群落层次分明 ,结构较为简单 ,群落外貌主要由中小型纸质叶 、单叶的中高位芽植物所决
定 。群落内散生高大的马尾松常绿针叶树 。大叶榉群落夏季绿荫浓郁 ,秋季叶色变黄 ,冬季则叶片凋落 ,
季相变化明显。
2.3 大叶榉群落的层次结构特征
2.3.1 乔木层 乔木层可分 2个亚层。第 1亚层高 11-15 m,主要树种组成有大叶榉 、马尾松 、山槐 、枫
香 ,平均树高 13.00 m,平均胸径 16.88 cm。第 2亚层高 6 -8 m,以黄檀 、盐肤木(Rhuschinensis)、朴树
(Celtissinensis)为主 ,平均胸径 8.25cm。从乔木层物种重要值来看(表 3),优势种群的作用较明显 ,重要
值 10以上的种群有 6个 。大叶榉在样方内占有绝对优势 ,重要值最高(111.08),其相对多度 、相对频度和
相对显著度均居首位 。说明群落中大叶榉数量多 ,个体较大 ,在群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为马尾松 、
山槐和枫香 。马尾松树体高大 ,平均胸径 22.75cm,重要值 64.17,仅次于大叶榉 ,在群落中占有一定的地
位 ,但多为中老龄树种 。山槐个体差异较大 ,胸径 7.00-27.50 cm。枫香平均胸径 15.69 cm,群落内有 24
株 。群落的生境由这 4种优势种群所决定 ,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 ,控制着群落的结构和生境。重要值在
10.00以上的还有黄檀 、朴树 ,位于乔木层的第 2亚层 ,均为乡土树种。其他树种则数量上稍少 ,重要值较
低 。此外 ,数量上少 ,重要值小于 2的树种有野桐 、乌桕 、青灰叶下珠 、绿叶胡枝子(Lespedezabuergeri)、扁
担杆(Grewiabiloba)、榔榆(Ulmusparvifolia)。
表 3 大叶榉群落乔木层统计
Table3 StatisticsonarborlayerofZ.schneiderianacommunity
树种 个体数 /株
平均胸
径 /cm
平均树
高 /m
平均冠幅
m×m
相对多
度 /%
相对频
度 /%
相对显
著度 /% 重要值
大叶榉 158 14.46 11.50 4.0×4.5 49.22 14.58 47.28 111.08
马尾松 59 22.75 13.00 3.0×4.0 18.38 12.50 33.29 64.17
山槐 31 14.63 15.00 3.0×3.0 9.66 10.42 7.44 27.52
枫香 24 15.69 14.00 4.0×4.0 7.48 8.33 8.55 24.36
朴树 6 8.25 8.00 3.0×3.0 1.87 12.50 0.48 14.85
黄檀 13 9.69 6.00 3.0×3.0 4.05 8.33 1.40 13.78
柘 9 7.83 3.00 3.0×2.8 2.80 4.17 0.58 7.55
盐肤木(Rhuschinensis) 8 6.81 7.50 4.0×3.0 2.49 4.17 0.43 7.09
香樟 2 8.00 4.00 3.0×2.5 0.62 4.17 0.13 4.92
山胡椒 2 5.75 2.20 2.0×3.0 0.62 4.17 0.07 4.86
华山矾(Symplocoschinensis) 2 4.10 2.30 2.5×3.0 0.62 4.17 0.03 4.82
2.3.2 灌木层与乔木更新层 根据灌木层与乔木更新层的调查结果(表 4),重要值在 10以上的有 7种 ,
大叶榉的重要值位居第一 ,在灌木层中平均高度为 80.00cm,处于灌木层的中上层而且个体数多 。其次
为青灰叶下珠 , 平均高度 90.00 cm, 相对多度和相对盖度均较大 , 重要值次之。六月雪平均高度仅
15.00 cm,相对盖度小 ,但相对密度较大 ,重要值稍大 。枫香 、白檀 、野桐和柘因有一定的数量分布 ,重要值
也在 10以上 。其他灌木和树木幼苗相对较少。此外 ,重要值小于 2的物种有 13个 ,因数量上较少 ,所以
重要值较低 。可见 ,群落灌木层大叶榉的幼苗及幼树较多 ,自然更新良好 ,占据重要地位 。但重要值较大
的几个物种 ,高度多在同一个层次 ,树种间存在一定的资源竞争。
2.3.3 草本层与层间植物 群落草本层植物种类较少 ,常见有荩草(Arthraxonhispidus)、蒲公英(Taraxa-
cummongolicum)、天名精(Carpesiumabrotanoides)、紫花地丁(Violaphilippica)等。层间植物数量不多 ,小
325
 第 4期 程红梅等:江淮丘陵大蜀山大叶榉群落学特征
果蔷薇(Rosacymosa)较为常见 ,此外有南蛇藤(Celastrusorbiculatus)、木香(Rosabanksiae)和木防己(Coc-
culusorbiculatus)等。草质藤本有白英(Solanumlyratum)、鸡矢藤(Paederiascandens)。
表 4 大叶榉群落灌木层 、乔木更新层统计
Table4 StatisticsonshrublayerandregenerationlayerofZ.schneiderianacommunity
树种 个体数 /株 平均树高 /cm 相对多度 /% 相对频度 /% 相对盖度 /% 重要值
大叶榉 196 80.00 35.06 21.90 35.06 92.02
青灰叶下珠 78 90.00 13.95 15.33 25.56 54.84
六月雪 118 15.00 21.11 16.79 9.04 46.94
枫香 13 30.00 2.33 6.57 7.00 15.89
白檀 20 45.00 3.58 5.84 3.73 13.15
野桐 23 40.00 4.11 3.65 2.87 10.63
柘 25 80.00 4.47 3.65 2.25 10.37
盐肤木 13 35.00 2.33 2.92 1.24 6.49
黄檀 8 120.00 1.43 2.92 2.03 6.38
榔榆 11 250.00 1.97 2.19 2.15 6.31
华山矾 5 50.00 0.89 2.92 1.34 5.15
郁李 10 50.00 1.79 1.46 1.13 4.38
黄连木(Pistaciachinensis) 4 95.00 0.72 0.73 1.70 3.15
野柿(Diospyroskaki) 5 50.00 0.89 1.46 0.57 2.92
朴树 4 30.00 0.72 1.46 0.62 2.80
狭叶山胡椒 3 150.00 0.54 0.73 0.78 2.05
表 5 大叶榉群落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
Table5 SpeciesdiversityindicesvalueineverylayerZ.schneiderianacommunity
层次  S H D JSW JSi
乔木层 17 1.692 8 0.707 6 0.597 5 0.749 5
灌木层 29 2.161 2 0.807 1 0.641 8 0.834 4
草本层 7 0.739 1 0.380 1 0.412 5 0.454 5
2.4 大叶榉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的种类 、个体总数及均
匀度的综合概念 ,体现了群落结构的组织特征 、
发展阶段 、稳定程度和生境差异[ 9-10] 。从表 5
可以看出 ,大叶榉群落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的 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 1.692 8、2.161 2、0.739 1;而各层的 Simpson指数分别为 0.707 6、0.807 1、
0.380 1,这与 Shannon-Wiener指数的结果一致 ,乔木层优势度显著 ,物种多样性较低。草本层植物种类
少 ,物种多样性最低。 J值测算结果与 H和 D值相一致 。群落的不同层次中 ,灌木层多样性指数最高 ,乔
木层次之 ,草本层最低 。测算结果与大叶榉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优势树种的分布实际相一致 ,反映了该
群落乔木层优势种表现明显 ,灌木层种类丰富 ,草本层植物种类较少的特征 。
2.5 大叶榉优势种群年龄结构
群落的年龄结构不仅反映了构成群落世代的复杂性 ,而且反映着种群动态和群落的发展变化趋
图 1 大叶榉群落优势种群年龄结构
Figure1 AgestuctureofmaintreespeciesZ.schneiderianacommunity
势 [ 11-13] 。根据曲仲湘 [ 5]立木级立木级统计分析 ,
各主要种群年龄结构(图 1)。大叶榉 I级幼苗占
总株数的 30.09%, Ⅱ级幼苗占 24.64%, Ⅲ级立木
占 12.03%, Ⅳ级立木占 24.92%, Ⅴ级立木占
8.31%。各个龄级均有分布 ,正处于旺盛生长期 ,幼
苗和幼树较多 ,在群落中处于相对稳定的地位 。
马尾松多集中于 20-30 cm,缺乏 Ⅰ 、Ⅱ、Ⅲ级立
木 , Ⅳ级和Ⅴ级立木各占 54.24%、45.46%,随着群
落自然演替马尾松则会衰老趋于消失 。山槐的年
龄结构多在 10-20 cm,幼龄及Ⅴ级大树较少 。枫
香各个龄级均有分布 ,生长结构良好 ,但在该群落
内仅有 10株 ,对群落的影响不大。在所调查的样
方中 ,大叶榉幼苗有 196株 ,这表明大叶榉种子繁殖能力较强 ,对该地自然环境条件相适应 ,天然更新良
好 。
326
福 建 林 学 院 学 报 第 28卷 
3 讨论
江淮丘陵合肥大蜀山大叶榉群落处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 ,群落植物种类地理成分主要有
热带和温带区系成分 ,且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大叶榉群落分布于山体的东南坡底坡 ,地形平缓 ,为
人工林群落 ,多与马尾松混植。优势种群大叶榉的作用明显 ,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 ,尤以显著度和重要值
占绝对优势 ,亚优势种为马尾松 、山槐 、枫香等 ,共同控制着群落的结构和生境 。林下大叶榉幼树幼苗较
多 、覆盖率较大 ,自然更新良好 ,这可能是由于所处立地条件较为平缓 ,土层深厚 ,乔木层透光率好 ,有利于
大叶榉种子萌发生长 。种群年龄结构表明大叶榉正处于旺盛生长阶段 ,各个龄级立木均有分布 ,结构较为
稳定。但群落仍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随着自然演替的进行马尾松会衰老趋于消失 ,群落最终演替为稳定的
落叶阔叶林 。
大叶榉是我国特有树种和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具有重要的经济 、科研价值 ,因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而受到严重威胁 。大蜀山森林植被恢复良好 ,森林植被蓊郁 ,位于大蜀山的大叶榉群落是重要的植被类
型 ,为大叶榉的人工繁殖和迁地保护提供有力的说明。作为合肥城市近郊唯一的山林 ,大蜀山保存有丰富
的植物资源和森林植被 ,对合肥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议相关部门对这一珍贵的
森林资源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
致谢: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2006级园林班李飞 、司殷瑛 、高振亮同学协助野外调查。
参考文献
[ 1] 方元平 , 刘胜祥 ,项俊 , 等.湖北省榉树自然种群分布研究 [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7, 16(6):744-747.
[ 2] 方元平 , 项俊 ,刘聪 , 等.英山吴家山森林公园榉树种群结构 [ 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25(3):28-52.
[ 3] 金晓玲 , 何平.我国榉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 J] .经济林研究 , 2005, 23(4):45-47.
[ 4] 张艳艳 , 吴承祯 ,洪伟 , 等.2种针阔混交林群落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 [ J] .福建林学院学报 , 2008, 28(2):125-129.
[ 5] 曲仲湘.植物生态学 [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80.
[ 6] 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属的分布区类型 [ J] .云南植物研究 , 1991(增刊Ⅳ):1-139.
[ 7] 于顺利 , 马克平 ,陈灵芝.蒙古栎群落叶型的分析 [ J] .应用生态学报 , 2003, 14(1):151-153.
[ 8] 林勇明 , 吴承祯 ,洪伟 , 等.珍稀濒危植物长苞铁杉群落的植物生活型及叶特征分析 [ 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04, 13
(4):35-38.
[ 9] 吴承祯 , 洪伟 ,陈辉 , 等.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研究 [ J] .福建林学院学报 , 1996, 16(3):33-37.
[ 10] 闰淑君 ,洪伟 , 吴承祯 ,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研究 [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5, 13(1):
38-41.
[ 11] SaraD, CarmenM, SergioAC.StructureandpopulationdynamicsofPinuslagunaeM.F.Passini[ J] .ForestEcologyand
Management, 2000, 134:249-256.
[ 12] KnowlesP, GrantmC.Ageandsizestructureanalysisofengelmannspruce, ponderosapine, loadgepolepine, andlimber
pineincororado[ J] .Ecology, 1983, 64:129.
[ 13] SASInstituteInc.SAS/STATUser′sGuide:Version6[ M] .4 thed.Cary, NC:SASInstituteInc, 1990.
(责任编辑:卢凤美)  
327
 第 4期 程红梅等:江淮丘陵大蜀山大叶榉群落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