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麝香石竹小茎尖离体培养中玻璃苗发生的细胞学观察



全 文 :廊访 师专母报 1 9 9 9 年第 2 期
赓香石 竹 小兰尖离体培养中
玻璃 苗发 生 的 细胞学观察
赵学良 赵 英 张飞雄
摘要 本文报道康香石竹小茎尖离体培养中玻璃苗和正常苗发生的细胞学观察 。 呈现玻璃化外植体再
生玻璃苗 ,正常外植体则再生 正常苗 。 玻璃苗既可起源于母体组织 , 也可起源于愈伤组织 ,但母体组织细胞 已
薄壁化 ,类似愈伤组织 。 正常苗由母体组织直接发生 , 细胞正常 , 未呈现玻璃化 。 发生芽增殖的母体组织或愈
伤组织内部常形成许多蜂窝状致密结构 . 可能为分生组织细胞 , 芽的分化既源于这些细胞 。
关键词 察香石竹 小茎尖 玻璃苗发生 细胞学观察
试管植物培养中形成的玻璃苗 , 其外在形态和 内部结构都与正常苗有明显不同1j[ 川 。 生理
生化代谢也表现异常闭 。 已知 , 玻璃苗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 , 但对玻璃苗形成 的根本原因目前
尚不清楚 。
本研究的目的是 , 以磨香石竹小茎尖为材料 , 对玻璃苗和正常苗发生的细胞学过程进行比
较观察 。 类似研究尚未见报道 。
1
. 材料与方法
1
.
1 材料
以室 内盆栽察香石竹顶芽或侧芽为材料 , 剥去外面老叶 , 只留 2一 3 片心叶 , 自来水冲洗 5
分钟 , 75 % 乙醇消毒 10 秒 ,无菌水冲 5 遍 , 置解剖镜下切取 2一 3m m (带 1一 2 叶原基 )茎尖 , 置
于培养基 。 3一 5 芽 /瓶 。
1
.
2 材料培养
据前文 4j[ 研究 , 采用下面两种培养基 : ( l ) M S 附加 B A 1 . 0 ( m g I/ J ) ( 单位下同 ) , 琼脂 。 .
6%
,蔗糖 3写 ,锡纸封 口 , PH S . 5一 5 ` 8 , 以诱导玻璃苗发生 。 ` (琴)M s 附加 B A o . 5 , N A A o . 1 ,琼
脂 。 . 7% ,蔗糖 3% ,淀粉 2% ,棉塞封口 , P H S . 5一 5 . 8 . 以诱导正常苗发生 。 培养温度 25 士 I c ,
每 日照光 1 2 小时 。 发光强度 1 4 0 0 I J u x 以上 。
L 3 取样固定
以组织呈现演水透明的外观为玻璃化指标 。 材料培养 5 10 15 20 夫时 ,选取玻璃化组
织和正常组织 , 实体观察照相后 , 分别投人 F A A 固定液 , 固定并保存 。 常规石蜡切片 , P A s 法
染色5j[ , 切片厚 gu m , 显微照像记录相观察结果 。
·
3 1
·
DOI : 10. 16124 /j . cnki . cn13 -1390 /c . 1999. 02. 009

廊访 师专母报 1 9 9 9 年第 2 期
图片说明
1
. 玻璃苗生于母体组织 (箭头所指 3 . s x )
2
. 玻璃苗生于愈伤组织表面 (箭头所指 3 . s x )
3
. 正常苗生于母体组织 (箭头所指 3 . s x )
4
. 玻璃化组织培养 5 天 . 切口细胞明显增殖 , 出现巨型细胞 (箭头所指 40 x )
5
. 正常组织培养 5 天切 口细胞尚无明显增殖 (箭头所指 4 O x )
6
. 玻璃化外植体切 口长出大量愈伤组织及内部的蜂窝结构 (箭头所指 40 x )
7
. 玻璃化母体组织分化的芽原基 (箭头所指 40 x )
8
. 愈伤组织分化的芽原基 , 脱离母体 (箭头所指 40 x )
9
. 正常外植体内部的蜂窝结构及分化的芽原基 (箭头所指 40 x )
1 0
. 蜂窝结构中的螺纹导管 (箭头所指 4 o x )
参考文献
1
. 卜学贤 , 陈维纶 . 试管植物的玻璃化玻象 ,植物生理学通讯 , 1 9 87 , 5 : 13 一 18
2
. 郭东红 ,母锡金 , 陈维纶 . 某些 因素对玻璃化 苗形成的影响和玻瑞苗在形 态解刹上 的特
点 , 植物 学通报 , 1 9 8 9 , 6 ( 3 ) : 15 1一 1 5 5
3
. 周菊华 , 陈秀珍 , 钟华鑫等 . 磨香石 竹玻瑞苗与正常苗的生理特性差异 ,广西植物 . 1 9 93 ,
13 ( 2 )
: 1 6 4一 1 6 9
4
. 赵学良 , 张友忠 , 阎玉墓等 . 不 同条件下磨香石竹玻瑞苗的诱导形成及其 生理特性研究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1 9 9 5 , 1 9 ( 4 ) : 9 2一 9 8
5
. 李正理编著 . 植物制片技术 ,科学出版社 , 1 9 78
临 临 今 临 临哈 今 每临 今 秘 杯 协 布今 今 卜今 偏 哈 临临 临 今今 今 临今 今 如今 临乍 坛 哈 临临 偏 临 今 临 临 临
(上接第 12 页 )合 、 互渗 , 表现诗人独具个性的思辩特色 。 因而 ,他的诗带有浓烈的理性色彩 , 思
辩的痕迹很明显 。但是它们并不空泛和抽象 , 由于诗人注意情感对理性的灌注和化抽象为具象
的艺术表现 ,也使他的诗歌奇警动人 。他大量运用比喻 、 拟人 、 象征等表现手法 , 如不说 “ 知识贫
乏 ” ,而说 “ 脑海里那几毫升文化之水 , 已濡不湿龟裂斑斑的千涸基底 ” ;他把 “ 生产力 ” 比作 “ 冷
漠的画师 ” , 说 “ 形而上学 ” 是 “ 辩证法用一个脚站立着” · ·一这样把科学 、 哲学术语与具体的形
象揉合在一起 ,就造成了一种警策峭拔的私理趣 ” 和感人心智的艺术魅力 。
在创作上 ,张学梦为 自己设定了高远的美学 目标 。 正如他在《处境 》一诗中所说 , “ 既然宜告
上帝死 了 , 诗人就开始了他的苦役 , 必须在设定的空旷中寻找词语和逻辑 , 为一个汛期的始末
起草法典 。 ” 这不仅宣示 了诗人对人类和世界的使命感 , 也揭魏 了他对诗歌艺术史诗性的追求 。
诗人的这种信念从一开始就已确立 ,并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逐渐明确起来 。 其标志 , 就是风格
的形成 。 中国伟大诗人郭沫若曾说过 : “ 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 , 没有风的时候 , 便静
止着如一张明镜 ,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涵映在里面 , 一有风的时候 ,便要翻波涌浪起来 , 宇宙万类
的印象都活动在里面 。 ” 张学梦的诗 , 就是此种心境被时代的奴风掀起的大波大浪的洪涛 。 其艺
术气象是 : 变动不居 , 层递不息 , 博大沉雄 , 幽深旷远… …这正映现了诗人人格涵养的丰富和纯
粹— 执著生命而不凝滞 , 向往美好而不虚浮 , 悲慨中激扬着理想 ,艰难中挺拔着灵魂 。我们阅读张学梦的诗 , 常于低回中感到振奋 ,于是 ,抬起头来 , 热切地期盼 , 在他的新作中 ,
整个人类将托起二十一世纪的辉煌的太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