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不同栽培密度对黄常山生长的影响
田晓明,颜立红,蒋利媛,向光锋,刘 艳,欧阳泽怡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湖南长沙 410116)
摘要 [目的]探讨栽培密度对黄常山生长特性的影响,确定其适宜的栽植密度。[方法]通过人工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栽培密度(50 cm
×50 cm、40 cm ×40 cm、25 cm ×25 cm)对黄常山各项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不同栽培密度下黄常山株高、分枝数、叶面积、叶片 SPAD
值、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和总干重等生长指标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栽培密度为 50 cm × 50 cm时,黄常山叶片形态指标最
优,适合作为观叶观花地被植株栽植;栽培密度为 40 cm ×40 cm时,黄常山单位面积内生物量产出最大,适合作为药用植物栽植。[结
论]试验结果为黄常山的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黄常山;栽培密度;生长指标;叶片形态特征;生物量
中图分类号 S725.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2016)26 -0124 -03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on Growth of Dichroa febrifuga
TIAN Xiao-ming,YAN Li-hong,JIANG Li-yuan et al (Hunan Forest Botanical Garden,Changsha,Hunan 410116)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lanting density on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D. febrifuga,thereby determining the optimal
planting density. [Method]Via artificial cultivation tests,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50 cm ×50 cm,40 cm ×40 cm and 25 cm
× 25 cm)on each growth index of D. febrifuga were studied. [Result]The height,new shoot number,leaf area,SPAD value of the blade,dry
weight of aboveground part,dry weight of underground part and total dry weight had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s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When planting density was 50 cm × 50 cm,D. febrifuga had the best leaf shape index,which was suited for cultivating as a flowering and foli-
age plant. When planting density was 40 cm ×40 cm,D. febrifuga had the largest biomass per unit area,which was suited for planting as medici-
nal plant. [Conclusion]The test result could provide theoretic basis for efficient cultivation of D. febrifuga.
Key words D. febrifuga;Planting density;Growth Index;Leaf shape characters;Biomass
基金项目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 [2013]XT 02)。
作者简介 田晓明(1986 - ) ,女,湖南湘潭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
珍稀濒危植物致濒机理、保护与利用研究。
收稿日期 2016-08-24
黄常山(Dichroa febrifuga)是绣球花科常山属常绿灌木,
多生于海拔 300 ~ 1 000 m 的山地疏林、湿地[1]。其叶色浓
绿,花蓝色,果蓝色,果期超过 3个月,是一种优良的观叶、观
花、观果园林地被植物[2 -3]。黄常山根、叶均可作退热和抗
疟药,在药学典籍《神农本草经》、《吴普本草》及《千金方》中
对其上述性质有详细记载[4 -5],主治痢疾、胸中痰饮积聚
等[6 -9]。目前对黄常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用化学成分、繁
殖和盆栽观赏等方面[1 -10],而对其资源培育方面的研究鲜有
报道。鉴于此,笔者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黄常山各项生长
指标的影响,以期为黄常山的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地理位置
为 28°20 N、113° E,海拔 70 ~85 m。该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 17. 2 ℃,绝对最高气温为 40. 6 ℃,绝对最低气
温为 -11. 3 ℃,无霜期为 281 d,年降雨量为 1 412. 3 mm,平均
相对湿度为 80%;土壤为第四纪网纹红壤,pH 5. 6。
1. 2 材料 2014年 11月剪取黄常山当年生枝条扦插,扦插
基质为黄土。
1. 3 试验方法 2015 年 3 月,对已生根的黄常山扦插苗进
行移栽,栽植密度分别为 50 cm × 50 cm、40 cm × 40 cm、25
cm × 25 cm。随机选取不同栽植密度的黄常山各 100株,挂
牌并做好标记。采用钢卷尺和游标卡尺测定株高 (主干基
部至顶梢的长度)和地径(距地面 0. 70 cm 处) ;人工逐一计
数分枝数;采用收获法测定生物量,全部采集黄常山地下部
分和地上部分,105 ℃下杀青 10 min,70 ℃烘箱中烘至恒重,
称质量。采用 LI3000C型叶面积仪测定叶片长度、叶片宽度
和叶面积,采用 CCM -200型便携式叶绿素速测仪测定叶片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 值)。测定时间为 2015 年 4 月初至
12月底。
1. 4 数据处理 采用 Excel 2007和 SPSS17. 0软件进行数据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栽培密度对黄常山年生长指标的影响 由图 1 可
知,黄常山株高呈“S”型增长趋势,生长过程可分为慢生期、
速生期和停滞期 3个阶段,速生期为 7 ~10月,至 12月底,黄
常山株高均值达(74. 70 ± 2. 67)cm。由图 2 可知,黄常山地
径呈“S”型增粗模式,7月开始增粗,增粗时间与株高速生起
点相同,9月增粗生长趋于缓慢、停滞状态。
图 1 不同栽培密度黄常山年株高生长曲线
Fig. 1 Annual growth curve of plant height for D. febrifuga un-
der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不同栽培密度下,黄常山年株高和分枝数增长情况均存
在显著差异(表 1)。40 cm × 40 cm栽培密度下,黄常山株
高和地径 2个生长指标均优于其他栽培密度的植株,其株高
责任编辑 乔利利 责任校对 况玲玲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6,44(26) :124 - 126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6.26.042
均值达 80. 30 cm,地径均值达 6. 55 mm。随着栽培密度的减
小,黄常山的分枝数也显著增加。总体来看,栽培密度可显
著影响黄常山的生长指标,而且株高、地径和分枝数对栽培
密度的影响有协同反应(表 2)。
2. 2 不同栽培密度对黄常山叶形态特征和 SPAD 值的影
响 由表 3可知,3 种栽培密度中,叶面积平均值为72. 03
cm2,SPAD平均值为 38. 67,各密度植株叶片长度、叶片宽度、
叶面积和叶片 SPAD 值均差异显著。密度为 50 cm × 50 cm
的黄常山叶面积较大,均值为(76. 30 ± 3. 46)cm2,其叶片
SPAD均值达 39. 48 ± 0. 33,说明该密度下叶片光合能力最
强,叶片内含物最多。黄常山在其他栽培条件相同的情况
下,叶面积和叶片SPAD值受栽培密度的影响较大(表4)。
图 2 不同栽培密度黄常山年地径生长曲线
Fig. 2 Annual growth curve of ground diameter for D. febrifuga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表 1 不同栽培密度对黄常山生长指标的影响
Table 1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on growth indexes of D. febrifuga
栽培密度
Planting density
株高
Plant height∥cm
地径
Ground diameter∥mm
分枝数
New shoot number
50 cm ×50 cm 75. 20 ±4. 83 b 6. 35 ±1. 03 b 4. 23 ±1. 09 b
40 cm ×40 cm 80. 30 ±5. 46 a 6. 55 ±0. 96 a 5. 12 ±0. 91 a
25 cm ×25 cm 67. 60 ±5. 63 c 6. 23 ±0. 99 b 3. 19 ±0. 97 b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在 0. 05水平差异显著。
Note: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behind the same column showe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treatments at the level of 0. 05.
表 2 栽培密度与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
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planting density and growth
index
项目
Items
株高
Plant
height
地径
Ground
diameter
分枝数
New shoot
number
相关性 Correlation 0. 956* 0. 886 0. 950*
显著性(双侧)
Significance (bilateral) 0. 043 0. 137 0. 067
注:* 表示在 0. 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Note:* show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t the level of 0. 05 (bilateral).
50 cm ×50 cm的栽培密度更有利于黄常山叶片对碳同化有
机物的积累。
2. 3 不同栽培密度对黄常山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由表 5 可
知,黄常山地上部分鲜重在不同栽培密度下差异不显著,而
地下部分鲜重和地下部分干重在不同栽培密度下均差异显
著。密度为 40 cm ×40 cm的地下部分鲜重和干重均显著大
于其他 2种栽培密度。不同栽培密度对黄常山总干重影响
显著,40 cm ×40 cm的栽培密度均值最大,达(13. 33 ± 1. 22)
g。栽培密度与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和总干重相关
显著(表 6)。说明随着栽培密度的减小,黄常山单株各部分
的生物量有减小的趋势。
表 3 不同栽培密度对黄常山叶形态特征的影响
Table 3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on leaf shape characters of D. febrifuga
栽培密度
Planting
density
叶长
Leaf length
cm
叶宽
Leaf width
cm
长宽比
Length-width
ratio
叶面积
Leaf area
cm2
叶绿素相对含量
Relative chlorophyll
content (SPAD)
50 cm ×50 cm 16. 50 ±3. 47 a 8. 16 ±1. 75 b 2. 05 ±0. 08 a 76. 30 ±3. 46 a 39. 48 ±0. 33 a
40 cm ×40 cm 15. 90 ±2. 56 b 8. 62 ±0. 36 a 1. 84 ±0. 06 b 72. 20 ±4. 83 b 38. 25 ±0. 63 b
25 cm ×25 cm 15. 35 ±2. 75 b 8. 24 ±0. 48 b 1. 86 ±0. 05 c 67. 60 ±5. 63 b 38. 26 ±0. 27 b
均值 Mean 15. 92 8. 34 1. 92 72. 03 38. 67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在 0. 05水平差异显著。
Note: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behind the same column showe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treatments at the level of 0. 05.
表 4 栽培密度和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相关性分析
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planting density and leaf area
and relative chlorophyll content
项目
Items
叶面积
Leaf area
叶绿素相对含量
Relative chlorophyll
content (SPAD)
相关性 Correlation 0. 972* 0. 955*
显著性(双侧)
Significance (bilateral) 0. 013 0. 019
注:* 表示在 0. 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Note:* show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t the level of 0. 05 (bilateral).
黄常山的萌发能力较强,若栽植密度大(如栽培密度 25
cm ×25 cm) ,则其生长空间受到限制,植株虽有分枝,但由于
光照不足,新抽萌能力受到影响,分枝数较少。因此,如果栽
植密度大,则单位面积的植株量少,这对黄常山产量会有一
定的影响。总体来说,黄常山适宜的栽植密度为 40 cm × 40
cm,在该密度下黄常山长势均匀而且旺盛,生物量较大。
3 讨论与结论
黄常山是一种灌木,枝条萌生能力强[10],影响黄常山形
态和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栽培密度大,提高了光能
52144 卷 26 期 田晓明等 不同栽培密度对黄常山生长的影响
利用率,但密度的增加也造成植株个体间对光资源的竞争,
所以不同栽培密度下各植株生长状况不一[11 -12]。合理的栽
培密度既能保证植株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又能在充
分利用空间的同时在单位面积内发挥最大的生产潜
力[13 -18],从而使黄常山尽可能的丰产、优质。
该试验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对黄常山的株高、分枝数、叶
形态特征、SPAD值、生物量的影响显著。在密度最高时(25
cm ×25 cm) ,植株个体间对资源的竞争较为明显,其生长明
显低于其他栽培密度。在50 cm ×50 cm的栽培密度下,植株
生长空间较大,可利用的光能较多,植株生长指标和叶片形
态指标均较高[19 -21]。但是栽培密度大,植株分枝数也较多,
势必对生物量造成影响。在40 cm ×40 cm的栽培密度下,个
体竞争和资源利用达到一定的平衡,单位面积的生物量产出
最大,在该栽培密度下,黄常山综合生长指标优于其他密度
的植株,植株个体所积累的干物质最多[22 -25],单位面积生物
量产出最大。
表 5 不同栽培密度对黄常山生物量的影响
Table 5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on biomass of D. febrifuga g
栽培密度
Planting
density
地上部分鲜重
Fresh weight
of aboveground
part
地下部分鲜重
Fresh weight
of underg-
round part
总鲜重
Total fresh
weight
地上部分干重
Dry weight of
aboveground
part
地下部分干重
Dry weight of
underground
part
总干重
Total dry
weight
50 cm ×50 cm 12. 17 ±1. 02 a 8. 05 ±1. 28 c 20. 19 ±0. 97 a 8. 36 ±1. 75 b 4. 50 ±0. 97 b 12. 96 ±0. 87 b
40 cm ×40 cm 12. 68 ±0. 18 a 8. 51 ±0. 56 a 21. 17 ±0. 92 a 8. 62 ±1. 36 a 4. 71 ±0. 96 a 13. 33 ±1. 22 a
25 cm ×25 cm 12. 05 ±0. 93 a 8. 39 ±1. 10 b 20. 44 ±1. 05 a 8. 24 ±1. 48 b 4. 28 ±0. 87 b 12. 52 ±1. 06 b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在 0. 05水平差异显著。
Note: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behind the same column showe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treatments at the level of 0. 05.
表 6 栽培密度和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Table 6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planting density and biomass
项目
Items
地上部分干重
Dry weight
of abovegr-
ound part
地下部分干重
Dry weight of
undergro-
und part
总干重
Total dry
weight
相关性 Correlation 0. 954* 0. 965* 0. 951*
显著性(双侧)
Significance (bilateral) 0. 033 0. 047 0. 017
注:* 表示在 0. 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Note:* show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t the level of 0. 05 (bilateral).
综上,具体采用何种栽培密度需结合栽培目的加以考
虑。黄常山作为优良观花观果地被植株而言,可以采用 50
cm ×50 cm的栽培密度。若以药用植株为栽培目的,则需优
先考虑单位面积生物量,以 40 cm ×40 cm的栽培密度为宜。
参考文献
[1]颜立红,向光锋,蒋利媛,等.黄常山扦插繁殖试验[J].湖南林业科技,
2010,37(5):45 -46.
[2]向光锋,颜立红,蒋利媛.黄常山的扦插繁殖与盆栽试验初探[J].湖北
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05 -307.
[3]颜立红,向光锋,蒋利媛.黄常山栽培品种初报[J].湖南林业科技,2011
(6):39 -40.
[4]张恒术,黄崇本.中药黄常山中常山酮对伤口愈合和瘢痕形成的作用
(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3(23):3196 -3197.
[5]李燕,刘明川,金林红,等.常山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广
州化工,2011(9):7 -9.
[6]张雅,李春,雷国莲.常山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
(5):40 -42.
[7]季源.“常山甘草汤”治疟的临床观察[J].中级医刊,1959(4):12.
[8]常山[J].安医学报,1976(1):76 -77.
[9]谢福春.海州常山生长特性与抗逆性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09.
[10]王严飞.常山酮中间体合成工艺及其中试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2014.
[11]肖健. 3种室内观赏植物对甲醛的吸收及抗性研究[D].长沙:中南林
业科技大学,2012.
[12]陈翠,杨丽云,袁理春,等.不同栽培密度对滇重楼生长的影响研究
[J].云南农业科技,2010(4):16 -18.
[13]宿爱芝,郑益兴,吴疆翀,等.不同栽培密度对辣木人工林分枝格局及
生物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2(5):1057 -1063.
[14]杨小锋,李劲松,杨沐,等.设施栽培与露地栽培对莲雾品质及环境的
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2(18):50 -52,57.
[15]戴永丽.不同生境与栽培密度对小甘菊生长发育与观赏价值的影响
[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4.
[16]曾祥艳,陈金艳,廖健明,等.不同栽培密度对多穗柯幼林生长的影响
[J].经济林研究,2014(1):113 -116.
[17]韩素菊.不同栽培密度对柔毛淫羊藿生长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
学,2014(8):112 -114.
[18]高洁,高政,吴疆翀,等.不同栽培密度对迷迭香生长指标及生物量的
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4(6):2322 -2326.
[19]崔大方,羊海军,赵业彬,等.紫花苜蓿复合体(Medicago sativa com-
plex)叶片形态特征及数量分类研究[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
(3):1 -9.
[20]刘永霞,岳延滨,刘岩,等.水稻根系与叶片形态特征关系的定量分析
[J].江苏农业学报,2011(3):461 -468.
[21]李永华,卢琦,吴波,等.干旱区叶片形态特征与植物响应和适应的关
系[J].植物生态学报,2012(1):88 -98.
[22]吕巨智,梁和,梁运波,等.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温度、水分及冬种马铃
薯产量形成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09(2):9 -12.
[23]胡凤琴,杨文杰,徐贵明,等.不同光强与水分条件对海州常山幼苗形
态与生长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
27 -31.
[24]巩琳琳.常山酮预防放射性肺损伤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2.
[25]冯慧想.杨树人工林生长特性及生物量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
研究院,2007.
621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