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试验平台
坡位对黄甜竹成活率及出笋量的影响
郭瑞华
(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福建福州 350003)
中图分类号:Q945.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5366(2009)06-0004-02
摘要:野生的黄甜竹 , 生长发育较差。通过人工技术栽培等措施 , 对天然竹林进行合理改造和引种栽培 , 可大大提
高黄甜竹的利用价值。人工培育的黄甜竹具有生长快 、繁殖容易 、产量高 、用途广等优点。在对黄甜竹林分进行大
量调查的基础上 , 分析了不同坡位对黄甜竹的影响 , 运用统计法分析了坡位种植黄甜竹对其成活率及出笋量的影
响 , 结果表明 ,坡位对其影响显著 ,下部与上部 、下部与中部达显著差异。这项研究成果为黄甜竹造林时选择在适
宜坡位上的经营管理和改造措施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坡位;黄甜竹;成活率;出笋量;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5366.2009.06.02
黄甜竹(A.edulis(Wen)Wen),属禾本科 ,竹亚科
酸竹属 ,中小型竹 ,秆高 8 ~ 12 m,径 6 ~ 7 cm,节间
长 25 ~ 40 cm,秆绿色无毛;秆箨无斑点 、具稀刺毛;
箨耳镰刀状 ,短遂毛;箨舌 4 ~ 5 mm,中部隆起有尖
锋 ,边缘具纤毛 ,箨片外反或直立 ,主次分枝近相等 ,
叶片阔披针形 ,长 11 ~ 18 cm,宽 1.7 ~ 2.8 cm,笋期
4 ~ 5月。笋质很好(甚至比早竹好),可加工成笋
干;秆可作撑篙 、棚架 、造纸等。黄甜竹主要分布于
江西 、福建(福州 、南平地区较多),浙江引种栽培。
野生的黄甜竹 ,生长发育较差。通过人工技术
栽培等措施 ,对天然竹林进行合理改造和引种栽培 ,
可大大提高黄甜竹的利用价值 。人工培育的黄甜竹
具有生长快 、繁殖容易 、产量高 、用途广等优点 。本
文在对黄甜竹林分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了
不同坡位对黄甜竹的影响 ,运用统计法分析了坡位
种植黄甜竹对其成活率及出笋量的影响 ,这将为在
不同坡位上营造黄甜竹选择科学合理的经营管护提
供参考 。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布设在福建省东部的柘荣县 。该区
为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类型过渡带 ,年平均
气温为 16.5 ℃, 极端最高气温为 37 ℃,极端最
低气温为 -6.6 ℃,全年≥10 ℃的活动积温 4 500
~ 5 500 ℃。平均无霜期为 285 d。年均降水量为
16 500 mm, 平均相对湿度为 72%, 年日照时数为
1 850 h。山地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 ,其中以红壤
分布面积最大 ,主要分布在海拔 900m以下山地;其
次是黄壤 ,分布在海拔 900 m以上山地。
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不同坡位试验
在同一个坡面上 ,分别在坡上部 、坡中部 、坡下
部各设置样地(3次重复),每个样地面积为 10 m×
10m, 每个样地的造林密度 、经营密度 、管理措施
一致 。
2.1.2 不同抚育管理措施试验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在立地条件基本一致
的坡面上设置 4个区组 ,每个区组设置 3个样地 ,每
个样地面积为 10 m×10 m,分别采用 4种不同措
施:劈山清杂 +浅锄 ,劈山清杂 +浅锄 +化肥 ,劈山
清杂 +浅锄 +有机肥 ,套种绿肥 。每次化肥的施用
量为 225kg/hm2 ,每次生物有机肥的施用量为 300
kg/hm2 ,套种鸭茅 、白三叶等绿肥作物。
2.2 研究方法
2.2.1 成活率调查
造林当年秋季 ,在不同坡位的样地中 ,调查其成
活及死亡株数 ,计算种植成活率。
2.2.2 调查发新笋数
4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9年第 6期
在 3个坡位各设置 3块试验标准地 ,标准地面
积为 15 hm2 ,在各个样地中调查每年的发新笋数 。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坡位种植成活率分析
根据试验设计 ,不同立地条件下黄甜竹种植当
年秋季调查其成活率结果如表 1。
表 1 不同坡位种植当年成活率调查结果表 1)
样地号 坡位 η/(%) ηar/(%)
1— 1
1— 2
1— 3
2— 1
2— 2
2— 3
3— 1
3— 2
3— 3
坡上部
坡中部
坡下部
87
86
88
95
100
89
99
100
100
87
95
100
1)η为黄甜竹秋季调查成活率 , %;ηar为成活率平均值 , %。
在同一地块 ,同一坡面上 ,坡向 、坡度基本相同 ,
不同的坡位可代表不同的立地条件。黄甜竹种植在
不同的立地条件下 ,由于土壤结构 、土壤水分 、养分
不同 ,对种植的成活率有一定的影响 ,山坡上部 、中
部种植成活率比下部低。对不同立地条件下黄甜竹
种植成活率的影响进行方差分析 (见表 2), F>
F(0.05),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对其种植成活率有
显著差异 ,所以黄甜竹在栽植时 ,必须考虑不同的立
地条件 ,注意坡位的选择 。对黄甜竹各处理间的差
异程度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黄甜竹分别种植在山坡
下部与种植山坡上部 ,其种植成活率有显著差异 ,而
上部与中部和中部与下部均无明显差异。其中山坡
下部成活率最高 ,为 100%;中部次之 ,为 95%;上部
最低 ,为 87%。说明黄甜竹应尽量栽在山坡下部 ,
土层深厚 、疏松肥沃的地方 。
表 2 黄甜竹不同立地条件种植成活率方差分析表
误差来源 自由度 离差平方和 均方 F Fa
组间 2 246.23 123.12 F(0.05)=5.14
组内 6 133.33 22.33 5.54* F(0.01)=10.9
合计 8 379.56
3.2 不同坡位新笋数差异分析
根据试验设计 ,对不同立地条件下种植后当年和
翌年黄甜竹发新笋数的调查结果表明:3个样地种植
当年坡上部黄甜竹发新笋数平均为 0.53个 /hm2 ,坡
中部均为 1.13个 /hm2 ,坡下部平均为 1.2个 /hm2;
3个样地种植翌年坡上部黄甜竹发新笋数平均为
2.73个 /hm2 ,坡中部均为 10.07个 /hm2 ,坡下部平
均为 11.13个 /hm2。
经方差分析(见表 3、4),其结果表明:种植当年
发新笋数没有明显差异 ,种植翌年发新笋数有极明
显差异 , F >F(0.01)。
当年种植其成活率较低 ,新造竹林生长较差 ,可
能与竹苗质量有关 ,竹苗为当地野生黄甜竹中挖取 ,
影响了当年的地下竹鞭生长 、笋芽的形成和发育 ,使
当年的发新笋数普遍很低 ,基本上不发笋 ,不同立地
条件的影响尚表现不出差异 。在种植翌年后 ,竹子
通过恢复生长 ,地下竹鞭生长 、笋芽的形成和发育加
强 ,发笋数增加 ,立地条件的影响就表现出来 。对各
处理进行差异性检验得知 ,坡下部与坡上部有极显
著差异 ,坡中部与上部有显著差异 ,而坡下部与中部
无显著差异。
表 3 不同立地条件黄甜竹种植当年发新笋数方差分析表
误差来源 自由度 离差平方和 均方 F Fa
组间 2 235.887 117.415 4.71 F(0.05)=5.14
组内 6 152.000 24.913 F(0.01)=10.7
合计 8 387.887
表 4 不同立地条件黄甜竹种植第二年发新笋数方差分析表
误差来源 自由度 离差平方和 均方 F Fa
组间 2 28 191 1 4221 30.45** F(0.05)=5.14
组内 6 2 694 449 F(0.01)=10.9
合计 8 31 028
4 小结与讨论
4.1 不同坡位对黄甜竹成活率影响显著
同一坡面 ,坡向 、坡度基本相同条件下 ,在不同
的坡位种植黄甜竹的成活率不同 ,坡上部 、中部种植
成活率比下部低 。方差分析表明 , F>F(0.05),说明
不同坡位对其种植成活率有显著差异。并对黄甜竹
各处理间的差异程度进行检验 ,黄甜竹分别种植在
山坡下部与种植山坡上部 ,其种植成活率有显著差
异 ,而上部与中部和中部与下部均无明显差异。所
以 ,种植黄甜竹达到丰产稳产 ,尽量选择立地条件
好 ,土层深厚肥沃的坡下部。
4.2 不同坡位对发新笋数的影响
不同坡位种植黄甜竹 ,当年发新笋数没有明显
差异;种植翌年发新笋数有极明显差异 , F >F(0.01)。
当年的发新笋数普遍偏低 ,可能是苗木质量不高造
5 2009年第 6期 郭瑞华:坡位对黄甜竹成活率及出笋量的影响
试验平台
沙地干沙层形成规律
原鹏飞 1 张艳芬 2 唐 俊1
(1.天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天津 300204;2.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 , 天津 300061)
中图分类号:S155.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5366(2009)06-0006-03
摘要:干沙层形成规律研究是认识沙地近地表水分运动的重要部分。通过野外观测及相关资料分析 , 揭示了干沙
层的形成原因 , 形成规律和作用等。结果表明 ,在沙地存在一定的干沙层 , 能够有效地抑制干沙层下水分的蒸发 ,
因此 , 在沙地中治理过程中 ,应保留一定面积的裸沙地 ,对沙地水分保存以及沙地中植被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非常重
要的作用。
关键词:沙地;干沙层;蒸发;抑制率 DOI:10.3969/j.issn.1673-5366.2009.06.03
沙地水分动态一直是研究沙漠水分平衡的重点
问题之一[ 1] 。在干旱 、半干旱地区 ,由于降水少 、蒸
发强烈 ,环境总体处于水分亏缺状态 ,水分是沙漠化
地区植被恢复和沙地治理的制约因素 ,也是沙漠化
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因子 [ 2] 。揭示沙地土壤
水分特征的变化规律以及沙地水循环和平衡机理 ,
可为沙地水土资源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同时
对于保护当地有限的水资源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
率 ,以及沙漠化防治 、固沙植物的选育 、退化生态系
统的恢复与重建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沙漠地区蒸发强烈 ,地表存在极其干燥的沙层
被称为干沙层[ 3] 。研究表明 ,近地表干沙层的发育
是水分下渗 、蒸发和水汽凝结共同作用的结果 [ 4] 。
大量研究将固定沙丘水分深度分布剖面划分为 4
层:表层干沙层;水分强烈变化层;低含水量缓变层;
高含水量变化层[ 5] 。并指出沙地水分动态具有垂
直变化和季节变化。垂直变化表现为:表层干沙层
(0 ~ 10 cm或 0 ~ 20 cm);水分活跃层 (20 ~ 80
cm);水分稳定层 (80 cm以下)。季节变化表现为
冬春季的调整与弱失水阶段(12月 ~ 5月下旬);夏
季降水补给阶段(6月 ~ 8月下旬);秋季失水阶段
(9月 ~ 11月下旬)[ 6] 。
1 干沙层形成原因
长期的研究认为 ,沙地中干沙层形成与表层蒸
发 、地温变化和浅层土壤水汽运动之间有关联 [ 7] 。
自然情况下 ,因沙丘表面蒸发 、孔隙水分扩散 、热传
成的。种植翌年后 ,竹子通过恢复生长 ,地下竹鞭生
长 、笋芽的形成和发育加强 ,发笋数增加 ,不同坡位
影响就显现出来 。各处理进行差异性检验表明 ,坡
下部与坡上部有极显著差异 ,坡中部与上部有显著
差异 ,而坡下部与中部无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
[ 1] 郑郁善.毛竹经营学 [ 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1999.
[ 2] 胡超宗.竹笋栽培及加工利用 [ M] .中国林业出版
社 , 198 8.
[ 3] 黄克福.福建主要经济竹种 [ J] .福建农函大教材 , 1992.
[ 4] 梁天平.福建竹类 [ M] .福洲:福建科学出版社 , 1987.
[ 5] 周芳纯.竹林培育和利用 [ J] .竹类研究 , 1998.
[ 6] 黄运菲.黄甜竹笋用林丰产栽培研究 [ J] .福建林业科
技 , 2002.
收稿日期:2009-09-20
作者简介:郭瑞华(1952-),男 , 福建省莆田市人 , 现于
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 从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
(责任编辑 郑娟 责任校对 刘 明)
6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9年第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