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now/wind damage in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s in Liaodong mountainous regions of Liaoning Province

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雪/风灾害成因及分析



全 文 :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雪/ 风灾害成因及分析 3
李秀芬1 ,2  朱教君1 ,2 3 3  王庆礼1  刘足根1 ,2  侯传生3  杨焕君3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 110016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
3 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林业局 ,清原 113300)
【摘要】 对 2003 年春发生在辽东山区的森林雪/ 风灾害的成因、过程、受灾情况、造成的危害、与林分结构
特征的关系以及对未来次生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等进行了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 ,雪/ 风的发生是在一个大的
降水天气过程基础上 ,由于气温的异常变化形成的. 受灾严重区多分布于海拔高、坡度大 ,林型比较单一的
桦树、柞树、色树、胡桃楸和杨树等林分. 林分密度和受灾率及土层厚度和受害株数均呈显著的线性负相
关 ;受灾数量与径级和树高分别呈指数负相关和指数正相关. 同时探讨了雪/ 风害对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
内病虫害发生、林下植被、生境因子和建群种变化产生的可能影响.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暴风雪  灾害
文章编号  1001 - 9332 (2004) 06 - 0941 - 06  中图分类号  S716 ,S71815  文献标识码  A
Snow/ wind damage in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s in Liaodong mountainous regions of Liaoning Province. L I
Xiufen1 ,2 ,ZHU Jiaojun1 ,2 , WAN G Qingli1 ,L IU Zugen1 ,2 , HOU Chuansheng3 , YAN G Huanjun3 ( 1 Institute of
A pplied Ecolog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S henyang 110016 , China ; 2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2
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039 , China ;3 Forest ry B ureau of Qingyuan M anz hu A utonomous County , L iaoning
Province , Qingyuan 113300 , China) . 2Chin. J . A ppl . Ecol . ,2004 ,15 (6) :941~946.
In early spring of 2003 ,the secondary forests at the Qingyuan Experimental Forests (Q EF) of the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uffered from the damage caused by snow and wind (snow/ wind
damage) . This damage occurred at 800 m above sea level was the most serious one since 19491In order to make
clear its occurrence and process and to analyze its possible influences on the secondary forest system ,comprehen2
sive 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soon after the snow/ wind dam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ccurrence of
this damage was due to the special site conditions (higher sea level and steeper slopes) and air temperature ,which
suited the wet snow formation and the snow accumulation on trees after a large scale of precipitation. The more
seriously damaged areas were those with the stands of Acer mono , J uglans m andshurica , Populus spp. and so
on. The ratio of damaged tree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tand density ,soil depth and size class of diameter ,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ree height .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e likely influences of snow/ wind damage ,i.
e. ,the happening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the vegetation changing under forests ,and the factors of habitat
and dominant species in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s were also discussed. It is significant that to do observation and
basic research on damaged forests will provide reasonable strategies for management of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s.
Key words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 Snow/ wind damage , Disaster.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0371149)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
(BR0301)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知识创新领域前沿资
助项目 (SL YQ Y0408) .3 3 通讯联系人.
2003 - 07 - 16 收稿 ,2004 - 01 - 05 接受.
1  引   言
森林作为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绿色资源 ,不仅
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土特产品 ,还起到调节
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改
良土壤和水质、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等多种效益和功能的作用[4 ,23 ] . 然而 ,自然灾害的
频繁发生给森林资源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我国是自
然灾害频发国家 ,每年因气象原因造成的灾害占各
种自然灾害总数的 70 %以上 ,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
值的 3 %~6 %[7 ] .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以风害 (风
倒、风折) 、雪害 (雪崩、雪折)等气象灾害所引起的受
害木采伐量 ,在温带地区已占总采伐量的 20 % ,并
呈上升趋势[5 ] . 研究表明 ,对于人工用材林 ,风害、
雪害的根本原因在于不适当的森林经营引起的林木
抗性减弱 ,例如 ,营造大面积的纯林或容器育苗技术
不当会引起林木根系病害或树体不平衡 ,从而在强
风、大雪等气候条件下易倒、易折[3 ,12 ,13 ] . 而对于天
然林 ,由于其结构复杂 ,有关风害、雪害的研究较
少[15 ] ,迄今为止 ,很多天然林内的风、雪害原因尚不
十分清楚[5 ] .
辽宁省东部山区是辽宁省重要的用材林生产基
地和水源涵养基地 ,其中森林面积有 2133 ×106
hm2 ,约占全省的一半 ,森林覆盖率达 50 %以上. 近
年来 ,为了维护和促进天然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4 年 6 月  第 15 卷  第 6 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J un. 2004 ,15 (6)∶941~946
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 ,实现区域林业的可
持续经营 ,辽宁省政府对辽宁东部山区的天然次生
林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
研究所在辽宁东部山区的清原满族自治县南部国营
大苏河林场建立了以次生林生态与经营为主的综合
林业科研基地———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 (简称清原
站) [27 ] . 2003 年早春 ,以清原县南部为中心的天然次
生林发生了严重的干折、冠折和掘根等灾害. 为了弄
清灾害的成因、林木受灾情况、造成的危害及可能对
未来次生林生态系统的影响[6 ,10 ] ,于 2003 年 5 月 ,以
清原站为中心对受灾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和分析.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211  调查地区概况
调查样地 (清原站) 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清原县南部
(41°511102′N ,124°541543′E) ( GPS ,e Trex Vista) ,海拔 252
~1 116 m. 清原县以林业为主业 ,林木总蓄积量 2118 ×
107 m3 ,林木覆盖率达 7118 %. 境内共有大小河流 103 条 ,
浑、清、柴、柳 4 条河流发源于此. 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
气候 ,冬季漫长寒冷 ,夏季炎热多雨 ,年平均气温 319~514
℃,最冷出现在一月 ,最热出现在七月 ,极端最高气温 3615
℃,最低气温 - 3716 ℃,大于 10 ℃的年活动积温 2 49715~
2 94310 ℃.无霜期 120~139 d ,平均日照 2 433 h ,年降水量
700~850 mm. 降雨量集中在 6~8 月份 ,植物生长季在 4~9
月.清原县属长白植物区系 ,原生时期的代表植物有红松
( Pinus koraiensis) 针阔混交林 ,主要建群种有 :沙松 ( A bies
holophylla) 、鱼鳞松 ( Picea jezoensis) 、蒙古栎 ( Quercus mon2
golica) 紫椴 ( Tilia am urensis) 、色树 ( Acer mono) 、黄菠萝
( Phellodendron am urense) 、胡桃楸 ( J uglans m andshurica) 、
水曲柳 ( Fraxinus m andshurica) 和桦树 ( Betula spp. ) 等 ,经
长期破坏后逐渐演变成天然次生林 ,主要树种以柞 ( Quercus
spp. ) 、桦 ( Betura spp. ) 、杨 ( Populus spp. ) 、槭 ( Acer spp. ) 为
主. 人工林总面积 1115 ×105 hm2 ,主要以长白落叶松 ( L arix
dahurica)为主. 本项调查集中于清原站试验林地内 ,其森林
类型、植被分布及土壤等基本代表该区的天然次生林现状.
212  研究方法
21211 气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通过同一时刻不同站点和
不同时刻同一站点的气象要素值 (温度、降水、气压等) 调查 ,
结合地面天气图和高空天气图 ,进一步分析冷暖气团交会的
锋面性质和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及所产生的天气状况 (降
温、降水、大风等) . 同时 ,为估计受害区的可能风速 ,采用
Frost 提出的适用于近地层非中性层结下 ,风速随高度变化
的关系式[8 ] .
V n = V ( Zn/ Z) P
式中 , V n为高度 Zn的风速 (m·s- 1) , V 为高度 Z的已知风速
(m ·s- 1) ; P为稳定度参数 ,在近似的情况下 ,一般介于 0115
~ 0155.
21212 受灾区林木调查  1) 对清原站所有的林班进行全面
调查 (面积为 860 hm2) ,调查内容包括受灾各林班 (小班) 的
林型、树木组成、受灾地点的海拔高度 ( GPS ,e Trex Vista 测
量 ,高度误差 : ±215 m) 、坡度、坡向及受灾面积 ,并计算其受
灾林木的蓄积量. 2)对具有代表性的受灾区进行详细的标准
地调查. 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选择受灾林分. 采用 GPS 设
置标准地 ,面积为 20 m ×30 m.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各标准
地的海拔、坡度、坡向、土层厚度等地形因子 ,对标准地内所
有胸径大于 410 cm 的林木 (包括被害木) 进行每木检尺 (测
量胸径、树高及冠下高 ,记录树种 ,应用 GPS对每株树木进行
定位以确定标准地的林分结构) ,并分别树种记录林木受害状
况 ,其中包括主干弯曲、干折、枝折 (以超过总枝量的 30 %计) 、
冠折和掘根.对干折被害木 ,详细测量折断处的直径、距地面
的高度、冠下直径及冠幅等 ;对掘根被害木 ,主要调查其根系
分布状况及掘根的土壤组成与厚度 ;对于枝折或冠折的被害
木 ,主要调查枝折的基径 ,定性估计受害程度.
3  结果与分析
311  暴风雪形成的气象过程
根据辽宁省气象局地面天气图和高空天气图可
见 ,自 2003 年 3 月 29 日 02∶00 开始 ,45°N ,115°E开
始有一低压系统向东偏南方的辽宁省境内移动 ,使辽
宁省大部分地区处于暖锋前部地区 (图 1) .一般认为 ,
暖锋前部的降水范围和强度较大[24 ] .由于前期 (29 日
以前)辽宁省东部地区处于东南风的控制下 ,其温度
条件和湿度条件均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并且低压系统
在移动的过程中加强 (低压加强往往伴有大风出
现[24 ]) ,使辽宁省在 29 日 05∶00~08∶00 开始陆续出
现从西向东的降温 (最低温度为 - 510 ℃) 、大风 (最
大风速为 1013 m·s - 1)和降水过程. 降水范围如图 2 ,
降水性质是先雨后雪. 从记录来看 ,降雪量和降雪强
度都较大. 中国气象标准是 24 h 内降水量超过 10
mm称为暴雪 ,而这次的降雪在 12 h 内降水达 1015
mm ,其强度已远远超过暴雪.
图 1  地面低压系统移动路径 (02∶00 ,04∶00 ,08∶00 ,14∶00)
Fig. 1 Moving route of lower air pressure at 02∶00 ,04∶00 ,08∶00 and
14∶00 ( GMT + 08∶00) on the ground.
249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5 卷
图 2  2003 年 3 月 29 日降水分布图
Fig. 2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on March 29 ,2003.
a) 08∶00 之前 Before 08∶00 ;b) 08∶00 之后 After 08∶00 ( GMT + 08∶00) .
312  暴风雪危害过程分析
31211 暴风雪灾害  暴风雪造成的灾害主要有雪
压、雪折、雪倒和风倒、风折、风压几种情况. 雪压指
冬季树冠阻截大量降雪 ,尤其是高纬度林区 ,树冠截
获的雪量更多 ;雪折指树枝上的堆雪重量把树枝压
断的一种现象 ;雪倒指树冠上的大量积雪使林木连
根拔起而倒伏的现象. 风倒指因强风吹袭使整株树
木连根拔起而倒伏地上的现象 ;风折指因强风吹袭
引起树干断折的现象 ;风压指由于风压毁坏树木幼
芽 ,吹落树叶 ,刮落花果 ,或使树木的枝叶互相撞击
摩擦致伤的现象[24 ] . 通常情况下 ,当森林遇暴风雪
袭击时 ,给森林所带来损失都是这几种灾害共同作
用的结果. 本次的雪/ 风灾害基本包括了以上各种受
害程度 ,按受灾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主干弯曲、枝折
(以超过总枝量 30 %计) 、冠折、干折和掘根 5 种类
型.
31212 暴风雪危害过程  由图 3a 可见 ,24 h (29 日
02∶00~30 日 02∶00)内的变化为 - 416~114 ℃. 由
于受灾区 (大苏河林场) 距离清原县气象站约 50
km ,且海拔相差较大 (由清原县的 253 m 上升到大
苏河林场的 460~1 116 m) 、地形复杂 ;根据以往的
经验 ,受灾区的温度一般低于清原县气象站 2~3
℃,如果以平均低于 2 ℃计 ,当天的温度分布如图 3
b. 由温度变化和降水的性质 (先雨后雪) 可推断 ,在
降雪的初期有雨淞形成 (一般在 - 3~0 ℃下形成) .
由于当时的地面温度在 0 ℃左右 ,使后期的降雪单
位体积内含水量增大 ,滞性高 ,树冠上的积雪不易散
落 ;由于落叶乔木树冠枝叶正趋伸展 ,使树冠 (枝)的
承雪重量大大增加 ,极易形成雪害 (或称湿雪危害) .
而且早春温度高 ,土壤已经部分解冻 ,表层土壤松
动 ,也使树木容易掘根[4 ,8 ] . 此外 ,由于早春温度高、
风速大 ,树木含水量少 ,无韧性 ,树干、树冠较脆 ,极
易受灾[4 ] .
图 3  24 h 内温度分布 (29 日 02∶00~30 日 02∶00)
Fig. 3 Distribution of air temperature during 02∶00 March 29 and 02∶00
March 30 ( GMT + 08∶00) .
a)清原县气象站 Qingyuan Meteorological Station (41°501795′N ,124°
541526′E ,253 m above the sea level) ; b) 受灾区 Snow/ wind damage
area (41°491487′N ,124°551562′E~41°501034′N ,124°551576′E ,over
800 m above the sea level) .
  从降雪和大风情况来看 ,由于降雪的强度大、速
度快 ,雪来不及从树冠上落下 ,树冠承受的压力远大
于低强度的降雪的压力. 另外 ,在降雪期间由于风速
较低 ,不利于树冠上的雪脱落 ,也使树体承受的压力
增加. 在降雪后温度下降 ,使树体的积雪吸湿密度增
加 ,雪压增大 ;此时 ,如果在中等强度的风 (9 m·s - 1)
的作用下即可形成严重的雪风折、雪压和风倒灾
害[4 ] . 根据 Frost [4 ]公式将清原县气象站的风速订正
到 800~1 116 m 的高度时 ,其风速的大致范围为 12
~26 m·s - 1 (一般认为 ,当风速达 2216 m·s - 1时 ,就
可将树木严重枝折或烟囱及屋顶损坏) [21 ] ,这一风
3496 期              李秀芬等 :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雪/ 风灾害成因及分析            
速足以使积雪的林木受到严重危害. 从以上分析来
看 ,次生林受灾的主要原因是雪害 (湿雪和积雪危
害) 、雨淞和风害共同作用造成的. 开始是大雪加雨 ,
使树冠高大、枝杈密集的天然次生林木积满雨淞、湿
雪 ;降雪后由于温度下降树体积雪吸湿 ,密度增加 ,
在树冠上形成庞大的冰块和雪团 ,使树木承受了巨
大的压力 ;而后在风的作用下 ,导致大面积林木出现
重者掘根、干折、冠折 ,轻者枝折的灾害发生.
313  影响林木受灾的各因子分析
31311 地形特点和树种 (林木) 组成与受灾情况分析
 对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各小班的调查发现 (表
1) ,这次的受灾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 800 m 以上 ,在
800 m 以下仅发现一处 ,且受灾区的坡度均大于
15°,尤其以两山峰之间的风口受灾最为严重 ,说明
受害区主要位于海拔高、坡度大、易受风作用的林
地. 大部分受灾区的林木虽不是纯林 ,但树种组成的
类型比较单一 ,其中以桦树、色树、柞树、胡桃楸、榆
树 ( Ul m us pum ila L . ) 为主的小班最为严重 ,其它
树种为主的小班受灾较轻 ;因此可以推断 ,林木受灾
的程度与海拔、坡度和树种组成有关.
31312 林分密度和受灾率及土层厚度和受害株数的
关系 由图 4 和图 5 可知 ,受害率和林分密度、林木
受害株数和样地土层厚度均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 ( R
= - 019233 3 3 ; R = - 019084 3 3 ,n = 10) . 林分密度
越小 ,林木受害程度越大 ;土层厚度越薄 ,林木受害数
量也越多.说明适当增加林分密度和保持一定的土壤
厚度可以减轻受灾程度.但在密度较大的林分内所形
成的树冠和树干更易遭到破坏[14 ,17 ,18 ] . 这可能是由
于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是在原始林遭到破坏后形成
的 ,山脊和陡坡地带已向疏林方向发展 ,其群落的立
图 4  林分密度和受害率的关系
Fig. 4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nd density and damage ratio .
图 5  土层厚度和受害株数的关系
Fig. 5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depth and the number of damaged trees.
地条件差 ,土壤瘠薄 ,腐殖质层很薄 ,林冠下植物种
类很少[22 ] . 林分本身的密度稀 ,树木生长的冠幅大 ,
树冠阻截雪量多 ,且林地土层薄 ,容易遭到雪/ 风灾
袭击 ,因此受害程度与林分密度呈线性负相关.
31313 径级和树高与受灾情况  将标准地每木检尺
树木的胸径从 6 cm 开始 ,按 4 cm 间隔划分径级
(sc) :sc1 (10 cm > DBH ≥6 cm) ,sc2 (14 cm > DBH ≥
10 cm) ,sc3 (14 cm > DBH ≥18 cm) , ⋯⋯,共 14 个
径级[1 ,2 ,16 ] ,各径级与受害树木株数见图 61 由图 6
可见 ,随着径级的增加 ,受害株数呈指数递减. 说明
径级越大 (胸径越粗) ,受害程度越小. 树高的划分方
法类似于胸径 ,从 4 m 开始 ,每增加 3 m 为一个高度
范围 ,即依 H1 (7 m > h ≥4 m) ,H2 (10 m > h ≥7 m) ,
表 1  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试验林地受灾情况调查
Table 1 Forests damage in Qingyuan experimental forests
地 名
Location
林班号
Compart2
ment
小班号
Sub2block 受灾林木组成Composition of tree
species in damage region
海 拔
Altitude
(m)
坡 度
Gradient
(°)
受灾面积
Damage area
(hm2)
受灾林木蓄积量
Damaged forest
volume (m3)
四道湖 Sidaohu 47 35 6 柞 4 胡 910 26 212 309
四道湖 Sidaohu 47 36 7 桦 2 柞 1 胡 920 27 312 462
四道湖 Sidaohu 47 43 7 桦 2 榆 1 色 1040 26 318 589
三道湖 Sandaohu 47 48 5 胡 3 桦 1 柞 1 杨 992 24 213 104
三道湖 Sandaohu 47 51 2 柞 2 桦 2 色 1 椴 1 榆 1 杨 1 胡 891 32 315 576
二道湖 Erdaohu 48 29 3 柞 2 水 2 色 1 桦 1 榆 1 胡 947 26 311 455
头道湖 Toudaohu 48 25 4 胡 2 色 1 桦 1 榆 1 水 960 21 516 888
青咀子 Qingjuzi 49 27 6 色 1 桦 1 杨 1 榆 1 柞 966 22 215 299
青咀子 Qingjuzi 49 31 4 色 2 柞 2 胡 1 桦 1 花 824 25 112 14
杨木纲 Yangmugang 49 34 7 色 2 榆 1 胡 719 18 211 302
大天桥沟 Datianqiaogou 51 17 5 胡 2 水 2 色 1 黄 900 25 311 10
大天桥沟 Datianqiaogou 51 14 4 榆 3 胡 1 桦 1 水 1 椴 882 24 211 238
大天桥沟 Datianqiaogou 51 13 4 桦 3 榆 1 水 1 椴 2 色 826 25 212 257
大天桥沟 Datianqiaogou 51 11 10 柞 880 28 218 563
大天桥沟 Datianqiaogou 51 10 8 胡 1 柞 1 色 900 25 216 307
449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5 卷
图 6  径级 (a) 、树高 (b)与受灾株数的关系
Fig. 6 Relationship between size class (a) ,trees height (b) of diameter and the number of damaged trees.
H3 (13 m > h ≥10 m) , ⋯⋯,共 8 个高度范围. 各高
度范围与受害树木株数的关系如图 7 ,从中可以看
出 ,随着高度增加 ,受害株数呈指数递增趋势 ,即树
木越高越容易受害.
4  讨   论
  发生在早春的暴风雪由于前期近地面温度高 ,
降雪的水分含量高 ,压重大 ,滞性强 ,而此时树木枝、
叶正趋伸展 ,累积在枝、叶和树冠上的雪不易散落 ,
与冬雪相比有更大的承压面积和承压力 ,极易形成
雪害. 由于气温的突然下降 ,使正趋融化的积雪又结
为冰凌 ,再加上雪后随之而来的是强冷空气的移动
(风) ,进而形成严重的雪风折、雪压和风倒的灾害.
  林木受灾程度与很多因子有关. 受灾林木主要
发生在高海拔、陡坡、林型单一的小班 ,且海拔越高、
坡度越大 ,受灾程度越重. 进一步分析表明 ,随着林
分密度的增大、土层加厚和高径比的降低 ,林木受灾
的程度减轻. 这与 Petri 等[11 ]对 2001 年 10 月 31 日
~11 月 1 日发生在芬兰西部的雪/ 风灾害观测所得
的结论相同. 因此 ,对于雪/ 风灾害易发生的地段 ,应
当在原有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更合理的经营
管理措施 ,如通过抚育间伐除去偏冠和高径比过大
的林木 ,以减少风、雪害 ;对目前树种相对单一的次
生林 ,在经营时尽可能使其向针阔混交林方向发展 ,
以减少雪/ 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在该区营造人工用
材林时 ,应选择深根性、材质坚硬、抗压、抗折的树
种. 对于密度小土层薄的山脊和陡坡地应严禁采伐 ,
并根据林分内林隙的大小与分布特点 ,采用均匀补
植和局部补植的方法来增加林分密度 ,以降低灾害
发生的可能性[26 ,28 ,29 ] .
  从这次雪/ 风灾害的受灾情况来看 ,虽然自然因
素占很大的比重 ,但也不能排除次生林结构变化造
成受害的因素. 长期以来 ,辽东山区的天然次生林一
直受到人为与自然的严重干扰 ,对现有次生林的经
营和管理不甚合理 ,致使该区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
得不到及时的保育 ,森林的功能降低 ,抵抗灾害的能
力减弱 ,使次生林生态系统容易遭到破坏[19 ,22 ,25 ] .
由于气象因素等自然因素人为力量很难控制 ,只有
通过合理的经营技术调控林分结构 (唯一可控因
素) ,促进次生林的正向演替[9 ] .
  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受灾后即发生相应的变
化 ,如树体损伤后易使病虫害侵入 ;树木倒伏折断 ,
林分结构和林窗大小、性质发生改变 ,使得适合于原
来林分结构的林下植被由于气象条件的改变相应地
发生变化. 因为每一种群都有适合自己存在的环境
范围 ,并随环境的改变而波动 ,但当环境的改变幅度
超过这一种群的生存范围时 ,将会被新的种群所代
替[8 ,20 ] . 因此 ,将以这次雪/ 风害形成的自然干扰基
地为基础 ,对灾后的林分及其环境因子等进行继续
观测 ,积极开展在自然干扰下天然次生林的演替和
更新规律的研究 ,为天然次生林合理经营提出可靠
的科学依据 ,进一步推动东部山区天然次森林生态
系统的可持续发展[2 ] .
致谢  辽宁省气象局孟明主任 ,清原县气象局刘红心、刘霞
和魏强等提供气象资料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曹
伟 ,大连大学王贺新等对论文提出宝贵意见 ;大苏河林场赵
连富、张立君、崔学平、范丙仁 ,清原县政府郭秀银、秦增玉、
郭启龙等为调查提供便利条件 ,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Bai Y2Q (白云庆) ,Hao W2K(郝文康) . 1986. Forest Mensuration.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ress. 100~117 (in Chinese)
2  Gao X2M (高贤明) ,Wang W(王  巍) . 2001. Diameter structure ,
population origin and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Quercus liaodongen2
sis in Beijing mountainous area. Acta Phytoecol S in (植物生态学
报) ,25 (6) :673~678 (in Chinese)
3  Gardiner BA ,Quine CP. 2000. Management of forests to reduce the
risk of abiotic damage ,a review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ef2
fects of strong winds. For Ecol M anage ,135 :261~277
4  He Q2T(贺庆棠) . 2001. Forest Meteorology of China. Beijing :Chi2
na Forestry Press. 62~69 ,403~415 (in Chinese)
5496 期              李秀芬等 :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雪/ 风灾害成因及分析            
5  Hou Y2Z(侯元兆) . 1992. Review on forest conservation :Questions
and tendency. World For Res (世界林业研究) , 5 ( 1) : 1~6 (in
Chinese)
6  Jiang F2Q (姜凤岐) ,Zhu J2J (朱教君) . 1993. Investigation on the
occurrence of extraordinarily serious sand storm in Ningxia Hui Na2
tionality and Neimenggu Autonomous regions. Chin J A ppl Ecol
(应用生态学报) ,4 (4) :343~352 (in Chinese)
7  Luo Y2F(罗云峰) . 2002.“Reducing vulnerability to weather and
climate exremes”—The theme of 2002 world meteorological day.
Sci Found China (中国科学基金) ,16 (5) :279~283 (in Chinese)
8 Li J2W (李景文) . 1994. Forest Ecology. Beijng : China Forestry
Press. 153~177 (in Chinese)
9  Matsuzaki T. 1994. Impact of wind and snow on forest . Proceedings
of NAFRO Seminar on Sustainable Forestry and Its Biological Envi2
ronment. Tokyo : Japan Society of Forest Planning Press. 145 ~
148.
10  Michael B ,Christian R. 2002. The storm Lothar 1999 in Switzer2
land —An incident analysis. For S now L andsc Res ,77 (1/ 2) :207~
216 (in Chinese)
11  Petri P , Elise J . 2003. Forest stand characteristics and wind and
snow induced forest damage in boreal forest . In :Ruck B , Kottmeier
C , Matteck C , ed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Wind Effects on Trees. Karlsruhe : Published by Lab Building ,Envi2
ronment Aerodynamics , Institute of Hydrology ,University of Karl2
sruhe , Germany. 269~276
12  Petty JA ,Worrell R. 1981. Stability of coniferous tree stems in rela2
tion to damage by snow. Forest ry ,54 :115~128
13  Quine CP. 1995. Assessing the risk of wind damage to forests :
Practice and pitfalls. In :Coutts MP , Grace J ,eds. Wind and Tre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79~403
14  Samuelsson M. 1970. Storm och snÊiskogen. Skogs¾garen ,12 :17~
19
15  SchÊnenberger W. 2002. Windthrow research after the 1990 storm
Vivian in Switzerland : Objectives , study sites , and projects. For
S now L andsc Res ,77 :9~16
16 Sun W2Z(孙伟中) ,Dai L2M (代力民) . 1997. Diameter structure of
the main trees in tillia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 Chin J Ecol
(生态学杂志) ,16 (1) :19~22 (in Chinese)
17 Suominen O. 1963. MetsikÊiden alttius lumituboon. Tutkimus
Etel¾2Suomessa talvella 1958~1959 sattuneesta lumituhosta ( Sus2
ceptility of stands to devastion by snow. Investigation into snow de2
vation in South Finland in winter 1958~1959) . Silva Fennica ,
112 (5) :1~35
18 Valinger E , Lundqcist L . 1992. En analys av snbrottsskador
p…ÊrnskÊldsviks skogsfÊrvaltning , Modo. Sveriges lantbruk2
suniversitet . Inst SkogskÊt A rbetsr ,64 :1~22
19  Wang A2S(王爱生) ,Liu B2C (刘宝财) . 2000. Study on manage2
ment of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s. Jiangxi For Sci Technol (江西林
业科技) , (3) :1~4 (in Chinese)
20  Wang H2X(王贺新) , Yao G2Q (姚国清) . 1992. Study on three di2
mensional management pattern of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s. For Sci
(林业科学) ,28 (6) :502~509 (in Chinese)
21  Xu Z2L (徐祝龄) . 1994. Meteorology. Beijing : Meteorology Press.
32~33 (in Chinese)
22  Zhang F(张 放) ,Hu W2L (胡万良) . 2003. Conservation and sus2
tainable management of secondary forests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eastern Liaoning. J L iaoning For Sci Technol (辽宁林业科技) ,
(3) :5~8 (in Chinese)
23  Zhang P2C (张佩昌) , Wang Q2L (王庆礼) . 2000. The Expert’s
Talking about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Forests. Beijing : China
Forestry Press. 86~100 (in Chinese)
24  Zhang Y2Z(张元箴) . 1992. Weather Tutorial. Beijing :Meteorology
Press. 54~65 (in Chinese)
25  Zhao B2Z(赵宝珠) ,Zhang F2J (张凤杰) . 1999. The discussion on
the forming and management measure of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s
in Liaoning. J L iaoning For Sci Technol (辽宁林业科技) , (5) :47
~48 (in Chinese)
26  Zhu JJ , Matsuzaki T , Gonda Y. 2001. Extreme wind over a pine
coastal forest established for sand2control at Aoyama of Niigata in
Japan. J Erosion Cont rol ,54 (1) :12~20
27  Zhu J2J (朱教君) . 2002. A review on fundamental studies of sec2
ondary forest management . Chin J A ppl Ecol (应用生态学报) ,13
(12) :1689~1694 (in Chinese)
28  Zhu JJ ,Li FQ ,Matsuzaki T , Gonda Y , et al . 2003. Effects of thin2
ning on wind damage in Pinus thunbergii plantation : Based on the2
oretical derivation of risk2ratios for assessing wind damage. J For
Res ,14 (1) :1~8
29  Zhu JJ ,Matsuzaki T ,Li FQ , et al . 2002. Theoretical derivation of
risk2ratios for assessing wind damage in a coastal forest . J For Res ,
13 (4) :309~315
作者简介  李秀芬 ,女 ,1974 年生 ,博士生 ,主要从事森林气
象和森林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发表论文 1 篇. E2mail :lxf hyc
@hotmail. com
649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5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