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循环经济建设的生态误区、整合途径和
潜势产业辨析*
王如松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5)
摘要 运用复合生态系统方法剖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上的各种右的和左的偏差,
分析了认识上的 8 个误区, 提出了观念转型、体制改革和功能重组的循环经济建设大 3R 原则, 探讨了产
业转型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功能导向、结构柔化、区域耦合、社会整合、能力组合、增加就业和人性化生
产等 9 类生态整合途径, 展望了当前循环经济建设中诸如化肥农药工业向农田生态系统保育业转型等 10
类复合型潜势生态产业.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误区 产业转型 生态整合 潜势生态产业
文章编号 1001- 9332( 2005) 12- 2439- 08 中图分类号 F062. 2 文献标识码 A
Ecological misunderstanding, integrative approach, and potential industries in circular economy transition.
WANG Rusong ( Research Center f 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 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 , Beij ing
100085, China) . Chin . J . A pp l. Ecol . , 2005, 16( 12) : 2439~ 2446.
Based on the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lex Ecosystem theory, this paper questioned 8 kinds of misunder
standings in current planning, incubatio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which had led to ei
ther ultraright or ultraleft actions in ecolog 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at her than concentrated only on the
3r microprinciples of ! reducereuserecycle∀, thise paper suggested 3R macropr inciples of ! RethinkingRe
formRefunction∀ for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N ine kinds of ecointegrative strateg ies in industrial transi
tion w ere put fo rward, i . e. , food webbased horizontal/ parallel coupling , life cycleoriented vertical/ ser ial cou
pling , functional service r ather than productsor iented production, flexible and adaptiv e structure, ecosystembased
regional coupling , social integrity , comprehensive capacity building, employment enhancement, and respect ing hu
man dignit y. T en promising potential ecoindustries in China# s nearfuture cir 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w ere
proposed, such as the transition of tradit ional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industry to a new kind of industrial
complex for agroecosystem management.
Key words Circular economy , Ecolog ical misunderstanding, Industrial tr ansit ion, Ecolog ical integ rity, Poten
tial ecoindustries.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70433001)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
程方向性资助项目( KZCX3SW424) .
2005- 07- 15收稿, 2005- 10- 09接受.
1 引 言
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俗称,是基于系统生态原理和市
场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
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
复合生态经济.温家宝总理 200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
改革开放、循环经济、和谐社会和生态建设 4 个关键词构成
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系统框架,完整体现了竞争、再生、共
生和自生四位一体的生态和谐原理.
经济 ( economy ) 和生态 ( ecology ) 两词均源于希腊词
! oikos∀ ,意为! 房子∀ . nomy 的希腊词根为 nemein, 意为! 管
理∀ , 经济不仅有! 家庭管理∀ , 而且有! 节约∀、! 指示∀、! 行
政∀、! 运筹∀等含义. Economy 这个词最早记载在约 1440 年
发表的一篇文章上, 意指僧院日常事务的管理. 直到 19 世
纪或 20 世纪,才逐渐演变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的含
意. 生态学一词中的 lo gy是学问的意思 ,指有关生物和人的
! 房子∀(栖境)的学问[ 9] .
经济学有很多定义, 韦伯斯特辞典将其解释为财富的生
产、流通、消费系统. 由此扩展,循环经济的定义应增加还原
(时空错置资源的还原、破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产品消费后
最终废弃物的还原)和调控(自然调控、市场调控、行政调控
和行为的调控)的内容,是人类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协
同、循环、自生功能去规划、组织和管理的人工生产、消费、流
通、还原和调控系统.循环经济兼有工业经济的效率、知识经
济的灵敏、田园经济的韧性和自然生态的活力, 其可更新能
源利用的比例大, 不可再生资源的废弃量小, 信息反馈灵敏
而生态关系和谐.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资源掠夺型和环境末端治理型线性
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 传统工业经济本质上是一类掠夺式的
链式经济,以不可更新资源为资本, 其高效率的经济产出是
以当代和后代人赖以生存的腹地生态资产的耗竭、生产地域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5年 12 月 第 16 卷 第 12 期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 Dec. 2005, 16( 12)∃2439~ 2446
环境破坏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响应和自然报复为代价而获
得的(如灾害、疾病等) . 其弊端在于物质循环的断裂、能量利
用的耗竭、信息反馈的滞后、资金融通的囤积、人力资源的断
层,以及时空关系的破碎.
当前,在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的大好形势下,社会上对循
环经济有着不少误解. 要么不屑一顾, 只把循环经济当作一
个时髦的口号和环境保护的标签去给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涂
脂抹粉; 要么把循环经济单纯理解为环境理想主义的乌托
邦,一切工艺、一切废弃物全部闭路循环、实现污染物的零排
放.这些作法把经济和生态割裂开来, 都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本文力图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认
识、规划、建设和管理上的各种右的和左的偏差,探讨产业转
型的生态整合途径.
2 循环经济建设的认识误区
21 循环经济的生态理念不是从国外引进的
!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在追求从工业可持续发展到社
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倡导的一种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的
理念,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行之有效但又待进一步更新的生
产消费方式.国外普遍认为循环经济的英文冠名! Circular E
conomy∀是 T Cooper 博士于 1999 年在 % Journal of Sustain
able P roduct Design&上发表的 ! 创造一种为可持续生产设计
服务的经济基础设施∀ 一文中提出的[ 3] . 他认为, 所有生产
过程产生的和最终消费后弃置的废弃物都应当重新用于其
它产品或工艺的生产过程中去,并称将所有资源均纳入生命
周期闭路循环的行为为! Circular Economy∀ ,中文直译为循环
经济后其内涵扩大了很多,从生产消费过程中物质闭路循环
的理念上升到一种新型的生态经济结构、社会服务功能和文
化演替过程.
1994 年 9月 ,德国政府颁布了面向物流闭路循环经济
的废弃物管理法 ( K reislaufw irtschafts- / Abfallg esetz) , 英文
译为! Circular Flow Economy/ w astes management∀ .目的是彻
底改造废弃物管理体系, 建立产品责任(延伸)制度, 将废弃
物的最终安全处置向生产部门的资源循环利用延伸[ 14]
( ww wsimulconf com/ mega/ pdf- abs/ t- ster r. pdf ) . 而日本
人提倡的是循环社会.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紧缺, 而
社会消费又十分庞大, 如何有效利用各种有限资源, 是该国
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重挑战.为此, 日本政府于 2000 年
颁布了面向废弃物管理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 旨
在改变社会消费模式, 倡导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 http: / / w ww sepa govcn/ japan/ xunhuan/ x- 04 htm) .
其实,循环经济一词用得最多的地方是中国. 世界银行
2004 年一篇有关循环经济的综述报告发现 goog le上 9 篇介
绍循环经济的顶极文章除一篇是德国人写的外,全是中国人
写的[ 21] . 说明循环经济是出口转内销的中国货. 应当说, 循
环经济是中国人的创造. 我国有 7 000 年悠久历史的传统农
业就是一种典型的循环经济.城乡居民的粪便 ,潲水、垃圾和
秸秆、绿肥、沼液是农田宝贵的肥源, 农家的猪、牛、鸡、狗、
鱼、桑、蚕、蚯蚓、沼气和菜地、农田、鱼塘、风水林、村落构成
和谐的农村生态系统 ,轮作、间作、湿地净化、生物降解等时
空生态位被充分利用, 可更新资源在低生产力水平和小的时
空尺度上循环, 以世界 7%的耕地和水资源养活了四分之一
的世界人口并维持了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的经济形态[ 6] . 但
这种循环是封闭保守的,其社会基础是封建体制,认识论基
础是顺天承运, 技术手段是小农经营.环境风险虽低,经济效
益也不高. 这种低技术、低效益、低规模、低影响的传统循环
经济遏制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只有从农业小循环走向工、农、
商、研结合,生产、消费、流通、还原融通的产业大循环, 从小
农经济走向城、乡一体, 脑、体结合的网络型和知识型经济,
从!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社会走向规模化、系统化、生态
化的和谐社会, ! 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中国农村才
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应当说 ,中国循环经济在理念和实践上
是先进的, 但近百年来,在体制和技术上却落后了 ,传统生态
农业技术在沿海地区正在萎缩[ 19] .
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两个多世纪的产业革命和社会发展,
以掠夺殖民地生态资产为代价, 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
会、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过渡.中国要在 50 年左右时间内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 我们既没有全球广阔的殖民
地提供生态资源, 也没有两个多世纪的时间缓冲去治理污
染.早期工业化国家环境污染和殖民地国家生态破坏的代价
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所难以承担的. 前车之鉴,不可不思.无论
是未雨绸缪还是亡羊补牢, 中国都需要改变自己的社会经济
增长和自然生态保育方式,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促进传统循
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引领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潮流.
2 2 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不只是 3r 原则 (减量化、再利
用、再循环)
资源合理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 3r 原则(减量化、再利
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但不是全部原则.马世骏
先生曾将其总结为! 整体、协同、循环、自生∀ 8 个字, 循环只
是其中的 1/ 4 [ 8] . 循环是系统功能的一种生态整合机制, 循
环经济是针对传统线性生产、单向消费、线性思维型的传统
工业经济而言的. 循环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或闭路循环, 而
是一种螺旋式的有机进化和系统发育过程, 包括物质的循环
利用和再生(将时空错置的废弃物资源重新纳入代谢循环
中) ;能源的清洁利用和永续更新; 信息的灵敏反馈和知识创
新;人力的培育、繁衍和继往开来;资金的高效融通和增值;
空间格局和过程的整合而非破碎, 融通而非板结,平衡而非
滞竭; 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连贯性、代际公平性和过程平
稳性; 以及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的协同进化功能(进化而
非优化, 柔化而非刚化, 人化而非物化) . 循环经济导向的产
业生态转型需要在技术、体制和文化领域开展一场深刻的革
命[ 16] .
根据热力学和技术经济原理, 物质流很难在一个企业甚
至一群企业中实现闭路循环和零废物排放. 由于技术水平、
经济成本、社会需求和认识能力的原因, 一般企业生产过程
的废弃物不可能通过企业或企业群内部的产业生态小循环
2440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6卷
全部消纳.
循环经济一词在我国已很流行, 其经济的内涵是广义
的,覆盖了社会、经济和自然三大领域, 是产业转型以及经
济、环境和社会耦合的一种机制、体制、观念、方法和技术. 全
面体现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生态整合机理是发展循环经
济的关键. 循环经济不只是物质的闭路循环, 而且是一场技
术、体制、行为领域有关生产要素、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革
命和结构、功能的重组. 与资源合理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
3r小循环相对应, 当前我国循环经济转型的首要任务是促
进观念转型、体制改革和功能重组的 3R大循环:
1) Rethinking(观念转型) :从还原论走向整体论, 从掠夺
型走向共生型.促进决策者、经营者、消费者、科技工作者和
社会传媒在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方面以信息反馈为
核心的理念更新和观念转型;
2) Reform (体制改革) : 从基于产值与利润的物流型部
门经济小循环走向面向社会与自然的服务型区域经济大循
环,引进催化、孵化机制, 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景观结
构、管理体制和科技结构的横向、纵向、区域和社会耦合 ;
3) Refunction (功能重组) : 从谋生型被动受控行为到学
习型自主自生行为, 从物态、事态走向人类生态, 促进从微
观、中观和宏观等不同时、空、量、构、序尺度的功能整合和规
划、建设、管理领域的技术更新, 促进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功
能健康型循环. 3R 大循环的核心是运用产业生态学方法, 通
过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区域耦合、社会整合、功能导向、结构
柔化、能力组合、增加就业和人性化生产等手段促进传统产
业的生态转型,变产品经济为功能经济,促进生态资产与经
济资产、生态基础设施与生产基础设施、生态服务功能与社
会服务功能的平衡与协调发展.
23 循环经济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
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市场经济 ,遵守竞争原则、效率原
则和效用原则.现代循环经济应是传统循环经济和现代竞争
经济嫁接的产物,既要求宏观尺度上资源利用的效率, 又要
求微观尺度上经济发展的效用.我国整体上尚处在工业化的
初期,我们的建设既需要发展的稳度, 又需要发展的力度; 既
需要节流,又需要开源; 既需要循环再生和自力更生, 又需要
开拓竞争和外向共生. 现代化的循环经济必须吸取传统农
业生态经济再生和自生精华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开放, 发展竞
争经济和共生经济,在自然生态承载力允许范围内实现线性
与循环叠加的螺旋型增长.如果只强调物质的闭路循环而忽
视产业发展的力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骤会十分缓慢,
两条腿走路,才是完整的循环经济.
生态循环是自然生态系统生存发展的基本对策, 也是人
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物资的循环再生和信息的反馈
调节是自然及人工生态系统的运行的基本规律,只不过有的
循环慢, 有的循环快; 有的是主动循环, 有的是被动循环而
已.循环经济依托于自然生态的大循环(水、土、气、生、矿从
摇篮到坟墓再到摇篮的全代谢过程) , 社会生态的中循环(规
划、管理、研究、教育、消费 )和产业生态的小循环(研发、生
产、营销、废弃物管理和培训) .
高效率的物质循环和高价值的产品生产只是循环经济
建设的一个目标, 与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循环的整合是循环
经济更具挑战的发展目标. 未来循环经济的焦点正从运筹物
态(优质畅销的物质产品)向事态(多功能的社会系统服务)、
生态(无形的自然生态公益)和人态(企业和社区文化与人的
能力建设)转型(图 1) .
图 1 循环经济的目标
Fig. 1 Goals of circular economy.
2 4 循环经济不简单否决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型的产业
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必须严禁发展那些高物耗、高能耗、
重污染型产业的提法值得商榷.这个口号喊了几十年, 但过
街老鼠却是越打越多, 这类企业并没有真正被砍掉或改掉,
而只是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而已.那里生态脆弱、环境管理不
严、治理技术落后、社会生态意识低下, 其环境成本要比发达
地区高, 环境污染后果要严重得多.其实, 对于社会必需的高
物耗、高能耗、重污染型产品, 应当优先考虑布局在环境容量
大、技术水平高、环境法规严格、社会生态意识高的地区集中
发展、系统整改.
发展循环经济, 首先要做的不是从末端一刀切, 简单地
淘汰或挤走这些产业, 而应从更大尺度上进行纵向、横向、区
域、社会和技术的整合,从体制、机制和全过程整合方法上解
决这些产业和常规技术的更新换代问题, 而不要也不可能一
窝蜂都去搞高新技术.
产业转型中有两类主导技术: 一类是纵深领域的前沿
高新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电子技术等 ) ;
另一类是横向组合的系统技术(如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
效的代谢过程、和谐的服务功能、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技
术) .循环经济欢迎并尽可能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 ,但城乡循
环经济建设的主流和特色却在于传统技术的系统整合,在于
硬技术的软组装和软科学的硬着陆.循环经济既要阳春白雪,
更要下里巴人.后一类循环经济,无论在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
区,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还是第一性生产的传统农庄, 无
论在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 都可以蓬勃发展, 前提是政府、
企业和社会对循环经济内涵、机理和转型方法的深入理解, 有
产业催化、孵化、活化和进化的组织手段和科学方法,有产业
生态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建设措施.
2 5 循环链越长生态效益不一定越好
丹麦卡伦堡生态产业园的形成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是在
244112 期 王如松: 循环经济建设的生态误区、整合途径和潜势产业辨析
商业运作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所有企业都从彼此利用! 废物∀
中获得了好处.但我们在参观卡伦堡时,园区负责人就坦诚
地告诉我们园区耦合链的苦恼: 当市场某些产品滞销、原材
料价格波动(如天然气价格低于废热供应价格)或某一工艺
环节出现事故时,整个系统运行就会失调, 效率和效益比单
个运行时要低[ 4] .
实践证明,产业生态链不是越长越好, 产业生态网也不
是越复杂越好, 一定程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能导致稳定
性,但过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可能导致不稳定性, RMay
( 1978)曾从数学上证明了这一点.生态网链的稳定性取决于
系统组分的优势度和多样性的平衡、开放度与自组织能力的
平衡、结构的刚性和柔性的平衡. 通过长链将废弃物吃干榨
尽和零排放, 即使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 由于系统可靠性
差,生态上往往也是不合理的.
传统工业的产品经济与产业生态学所倡导的功能经济
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经济价值来源于以物质形式存在的产品
的交换, 而后者的经济价值来源于系统的服务和实际效果.
在功能经济条件下,生产商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某种
功能需求,而不是提供某种包装精美的固定产品.
循环经济涉及四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生态效率( ecoeffi
ciency)的创新: 怎样把产品生产工艺改进得更好, 以生态和
经济上最合理的方式利用资源; 二是生态效用( ecoeffective
ness)的创新: 怎样设计一类生态和经济上更合理的产品, 以
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是生态服务 ( ecoservice)的
创新:企业经营目标的创新, 变产品导向为服务导向, 减少中
间环节, 为社会和区域自然环境提供一条龙的功能性服务;
四是生态文化( ecoculture)的创新: 企业经营目标进一步从
物、事转向人, 聚焦于员工、用户和周边社区居民的观念、技
术、能力的培训, 培育一类新型的企业和社区生态文化. 产业
生态转型的战略管理包括改善材料质量, 减少材料消耗, 改
革工艺流程,优化流通渠道, 延长生命周期, 减少环境负担,
优化废物处置和优化系统功能等. 国外有人估计, 通过工艺
革新, 可以提高效率 1~ 2 倍,通过产品创新, 可以提高效率
4~ 6倍 ,通过服务功能的革新, 可以提高效率 8~ 10 倍, 通
过系统重组和体制革新,可以提高效率 10~ 20 倍[ 18] .
26 第三产业的比例不是衡量城市产业结构合理程度的循
环经济标准
从理论上讲,以任何一类产业为核心, 都可以合纵联横,
结链成网, 发展循环经济. 但单一的企业、单功能的行业很
难形成规模型循环经济.三大产业的界限在未来的循环经济
中将被彻底打破,单一功能的 industry 的涵义将从工业转为
产业.一方面, 每个循环经济企业内部都将有从第一、第二产
业到第三产业的全生命周期循环过程,企业内部研究与开发
( R& D)、服务与培训( S & T )的从业人员将大大超过在第一
线生产工地上的从业人员;另一方面, 如前所述,第一产业必
须将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为加工业、物流业和服务业; 第二
产业必须向一、三产业的两头延伸才能融入循环经济的大
圈;而第三产业如不和一、二产业联姻, 也是没有前途的. 以
第二产业的重化工业为例, 未来的化肥和农药厂应向农田营
养配送业和作物安全保障业转型, 企业针对农田土壤、作物
和气候的生态条件因地、因时置宜地利用当地可更新资源配
制生产有机无机复合肥或生物肥料, 使作物吸收量最大、环
境流失量最小而土壤肥力增长又最快.同样, 通过对农田生
态过程的在线监控, 企业可以随时掌握田间害虫信息并采取
相应的植保措施、配送和提供适宜的生物、物理和化学农药,
使其对症下药, 杀虫效果最快而环境毒害又最小.这种农田
生态管理业不仅能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又为化肥和农药企
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减少了中间大量的流通环节. 企
业生产的最终目标是农田的生态健康而不是化肥农药.
单一产业不能构成产业生态系统、完成产业的生态转
型.在循环经济中,第三产业可分为 3 类: 以提供社会服务为
目的的人类生态服务业; 以研究、开发、咨询、教育与管理为
目的的智力服务业; 以物资还原、环境保育和生态建设为目
的的自然生态服务业.
衡量循环经济型城市产业结构合理程度的指标不是第
三产业比例的高低, 而是企业和行业内部及相互间生态耦合
程度的高低(结构上的匹配程度,功能上的协调程度,过程上
的衔接程度)、经济规模效应的大小以及系统主导性和多样
性、开放度与自主度,刚性与柔性的协调程度.
2 7 循环经济型城市和生态产业园区不是自上而下规划出
来的
我国当前很多纯粹由规划师规划出来的生态产业园或
循环经济型城市往往只是完成了规划任务, 显示了园区或城
市领导的政绩和理念的先进性,但大多数是不可行性的. 丹
麦卡伦堡生态产业园发展 20 多年的经验和教训表明, 一个
成功的生态产业园不是由政府或规划师自上而下规划出来
的,而是从市场竞争中由相关企业自组织磨合而成, 既要有
主导产业链、主导产业集团、主导技术、主导资源、主导资金、
主导市场和主导人才形成的生长核, 以确保产业园的经济活
力,又要有工艺、产品、市场和技术的多样性和柔性, 以确保
园区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发展的稳度, 同时还要在资源利用效
率、环境影响、生态服务功效、原住地居民利益和区域生态平
衡等方面长期磨合进化. 这里自组织自调节是生态产业园生
命力茁壮与否的关键. 生态产业园的规划和孵化必须上下结
合、内外结合、软硬结合、长短结合, 通过工艺改革、产品创
新、功能革新和系统更新, 通过滚动式的修改和完善逐渐形
成, 不能一蹴而就.
2 8 后发达地区切忌盲目招商引资,要注意全球循环的资
源和市场承载能力
招商引资、出口加工、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是过去 15 年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腾飞的秘诀. 今天, 价廉
物美的! 中国造∀品牌已充满世界各个角落, 在给各国居民带
来实惠的同时, 也引发了全球范围贸易保护和反倾销的硝烟
以及国内同室操戈的恶性竞争. 应当指出,这一模式是 20 世
纪 70 年代以来东南亚地区和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成功
的经济开发模式, 但在内地各省市后发达地区群起效仿, 甚
244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6卷
至竞相降低门槛、恶性竞争时, 其收效并不理想,少数成功,
多数流产,一大批开发区门庭冷落、风声鹤泪.
其实,世界的资源承载力和市场消纳能力毕竟是有限
的.经济热往往有一定的时滞, 当人类不能主动调节这一流
量时, 社会就会通过经济危机等方式来调控这一恶性循环.
资源无限、市场无限是该模式的根基. 一个最好的反例是伴
随资本主义诞生风行全球几个世纪,一次又一次让有投机心
理的善良百姓上当的传销链游戏.这种貌似道德的游戏的实
质是生态关系上的不道德,即前代人欠了后代人的债.
当前,一些后发达地区的盲目招商引资热也类似于这种
游戏.招商者总认为, 资源足够多, 市场足够大,只要能找到
资金, 生产出来就必定卖得掉. 还有方兴未艾的国内房地产
业也是如此 .房地产的建设、供给能力与社会的真实需求及
购买能力严重失调.很多买主的购房目的是资本运作, 认为
房地产是硬通货,只会升不会降, 不只是企业家,连有一定储
蓄的普通市民也加入到这一抢购大军,人人都在作房产增值
的雪球梦.循环经济的规律是残酷的, 如果你对循环的源、汇
没有一个清醒的估算,对流量的供给和需求没有一个精明的
预景分析, 你注定会被循环经济的大潮所吞噬.循环的前提
是畅通,是产品的源(资源)和汇(市场)的承载能力、供需保
障和 1∃1的流量平衡而不可能人人都以一赚十.
3 产业转型的生态耦合途径
31 产业转型的生态学内涵
一般人认为,生态学只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提倡保护
环境、回归自然. 其实,现代生态学早就超出了生物学甚至自
然科学的范畴,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环境的一门世界观和
方法论或自然哲学;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
一门系统科学;是人类塑造环境、模拟自然的一门工程学和
美学,是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观念、一类方法、一门艺术. 生
态控制论强调和谐而不均衡、开拓而不耗竭、适应而不保守、
循环而不回归.生态学既倡导保护、均衡、适应, 也提倡开拓、
进取、创造. 生态产业、人工湿地和生态建筑就是创造性生态
工程的例子[ 20] .
美国生态学会 2004 年发表了由 20 多名顶极生态学家
经过一年多研究完成的题为!拥挤地球可持续能力的生态科
学∀的有关 21 世纪前沿生态学展望和行动方略的战略报
告[ 10] . 报告指出:我们未来的环境由人类为主体的、人类有
意或无意管理的生态系统所组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将
包括维持性、恢复性和创建性的综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注定
会成为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态学研究和有效地利用生态学知识, 科学
家、政府、企业界和公众必须在区域以至全球范围内结成前
所未有的合作关系.长期以来, 生态学家一直热衷于对原生
生态系统的研究,新世纪的生态学研究将把重点转移生态系
统和人类关系的可持续能力上,未来的发展要求生态学家不
仅仅是一流的研究人员,而且是决策制定过程中生态信息的
提供者.
产业生态系统的演替受多种生态因子所影响 ,其中主要
有两类因子在起作用: 一类是利导因子,一类是限制因子. 当
利导因子起主要作用时,各组分竞相占用有利生态位, 在环
境约束很小时系统呈指数增长; 但随着生态位的迅速被占
用,一些短缺性生态因子逐渐发展为限制因子, 优势组分的
发展受到抑制, 速度放慢,系统呈 S 型增长. 但生态系统有其
能动的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突破限制因子束缚的趋向.通过
改变优势种,调整内部结构或改善环境条件等措施, 旧的限
制因子又逐渐让位给新的利导因子和限制因子, 系统出现新
的 S 型增长.
面向循环经济的产业生态转型就是要通过生产方式、生
活模式和价值观念的改革去合理、系统、持续地开发、利用和
保育这些生态资产, 为社会提供高效和谐的生态服务, 建立
一种整体、和谐、公平、持续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秩序. 而不只
是急功近利地去追求产量、产值和利润. 其宗旨是要促进以
下几类转型:
1)从物到人:生态产业的核心是植入竞争、共生、再生、
自生的生态活力. 其经营目的对外主要不是生产物品而是为
社会提供一条龙的系统服务, 研究开发、跟踪服务、咨询培
训、还原再生等软件和副件产值将大大超过硬件和主件产
值.对内主要不是物力的开发而是人力的建设, 企业不仅是
一个车间,也是一个学校, 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人的技术
创新能力相结合, 工作将成为员工的人生需求而不只是一种
谋生的手段.
2)从链到环: 物流的纵向闭合与横向耦合, 矿物能源向
可再生能源的转移, 产品的产销环节管理向生命周期全过程
管理,废弃物从污染的源变为资源的汇. 厂区将从单一产品
生产的工业基地转向包括周边自然环境在内的、生产、生活
及自然保育一体化的具有独立的全代谢功能(或零排放 )的
复合生态基地.
3)从刚到柔: 传统工厂的刚性机械结构将转向功能导向
的柔性生态结构, 其工艺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将随环
境和市场的变化随时更新. 主导生产过程将从简单的物理、
化学、生物过程转向复杂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发育与进
化过程.主导因子将从劳力、资金和原材料等硬资源转向内
外生态耦合关系等软资源. 企业具有高的灵活性、多样性和
应变创新、开拓适应、协同进化的生命活力.
4)从量到序: 衡量一个企业效益大小的标准不再是传统
的产量、产值和利润,而是其所提供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服务
功能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谐性、公平性、持续性秩序. 企
业规划和优化的目标也不再是单项或多项的物理指标,而是
寻求一种与企业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态进化
过程[ 15] .
3 2 生态产业的耦合途径
生态产业是一类按循环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
系统承载能力, 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
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 生态产业运作
的基本单元是产业生态系统, 它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
244312 期 王如松: 循环经济建设的生态误区、整合途径和潜势产业辨析
为纲、文化为常.它以对社会的服务功能而不是以产品为经
营目标,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纵向
结合, 将不同行业的生产工艺横向耦合,将生产基地与周边
环境包括生物质的第一性生产、社区发展和区域环境保护纳
入生态产业园统一管理[ 7] ,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社会的充
分就业和有害废弃物向系统外的零排放.生态产业的产出包
括产品(物质产品、信息产品和人才产品 )、服务 (售前服务、
售后服务和生态还原服务)和文化(企业文化、消费文化和认
知文化) (图 1) .其产业转型的途径包括[ 17] :
1) 横向耦合: 不同工艺流程、生产环节和生产部门间的
横向耦合废弃物交易及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
益;
2) 纵向闭合:第一、二、三产业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备的
功能组合,产品和废弃物在其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周期全过
程实施系统管理;
3) 功能导向: 以企业对社会的服务功能而不是以产品
或产值为经营目标,产品只是企业资产的一部分, 通过其服
务功能、社会信誉、更新程度的最优化来实现价值;
4) 结构柔化: 灵活多样的柔性产品和产业结构、管理体
制、进化策略和完善的风险防范对策, 可随时根据资源、市场
和外部环境的随机波动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及工艺流程;
5) 区域耦合: 厂内生产区与厂外相关的自然及人工环
境构成空间一体化的产业生态复合体,逐步实现有害污染物
在区域内的全回收和向区域外的零排放,保障区域生态资产
的正向积累和国土生产和生态服务功效的正常发挥;
6) 社会整合:企业将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生态服务
和能力建设的功能融为一体,为辖地和周边居民提供就业机
会和宜居环境,培育一种新型的企业和社区文化;
7) 能力组合:配套的硬件、软件和心件能力建设, 决策
管理、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和服务培训能力相匹配.学科的边
缘交叉和技术的横向组合.企业信息及技术网络的畅通性、
灵敏性、前沿性和开放性;
8) 增加就业:一线生产的两头, 即研究与开发, 服务与
培训环节的劳力和智力需求将大大增加.企业内第三产业的
智力和劳力从业人员将急剧增加.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是
增加而不是减少就业机会.
9) 人性化生产: 劳动不只是一种成本,也是劳动者实现
自身价值的一种享受; 员工一专多能, 是产业过程自觉的设
计者、调控者和所有者而不是机器的奴隶.
4 面向循环经济的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型产业孵化
未来的生态产业就是要在维持生态资产正向积累的前
提下为人类及其生命支持系统提供尽可能大的生态服务. 包
括高的生态效率(生产过程中所依赖的上述自然生态资产和
人文生态资产的利用效率)、强的生态整合力(对地理、水文、
生物、工程、经济及人文生态过程的时空连续性、完整性的调
控能力)、小的生态足迹(提供产业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生态
资产和服务功能的支持空间及其环境影响的范围)、丰富的
生态多样性(产业和产品结构、功能和工艺过程的多样性, 原
材料的可替代性)和低的生态风险(产品生产、销售、消费及
回收或废弃过程对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潜在消极影响) [ 13] . 以
下是当前中国循环经济建设很有潜力的十大产业[ 18] :
4 1 汽车产业向生态交通产业的转型
交通问题是一类由车、路、土地、能源、环境和人组成的
复合生态系统问题. 生态交通产业将按自然生态、人文生态
和经济生态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由交通网络、交通工具、交
通对象和交通环境组成的生态型复合交通系统. 其衡量标准
是:资源高效型(道路使用率高,工具共享公用, 投资回报率
高) ;能源清洁型(可更新能源利用率高, 化石能源的清洁利
用,不超过能源可供给能力) ; 环境友好型(生物多样性保育,
野生动物廊道, 无污染、低噪音 ) ; 生态健康型 (车内外、路内
外环境的健康、舒适、安全) ;行为文明型(互利互助、能启迪
知识、陶冶情操)和景观美化型(怡神悦目、美观和谐、生机勃
勃) , 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当前急需在研究与开发、咨询
与服务、网络与市场上入手,从节能、减排和服务等系统尺度
引导和推动交通制造业的生态转型, 研制、开发适合我国国
情的混合燃料、低物料、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高效率、高
便利、智能调度、汽车共享、各种交通车辆联运的交通工具、
交通网络及相应的软硬件服务[ 11] .如天燃气、电或太阳能与
汽油、甲醇组合驱动汽车、用户共享合用的汽车合作社等. 如
欧洲大量种植转基因菜籽, 通过菜籽油与甲醇的酯交换反
应, 生产生物柴油,用生物柴油燃料驱动汽车, 尾气排放是清
洁的, 其 CO2 排放量要少于菜籽油种植中植物吸收的 CO2
量,生物柴油目前在欧洲已经形成了每年百万吨的生产规
模, 成为最成功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4 2 房地产业向生态人居产业的转型
生态房产业: 适应当地自然及人文生态条件, 融净化、绿
化、美化、活化和文化等社会和自然生态服务功能为一体, 建
设能耗低、绿量高、建材安全、废弃物就地资源化的方便、适
宜、和谐、经济、实用、节能、节地、节料的生态住宅、生态小区
和生态城镇, 发展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租赁、咨询一
条龙的人居环境建设业[ 5] .
生态建材业: 在原料选取、产品制造、使用及废弃物处理
等环节生产对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少, 并对人类健康有利的
建筑材料, 即资源、能源消耗少, 对环境排放低, 并且有利于
健康, 可提高人类生活的卫生质量的建筑材料.包括节能、节
料、抗菌吸臭、无毒、无害和生物型.
生态地产业: 包括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二维平面和
三维空中和地下、陆地和海洋.在荒山、荒坡、滩涂、湿地及矿
山废弃地等未被利用的退化生态系统,根据当地生态条件,
利用生态技术恢复生境、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 发展草业、牧
业、林业及其相应产品及副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恢复土地
的自然生态服务功能, 同时提供社会生态服务.
4 3 化肥农药工业向农田生态保育业的转型
化肥农药产业的主要功能是为农田配送营养和病虫害
防治. 工厂要发展一类可替代传统化肥和农药的以有机肥为
2444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6卷
主体,以废弃物为原料(人畜粪便、有机垃圾、秸杆、野生和废
弃的各种生物质)、复合以各类菌肥和适量无机肥的、速效与
长效相结合,因地制宜、就地生产的,既能充分满足作物生长
需要而又不污染土壤和水体的专用和通用肥,以及生物与理
化方法结合的生态农药;要将产品生产业务扩展到农田! 水、
肥、土、种、密、保、管、工∀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的农田生态
监测、咨询、管理和技术一条龙的系统服务, 将农民、农田和
农业纳入企业生产的一部分来系统经营, 保障农田生产、区
域生态、企业经济和农民社会效益的四赢[ 19] .
44 造纸印刷出版业向无纸耗的 IT 产业的转型
未来的生态出版业将从物业发展为 IT 业,减少或不用
纸张.报纸上印刷的是非化学墨迹, 只显影几天(如一周)就
会自动消影,再在原纸上印刷, 多次重复使用. 同时, 消费者
有信息选择权,订报时指定所需要的栏目印刷,或干脆由家
用打印机每天自行印刷、自行消迹. 同样,传统的图书出版业
也会萎缩, 代之以电子出版业. 一张新型光盘可以储存数千
本图书并有普通纸质出版物的可视效果. IT 阅读器取代了
书架和档案.
45 观光旅游业向生态休闲产业的转型
在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生态需求不断更新、职
工非工作时间越来越多(国家法定上班时间不到全年自然总
时间的四分之一)、伴随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闲散人口越来
越多, 以及人们的社会服务需求越来越多的形势下, 一类面
向综合型社会服务的新型人类生态服务业正在脱颖而出. 这
是一类融居住、休闲、出行、游乐、保健、体育、教育、文化、研
修、社交、博览和生态保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修身养性型
服务经济,包括身、心、性、德的人文生态修养和时、空、景、物
的自然生态修行.
46 城乡环境建设的商机 ∋ ∋ ∋ 生态卫生产业
生态卫生产业的宗旨是依据生态学的整体、协同、循环、
自生原理改水、改厕、改房、改路、改人, 促进城乡生态现代
化.通过集中性规划管理与分散式家庭责任制相结合, 集中
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 理化处理和生态处理相结合, 推进
城乡垃圾、污水、人畜粪便、秸秆的卫生、经济处理和减量化、
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和系统化的生态工程.废弃物的就地
处理是生态卫生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只有在家居范围内无
法处理的废弃物才需要输出到邻近地区,八亿农民的现代化
和旧城改造的历史任务有赖于生态卫生产业的兴起, 其中隐
含有巨大的商机.鼓励企业生产规模化的生态卫生设施、器
具、提供设计、施工、咨询和社会化维修服务, 以降低投资和
维护费.
47 让百姓享受安全、健康、便捷的商贸服务的生态物流产
业
中国超市的商机还有 95%的潜力没有开发. 生产者和
消费者之间还没有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关系, 产品滞销、市
场囤积、热线产品短缺等现象造成了物质能量的极大浪费和
经济的波动 .消费者对产品的生态、经济和安全性能的不了
解不利于社会对产品质量和生态影响的监督.未来的生态物
流业将变传统产品营销为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系统
管理;变物质主导型运输为信息主导型流通; 变随机型生产
为以需定产、按需定货; 变货币中介型服务为网络链接型服
务; 变物资囤积型的量的消费(越多越好)为服务满意型质的
品味(适中为好) ; 变产品生产、流通的黑箱操作为产品生命
周期全过程生态经济性能的公开监督.
4 8 生物质能与阳光能源产业
地球上每年生产的粮食作物只有 8% 的生物量最终成
为餐桌上的食品饱人口福. 每年 5 0 ( 107 hm2 森林砍伐量
中最终成为木材产品的也不超过 35% , 其余大多数被焚烧
了. 棕榈油只占棕榈树产量的 4% , 麻棉纤维利用量只占麻
棉生物量的 4% .绿色生物量的浪费证明,仅在不扩大耕地、
森林和草原面积和产量的前提下, 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仍有
很大潜力可挖. 以生物物质为主要原材料的生态产业将利用
地球上各类可以获取太阳能的陆地、海洋和立体空间为社会
生产生态合理的绿色食物、纤维、饲料、燃料、肥料和工业原
料的系列服务.
把各类成熟的可更新能源和能源清洁利用技术在不同
用户尺度上组合利用、系统优化, 为全社会提供能效高而环
境影响小、适度规模、可持续利用的能源服务, 太阳能、生物
质能、风能、地热及化石能源的清洁和安全利用, 最终目标是
不用化石能源, 如在城镇普遍推广利用太阳能、工厂余热、常
规能源结合的热、电、气、冷四联供工程, 在乡村普遍推广利
用秸杆、粪便、有机垃圾等生物质生产沼气、燃气和肥料以及
太阳能供热、风能发电等技术, 在交通行业普遍推广生物酒
精、生物甲醇及氢气替代石油的技术. 同时加速传统能源清
洁利用和节能技术. 利用这些生态技术可望在一、二十年内
把我国能源供应能力翻两番而环境影响降 10 倍[ 12] .
4 9 软硬兼施的管理咨询业
我国大多数亏损企业的通病都是管理不善、信息不灵、
人才不力、体制不顺.人们十分重视资金、土地、设备等硬件
建设, 一线生产力量强势配置, 而研究与开发、咨询与培训、
营销与信息反馈等环节却是弱势群体. 管理咨询业最早是从
美国发展起来的. 当它在 19 世纪末出现时, 着重解决的是生
产管理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德国咨询业始于 20 世纪 50 年
代,目前已有各种形式的咨询机构 1 万余家 . 进入 80 年代
后,西方管理咨询业发生了较大变化. 管理咨询方式不断改
进,咨询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管理咨询人员不再仅仅提供咨
询建议,而是常常协助客户实施咨询建议. 尤其是许多大型
咨询公司积极致力于全球性组织建设与新市场的开发. 2001
年销售额排名前 100 名的我国特大型企业中, 至少有一半以
上的企业请咨询公司为其战略规划提供专业咨询. 80 年代
后期, 欧美管理咨询业以每年 20% ~ 30% 的速度增长, 到
1995 年全球管理咨询业的年收入超过 500 亿美元. 据业内
人士统计分析, 全球战略咨询市场的营业额 2000年为 2 840
亿美元 , 到 2003 年达到4 100亿美元, 年度综合增长率为
132% ,预计 2010 年全球战略咨询市场的营业额将超过
10 000亿美元, 其中 1/ 4 以上将在亚太地区, 中国至少应占
244512 期 王如松: 循环经济建设的生态误区、整合途径和潜势产业辨析
1 000亿美元.
410 化险为夷的绿色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对改善居民物质生活质量作出了巨大贡献, 世
界上每年有1 000~ 2 000种化学品进入市场. 化学品数量和
种类的不断增加,导致新的污染源不断出现, 对人类健康和
生态系统安全的威胁也不断加大. 绿色化工旨在研制、开发
和生产各种于人、生物和环境都无毒、无害,且可自然降解或
循环利用的化学合成方法和化工产品.未来的绿色化工业有
如下特征: 产品的起始原料尽可能来自可再生的原料, 如农
业废弃物等 ;产品本身不应造成环境或健康问题, 包括不会
对野生动物、植物、有益昆虫造成损害;生产过程中应尽可能
减少废弃物排放,并逐步达到零排放和全循环 ;提高材料、能
源和水的使用效率,大量使用再生材料,更多依靠可再生资
源特别是生物资源;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环境风险最小, 对消
费者无副作用;产品使用完毕后容易回收、再循环、再生或易
于在环境中较快降解为无害物质;减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
内的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负责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跟踪
管理; 每个产品都进行生命周期评价, 并将评价结果如实反
映在产品说明书上[ 1, 2] .
5 结 语
循环经济建设需要变有为为无为. 无为而治, 不是无所
作为,也不是无所不为, 而是无形之为,重点在为! 无∀不是为
! 物∀, 即改造、设计、规划、建设与管理好那些看不见的生态
资产、经济潜力、社会行为和系统关系,维持城市和区域社会
经济的循环、整合、高效、和谐发展与自然生态服务活力 .
生态产业的出现,宣告了传统小农经济、传统链式加工
业、传统单功能服务业的末日. 就象发达国家城乡差别越来
越小,甚至乡村更优于城市一样, 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将在新
一轮产业生态革命中消失.未来的农场主、工厂主和银行家
将是一些同时经营各类物资、能量、信息的生产、加工、流通、
还原和自然保育事业的综合型企业家.产业生态建设不只是
一种公益型的奉献行为, 更主要的是与每一个企业、每一位
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行为,也是人类生理和心理自
调节、自平衡的一种社会需求. 有着几千年天人合一人类生
态优良传统的中华民族必须也一定能够摸索出一条非常规
的现代化循环经济道路, 在生产、消费模式和生态行为方面
开展一场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环境革命和文化革命, 实现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Anastas PT , Kirchhoff MM. 2002. Origins, current status, and fu
ture challenges of green chemist ry. Acc Chem Res, 35 ( 9 ) : 686~
694
2 Clark JH . 1999. Green chemist r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Green Chem , 1( 1) : 1~ 8
3 Cooper T. 1999. Creating an econom ic infrast ructure for sustainable
product design. J Sustainable Prod uct Design , 8: 7~ 17
4 Graedel T E, Allenby BR. 1995. Industrial Ecology. Englewood
Cliff s, NJ: Prent ice Hall. 325~ 338
5 Kibert C, Sendzim ir J, Guy J, et al . 2001. Const ruct ion Ecology:
Nature as the Basis for Green Buildings. London: Spon Press. 35~
48
6 Li WH(李文华) . 2004.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T heories and Prac
tices of China# s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Beijing: Chemical Indust ry
Press. 8~ 19( in Chinese)
7 Low e EA. 2001. E coIndust rial Park Handbook for Asian Develop
ing Count ries. A Report to Asian Development Bank, En vironment
Department . Oakland, CA: Indigo Development. 10~ 35
8 Ma SJ (马世骏) . 1995. Ma Shijun Collect ion. Beijing: China Sci
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315~ 321( in Chinese)
9 Odum EP. 1997. Ecology: A Bridge betw een Science and Society.
Sunderland, MA: Sinauer Associate, Inc.
10 Palmer M , Chornesky E, Bernhardt E, et al . 2004. Ecology for a
crowded planet . Science , 304: 1251~ 1252
11 Petersen M. 1992. AutoLeasing und CarSharing. In : Hesse M
( H g. ) . Verk ehrswirt schaf t auf Neuen Wegen. M arburg: Un
tern ehmenspol it ik vor der kologischen H erausforderung. 156~ 174
12 Sch eer H. 1999. Solare Weltwirt schaf t : S trategie fur die okologische
Moderne. Munchen: Verlag Ant je Kunstmann GmbH. 20~ 150
13 Schmidt WP. 2001. St rategies for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prod
ucts and services. Corpor ate E nv iron St rategy, 8( 2) : 118~ 125
14 Thomas M S. 2004. Informat ion and communicat ion for a circular e
conomy on the regional level. w ww . simulconf. com/ mega/ pdf-
abs/ t- sterr. pdf
15 Wang RS(王如松) , Yang JX(杨建新 ) . 2002. In dust rial Ecolo
gy: From Brow n Industry to Green Culture. Shanghai: Shanghai
Scien ce and T echnology Press. 131~ 162( in Chinese)
16 Wang RS and Yan JS. 1998. Integrating hardware, sof tw are and
mindware for sustainable ecosystem development: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 China. Ecol Eng , 11: 277~
290
17 Wang RS(王如松) ed. 2003. Complex Ecology and Circular Econ
omy. Beijing: Meteorological Press. 154~ 169( in Chinese)
18 Wang RS(王如松) , Jiang JS( 蒋菊生 ) . 2001. From ecoagricul
ture to eco in dust ry: T he ecot ransformat ion of China# s agriculture.
Rev iew Chin Agri c S ci Technol , 3(5) : 7~ 12( in Chinese)
19 Wang RS(王如松) . 2003. Indust rial ecology approach for circular
econom y. In: J in Y (金 涌) ed. Ecoindust ry: Principles and Ap
plicat ions. Beijing: Tshinghua University Press. 77~ 102 ( in Ch i
nese)
20 Wang RS, S imeon e G, eds. 2005. Circular Economy: Principles and
Pract ices in Europe and China.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Press. 3~ 19
21 World Bank. 2004. Circular Economy- An interpretat ion, ECON
Memo no 2004053, Project no. 20116 Publ ic HVe/ cjo, HLi, 30.
August 2004, ECON Analysis. ht tp: / / w ww. econ. no.
作者简介 王如松, 男, 1947 年生, 博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
师.主要从事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城市生态学和产业生态工
程集成技术方面的研究, 发表论文 150 余篇. Email: w angrs
@ mail. rcees. ac. cn
2446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