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Latest forty two year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 of Weizhou Island and its influence on coral reef ecosystem

涠洲岛42年来海面温度变化及其对珊瑚礁的影响



全 文 :涠洲岛 42 年来海面温度变化及其
对珊瑚礁的影响 3
余克服1 ,2 3 3  蒋明星3  程志强1  陈特固1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州 510301 ;2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92 ;
3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 ,南宁 530022)
【摘要】 涠洲岛位于南海珊瑚礁分布的北缘. 温度是影响其珊瑚礁生态系统发育的重要因素. 对器测温度
分析发现 ,近 42 年来涠洲岛海面温度 (SST)与全球气候变暖呈准同步变化趋势 ,存在 3~4 年与 7~8 年的
变化周期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 ,涠洲岛 SST 上升比较明显. 其月平均最高 SST 的持续上升将使本区
珊瑚生长处于一种非常敏感的边缘 ,加上人类活动 (建筑取材、炼油、旅游、捕鱼、养殖等) 对涠洲岛珊瑚礁
的潜在不利影响 ,则可能导致珊瑚礁的退化. 此外 ,在系统的野外调查基础上 ,描述了涠洲岛现代珊瑚礁的
分布范围.
关键词  海面温度  人类活动  珊瑚礁  生态影响  涠洲岛
文章编号  1001 - 9332 (2004) 03 - 0506 - 05  中图分类号  X145  文献标识码  A
Latest forty two years’sea 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 of Weizhou Island and its influence on coral reef ecosys2
tem. YU Kefu1 ,2 ,J IAN G Mingxing3 , CHEN G Zhiqiang1 , CHEN Tegu1 (1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2
ceanolog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Guangz hou 510301 , China ; 2 L aboratory of M arine Geology , M O E ,
Tongji U niversity , S hanghai 200092 , China ; 3 Oceanic A dminist ration of the Guangxi Zhuang A utonomous
Region , N anning 530022 , China) . 2Chin. J . A ppl . Ecol . ,2004 ,15 (3) :506~510.
Weizhou Island (109°00′~109°15′E ,21°00′~21°10′N) locates in the north coral reef distribution bel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 such relatively high latitude area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2
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ral reef ecosystem. Measurements of the latest 42 years’SST of Weizhou Island
showed that with 3~4 years and 7~8 years fluctuating cycles ,the SST almost had a synchronous increase with
global warming ,especially since the later 1980s. Overall ,the coral reef of Weizhou Island could benefit from the
SST warming ,especially the cold months SST increase ,because it’s the north margin of tropical zone. But ,the
warming of the warmest month may be a thermal stres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ral reef . It reaches the upper
limits of coral reef development ,and leads the coral reef bleaching. Mankind activities ,including wide scale build2
ing ,oil gas factory near the island ,traveling ,fishing and breeding ,may be also the potential stresses on limiting
the coral reef development . The combination of summer warming and mankind stress is possibly to destroy the
coral reef ecosystem of Weizhou Island. Based on a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modern coral reef distribution
map around Weizhou Island was described.
Key word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 Mankind activities , Coral reef , Ecosystem influence , Weizhou Island.
1)中国海洋报 ,1998 年 11 月 20 日.3 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 (2002CCA02700) 、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4023100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9902014)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011280) .3 3 通讯联系人.
2002 - 09 - 10 收稿 ,2002 - 12 - 05 接受.
1  引   言
1998 年有人报道涠洲岛的珊瑚礁出现白化1) ,
与当年全球低纬度地区的珊瑚礁相同 ,但与我们在
涠洲岛邻区雷州半岛的观察 (珊瑚礁自然恢复) 不
同. 余克服等[25 ,26 ]对雷州半岛珊瑚礁的研究表明 ,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 ,近 10 余年来 ,雷州半岛的温
度上升 ,特别是冬季温度上升 ,对雷州半岛珊瑚礁生
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十分有利 ,因为雷州半岛的珊瑚
礁位于热带北缘 ,冬季低水温是影响珊瑚生长和珊
瑚礁发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近一二十年来 ,受各种环境压力的影响 ,世界范
围内珊瑚礁生态系统正处于严重退化之中 ,几乎所
有发育珊瑚礁的海域都出现了珊瑚大量死亡、珊瑚
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报道 ,并且珊瑚死亡和珊瑚
礁退化程度相当严重. 据 Glynn[7 ]统计 ,在 1979~
1990 年的 12 年间 ,有 105 次珊瑚大量死亡的报道 ,
而在 1876~1979 年共 103 年间仅有 63 次珊瑚大量
死亡现象的记录 ,近 10 余年来这方面的报道则更
多. 这固然与研究者报道日益增多等人为因素有关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4 年 3 月  第 15 卷  第 3 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Mar. 2004 ,15 (3)∶506~510
但珊瑚礁生态系统在世界范围内严重退化的现象已
不容置疑. 研究者一致认为 ,全球变暖和海水温度上
升是导致世界范围内珊瑚礁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
此外 ,自然灾害也可以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 这
类灾害包括淡水的突然大量涌入导致盐度降低[2 ] 、
灾害性的风暴 (台风) 对礁体的摧毁[5 ] 、温度骤然降
低导致珊瑚的死亡[3 ] 、异常低潮导致礁坪珊瑚出露
死亡[6 ] 等 ; 长棘海星 ( A canthaster planci ) 等的捕
食[4 ]是导致珊瑚礁退化的生态方面的原因 ;人类活
动[8 ] (如人类的大量挖采、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等) 的
破坏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以来对珊瑚礁的退化产
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 在这一背景之下 ,雷州半岛的
珊瑚礁处于自然恢复过程之中. 我们曾经以雷州半
岛的珊瑚礁为对象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揭示
全新世经历了多期高海平面[14 ,23 ,27 ] ,发现在全新世
高温期存在一系列的气候突然变冷事件 ———雷州事
件[21 ] ,为全新世的气候和海平面研究以及全球变化
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认识.
涠洲岛距雷州半岛珊瑚礁约 110 km ,其珊瑚礁
也是在全新世期间即开始发育[11 ,17 ,18 ,20 ] ,珊瑚礁发
育的基底为第四纪喜马拉雅期基性喷发岩[11 ] ,与雷
州半岛珊瑚礁相似. 涠洲岛珊瑚礁与雷州半岛珊瑚
礁具有相似的气候环境状况 ,理论上讲涠洲岛的珊
瑚礁应该也处于一种自然的恢复状态之中. 因此 ,开
展这一研究 ,旨在为涠洲岛珊瑚礁的生态保护与环
境变化预测提供 SST 变化的时空背景.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211  研究地区概况
涠洲岛 (109°00′~109°15′E ,21°00′~21°10′N)2斜阳岛
珊瑚礁位于北部湾东北部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的珊瑚礁
区 ,是重要的生态资源. 涠洲岛与广东省雷州半岛的珊瑚礁
隔海相望 ,面积约 26 km2 ,是第四纪喜马拉雅期基性喷发岩
组成的火山岩岛 ,经过地壳抬升和长期的风化、剥蚀 ,加上
风、浪、流的共同作用 ,形成了火山口、丘陵 (火山碎屑台地) 、
海积平原、沙堤、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洞、海蚀平台、珊瑚礁、
潮间沙滩、海底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11 ] . 斜阳岛在涠洲岛东
南方约 12 km ,面积约 117 km2 ,也是火山作用的产物.
212  研究方法
在对涠洲岛开展现代珊瑚礁生态调查基础上 ,主要从海
面温度 (SST)变化的角度并结合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现代
环境状况对涠洲岛珊瑚礁的影响 ,因为温度是相对高纬度地
区珊瑚礁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目前导致世界范围内珊
瑚礁大面积白化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7 ] . 依据的 SST 资料取
自涠洲岛海洋观测站.
3  结果与分析
311  涠洲岛珊瑚礁的现状
关于涠洲岛珊瑚礁的分布 ,前人已有过一些报
道 ,但其依据的调查资料相对较少 ,难以反映本区现
代珊瑚礁的准确分布情况. 2001 年 11 月 ,广西海洋
局组织了比较详细的珊瑚礁断面调查 (12 条断面共
117 个调查点) . 根据大面积的踏勘结果 ,在涠洲岛
西南部设置了 6 条断面共 46 个调查点 ,在涠洲岛东
北部设置了 6 条断面共 71 个调查点 ,调查内容包括
珊瑚礁的分布范围、覆盖度和群落组成、底质类型
等. 调查结果表明 ,现代活珊瑚主要分布于涠洲岛西
南和东北部的水深 1~10 m 的珊瑚礁坪 (图 1) ,现
代活珊瑚的覆盖度在比较大面积的区域达到了
30 %以上 ,高覆盖度的现代珊瑚礁主要分布区域为
1~5 m 的水深范围内.
1)黄金森. 1987. 北部湾涠洲岛珊瑚海岸沉积. 热带地貌 ,8 (2) :1~3.
图 1  涠洲岛现代珊瑚礁的分布
Fig. 1 Modern coral reef distribution around Weizhou Island.
阴影部分表示现代珊瑚礁的覆盖度超过 5 % The shadow means the
modern coral reef cover is over 5 % ;252 :5 cm 等深线 5 cm isobath.
  朝着外海方向 ,涠洲岛珊瑚礁可分为沙堤、海
滩、礁坪和外礁坪珊瑚生长带等生物2地貌带类型 ,
前人对此相继有过一些报道1) [17 ,18 ,20 ] . 涠洲岛珊瑚
礁礁坪水深一般 3~4 m ,宽 300~400 m ,枝状鹿角
珊瑚茂盛生长 ,局部地方活珊瑚覆盖度约 50 %~
60 % ,甚至更高. 调查结果表明 ,珊瑚礁坪可进一步
分为内礁坪珊瑚稀疏带、中礁坪枝状珊瑚林带、外礁
坪块状珊瑚带和礁前柳珊瑚带. 其中礁前柳珊瑚带
7053 期            余克服等 :涠洲岛 42 年来海面温度变化及其对珊瑚礁的影响        
主要发育于涠洲岛的东侧. 有些断面见珊瑚死亡或
白化的现象非常严重 ,占珊瑚覆盖度的 50 %~
90 % ,观察到鱼船或快艇等停泊、抛锚破坏的痕迹.
涠洲岛西南部和东部珊瑚礁生长发育区的底质类型
主要为礁石 ,涠洲岛北部的珊瑚则多生长在砂质之
上. 生长率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块状滨珊瑚年生长
量约为 1 cm ,枝状珊瑚的生长率约几厘米或更大.
关于涠洲岛珊瑚种属分布方面相继有过一些报
道 ,其中黄金森1) 1987 年报道了 21 属 45 种. 王敏干
等2) 1998 年报道了 19 属 17 种 ,8 未定种. 2001 年
11 月广西海洋局也对珊瑚种属进行了初步调查和
采样 ,共鉴定出 14 属 16 种 4 未定种3) . 需指出的
是 ,调查所得珊瑚种属的多少与调查工作的目的和
深度密切相关 ,工作越细致 ,发现的珊瑚属种就越
多. 总体来看 ,近数十年来涠洲岛的环境特征适合珊
瑚礁的发育. 早期地质研究表明 ,3100 年前即有珊
瑚礁发育[11 ,17 ,18 ,20 ] ,黎广钊2) 2001 年研究发现 ,涠
洲岛珊瑚礁的发育可追溯到 7000 年前 (最老的珊瑚
碎屑海滩岩14C 年代为距今 6 900 ±100 yr) ,与雷州
半岛的珊瑚礁发育时期[14 ,21 ,23 ,27 ]相当.
312  涠洲岛 SST 的变化
31211 年平均 SST 变化趋势  涠洲岛海洋观测站的
SST 观测始于 1959 年 10 月 ,1960~2001 年的年平
均 SST 为 2416 ℃,变化于 2318~2515 ℃之间. 图 2
为相对于 1960~1990 年平均的涠洲岛近 42 年来的
年平均 SST 距平曲线 ,与邻区海南岛东方站 SST 和
全球平均温度基本上呈同步变化趋势 ,其波动幅度
略大于全球值. 近 42 年来涠洲岛年平均 SST 与全
球温度距平呈准同步变化趋势 ,相关系数为 0146 (n
= 42) ,呈显著正相关.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 ,涠
洲岛年平均 SST 有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 ,线性上升
趋势为 0133 ℃·10 yr - 1 ,略大于全球上升率.
功率谱 (图 3)和 Morlet 小波分析表明涠洲岛的
SST 变化除了正常的年际周期以外 ,还存在 3~4 年
1)黄金森. 1987. 北部湾涠洲岛珊瑚海岸沉积. 热带地貌 ,8 (2) :1~3.
2)王敏干等. 1998. 广西北部湾涠洲岛珊瑚初步调查.
3)珊瑚种属由余克服鉴定.
图 2  1961~1990 年平均温度距平
Fig. 2 Annual temperature anomalies from 1960 to 2001.
a :东方站 SST SST from Dongfang Station ;b :涠洲岛站 SST SST from
Weizhou Island Station ;c :全球温度 Global temperature.
图 3  功率谱揭示的涠洲岛 SST 周期
Fig. 3 Spectra2reveal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cycles of Weizhou
Island.
及 7~8 年的周期.
31212 最热月 SST 变化特征  涠洲岛月平均最高
SST 多出现于 7 月 ,偶尔也出现于 8 月. 近 42 年月
平均最高 SST 平均值为 3014 ℃,变化于 2915~
3111 ℃之间 ,呈轻微上升趋势 (0109 ℃·10 yr - 1 , r
= 0126 ,n = 42) (图 4a) . 在所记录到的 5 次 ≥31 ℃
的高温中 ,有 4 次出现于 1980 年以后 ,为对全球气
候变暖的响应. 小波分析表明 ,最热月平均 SST 的
变化存在 215 年和 4 年的变化周期.
图 4  涠洲岛月平均最高和最低 SST 的变化趋势
Fig. 4 Highest monthly SST and the lowest monthly SST of Weizhou Is2
land from 1960 to 2001.
a :月平均最高 SST Highest monthly SST ; b :平均最低 SST Lowest
monthly SST.
31213 最冷月 SST 和年最低 SST 的变化特征  涠
洲岛月平均最低 SST 出现于 1 月和 2 月 ,频率分别
占 40 %和 60 % ,偶尔出现于 3 月. 近 42 年月平均最
低 SST 平均值为 1713 ℃,变化于 1417~20 ℃之间 ,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存在轻微上升趋势 (图 4b) .
至 2002 年 2 月 ,涠洲岛海洋观测站记录到的年
最低 SST 平均值为 1419 ℃,变化于 1213~1813 ℃
之间 , 1960 年以来存在显著上升趋势 ,上升率为
805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5 卷
0143 ℃·10 yr - 1 ( r = 0139 , n = 42) . 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基本上保持在比较高温的水平 ,与
雷州半岛珊瑚礁区的情况非常类似[26 ] .
313  SST 变化对涠洲岛珊瑚礁的影响
31311 SST 变化对涠洲岛珊瑚礁的影响  温度是影
响造礁珊瑚生长和珊瑚礁发育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近 100 多年来 ,国内外不少学者[10 ,13 ,15 ,19 ]对珊瑚礁
发育的温度范围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造礁珊瑚生
长的最适水温为 25~29 ℃或 25~30 ℃.
但对珊瑚礁发育的极值温度和在极值温度下可
以持续的时间仍没有较一致的认识. Wells[19 ]认为 ,
造礁珊瑚能够忍受的最高温度为 36 ℃,但近年来温
度升高导致珊瑚死亡[7 ]的现象时有报道. 1998 年为
全球近百年来最热的一年 ,全球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出
现大范围的白化现象. Lough[12 ]分析全球 47 个地点
珊瑚白化与水温的关系 ,得出白化地点 SST最高值平
均为 3013 ℃,变化范围为 3419~2811 ℃. Areco 等[1 ]
系统分析 1998 年 4~11 月南海的 SST演变特点及与
南海、苏禄海 4 个地区珊瑚白化的关系 ,显示珊瑚白
化主要发生于 7~9 月份 ,日平均 SST距平≥110 ℃.
关于珊瑚能够忍受的最低温度方面 ,Coles 等[3 ]
对低温导致阿拉伯湾珊瑚死亡的研究表明 ,其月平
均 SST < 13 ℃以下 ,珊瑚才可能大量死亡 ,这可能
也是南海珊瑚礁发育的温度下限[15 ] . 在发育珊瑚礁
的相对较高纬度地区 ,由于冬季水温接近于珊瑚礁
发育的温度下限 ,较高纬度地区的珊瑚礁对低温更
加敏感 ,因此冬季低温应是珊瑚礁发育的主要限制
因素[24~26 ] . Veron 等[16 ]指出 ,珊瑚种属随纬度增加
而减少的现象直接与海水表层温度的降低有关.
涠洲岛多年平均 SST 为 2416 ℃,变化于 2318
~2515 ℃之间 ,基本上满足珊瑚生长的温度要求 ;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以 0133 ℃·10 yr - 1的速率
波动上升 ,总体上对珊瑚的生长是有利的. 从涠洲岛
多年月平均的 SST 分布 (图 5) 来看 ,4 月下旬~10
月上旬都处在珊瑚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之内.
  近 42 年月平均最高 SST 平均值为 3014 ℃,变
化于 2915~3111 ℃之间 ,基本上处于珊瑚生长能适
应的温度范围之内 ,但自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
月平均最高温的持续上升对珊瑚礁的发育可能是不
利的 ,如所记录到的 5 次 ≥31 ℃的高温中 ,有 4 次
出现于 1980 年以后. 这种持续高温可能会使珊瑚生
长处于一种非常敏感的边缘 ,若再加上其他环境压
力则可能导致本区珊瑚礁的退化. 2001 年调查中发
现该区局部白化现象以及前人的报道很可能就是高
图 5  涠洲岛的月平均温度年变程
Fig. 5 Monthly SST pattern in Weizhou Island.
温与人类活动等综合作用的产物. 据世界气象组织
(WMO) 2001 年第 3 次气候评估报告推测 ,1990~
2100 年全球将增暖 114~518 ℃1) . 在这种状态下 ,
涠洲岛的月平均高温变化及对本区珊瑚礁可能产生
的影响如何 ,值得深入研究.
近 42 年月平均最低 SST 平均值为 1713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呈轻微上升趋势 ;年最低 SST 平
均值为 1419 ℃,1960 年以来显著上升. 这对本区珊
瑚礁的发育是有利的 ,与雷洲半岛的珊瑚礁[24~26 ]
以及大亚湾的珊瑚群落[22 ]的环境现状相似.
1) The IPCC Third Assessment . 2001. World Climate News. No : 19 ,
J une.
31312 其他因素对涠洲岛珊瑚礁的影响  1) 建筑工
程对涠洲岛珊瑚礁的影响. 大量开挖海沙 ,破坏了珊
瑚礁赖以生长的基底 ,使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 ;也导
致海水浑浊、海水中悬浮物增加 ,破坏了生态环境.
此外 ,大量挖掘珊瑚礁石作建筑材料 ,使 60 年代一
度繁盛的三亚珊瑚礁严重退化. 2) 涠洲岛西北面的
南海油田基地、输油管和储油库等对涠洲岛珊瑚礁
的潜在威胁. 油气的泄漏与污染将会对珊瑚礁生态
系统产生灾难性的影响[9 ] . 3) 旅游业对涠洲岛珊瑚
礁生态系统的影响. 国家和地方政府已明文禁止挖
采、贩卖珊瑚 ,但涠洲岛珊瑚的挖采和贩卖行为从没
停止过. 在珊瑚挖采过程中 ,实际破坏的珊瑚往往比
采集上来的珊瑚要多得多 ,并且会带来大量的泥沙
悬浮物 ,破坏了珊瑚的生态环境 ;旅游中的快艇观光
和潜水行为也可直接破坏珊瑚礁. 4)渔业、捕捞业和
养殖业等对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 ,如炸鱼、
毒鱼、炸礁、鱼船抛锚、渔船油污等 ;过度捕捞、养殖
业饵料和排泄物等.
总体来说 ,涠洲岛的珊瑚礁面临的人类活动的
压力比较大. 这可能正是本区有部分珊瑚礁白化而
邻区雷洲半岛珊瑚礁没有发生白化的主要原因.
4  结   论
411  近 42 年来 ,涠洲岛 SST年平均值为 2416 ℃,变
9053 期            余克服等 :涠洲岛 42 年来海面温度变化及其对珊瑚礁的影响        
化于 2318~2515 ℃之间 ,存在 3~4 年及 7~8 年的
周期 ,与全球气候变暖呈准同步变化趋势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 ,涠洲岛 SST 上升比较明显 ,上升速率
为 0133 ℃·10 yr - 1 . 涠洲岛月平均最高 SST 平均值
为 3014 ℃,呈上升趋势 ,月平均最低 SST 平均值为
1713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略呈上升趋势. 涠
洲岛年最低 SST平均值为 1419 ℃,1960 年以来存在
显著上升趋势 ,上升率为 0143 ℃·10 yr - 1 .
412  涠洲岛年平均 SST 基本上满足珊瑚生长的温
度要求 ;80 年代后期以来 ,SST 的波动上升 ,特别是
月平均最低 SST 和年最低 SST 显著上升 ,对本区珊
瑚的生长是有利的. 但月平均最高 SST 的持续上升
可能会使珊瑚生长处于一种非常敏感的边缘 ,若再
加上其他环境压力则可能导致本区珊瑚礁的退化.
413  除月平均最高 SST 可能限制本区珊瑚礁的发
育之外 ,近年来涠洲岛的人类活动如大量建筑工程
项目、涠洲岛西北面的油气设施、迅速发展的旅游业
以及涠洲岛的渔业、捕捞业和养殖业等可能对涠洲
岛珊瑚礁的发育有潜在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Arceo HO ,Quibilan MC ,Alino PM , et al . 2001. Coral bleaching in
Philippine Reefs : Coincident evidences with Mesoscale thermal
anomalies. B ull M ar Sci ,69 (2) :579~593
2  Banner AH. 1968. A fresh water“kill”on the coral reefs of Hawaii.
Haw aii Inst M ar Biol Tech Rep ,15 :1~29
3  Coles SL , Fadlallah YH. 1991. Reef coral survival and mortality at
low temperatures in the Arabian Gulf : New species2specific lower
temperature limits. Coral Reef s ,9 (4) :231~237
4  Colgan MW. 1987. Coral reef recovery on Guam (micronesia) after
catastrophic predation by Acanthaster planci . Ecology , 68 ( 6 ) :
1592~1605
5  Doller SJ , Tribble GW. 1993. Recurrent storm disturbance and re2
covery :A long2term study of coral communities in Hawaii. Coral
Reef s ,12 :223~233
6  Fadlallah YH ,Allen KW , Estudillo RA. 1995. Mortality of shallow
reef corals in the western Arabian Gulf following aerial exposure in
winter. Coral Reef s ,14 (2) :99~107
7  Glynn PW. 1993. Coral reef bleaching :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Coral Reef s ,12 :1~17
8  Grigg RW. 1995. Coral reefs in an urban embayment in Hawaii :A
complex case history controlled by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stress. Coral Reef s ,14 :253~266
9  Hudson J H , Shinn EA , Robbin DM. 1982. Effects of offshore oil
dringing on Philipine reef corals. B ull M ar Sci ,32 (4) :890~908
10  Liao W2H(廖卫华) ,Xia J2B (夏金宝) . 1994. Tibet Scleractinia in
Mesozoic2Neozoic Aera. Beijing :Science Press. 1~252 (in Chinese)
11  Liu J2H(刘敬合) ,Li G2Z(黎广钊) ,Nong H2Q (农华琼) . 1991.
Teatures of geomorph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of the Weizhou Is2
land. J Guangxi Acad Sci (广西科学院学报) , 7 (1) : 27~36 (in
Chinese)
12  Lough J M. 2000. 1997~1998 : Unprecdedented thermal stress to
coral reefs ? Geophy Res Lett ,27 (3) :3901~3904
13  Milliman JD. 1974. Recent sedimentary carbonates 1. Marine car2
bonates. Heidelberg ,New York :Springer2Verlag. 1~363
14  Nie B2F (聂宝符) ,Chen T2G(陈特固) ,Liang M2T (梁美桃) , et
al . 1997. Coral reefs from Leizhou Peninsula and Holocene sea level
highstands. Chin Sci B ull (科学通报) ,42 :511~514 (in Chinese)
15  Nie B2F (聂宝符) ,Chen T2G(陈特固) ,Liang M2T (梁美桃) , et
al . 199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ef Coral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Nansha Islands and Adjacent Regions. Beijing : Science
Press. 1~101 (in Chinese)
16  Veron J EN , Minchin PR. 1992. Correlations betwee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circulation pattern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ermatypic
corals of Japan. Cont S helf Res ,12 (7/ 8) :835~857
17  Wang G2Z (王国忠) ,Lu B2Q (吕炳全) , Quan S2Q (全松青) .
1987. Mixed sedimentation of recent carbonates and terrigenous
clastics. Oil Gas Geol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8 (1) :15~25 (in Chi2
nese)
18  Wang G2Z (王国忠) , Quan S2Q (全松青) ,Lu B2Q (吕炳全) .
1991. Evolution of moder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sedimen2
tation in the Weizhou Island area ,South China Sea. M ar Geol Quat
Geol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1 (1) :69~82 (in Chinese)
19  Wells J W. 1956. Scleractinia. In :Moore RC ed. Treatise on Inverte2
brate Paleontology. Part F. Kansas :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nd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328~F444
20  Ye W2Q (叶维强) ,Li G2Z(黎广钊) , Pang Y2J (庞衍军) , et al .
1988.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stal coral reef and quaternary sedi2
ment from the Weizhou Island ,Beibu Gulf . M ar Sci (海洋科学) ,
(6) :13~17 (in Chinese)
21  Yu K2F(余克服) ,Liu D2S(刘东生) ,Shen C2D (沈承德) , et al .
2002. High2frequency climatic oscillations recorded in a Holocene
coral reef at Leizhou Peninsula ,South China Sea. Sci China (Series
D) (中国科学 D 辑) ,45 (12) :1057~1067 (in Chinese)
22  Yu K2F(余克服) ,Wang Z2D(王肇鼎) ,Lian J2S(练建生) . 2001.
The last fifty years climate fluctuating trends in the Daya Bay as
well as its adjacent areas. In : Pan J2P (潘金培) , Wang Z2D (王肇
鼎) , Wu X2Z(吴信忠) ,e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2
ability in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 of Gulf . Beijing : Science
Press. (in Chinese)
23  Yu K2F(余克服) ,Zhong J2L (钟晋梁) ,Zhao J2X(赵建新) ,et al .
2002. Biological2geomorphological zones in a coral reef area at
southwest Leizhou Peninsula unveil multiple sea level high2stands in
the Holocene. M ar Geol Quat Geol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2
(2) :27~34 (in Chinese)
24  Yu K2F (余克服) , Huang Y2S (黄耀生) ,Chen T2G(陈特固) , et
al . 1999. A monthly resolutionδ18O thermometer of a Porites lutea
coral from Leizhou Peninsula. Quat Sci (第四纪研究) , (1) :67~
72 (in Chinese)
25  Yu K2F(余克服) . 1998. Near2shore climate fluctuation of the Leizhou
Peninsula during 1950~1997. Mar Sci Bull (海洋通报) ,17 (5) :24~
29 (in Chinese)
26  Yu K2F (余克服) . 2002.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ing
trend of the last 40 years in the Lei2Qiong sea area. Trop Geogr (热
带地理) ,20 (2) :111~115 (in Chinese)
27  Zhao J X , Yu KF. 2002. Timing of Holocene sea2level highstands by
mass spectrometric U2series ages of a coral reef from Leizhou
Peninsula ,South China Sea. Chin Sci B ull ,47 (4) :348~351
作者简介  余克服 ,男 ,1969 年生 ,博士 ,研究员 ,主要从事
珊瑚礁地质与生态环境研究 ,发表论文 20 余篇. Tel : 0202
89023159 ,E2mail :kefuyu @scsio. ac. cn
015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5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