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Biomass and yield of Betula platyphylla population in Mila Mount of Tibet

西藏米拉山白桦种群生物量和生长量研究



全 文 :西藏米拉山白桦种群生物量和生长量研究*
罗大庆* *  郑维列  王景生  方江平  辛学兵  钟国辉
(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 林芝 860000)
摘要  在区域样地调查基础上, 通过解析木分析, 比较了不同坡向、不同海拔的白桦种群生物量和生长
量. 结果表明,米拉山白桦种群的生产量约在 3631~ 2 07294 kg!hm- 2!年- 1之间;各种群的现存生物量
在 762500~ 33 16700 kg!hm- 2之间,种群间生物量差异显著. 砍伐后的白桦萌生木、生物量和生长量均
小于实生木, 并且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早衰的现象, 表明人类活动的干扰对白桦种群有较大影响.米拉山东、
西坡不同海拔生境条件下, 水分地带性的变化对白桦各器官内的水分分配以及生物量组成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高海拔  萌生木  干扰  解析木  早衰
文章编号  1001- 9332( 2004) 08- 1329- 05 中图分类号  S718 5  文献标识码  A
Biomass and yield of Betula platyphylla population in Mila Mount of Tibet. LUO Daqing, ZHENG Weilie,
WANG Jingsheng, FANG Jiangping, X IN Xuebing , ZHONG Guohui ( I nstitute of T ibet Plateau Ecology , L inzhi
860000, China) . Chin . J . A pp l. Ecol . , 2004, 15( 8) : 1329~ 1333.
M ila Mount in Southeast T ibet is the west boundar y of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Betula platyphlla. It is also
the highest altitude area in China and the world, where Betula p laty phlla is distributed. Based on the investig a
tion of r eg ional sample plots and the analysis of analytic trees, this paper compared the biomass and yield of Betu
la p latyphlla population at different slope orientat ion and different altitude. T 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 h
of Betula p latyphlla w as greatly interfered by human activities. The year ly product ivity of Betula p latyphylla
grow n in M ila Mount w as 363. 1~ 2 072. 94 kg!hm- 2 , and the biomass was 7 625. 00~ 33 167. 00 kg!hm- 2 ,
indicating that the biomass of Betula p latyphlla was quite differ ent for different population. The productivity and
biomass o f Betula p latyphylla coppice after cutting w ere lower than those of seedling forest, and there ex isted
youth brokendow n in the coppice. The zonal changes of w ater resource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water al
location and the biomass of Betula p latyphylla.
Key words  High altitude, Coppice tree, Disturbance, Analy tic tr ees, Yout h brokendown.
* 全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 十五#项目( 2002BA516A1616)和西
藏自治区科技厅资助项目.
* * 通讯联系人.
2003- 05- 20收稿, 2003- 12- 24接受.
1  引   言
白桦( Betula p latyphyl la)是桦属分布最广的一
种,广泛分布于北温带, 自喜马拉雅山东端, 经青藏
高原东坡、秦岭山脉向中国东北;北界在俄罗斯的西
伯利亚中东部; 东接朝鲜北部及日本的本州中部和
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最西可达西藏太昭( 93∃06%E ) ;
南界在云南丽江附近高山( 27∃05%N) .在我国分布于
14个省区, 遍布于 8个植被区域中的 7 个植被区
域,即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
温带草原区域及温带荒漠区域[ 1, 9] . 白桦在西藏主
要分布于江达、索县、波密、林芝、米林、隆子、泽当,
生长于海拔 3 500~ 4 100 m 的阴坡或半阴坡[ 8] .
我国在白桦的生理、生态、分类等方面已有一些
研究[ 1, 2, 5~ 7, 9] .研究表明, 在东北地区白桦具有生
长迅速,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的特点, 是植被恢复、保
护森林水分和土壤的优良造林树种,同时又是重要
的药用和纤维用优良经济树种[ 10] . 然而, 西藏有关
白桦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藏东南部米拉山区是白桦
水平分布的西界, 亦是该区域高海拔地带的主要林
线树种之一.因此,对其进行研究, 为高海拔地带的
植被恢复、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2 1 研究地区概况
研究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米拉山东坡和西坡,
位置大致在 29∃42%~ 29∃51%N , 92∃03%~ 93∃40%E,海拔 3 500
~ 4 300 m.该地带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从
垂直带上看, 是山地温带、山地寒温带到高海拔 4 900 m 以
上的高山寒带气候的跨越区. 据西坡海拔 3 900 m 的墨竹工
卡县城的历年气象资料统计显示: 该区域年平均气温 54
& ,最冷月平均气温- 5 4 & , 最热月平均气温 14 1 & , 极
端最低气温- 22 7 & ,极端最高气温 26 7 & ; 日均温∋ 10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4 年 8 月  第 15 卷  第 8 期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Aug . 2004, 15( 8)(1329~ 1333
& 的日数为 116 7 d, ∋10 & 的积温为 1 5477 & ;年降雨量
5421 mm,其中 6~ 9 月占全年降雨量的 800% , 相对湿度
46 0% , 最大积雪厚度 10 0 cm,冰雹日数为 10 7 d,雷暴日
数 707 d; 全年日照时数为 2 813 1 h,日照百分率 64% ; 平
均大气压 639 2 hPa,湿润系数 8 5[ 4] .
据文献记载, 米拉山东坡的太昭( 93∃06%E, 海拔 3 560
m)是白桦地理分布的最西界[ 1, 8] . 根据本次调查, GPS(精度
为 ) 50 m)实地测量的结果,米拉山西坡的墨竹工卡县境内
( 92∃03%E,海拔 4 255 m)应是白桦自然分布的西界.
22  植被与土壤状况
在米拉山东坡,海拔 3 700~ 4 300 m 处分布着急尖长苞
冷杉 ( 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 林、川滇高山栎 ( Quercus
aquif olioides) 林、杨桦 (Populus davidiana & B p latyphylla)
林、大果圆柏( Sabina tibetca)、香柏( S p ingii var wilsonii) 等,
以及 杜 鹃 ( Rhododendron nevale) 灌 丛、叉 柱 柳 ( Salix
diregentistyla) 灌丛、小檗(Berberis spp) 灌丛、蔷薇( Rosa spp )
灌丛以及蒿草 ( Kobr esia pygmaea, K prainii)、苔草 ( Carex
haematostoma, C cardiolep is ) 草甸[ 3, 11] . 白桦在东坡垂直分布
的下限为 2 900 m左右,在海拔2 9000 ~ 3 500 m地带阴坡或
半阴坡云、冷杉林的采伐迹地, 常为次生树种与川滇高山栎
( Q aquif olioides )、高山松 ( Pinus densata)、西藏红杉 ( Larix
grif f ithiana) 等树种组成针阔混交林; 在海拔 3 500~ 3 810 m
地带与山杨混生,组成杨桦林, 间或有小面积的纯林; 在海拔
3 810~ 4 175 m 的东坡下段白桦与丝毛柳( Salix luctuosa)混
生, 上段与杜鹃混生. 海拔4 175 m 为白桦在东坡垂直分布的
上限,并成为该地带的主要林线建群种.海拔由低到高土壤类
型依次为山地棕壤、酸性棕壤、漂灰土、褐土、高山草甸土.
米拉山西坡海拔 4 000~ 4 400( 4 500) m 处覆被有小檗、
蔷薇、鬼箭锦鸡儿( Caragana jubata)、楔叶绣线菊 ( Sp ir aea
canescens)、西藏绣线菊( S tibetca)等高山灌丛, 和白草( Pen
nisetum f laccidum )、针茅 ( S tipa callp ilacea, S sbungeana)、
蒿( A r temisia spp. )等草原群落[ 3, 11] ; 海拔 4 400 m 以上为高
山灌丛草甸带和小蒿草高山草甸, 并有片段的甸状植被、稀
疏植物居群存在.白桦的垂直分布范围在4 200~ 4 500 m 的
高山地带,群落类型为杜鹃白桦林, 土壤类型主要为高山草
原土、高山草甸土和高山寒冻土.
23  研究方法
采用∀ 群落调查法# .在米拉山东、西坡不同海拔地带, 选
择具有代表性的白桦林群落设置调查样地, 样地面积为 20
m ∗ 30 m, 共设样地 6 个.在样地内进行每木检尺,实测每株
白桦的胸径、树高,记录数据. 根据胸径和树高数据, 统计确
定林分的平均标准木.
根据群落样地调查与统计的结果, 在东坡海拔 3 560 m
山杨白桦群落、3 940 m 山柳白桦群落和西坡4 200 m 杜鹃
白桦群落样地中各选取 3 株平均标准木, 3 个群落类型共计
9 株.伐倒后, 按∀ 分层截取法#现场称量地上部分各层的树
干、树枝、叶等器官的鲜重, 根部用∀ 全挖法#称取鲜重. 取一
定量各器官样品, 带回实验室,在烘箱内烘干至恒重,求出样
品含水率, 计算干重,算出标准木的生物量, 即可以推算群落
的生物量.
用∀树干解析法# , 在东坡 E3 560 m、E3 810 m 及西坡
W4 200 m、W4 255 m 处白桦群落中, 伐取平均标准木共 5
株(在东坡海拔 3 810 m 处, 阴坡、阳坡各取 1 株) , 以 1 0 m
为区分段,截取平均标准木圆盘, 带回实验室分析生长过程
及生长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物量与生产力
311 白桦单株生物量和树体含水量  米拉山不同
海拔地带的白桦群落平均标准木的生物量分析结果
见表 1.根据表 1统计结果,将不同海拔带的标准木
按各器官的生物量大小排序如下: E3 560 m (山杨
白桦群落) : 干> 枝> 根> 叶> 皮; E3 940 m(山柳
白桦群落) :根> 干> 枝> 叶> 皮; W4 200 m(杜鹃
白桦群落) : 根> 干> 枝> 皮. 从排序结果来看, 3
560 m 的白桦, 生物量最大的器官是树干, 为
469% ;其次是树枝, 为 263%; 根部生物量仅占
137% ;其它两个种群的生物量排序均以根部最大,
占全株生物量的 40%以上, 其次为树干. 由此可见,
各群落间白桦的生物量分配存在着差异, 这种分配
的差异主要与人为活动干扰有关.在高山区,当地居
民缺乏木材和燃料,经常就地取材,砍伐白桦地上部
分作为建筑材料和薪炭材.由于白桦具有很强的萌
生能力,多次砍伐后其仍然能够继续萌发生长, 这样
就造成地下生物量积累量大于地上部分的现象. 在
米拉山高海拔区, 多见这种砍伐后的萌生白桦林. E
3 560 m 所选标准木为白桦的实生木, 其生物量反
映了自然状态下正常生长的单株立木地上部分与地
表 1  不同生境白桦单株生物量分配表
Table 1 Biomass distribution of a single Betula platyphylla at various habitats
坡向
Ex posure
海拔
Altitude
( m)
树龄
Age
( yr)
胸径
DBH
( cm)
树高
H eight
(m )
干 T runk
( kg) ( % )
枝 Branch
( kg) ( % )
皮 Bark
( kg) ( % )
叶Leaf
( kg) ( %)
根 Root
( kg) ( % )

( kg) ( % )
E 3 560 16 77 70 915 469 513 263 075 38 180 92 268 137 1951 100
E 3 940 21 42 40 502 329 217 142 074 49 110 72 622 408 1525 100
W 4 200 27 57 49 664 384 287 166 078 45 - - 700 405 1729 100
- :由于该群落的白桦至调查时还未展叶,故没有叶的生物量 No biomass of leaf for no unfolding leaf of Betui la platyp hyl la during investigat ion
下同 T he same below .
1330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5卷
下部分生物量的实际组成.此外,通过各标准木生物
量与其树龄、胸径、树高的分析发现(表 1) , 虽然海
拔 3 560 m 标准木的年龄小于其余两处, 但其生物
量和胸径、树高明显优于这两处. 由以上分析可知,
白桦实生木的生物量要大于萌生木,表明人类活动
的干扰对白桦的生物量及其组成有较大影响.
另外,根据生物量统计过程中的含水率测定结
果(图 1) , 对不同白桦群落的标准木器官的水分分
配状况进行了比较. 由图 1可以看出,在不同海拔生
境条件下,实生、萌生白桦各器官水分分配规律基本
一致, 均以叶的含水率最高,其次为根、枝、干, 皮最
小;各器官含水量相对稳定,其中以枝的含水量最稳
定, 3 种海拔的生境条件下含水量差异变幅仅有
089%,其次是树干部分,变幅为 344% ,其它各部
分的变幅均在 622%以下. 由此可见,海拔、生境的
变化以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对白桦树体内水分的分配
没有显著影响.
图 1  不同生境白桦各器官含水率
Fig. 1 Moisture content of various habitats.
312白桦种群的生物量与净生产力  种群生物量
是指单位面积上该种群所有个体干物质的现存量,
即平均标准木的生物量与林分密度的乘积. 各群落
的白桦种群密度和生物量见表 2. 由表 2可以看出,
在各类型群落中, 山杨白桦林的生物量最大, 其次
为杜鹃白桦林, 山柳白桦林最小. 同一坡向, 处于
相对海拔较低地带的山杨白桦林群落生物量要大
于较高海拔的山柳白桦林, 相差达 25 54200 kg!
hm- 2,为后者的 4倍; 同样比西坡 4 200 m 的杜鹃
白桦林大 15倍,相差 11 84843 kg!hm- 2.由此可
见,米拉山不同群落的白桦种群生物量存在着较大
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是各群落类型的单株个体的生
长量以及群落密度差异所致, 还与白桦种群分布的
垂直地带的生态环境、群落结构以及砍伐干扰等综
合因素有关.相对海拔较低地带由于光照、温度、立
地条件等环境资源的综合有效性要优于较高海拔
区,植物本身对资源的利用率也相对较高,因此生长
迅速,物质的积累量较多.山柳白桦林地处人口居住
密集的地区(加兴镇) , 受人为砍伐等活动的干扰影
响较大,因此种群的密度和生物量偏小;其它两个白
桦种群是距离居住区较远或人口稀疏的地带,受干
扰的程度相对较轻.除人为的干扰因素外,白桦的生
物量与海拔梯度上的物候期早晚、生长季的长短及
其生态环境条件亦存在关联.
表 2  不同群落白桦种群生物量
Table 2 Biomass of various Betula platyphyl la population
坡向
Exposure
海拔
Alt itude
(m )
群落类型
Community
type
种群密度
Population
density
( plant!hm- 2)
种群生物量
Biomass
( kg!hm- 2)
E 3 560 YB 1700 3316700
E 3 940 LB 500 762500
W 4 200 DB 1233 2131857
YB:山杨白桦 Poplarbirch; LB:山柳白桦 Willowbirch; DB:杜鹃白
桦 Cuckoobirch.下同 The same below .
  种群的净生产力, 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树种
的生物量,是衡量林分生产力高低的指标.其计算公
式为:
PN = YN L + YNB + YNT + YNR + YNP
其中, PN 为第N 年以后和总净生产量; YN L、YNB、
YNT、YN R、YNP 分别为第N 年后树叶、树枝、树干、
树根、树皮的净增长量, 第 N 年后的净增长被除可
得到N 年内平均净生产量[ 4] .在白桦种群生物量测
定后,通过上式可求出白桦各器官的平均生产量(表
3) .
表 3  不同群落白桦种群各器官平均生产量
Table 3 Average yield of Betula platyphyl la organs in different commu
nity( kg!hm- 2!yr- 2)
群落类型
Community type

Trunk

Branch

Bark

Leaf

Root

YB 97221 54526 788 19171 285 2072 9
LB 11946 51 56 173 26 19 148 363 10
DB 303 2 13107 355 - 320 789 58
  由表 3可知, 在米拉山区,白桦种群间的年平均
生产量约在 3631~ 2 07294 kg!hm- 2!年- 1之间,
群落间的生产力差异显著.从各器官的生产量组成
来看,各群落的排序与单株(标准木)生物量的排序
结果一致.在表 1和表 3的统计中, 4 000 m 以上的
白桦没有叶的生物量, 这是因为至调查时( 5月底) ,
4 000 m 以上的白桦还没有展叶,而海拔 3 900 m 以
下的白桦已基本和完全展叶.白桦在米拉山东坡的
垂直分布幅度较大,其海拔跨度达 1 500 m, 由于垂
直地带上的热量差异, 高海拔区的物候期要比低海
13318 期              罗大庆等:西藏米拉山白桦种群生物量和生长量研究           
拔区晚一个多月,所以高海拔区的落叶期和休眠期
又相对提早. 因此, 高海拔区的生长季比低海拔区
短,物候期差异和生长季的长短影响着植物的光合
生产率,进而造成高海拔区与低海拔区白桦种群间
的生产力、生物量的差异.
32  白桦生长进程与生长量
321实生与萌生白桦的生长状况  为了比较实生
和萌生两种类型白桦的生长状况,我们在西坡相同
海拔高度选取了两株解析木进行比较分析 (图 2) .
W4 255是人为干扰轻林分的实生木,年龄 43年,胸
径 947 cm ,树高 61 m; W4 220为人类活动频繁,
砍伐活动较重林分的萌生木, 解析木年龄 27年, 胸
径 535 cm ,树高 38 m.
从解析木的总生长过程来看, 实生白桦的胸径、
树高总生长量均优于萌生木, 以树高生长过程为例:
实生白桦 5年时已长到胸高( 13 m)处,而萌生白桦
生长到胸高处, 用了 10 年时间, 表现出高生长的差
异.此外,各龄阶的胸径、树高平均生长量也以实生
木为优.从连年生长过程来看,两者在生长过程中表
现出的差异主要是:实生木的胸径和树高连年生长
量的趋势相同, 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几次波动, 总
体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 萌生木的胸径连年生长量
从14龄阶时的最大峰值( 043 cm)开始下降, 直至
22龄阶时的最低值( 011 cm ) , 在 8年的时间里持
续下降,与实生木相比较, 其下降时期要早, 持续下
降的速度要快; 树高平均生长量也在接近该时期时
出现陡然上升和下降的剧烈变化. 产生这种剧烈变
化的原因可能与白桦在该时期被砍伐有关.被砍伐
后的白桦, 其萌生木前期快速生长[ 5] , 但这一快速
生长期的时间较短,随后萌生木的生长量持续下降,
出现早衰.
322 生境条件对白桦生长的影响  为了比较不同
生境条件对白桦生长的影响,在同坡向的东坡选了
3株解析木进行生长状况比较. 3株解析木分别选
自: E3 560 m 杨桦混交林, E3 810 m 阴坡、阳坡的
杨- 桦混交林.从 3株解析木的胸径、树高总生长量
来看,不同海拔、坡向的白桦生长量均随着年龄增长
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尽管增长量有所不同,但总体上
都处于持续增长的旺盛时期.从平均生长量变化来
看,除 3 810 m 阳坡的解析木外,各标准木都有一个
共同点: 胸径的平均生长量在 8~ 24 年龄时都呈上
升趋势,随后开始下降,即个体生长量在达到一定的
范围时不会继续上升, 而是保持平稳下降的趋势.与
之相比,树高平均生长量的下降时期则要早.在不同
海拔和不同生境条件下, 个体的树高平均生长量下
降时期略有不同. 3 810 m 阳坡的解析木在 16龄级
以前,其胸径和树高的平均生长均呈下降趋势, 16
年后又恢复增长, 同其它解析木的平均生长过程表
现出明显的不同, 这主要与环境因素有关.从连年生
长量来看,各解析木的总趋势都有一个低高低的变
化,并在较高的峰值出现后,都会出现连续几年下降
的情况.不同个体连年生长量变化的情况各不相同.
图 2  东、西坡白桦群落的生长曲线图
Fig. 2 Grow th curve of Betula platyp hyl la community at east and w est orientat ion slope.
133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5卷
  综上所述, 无论是连年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和总
生长量,都反映出影响种群(个体)生长量的两个基
本因素:种群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从平
均生长过程和连年生长过程可以看出, 个体增长的
峰线在几年中会出现陡然下降和升高的现象, 这与
环境因素的作用有关.由于米拉山没有气象观测站,
缺乏相关的资料,未能结合气候因子对白桦的生长
进行详细的分析.但可以肯定的是,米拉山白桦种群
还处在成熟阶段的持续生长时期,尽可能地消除人
为活动因素的不利影响, 对于高海拔区的脆弱生态
系统而言,其生态效益会更大.
4  结   论
41  在自然状态下正常生长的白桦,生物量各组分
中,以树干为最大.米拉山区的白桦林大多是砍伐后
萌生的,在人类频繁樵采等活动的影响下,造成根部
生物量偏大的现象,表明人类活动的干扰对白桦生
物量组成有较大影响.
42  在米拉山半干旱和半湿润过渡区,水分在垂直
地带和水平面上的变化对白桦树体各器官水分分配
以及生物量组成没有显著影响.
43  米拉山白桦各种群的年生产量约在 3631~
2 07294 kg!hm- 2!年- 1之间. 除人为干扰等因素
外,物候期和生长季的长短对米拉山白桦种群的生
物量组成亦有影响.
44  实生白桦的生物量和生长状况均优于萌生木,
萌生木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早衰的现象.
45  米拉山白桦种群现阶段还处于持续生长时期,
尽可能的消除人为干扰活动因素的不利影响, 对于
高海拔区的脆弱生态系统而言,其生态效益会更大.
参考文献
1  Guan WB(关文彬) . 1998.Vegetation ecology on communit ies domino
Ated by Betula platyphyl la in Northeast of China. J Beij ing For Univ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 4) : 106~ 107( in Chinese)
2 Kuang KR (匡可任 ) , Zheng SX( 郑斯绪) , Li PQ( 李沛琼 ) .
1979. Flora, Tomus. Beijing: S cience Press. 168( in Chinese)
3 Luo J (罗  建) , Bianba D J(边巴多吉) , Zheng WL (郑维列 ) .
2003. A study on spermatophyte flora of M ila Mountains in T ibet .
J N anj ing For Univ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7 ( 6) : 18~ 22 ( in
Chinese)
4  Peng SL(彭少麟) , Li MG(李明光) , Lu M(陆  明) . 1996. Ba
sic Research on Biomass and Product ivity of Pinus massoniana
Populat ion in Dinghu MountResearch on St ructure and Funct ion of
Forest Ecosystems in China. Beijing: China Forest ry Press. 331~
332( in Chinese)
5  Sun B(孙  冰) , Yang GT (杨国亭) , Li H( 李  弘) . 1994. Study
on the AGE st ructure of Betula p latyphyl la populat ion AWD the
succession of ITS community. J Nor theast For Univ (东北林业大
学学报) , 22( 3) : 43~ 47( in Chinese)
6  The Weather Bureau of Xizang(西藏气象局 ) . 1985. T he Data of
Surgical Weather in Xizang. 98~ 101( in Chinese)
7 Wang QS ( 王庆锁) , Luo JC ( 罗菊春) , Zhang XH ( 张希和 ) .
2000. Stand st ructure an d grow th of 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 s in
Bashang plateau and Baxia Mountain. J Beijing For Univ (北京林
业大学学报) , 22( 3) : 96~ 98 ( in Ch inese)
8  Wu ZY(吴征镒) . 1983. Flora Xizangica+. Beijing: Science Press. 480
~ 485( in Chinese)
9  XuHC(徐化成) . 1998. Daxinganling Mountains Forest s inChina. Bei
jing: Science Press. 18( in Chinese)
10  Zhang XK (张学科) , Yang FJ ( 杨逢建) , Yu JH ( 于景华 ) .
2002. Betuia p latyphylla resource, s indust rial exploitat ion and
management on ecology in China. Plant Res(植物研究) , 22( 2) : 98
~ 101( in Chinese)
11  Zheng WL(郑维列) , Pubu CR(普布次仁) , Bianba DJ (边巴多
吉) . 2002. Basic research on types of virescence an d the techniques
of practice of Chuanzang Road( Lasa to Bayi) . J Tibet Agri c Ani
mal H usbandry Col l (西藏农牧学院学报 ) , 45 ( 1 ) : 35~ 43 (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罗大庆, 男, 1969 年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森
林生态研究工作, 发表论文 10 余篇. T el: 08945822655804、
13989044655; Email: dqluo0894@ 163. com
13338 期              罗大庆等:西藏米拉山白桦种群生物量和生长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