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 物 保 护
鹅
掌
柴
栽
培
中
东
方
盔
蚧
的
发
生
与
防
治
鹅掌柴为五加科鹅掌柴属的常绿乔木或灌
木,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树种,高约15m,
掌状复叶互生,小叶6~9枚,长椭圆形或倒卵
状椭圆形,全缘,四季常青,叶面光滑。伞形花
序集成大圆锥花丛,花小、白色、芳香,花期
11~12月。喜温暖、湿润气候和肥沃的酸性土
壤,稍耐瘠薄,生长迅速。越冬温度要求在5℃
以上,所以,北方地区一般进行室内盆栽以供观
赏。
鹅掌柴引入聊城大学园艺工程系的玻璃温室
内栽培已有11年。由于温室内空气湿度大、通
风不良、光照不足,造成了东方盔蚧的滋生和蔓
延,为害非常严重。现将鹅掌柴栽培中东方盔蚧
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分述如下。
1 东方盔蚧的分布
东方盔蚧属于同翅目蚧科,东方盔蚧广泛分
布于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南以及
朝鲜。已知的寄主植物有100种以上,包括鹅掌
柴、糖槭、白蜡、白榆、小叶白蜡、圆冠榆、刺
槐、金银木、白柳、桑、大叶杨、小叶杨、新疆
杨、青桐、榛、黄槐、核桃、文冠果、桃、杏、
李、苹果、梨、沙果、山楂、酸梅、枣、紫穗
槐、树莓、合欢、玫瑰、葡萄、木槿、大豆、棉
花、向日葵等,发生比较普遍,对植株的为害也
比较严重。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雌虫成熟后体背隆起,体呈椭圆形,
头盔状,长 3.5~6.5mm,宽 3.0~5.5mm,体
壁硬化,红褐色。背中央有4纵列断续的凹陷,
中间2列凹陷较大,背边缘有排列规则的横列皱
褶;臀裂明显;肛板较小。体背近边缘处周生15~19个双
筒腺,分泌透明细蜡丝,呈放射状。雄虫体长 1.2~1.5
mm,翅展 3.0~3.5mm;体红褐色,头黑色,前翅透明,
土黄色,外缘色淡;触角丝状,腹末有2根细长的蜡丝。
2.2 卵。长椭圆形,两端略尖。长0.2~0.5mm,宽 0.1~
0.15mm。初产时乳白色,近孵化时为黄褐色。
2.3 若虫。1龄若虫扁平椭圆形,长0.4~0.6mm,宽0.25
~0.3mm,淡黄色。眼黑色,触角丝状,6节;腹末有2根
白色细长的尾毛。2龄若虫形同1龄,长0.8~1.0mm,宽
0.5~0.6mm;体背缘内共有12个突起蜡腺,分泌出放射状
排列的长蜡丝;臀裂明显。
2.4 雄蛹。体长 1.2~1.7mm,暗红色;腹末有明显的
“叉”字形交配器。
3 发生规律
在本地的鹅掌柴栽培中,东方盔蚧一年发生2代。以2
龄若虫在嫩枝条、枝干嫩皮上或树皮裂缝内越冬。当日平均
温度达9.1℃时(3月20日左右),越冬若虫开始活动,寻找
1~2年生枝条固定吸食为害,并排出大量粘液,污染叶面
和枝条,如油渍状。4月中旬雌成虫开始产卵,4月下旬为
盛期,5月上旬为末期。卵产于母体下。单雌产卵 867~
1653粒,平均为1260粒。卵壳上覆盖少量白色蜡粉,使
卵粒粘结成块。随着卵量增多和卵的发育,虫体孵化后2~
3d才先后从母壳臀裂处爬出,到叶背面或嫩枝条上吸食。
鹅掌柴上发生的第2代东方盔蚧,在叶片寄生的若虫于6月
中旬蜕皮为2龄,并迁回到嫩枝条上发育为成虫,7月中旬
产卵发生第2代,8月中旬为若虫盛孵期,该代若虫亦爬到
叶背为害,至10月间,以2龄虫态再迁回枝干皮缝等隐蔽
处越冬。
4 为害症状
东方盔蚧是聊城地区为害鹅掌柴的重要害虫。它主要为
害叶片和枝条,若虫和雌成虫紧紧贴在鹅掌柴的枝干、叶
柄、叶背上为害,特别是在叶背、叶柄等处,吸食植物体内
的汁液,导致植株长势衰弱,叶黄而小,叶柄、叶片枯萎脱
落,严重时,甚至整株枯死。
5 发生原因
东方盔蚧性喜生活于阴湿及空气不甚流通或阳光不充足
等处。在管理粗放的玻璃温室内,高温多湿、通风不良、光
照不足,极易发生东方盔蚧。同时,东方盔蚧还分泌蜜露污
染叶片,招致煤菌寄生。
6 防治措施
6.1 加强温室内的管理,保证温室内通风良好,光照充足。
6.2 少量发生时,可用草把或刷子人工刷除、抹杀。
6.3 加强植物检疫和利用天敌防治。东方盔蚧的主要天敌
有黑缘红瓢虫、红点唇瓢虫、蒙古光瓢虫和寄生蜂。
6.4 化学药剂防治。①应用40%乐果EC或50%马拉硫磷
EC、40%亚胺硫磷EC、80%磷胺EC、50%甲胺磷EC500~
1000倍液,或 80%敌敌畏 1000~1500倍液喷杀初孵若
虫;②应用50%杀虫净油剂超低容量喷杀1龄寄生虫;③
根施3%呋喃丹GR,每株5~10g。
252059 山东省聊城大学 任秋萍 张 敏
郑丽英 万 华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