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茶叶科学 2011,31(4):371~378
Journal of Tea Science
收稿日期:2011-01-26 修订日期:2011-03-03
项目来源:云南省科技厅州、市党政“一把手”科技工程(2008QA028)
作者简介:杨瑞娟(1985— ),女,山西长治人,硕士,主要从事微生物研究。*通讯作者
普洱茶渥堆发酵中嗜热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杨瑞娟 1,吕杰 1*,严亮 2,杨柳霞 2,李晨晨 1,姜姝 1,盛军 3*
1.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29;2. 中国普洱茶研究院,云南 普洱 665000;
3.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
摘要:应用传统的普洱熟茶渥堆方法进行发酵,研究分析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嗜热微生物的种类,应用测序
技术对分离的微生物进行了鉴定。每天取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并对分离出来的几种嗜热霉菌
在不同温度、不同 pH 条件下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进行全面分析,运用分子
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发现了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嗜热微生物,为揭示普洱茶
高温发酵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普洱茶;渥堆发酵;嗜热霉菌
中图分类号:TS27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9X(2011)04-371-08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rmophilic Fungi
during the Fermentation of Puer Tea
YANG Rui-juan1, LU Jie1*, YAN Liang2, YANG Liu-xia2, LI Chen-chen1, JIANG Shu1, SHENG Jun3*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Beijing 100029, China; 2. China Pu’er Tea Research
Institute, Puer 665000, China; 3.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Abstact: Thermophilic fungi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cated by the method of sequencing during traditional
fermentation of puer tea. Sampling were carried out every day. Many types of microorganisms including thermophilic
fungi were purified and Identified. Isolated thermophilic fungi were cultur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different
pH, the growth state of thermophilic microorganisms were observed. This article show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icroorganisms during the fermentation of puer tea, and identified the isolated microorganisms using molecular
biology method. Thermophilic microorganisms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fermentation were discovered,
it laid the foundation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Puer tea fermentation at high temperature.
Keywords: Puer tea, fermentation, thermophilic fungi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芽叶为原料,经杀
青、揉捻、晒干等工序制成的各种嫩度的晒青
毛茶,再经整形,熟成、归堆、拼配、杀菌或
压制成型的各种级别的散茶或压制茶[1]。普洱
茶的加工工艺流程为:云南大叶种鲜叶-杀青-
揉捻 -干燥 -毛茶分级归堆 -增湿 -渥堆 -风干陈
化-筛分拣剔拼配-灭菌-压制-干燥。其中增湿
渥堆发酵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1]。渥
堆发酵实质上是以微生物代谢为中心,通过其
胞外酶、微生物热以及微生物自身代谢的综合
372 茶 叶 科 学 31 卷
作用而形成黑茶独特的品质[2]。赵龙飞等[3]发
现,微生物生命活动和代谢产物是普洱茶品质
形成的重要因子,普洱茶制作过程中微生物变
化是极其复杂的,有的微生物自始至终对普洱
茶品质形成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的微生物是
在普洱茶加工的某一阶段发挥着形成普洱茶
独特风格的作用,有的微生物则不利于普洱茶
品质的形成。董坤等[4]发现,在普洱茶整个发
酵过程中,霉菌数量最多,其次是酵母,细菌
最少,放线菌几乎没有。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
来,尽管开展了大量的旨在揭示真菌种群及其
对普洱茶品质影响的研究,对许多真菌如黑曲
霉、青霉、酵母等进行了计数和形态鉴定[5-7],
但是由于受到方法和样品来源的限制,对真菌
种群的调查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同时真菌种群
形态鉴定的一些结果也存在分歧。
本研究中对普洱茶全渥堆过程进行了每
天取样,使用 3 个稀释梯度,4 种培养基,5
个温度条件进行微生物分离和培养,并对分离
到的霉菌进行了 ITS 序列测定分析,用分子生
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验证了几种真菌在不
同 pH 和温度下的生长状况,初步考察了其在
渥堆发酵中的生长特性及状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原材料
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本次渥堆原料 5 t,
原料含水量为 8.8%,潮水量为 36.5%。
1.1.2 分离纯化培养基
LB 培养基配方:胰蛋白胨 10 g/L、酵母
提取物 5 g/L、氯化钠 10 g/L、琼脂 18 g/L。
YEPD 培养基配方:酵母粉 10 g/L,蛋白
胨 20 g/L,葡萄糖 20 g/L,琼脂 18 g/L。
马丁氏培养基配方: KH2PO4 1 g/L、
MgSO4·7H2O 0.5 g/L、蛋白胨 5 g/L、葡萄糖
10 g/L、琼脂 18 g/L、氯霉素 0.1 g/L、1/3000
孟加拉红溶液。
MRS 培养基配方:蛋白胨 10 g/L,牛肉
浸膏 10 g/L,酵母提取物 5 g/L,葡萄糖 20 g/L,
吐温 80 1 mL/L ,柠檬酸氢二铵 2 g/L ,
MnSO4·H2O 0.25 g/L,MgSO4·7H2O 0.58 g/L,
K2HPO4 2 g/L,琼脂 18 g/L。
1.2 仪器与设备
霉菌培养箱(MJ-150-Ⅰ型,上海—恒科
学仪器有限公司)、微波炉(EM-308EBI,合
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LG 冰箱
(GR-B2074FBC,泰州乐金电子冷气有限公
司)、无菌均质器(JN-400i,宁波江南仪器厂)、
高速冷冻离心机(HC-3018R,安徽中科中佳
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普利菲尔超纯水器(FST-
Ⅳ-10,上海富诗特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电子
天平(YP5102,上海光正医疗器有限公司)、
数显恒温水箱(HB-4,金坛市环保仪器厂)、
PCR 仪(9700,Applied Biosystems)、电泳仪
(DYY-6C,北京市六一仪器厂)、微型离心机
(E-Centrifuge,Wealtec Corp)、漩涡震荡仪
(M37610-33,Barnstead International)、紫外
监测器(18336,GBOX)、立式压力蒸汽灭菌
锅(LDZX-50KB,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通
风厨(BL-010,宁波江南仪器厂)、双人单面
洁净工作台(SW-CJ-2D,苏州净化设备有限
公司)、精密 pH 计(PHS-3C,上海精密科学
仪器有限公司)、温湿度表(WSB,郑州迪声
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烘箱(101C-1B,上海
市崇明实验仪器厂)、超低温冰箱(MDF-382E,
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照相机
(T850,BENQ)等。
1.3 方法
1.3.1 晒青毛茶的发酵
本批普洱茶实验地点为中国普洱茶研究
院普洱茶加工示范车间,发酵时间为 2009 年
9 月 15 日到 2009 年 11 月 2 日,发酵过程为:
普洱茶良种场基地的鲜叶(云南大叶种三、四
级)→晒青→揉捻→晒干→晒青毛茶→晒青毛
茶拼配→增湿渥堆(2009 年 9 月 15 日)→翻
堆(2009 年 9 月 23 日)→翻堆(2009 年 9 月
30 日)→翻堆(2009 年 10 月 11 日)→翻堆
4 期 杨瑞娟,等:普洱茶渥堆发酵中嗜热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373
(2009 年 10 月 20 日)→通沟(2009 年 11 月
2 日)。
1.3.2 样品的采集
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取样(注:取样器由长
春理工大学提供,如图 1),取渥堆中距边缘
1 m 以上具有代表性的 4 个点,不能在同一点
重复取样。翻堆时分上、中、下 3 层取样,上、
中、下的分层依据茶堆剖面色泽,香气等外观
而判定,由普洱茶研究院的高级农艺师鉴定。
每次取样时记录发酵环境的温湿度以及渥堆
温度,每次取样 100 g 左右,分别用于含水量
的测定(参照 GB/T 8304—2002)和微生物菌
悬液的制备。
1.3.3 菌种的分离及纯化
称出 10 g 样品放入无菌匀浆袋,加入 90 mL
无菌水,匀浆拍打 3 min,将制备的菌悬液分
10-3、10-4、10-5 3 个稀释度两个平行,涂布到
平板上,用 LB 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YEPD
培养基、MRS 培养基放在 25、37、50、55、
60℃ 5 个温度下分别恒温培养。
挑取典型微生物单菌落进行划线纯化培
养,并进行测序鉴定。
1.3.4 菌种的鉴定
将纯化的真菌制成菌悬液,真菌 PCR 体系
如下:2×PCR buffer for KOD FX 25 µL、2 mm
dNTP mixture 10 µL、KOD FX(TOYOBO,
日本)(1.0 U/µL)1 µL、上游引物(20 µmol/L)
0.75 µL、下游引物(20 µmol/L) 0.75 µL、
菌悬液 2.5 µL、水 10 µL;PCR 反应条件:(1)
预变性 94℃ 5 min;(2)变性 98℃ 10 s;(3)
复性(退火)50℃ 30 s;(4)延伸 68℃ 2 min,
步骤(2)~(4)循环 45 次;(5)4℃保温;
上游引物 ITS1F:5′CTTggTCATTTAgAggAAg
TAA3′;下游引物 ITS4:5′TCCTCCgCTTATT
gATATgC 3′。
将 PCR 产物送至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
服务有限公司测序。
根据测序结果,在 BLAST(Basic Local
Alignmen Search Tool)系统中查出相应微生
物,完成菌种鉴定。
1.3.5 几种霉菌 pH、温度条件的实验
把已经纯化的菌种划线在斜面培养基上
保存,把 Y 培养基的 pH 值调成 3、4、4.5、5、
6 的 5 种情况,斜面保存的霉菌制成菌悬液,
分别涂布到这 5 种 pH 值的平板上,放到 25、
37、45、55、60℃温度下进行培养,观察菌体
生长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物理指标
2.1.1 堆温变化
堆温是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主要的控制因
子。本次发酵车间的室内温度范围为 22~28
℃,发酵车间的室内湿度范围为 50%~60%,
为了研究微生物种类和数量随渥堆温度的变
化,在茶堆中选取 5 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点,每
天于 8:00,11:30,17:30 3 个时刻记录堆
温的变化,每天的堆温取平均值,得到堆温随
渥堆发酵时间的变化图,如图 2。
如图 2 所示,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第 2 天堆
温就会上升到 45℃以上,这是由于渥堆经过
增湿这一步,微生物大量增长,产热导致堆温
急剧升高,之后堆内温度大致上保持在 50~65
℃之间,除第 1 d 外,图中 4 个低谷点即翻堆
点,翻堆时由于茶叶翻动导致的温度急剧下
降。经实验还发现,靠近渥堆边缘的温度会比
渥堆中心温度上升的快,但到一定程度,中心
图 1 取样器
Fig. 1 Sampler
374 茶 叶 科 学 31 卷
温度继续上升,而边缘温度则维持不变,稳定
后,中心温度比边缘偏高,原因在于,微生物
开始进行有氧氧化,边缘接触空气表面积大,
所以微生物增长快,但之后进行厌氧氧化,则
不利于渥堆边缘微生物的增长。
2.1.2 渥堆发酵过程中茶叶含水量的变化
增湿是普洱茶发酵的必要条件,晒青毛茶
一般含水量在 9%~12%,必须增加茶叶含水量
才能较好地为微生物的滋生繁殖创造良好环
境条件,产生一系列的酶促、湿热等化学反应,
进而形成普洱茶特有的品质风格。本文对普洱
茶渥堆发酵过程中茶叶含水量变化进行了检
测,如图 3。
由图 3 可以看出,晒青毛茶的含水量在
9%左右,第 1 次加水,含水量达到 45%左右,
之后含水量大体呈下降趋势,含水量接近 10%
时渥堆结束。本图中注明的 5 个点,第 1 个点
是增湿导致含水量急剧增加,其余 4 个点依次
为翻堆当天。本次取样器的设计,主要取到的
是中上层样品,由于水分集中在下层,翻堆混
匀后,下层的部分水分被转移到中上层,所以
再次取样,含水量会有小幅度的回升现象,但
整体上含水量还是呈下降趋势。
2.2 发酵过程中霉菌的分离和鉴定
2.2.1 菌种的分离
称出 10 g 样品放入无菌匀浆袋,加入 90 mL
无菌水,匀浆拍打 3 min,将制备的菌悬液分
10-3、10-4、10-5 3 个稀释度 2 个平行,涂布到
平板上,用 LB 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YEPD
培养基、MRS 培养基放在 25、37、50、55、
60℃ 5 个温度下分别恒温培养。
2.2.2 鉴定
挑取典型霉菌单菌落进行划线纯化培养,
并进行测序鉴定。真菌鉴定结果如表 1。
在渥堆阶段,营养、温度、湿度、光照等
图 2 发酵时间对堆温的影响
Fig. 2 Time course of pile temperature during pile-fermentation
20
30
40
50
60
70
0 10 20 30 40 50
时间 Time(d)
温
度
T
em
pe
ra
tu
re
(
℃
)
图 3 发酵时间对含水量的影响(箭头代表翻堆)
Fig. 3 Time course of pile water content during pile-fermentation (Arrows show the time for stir ring)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时间 Time(d)
含
水
量
W
at
er
C
on
te
nt
(%
)
4 期 杨瑞娟,等:普洱茶渥堆发酵中嗜热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375
因素满足了霉菌生长,霉菌数量急剧上升,霉
菌的种群占绝对优势。由于普洱茶的品质由微
生物发酵决定,所以霉菌可能是决定普洱茶质
量的关键因素。由表 1 可知,霉菌类主要为曲
霉属,如: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塔宾曲
霉 Aspergillus tubingensis 、 泡 盛 曲 霉
Aspergillus awamori;其次是毛霉属、根霉属
和青霉属,如:微小根毛霉 Rhizomucor pusilus、
牛 根 毛 霉 Rhizomucor tauricus 、 青 霉
Penicillium sp. 386,还有疏棉嗜热丝孢菌
Thermomyces lanuginosus 、 埃 莫 森 篮 状 菌
Talaromyces emersonii、Geosmithia cylindrospora、
Talaromyces byssochlamydoides、Aspergillus sp.
LZ1、Aspergillus sp. H4381 等多种真菌,其中
微小根毛霉 Rhizomucor pusilus、牛根毛霉
Rhizomucor tauricus 、 疏 棉 嗜 热 丝 孢 菌
Thermomyces lanuginosus 、 Geosmithia
cylindrospora 、埃莫森篮状菌 Talaromyces
emersonii、Talaromyces byssochlamydoides、黑
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等是可以在 50℃条件下
生长,属于嗜热真菌。
2.3 Y 培养基的 pH 调试结果
由表 1 可知,Y 培养基更适合于霉菌的培
养。将水浴锅的温度调到 50℃,把装有 200 mL
Y 培养基的锥形瓶放入水浴锅里,摇匀,测
培养基的 pH 为 6.09,逐渐加入乙酸,乙酸体
积为 70 µL 时,Y 培养基的 pH=5;180 µL 时,
表 1 发酵中真菌鉴定结果
Table1 Identification results of fungi during fermentation
菌株
Strain
培养基
Medium
温度(℃)
Temperature
来源
Source
最高同源性菌种
Closest relative
同源性(%)
Identity
LB-01 LB 25 AB305171 Aspergillus niger 98
LB-02 LB 25 EU314996 Aspergillus niger 99
LB-03 LB 25 GQ461899 Aspergillus tubingensis 99
LB-04 LB 37 FJ441004 Aspergillus awamori 99
LB-05 LB 50 AB305112 Rhizomucor pusilus 99
马丁氏-01 马丁氏 37 GQ461899 Aspergillus tubingensis 99
马丁氏-02 马丁氏 37 EU293849 Rhizomucor tauricus 99
马丁氏-03 马丁氏 37 FJ008987 Penicillium sp. 386 99
马丁氏-04 马丁氏 50 EU293849 Rhizomucor tauricus 99
马丁氏-05 马丁氏 50 EF468715 Thermomyces lanuginosus 100
YEPD-01 YEPD 25 GU258410 Aspergillus sp. LZ1 99
YEPD-02 YEPD 25 GU595033 Aspergillus sp.H4381 99
YEPD-03 YEPD 25 EF197999 Candida tropicalis 98
YEPD-04 YEPD 37 FM178321 Arxula adeninivorans 98
YEPD-05 YEPD 37 EF151436 Aspergillus awamori 99
YEPD-06 YEPD 37 EU440770 Aspergillus tubingensis 99
YEPD-07 YEPD 37 GQ461899 Aspergillus tubingensis 99
YEPD-08 YEPD 37 GU338398 Aspergillus niger 99
YEPD-09 YEPD 50 FJ389922 Talaromyces emersonii 98
YEPD-10 YEPD 50 AF033387 Talaromyces emersonii 99
YEPD-11 YEPD 50 AF033386 Geosmithia cylindrospora 99
YEPD-12 YEPD 50 AF033387 Talaromyces emersonii 99
YEPD-13 YEPD 50 EU021608 Talaromyces byssochlamydoides 99
YEPD-14 YEPD 50 GU338398 Aspergillus niger 99
MRS -01 MRS 25 GU082483 Aspergillus niger 99
MRS -02 MRS 25 FJ040211 Aspergillus niger 99
MRS -03 MRS 25 GU258410 Aspergillus sp. LZ1 99
MRS -04 MRS 25 GQ461899 Aspergillus tubingensis 99
MRS -05 MRS 50 AB305112 Rhizomucor pusilus 99
376 茶 叶 科 学 31 卷
pH=4.5;500 µL 时,pH=4;6 000 µL 时,pH=3。
2.4 几种嗜热菌生长情况
经过测试发现,整个渥堆过程中茶叶的 pH
变化范围为 3~6,渥堆温度在室温到 63℃之
间,图 4~图 7 是纯化得到的真菌,表 2 是这
几种真菌在渥堆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培养时间
为 72h,“+”代表可以生长,“-”代表不可以生
长。R、A、C、T 分别代表 Rhizomucor pusilus、
Aspergillus tubingensis、Candida tropicalis、
Talaromyces emersonii。
由表 2 可知,微小根毛霉生长温度范围为
25~55℃,pH 范围为 4.5~6,在 pH 为 5~6 时,
最适合生长。塔宾曲霉生长温度范围为
25~45℃,pH 范围为 4~6,在 pH 为 4.5~6 时,
最适合生长。热带假丝酵母生长温度范围为
25~45℃,pH 范围为 5~6 时,在 pH 为 6 时,
最适合生长。埃莫森篮状菌生长温度范围为
37~55℃,pH 范围为 4.5~6.0,在 pH 为 5 时,
最适合生长。
3 讨论
形态学的方法鉴定霉菌,主要是依据霉菌
的形态特征(尤其是有性生殖阶段的形态特
征),而霉菌的形态特征异常复杂,且少数形
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
不稳定,因此采用形态学的方法来鉴定霉菌,
结果历来就备受争议。如茯砖茶中冠突散囊
菌,采用形态学方法先后均鉴定为灰绿曲霉群
中的谢瓦氏曲霉 [8-9],直到后来通过扫描电镜
图片,才由齐祖同等 [10]确认为冠突散囊菌。
随着人们对普洱茶研究的深入,普洱茶中霉菌
种群形态学鉴定的结果也同样受到质疑。陈可
可等 [11]认为普洱茶部分样渥堆发酵过程中不
存在黑霉,这是对采用形态学方法把黑曲霉鉴
定为普洱茶优势真菌结果的质疑。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臭曲霉(Aspergillus foetidus)
是“黑曲霉组”的 3 种生理形态非常相似的真
菌 [11]。通过形态学的方法很难把它们彼此区
分[12-13]。
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是深入研究普洱茶,准确
鉴定普洱茶中微生物种群的最有效手段。霉菌的
分子鉴定采用的是霉菌 rDNA 片段测序和比对
技术,由于 rDNA 客观存在着广泛的保守区域,
增加了霉菌分子鉴定的可靠性。真菌 DNA 的碱
基组成遗传稳定,不易受环境影响,而且在生活
史任何阶段均可获得。ITS 区域在不同菌株间存
在丰富的变异,对 ITS 区进行序列分析不仅丰富
了真核生物核糖体基因 ITS 的序列信息,为真菌
的分类鉴定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14]。
本文研究应用了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将普洱茶
发酵一个周期中所有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鉴定,
并对提取的 4 种嗜热真菌在不同温度以及 pH 条
件下生长情况进行了实验。
本次研究采用无菌取样器,避免了外源性
杂菌污染,培养温度设置成了从室温到 60℃
的梯度温度培养。考虑到单独一种培养基的局
限性,尝试了用马丁氏培养基、Y 培养基、
MRS 培养基、LB 培养基 4 种功能完全不同的
表 2 微小根毛霉、塔宾曲霉、热带假丝酵母、埃莫森篮状菌的生长情况
Table2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pH on growth of Rhizomucor pusilus, Aspergillus tubingensis,
Candida tropicalis, Talaromyces emersonii Fungi
pH=3 pH=4 pH=4.5 pH=5 pH=6 温度(℃)
Temperature R A C T R A C T R A C T R A C T R A C T
25 - - - - - + - - + + - - + + + - + + + -
37 - - - - - + - - + + - + + + + + + + + +
45 - - - - - - - - + + - + + + + + + + + +
55 - - - - - - - - - - - + + - - + + - - +
65 - - - - - - - - - - - - - - - - - - - -
4 期 杨瑞娟,等:普洱茶渥堆发酵中嗜热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377
培养基对普洱茶渥堆发酵整个周期中的微生
物进行了培养,旨在更全面地分离出普洱茶渥
堆发酵中的微生物,在发酵周期中每天取样,
更细微地明确了微生物的变化。采用分子生物
学对菌种进行鉴定,较形态学鉴定的结果更加
具体准确。
本文把普洱茶发酵整个周期的物理指标
与微生物的变化紧密结合,准确地得到了整个
周期的微生物种类,并对提取到的几种嗜热真
菌在不同 pH 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
为嗜热菌产酶情况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有文章曾报道 [15],高温嗜热菌能够分泌
多种胞外酶,如蛋白酶、脂肪酶、果胶酶、纤
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植酸酶、
单宁酶、甾醇转化酶等,可能对普洱茶品质的
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已于发稿同时针对普
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的高温嗜热菌展开深入
研究。
致谢:本文承蒙云南省普洱茶树良种场丁
建平主任、赵远艳指导,在此谨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刘勤晋 . 普洱茶之科学读本 [M]. 广东 : 广东旅游出版社 ,
2005: 26-27.
[2] 陈宗道 , 周才琼 , 童华荣 . 茶叶化学工程学[M]. 重庆:西
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9: 180-181.
[3] 赵龙飞 , 周红杰 . 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初
探[J]. 商丘师范学院报报 , 2005, 21(2): 129- 133.
[4] 董坤 , 熊辛宇 , 蓝增全 .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类群分
析[J]. 现代农业科技 , 2009(1): 164-165.
图 4 微小根毛霉
Fig.4 Rhizomucor pusilus Fungi
图 5 塔宾曲霉
Fig. 5 Aspergillus tubingensis Fungi
图 6 热带假丝酵母
Fig.6 Candida tropicalis Fungi
图 7 埃莫森篮状菌
Fig. 7 Talaromyces emersonii Fungi
378 茶 叶 科 学 31 卷
[5] 刘勤晋 , 周才琼 , 许鸿亮 , 等 . 普洱茶的渥堆作用 [J]. 茶
叶科学 , 1986, 6(2): 55-56.
[6] 何国藩 , 林月蝉 , 徐祥福 . 广东普洱茶渥堆中细胞组织的
显微变化及微生物分析[J]. 茶叶科学 , 1987, 7(2): 54-57.
[7] 周红杰 , 李家华 , 赵龙飞 , 等 . 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
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 [J]. 茶叶科学 , 2004, 24(3):
212-218.
[8] 仓道平 , 温琼英 . 茯砖茶发酵中优势菌与有害菌类的分离
鉴定[J]. 茶叶通讯 , 1981(2): 12-14.
[9] 温琼英 . 茯砖茶中主要微生物的研究 [J]. 茶叶通讯 ,
1986(4): 19-21.
[10] 齐祖同 , 孙曾美 . 茯砖茶中优势菌群的鉴定[J]. 真菌学报 ,
1990, 9(3): 176-179.
[11] 陈可可 , 朱宏涛 , 王东 , 等 . 普洱熟茶后发酵加工过程中
曲霉菌的分离和鉴定 [J]. 云南植物研究 , 2006, 28(2):
l23-l26.
[12] Pitt J I, Hocking A D. Fungi and Food Spoilage[M].
Gaithersburg: Aspen Publishers Inc, 1999: 593.
[13] Samson RA, Hoekstra ES, Frisvad JC, et a1. Introduction to
Food and Airborne Fungi(6th edition)[M]. Utrecht:
Centraalbureau voor Schimmelcultures, 2002: 389.
[14] 陈凤毛 . 真菌 ITS 区序列结构及其应用[J]. 林业科技开发 ,
2007, 21(2): 5-7.
[15] Ramesh Maheshwari, Girish Bharadwaj, Mahalingeshwara K
Bhat, et al. Thermophilic Fungi: Their Physiology and
Enzymes[M].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2000, 64(3): 461-488.
中国历年茶叶出口量
万 t
年份 出口量 年份 出口量 年份 出口量 年份 出口量
1880 12.68 1900 8.37 1920 2.73 1940 4.32
1881 12.93 1901 7.00 1921 3.48 1941 1.67
1882 12.20 1902 9.19 1922 4.32 1942 0.83
1883 12.02 1903 10.15 1923 5.73 1943 0.78
1884 12.19 1904 8.78 1924 5.51 1944 0.65
1885 12.87 1905 8.28 1925 6.01 1945 0.48
1886 13.41 1906 8.49 1926 6.11 1946 0.64
1887 13.02 1907 9.74 1927 6.31 1947 2.12
1888 13.10 1908 9.53 1928 6.48 1948 2.23
1889 11.35 1909 10.15 1929 6.57 1949 2.17
1890 10.07 1910 10.53 1930 5.02 1950 1.96
1891 10.58 1911 9.94 1931 5.06 1951 2.79
1892 9.81 1912 9.05 1932 4.61 1952 2.74
1893 10.11 1913 9.36 1933 4.95 1953 2.17
1894 11.26 1914 10.03 1934 5.64 1954 2.46
1895 11.28 1915 11.76 1935 4.71 1955 3.41
1896 10.36 1916 10.31 1936 4.69 1956 4.07
1897 9.28 1917 7.79 1937 5.12 1957 4.16
1898 9.31 1918 3.42 1938 5.36 1958 4.75
1899 9.86 1919 5.05 1939 3.44 1959 4.98
数据来源:1949 年前数据从《世界茶业一百年》摘录整理,其余数据根据中国海关数据库资料整理。(待续)
(供稿:朱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