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村落内生秩序中的黄葛树研究——以云南坝村的地方性知识为例



全 文 :2008年第3期
· ·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社会学研究
2008年9月
第8卷 第3期
河 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JournalofHebeiUniversityofEconomicsandTrade(ComprehensiveEdition)
Sep.2008
Vol.8No.3
收稿日期:2008-06-10
作者简介:易军(1979-),男,云南永善人,北方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律人类学。
村落内生秩序中的黄葛树研究
——以云南坝村的地方性知识为例
易 军
(北方民族大学 法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摘 要:黄葛在南方村落的社会化过程中,被村民赋予了非自然化的想象。人们不再以黄葛的功能来衡量、确定它
的意义,而是依靠人的行动来进行社会实践,使黄葛不断融入村落内部秩序之中,并把内部的地方性知识与它关联
起来。黄葛便成为村落社会中的“社会物”,在很多方面也是一种关于规范、习惯、信仰、崇拜、家族、纠纷、集体会议
等方面为背景和特色。事实上,黄葛是诸事项的一种象征性的符号。
关键词:黄葛;内生秩序;象征符号;意义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08)03-0092-06
一、黄葛的自然性与社会化
黄葛(大叶榕、万年阴、雀榕)属桑科,英文名
FicusvirensAit.var.sublanceolata(Miq.)Corner,落
叶大乔木,高20m~30m。树皮灰褐色,有明显突起的
皮孔;小枝韧皮纤维发达,有托叶环痕;有乳汁,树
冠伞状扁球形或半球形。其为榕树之一种,①常绿阔
叶,多生长在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华阳县志》
云:“黄葛,榕也..榕初生,如葛,缘木后,乃成树..蜀
多黄葛⋯⋯”。滇东北山区地带的山崖间、行道旁多
有黄葛,高大、深绿,古木参天;重庆本多黄葛树,以
前以“黄桷”用语代替“黄葛”,解放后定为市树,“黄
桷”用语积习已久,民间口语、某些文牍刊物仍持
“桷”而不变。但专业用语仍是“黄葛”。其他地方如
广西、湖南、福建等地都有黄葛。《乐府诗集·清商曲
辞二·前溪歌七》:“黄葛生烂熳,谁能断葛根。”李白
《黄葛篇》云: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幕。黄葛树一
名,最早出自宋乐史著《太平寰宇记》一书:“罗自县
(今四川峨眉山市)东南三十里,双树对植,围各两
三尺,上引横枝亘二丈,相接连理,庇荫百丈,其名
曰黄葛,号嘉树。”罗国均《巴县志》:黄葛实多寄生他
木,盖由于此后长大,无人移栽他所,其根遂缠绕他
树。无名氏《边州闻见录》说:“蜀多黄葛,宜宾学宫
前骑墙而生,根未及地已合抱,此树以某月种,每岁
必某月始芽。”
黄葛生命顽强,自古即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南方
生长,其主要用于燃料(枝和干)、肥料(叶)、药用
(叶和根)、用材(树身)等方面。因黄葛树木高大,树
叶浓密,固土吸水,常栽在官道、村落、行道和街市
等两侧。在村落屋前屋后、庭院之中,都能见到黄
葛,有的民居甚至掩映在黄葛的树影下,隐约可见。
早在古代,人们就了解黄葛的功用,《燕京岁时记·
换葛纱》:“每至六月,自暑伏日起至处暑日止,百官
皆服万丝帽、黄葛纱袍。”鲍溶《采葛行》云:春溪几
回葛花黄,黄麝引子山山香。葛丝茸茸春雪体,深涧
择泉清处洗。《谢赵王赉白罗袍袴启》:“披千金之暂
暖,弃百结之长寒,永无黄葛之嗟,方见青绫之重。”
黄葛借指亡国之君主。明夏完淳《大哀赋》:“乌衣则
披纶挥羽,黄葛则悬胆卧薪。”其他如药用、木炭等
亦有记载。因黄葛高大,散荫面积广,成为人们遮风
挡雨、避热纳凉的去处。从叶和根的药用性,到花和
树的观赏性,再到黄葛的可燃性及其行道树功能,
长期的功能化过程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文化部
分,黄葛在不断的文化赋予过程中,渐渐被人化了。
它的实用性和功能价值不断被弱化,或被隐藏,黄
葛作为“树”这一自然概念被取而代之的是其文化
符号的象征意义,这种符号性象征与人们的生活、
生产、宗教、禁忌和人际等有很大的关系。以树为符
92
DOI:10.14178/j.cnki.issn1673-1573.2008.03.017
· ·
号,黄葛渐成为“人”而非物。
对于符号的功能及其象征意义,以及围绕着符
号而建构的秩序问题,索绪尔曾经说过:“一个社会
所接受的任何表达手段,原则上都是以集体习惯,
或者同样可以说以约定俗成为基础。”[1]相对它们的
社会基础而言,习惯或俗成的实践是通过特定的符
号所指实现的,没有符号的所指,很多非成文性的
规范、禁忌或内在的隐含默契就无法言明出来,更
重要的是,像如中国村落这样伦理性浓厚的社会
中,符号更是一种对明示的替代,它会指向于特定
的规范和意义。“它在所指与能指之间有一点自然
联系的根基。象征法律的天平就不能随便用什么东
西,例如一辆车来代替。”[1]这也符合萨丕尔认为一
些历时性事实可以通过符号来延续,形成“经验的
直觉记录”,[2]用符号来记录经验的特殊的方式。那
么,我们通过符号及其所指向的意义,能够发现哪
些经验性知识呢?而这些经验又是在符号的运作中
如何“记录”而使村落中的每个人能直觉出来?对
此,我们通过对云南坝村的田野调查,以黄葛为符
号,揭示符号下掩藏的地方性知识及其负载的村落
内生秩序及关于本地“想象”的隐秘。坝村及在坝村
内的黄葛符合吉尔兹关于地方性知识的“想象”这
一特征,也符合萨丕尔的符号的“直觉记录”。考察
在这些地方性知识的“想象”和“直觉记录”中揭示
树的符号性意义。②
二、黄葛与村落习惯规范
(一)黄葛与伐木禁止规范
黄葛木质较重,含水量不高。为常见栽培的优
良乡土树种。喜温暖至高温湿润气候,略耐寒;阳
性,耐旱瘠峭岩,喜排水良好的酸性至中性和钙质
的壤土;抗风,抗大气污染。其生长迅速,萌芽力强,
根系发达,生势旺盛。这使得黄葛可燃性价值较高,
南方做饭主要依靠薪炭林作为主要的取火材源,但
薪炭林的可燃性不高,不如黄葛的热值大,燃烧时
间不能持久。而黄葛,树干粗大,高浓,且树干比重
最大,用树干劈为薪炭,是村落中常见的做法。但黄
葛作为薪炭,有严格的限制条件。首先,村落中只要
有其他替代的薪炭林,则黄葛就不得砍伐。除非迫
不得已,黄葛可以作为最后的材炭储备。即使如此,
靠近路边的行道黄葛严禁砍伐,那些被人化的黄
葛,或妖化、神化等的大黄葛,当然更不可碰触,尤
其是高龄黄葛,早已被虚构为神化的“人”,成为一
种崇拜的对象,不可亵渎,更不能砍折。事实上,黄
葛的禁伐,已经成为坝村社会中的一项习惯法。坝
村一位元姓的小伙子,把本村内一棵最古老的特大
黄葛的枝丫锯掉,原因是树叶阴盖了位于树下的他
的稻田,但后来却被村民骂其“不得好死”。原来那
棵树很庞大,5个人才能拉手合围,在村落中属于人
化之树,内附神气之树。在这种树身上,寄托着村民
的一些想象和向往。内涵着尊崇、祭拜等禁忌性的
因素。但本村的另外几棵黄葛被砍伐之后,却没有
遭受村民的指责和非难,主要是被砍伐的那些黄葛
生长时间不长,树身较小,没有“妖神”俯身,与本村
其他大树的地位差不多。这说明,一旦赋予了人化
的因素之后,黄葛树之间的文化功能、位阶和人化
程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二)行道树与习惯规范
黄葛除种植在家庭小院之外,很多种植在行道
旁。自古以来,不论是官道,或是民道,树都可以用
来表道,《国语·周语》鲁襄公曰:“周制有之曰,列树
以表道。”韦昭注:“列树以表道,且为城守之用也。”
“表”即标识、化界之意。在民道中,诸如南方山区的
赶集路、关隘、交叉路口等地方,黄葛因为高大阴
浓,可以为行路人遮阴避息,而且树龄较长,避免其
常枯常换。在南方作为行道树便成为必然选择。黄
葛在行道上的设置不是随意安排的,而是根据一定
的长度、坡度和弯度这三个尺度来衡量。坡度平缓,
则树与树之间的距离较远;坡度陡峭,则两树之间
的距离较近;弯度较大者的两树间的距离近,弯度
小的距离远。这样主要考虑到赶路人之体力消耗而
需要“歇气”。每一棵黄葛树下就是赶路人的“驿
站”,即歇气站。从此站到下一站,无须计算时间和
路程,只要看看上面那棵巨大的黄葛就知道有多
远。如果遇到赶场天,每棵树下的歇气站就会聚集
很多村民,他们在歇气的时候,谈天说地,唠家常,
说往事,讨论一些村内事项。这个时候,歇气站就成
了一个临时拼凑组合的秩序场域。黄葛树,成了赶
集人的一个预期符号,赶集回来的人背负着全家人
的希望,通过从一棵黄葛下的歇气站到另一棵黄葛
下的歇气站,不断进行着阶段性的接近,最后到达
家这个终点。黄葛便在每个过路人那里内化为一种
符号,寄托期望,托付行人的安全,并成为遮风挡雨
的伞和庇护所。行道上的黄葛树根下,都设置了菩
萨坐像,粘贴一些福佑的语言。
由于行道树成为过路人的歇气站,人化的因素
社会学研究 易 军 村落内生秩序中的黄葛树研究
93
2008年第3期
· ·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更加丰富了。很多常年在外的人,离家前总会贴上
一些符在黄葛树根上,祈求他们“一路平安”;而在
外打工而很少回来的人,他们的家人也会贴上这样
的符,福佑自己的亲人在外平安;村民的孩子身体
不好,或总认为“不顺利”,都会买一些红布搭在黄
葛树根下的菩萨像头上,这也是一种祈福。
正因为黄葛的行道树功能,它被人们所寄托一
种安全、幸福、实现一个阶段性的预期的象征符号,
赋予了特定的文化现象,建构了以此为核心的社会
秩序。对于这种人化的事实,一旦现实生活中出现
了违背这些基本的村落观念的行为,其遭受的责难
就可想而知了。首先,行道黄葛被公共化了。坝村的
所有山林植物除了黄葛之外,由各家庭所分,而行
道黄葛的这些功能,它不是哪一家哪一个人的财
产,而是所有人心目中的精神符号。这样,只要对黄
葛的任何砍伐、攀折、切割与涂鸦等行为,都被认为
伤害了人的精神寄托、文化想象和内在秩序观念,
是对过路人和乡人的玷污和侮辱。甚至,那些想爬
上黄葛树捅马蜂窝的人,都会被村内人或过路人
呵斥和谴责。他们通常不会告诉你呵斥的理由。他
们也不好表达这种理由,一种模糊而抽象的理由,
但他们发展出了一套反过来用“所指”暗含着一种
“经验的直觉”,我们可称之为“观念想象”的东西,
甚至他们能从黄葛树身上的“痕迹”来揭示一种关
于行路禁忌、习惯、俗成性的规则,给那些对此方
面的无知者一种规范性的“印象”。虽然,在行道上
的“过路”这一行动并不是出现在熟人社会中,但
通过可以用一个现时生效的责难和谴责,使那些
“亵渎”树的人或不了解地方性知识的人产生一种
与村落人共同的“观念”,并举一反三,口耳相传,
经验传习,以转变成规范的“特殊推导”的逻辑方
式,把习惯和俗成的创造变成一种“法律”式的规
范实践。我们可以说它属于习惯法。我所调查的坝
村的所有行道上的黄葛树,发现黄葛旁边的树被
鞋脚磨得溜滑,但黄葛树却没有人上下的迹象,其
无不与此关联。
(三)黄葛的神化与习惯规范
除了行道黄葛之外,村落中还有最古老的黄
葛,如前文提到的那些树龄最长、树身最大、遮盖
面积和成荫面积最广的黄葛,它作为树的含义已
经不重要了,取而代之的是它在村落生活秩序的
意义问题。但是,成为村落生活的符号性的黄葛仅
有一棵,它的树龄最长,迄今为止已经有五百多
年,而且遮盖的面积在云南都数前列,从十几千米
外就能清楚看到它那巨大的身影。它的地位位置正
处于坝村的中心,树根下有一股巨大的山泉水汩汩
而出,那是全村的主要饮用水源。每天每家每户都
有人去那里挑水。这里也就成了村落群众集会、化
解纠纷、执行规范等事项的主要场所。以黄葛树为
核心的大约几百平方米的地理空间,是整个村落的
政治权力表达、关系互动、生活秩序变化、村落重大
新闻发生和形成的场域。这也就成了村落内部秩序
和习惯规范生成的主要原始地域。之所以最古老最
大的黄葛成为村落的主要行动场所,是这种树被人
们认为“长寿意味着神圣”,尤其是注意到,人自身
生命之短促,导致人们对这种长命树(不死树)产生
敬畏之感。在自然崇拜时代,老树有灵气的观念会
很容易产生。所以,那些古树经年不衰,早已成精,
或内附神气,有成仙得道的感觉。在这种崇拜的观
念下,任何人都会敬畏这些被神化的黄葛。与之相
关的禁忌、礼仪、习俗习惯等都牵连起来。坝村关于
黄葛的传说中,就有这样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一位砍柴人独自一人在山林里
砍材,备做一年的木炭。每天当他砍材回到住的地
方时,发现总有人帮他把饭做好。开初他不在意,以
为这是附近村民善良的帮忙。但当打听到附近并没
有人这样的时候,开始暗中观察事情的原委。有一
天,他假意又出去砍材,走到半路折回来,躲在一个
看不到的角落里。果不然不多久,房外传来一阵沙
沙声,只见一位漂亮的山女款步而来,熟练地把砍
柴人要吃的饭做好,然后一转眼便消失在林丛中。
砍柴人以前听说附近有山妖,心里一阵害怕,但从
山女为他做饭的善意来看,他稍许安心一些。于是,
他访问了附近的村民,说明了情况。附近的村民告
诉他,这是树妖,“他为了诱惑你,而给你好处,才能
接近你。待时机成熟,就会吃你。”为能除妖,村民自
动前来帮砍柴人。待树妖把饭做好之后,一位村民
向树妖射了一箭,树妖受伤落荒而逃。等大家追赶
出去寻找时,发现这只箭插在山坡上的一棵大黄葛
树干上,树身流出了大量的树汁,“那是妖血”。不多
久,那棵黄葛就焉枯了。大家终于相信,这树妖就是
黄葛的树龄太长成而变为了妖精。但村内的老人
说,不应当杀她,她其实是个好人,会转化为神。“我
们有罪”,这话的意思说,她会报应你的。果然不多
久,砍柴人在经过黄葛树下的时候,恰好大风吹断
了干枯的树枝,把砍柴人砸死了。
94
· ·
今天的坝村禁忌和习惯规则,很多都与这个传
说相关联。比如,树龄最高的黄葛树,是祭祀、敬天、
烧香拜神等仪式的主要对象。不得砍折树枝,不准
爬树,树及其阴盖的地域是公共的空间,不得种植,
也不得私自占有。如果违背了这些禁忌性的规范,
则造成的“孽”可能下场与传说中的砍柴人是一样
的,但实际中会遭人责骂和非难的处罚。我们之所
以把这种禁忌称之为习惯规范,是因为它的惩罚性
很特别,不同于正式法律的国家机关执行和家族法
中的权威执行,禁忌的惩罚是“神或妖”。不同人化
的“经验的直觉表达”,这里的规范属于超验性的心
理暗示,前者是依靠实践认知的理解得来的知识,
而后者是依靠“先知”的超验性理解得来的知识。事
实如此,当你不管是远观或就近仰望,你都会发现
高大而古木参天的黄葛有一种神意般的威严感,一
种肃穆而又蕴含着虎威的树之霸气,岩风佛叶,发
出阵阵“呼呼”之声,村落内禁忌和信仰性的东西附
载在它身上理所当然了。
三、黄葛与村落纠纷解决
村落秩序大多属于内生秩序,其中的纠纷多在
村落内部解决。因此纠纷解决方式就具有本地“想
象”和特色的背景,一种符合本地情景的地方性方
式。除了依靠村落权威来调解之外,一些不愿第三
方介入的纠纷当事人,都会内部私力化解。比如有
关偷窃事项中找不到证据而只能怀疑的纠纷,当事
人就会在黄葛树下杀鸡祭树诅咒发誓。通常由失物
者出两只公鸡,双方商议选定特殊的时日,在黄葛
树下饮鸡血,共同面对黄葛树根发誓:如果我偷了
他家的东西,我将被树神惩罚;而对方会说,如果我
错怪了他,我将被树神惩罚。这里说的惩罚,其实就
是上述传说中的树妖对砍柴人的处罚。由于这种惩
罚属于死的一种,大家不愿提到“死”这个字,只能
说“将被树神惩罚”,但很显然,双方都是心知肚明
的理解。发誓之后的偷盗鸡事件将豁然而止,事情
未被解决,但秩序已然恢复。
以黄葛为核心展开的场域——人的集群,是一
个熟人社会条件下的共生秩序,甚至树下就是一个
公共集合场所。在这个秩序内,大家相互了解,彼此
认识,日常生活秩序主要由人情、面子、关系等因素
支撑,解决的很多方式都是非正式性的。黄宗智先
生也认为纠纷解决中的“人情的主要实践意义是维
持人们之间关系的和谐,而理所关心的则是世俗和
常识意义上的是非对错,如道理这个日常用语所
示”。最为关键的是,“村民们最为关切的是通过妥协
来维护相互之间的友善关系,因为大家不得不生活
在一个朝夕相处的封闭的社群之中”。妥协也成为维
护面子的一个良好的办法。[3]正如坝村一样,村内的
任何人其实都不愿把事情搞得太大太复杂化,到一
定的程度就应当停止。也即,纠纷的程度必须有一个
底线,任何纠纷都不能超越这个底线,程度上保持在
这个底线内。再大的纠纷只能维持在一定的度内,这
是一项重要的规则。那么这个底线和度是什么呢?就
是非暴力、非敌对和不诉交正式法律。
坝村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村落。这也是本村如果
遇到群体的利益争议时很难通过个人的力量来化
解的原因,在这方面缺乏独立公正处理而且被大家
认可的权威性力量,即使是村长,尤其一些人认为
他带有家族和个人所属集团利益倾向的偏见,不太
认同他的意见(但是在其他事务方面还是具有高度
权威的,也获得了村内群众的认可。)。以此看来,
对于这种纠纷的解决还得以“解铃还需系铃人”的
老办法,那就是群体间的争议依靠群体本身的合
意,则称之为群体的合意解决。③群体合意解决的空
间就在黄葛树下,全村的重大事项在村长的召集
下,把村内的主要人物集合在这里,一起讨论,一起
决定。黄葛树及其周围成为纠纷解决的地方,它如
同一个“法庭”,大家彼此都知道,那是化解争议的
地方。
除群体的合意解决之外,一些涉及家庭内部的
争议也会在这里处理,像婆媳关系,经常有婆媳指
手画脚走到树下,一方高声地说:“你当着黄葛的
面,你敢说你在背后没骂我?”⋯⋯但并非所有的家
庭矛盾都在这里解决,相反,“家丑不可外传”是这
里的习惯规范,除非严重到依靠家庭私力不能解决
的情况下,才去黄葛树下对树“请誓”,但那时双方
的关系已经很严重了。黄葛成为关系矛盾的一种
“润滑剂”,弥合双方而不是走向裂变的关键符号。
有些“相邻关系”的纠纷,村内的一些学究型、权威
性、村长或村主任等人物都可成为调解人,他们是
践行地方性知识的核心人物。调解场所就在黄葛树
根下,调解人背对树根,面向当事人,谈天、争论、抽
烟、嗑瓜子等一并出现,不知不觉事情办妥了。甚至
了解本地特色的县法院法官,在“马背上的法庭”的
调解中,国徽就挂在黄葛树根上,别具情趣。把正式
法律的实践融合在这层地方性知识的想象之中,或
社会学研究 易 军 村落内生秩序中的黄葛树研究
95
2008年第3期
· ·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借用了黄葛的神性,加深村民对法律的信仰。这恰
好使地方性知识与正式法律契合在一起,黄葛树下
的纠纷解决就是最好的路径。
四、黄葛与地方性知识的实践
黄葛除了成为解决纠纷的空间地点之外,还是
一些内生秩序中知识实践的主要场域。它主要表现
在:一是集体开会。村落会议大多具有集体性,在坝
村的会议都是集体会议,尤其是以队为单位的集体
会议,全村落每家出一个人,在村长或队长的召集
之下在黄葛树下开会,决定村内的重大事项。它也
是村民了解国家政策、传达村内意见的主要渠道。
开会既体现了村落内生秩序的民主性,又是一个制
定、执行内部事务计划的方式。开会不在会议本身,
而在于会议背后的规范执行;二是规范公开性的表
达。很多情况下,要想把全村或全队的人召集在一
起是很难的。不能开会的时候,就以公开性的方式
传达,传达的地点在黄葛树下,通常黄葛树的侧根
上就粘贴着村内的通知、通告村规民约以及上级文
件,大家都能看得到和学习。这样,黄葛树也成了新
闻的发布场所,秩序生成的渊源。村民会在那里议
论,公开讨论,也成为一个自由表达的社会空间;三
是一些集体协作与互惠事项都在黄葛下形成。比如
村内分配国家的补助,村长会通过喇叭通知“在黄
葛树下集合”,大家自动前来领取。在村内进行集体
协作或某家需要帮忙的事项中,这里就是互惠与协
作的主要集合地。黄葛成为互助与协作的时空起
点,一种文化的象征意义;四是黄葛也成了原始崇
拜和信仰的对象之一,被纳入到村落的日常生活之
中。黄葛的树龄很长,尤其是那些大黄葛,这种不死
树和长命树给人敬畏,它就是长寿的代名词,对追
求高寿的人而言寓意深刻。村内老人都对黄葛敬
仰,每到逢年过节,他们都要前来烧纸,祈求长寿健
康;五是祭祀对象。这是黄葛被赋予神化的重要内
容。祭祀内容之一是对水的祭祀,黄葛树根下的山
泉清澈、干洁,富含多种矿物质,是村内最重要的饮
用水和灌溉水资源,这一资源被看作是黄葛赐予给
村民的恩惠。没有这山泉水,可能这里就没有高产
量的水稻和瓜果飘香的生活情景了;祭祀内容之二
是生命的安全、健康的祈佑、内生秩序的和谐、家庭
的祈福等诸项内容。祭祀既有村内集体组织的,也
有个别家庭自发行动的。每到过节之时,除了祭灶
神、地神、先祖之外,还要祭黄葛(行道黄葛另外)。
在祭祀之中形成的很多禁忌,具有强大的实效性,
而且都是义务性的,比如不能在树下堆火,以免怯
除生命,不能堆柴,那被当作是砍伐黄葛的一种寓
意。如果违反这些习惯,村民集体性地给违规者施
加各种关系上和利益上的压力,并且今后会失去在
这里祭祀的机会。
五、结论
1.在村落内生秩序中,黄葛是一种村落生活秩
序的符号,村民通过借助这种符号进行一种地方性
知识的实践性表达。以上述所考察的知识为核心,
村民围绕黄葛展开关系行动,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社
区场域。村内纠纷解决、规范执行、人际矛盾等都与
黄葛勾连起来。黄葛便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行动
所指,在纠纷解决、规范执行和人际矛盾方面,它被
人化了;在祭祀、崇拜方面,它被神化了。这些内生
秩序的生成和演化过程中,黄葛不断被牵连进来,
它相应地也从自然物到社会物的转变,从自然现象
到社会实体的转变,从地理植物到人文观念的转
变,从实用功能到秩序意义的转变。在这些转变过
程中,它的功能被隐去甚至消失,凸显的是它在内
生秩序中的意义,即地方性知识贯穿于整个村落内
生秩序并在村民心里深深扎根的意义。它成为了关
于生活、秩序的一种象征。
2.在村落内生秩序中,黄葛寄托村民的地方性
的本地人文观念。在对黄葛的人化过程中,村民会
把自身对生命、对世态的一些看法与黄葛的自然性
进行一定的衡量,构造一种意义的想象,得出了关
于从自然现象中得出的原始信仰、生命、生活、健康
和人际的符合本地情景的意义。意义会产生知识,
并以此展开行动。地方性知识植根于村落内每个人
的心目中,口耳相传下来,这便是地方性的人文观
念。黄葛成为这种知识和观念的渊源,一种不可缺
少的构成。很多关于村民的话语、生活笑谈、劳作、
关系互动、集体协作机制等意义性的知识都或多或
少与黄葛关联。
3.在村落内生秩序中,黄葛是执行习惯规范的
一种象征性工具。对黄葛发誓的纠纷解决中,树充
当了一个正义的想象和对事实确定性的超验性假
定;在树下的调解案中,调解人背后的树便是一种
法的想象,黄葛及其周围空间充当了“法庭”的角
色,一个实现关系和解、秩序稳定、利益衡平的“法
治”环境。它被赋予了一些“正义想象”、“自然秩序”、
96
· ·
FicusLacorintheEndogenousOrderinYunnanVilages
YiJun
Abstrat:Inthesocializationofsouthernvilages,thevilagersatributedsupernaturalimaginationtoficuslacor.Insteadof
evaluatingthesignificanceoftheplantintermsofitsfunction,thevilagerssteadilyblendtheplantintotheirendogenous
orderthroughtheirownsocialpracticesandlinkthelocalknowledgewithficuslacor.Thustheplanthasbecomeasocialized
symbol.Inmanyaspectsofsociallife,ficuslacorisusedasthebackgroundandfeatureforsocialpractices,customs,belief,
worship,family,disputes,andcommunalmeetings.Asamateroffactthetreehasbecomeasymbolinthesociallife.
Keywords:ficuslacor;theendogenousorder;symbol;significance
“朴素的衡平”等原始的“法”的认识。
注释:
①黄葛干枝展开,冠阔浓阴,树姿壮观,绿荫效果好。落
叶期短,冬春之交落叶前叶变黄色,早春萌发新叶芽,似毛笔
状,接着展开嫩叶碧翠,春意盎然,夏秋季深绿色,季相变化
明显,是观芽、色叶、姿美蔽荫的主要骨干树种和招鸟树种。
宜作行道树、绿荫树和风景树。
②坝村的黄葛树不多,只有六棵。但这些树非常之大,其
中有四棵作为行道树,有两棵属于荒郊被遗弃的树,两棵中
一棵最大,是坝村村民生活的主要核心空间,我们说黄葛作
为地方性知识的符号所指,就是这棵树。
③群体的合意解决,其方式主要是开会,在村队长的主
持下,所有与纠纷有关联的人都参会,在会议上进行讨论(包
括争吵、议论、斗嘴甚至指手画脚等方式),达成一致认可的
解决办法。群体合意的纠纷解决方式,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
无法使纠纷更深入地矛盾化,群体间的制约是化解纠纷,不
使敌对的关键,坝村以往的很多看似严重的纠纷,经过群体
的合意之后,也能够很好地得到解决。事实上,群体性的纠纷
更能比少数人之间的纠纷通过合意解决。
参考文献:
[1]【奥】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5.
[2]【英】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5.
[3]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实践与表达
[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焦世玲
责任校对:杰 卿
社会学研究 易 军 村落内生秩序中的黄葛树研究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