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贝叶棕的生长习性和应用



全 文 :中国园艺文摘 年第 期
贝叶棕的生长习性和应用
李土荣 罗文扬 武丽琼 邓 旭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 广东 湛江
摘 要 贝叶棕是极具观赏价值的热带亚热带大型棕搁植物 。介绍贝叶棕的引种历史 、 形态特征 、 生长特性 、 观
赏价值 、 园林应用 、 文化传承及人工育苗栽培要点 。
关键词 贝叶棕 引种 习性 应用
贝叶棕 了, “ 万了矽日 是棕搁科贝叶
棕亚科 盯 贝叶棕属川的 一种常绿的极具观赏
价值的热带亚热带乔木型大型棕搁植物 , 我国古时称贝多
树 、 贝多罗树 、 思惟树等曰。该树种原产亚洲热带的印度 、
斯里 兰卡等地 一说是产 白孟加拉湾东南的印度属安得曼
群岛 , 在印度 、 斯里兰卡 、 缅甸 、 马来西亚 、 新
加坡及我国的西双版纳等地常见 。
我国的引种历史
据张译洪的考证 , 随着佛教在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 ,
此后陆续有印度僧人 , 携带贝叶经 ,
不远万里前来东一弘法 。而贝叶棕引种也在汉代 与 “贝叶
经 ” 同期传入我国 。到唐代中土已多有贝多罗树的记载 。
如 《酉阳杂组 》 前集卷 十八载 “ 《高山记 》 称篙高寺中
有思惟树 , 即贝多也 。 ” 另据 《花木志 》 记载 , 这是汉代
僧人从西域带来的贝多树种 种植在点山西峰之下 , 后长
成四株极 佰大的贝多树 。唐张乔作 《兴善 寺贝多树 》 诗 ,
唐代长安的著名寺庙兴善寺也有贝多树 。张译洪推测 当时
能生长于中上或许与历史上的气候环境有关。具体情况有
待进一步考证。
贝叶经沿南方丝绸之路的传播 是佛教影响西南少数
民族的重要途径 。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种植的贝叶棕随着
上座部佛教的传播 , 由印度经缅甸而被引入 , 至今已有
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国华南 、 东南及西南其它各省区也有
引种 。
贝叶棕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 `
贝叶一棕树 汽立 , 茎单生 , ,汽达 一 , 圆柱形 ,
白径约 一 。 茎 干有宿存叶基或环状叶一痕 。叶螺旋
状排 列 , 卜部叶柄 鞘 残浓粗 厚 , 上部叶 行喇鞘 残基常
“人 ” 全`形开裂 , 并有叶柄 鞘 痕深沟 。 卜柄 长 一 ,
宽 一 , 厚 一 , 断面三角形 , 具槽 , 边缘有
棕 黑色刺 , 幕部两侧 呈三角形 延长的中肋明显粗 ,
第一作者简介 李 荣 , 一 , 男 , 佰级农艺师 研究方向
为作物选 介种及热带园林花木司 。
项 目来源 `,央级公粉卜防干研院所从本科研业务费 热带亚热带
优 健花 ,卜异和,调杏 、 ` 利,试平, ,及应川 、 一 吕
长达 一 。 叶片扁圆形 , 叶厚革质 , 有光泽 , 长
一 一 , 宽 一 , 掌状深裂 , 裂片 一 片 ,
中央裂片披针 形或长线状披针形 , 长 一 , 宽
一 , 先端 裂 , 两侧边缘裂片较窄 , 仅宽 一 。
贝叶棕正常生长时每年抽叶 一 片 , 湿热季 一 月
抽生很快 , 平均每月能抽生叶片 一 片 , 冬季很少抽生新
叶 。抽叶至展开需经 一 。贝叶棕生命周期 一
年 , 一生只开 次花 , 整个植株开花结果后即死亡 。开花时
从花序抽生至果熟需 年左右。 一般 一 月开花 , 翌年 一
月果熟 。
贝叶棕雌雄同株 花序从树冠顶部抽生 , 呈塔形圆锥
体 。佛焰花序初期为纺锤形 , 后裂开 , 分枝花序从裂缝抽
出 , 共有 一 个 , 上部的分枝花序长约 , 而下部的
长达 一 , 整个花穗冠径达 一 花小 , 乳白色。
花尊杯状 , 裂 , 花瓣 雄蕊 , 花丝钻形 子房 室 ,
花柱短 , 钻形 , 柱头小 。果实圆球形 , 肉质 , 一 聚生 ,
基部具 个小瘤状突起 不育心皮残余 , 淡灰绿色 , 直径
一 鲜果重平均 粒 , 内含种 子 粒 。种子球
形或长圆形 , 胚乳均匀 , 胚螺旋形。
贝叶棕的观赏价值 与应用
贝叶棕的观赏价值
贝叶棕的树高可达 一 , 树干百径 一 单
干型 , 树干通 直 叶柄刚韧 叶片宽大坚挺 柔韧光滑 。树
冠像一把巨伞 , 枝叶呈放射状分布 , 叶片如掌状张开 , 巨
大的扇形叶片和雄伟的树干构成独具魅 力的热带景观 , 是
热带亚热带地区绿化环境和极具佛教文化子秘色彩的优 良
树种。
贝叶棕还是开花最雄伟壮观的棕搁树种之 一。 贝叶棕
开花从树顶伸出花序 , 含苞时 如笋破上向 , 在树冠顶
上傲视天空 。分枝花穗向四旁分生 , 盛花时花序可伸展
一 , 十分壮观 。花色乳 自 , 一树繁花有数千万朵 , 整
个花穗可重达 。
开花后结的果实如串珠般悬挂在花穗枝上 , 极为美
观 。果熟后种子散落在树一的周围 , 在适宜条件下一般经
一 可发芽 。母株开花后调零而枯死 , 幼苗就在母树
的周边大量萌生 。 年荃诞 节前后在新加坡植物园棕搁
谷 , 有两棵树龄 岁的棕 贝叶棕花同时盛开 , 展现从开
花 、 结果而后枯竭而死的奇异生态和传种接代壮丽丰姿 。
一 一
CH 1N ES E HOR T 1CU L TU RE AB S TRA CT S
3.2 园林应用
园林观赏应用是贝叶棕的最广泛用途 。西双版纳的贝
叶棕种植分布在寺庙前 、 公园中 、 村落内以及街道绿化
上 , 尤其在寺庙得到普遍应用 , 是当地佛教 “五树六花 ”
的五树之一 。广东湛江的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在上世纪
年代初曾引种种植 株 , 现保存 株。该植株的地面最大直
径达 树干上最小直径 , 树高约 , 矗立在该
所原办公楼的大门南边 , 给人一种庄重向上 、 昂然挺拔 、
充满活力的美感 。
文化传承的载体
贝叶经和菩提树 、 舍利子被佛教徒合称为 “三宝 ” 。
棕搁类植物中与佛教结缘的贝叶棕 , 它的叶片用水沤后可
以代纸 。古代印度人多用于书写佛经 , 将佛祖释迎牟尼等
的教义用铁笔刻于叶上 , 创造了流传千古的 “贝叶经 ” 。
据历史记载贝叶的使用和传播已有 多年 。
据考证 , , “ , 唐代佛教在士大夫中较为盛行 , 贝叶经
又称为 “贝编 ” 、 “贝多 ” 或简称 “贝叶 ” , 较多地见于
诗文之中。在贝叶经传播的同时 , 社会上还流传贝叶画 ,
被视为佛教绘画的珍品 。
信仰上座部佛教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 , 保存着丰富的
贝叶文化遗存 , 据称其中用贝叶刻就的经书就有 部之
多 , 内容涉及佛教经典 、 医学理论 、 文学艺术等 并形成
用傣文书写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贝叶经制作工艺 。贝叶经的
制作程序包括砍叶 、 水煮 、 晒干 、 压平 、 刻字 它是我国
国务院 年 月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 , 贝叶棕的叶片 、 叶柄 、 树干髓部及花果等也有
利用 , 如民间工艺品及药用 、 食用等用途困。
人工育苗与栽培
人工催芽
贝叶棕种子如同其它大型棕搁树 样 , 能在适宜环境
下自然更替 , 繁育后代。因此 , 人工育苗只要适当创造这
些种子的发芽环境 , 通过收集成熟的种子来培育种苗以供
栽培 。据罗文杨等报道 , 贝叶棕种子生命力较强 , 半年以
内的发芽率达 一 , 而室内沙藏 年可保持发芽率为
, 室内自然放置 年发芽率还有 。具体做法
贝叶棕鲜种子剥去外种皮置于 一 ℃温棚内进行催芽 ,
催芽基质为粗沙 。每天保持沙床湿润 , 胚开始萌动 ,
萌芽 , 萌动率 。催芽时埋沙过厚不利十萌发。
贝叶棕为半出土 、 单子叶筒状萌发类烈 , 经催芽先长
出胚根 , 胚根长可达 , 起初初生叶 鳞叶 包裹在 叶
鞘内 , 培养 左右初生叶 鳞叶 从子叶鞘内抽出 , 左
右第二片叶从鳞叶中抽出形成幼苗。
, 』、苗培育和种植
种子催芽到胚根长至 一 时即可移植到有混合营养
土的营养袋中 , 若胚根过长不利于移植成活 。由于贝叶棕
的根系长 , 苗期生长的须根少 , 因此要用较大的营 养袋 ,
高度要求 以上 。贝叶棕苗期生长缓慢 , 要加强肥水管
理 , 勤施薄肥 , 保持湿润 小苗期间适宜半荫蔽 冬季注
意防寒 。
当营养袋苗培育 年多 , 小苗已经长出并保持 一 片
叶时 , 移至大田种植 。大田要求选择在土层深厚 、 肥沃的
沙质壤土上种植 , 并施足腐熟的有机肥 , 推荐种植规格
。幼苗定植时不能伤根 , 定植后的前期适当遮荫
种植当年需精心护理 , 除去杂草 , 肥水勤施薄施 , 旱季增
加淋水 , 以保持土质疏松 、 湿润。 年后以水肥管理为主 。
一般培育 一 年 , 待贝叶棕长成粗壮的直径 , 有 一 的
树干时 , 就可以作为高级的园林苗木进行园林绿化应用 。
参考文献
【」刘海桑 ,一种新的棕搁科贝叶栋亚科的属的检索方法 〔月 石南
植物研究 , , 一
「 张泽洪 贝叶经的传播及其文化意义— 贝川文化与南方丝绸
之路 贵州民族研究 , , 一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引种棕钢图谱 广 州` 安徽科学技
术出版社 ,
〔 〕 罗文扬 , 胡建湘 ,韩弊 贝叶棕 一物学特性及繁殖栽培技术 〔 〕
安徽农学通报 , , 一
「 邓双文 从棕树到贝叶经 — 古老的树叶文化 【〕 森林 与人
类 , , ,
李广联 佛树贝叶棕 云南林业 , , 【 民
弓 加 肋 刀
一 亡 一 一
卯 己 ·
, , , , ,

。 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