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侧金盏花种子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动态变化特性



全 文 :书第 43卷 第 7期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l.43 No.7
2015年 7月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Jul. 2015
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DL13BA08)。
第一作者简介:孙颖,女,1979年 10 月生,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
院,副教授。E-mail:littlesuning@ 126.com。
通信作者:何淼,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E -mail:
hemiao_xu@ 126.com。
收稿日期:2014年 12月 3日。
责任编辑:任 俐。
侧金盏花种子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动态变化特性1)
孙颖 王阿香 杨雪 张晓娇 何淼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园林绿化事业局) (东北林业大学)
摘 要 以黑龙江省野生花卉侧金盏花的种子为试材,采用测量观察和生理试验方法,对其发育过程中形态
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开花后 0~40 d是侧金盏花种子形态建成的关键时期;开花后
30~40 d含水量下降速度很快;开花后 0~40 d是干质量快速积累阶段,40~50 d干质量趋于稳定;野生条件下采收
的侧金盏花种子较引种后采收的种子大;侧金盏花种子的种皮透水性较好;种子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
“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及 POD(过氧化物酶)活性呈“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
侧金盏花开花后 40~50 d达到生理成熟,是进行采收的最佳时期。
关键词 侧金盏花;种子;发育;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POD活性
分类号 S603.8;Q949.746.5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donis amurensis During Seed Development / /Sun Ying,Wang Ax-
iang,Yang Xu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P. R. China);Zhang Xiaojiao (Ordos Municipal Dong-
sheng Bureau of Landscape Garden) ;He Miao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15,43(7) :35-37,135.
We studied the morphological,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of seeds of Adonis amurensis Regel et Radde
during seed development in Heilongjiang,China.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he seed morphogenesis was 0-40 d. Water content
dropped rapidly in 30-40 d after blossom. Dry weigh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0-40 days and leveled off in 40-50 d after
blossom. The seeds under wild condition were bigger than those under artificial condition. The water permeability of testa
was good. Soluble sugar content presented an up-down-up trend.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and POD activity rose gradually in
0-20 d and then descend gradually. The seeds of A. amurensis would matured after 40-50 d of blossom.
Keywords Adonis amurensis;Seed;Development;Soluble sugar;Soluble protein;POD Dactivity
侧金盏花(Adonis amurensis Regel et Radde)是
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长在东北地区山坡
或山脚的灌木丛间、阔叶林下以及林缘地上[1],有
“林海雪莲”的美称。侧金盏花花期早,极度抗寒,
如在高寒地区进行应用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目
前,有关侧金盏花的研究集中在日本、俄罗斯和中
国,主要进行的是分类学[2-4]、生物学[5-7]和药物
学[8]方面的研究,种子发育的相关研究则很少。种
子的发育过程是植物个体发育的最初阶段,该阶段
是形成幼苗的必经之路,不仅可以影响种子本身的
特性,同时也直接关系到下一代是否能够正常发
育[9]。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侧金盏花种子发育过
程中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掌握侧金盏
花种子生产的基础数据,为获得优质、高产的侧金盏
花种子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材料为 2009 年从哈尔滨市帽儿山老山人
工林试验站引种至哈尔滨市东北林业大学苗圃的
300株侧金盏花。引种 2 a后,在侧金盏花花期选择
生长健壮,株高基本一致的植株进行挂牌。花朵开
放后记录同一天开放的花朵,以便获取同一发育时
期的试验材料。从开花后第 1 d 起,每 10 d 取样 1
次,每次取 30 个瘦果,直到种子成熟脱落。共取样
7次,持续 60 d。期间进行以下项目的试验测定。
种子外部形态的测定:在种子发育期,用游标卡
尺(精确到 0.01 mm)测量种子横径和纵径,每个取
样期随机测量 50粒,求取平均值。
种子干质量及含水量的测定:在种子发育期,随
机称取 100粒种子的质量,然后置于烘箱内(100±
4)℃烘干 4 h后称量,求取平均值即为种子干质量。
前后两次称质量的差值与烘干前的质量的比值即为
含水量。含水量 =((M2 -M3)/(M2 -M1) )×100%,
其中 M1 为最后 1 次恒质量时称量容器的质量;M2
为烘干前称量容器加上种子的质量;M3 为烘干后称
量容器加种子的质量。
种子吸水量的测定:选择成熟饱满的侧金盏花
种子 100粒,放于 24 ℃恒温箱中进行吸胀,每隔 1 h
取出用滤纸吸干种子表面的水分,称质量,记录,直
到吸水量不再增加。重复 3次,求取平均值。
种子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种子可溶性蛋白质
DOI:10.13759/j.cnki.dlxb.20150703.015
质量分数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 G-250染色法[10]184;
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测定采用张志良等[11]、李合
生[10]195的方法;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采用愈创木
酚法[10]164,根据情况做出适当调整。
野生及引种条件下侧金盏花成熟种子形态区
别:以采收的帽儿山老山人工林试验站野生的成熟
侧金盏花种子为对照,测量野生及引种条件下的成
熟种子横径、纵径及千粒质量。
采用 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
分析,并采用 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侧金盏花种子形态的动态变化
侧金盏花果实为聚合瘦果,每个瘦果内含有 1
粒种子。瘦果发育初期为绿色,具光泽;成熟时为黄
绿色,无光泽,表面有或无短柔毛。瘦果随熟随落,
果熟期在 5 月末。测量结果显示(表 1),侧金盏花
种子纵轴随着发育时间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加长,种
子发育 40 d左右纵轴长度达到最大值并趋于稳定,
平均长度为 4.06 mm。种子横轴在开花后 50 d 左右
达到最大并趋于稳定,平均长度为 2.91 mm。在开
花后 20 d 左右时,种子横、纵径逐渐接近,相差最
小,为 0.23 mm,随后纵径增长速度加快,横径增长
缓慢,种子形态逐渐变为长椭圆形。观察发现,开花
1周左右种子已显示形状,开始为浅绿色,花后 4 周
左右转为深绿色,质地较为坚硬,至花后 7 周左右,
种子变为黄绿色,并开始大量脱落。种子形态变化
结果表明:开花后 10~ 40 d 是侧金盏花种子形态建
成的关键时期。
表 1 侧金盏花种子形态动态变化
开花后
时间 /d
种子纵
径 /mm
种子横
径 /mm
种子干质
量 /mg·粒-1
种子含
水量 /%
0 1.54 1.27 2.37 92.00
10 1.84 1.45 3.18 91.19
20 2.68 2.45 4.04 88.10
30 3.48 2.58 4.93 71.02
40 4.06 2.89 5.99 48.17
50 4.05 2.91 6.34 30.64
60 4.10 2.87 6.23 28.56
侧金盏花种子的含水量在种子发育期间变化较
为迅速。开花后 0 ~ 50 d 含水量由 92.00%降低至
30.64%,日均下降速率为 1.23%。尤其是开花后 30~
40 d,含水量下降速度很快,日均下降速率达到 2.29%。
至花后 50 d,含水量下降速率放缓至 30%左右。含
水量的下降伴随着种子干物质质量的逐渐增加。开
花后 0~40 d是干物质快速积累阶段,种子干质量增
加较快。至开花后 40 d,平均干质量已达到 5.99 mg·
粒-1,开花后 40~50 d干质量增加速度降低,开花 50
d后种子干质量趋于稳定。
2.2 野生及引种条件下侧金盏花成熟种子形态
观测结果表明(表 2),野生条件下采收的侧金
盏花种子要比引种后采收的种子大。帽儿山老山人
工林实验站野生条件下采收的种子长 4.74 mm,宽
3.31 mm,而引种后采收的种子长 4.05 mm,宽 2.91
mm。两者的种子长度和宽度均差异显著(P<0.05)。
种子质量与种子大小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即引种
后采收的种子较野生条件下的种子质量小。
表 2 侧金盏花种子的相关形态指标
采收地点
种子纵
径 /mm
种子横
径 /mm
种子质量 /
mg·粒-1
东北林业大学苗圃(引种) 4.05a 2.91a 6.54a
帽儿山老山人工林试验站(野生) 4.74b 3.31b 7.15a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代表差异显著(P<0.05)。
2.3 侧金盏花种子的吸水特性
成熟种子的吸水过程包括快速吸水、滞缓吸水
以及吸水的再次增加 3 个必经阶段,而最后一个阶
段通常在种子发芽以后胚轴伸长时发生。侧金盏花
种子的吸水试验结果为:侧金盏花在初始吸水的 1 h
内吸水量最大,吸水速度最快,吸水率达 29.45%。
随后吸水量随吸水时间的增加呈小幅度地攀升,平
均每小时吸水率提高 7.22%。至吸水 4 h,吸水率达
51.11%。随后吸水率上升速率显著放缓,平均每小
时吸水率提高 1.03%。吸水 12 h 基本达到饱和,此
时吸水率为 59.36%。这说明了侧金盏花种子的种
皮透水性较好,种皮几乎不可能是侧金盏花种子发
芽率低的因素。同时,试验未发现侧金盏花有再次
吸水过程,说明其成熟种子已经进入休眠状态。
2.4 侧金盏花种子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
数及 POD活性的动态变化
侧金盏花种子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
“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表 3)。开花后 10~
20 d糖质量分数消耗程度较高,降为最低(2.44 mg·
g-1) ,随后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有较明显的提高,至开
花后 40 d可溶性糖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值(8.60 mg·
g-1) ,此上升阶段持续 20 d左右,之后又明显下降直
至种子成熟,开花后 50 d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为 5.73
mg·g-1。
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在种子发育期间呈“上
升-下降”的变化趋势(表 3)。种子发育前 20 d,蛋
白质合成速度比较缓慢,发育 30 d 时蛋白质质量分
数达到最高,为 8.11 mg·g-1,随后开始缓慢代谢,
直至种子成熟,发育 50 d时蛋白质质量分数为 6.65
mg·g-1。
63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3卷
POD活性在种子发育期间呈“上升-下降”的规
律性变化(表 3)。开花后 0~10 d,种子 POD活性基
本不变,20 d左右 POD活性达到最大,为 11.33 U·
g-1·min-1,随后 POD活性开始逐步下降,至 50 d时
降为最低,为 5.62 U·g-1·min-1。
表 3 侧金盏花种子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质
量分数及 POD活性变化
开花时
间 /d
可溶性糖质量
分数 /mg·g-1
可溶性蛋白质质
量分数 /mg·g-1
POD活性 /
U·g-1·min-1
0 4.51 6.89 5.91
10 4.28 7.21 6.56
20 2.44 7.77 11.33
30 4.37 8.11 7.84
40 8.60 7.56 6.66
50 5.73 6.65 5.62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 4) ,侧金盏花种子发育
过程中,种子纵径与横径呈显著正相关;而种子长度
与种子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种子干质量呈显著
正相关;种子含水量与种子干质量呈显著负相关。
其余各项目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表 4 发育过程中种子大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质量
分数,POD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关因子
种子干
质量
种子含
水量
可溶性糖
质量分数
可溶性蛋白
质质量分数
种子
横径
种子
纵径
种子含水量 -0.964**
可溶性糖质量分数 0.492 -0.666
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 0.822 0.667 -0.170
种子横径 0.961** -0.931* 0.422 0.287
种子纵径 0.986** -0.993** 0.590 0.186 0.969**
POD活性 0.246 -0.078 -0.598 0.666 0.185 -0.051
注:* 表示在 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表示在 0.01 水平上差异
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种子大小是植物的一个相对稳定和关键的生活
史特征。它与种子传播及其他特性,如种子散布、幼
苗竞争能力、休眠、萌发、生长率、植物幼苗的大小、
花的大小、植物寿命以及种子库的持久性等均密切
相关[12-14]。一般来说,小种子的物种通常能产生更
多的种子,而大种子的植物通常产生更结实的幼苗。
侧金盏花平均每个聚合果实的种子数量约为 59 个,
单株种子粒数多,但种粒小且胚少,有分化,这是求
数量的繁殖策略。相关研究发现,种子的大小和植
物后天的生长有很重要的关系。一般来说,产生较
大种子的植物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阶段具有较大
优势,而产生较小种子的植物在逃避被动物采食和
形成持久的土壤种子库方面具有较大优势[15]。连
续多年的观察发现,侧金盏花的种子在自然状态下
散落后,常常 2~3 a后才陆续萌发,土壤种子库为侧
金盏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缓冲场所,使其能够适应
特殊的环境及变化,这成为侧金盏花植被更新的后
备动力。许多研究表明,持久种子库更有利于植物
在恶劣环境下生存。因为在高寒地区,种子捕食者
和真菌的多样性均较低,而且低温可以降低种子胚
胎代谢率和种子贮藏的消耗,延长种子寿命[16-17]。
另一方面,持久的种子库中的种子可以在土壤中保
存更长的时间,以便等候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最
佳外界环境,提高幼苗建成的成功率[18]。
环境条件的变化是种子大小变异的一个主要选
择压力,不但能直接改变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
同时还可能改变种子大小和幼苗生长特性之间的一
些关系[12,19-20]。研究发现,引种后的侧金盏花种子
与野生条件下的种子大小差异显著。野生的侧金盏
花种子较为饱满,储存的干物质更多,更适合在野外
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而引种后采收的侧金盏花种子
相对较小,储存的干物质相对少,于逆境环境中生长
能力较弱。
侧金盏花种子具有随熟随落的特点。种子采收
过早风干后不饱满,采收过晚种子脱落则造成采收
损失。因此,掌握其成熟时间成为成功采收的关键。
本研究结果表明,侧金盏花种子干质量增加的高峰
期出现在花后 30~ 40 d,开花后 50 d 左右干质量趋
于稳定;种子整个发育过程中,种子含水量持续下
降,下降速度最快的时期仍为花后 30 ~ 40 d。开花
后 50 d左右种子含水量为 30%左右,之后含水量降
低幅度降低。以上结果说明,侧金盏花种子在花后
40~50 d达到生理成熟,此时种子质地较为坚硬,色
泽黄绿,干质量趋于稳定,为适宜的采收期。
种子在发育期间的细胞增殖、胞质流动、物质合
成等活动都需要大量的能量。在开花 20 d 内,侧金
盏花种子可溶性糖质量分数降低很快,说明种子内
营养代谢过程中被大量利用,可能被用于淀粉的物
质生成。开花 20 d 后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又出现大
幅的攀升及逐步下降并趋于稳定,说明在种子成熟
过程中,各种糖类物质在不断的积累和转化。糖类
的积累与利用的调节,有利于种子在相对稳定的营
养环境下正常发育。侧金盏花种子成熟过程中蛋白
质的积累比较早,开花后即开始积累,开花后 30 d
左右达到最高值。POD 活性变化与蛋白质变化趋
势一致,它在种子发育初期的升高可以保护细胞膜
系统,使其免受活性氧或其他过氧化物自由基的伤
害,这种积累与种子成熟进程是一致的[21-23]。
(下转 135页)
73第 7期 孙颖,等:侧金盏花种子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动态变化特性
法的不同有关,已报道的成分中烷烃类非呈香类物质
较多[15-16]。而本试验检测得到的成分主要为醇类、
醛类、酯类等,分析原因应该与植物基因型、试验研究
方法以及植物生长环境等方面的不同有一定关系。
从挥发性物质质量分数看,2 种忍冬果实的挥
发性物质种类及质量分数存在较大的差异,对 2 种
果实风味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分有:反式-2-乙烯-1-
醇、芳樟醇、桉叶油醇、2-己烯醛、异戊酸叶醇酯、乙
酸反-2-己烯酯、3-庚烯等。这些成分的单个物质
的感觉阈值、数量、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对果实的风味
特征具有重要影响,如乙酸反-2-己烯酯为 GB 2760-
1996允许使用的食用香料。同时其他微量的酮类、
酯类、醛类等香气成分的质量分数和比例与蓝靛果
忍冬果实风味特征也有一定关系,如乙酸己酯有令
人愉快的水果香气,它的嗅觉域值一般都较低,香味
独特[17];β-紫罗兰酮是紫罗兰酮(又称香堇酮)的
一个异构体,根据双键位置在 β 位置而得名。β-紫
罗兰酮具有覆盆子的香气,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特
别是对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也是合成 VA
和 VE 的重要中间体,主要用于医药工业
[18-19]。文
中仅对金银忍冬和蓝靛果忍冬成熟果实的挥发性成
分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于忍冬果实不同成熟阶段的
挥发性成分的动态分析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王广树,周小平,袁升杰,等.金银忍冬果实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0,20(3) :211-213.
[2] 王玉莉,杨立,罗国安,等.金银忍冬果实非环烯醚萜苷类化学
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19(1) :51-54.
[3] Naugzemys D,Zilinskaite S,Denkovskij J. RAPD based study of
genetic variation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Lonicera germplasm ac-
cessions[J]. Biologija,2007,53:34-39.
[4] 张启昌,梁琦兰,夏新莉,等.蓝靛果忍冬茎段离体培养与植株
再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2(4) :126-130.
[5] 霍俊伟,睢薇,杨国慧,等.东北地区野生蓝靛果忍冬花部形态
变异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7) :21-24.
[6] 张海涛,张壮飞,黄晶,等.寒地蓝靛果品种蓓蕾引种栽培试验
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4) :74-76.
[7]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 72 卷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94-196.
[8] Terahara N,Sakanashi T,Tsukui A. Anthocyanins from the ber-
ries of Haskap,Lonicera caerulea L.[J]. Journal of Home Eco-
nomics of Japan,1993,44(3) :197-201.
[9] Tanaka T,Tanaka A.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asukappu berries in various cultivar and strains[J]. Jpn Soc Food
Sci Technol,1998,45:129-133.
[10] 栾志慧,邵殿坤,张启昌,等.蓝靛果忍冬茎次生木质部结构
[L].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35(12) :73-75,78.
[11] 周繇,朱俊义,于俊林,等.中国长白山观赏植物彩色图志
[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131.
[12] Sun Feng,Huo Junwei,Qin Dong. Establishment and optimiza-
tion of SRAP amplification system in Lonicara caerulea L.[J].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11,18(4) :26-31.
[13] 关崇新,李铁纯,回瑞华,等.顶空固相微萃取 GC-MS 分析水
果香气成分[J].辽宁师专学报,2008,10(2) :99-101.
[14] 胡劲光,刘延琳,宋建强,等.山茱萸鲜果香气成分的 GC-MS
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1) :
194-198.
[15] 吴信子,王思宏,南京熙,等.蓝锭果中挥发油成分的初探
[L].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5(2) :94-96.
[16] 姬晓灵,雍建平,汪岭.金银忍冬果实中挥发性成分的 GC-MS
分析[J].光谱实验室,2011,28(6) :3110-3111.
[17] 涂正顺,薛洁,常伟,等.吉林地区山葡萄果实香气成分的 GC /
MS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
(10) :66-70.
[18] 程劼,谢建春,孙宝国.超临界 CO2 流体色谱分离 α-紫罗兰酮
和 β-紫罗兰酮[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34(10):10-11,
16.
[19] 孙宝国.食用调香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56-
157.

(上接 37页)
参 考 文 献
[1] 王文采.中国植物志[M].科学出版社,1980:246-255.
[2] 王文采.侧金盏花属修订(一) [J].植物研究,1994,14(1) :1-
31.
[3] 王文采.侧金盏花属修订(二) [J].植物研究,1994,14(2) :108-
138.
[4] 李良千,张炳文.侧金盏花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J].植物研究,
1989,9(2) :123-137.
[5] 王乐忠,刘鸣远.东北侧金盏花属的研究[J].植物研究,1988,2
(8) :49.
[6] 刘娟,崔向微,张佐妹.东北地区侧金盏花的显微鉴定研究[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06,29(4) :24-25.
[7] 李欢,肖筝,王本全,等.侧金盏花组织培养及无性系建立的研
究[J].特产研究,2010,32(1) :22-28.
[8] 傅翔,张汉明.侧金盏花属植物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植物
资源与环境.1996,4(3) :56-60.
[9] 毛培胜,韩建国,王培.无芒雀麦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
化[J].中国草地,2001,23(1) :26-31.
[10] 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6:164-196.
[11] 张志良,瞿伟菁.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5:127-128.
[12] 武高林,杜国祯.植物种子大小与幼苗生长策略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 :191-197.
[13] Fenner M.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ed weight,ash content and
seedling growth in twenty-four species of Compositae[J]. New
Phytologist,1983,95(4) :697-706.
[14] Moles A T,Ackerly D D,Webb C O,et al. A brief history of
seed size[J]. Science,2005,307(5709) :576-580.
[15] 柯文山,钟章成,席红安,等.四川大头茶地理种群种子大小变
异及对萌发、幼苗特征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0,20(4) :
697-701.
[16] McGraw J B,Vawrek M C. The role of buried viable seeds in arc-
tic and alpine plant communities[M]∥Leck M A,Parker V T,
Simpson R L. Ecology of soil seed bank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9:91-106.
[17] Murdoch A J,Ellis R H,Dormancy,viability and longevity
[M]/ /Fenner M. Seeds:The ecology of regeneratoin in plant
communities. Wallingford:CABI Publishing,2000:183-214.
[18] Thompson K,Bakker J P,Bekker R M. The soil seed banks of
North West Europe:methodology,density and longevity[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26-32.
[19] 盛海燕,葛滢,常杰,等.环境因素对伞形科两种植物种子萌发
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4,24(2) :221-226.
[20] 徐亮,包维楷,何永华.4 个岷江柏种群的球果和种子形态特
征及其地理空间差异[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10
(6) :707-711.
[21] 毛培胜,韩建国,王培,等.无芒雀麦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
化变化[J].中国草地,2001,23(1) :26-31.
[22] 孙颖,卓丽环.百子莲种子发育生理生化特性[J].东北林业大
学学报,2010,38(5) :57-59.
[23] 韩建国,毛培胜,牛忠联,等.老芒麦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
化变化[J].草地学报,2000,8(4) :237-244.
531第 7期 李金英,等:2种忍冬果实挥发性物质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