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应重视我国原有籽粒览千穗谷的研究
宋湛庆
我国原有的籽拉觅在古代称 为千穗谷 , 已有四百年左右的种植历 史。 千 穗 谷 产量
高、 品质好 , 抗逆性强 , 古代在黄河 中下游地区常有种植 , 是一种 兼有根 、 蔬 、 药 、 饲
抖 、 和制怡糖等多用途的重要救荒作物 、 现在应时它引起重视 , 因其村培育我国新类型
的高产伏质粮食作物将会有重要作用。
籽粒芡 曾是古代印地安人的一种主要食物 , 由于十六世纪后西班牙人的侵入 , 遂使这种
当地的栽培作物逐渐被废弃而呈野生状态 。 现在为了开拓和培育出营养丰富的新类型的粮食
作物 , 前些年不少国家相继对籽粒览给以重视和进行研究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 R o d al 研究
中心 , 多年来就从芡属植物中进行选择和培育 , 目前已得到可以作为粮食作物和蔬菜作物种
植的某些优 良的籽粒芡品系 。
由于籽粒芜种子的蛋 白质 、 赖氨酸和脂肪含量远比常种的粮食作物为高 , 所以被认为是
一种值得提倡的作物 , 现在世界上只有墨西哥 、 尼泊尔和印度有小面积种植 。 我国前几年也
从国外引进了籽粒览进行试种 , 结果也表明这种作物在我国的适应性较 广 , 具 有 优 质 、 高
产 、 抗旱 、 耐盐的优点 , 所以也认为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作物 。
关于籽粒觅 , 一般都认为原产在墨西哥和中美州 , 我国只是在不久前才从国外引入 , 而
我国南方普遍种植的芡只有属于蔬菜类型的芜 。 事实上并非如此 , 因为根据我国历史文献的
有关记载 , 可以肯定我国原有 自已的籽粒芜 , 至少有四百年左右的种植历史 , 而且这种籽粒
宽产量高品质好 , 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 虽然多是零星种植 , 但分布地区却较广泛 ,
曾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救荒作物 , 现将它的历史情况作些介绍 。
在我国历史上籽粒览的名称是 “ 千穗谷 ” , 有关它的记载大约出现于明代后期至清代前
期 , 可以从地方志和古农书的两方面记载中看到它的踪迹 。
清代的地方 志 中 关 于千穗谷的记载不是个别的 , 如清雍正十二年 ( 17 3 4 ) 的 《山西通
志》 在有关宁武府的物产中就提到 “ 千穗谷 , 高 、 四 五尺 , 叶阔而尖 , 苗带赤色 , 其茎可作
杖 , 叶旁皆穗 , 故名 。 子碎小 、 光滑 、 粘而可食 ” 。 光绪十八年 ( 1 8 92 ) 的 《山西通志》 在
引了前志的有关材料后 , 还补充说 “ 案今人作怡多用之 , 叶嫩时亦可作蔬菜 , 味同览 ” , 并
指出当时 “ 千穗谷有赤 、 白二种 , 园圃多植之 ” 。 乾隆四十年 ( 1 7 7 5 ) 的山西 《大同府志 》
也有同样记载 。 而光绪五年 ( 1 8 7 9 ) 的河北 《保定府志稿》 中也说 “ 千穗谷小穗丛生 , 粒精
而 细 , 名 日玉米 , 家园间有之 ” 。 上述地方志的记载 , 可说明至迟在公元 1 7 3 4年之前 , 在山
西就有千穗谷的种植 , 较后在河北也有栽培 , 实际上可能千穗谷的种植时间还时早 , 分布的
范围还要广 , 因尚未及普查全国的地方志 , 故其种植时间和分布地区还不能全部弄清 。
一 6 4 一
清代的古农书中对籽粒芡的记载较为详细 , 最早的明确记载可能是四川什郁人张宗法在
乾隆时所撰的 《三农记》 , 在有关 “ 茱觅 ” 条中就引 《方土记》 一书的文字说 茱觅名 ” 千 稚
( 即穗 ) 谷 , 农人呼漫穗子 , 有青红二种 , 叶茎枝秸略与览同 , 但质糙味淡 , 不若觉美 。 苗
叶饲东易肥 , 摘即复生 。 子繁多 , 如粟米而扁 ,炒食香 同脂麻 , 粘糖怡甚佳 , 可碾面为糕 , 荒
年充饥 ” 。 至于其 “ 植艺 ” 之法也很简单 , 只是 “ 拣肥土 , 种子 、 苗生移植 , 粪水频浇 , 勤
锄 , 或老 l^J 收其子以备用 ” , 并指出它可作药用 , 其 “ 本性 ” 是 “ 味甘气凉 ,疏气畅血 , 宜忌
与芡同 ” , 而它的 “ 效方 ” 是 “ 暴痢 , 红者用红 , 白者用白 , 捣汁和蜜汤饮 ” , 这段记载说
明觅中之 “ 茱览 ” , 就是种粒繁多的 “ 千穗谷 ” , 除可作为蔬菜 、 饲料 、 药用外 , 其籽粒还
可磨粉作糕和做怡糖用 , 荒年可以此来救饥度荒 。 《三农记》 的作者张宗法于书前有乾隆二
十五年 ( 1 7 6 0 ) 的自序 , 同年四川文发堂即有刻本 , 很可能就是最初的原刻本 ,故 《三农记》
的成书年代至迟在公元 1 7 6 0年 。 至于 《三农记》 所引的 《方土记 ) 一书据伶屏亚 同 志在 其
《农作物史话》 中提到此书是十六世纪的著作。 同时 《方土记》 一书很可能就是四川地方性
的笔记杂考之类的书 , 且 《三农记》 的作者是四川什郁人 , 该书中有很多内容是介绍当时四
川的农业情况 , 所以引用 当地前人所著书中的农业资料是很 自然的事 , 如这种分析和推测不
误 , 则我国四川当在明代后期 , 至迟也在 1 7 60 年之前已有千穗谷这种籽粒芡的种植 。
后来 , 成书于清 “ 光绪丙申” ( 1 8 9 6 ) 年的 《救荒简易书》 对于千穗谷有更 详细 的 记
述 。 《救荒简易书》 的作者是河南滑县的生员郭云升 ,他 因见当时灾荒频烦而 民不聊生 ,所 以
亲自到不少地方访问调查 , 向老农请教各种救荒的方法和能种的救荒作物 , 并结合各地老农
的经备 , 将各种救荒措施汇集编著成此书 。 在此书中曾多次介绍千穗谷 , 把它视为一种很重
要的救荒作物。 如他首先指出 “ 尖叶觅菜于众觅之中 , 科最高 , 子最多 , 俗人呼为千穗谷 ,
即三农记所谓茱觅菜也 。 叶尖圃枝繁 , 甚宜擎食 , 俞擎俞茂” , 可 以 “ 月月擎食其叶 ” , 又
说 “ 千穗谷 , … … 世俗所谓尖叶觅菜也 。 茎高至八尺余 , 下垂之穗多不胜数 ” , 只要 “ 留其
老枝老斡 ,秋末取子 ,亩收五 、 六石 , 亦救荒之 良菜也 ” 。 说明千穗谷就是一种尖叶觅菜 , 它
植株高大 , 结穗甚多 , 每亩产量可达五 、 六石之多 , 产量很高 , 确是一种高产的籽粒芜。 同
时 , 《救荒简易书》 还介绍老农的经验说 “ 武定府老农 曰觅菜子可磨面 , 蒸为粘糕 。 竞州府
老农曰芡菜子可脱皮留米 , 脂麻滚糕 ” , 可见农民中早已把这种高产的籽粒芡作为 “ 救荒之
良菜 ” 来种植 。 同时 , 《救荒简易书》 还指出另一种 “ 园叶觅菜 , 于众觅之中 , 科次高 , 子
次多 , 俗人呼为米谷菜 , 即三农记所谓白览菜也 。 叶园而根旺 , 甚宜割食 ” , 可 “ 月月割其
苗。 六月以后 , 留以取子 , 亩收三 , 四石 , 亦救荒之 良菜也 ” 。 说明这种被称为 “ 米谷 ” 的
园叶览菜同尖叶觅菜千穗谷一样也是籽粒芡 , 不过产量比千穗谷略低 , 但每亩也 可 收 籽粒
三 、 四石之数 。 总之 , 根据 《救荒简易书》 的记载 , 当时有两种籽粒觅 , 一是尖叶 , 一是园
叶 , 前者红色 , 后者自色 , 这与 《方土记》 和光绪 《山西通志》 所 说有 “ 赤白二种 ” 的情况
一致 。 以上两种籽粒觅当时是利用其嫩枝叶为蔬菜以及为饲料 , 老时收籽为粮 , 是一种重要
的救荒作物 , 所以如光绪 《山西通志》 所说当时是 “ 园圃多植之” 。
更重要的是 《救荒简易书》 还从救荒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这二种籽粒芡的播种期和所能适
应的自然条件 。 在播种期方面 , 《救荒简易书 》 就指出这两种籽粒觅 , 如农历 “ 二月种 , 三
月即可食也 ” ; 如 “ 三月种 , 四月可 “ 食” , 如 “ 四月种 , 五月可食 ” , 如 “ 五月种 , 六月可
食 ” , 如 “ 六月种 , 七月可食 ” , 如 “ 七月种 , 八月可食” , 并指 出 “ 自二 月 至五月皆可
种” , 这是指正常的播种时期来说的 , 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 “ 正月种 ” , 至于农历六月和七
一 6 5 一
月种者都是 “ 救荒权宜之法也 ” 。 说明它们的播种期较长 , 种得越早 , 食其枝叶的时间越也
长 , 这都是为了救荒度灾的需要 。
至于在适应性和抗逆性方面 , 《救荒简是书》 则明确指出它们 “ 宜种碱地 ” , 并举 “ 阳
武县老农口尖 ( 园 ) 叶芡菜性耐碱” 的经验来说明 。 同时也指出 “ 宜种沙地 ” , 因 “沙地能
成 , 直隶 、 河南农民有种尖 ( 园 ) 叶芜菜于沙地者 ” ; 也 “ 宜种石地 ” , 因 “其发苗不借多
土 , 故宜种子石地 ” , 即使 “ 上如屋瓦覆霜者 ” 也能种 ; 又 “ 宜种淤地 ” , 因 “ 刚强淤地能
成尖 ( 园 ) 叶觅菜 ” , 亦 “ 宜种虫地 ” , 因 “ 尖 ( 园 ) 叶览菜 , 芽上无糖 , 虫不顾食也 ” ,
还 “ 宜种草地” , 因 “ 其科苗壮大 , 笼罩一切 ” , 故 “ 种于芜莽荒秽 中 , 万草俱为所掩 ” ,
所以 “ 草不能为之害也 ” ; 最后更指出 “ 宜种阴地 ” , 如 “ 田地向阴 , 或林所蔽 , 农民辄叹
棘手 , 若种尖 ( 园 ) 叶觅菜 , 必能茂盛 ” 。 总之说明他们的适应性和抗逆性都非常强 , 具有
耐旱 、 耐碱 、 耐痔 、 耐阴和抗虫 、 抗草的多方面优点 。
再从 《救荒简易书》 所反映当时种植千穗谷等籽粒芜的地区看 , 也是比较广泛的 , 如河
南及属于河南的阳武外 , 还有直隶 , 即今之河北 , 以及属于山东的武定和究州 。 如加上前述
地方志及古农书所说的山西和四川等 , 则可清楚地看出我国籽粒览在清代已主要在黄河中下
游地区种植 , 南方至少在四川也有分布。
综合历史 _ h有关我国原有籽粒览的情况来看 ,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 即 :
1
. 我国原有 “ 千穗谷 ” 和 “ 米谷 ” 等自已的籽粒觅 。
2
. 我国原有籽粒芡的种植至少已有四百年左右的历史。
3
. 我国原籽粒觅的历史分布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4
. 我国原有籽粒芡是兼有蔬菜和粮食作物的性质 , 是蔬 、 粮 、 药 、 饲料等多种用途的
重要救荒作物 。
5
. 我国原有籽粒览的籽粒产量相当高 , 每亩可达三 、 四石至五 、 六石之多。
6
. 我国原有籽粒览的品质和风味亦佳 , 具有粘性和香味 。
7
. 我国原有籽粒芡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 特别适合于干旱 、 瘩土和盐碱地区种
植 。
8
. 我国原有籽粒觅的播种期较长 , 春 、 夏 、 秋三季均能播种 。 栽培技术 同蔬菜芡 , 先
播种后移栽 , 注意多浇粪水和中耕就能丰收 。
我国历史上的千穗谷现左仍有 , 一般仍称其俗名千穗谷 , 而 内蒙的某些方又称其为 “御
谷 ” 。 千穗谷是属芡科的一种植物 , 正式的学名是 A m a r a n t h u s h y b i l d u s v a r . h y p o b h -
o n
dr i
a
cu
s 。 它原产于热带地区 、 我国很可能是其原产地之一 。 我国河 北 、 内蒙 、 四 川 , _云
~ , 一哪料璐玛男 .南等地至今仍有零星种植 , 但现在大多是作为观赏植物来栽培 , 因其茎叶柔软 , 可作家畜的
多汁饲料 , 其种子可食用外 , 还可作糖果用 。
鉴于我国原有的籽粒览千穗谷有很多优 良性状 , 所 以除前些年引进的外 , 应该更重视和
开展对千穗谷的研究 , 因为它们在我国已有长期种植的历史 , 更适应于我国的自然条件 , 这
对培育出我国 自已的新类型的高产优质粮食作物将会有重要作用 , 同时在北方早地农业中也
将会有它的贡献 , 为此建议有关科研单位对千穗谷给以必要的注意和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