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青海河湟谷地无芒雀麦和籽粒苋混播栽培措施探讨



全 文 :收稿日期:2008-11-28
田玉智 ,女 , 1970年生 ,本科 ,畜牧草原师。
青海河湟谷地无芒雀麦和籽粒
苋混播栽培措施探讨
田玉智
(青海省民和县草原工作站 ,青海民和 810800)
摘要 针对青海河湟谷地的自然和生产条件 , 采用三因素饱和 D-最优设计方法 , 以混播中籽粒苋比例 、EM
微肥不同浓度拌种 、播种行距为三因素 , 各因素的梯度设 5 个水平 ,组成 11 个混播方案 ,研究无芒雀麦和籽粒苋
混播人工草地栽培技术。结果表明 ,混播中籽粒苋比例是影响牧草产量的主要因子 , 牧草产量与混播中籽粒苋
比例成显著正相关(r=0.930 04 , v=3), 播种行距是影响牧草产量的次要因子 ,牧草产量与播种行距也成显著
正相关(r=0.910 27 , v=3), 多年生无芒雀麦和籽粒苋混播人工草地最佳混播中籽粒苋比例 、EM 微肥不同拌种
浓度 、播种行距分别为 18%~ 22%、0.8%~ 1%、30~ 34 cm。
关键词 饱和 D-最优设计;人工草地;混播比例;播种行距;无芒雀麦;籽粒苋;最优组合;EM 肥
  青海河湟谷地地处东经 100°54′~ 103°04′;北
纬 35°01′~ 37°24′区域内 ,属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
楔入的过渡带 ,植被盖度一般在 10%~ 50%左右 ,
土地面积 3.51×104 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 4.7%,
水土流失面积 2.6×104 km2 ,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
的 70.5%,人口约 370 万 ,占全省人口的 71.02%。
浅脑山是东部农区退耕还草项目实施的重点地区 ,
现已见成效 ,但利用和后期管理不妥 ,草群结构不合
理 ,春旱冬寒 ,撂荒地增多 ,杂毒草丛生 ,影响着生态
环境建设和畜牧业的增产增收 。
为了更好地保护东部农区的生态环境 ,巩固退
耕还草成果 ,恢复和改良退耕草地植被 ,防止水土流
失 ,发展种草养畜 ,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需
解决天然草场 、退耕草地退化等直接影响生态安全
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建立高产 、高效 、优质
的人工草地是解决饲草料供求季节不平衡 ,改善草
地生态环境和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1] 。
牧草混播优于单播 ,混播的种类组成和比例随地理
环境的不同而异 。籽粒苋[ 2-3] 是一种生态适应性广 ,
抗旱 、耐瘠薄 、耐盐碱 ,富含粗蛋白等营养 ,是牛 、羊 、
猪 、鸡的优质饲草饲料 ,对草群粗蛋白含量低的东部
农区建立人工草地 ,提高草地的产量及饲草品质具
有重要的意义 。为探索适宜于东部农区多年生禾草
和高蛋白牧草混播种植技术 ,防止单播牧草生长中
杂草威胁的主要问题 ,维持禾科牧草单播生产的稳
定性 ,提高第一性生产力。实践证明种草养畜是干
旱山区发展畜牧业的有效途径[ 4] 。以及适宜于撂
荒 、弃耕生境的退化草地 ,建植人工草地和植被的恢
复 ,长期利用与当年收益组合的混播人工群落提供
科学依据 。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民和县脑山地 ,位于河湟谷地 ,高寒
草甸之下 ,半干旱黄土丘陵地带的农业区 ,属典型的
高原大陆性气候 ,海拔 2 700 ~ 3 300 m ,气候温凉干
燥 ,年均气温 0 ~ 5 ℃左右 ,牧草生长期内≥5 ℃的
天数 90 ~ 165 d 、积温 1 400 ~ 2 300 ℃,年均降水量
390 ~ 600 mm ,年日照时数 2 500 ~ 2 900 h ,无霜期
200 ~ 245 d ,土壤为黑钙土 。
2 试验设计与实施
2.1 试验材料
无芒雀麦 Bromus inermis(引自青海省同德牧
草良种繁殖场);籽粒苋 Amaranthuas t rico lorl(引
·62· 饲料与营养 养殖与饲料 2009年第 2期DOI :10.13300/j.cnki.cn42-1648/s.2009.02.005
自山东菏泽)。
2.2 试验设计与实施
采用 3因素饱和 D—最优设计方案[ 5-6] ,安排混
播中籽粒苋比例(X 1)、EM 微肥[ 7.8] 不同浓度拌种
(X 2)、播种行距(X 3)三个因素为决策变量 ,试验因素
的设计水平编码见表 1最终以产量为目标函数进行
综合分析 , 将两因素分别安排在结构矩阵的 X 1 、
X 2 、X 3 列上 ,这列括号内的数字为编码值对应的自
然变量 ,进行试验时 ,仅以括号内的数字实施 ,其他
列均不参与实施 ,留作最后分析用 ,实施组合方案见
表 2 ,共设 11个处理 ,试验随机排列 ,设 3 次重复 ,
小区面积为(4.0 m×2.5 m)10 m2 。
表 1 三因素试验设计编码水平
因素 零水平变化区 水平编码-2.106 -0.751 0 -0.751 -2.106
X 1混播中籽粒笕比例/ % 20 4.75 10 16.43 20 23.57 30
X 2 EM 微肥不同浓度拌种/ % 0.8 0.38 0.4 0.52 0.8 1.1 1.2
X 3 播种行距/ cm 30 4.75 20 26.43 30 33.57 40
2.3 资料调查及分析方法
2005年 3月份对试材料无芒雀麦和籽粒苋进
行发芽试验 ,计算播种量和籽粒苋在混播中比例 , 4
月 12号播种 ,采用水平犁沟底撒播法[ 9] ,当年 8 月
15号进行取样测产 、称鲜草重量 , 取样面积为
0.5 m2(1 m ×0.5 m ),重复三次 ,对目标函数进行
分析 ,试验获得的数据按饱和 D-最优设计的数据处
理方法 ,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数学模型 ,进行全因子
模拟试验 ,共模拟出 11 个试验结果的预测值 Y ,因
饱和 D-最优设计的总自由度与回归自由度相等 ,故
不能预计误差和进行方差分析.对试验结果的精确
度只能用测定值和预测值间的相关系数来验证。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本试验选用混播中籽粒苋比例(X1)、EM 微肥
不同浓度拌种(X 2)、播种行距(X 3)三个因素下地上
部分牧草产量 y 为考查指标建立了数学模型:
y =422.25+37.72 x1 +2.7 x2 +11.84 x3 +
13.55 x1 x2 +7.86 x1 x 3 +0.963 x2 x3 -21.56 x21 -
13.57 x22 -16.05 x23 ,根据各水平的取值 ,得到牧草
产量的理论值Y ,得相关系数 R =0.961 7 ,达到极
显著水平 ,说明数学模型能准确反映客观规律 ,模型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3.2 因子的主次分析
因偏回归导数已经标准化 ,所以模型中一次项和
二次项系数的绝对值大小决定各因素的重要程度。
从结果可以看出 ,籽粒苋比例(X1)、EM 微肥不同浓
度拌种(X2)、播种行距(X3)三个决策变量中 ,籽粒苋
比例对多年生禾草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最大 ,
播种行距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次之 , EM 微肥不同浓
度拌种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最小(X1 >X3 >X2)。
表 2 最优设计结构矩阵及试验结果
试验号 结构矩阵
X1 X 2 X3
试验结果(风干草)
Y/(g·m-2) Y/(g·m-2)
1 0(20) 0(0.8) 2.106(40) 369.6 351.1
2 0(20) 0(0.8) -2.106(20) 282.2 326.1
3 -0.751(16.43) 2.106(1.2) 0.751(33.57) 288.7 302.8
4 2.106(30) 0.751(1.1) 0.751(33.57) 425.9 434.7
5 0.751(23.57) -2.106(0.4) 0.751(33.57) 341.8 353.9
6 -2.106(10) -0.751(0.52) 0.751(33.57) 228.4 245.8
7 0.751(23.57) 2.106(1.2) -0.751(26.43) 378.5 348.3
8 2.106(30) -0.751(0.52) -0.751(26.43) 340.2 345.1
9 -0.751(16.43) -2.106(0.4) -0.751(26.43) 326.4 325.3
10 -2.106(10) 0.751(1.1) -0.751(26.43) 217.1 214.1
11 0(20) 0(0.8) 0(30) 422.3 419.3
·63·养殖与饲料 2009年第 2期 饲料与营养
3.3 各单因子效应分析
混播中籽粒苋比例 、EM 微肥不同浓度拌种 、播
种行距各单因子对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 ,由数学
模型方程求得各因素对牧草产量影响的独立效应降
解式分别为:
y1 =422.25+37.72 x1 -21.56 x 21 , y2 =422.25
+2.7 x2 -13.57 x22 , y3 =422.25+11.84 x3 -
16.05 x23 。用降维法分别求得各单因子对地上部分
生物量的影响(见表 2和图 1)。
分别用不同水平的编码值代入各因素的降解
式得单因子效应分析结果(见表 3)。由表 3看出 ,
地上部分生物量与 X1 、X3两因素之间具有显著的
正相关 ,但虽与 X2因素之间呈正相关 ,相关性不显
著。
表 3 三因素取不同编码值的地上部分生物量
g/ 0.5 m2
因素 编码值(X i)-2.106 -0.751 0 0.751 2.106 相关系数
X 1 247.2 381.8 422.3 410.1 326.6 r=0.930 04
X 2 356.4 412.6 422.3 414.6 362.1 r=0.549 1
X 3 326.1 401.3 422.3 410.2 351.1 r=0.910 27
  混播中籽粒苋比例对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
产草量随籽粒苋比例增加而增大 ,当混播中籽粒苋
比例达到 20%时产草量最高 ,以后产草量随混播中
籽粒苋比例的增加而减少 。人工草地水土条件在适
宜于牧草生长的同时 ,也适宜于杂草的生长 ,人工草
地建植中二者合理混播 ,籽粒苋抗旱生长 ,抑制杂草
占优势保护禾草生长 ,中后期生长快 ,植株高大与无
芒雀麦的高度错落有致 ,高叶面积指数提高了光能
利用率 ,杂草减少 ,实现牧草群落的正演替 ,从而能
获得较高的产量。
EM 微肥不同浓度拌种对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
响;地上部分生物量随 EM 微肥拌种浓度逐渐增大
而增加 ,当 EM 微肥拌种浓度达到 0.8%时产草量
最高 ,以后产草量随 EM 微肥拌种浓度的增加而减
少。播种行距对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当播种行
距逐渐加大时 ,地上部分生物量也逐渐增大 ,播种行
距至 30 cm 时牧草产量达到最大 ,以后牧草产量随
播种行距的增加而减少 。因为种植密度大时 ,叶片
致密个体间互相遮阴 ,使部分植株光照不足 ,节间不
能得到充分发育。
3.4 混播中籽粒苋比例 、EM 微肥不同浓度拌种 、
播种行距优良组合方案的选择
  采用频数区间估计对优良的农艺措施组合进行
统筹安排 ,多指标主分量择优的方法 ,筛选出不同条
件下的 10套优良组合方案。优良组合方案的频数
分析 ,筛选出 10组优良组合方案 ,进行了综合分析
(表 4),获得保护多年生禾草草地建植又增加当年
牧草产量的混播种草最优 X1 、X 2 、X3 三因素农艺
措施 ,即 X 1 18 ~ 22%、X 2 0.7 ~ 1%、X 3 30 ~ 34 cm 。
表 4 最佳组合频数分析
编码值及
统计项
混播中籽粒笕比例/ %
次数 频率
EM 微肥不同浓度拌种/ %
次数 频率
播种行距/ cm
次数 频率
-2.106 0 0 0 0 0 0
-0.751 3 0.3 2 0.2 2 0.2
0 4 0.4 4 0.4 3 0.3
0.751 2 0.2 4 0.4 4 0.4
2.106 1 0.1 0 0 1 0.1
合计 10 1 10 1 10 1
平均值 0.135 5 0.150 2 0.360 8
标准差 0.614 022 0.414 932 0.614 233
标准误 0.194 171 0.131 213 0.194 237 5
95%置信度 -0.3037 15~ 0.574 715 -0.146 6~ 0.447 -0.055 945~ 0.777 545
最优农艺措施 18%~ 22% 0.7%~ 1% 30~ 34 cm
·64· 饲料与营养 养殖与饲料 2009年第 2期
青贮饲料不良发酵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李长庚 张自荣
(河南省唐河县畜牧局 ,河南唐河 473400)
  饲料青贮是解决青绿饲料来源 、满足家畜冬春
季节优质饲料供应的常用技术 。但是 ,长期以来 ,青
贮饲料的质量往往因水份 、糖份不适 ,密封不良等原
因 ,引起不良发酵 ,甚至霉变而不能用来饲养家畜 ,
造成巨大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本文通过大
量试验研究 ,总结出加酸 、加醛和半干青贮等青贮新
技术 ,有效抑制了青贮饲料中腐败细菌 、酪酸菌和霉
菌的生长 ,控制了青贮过程的不良发酵 ,确保了青贮
保鲜的效果 ,供饲养者选择应用。
1 加酸青贮
水份过高 、过低和豆科牧草等难贮原料 ,加一定
量无机酸 ,可使 pH 值迅速降至 3.0 ~ 3.5 ,腐败菌
和霉菌活动受抑制 , 促进青贮料迅速蜇实 ,正常发
酵 ,从而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 。加酸青贮分添加无
机酸和有机酸两种。
1.1 添加无机酸
对难贮原料可以加盐酸 、硫酸 、磷酸等无机酸 。
盐酸和硫酸腐蚀性强 ,对窖壁和用具有腐蚀作用 ,使
用时应小心。用法是 1份硫酸(或盐酸)加 5 份水 ,
配成稀酸 ,100 kg 青贮原料中加 5 ~ 6 kg 稀酸 。青
贮原料加酸的 ,很快下沉蜇实 ,停止呼吸作用 ,杀死
细菌 ,降低 pH 值 ,使青贮料质地变软。
试验证明 ,使用无机酸混合液青贮 ,其效果更
收稿日期:2009-01-13
李长庚 ,男 , 1969年生 ,大专 ,畜牧师。
  计算可得自由度DF=10-1=9 , t0 .05=2.262。
4 小结与讨论
(1)三因素饱和 D-最优设计是试验设计中精确
度较高的试验设计之一 ,其理论值与实测值之间具有
极高的相关性 ,本试验理论值与实测值之间具有极高
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达到 0.961 7 ,这说明建立数学模
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可以用来指导生产实践。
(2)通过对试验的分析 ,确定出在东部农区无芒
雀麦与籽粒苋混播种草中最佳籽粒苋播种比例
18%~ 22%,最佳 EM 微肥不同浓度拌种 0.7%~
1%,最佳播种行距 30 ~ 34 cm 。
(3)无芒雀麦与籽粒苋严格掌握合理的混播比
例 ,当籽粒苋比例过大 ,无芒雀麦在籽粒苋下部遮阴
过多 ,茎叶纤细变黄 ,有腐烂现象 ,影响无芒雀麦翌
年返青 ,达不到保护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的目的;比
例过小达不到防止杂草生长的目的 ,也影响草地生
物量和饲草品质;合理混播后二者共生 ,从而改善了
群体结构 ,提高了光 、热 、肥的利用 ,提高了饲草产量
和品质 ,促进了多年生人工草地的建植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自和.草原退化的后果及深层原因探讨[ J] .草业科学 , 1995 ,
12(6):1-5.
[ 2]  陆伊奇 ,德林.美国籽粒苋引种及饲喂奶牛试验初报[ J] .草业
科学 , 1989 , 6(4):57-62.
[ 3]  史国亮 , 张学成.籽粒苋在民和引种试验初报[ J] .青海草业 ,
1997 , 6(4):22-23.
[ 4]  杨三存 ,王子录.种草养畜是干旱山区发展畜牧业的有效途径
[ J] .青海草业 , 1998 , 7(2):47-48.
[ 5]  强中发.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 J] .青海农林科技 , 1989(2):
51-57.
[ 6]  徐中儒.农业试验最优回归设计[ M] .哈尔滨:黑龙江省科技出
版社 , 1988:43-216.
[ 7]  冷祥学 ,郭志宏.EM 在燕麦种植上的应用[ J] .青海草业 ,
2002 , 11(3):13-14.
[ 8]  林元哲 ,李维炯 ,倪永珍.有效微生物群(EM)对柠条出苗期生
长的影响[ J] .草与畜杂志 , 1998(3):20-21.
[ 9]  王子录 ,田玉智 ,杨国柱.民和县退耕还草有关技术问题的探讨
[ J] .草业科学 , 2002 , 19(6):17-20.
·65·养殖与饲料 2009年第 2期 饲料与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