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云南黄连的传统种植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价值



全 文 :生物多样性 2006, 14 (1): 79-86 doi: 10.1360/biodiv.050092
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 //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

——————————————————
收稿日期: 2005-04-21; 接受日期: 2005-09-25
基金项目: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3C0006M 和 2005C0053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102)、美国自然科学基金(DEB-0103795)和中国科学院知识
创新工程项目(KSCX2-SW-117)
*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long@mail.kib.ac.cn
·研究简报·
云南黄连的传统种植及其在生物多样性
保护中的价值
黄 骥 龙春林*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昆明 650204)
摘要: 运用民族植物学原理, 采用野外面上调查、定点社区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调查了云南西北部高
黎贡山地区傈僳族对云南黄连(Coptis teeta)的混农林种植历史和方式, 总结了他们认知、利用、管理和保护这一名
贵药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及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结果表明: 130年前, 傈僳族为了持续利用云南黄连,
以原始宗教信仰为基础, 逐渐形成了对云南黄连种植森林的禁忌崇拜, 通过“习惯法”、“头人”调解等来规范
对云南黄连的种植与管理, 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并且具有一定科学意义的种植、抚育和采收的黄连混农林可持
续利用种植系统。除非森林毁坏, 这种农地没有休耕期, 傈僳族超过50%的现金收入来源于云南黄连种植。相比
之下, 当地其他几种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物种多样性低得多, 比如, 几乎没有乔木层, 灌木的种类和盖度较
低等。草本层除作物外, 其他植物被挤到地角和田边。这种种植方法是使当地群众经济利益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得
到兼顾和协调发展的一个范例, 对于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经济植物的可持续利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 Coptis teeta, 高黎贡山, 民族植物学, 傈僳族, 混农林, 保护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of Coptis teeta and its values in biodiversity con-
servation
Ji Huang, Chunlin Long*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650204
Abstract: Coptis teeta is an economic medicinal plant which is well protected in Yunnan. Based on ethno-
botanical theory, combined with field study, community survey, and literature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his-
tory of cultivation and traditional management of C. teeta by local Lisu people in the Gaoligong Mountain
region, Yunnan. We studied the local people’s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in cultivating and utilizing this
plant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nce 130 years ago, in order to
sustain this important economic plant, Lisu people have developed a set of effective methods to cultivate,
manage and harvest it, and thus have formed a harmonic agroforestry system with higher species diversity
than other land-use types. In return, the cultivation of C. teeta has benefited local Lisu people, providing over
50% of their cash income. This kind of land-use provides a good example of effectively protecting ecosys-
tems without ruining local people’s profit.
Key words: Coptis teeta, Gaoligong Mountains, ethnobotany, Lisu people, agroforestry, conservation

云南黄连(Coptis teeta)是我国传统中药黄连的
原植物之一(诚静蓉等, 1965), 商品名为云连, 始载
于明代兰茂的《滇南本草》, 《清宫医案》将其列
为极品。在印度和孟加拉国, 民间将其具有苦味的
根茎作为药物广泛使用也有相当悠久的历史(Sir
Hooker, 1875; Pandit & Babu, 1998)。我国对黄连属
80 生 物 多 样 性 Biodiversity Science 第 14 卷
植物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植物化学、生药学和商品黄
连(C. chinensis)的栽培技术方面(黄正方等, 1994;
兰进等, 2001), 对于其基础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只有
零星报道(肖培根, 1980; 李正理和李荣敖, 1985; 杨
建民, 1990)。而将其作为一种非木材森林产品进行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综合研究更是未见报道, 这与
其经济价值和濒危状况极不相称。
2003年以来, 黄骥等(2004)在滇西北怒江傈僳
族自治州境内高黎贡山地区对云南黄连进行了较
为深入的保护生物学研究, 发现在云南境内, 云南
黄连分布于高黎贡山全境和毗邻的碧罗雪山部分
地区(98˚08′–98˚52′E, 24˚40′–28˚30′N), 其中野生
居群仅分布在高黎贡山北部怒江州贡山县人为活
动很少的独龙、莫切望和孔当3个乡以及高黎贡山
南部西坡的保山市腾冲县西北部明光、古永、滇滩
3个乡镇中缅边界两侧的狭小区域。海拔2,600-
3,400 m, 居群小而分散, 整体数量已很少, 其中以
独龙和明光两个乡最为集中。缅甸一侧大规模的伐
木活动已经渐渐波及这个地区, 该物种赖以生存的
群落面临生境片断化甚至毁灭的威胁。云南黄连在
印度境内也已十分稀少。该种已被列入濒危物种红
皮书 (傅立国, 1992), 按IUCN(1994)的濒危等级和
标准, 属濒危(EN)一级。
本文以云南省西北部高黎贡山地区怒江州福
贡县珠米林村傈僳族传统的云南黄连混农林生态
系统模式为例, 阐述这一地区傈僳族对云南黄连这
种重要经济植物种植和管理的传统实践及其与生
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并分析傈僳族生态观点的社
会文化内涵, 以探讨利用传统文化和原住民知识促
进对该物种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以及该地区生物
多样性可持续管理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1 研究地区概况
为定量分析传统种植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关系, 我们选择了怒江州中部福贡县的珠米林行
政村进行定点研究, 收集数据分析云南黄连种植对
维持当地农民生计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意
义。珠米林是一个典型的傈僳族社区, 人口约400,
大部分位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
内, 各个自然村基本分布在海拔1,900–2,500 m范围
内 ; 总面积约10,000亩 , 其中各类农业用地超过
5,000亩, 坡度多超过25˚, 最陡的达到60˚。植被类型
为典型的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年平均温度
为12.1°C, 年均降雨量为2,355 mm, 降水四季均匀
分配, 雨季长达9个月, 具有“双雨季”特点(2–3月
为小雨季, 5–11月为大雨季), 全年几无干、湿季之
别(黄骥等, 2005)。
珠米林的村民们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宗教
信仰、文化习俗、生产和生活方式, 除基督教外, 多
神崇拜在社区普遍存在, 村民们尤其崇拜森林、树
木、动物、土地和山河。因此, 与福贡县大多数社
区不同, 珠米林仍保留有部分斑块状分布的原生
林。其生产活动主要包括轮歇农业、黄连种植、木
材和非木材森林产品的采集、狩猎等, 其中轮歇农
业和黄连种植最为重要。
该村是怒江地区最早种植黄连的傈僳族社区,
至今仍然保留着1,500亩左右种植黄连的林地, 这
里的黄连混农林生态系统在整个怒江州最为典型,
也最具代表性。
2 研究方法
作者分别于2003年2月、5月、8月和2004年1月、
5月先后5次共计70天左右的时间在泸水、福贡和贡
山3县近10个乡镇进行了有关云南黄连的保护研
究。着重采用半结构调查法(semi-structured inter-
view)、关键人物访谈法(key-informant interview)和
参与式方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PRA)等多
种具体工作方法(Lipp, 1989; Martin, 1995; Aba &
Brito, 1996; 龙春林和王洁如, 1996), 对傈僳社区的
传统栽培作物进行了重要性评估和排序(Chambers,
1994), 对云南黄连传统利用和管理的历史和现状
做了详细的考察。
本研究所采用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主要收集
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高黎
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料室、怒江州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局药检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情
报中心以及在昆明的其他学术机构。
3 研究结果
3.1 云南黄连的传统种植与管理
根据作者在福贡县匹河、施底、上帕3个乡镇
所作的调查, 云南黄连在高黎贡山地区的人工种植
始于100多年前清末的碧江和福贡二县(碧江县于
1986年撤销建制, 并入泸水、福贡二县)。明、清时
第 1 期 黄骥和龙春林: 云南黄连的传统种植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价值 81
期, 这一地区野生云南黄连资源丰富, 是当地各族
人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是当时进行有限的以
物易物交换的主要商品, 一度在怒江作为一般等价
物使用。但过度采挖导致了野生资源逐渐枯竭。于
是, 与缅甸北部山地部落同族互通婚姻、交流频繁
的福贡上帕等地的傈僳族山民便从缅甸挖来野生
的云南黄连植株, 先是在陡坡轮歇地里与其他作物
套种, 但未能成活; 后来他们又把挖回的种苗种植
在与原生境相似的常绿阔叶林中, 并发展了一套行
之有效的管理、采集模式, 形成了不砍伐森林来种
植黄连的传统习惯。这种传统种植方式逐渐传入当
地其他少数民族社区, 使云南黄连成为怒江地区流
入内地和东南亚、香港等地最重要的名贵药材。
在珠米林共有4种农地类型(见表1), 其中的林
地为次生林, 进行简单的人工耕作后种植云南黄
连, 坡度在20o–35o之间, 面积仅次于轮歇地。种植
黄连的林地被称为云南黄连混农林系统。
种植云南黄连一般在雨季前用砍刀、木棍和锄
头等简单工具清理林下的杂草和灌木, 开出空地后
人工稍加翻松土层。5月底6月初, 云南黄连种子从
成熟的蓇葖果中炸落, 果序轴枯萎。这时雨季刚刚
来临, 萌生的无性系小苗(觅养枝)此时最为繁盛和
粗壮。傈僳人选择高约25 cm的粗壮母株, 然后拔取
它们繁茂的觅养枝, 有时也连同母株一起拔出, 在
同一个居群中尽量选择相距较远的母株。在接下来
的1–2天内(最好是当天), 将无性系小苗连同它们的
母株一起移栽到位于平均海拔2,200 m以上的中山
常绿阔叶林下, 这种林地富含腐殖质, 土壤十分肥
沃和湿润(郁闭度在75%左右, 终年湿度约保持在
70%左右)。
在无性系小苗发育为年幼植株的约1–2年内,
傈僳族农民施以除草、加草木灰肥地、在旱季浇水
等措施来管护这些年幼的植株, 并且防止牛马践
踏。与其他农业生产方式不同的是, 在黄连生长期
间不需要松土。3年以后, 需对林地上层乔木的树枝
进行简单修剪以增加透光度, 傈僳人认为通过这种
方法可以增加黄连根茎的产量。少量黄连植株可能
会出现白粉病等真菌感染的症状, 一旦发现就必须
把这些患病植株尽快移出林地。在云南黄连混农林
系统中几乎不使用农药和化肥。
尽管单株云南黄连的生命周期只有10年左右,
但因其具有发达的营养繁殖特性, 只要种植林地不
被破坏, 定期进行采集, 便可持续产出根茎这一有
用部分。在无性系小苗移栽后的4–7年, 当根茎直径
达到1.5 cm 时便开始第一次收获。据对本研究选择
的关键人物(key informants)所作的调查访问, 采割
于每年的11月下旬进行, 这时雨季结束、旱季开始,
云南黄连停止了营养生长, 植株下部的老叶变黄枯
萎。由于黄连是浅土植物, 又选择在枯枝落叶层发
达的地上种植, 根茎触手可及。将达到标准的根茎
用小刀小心地割下, 而不破坏其他部分, 傈僳农民
以这种采割方式保证了云南黄连根茎年复一年地
持续收获。事实上,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 在一年中
的任何时间傈僳人都在进行根茎的采割, 但通常是
在云南黄连完成了有性生殖过程的6月份以后进
行。因为云南黄连主要以营养繁殖方式来增殖种群,
一旦黄连苗移栽在林地上, 其无性系小苗便年复一
年地长出, 加上林下腐殖质十分丰富, 除非森林毁
坏, 这种农地没有休耕期。傈僳族超过50%的现金
收入来源于云南黄连种植。
3.2 云南黄连混农林系统的投入成本、经济和生态
回报
根据我们所作的参与式调查, 云南黄连几乎是
傈僳社区唯一的现金作物, 在傈僳族农业经济中扮
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采用参与式方法(PRA)量化
当地人对各种作物的评估, 随机选择的12个参与者
(A–L)对轮歇地主要作物基于经济价值的重要性的
排序(见表2)显示: 云南黄连最重要, 接下来依次为
漆树、玉米、豆类、荞麦、马铃薯和其他作物。
怒江州森林土地的主要用途见表3, 我们以这一地
区也较为普遍种植的漆树为对照进行社会经济分
析。通常开辟1 hm2黄连林地的投入与同样面积的漆
树林地相近, 但仅相当于开辟种植其他粮食作物的
轮歇地投入的一半左右。云南黄连种植所需的年均
劳动力日只及漆树种植的一半, 不到轮歇地粮食作
物种植的1/3; 然而每公顷可预计的净收入几乎比
种植粮食作物高15倍, 比种植漆树也要高2倍左右
(表3)。
3.3 云南黄连混农林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云南黄连栽培居群多分布在中山湿性常绿阔
叶林中, 其混农林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天然
林类似, 群落结构大致可分为乔木上层、乔木下层、
灌木层和草本层4层。上层乔木高大茂密, 有最高30
m、最粗80 cm的大树, 盖度80–85%, 优势种明显,
82 生 物 多 样 性 Biodiversity Science 第 14 卷

表1 珠米林社区傈僳族农地特征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rming lands of the Lisu people in Zhumilin community
旱田
Glebe
旱地
Dry land
轮歇地
Swidden
林地
Woodland
海拔 Altitude (m) 1,600–1,800 1,800–2,100 1,900–2,800 2,200–3,000
坡度 Slope (degree) 20–25 25–30 25–40 20–35
耕作方式 Land preparation 畜力
Animal labor
人力
Human labor
人力挖、砍、烧
Human labor
人力挖、砍
Human labor
面积 Area (hm2) 8 17 160 100
作物 Crops 玉米、蔬菜、马铃薯、豆
类 Corn, vegetable, po-
tato, pulses
玉米、马铃薯、豌豆、大
豆 Corn, potato, pea,
soybean
玉米、南瓜、大麻、荞麦、
大麦 Corn, pumpkin,
hemp, buckwheat, barley
云南黄连
Yunnan goldthread
农作期 Farming duration 长期
Long-term
长期
Long-term
1–10年
1–10 years
长期
Long-term
休耕期 Fallow duration 无
None

None
3–4 (7–9 or 15–20)
years

None
土地权属 Tenure 公共财产
Common property
公共财产
Common property
公共财产
Common property
私人财产
Separate property
休耕管理 Fallow management 无
None

None
种植漆树/桤木
Growing lacquer or alder
trees

None


表2 珠米林傈僳族社区农业系统作物重要性排序(基于PRA方法)
Table 2 Preference ranking values of cultivated plants in Lisu’s farming systems in Zhumilin according to the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PRA) procedure
关键人物打分(A–L) Scoring by key informants (A to L) 作物
Crop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总分
Total score
排序
Ranking
桤木 Alder tree 1 2 2 1 2 1 1 3 2 1 2 1 19 11
大麦 Barley 2 3 3 2 1 4 3 2 2 2 2 3 29 8
荞麦 Buckwheat 3 3 4 4 5 4 4 3 3 2 4 3 42 5
大麻 Cannabis 2 2 3 2 3 3 2 1 2 3 2 3 28 9
云南黄连 Yunnan goldthread 10 10 9 10 9 8 7 8 9 10 9 8 107 1
玉米 Corn 8 7 7 8 6 7 8 7 8 7 7 7 87 3
漆树 Lacquer tree 8 7 8 7 7 8 9 7 7 8 8 8 92 2
马铃薯 Potato 2 3 3 4 4 3 4 3 1 2 3 3 35 6
豆类 Pulses 5 6 6 4 5 5 6 6 5 4 4 5 61 4
南瓜 Pumpkin 2 2 1 2 3 2 1 2 3 2 2 3 25 10
油桐 Tung tree 2 2 3 3 4 2 3 2 3 2 3 2 31 7



表3 森林土地主要利用方式、每公顷投入和产出的概算
Table 3 Estimates of per-hectare costs and economic returns for the major uses of forested land
土地利用方式
Land-use types
投入
Cost1)
(RMB yuan)

产出前年数
Years before the
first harvest
年净收入
Annual net income3)
(RMB yuan)
年劳动日
Annual working days

粮食作物种植
Grain plants cultivation 800 0 200 142
漆树种植
Lacquer tree cultivation2) 450 6–8 1,650 89
云南黄连种植
Yunnan goldthread cultivation
375 4–7 3,000 42
1) 包括建立时的劳动力投入; 2)数据来源于Long et al.(2003); 3)指产出期开始后的年净收入
1) Including working force required for land establishment; 2) Referring to Long et al. (2003); 3) Indicating the income after the first harvest.

第 1 期 黄骥和龙春林: 云南黄连的传统种植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价值 83

以 喜 湿 润 的 青 冈 属 种 类 为 主 , 如 青 冈
(Cyclobalanopsis glauca)、曼青冈(C. oxyodon)、薄
片青冈(C. lamellose)等, 还有红花木莲(Manglietia
insignis)、细毛润楠(Machilus tenuipilis)、硬斗石
栎(Lithocarpus hancei)、桂北木姜子(Litsea subco-
riacea)、南亚含笑(Michelia doltsopa)等; 比较低矮
的下层乔木盖度30–50%, 主要以上层乔木的小树
和大冠幅的多种杜鹃(Rhododendron spp.)最为引人
注目 ; 灌木层盖度60–70%, 以带鞘箭竹(Fargesia
contracta) 占 绝 对 优 势 , 其 他 主 要 有 虎 刺
(Damnacanthus indicus)、水红木 (Viburnum cylin-
dricum)、多种悬钩子(Rubus spp.)、锈色花楸(Sorbus
ferruginea)和云南绣线莓(Neillia serratisepala)等 ;
草本层在上层乔灌木密集覆盖下, 一般都比较稀
少, 实际盖度多不超过30%。与天然林不同的是, 第
4层也就是草本层的云南黄连形成优势, 尽管每公
顷只移栽了1500株左右, 但由于云南黄连特有的
“觅养”生物学特性, 移栽后从根茎及叶腋萌出的
营养繁殖构件使其盖度达80%以上。藤本植物极少
见。附生与半附生植物除苔藓外, 常见的有小果蕗
蕨(Mecodium microsorum)、纸质石韦(Pyrrosia het-
eractis)、小叶吊石苣苔(Lysionotus suephureus)等,
经常与发达的苔藓植物长在一起, 形成紧紧包围树
干的绿色附生层。
其他几种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物种多样
性远比种植云南黄连的林地低, 比如, 几乎没有乔
木、灌木的种类, 盖度较低, 草本层除作物外, 其他
植物被挤到地角和田边。
3.4 傈僳族传统文化与森林资源的管理
3.4.1 以习惯法和头人、族长等对森林资源的传统
管理
傈僳族社会生产力低下, 没有统一的行政管理
机关或文法, 但有世代相传并形成一定体系的习惯
与传统, 傈僳族人民依靠这些习惯与传统来维持社
会秩序和各家族成员之间的物质利益。傈僳族习惯
法是千百年来傈僳人全体成员在生产、生活过程中
形成的一种人们自觉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随着社
会的发展, 一些傈僳族习惯法已经消失, 另一些则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法律的实施在实际生活中
不断变化, 甚至被完全取代。但作为千百年来形成
的一种民族文化, 它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一
定时期内还存在一定影响。
傈僳族居住在边远的高寒山区, 由于地理环境
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发展极为缓慢, 长期以来, 未
能形成较大的地区性的民族政权, 也未形成与民族
政权紧密相连的政治制度与职官制度。但在傈僳族
社会也有与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的政权组织,
这种组织带有原始首领色彩。傈僳族村寨一般都有
家族长、村寨头人, 有的也称“傈僳王”。族长和
头人不实行世袭制, 也不是村民民主选举产生, 而
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珠米林村过去的森林主要靠头人依照一些世
代相传并形成一定体系的习惯法进行管理和调解
纠纷。现在虽然也如其他地方一样, 有了政府的行
政管理体制, 森林由林业部门管理, 但傈僳族仍然
有自己的“傈僳王”, 他虽然没有行政职务, 但在
处理包括森林在内的傈僳族的社会事务上却有着
重要的影响。
3.4.2 传统道德对森林管理的影响
傈僳族是一个十分纯朴、诚信、友善的民族, 在
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形成了公平、平等的道
德观念, 比如傈僳族猎人狩到猎物, 一般是平均分
给全村人, 过路人也见者有份。傈僳族对已经为别
人所占有的东西从不占为已有。在这种道德观念的
影响下, 过去在珠米林村, 如果一片林子已经有人
种植了云南黄连, 其他村民就会选择另外的森林去
种植。村民通常也不去偷砍、偷采别村的林木和黄
连, 村民之间关于森林的纷争相对较少。
3.4.3 原始宗教对森林管理的影响
高黎贡山地区的傈僳族群众普遍信仰原始宗
教, 它以自然崇拜和灵魂观念为基本内容。傈僳族
先民认为, 自然界的万物都是有灵的, 由一种超自
然的力量在主宰着它们。传统上, 傈僳族是一个刀
耕火种、狩猎采集的民族, 他们离不开森林, 因此
十分敬重山神。在这种宗教世界观里, 傈僳族是畏
惧大自然的, 他们并不敢肆意去破坏自然、破坏森
林。客观的生存需求, 使他们不得不去利用自然、
利用森林, 然而, 存在于客观之外的宗教意识, 在
一定程度上又约束着他们与森林的关系。
3.5 傈僳族传统文化对云南黄连种植的影响
在傈僳族长期种植云南黄连的过程中, 以原始
宗教信仰为基础, 逐渐形成了对黄连种植林的禁忌
崇拜, 并遵循谁种谁有的土地权属和相应的限制破
坏森林及控制采收数量等习惯法, 加上头人的管理
84 生 物 多 样 性 Biodiversity Science 第 14 卷
与调解, 使这一植物成为高黎贡山地区傈僳族和其
他民族相对稳定且所有村民共同受益的重要经济
来源。在珠米林村, 种植、采收和有限间伐林中树
木之前都要对山神和家神进行祭祀。据老人们讲,
不按规矩砍伐黄连林地中树木和采收小于小指粗
细的黄连根茎, 以及在黄连林地及周围放牧牲畜等
都是得罪神的, 将受到神的惩罚。此外, 黄连种植
林地的面积大小还是傈僳族社会富裕程度的标志
之一, 当地人在村社公有森林中, 通过种植这种长
期作物而实现对当地资源的长期拥有。
4 讨论
4.1 人工种植黄连有助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正
常功能, 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傈僳族在130多年前就创立和发展了在森林荫
蔽环境中栽培云南黄连的混农林生态系统, 迄今为
止其面积在怒江州估计不少于30,000亩(黄骥等 ,
2004; 李恒等, 2000), 已成为怒江州典型的半自然
农业生态景观。经过实践检验的云南黄连混农林栽
培模式, 在当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实
践中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基本上每个傈僳族家庭都在林下以传统方式
种植黄连。由于黄连种植能使他们获得较多的经济
回报, 反过来也促使村民们积极保护社区的森林资
源。因此, 珠米林在福贡县是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最
为完好的一个地区, 也是农民经济收入较高的地区
之一。正因为如此, 从2002年开始, 云南省有关部
门将其选定为以现代农业技术进行云南黄连规范
化种植的示范地区。
非木材森林产品的持续收获在使当地土著居
民获利的同时, 也有利于维护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Panayotou & Ashton, 1992; Plotkin & Famolare,
1992)。以往学术界对非木材森林产品的研究多集中
在对野生居群的采集上(Pei & Guo, 1989; Bawa,
1992; Peter, 1990), 过度采集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的
野生居群数量大幅度下降 , 甚至走向濒危
(Cunningham & Milton, 1987; Primack, 1993)。此外,
对野生居群的采集往往不能为当地居民提供持续
稳定的经济回报, 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
(郭辉军和龙春林, 1998)。然而在林下栽培非木材森
林产品不仅能够提高产量, 同时也能大幅度降低对
野生居群的采集压力(裴盛基和龙春林, 1998; Mar-
tin, 1995)。但基于非木材森林产品种植的混农林系
统只有在使当地农民从中获得比其他土地利用方
式更大利益和回报, 并且与当地传统的农耕系统不
发生矛盾的前提下才能成为一个积极有效的保护
策略(Ticktin et al., 2003)。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云南黄连种植的经济回
报高于轮歇地粮食作物种植的15倍左右, 而在种植
上的投入(包括劳动力)比轮歇农业低很多, 这种经
济上的刺激因素在怒江州的傈僳社区具有典型意
义。因为这一地区90%以上的农民从事轮歇农业,
他们中的大多数甚至不能从中获取全部生活所需。
同时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指出云南黄连种植与大多
数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时并不冲突, 因此云南黄连混
农林生态系统对高黎贡山地区的森林起到了切实
的保护作用。
4.2 云南黄连资源利用和管理的文化背景及生态
学内涵
云南黄连的正常生长是以森林生态系统的完
好为前提的, 如果砍伐森林辟为农地, 或者在荫蔽
度小于70%的地点种植云南黄连, 都将不能成活。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云南黄连的种植可以看作是一
种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方式。
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地区傈僳族山民很早就
了解云南黄连的生物学特性, 认识到它的价值, 并
将其融入了传统农耕文化之中。“天然林+云南黄
连”的传统混农林模式在高黎贡山地区随处可见,
从而较好地保存和利用了这种特有植物以及其赖
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具有宗教文
化色彩的傈僳族云南黄连混农林生态系统通过代
际交流得以传承, 依靠信仰约束得以维护, 其所具
有的朴素的自然保护意识和生态观也得以维护和
传承。傈僳族通过种植黄连和保护与之紧密联系的
森林,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当地的自然保护中来,
因而在森林中种植云南黄连可以被视为借助信仰
的力量建立起来的民间的、村社级别的自然保护
区。它打破了传统自然保护区单一的管理模式, 而
且成效显著。同时,整个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黄连种
植地绵延分布, 如一条纽带将那些彼此隔离的景观
斑块连接起来, 形成网络状格局, 使自然保护区的
功能呈辐射状向外延伸, 保护范围得到了有力的补
充。
从自然保护的角度上看, 傈僳族和其他少数民
第 1 期 黄骥和龙春林: 云南黄连的传统种植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价值 85
族对云南黄连生境的禁忌保护则是在区域、社区或
者农户水平上当地化的自然保护中最重要的组成
部分。傈僳族对云南黄连的利用、关注和维护等, 都
是文化直接作用于生物多样性利用与管理的典型
例证, 客观上起到了在多个层次上对生物多样性发
生影响的作用, 体现了各少数民族和植物之间互动
的关系。传统文化通过云南黄连的利用及引种栽培
等, 在物种水平上发挥作用; 通过对云南黄连适生
生境的特定植物群落类型的利用和维护, 使生态系
统的结构和组成发生改变, 从而在生态系统水平上
发挥作用;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塑造和文化-自然景
观的建立而在景观水平上发挥作用。
5 建议
对云南黄连这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珍稀药
用植物进行的就地保护(上述的人工种植属于严格
意义上的就地保护), 虽然能够有效保护植物居群
和植物种的进化(吕晔等, 1993; 黄骥等, 2004), 但
仅靠自然条件下的生产量和农民盲目自发的种植,
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也不能抵
御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它们的永续保护必须建立
在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作者认为, 应继续强化保
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管理, 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
提高群众自觉保护意识, 最大限度地保护云南黄连
野生居群。同时加紧这个物种的基础生物学研究,
以期掌握其生长发育规律和适应特性, 开展人工驯
化研究, 以人工萌发实生苗等有性生殖措施来替代
野生栽培居群长期形成的无性繁殖, 以复壮居群,
加速基因流动, 进而选育具有不同生态适应幅度、
产量高的品种, 逐渐建立真正的人工居群并进行规
模化种植, 恢复云连商品, 使之在区域经济发展和
群众增收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Aba RM, Brito S (1996) How to study the pharmacology of
medicinal plants in undeveloped countrie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54, 131–138.
Bawa KS (1992) The riches of tropical forests: non-timber
products. Trees, 7, 361–363.
Chambers R (1994)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Cheng CY (诚静容), Shiao PK (肖培根), Wang WZ (王文采)
(1965) A study of the Ranunculaceous medicinal plants in
China.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药学学报 ), 12,
193–19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Cunningham AB, Milton SJ (1987) Effects of basket-weaving
industry on moloka palm and dye plants in northwestern
Botswana. Economic Botany, 41, 386–402.
Fu LK (傅立国) (1992) China Plant Red Book: Rare and En-
dangered Plant Species(Vol. 1)(中国植物红皮书, 第一
册). Science Press, Beijing. (in Chinese)
Guo HJ (郭辉军), Long CL (龙春林) (1998) Biodiversity of
Yunnan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 pp. 107–120. Yunnan Sci-
ence & Technology Press, Kunming. (in Chinese)
Huang J (黄骥), Pei SJ (裴盛基), Zhang MY (张明宇), Mao J
(毛钧), Yang X (杨雪) (2004) Studies on biological char-
acteristics, ecological habit &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Coptis teeta.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云南植物研究),
26, 255–26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uang J (黄骥), Pei SJ (裴盛基), Wang YZ (王元忠) (2005)
Natural resources and conservation of Coptis teeta. Chi-
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 中草药 ), 36,
112–11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uang ZF (黄正方), Yang MQ (杨美全), Meng ZG (孟忠贵),
Huang K (黄葵), Li CD (李成东) (1994) Biological char-
acteristics of coptis and the major cultivation techniques
for it.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西南
农业大学学报), 16, 299–30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IUCN (1994) 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IUCN, Gland, Swit-
zerland.
Lan J (兰进), Yang SL (杨世林), Zheng YQ (郑玉权), Shao JB
(邵家斌), Li Y (李勇) (2001) Advances in studies on
Coptis chinensis.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中草药), 32, 1139–114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
stract)
Li H (李恒), Guo HJ (郭辉军), Dao ZL (刀志灵) (2000) Flora
of Gaoligong Mountains (高黎贡山植物), pp. 10–72.
Science Press, Beijing. (in Chinese)
Li ZL (李正理), Li RA (李荣敖)(1985) Anatomical studies of
after-ripening of Coptis chinensis seed. Acta Botanica
Sinica(植物学报), 27, 122–12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pp FJ (1989) Methods for ethnopharmacology field work.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5, 139–150.
Long CL (龙春林), Wang JR (王洁如) (1996)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 Meth-
odology and Application (参与性农村评估的原理方法与
应用), pp.1–51. Yunnan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
Kunming. (in Chinese)
Long CL, Cai K, Ken Marr, Guo XR, Ouyang ZQ (2003) Lac-
quer-based agroforestry system in western Yunnan, China.
Agroforestry Systems, 57, 109–116.
Lu Y (吕晔), Yuan CQ (袁昌齐), Wang NH (王年鹤) (1993)
Conservation methods for germplasm of medicinal plants.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中国中药杂
志), 18, 263–26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86 生 物 多 样 性 Biodiversity Science 第 14 卷
Martin GJ (1995) Ethnobotany: a Methods Manual. Chapman
& Hall, New York.
Panayotou T, Ashton P (1992) Not by Timber Alone: the Case
for Multiple Use Management of Tropical Forests. Island
Press, Covelo, CA.
Pandit MK, Babu CR(1998) Bi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Cop-
tis teeta Wall. —an endemic and endangered medicinal
herb of Eastern Himalaya.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25, 262–272.
Pei SJ (裴盛基), Long CL (龙春林) (1998) Applied Ethno-
botany (应用民族植物学) , pp. 70–86. Yunnan National-
ity Press, Kunming. (in Chinese)
Pei SJ, Guo HJ (1989) Preliminary study on edible flowers of
North-west Yunnan. As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 1(2),
69–77.
Peter CM (1990) Population 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forest
fruit trees in Peruvian Amazonia. In: Alternatives to De-
forestation: Steps Toward Sustainable Use of the Amazon
Rain Forest (ed. Anderson AB), pp. 86–98.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Plotkin M, Famolare L (1992) Sustainable Harvest and Mar-
keting of Rain Forest Products.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
Primack RB (1993) Essential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Sinauer Associates Inc., Sunderland, MA.
Sir Hooker JD (1875) The Flora of British India, Vol.Ⅰ.C.B.,
K.C.S.I.
Ticktin T, Johns T, Chapol Xoca V (2003) Patterns of growth
in Aechmea magdalenae (Bromeliaceae) and its potential
as a forest crop and conservation strategy.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94, 123–139.
Xiao PG (肖培根) (1980)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correla-
tion between phylogeny,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
maceutical aspects in the taxa of the Chinese Ranuncu-
laceae.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植物分类学报), 18,
142–15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Yang JM (杨建民) (1990) Carpel morphology and phyloge-
netic significance of Coptis chinensis. Journal of Wuhan
Botanical Research (武汉植物学研究), 8, 222–22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责任编委: 谢宗强 责任编辑: 周玉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谢2005年度审稿专家
2005年度《生物多样性》的稿件由以下专家审查。在此向各位专家致以深切的谢意!

安树青
白逢彦
白学良
蔡立哲
蔡志全
曹 敏
曹 同
曹克清
曹坤芳
常 洪
常 青
陈 进
陈 涛
陈家宽
陈双林
陈水华
陈伟烈
陈小勇
陈学新
陈永林
储明星
刀志灵
丁 平
丁长青
丁开宇
东秀珠
段昌群
樊大勇
范航清
方精云
方盛国
费 梁
冯玉龙
高 玮
高江云
高贤明
戈 峰
葛 颂
葛学军
龚 洵
郭 柯
郭良栋
郭水良
郭学武
郭友好
郭中伟
郝树广
何德奎
何芬奇
何舜平
何维明
贺金生
胡 东
胡远满
黄 英
黄宏文
黄建辉
黄双全
黄永昭
贾 旭
贾 渝
贾陈喜
江锦祥
蒋志刚
靳晓白
雷富民
李 博
李 毅
李春香
李典谟
李吉跃
李建强
李鸣光
李枢强
李小明
李新海
李欣海
李新正
李秀珍
李义明
李振宇
李俊清
李镇清
廖崇惠
刘保忠
刘文耀
龙春林
卢宝荣
陆树刚
罗 鹏
马克明
马克平
马月辉
马志军
闵庆文
欧阳志云
裴盛基
彭少麟
钱 韦
邱并生
邱丽娟
饶广远
任 毅
桑卫国
沙 伟
邵广昭
沈泽昊
宋 未
宋林生
宋延龄
宋志平
隋新华
孙 坤
孙悦华
谭智源
唐文乔
陶天申
万师强
汪小全
王 刚
王 敏
王 艇
王革娇
王仁卿
王象坤
王小明
王应祥
王玉山
王跃招
王政权
王中仁
王忠锁
魏 伟
魏辅文
吴孝兵
武春生
谢 锋
谢志才
谢宗强
徐宏发
徐汝梅
许大全
许木启
薛达元
杨 光
杨君兴
杨效东
杨允菲
杨祝良
叶万辉
应俊生
尤 锋
于长青
于晓东
喻子牛
袁德成
曾 辉
张 洁
张春光
张大勇
张钢民
张国范
张教林
张金标
张金屯
张其德
张全国
张润志
张树义
张文驹
张细权
张宪春
张晓君
张学勇
张迎梅
张正旺
张忠泽
章 铮
赵尔宓
赵其昆
赵兴波
赵之伟
赵芝俊
周 放
周 伟
周红章
周开亚
周世良
朱 华
朱建国
庄文颖
邹喻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