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角果藜的地上地下结果性与种子萌发行为



全 文 :角果藜的地上地下结果性与种子萌发行为*
高 蕊 1  魏 岩 1**  严 成 2
(1新疆农业大学林学院 , 乌鲁木齐 830052;2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乌鲁木齐 830011)
摘 要 对角果藜(CeratocarpusarenariusL.)的种子形态进行了观测 ,并进行了种子萌发
实验 ,探讨了角果藜的地上地下结果特性 。结果表明:角果藜的地上果实和地下果实的颜
色 、大小 、质量均存在差异;种子的异质性导致了地上种子 、地下种子(果实)的不同萌发行
为;角果藜地上种子 、地下种子的萌发率均较低 ,分别为 32%、27%(30 d)(5 ℃/25 ℃);划
破种皮可显著提高地上种子和地下种子的萌发率(P<0.05);延长储藏时间能显著提高地
上种子的萌发率(P<0.05),也能部分提高地下种子的萌发率 ,表明地上种子和地下种子均
属于生理休眠 ,但地上种子的休眠程度浅;角果藜的地上地下结果性是对荒漠极端环境适
应的一种特殊繁殖策略。
关键词 角果藜;地上地下结果性;地上种子;地下种子;萌发
中图分类号 Q945.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8)01-0023-05
AmphicarpyandseedgerminationbehaviorofCeratocarpusarenariusL.(Chenopodiace-
ae).GAORui1 , WEIYan1 , YANCheng2(1ColegeofForestry, XinjiangAgriculturalUniversi-
ty, Urumqi830052, China;2XinjiangEcologyandGeographyResearchInstitute, ChineseAcade-
myofSciences, Urumqi830011, China).ChineseJournalofEcology, 2008, 27(1):23-27.
Abstract:CeratocarpusarenariusL.isanannualherbintheChenopodiaceaefamilydistributed
inCentralAsiaandCaucasia.Ithasamphicarpy, i.e., producesaerialfruitsabovegroundand
subteraneanfruitsinsoil.Inthispaper, themodalityofC.arenariusseedwasobserved, anda
30-daygerminationexperimentwasconductedatdiferentalternatingtemperaturesof5 ℃/15 ℃,
5 ℃/25 ℃, and15 ℃/25 ℃inaphotoperiodof12 hdark/12 hlight.Theresultsshowedthat
theaerialandsubterraneanfruitsofC.arenariuswerediferedincolor, sizeandmass, andthe
seedshaddiferentgerminationbehaviors.Thegerminationratesofaerialandsubteraneanseeds
wereratherlow, being32% and27% at5 ℃/25 ℃, respectively.Scarifyingthecoatofaerial
andsubterraneanseedscouldmarkedlyhastentheirgerminationandincreasetheirgermination
rate.Prolongingstorageperiodcouldalsoincreasethegerminationrateofaerialseedsandpartly
increasethegerminationofsubteraneanseeds, suggestingthatbothaerialandsubterranean
seedshadthecharacteristicsofphysiologicaldormancy, butaerialseedshadaslightone.The
amphicarpyofC.arenariusshouldbeareproductivestrategytoadapttotheextremelybadenvi-
ronmentsindesert.
Keywords:CeratocarpusarenariusL.;amphicarpy;aerialseed;subteraneanseed;germina-
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60033)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
持计划资助项目(2005)。
**通讯作者 E-mail:weiyan1966@163.com
收稿日期:2007-02-07  接受日期:2007-11-02
  种子是开花植物进行有性繁殖的必然结果 。种
子能否顺利萌发是植物繁衍种族 、扩展分布区域 、增
加遗传变异 、提高对多变环境适应能力的主要途径 。
为了适应多变的生存环境(如荒漠环境),一些植物
通过长期进化 ,同一植株产生不同形态的地上果实
(aerialfruits)和地下果实(subteraneanfruits),这种
现象被称为地上地下结果性(amphicarpy)(vander
Pilj, 1969;Cheplick, 1987)。 Elner等(1981)认为 ,
地上地下结果性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方
式 ,是一种特殊的繁殖对策。地上地下结果性现象
在研究植物的生态适应机制 、生活史对策进化方面
具有重要价值 。国外对地上地下结果性现象的研究
生态学杂志 ChineseJournalofEcology 2008, 27(1):23-27             
DOI :10.13292/j.1000-4890.2008.0010
较多 ,其在 10个科 50种植物中发现了地上地下结
果性现象(vanderPilj, 1969;Cheplick, 1987;Bruhl,
1994),包括菊科 (Asteraceae)、十字花科 (Brassi-
caceae)、鸭跖草科 (Commelinaceae)、豆科 (Legu-
minoseae)、禾本科 (Poaceae)、远志科 (Polygalace-
ae)、蓼科 (Polygonaceae)、玄参科 (Scrophulariace-
ae)、荨麻科(Urticacea)和莎草科(Cyperaceae)。国
内关于地上下结果性及具有地上地下结果性植物的
萌发策略以及环境因素对萌发的影响的研究只有零
星报道(刘东昶 , 2000;李桂兰等 , 2004)。
角果藜(CeratocarpusarenariusL.)为藜科(Che-
nopodiaceae)角果藜属(单种属)1年生草本植物 。
中国仅生长在准噶尔盆地 ,在其局部地区形成层片
或群聚(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和中国科学院
植物研究所 , 1978;黄培祐 , 2002)。角果藜具有地上
地下结果性现象 ,并且地上果实和地下果实在颜色 、
形状 、大小 、质量 、数量 、空间位置 、成熟期和散布特
性上均有显著差异(高蕊和魏岩 , 2007)。本文在对
角果藜的种子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的基础上 ,在 3个
不同温变周期下进行了种子萌发实验 ,探讨了角果
藜的地上地下种子萌发特性 ,为深入认识角果藜属
植物地上地下结果性的独特生殖特性 ,揭示其生殖
生态适应机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自然概况
研究地选择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
南缘(43°48′44″N, 87°40′26″E)的低山砾质荒漠和
沙漠的自然种群 。该地区属中温带荒漠区 ,春 、秋季
较湿润 ,夏季干旱 ,热量充足 ,冬季漫长而寒冷 。年
降水量为 288 mm,蒸发量为 2 731 mm;年平均气温
为 5.3 ℃,年平均日较差 >11 ℃,最大超过 20 ℃;
地面温度日较差更大 ,其平均日振幅一般比气温平
均日振幅大 10 ℃以上(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
队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1978)。 ≥5 ℃初日温
度出现在 3月下旬 , ≥10 ℃初日温度出现在 4月下
旬;3月气温日较差为 8.8℃, 4月气温日较差为
11.6 ℃;3— 4月的气温为 0 ℃ ~ 25 ℃(胡汝骥 ,
2004)。
1.2 研究方法
1.2.1 地上果实和地下果实的特征 角果藜成熟
的果实(种子)采集后 ,在室温下晾干 ,备用。从收
集到的成熟角果藜地上果实和地下果实中随机各抽
取 30粒 ,观察其地上 、地下果实的形状 、颜色 ,并测
定其质量 。同时 ,在 MoticB5型生物显微镜下测量
果实的大小。
1.2.2 种子(果实)在不同温周期下的萌发行为 
角果藜的果实为胞果 ,果皮薄 ,内有 1粒种子 ,在以
下萌发实验中将果实称为种子。实验设 5 ℃/25
℃、5 ℃/ 15 ℃、15 ℃/25 ℃,暗 12 h/光 12 h3个
变温条件 。日最高温设 15 ℃和 25 ℃,日最低温设
5 ℃和 15 ℃,该温度范围反映了角果藜在早春(3—
4月)萌发的温度条件 。种子的萌发实验每 2组 5
粒 、4个重复 。将种子置于直径为 90 mm垫有 2层
滤纸的培养皿中 ,加入 5 ml蒸馏水溶液培养 。将新
采集的角果藜地上 、地下 2种类型的种子置于光照
度为 3 000 lx的 GXZ智能型光照培养箱中分别在设
定的 3个变温条件下变温条件下进行种子萌发实
验 ,每隔 24 h观测 1次 ,持续观测 210 d。
1.2.3 储藏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成熟的种子
在室温下储藏 ,用新采集的种子和储藏 4个月 、9个
月后的种子 ,分别在 5 ℃/15 ℃、5 ℃/25 ℃、15 ℃/
25 ℃(暗 /光 =12 h/12 h)变温条件下进行种子萌发
实验 ,每隔 24 h观测 1次 ,持续观测 30 d。
1.2.4 划破果皮和种皮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用解
剖刀将果皮和种皮划破 ,以不伤害胚为准。将处理
过的种子分别在 5 ℃/15 ℃、5 ℃/25 ℃、15 ℃/25
℃(暗 /光 =12 h/12 h)变温条件下进行萌发 。每隔
24 h观测 1次 ,持续观测 30 d。
1.3 数据处理
萌发过程中每 24 h检测 1次 ,并将已萌发的幼
苗移走 ,萌发结果以百分率 ±标准误差表达 ,并记录
4个重复萌发率都达到 50%时的萌发时间(TG50)。
用 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角果藜的地上地下结果性
角果藜的果实为胞果 ,雌花受精后 , 2苞片完全
愈合将果实包被 ,形成散布单位 。地上散布单位为
倒三角形 ,黄色 ,两角具针状附属物;地下散布单位
为倒卵形 ,黄色 ,无附属物。地上散布单位和地下散
布单位内均有 1枚果实 ,地上果实和地下果实发育
初期顶部密集星状毛 ,成熟时顶部毛和柱头脱落
(图 1)。
角果藜的地上果实深绿色 ,长倒卵形 ,长(4.6
±0.10)mm,宽(1.6 ±0.03)mm,单粒质量(2.1 ±
24                           生态学杂志 第 27卷 第 1期 
图 1 角果藜的地上和地下散布单位和果实
Fig.1 Aerialandsubterraneandispersalunitsandfruitsof
C.arenariusL.
0.04)mg,数量多;地下果实淡桔黄色 ,倒卵形 ,长
(2.7 ±0.05)mm, 宽(1.7 ±0.04)mm,单粒质量
(1.7 ±0.05)mg,只有 2个 ,入土深度(地下果实着
生处距地表的距离)平均为 1.5 mm, 最深可达 5
mm。地上果实和地下果实的大小(P<0.001)、质
量(P<0.01)差异显著 。
地下果实于 9月中下旬成熟 ,地上果实在 10月
成熟。通过观察发现 ,角果藜为风滚植物 ,地上果实
通过植株的随风滚动进行远距离传播 。而地下果实
则不具可动性 ,在母株生长地进行原位萌发。
2.2 地上种子和地下种子萌发特性
2.2.1 地上种子和地下种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萌发
 通过角果藜地上种子和地下种子在 5 ℃/15 ℃、
5 ℃ /25 ℃、15 ℃/25 ℃(暗 /光 =12 h/12 h)3个不
同温变周期的萌发实验表明 ,地上种子和地下种子
30 d的萌发率(GT30)都较低 , 最高分别达 32%和
27%(5 ℃/25 ℃),表明地上种子和地下种子均有一
定程度的休眠。经过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温度对角
果藜的地上种子和地下种子的萌发有显著影响(P<
0.05),但 2种类型种子的萌发率没有显著差异 。
角果藜萌发 30 d的最终萌发率虽然不高 ,但种
子具有持续的萌发能力。地上种子在萌发 150 d
后 , 3个变温周期中的种子最终萌发率能达到 99%
以上。而在 210 d时 ,地下种子仍然还在萌发 ,最终
萌发率(GT210)能达到 80%以上。角果藜的地上种
子和地下种子在 3个温变周期中的萌发速率不同
(表 1)。地上种子在 15℃ /2 5℃中萌发率达到
表 1 在不同温变周期中角果藜地上和地下种子萌发时间
和最终萌发率
Tab.1 Germinationtimeandfinalgerminationpercenta-
gesofaerialandsubterraneanseedsofC.arenariusL.at
differentthermoperiods
温周期 种子类型
30 d最终
萌发率GT30(%)
150 d最终
萌发率GT150(%)
210d最终
萌发率GT210(%)
萌发率达
50%的时间TG50(d)
5℃/15℃ 地上种子 AS 4±2.8a 100±0.0b 100±0.0b 91±4.18
地下种子 SS 14±5.2c 79±0.7d 83±1.0e 100±2.8
5℃/25℃ 地上种子 AS32±10.7a 100±0.0b 100±0.0b 43±7.3
地下种子 SS 27±5.2c 89±1.4d 94±6.0d 58±4.3
15 ℃/25℃ 地上种子 AS29±9.5a 99±0.2b 99±1.0b 39±4.8
地下种子 SS 12±2.8c 74±1.8d 83±3.7e 81±11.6
同一温周期下 ,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50%所用的时间(TG50)最少 ,为 39 d,表明地上种
子在 15 ℃/25 ℃中萌发速率相对最快 ,而地下种子
则在 5 ℃/25 ℃中萌发速率相对最快 ,萌发率达到
50%所用的时间(TG50)为 58 d。
2.2.2 储藏时间对地上种子和地下种子萌发的影
响 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 ,角果藜的地上种子和地
下种子的萌发率在 5 ℃/15 ℃、5 ℃/25 ℃、15 ℃/25
℃(暗 /光 =12 h/12 h)3个不同温变周期中均有显
著提高(图 2)。新采集的地上种子和地下种子的萌
发率较低 。经过 4个月和 9个月储藏后 ,地上种子
和地下种子萌发率显著增加 。经过 9个月的储藏
后 ,地上种子的萌发率在 5 ℃/15 ℃、5 ℃/25 ℃、15
℃/25 ℃等 3个不同温变周期中最终萌发率分别能
达到 26%、88%、73%,地下种子萌发率分别达到了
图 2 在不同温变周期中储藏时间对角果藜地上种子和地
下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Fig.2 Effectofstoragetimeongerminationpercentagesof
aerialandsubterraneanseedsofC.arenariusL.atdiffer-
entthermoperiodsafter30d
在同一温周期下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
25高 蕊等:角果藜的地上地下结果性与种子萌发行为
图 3 不同温周期下划破种皮角果藜地上种子和地下种子
的最终萌发率
Fig.3 Finalgerminationpercentagesofaerialseedsand
subterraneanseedsofC.arenariusL.withscarificationat
diferentthermoperiodsafter30 d
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在 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16%、32%、27%。这表明储藏时间可以有效地提高
角果藜地上种子和地下种子的萌发能力。但地下种
子的萌发率仍然较低;地上种子的萌发率能达到
80%以上(5 ℃/25 ℃),表明二者的休眠程度不同 ,
地上种子休眠的程度相对地下种子较浅。
2.2.3 划破种皮对地上种子和地下种子萌发的影
响 与对照相比 ,划破果皮和种皮对地上种子和地
下种子在 3个不同温变周期下的萌发均有极显著地
促进作用。划破果皮和种皮后 ,地上种子萌发率增
加极显著 ,最终萌发率均在 99%以上(图 3);地下
种子萌发率同样也有了极显著地提高 ,最终萌发率
可达到 85%以上 (图 3)。表明划破果皮和种皮可
以有效地打破角果藜地上种子和地下种子的休眠。
3 讨 论
每一种荒漠植物均具有复杂的生存机制 ,以确
保在特定的荒漠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Guterman,
1993;1994)。在一个多变的环境(如荒漠)中 ,具有
种子多型现象的物种比具有单型种子的物种有高的
适合度 ,这也是植物为了适应多变的环境 、维持种群
稳定的结果 。在生长季节 ,具有地上地下结果性的
植物可以克服干扰(干旱 、火烧 、啃食)带来的不可
靠的生存环境 ,同时保护种子远离土壤表面微环境
极度不规则的变化(Cheplick&Quinn, 1982)。
角果藜是一种生存在荒漠和沙漠等极端环境中
的 1年生草本植物。角果藜的地上果实(种子)和
地下果实(种子)在成熟时间 、数量 、大小上均存在
着差异。这种差别可能受遗传基因或成熟时的环境
条件影响 (Guterman, 1993)。角果藜的地下果实
(种子)在适宜的生境中(土壤中)成熟较早 ,而母株
上数量很多的地上果实成熟较晚。尽管地下果实
(种子)产生的数量相对较少 ,仅有 2个 ,但 Wilson
(1983)认为地下果实 (种子)是非常关键的。地下
果实(种子)比地上果实(种子)能更好地避免遭受
极端气候和食草动物的侵袭 ,保护果实(种子)免受
土壤表面极端环境的影响 ,确保在最适宜的亲本小
生境中保留后代 。地下果实(种子)的形成可能是
植株逃避重大干扰(如火灾)而确保正常繁殖的一
个适应特征(Cheplick& Quinn, 1987)。另外 ,地下
种子的埋藏为种子生活力的保存 、种子萌发和成功
建苗提供了更适宜的微环境条件 ,是一种非常保险
的策略(Cheplick&Quinn, 1987)。
荒漠地区 1年生植物的种子萌发对策是对多变
环境的重要适应机制。一些 1年生植物种子具有迅
速萌发的对策 ,可以有效地提高植物在恶劣环境中
的竞争优势 , 而另一些 1年生植物则以推迟萌发
(包括种子休眠机制)来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Ven-
able&Brown, 1988)。在多变的环境中(如荒漠),
植物种群的成功建成取决于种子在合适的条件下萌
发 ,在不利的环境中休眠(Freas&Kemp, 1983)。角
果藜的地上种子(果实)和地下种子(果实)在长时
间的萌发实验条件下仍具有活力和持续萌发能力 ,
表明地上种子和地下种子均具有一定程度的休眠 。
经过 210 d的连续萌发实验观察 ,发现地上种
子萌发 150 d时在 3个温变周期中的萌发率均达到
99%以上 ,而此时地下种子(果实)在 3个温变周期
的萌发率也达到 74%以上 ,直到 210 d时 ,地下种子
(果实)的最终萌发率才达到 80%以上 ,但地上种子
(果实)和地下种子(果实)在 30 d的最终萌发率均
较低(<40%)。根据 Baskin等(2000)对种子休眠
的分类 ,角果藜的地上种子和地下种子均属于生理
休眠(physiologicalseeddormancy)。通过延长储藏
时间以及划破果皮和种皮能够提高种子的萌发率也
证明角果藜的 2种类型的种子处于非深度休眠状态
(Baskinetal., 2000)。种子休眠可能是对荒漠极端
环境适应的一种繁殖策略。 Happer(1977)指出 ,冬
天休眠的种子 ,在单一环境因子(如土壤温度的升
26                           生态学杂志 第 27卷 第 1期 
高)的诱导下迅速破除休眠而萌发 ,是一种冒险行
为 。因为尽管地温升高是春天到来的标志 ,但暂时
地温的升高后有可能有致命的霜冻。具有地上地下
结果性的植物 Gymnarhenamicrantha(Koler&
Roth, 1964)和 Emexspinosa(Weiss, 1980)的地下种
子比地上种子的休眠程度浅 、萌发多。但角果藜的
地上种子休眠程度相对地下种子要浅 ,种子的休眠
可能对建立种子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荒漠环境的特点是干旱少雨 ,温度 、湿度和降水
的时间变异率大 ,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程度高 。这种
严酷多变的生境条件对植物的生长 、生存极为不利 。
在多变环境中 ,对单个环境因子的反应后迅速萌发 ,
很有可能导致地方性的灭绝(Freas&Kemp, 1983)。
而地上地下结果性就是植物为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
而进化产生的一种特殊繁殖策略 ,在遇到严重灾害
(如干旱)时 ,地上地下结果的策略可能是营养体再
生的一个替代(Wilson, 1983)。在极端的荒漠环境
中 ,角果藜的地上种子(果实)和地下种子(果实)在
种群成功定居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地上种子(果
实)主要进行远距离的传播 ,在其生存环境中提高
种群的散布能力 ,而地下果实(种子)主要在母株的
原生长地进行近距离传播 ,确保了其种群的繁衍 。
因为地上种子(果实)在土表萌发 ,所以它们的萌发
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地下种子虽然每株的数量
少 ,但相对地上种子(果实)却是一种保险投资 。角
果藜的地上地下结果性及其萌发对策对种群稳定 、
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高 蕊 , 魏 岩.2007.荒漠植物角果藜的地上地下结果
性.云南植物研究 , 29(3):300-302.
胡汝骥.2004.中国天山自然地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
版社.
李桂兰 , 乔亚科 , 臧少先 , 等.2004.三籽两型豆地下种子
的发生及在自然种群繁衍中的作用.种子 , 23(2):38
-47.
刘东昶.2000.两型豆(AmphicarpaeaedgeworthiBenth.)地
上地下种子实生苗发育特性的初步研究.河北职业技
术师范学院学报 , 14(4):1-4.
黄培祐.2002.干旱区免灌植被及其恢复.北京:科学出版
社.
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978.新疆植被及其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BaskinJM, BaskinCC, LiX.2000.Taxonomy, anatomyand
evolutionofphysicaldormancyinseeds.PlantSpeciesBiol-
ogy, 15:139-152.
BruhlJJ.1994.AmphicarpyintheCyperaeae, withnovelvaria-
tioninthewetlandsedgeEleochariscaespitosissimaBaker.
AustralianJournalofBotany, 42:441-448.
CheplickGP.1987.Theecologyofamphicarpicplants.Trends
inEcologyandEvolution, 2:97-101.
CheplickGP, QuinnJA.1982.Amphicarpum purshiiandthe
“pessimisticstrategy” inamphicarpicannualswithsubter-
raneanfruit.Oecologia, 52:327-332.
CheplickGP, QuinnJA.1987.Theroleofseeddepth, liter,
andfireintheseedlingestablishmentofamphicarpicpea-
nutgrass(Amphicarpum purshi).Oecolegia, 73:459-
464.
EllnerS, ShmidaA.1981.Whyareadaptationsforlong-range
seeddispersalrareindesertplants.Oecologia, 51:133-
144.
FreasKE, KempPR.1983.Somerelationshipsbetweenenvi-
ronmentalreliabilityandseeddormancyindesertannual
plants.JournalofEcology, 71:211-217.
GutermanY.1993.Seedgerminationindesertplantsadapta-
tionsofdesertorganism.Berlin:Springer-Verlag.
GutermanY.1994.Strategiesofseeddispersalandgermination
inplantsinhabitingdeserts.BotanicalReview, 60:373-
425.
HarperJL.1977.PopulationBiologyofPlants.London:Aca-
demicPressInc.
KolerD, RothN.1964.Studiesontheecologicalandphysio-
logicalsignificanceofamphicarpyinGymnarrhenaMicran-
tha(Compositae).AmericanJournalofBotany, 51(1):
26-35.
vanderPiljL.1969.PrinciplesofDispersalinHigherPlants.
Berlin:SpringerVerlag.
VenableDL, BrownJS.1988.Theselectiveinteractionsofdis-
persal, dormancy, andseedsizeasadaptationsforreduc-
ingriskinvariableenvironment.AmericanNaturalist,
131:360-384.
WeissPW.1980.Germination, reproductionandinterferencein
theamphicarpicannualEmexspinosa(L.)Campd.Oeco-
logia, 45:244-251.
WilsonMF.1983.PlantReproductiveEcology.New York:
JohnWiley&Sons.
作者简介 高 蕊 , 女 , 1980年生 , 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
荒漠植物生态适应研究。 E-mail:gaorui gr@126.com
责任编辑 王 伟
27高 蕊等:角果藜的地上地下结果性与种子萌发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