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岩溶区不同根系生境白栎的细根分解



全 文 :林业科技开发 2015 年第 29 卷第 5 期 27
doi:10. 13360 / j. issn. 1000-8101. 2015. 05. 007 中图分类号:S718. 5
岩溶区不同根系生境白栎的细根分解
符裕红1,2,喻理飞1* ,黄宗胜1
(1.贵州大学,贵阳 550025;2.贵州师范学院)
摘 要:选取 3 种典型根系地下生境———白云岩低倾产状生境(类型 6)、中倾产状生境(类型 9)及高倾产状生境
(类型 11)中生长的优势树种白栎为对象,研究其细根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状况及变化。结果表明:细根质量损失
率、残留率、分解速率均表现为低倾产状生境 >中倾产状生境 >高倾产状生境;细根分解时间的快慢为低倾产状生
境 >中倾产状生境 >高倾产状生境;细根养分含量变化存在差异,但均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细根分解
50%时,N、P、K的净释放率均表现为中倾产状生境 >高倾产状生境 >低倾产状生境。该研究可为探索岩溶区根系
地下生境及植被恢复技术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栎;细根分解;根系地下生境;岩溶区
Fine root decomposition of the different root in underground habitats in Karst area∥FU Yuhong,YU Lifei,
HUANG Zongsheng
Abstract:The author chosed the species Quercus fabric as the test subject in the habitats of dolomite low oblique occurrence
(type 6),middle oblique occurrence (type 9)and high oblique occurrence (type 11). After studying the fine root decom-
position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ne root mass loss rate,residual rate and decomposition rate
were as follows:low oblique occurrence habitat > middle oblique occurrence habitat > high oblique occurrence habitat. The
decomposition speed was low oblique occurrence habitat > middle oblique occurrence habitat > high oblique occurrence habi-
ta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changes of nutrient content,but all showed a“decrease - increase - decrease”trend. When
50% of fine root was decomposed,net release rate of N,P and K were as follows:middle oblique occurrence habitat > high
oblique occurrence habitat > low oblique occurrence habitat. 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habitats and vegetation recovery technology in Karst area.
Key words:Quercus fabric;fine root decomposition;root underground habitat;Karst area
First author’s address: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
收稿日期:2015-01-23 修回日期:2015-05-11
基金项目:“211 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Kst200904);国家“十
二五”科技支撑项目(2011BAC09B01,2011BAC02B02);贵州省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黔合科 J字[2013]2236 号);贵州师范学院自然科学研
究基金项目(12BS029);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 SY 字[2012]
3012 号)。
作者简介:符裕红(1982 -),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恢复生态学。通
信作者:喻理飞,男,教授。E-mail:gdyulifei@ 163. com
细根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处于不
断生长、衰老、死亡的周转动态中,占到净初级生产力
的 8% ~73%[1];细根分解是植物凋落物分解的重要
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持续向土壤输入养分的功能[2],
是陆地生态系统 C 和养分输入的重要途径[3],尤其
是深层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这在养分受限的土
壤中对提高森林的生产力显得尤为重要[4];它在释
放养分、形成结构复杂腐殖质的同时释放大量的
CO2
[5],与细根分解有关的 CO2 动态是全球 C循环的
重要组成部分[6]。若忽略细根的生产、死亡和分解,
有机质及养分的归还将被低估 20% ~ 80%[7]。岩溶
区由于其基岩可溶、裂隙发育、水分亏缺、土壤浅
薄[8]等特点,使得植被的生长频频受限,但根系地下
生境的存在则为植被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长空
间[9],空间内的土量及质量则决定了植被生长的数
量及好坏,而细根分解恰恰是土壤养分输入的重要来
源之一。尽管人们对枯枝落叶的认识较早,并对其进
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对细根的认识起步较晚,当
前关于细根分解[10]、特别是岩溶区植物细根分解的
研究尚不多见。因此,通过研究岩溶区不同根系地下
生境优势植物的细根分解,可为揭示岩溶区生境与植
被间的关系提供依据,同时也能为岩溶区的植被恢复
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该区地处贵州省中部
的东斜坡地带,106°07 ~ 107°17E,26°11 ~ 27°27N,
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 森林资源培育
28 林业科技开发 2015 年第 29 卷第 5 期
属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具有高原性、季风性的气候
特点。海拔 506. 5 ~ 1 762. 7 m,相对高差1 256. 2 m。
年均气温 15. 3 ℃,年降水量为 1 300 mm,年均相对湿
度 77%,年均日照 1 354 h,无霜期 270 d。区内植被
类型丰富;主要岩石类型为石灰岩、白云岩;土壤类型
比较多样,有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沼泽土和水稻土
等,土壤呈条带状的镶嵌分布,组合多样[11]。
据野外剖面调查,笔者划分了 18 个根系地下生
境类型,本试验选择了 3 个典型类型进行优势植物细
根分解的研究。这 3 种类型分别是:白云岩水平产状
多层空间类型(类型 6)、白云岩倾斜产状多层空间类
型(类型 9)、白云岩直立产状多层空间类型(类型
11)。其中,类型 6 位于安迁,类型 9 和类型 11 均位
于蔡家关;3 个类型的样地均是以白栎(Quercus fab-
ric)为优势树种的群落。样地土壤及群落组成情况
见表 1。
表 1 样地基本特征
类型 地点
岩层倾角 /
(°)
坡度 /
(°) 坡向
海拔 /
m
表层土壤质量
综合指数
表层土壤厚度 /
cm
优势树种
乔木 灌木 草本
类型 6 安迁 5 42 NE 1 278 0. 421 38 白栎、女贞 火棘 十字苔草、苔草、蕨
类型 9 蔡家关 55 42 NE 1 280 0. 894 20 白栎、女贞 火棘 知风草、五节芒
类型 11 蔡家关 87 43 NE 1 280 0. 873 18 白栎、响叶杨 铁仔、白栎 五节芒、十字苔草
1. 2 样品采集及试验
细根样品主要选择 3 种类型群落中的优势树种
白栎(胸径为 8 ~ 10 cm)为采集对象,分别在距树干
5 ~ 50 cm范围内,去除枯枝落叶层,从树干基部逐
段逐层地挖去上层覆土,沿主干寻找根系的延伸方
向,沿侧根找到细根,在深度为 0 ~ 20 cm 的土层范
围内剪下根粗≤2 mm 的细根。样品带回实验室经
洗净、除去附着土、剔除其他细根及死根的过程后,
摊开自然风干 48 h至质量恒定,未至恒定的适当延
长风干时间。细根分解采用埋袋法,将风干后的细根
样品剪成 5 cm 的小段,分别称取 5 g 装入孔径为
0. 25 mm的尼龙网袋放回原生境进行埋袋实验。埋
袋深度为离地表 10 cm处,于 2011 年 1 月开始,每月
取样 1 次,设置 6 个样点,每样点取样 3 袋,每类型样
地每月取样 18 袋,3 个类型生境共计 702 袋。每月
定时取回样品后,剔除新长入的根系,将根冲洗干净
后于 75 ℃烘干至质量恒定,称质量,并粉碎样品供养
分测定之用[12-13]。
1. 3 指标测定
细根质量损失及残留率[14-16]采用称质量计算
法。质量损失率 R = (X0 - Xt)/X0,残留率 Y = Xt /
X0。其中:R为质量损失率,Y为残留率,X0 为细根初
始质量,Xt 为细根分解一段时间后的质量。分解过
程中干物质残留率变化可用指数衰减模型来描
述[17],即:ln(Xt /X0)= - kt,其中 k为分解速率常数,
t为分解时间。依据分解系数 k,可估算出细根分解的
半衰期和周转期:t0. 5 = ln 0. 5 /(- k),t0. 95 = ln 0. 05 /
(- k),t0. 5为细根分解 50%所需的时间,t0. 95为分解
95%所需的时间。细根各养分含量测定可参考《土
壤农化分析》[18]。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根系地下生境类型细根质量的变化
2. 1. 1 细根质量损失率
根据各月细根质量的变化和其质量损失率的计
算,得到细根质量损失率的变化图(图 1)。由图可
知,细根的质量损失率呈递增趋势,即细根随时间减
少的过程中,其质量损失量则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
递增的。同时还可看出,在质量损失率递增的变化曲
线中,各类型的变化趋势表现为:类型 6 >类型 9 >类
型 11;分解 1 a后,三者的质量损失率分别达62. 6%,
55. 96%和 53. 82%;在类型 6 条件下,细根表现了较
大的分解速度。
图 1 不同类型细根质量损失率的变化
2. 1. 2 细根干质量残留率
细根分解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利用各
月细根干质量残留量与初始细根干质量计算的残留
率,其变化曲线见图 2。由图 2 可知,各月细根的残
留率逐渐降低,展示了细根的分解过程的变化,同时
说明在细根分解过程中,质量是随时间变化逐渐减少
的,大致呈指数递减。图中递减快慢顺序为:类型 6
>类型 9 >类型 11。
森林资源培育 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
林业科技开发 2015 年第 29 卷第 5 期 29
图 2 不同类型细根残留率的变化
根据 Olson模型[17],计算分解系数 k。3 个类型
条件下的细根分解系数分别为 0. 084 4,0. 071 3 和
0. 067 4,这说明在类型 6 条件下,细根的分解速率最
快。经过指数模型拟合,得到了各类型条件下的细根
指数分解方程,结果见表 2。各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
均达到 0. 90 以上,说明模型拟合较好,具有较强的代
表性。经方程计算,3 个类型条件下的半衰期分别为
8. 2,9. 7 和 10. 3 个月,说明在 3 个类型条件下,分解
完 50%的细根所用时间均不足 1 a;周转期分别为:
35. 5,42. 0 和 44. 4 个月,说明分解完 95%的细根时
间大致为3 ~ 4 a。分解时间的快慢顺序为:类型 6 >
类型 9 >类型 11。
表 2 细根的指数分解方程
类型 根粗 /mm 拟合方程 相关系数(R2) t0. 5 /月 t0. 95 /月
类型 6 ≤2 y = e - 0. 084 4x 0. 936 9 8. 2 35. 5
类型 9 ≤2 y = e - 0. 071 3x 0. 963 9 9. 7 42. 0
类型 11 ≤2 y = e - 0. 067 4x 0. 993 1 10. 3 44. 4
2. 2 不同根系地下生境类型细根养分的变化
2. 2. 1 细根养分残留率的变化
不同根系地下生境类型条件下的细根 N 残留率
1—5 月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在 6 月和 9 月残留率
最高,其他月份又均较低(图 3)。不同根系地下生境
类型条件细根 P的残留率除 4,8 和 10 月外,其他月
份表现为下降趋势,其中,在 5 月和 7 月表现为最低
(图 4)。不同根系地下生境类型条件细根 K 的残留
率变化在 4—6 月明显增加,其他月份均为下降趋势
(图 5)。从变化趋势上来看,N、P、K 3 种元素的变化
在个别月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总的变化趋
势均表现出了降低—升高—降低的 3 个过程,符合
“淋溶—富集—释放”的模式。
图 3 不同类型细根分解过程中 图 4 不同类型细根分解过程中 图 5 不同类型细根分解过程中
N残留率的变化 P残留率的变化 K残留率的变化
2. 2. 2 细根养分净释放率的变化
3 个不同根系地下生境类型条件下,N 的净释放
率表现为类型 6 的变幅较大,而类型 11 则相对较小;
其中,N释放率,类型 6、类型 9 在 7 月呈现出了最大
值,类型 11 在 3 月呈现出最大值;类型 6 在 6,8,9 和
12 月呈现出了负值,类型 9 在 6,8 和 9 月出现负值,
类型 11 在 6,8,9,11 和 12 月出现负值,表现为养分
富集。从季节来看,各类型条件下,夏、秋季为 N 富
集的主要阶段,春、冬季主要为 N 的释放阶段。细根
分解 50%时的净释放率,表现为类型 9 的 N 净释放
率最大,其次为类型 11,最小的为类型 6(图 6)。
3 个不同根系地下生境类型条件下,P 的净释放
率表现为类型 6 的变幅较大,而类型 9 则相对较小;
其中,P 释放率,类型 6、类型 9、类型 11 均在 5 月呈
现出了最大值;类型 6 在 4,6,8 和 10 月出现了负值,
类型 9、类型 11 在 6,8 和 10 月呈现出负值,表现为养
分富集。从季节来看,各类型条件下,秋季为 P 富集
的主要阶段,春、夏、冬季主要为 P 的释放阶段。细
根分解 50%时的净释放率,表现为类型 9 的 P 净释
放率最大,其次为类型 11,最小为类型 6(图 7)。
图 6 不同类型细根分解过程中 N净释放率的变化
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 森林资源培育
30 林业科技开发 2015 年第 29 卷第 5 期
图 7 不同类型细根分解过程中 P净释放率的变化
3 个不同根系地下生境类型条件下,K 的净释放
率表现为类型 11 的变幅较大,而类型 9 则相对较小;
其中,K释放率表现为类型 6 在 7 月呈现出了最大
值,类型 9、类型 11 均在 9 月呈现出了最大值;类型
6、类型 9 在 4,5 和 6 月出现了负值,类型 11 在 5 和 6
月呈现出负值,表现为养分富集。从季节来看,各类
型条件下,夏季为 K富集的主要阶段,春、秋、冬季主
要为 P的释放阶段。细根分解 50%时的净释放率,
表现为类型 9 的 K净释放率最大,其次为类型 11,最
小为类型 6(图 8)。
图 8 不同类型细根分解过程中 K净释放率的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3 种类型条件下的细根质量变化差异极显著、细
根质量损失率随时间呈递增趋势,各类型的变化趋势
表现为随着岩层倾角的增大而降低;各月细根的残留
率的减少量逐渐降低,且随着岩层倾角的增大而减
小;分解速度亦如此。原因是由于低倾产状生境条件
下,岩石产状倾角较小,仅为 5°,岩面较为平整,而此
类型条件下,土面面积较大[9],为微生物的活动等创
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而类型 11 岩石倾角为 87°,虽
表层也存在一定厚度的土壤层,但在一定程度上由于
岩层的阻隔[1],降低了微生物活动的空间范围,故其
分解没有表现出较大的优势。
3个类型条件下的细根分解系数分别为0. 084 4,
0. 071 3,0. 067 4,这说明在低倾产状条件下,细根的
分解速率表现为三者最快,这与以上的研究结果相吻
合。根据拟合方程求解的结果,在 3 个不同根系地下
生境类型的条件下,其半衰期分别为 8. 2,9. 7,10. 3
个月,周转期分别为 35. 5,42. 0,44. 4 个月;分解时间
的快慢表现为低倾产状最快,而高倾产状条件下最
慢,从细根分解的周转期而言,各类型条件下白栎的
细根分解仍需一定时间才能分解完全,是一个较为复
杂的过程,细根分解与细根本身特性、气象因子等因
素均存在相关性,在今后的细根分解试验中,还应当
考虑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多因素影响,深入探究各生境
类型的特征。
各类型条件下,细根养分变化符合“淋溶—富
集—释放”的基本模式,细根分解是一个养分释放与
富集的相继往复过程。从季节来看,各类型条件下,
夏、秋季为 N富集的主要阶段,春、冬季主要为 N 的
释放阶段;秋季为 P 富集的主要阶段,春、夏、冬季主
要为 P 的释放阶段;夏季为 K 富集的主要阶段,春、
秋、冬季主要为 P 的释放阶段;春、夏、冬季主要为 P
的释放阶段。细根分解 50%时的净释放率,各类型
细根分解的净释放率,N、P、K 的净释放率均表现为
中倾产状最高,低倾产状最低。这主要是由各生境类
型的特征[1]决定的,低、高倾产状由于岩层倾角等因
素的影响,在单位面积的养分储量上均不占优势。
综上所述,在白云岩分布的岩溶区,低倾产状生
境更利于植物细根的分解,质量损失率、残留率减少
量、分解速率和分解时间快慢均表现出了绝对的优
势,而在高倾产状生境条件下最差;从养分释放的情
况而言,中倾产状生境的养分输入情况更好。研究结
果说明:在低倾产状生境条件下更利于植物的着生和
生存,而中倾产状生境更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这
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岩溶区的土壤质量评价和植被恢
复技术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Welke S E,Hope G D,Hunt G A. Effects of harvesting on fine root bio-
mass and decomposition in an Engelmann spruce subalpine fir forest
[J].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Revue Canadienne de Re-
cherche Forestiere,2003,33(5):847-853.
[2]Burton A J,Pregitzer K S,Hendrick R L. Relationships between fine
root dynamics and nitrogen availability in Michigan northern hardwood
forests[J]. Oecologia,2000,125(3) :389-399.
[3]John B,Pandey H N,Tripathi R S. Decomposition of fine roots of Pinus
kesiya and turnover of organic matter,N and P of coarse and fine pine
roots and herbaceous roots and rhizomes in subtropical pine forests
stands of different ages[J].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2002,35
(4) :238-246.
[4]张秀娟,梅莉,王政权,等. 细根分解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J]. 植
森林资源培育 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
林业科技开发 2015 年第 29 卷第 5 期 31
物学通报,2005,22(2):246-254.
[5]Schuur E A. The effect of water on decomposition dynamics in mesic to
wet hawaiian montane forests[J]. Ecosystems,2001,4(3) :259-273.
[6]Silver W L,Miya R K. Global patterns in root decomposition:compari-
sons of climate and litter quality effects[J]. Oecologia,2001,129(3) :
407-419.
[7]张小全,吴可红.森林细根生产和周转研究[J]. 林业科学,2001,
37(3):126-138.
[8]张信宝,王世杰,曹建华,等. 西南喀斯特山地水土流失特点及有
关石漠化的几个科学问题[J].中国岩溶,2010,29(3):274-279.
[9]符裕红,喻理飞,黄宗胜,等. 典型岩溶石漠化区根系生境及其类
型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2,10(2):66-72.
[10]Chen H,Harmon M E,Sexton J,et al. Fine-root decomposition and N
dynamic in coniferous forests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USA[J]. Cana-
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2002,32(2) :320-331.
[11]贵州省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7:404-440.
[12]林成芳,郭剑芬,陈光水,等.森林细根分解研究进展[J].生态学
杂志,2008,27(6):1029-1036.
[13]林成芳,杨玉盛,陈光水,等.杉木人工林细根分解和养分释放及
化学组成变化[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3(1):15-23.
[14]Hasegawa M. Carbon and nutrient dynamics in decomposing pine
needle litter in relation to fungal and faunal abundances[J]. Pedobio-
logia,1996,40:171-184.
[15]杨丽韫,李文华,吴松涛.长白山原始红松阔叶林及其次生林细根
分解动态和氮元素的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6):
10-15.
[16]秦艳,王林和,张国盛,等.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油蒿群落细根分
解及影响因子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6):181 -
185.
[17]Olson J S. Energy storage and the balance of producers and decom-
posers in ecological systems[J]. Ecology,1963,44(2) :322-331.
[18]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229 -
291.
(责任编辑 田亚玲
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
)
doi:10. 13360 / j. issn. 1000-8101. 2015. 05. 008 中图分类号:S664. 1
早实核桃果实日灼影响因子研究
张彦坤,齐国辉* ,孙萌,张雪梅,李保国,张锐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北省核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071000)
摘 要:为了解诱发核桃果实日灼的关键因子,以早实核桃‘绿岭’、‘上宋 6 号’、‘鲁果 1 号’为试材,研究了果面
温度、光照强度、相对湿度及品种、方位对果实日灼的影响。结果表明:‘绿岭’、‘上宋 6 号’、‘鲁果 1 号’的果实日
灼率和日灼病情指数分别为 12. 76%,3. 60%,2. 23%和 6. 77,2. 36,1. 35。3 个品种树冠东、南、西、北 4 个方位果实
的果面温度在 10: 00,11: 00,12: 00 时差异均不显著,13: 00 时仅‘鲁果 1 号’差异显著,在 14: 00,15: 00,16: 00 时差
异显著;果面光照强度在 10: 00,12: 00,16: 00时差异显著,在 11: 00,13: 00,14: 00和 15: 00时差异极显著;果面相对湿
度在 13: 00时差异显著,其余时间差异不显著。3个品种 4 个方位的果实日灼率和病情指数表现为西面 >南面 >东
面 >北面,差异极显著。‘上宋 6 号’和‘绿岭’的果面温度与病情指数和日灼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44,0. 879和 0. 772,0. 773,其余相关性不显著。‘绿岭’、‘鲁果 1号’、‘上宋 6号’发生果实日灼的临界温度分别为
43. 3,45. 8和 45. 5 ℃,临界照度分别为 83 900,96 600和 90 500 lx。综合分析表明,温度和光照强度是日灼产生的主
要原因,相对湿度、品种、方位对果实日灼均有影响。
关键词:核桃;日灼;温度;光照强度;相对湿度
收稿日期:2014-10-08 修回日期:2015-04-23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支撑项目(14236811D)。
作者简介:张彦坤(1984 -),女,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经济林栽培生理。
通信作者:齐国辉,女,教授。E-mail:bdqgh@ sina. com
Studies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unburn on precocious walnut fruit∥ZHANG Yankun,QI Guohui,SUN
Meng,ZHANG Xuemei,LI Baoguo,ZHANG Rui
Abstract:Effects of temperature,light intensity,relative humidity,cultivar,orientation on fruit sunburn of precocious wal-
nut cultivars‘Lüling’,‘Shangsong 6’,‘Luguo 1’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nburn rates of‘Lüling’,
‘Shangsong 6’and‘Luguo 1’were 12. 76%,3. 60% and 2. 23% respectively and sunburn disease indexes of those culti-
vars were 6. 77,2. 36 and 1. 35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fruit surface temperatures between di-
fferent exposed sides of canopy in three cultivars at 10: 00
am,11: 00 am and 12: 00 pm;Only‘Luguo 1’at 13: 00
pm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l of the 3 cultivars at
14: 00 pm,15: 00 pm and 16: 00 pm showed significant
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 森林资源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