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壮药石上莲的性状和显微鉴别研究



全 文 :壮药石上莲的性状和显微鉴别研究
谈远锋,原鲜玲,丘 芬,莫 芳,黄茂春* (广西中医院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 [目的]对壮药石上莲进行性状和显微鉴别研究。[方法]采用生药知识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壮药石上莲进行性状和显微鉴别。
[结果]石上莲根状茎的维管束约 18个排成 1个间断的环,间距宽疏不等;根状茎、叶柄、叶和粉末均含草酸钙砂晶;叶横切面表皮细胞
较大,且下表皮细胞较上表皮的大;气孔环式,副卫细胞 3环,每环 3个细胞。[结论]该研究对壮药石上莲进行了性状和显微鉴别,可为
壮药石上莲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 壮药;石上莲;团扇叶秋海棠(Begonia leprosa Hance);药材性状;显微结构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2012)22 -11248 -03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of Zhuang Folk Medicine Shishanglian
TAN Yuan-feng et al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ning,Guangxi 530001)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of Zhuang Folk Medicine Shishanglian. [Method]Micro-
scopic identification of Zhuang Folk Medicine Shishanglian wa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and crude drug knowledge.
[Result]About 18 vascular bundles in Shishanglian rhizome were arranged in a discontinuous ring with different distances. There were calci-
um oxalate cluster srystals in the rhizome,leaves,petioles and powders. Epidermal cells were relatively great in leaf transverse section;and
the upper epidermal cells were bigger than those of lower epidermis. Stomata was ring-type;subsidiary cell had three rings with three cells in
each ring. [Conclusion]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of Zhuang Folk Medicine Shishanglian were studied,aiming at pro-
viding references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Zhuang Folk Medicine Shishanglian.
Key words Zhuang Folk Medicine;Shishanglian;Begonia leprosa Hance;Medicinal materials characteristics;Microstructure
作者简介 谈远锋(1978 - ) ,男,壮族,广西南宁人,实验师,从事中药
鉴定研究,E-mail:45677293@ qq. com。* 通讯作者,讲师,
从事中药鉴定工作。
鸣 谢 广西中医学院刘寿养副教授鉴定药材样品并在实验中给予
指导,特此感谢!
收稿日期 2012-03-26
壮药石上莲为秋海棠科(Begoniaceae)团扇叶秋海棠
(Begonia leprosa Hance)的全株,又名癞叶秋海棠,生于石山
林中的石头上,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来宾、凭祥、阳
朔和龙州等地[1 -3]。石上莲为桂南壮族地区常用草药,全草
用于治疗咳血吐血、跌打损伤、消疮疖和蛇咬伤等[4 -5]。该
药既具有药用价值,又具有观赏价值。目前关于石上莲性状
及显微鉴别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保证用药安全,笔者
采用生药学的方法对石上莲进行了性状及显微鉴别,了解团扇
叶秋海棠的组织结构,以期为鉴别和开发利用该药用植物提供
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研究对象。团扇叶秋海棠,于 2010 年 9 月采自广西
凭祥,经广西中医学院刘寿养副教授鉴定为秋海棠科秋海棠
属的 Begonia leprosa Hance。
1. 1. 2 主要仪器。RM-2145 型切片机,购自德国莱佧;YQ-
280KX摊片烤片机,购自阳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1. 1. 3 主要试剂。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市售。
1. 2 方法
1. 2. 1 性状鉴别。取新鲜团扇叶秋海棠,待干燥后,按生药
学的鉴别方法对其根状茎、叶柄和叶片进行性状鉴别。
1. 2. 2 显微鉴别。取新鲜团扇叶秋海棠,经 FAA固定、石蜡
切片法切片和番红 -固绿双重染色,然后按常规光学显微观
察并描述根状茎、叶柄和叶的横切面和叶上下表面制片及其
粉末组织的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 1 药材的性状鉴别(药材为全株干品)
2. 1. 1 根状茎。石上莲的根状茎呈扁圆形,或三角状,卷
曲,有分支,有的呈 U 字形,长 2. 6 ~ 7. 9 cm,直径 2. 1 ~ 6. 5
m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点状木栓瘤,淡褐色;节膨大,呈结
节疙瘩状,节上有点状突起的须根痕和着生稍弯曲的纤维状
根,长短不一,直径约0. 3 ~1. 0 mm,节间短,为0. 2 ~1. 0 cm;
每节有类圆形残留叶痕,叶柄残基中间稍内凹;质硬脆,易折
断,断面不平整,表皮狭窄,棕褐色,皮层宽广,微凸,约占断
面 2 /3,淡褐色,维管束狭窄,数个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排成间
断三角形状,髓部稍宽,约占段面的 1 /4,向内凹陷,淡褐色。
2. 1. 2 叶柄。石上莲的叶柄生于根状茎上,柔软卷曲,长
8 ~15 cm,表面棕褐色,皱缩,具细纵棱,被褐色锈色卷曲长
毛,有黄白色木栓瘤,呈点状分布。
2. 1. 3 叶片。石上莲的叶片为皱缩、边缘稍背卷,纸质,易
碎;完整叶片展平后两侧稍不相等,呈近圆形、宽卵圆形,长
3. 5 ~7. 8 cm,宽4. 1 ~9. 8 cm;先端圆钝,或急尖至短尾尖,基
部稍偏斜,心形,窄侧宽 1. 0 ~ 2. 3 cm,呈窄圆形,宽侧宽
2. 0 ~4. 0 cm,呈圆耳锤状;全缘或微波状,有细密小齿。腹
面呈黄绿色或黄褐色,沿叶脉有稀疏锈色卷曲绒毛;背面呈
黄褐色,沿叶脉锈色卷曲绒毛较多,近叶柄处较密集。基出
掌状主脉 5 ~7条,在腹面稍微纤细,在背面较粗,明显突起;
腹面网状脉不明显,背面可见;气微香、味淡。
2. 2 显微特征
2. 2. 1 根状茎横切面(呈椭圆形,长径约 9. 1 mm)。①表皮
淡褐色,1列细胞,细胞切向类长方形或类方形,排列紧密;外
壁被角质层;部分表皮外侧有 4 ~ 8 层木栓化细胞,红褐色,
细胞切向长方形或方形,排列紧密,其中一部位瘤状突起。
责任编辑 石金友 责任校对 卢瑶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2,40(22):11248 - 11250,11391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2.22.073
②皮层宽广,20 ~ 32 列细胞,淡褐色,约占切面半径的 1 /2,
细胞切向长圆形,细胞壁平直,排列紧密,胞间隙较小;草酸
钙簇晶少见,散在,晶瓣稍钝;草酸钙砂晶多见,晶体稍细碎;
淀粉粒众多,单粒或 2 ~ 7 粒聚合,多为圆形或长圆形,少为
三角形或梨形,脐点层纹未见。③维管束外韧型,大小不一,
约 18个,单个或 2 ~ 3 个相连,间断排成环状,间距宽疏不
等;具由 1列薄壁细胞组成的维管束鞘,细胞呈类方形或长
圆形,石细胞于维管束与皮层之间散在,细胞呈类圆形或多
角形,壁稍厚,胞腔大,可见孔沟,层纹不明显,单个或 2 个相
连切向排列。④韧皮部较窄,由不规则多边形或类圆形细胞
组成。⑤束中形成层明显,2 ~ 7 层,细胞长方形,排列紧密。
⑥木质部稍宽,导管较大,呈多角形,壁较薄,单个或少数 2
个相连切向排列散在;木纤维较多,细胞为多角形,壁稍厚,
木化,数个相聚成群排列,常分布于维管束内侧;木薄壁细胞
较多,数个相聚成群。⑦髓射线细胞类方形,细胞稍大,1 ~
15列,每列为 9 ~16 个;有时可见石细胞,细胞呈类方形,壁
稍薄,胞腔大,可见孔沟,纹孔和层纹不明显,单个或 2 个相
连径向排列,散在。⑧髓部宽广,约占根状茎横切面的 1 /3,
细胞较大,多边形或切向长圆形,细胞壁较平直,排列紧密,
胞间隙小;草酸钙砂晶多见,散在,晶体稍细碎;淀粉粒众多,
单粒或 2 ~ 7 粒聚合,多为圆形或长圆形,少为三角形或梨
形,脐点层纹未见(图 1 ~2)。
注:1.表皮;2.草酸钙簇品;3.木栓化细胞;4.韧皮层;5.木质部;
6.髓部;7.石细胞;8.草酸钙砂晶。
图 1 团扇叶秋海棠根状茎横切面
2. 2. 2 叶柄横切面(呈圆形,直径约 4. 6 mm)。①表皮 1 列
细胞,长园形或类圆形,排列紧密,外被角质层;表皮外侧有
棕红色非腺毛,为多细胞组成,呈莲藕状连接;表皮内侧为厚
角组织,4 ~7列细胞,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皮层外侧有些部
位产生木栓化细胞,呈瘤状,淡褐色,2 ~ 4 列细胞,细胞切向
长方形,排列紧密。②皮层细胞较大,多角形或类圆形,细胞
壁较平直,排列紧密,胞间隙小;草酸钙砂晶多见,散在,晶体
稍细碎;淀粉粒单粒,散在,多为圆球形,少为长圆形或三角
形,脐点层纹未见。③维管束约 12 个,外韧型,大小不一,间
断环状排列,另有 1 个分布在内侧;维管束鞘 1 ~ 2 列细胞,
为椭圆形或多角形;石细胞较小,类圆形或类方形,壁稍厚,
可见纹孔,孔沟和层纹不明显,单个散在维管束鞘外侧或维
管束鞘上;韧皮部约占维管束 1 /3,由不规则多边形或类圆形
注:1.表皮;2.木栓化细胞;3.皮层;4.草酸钙砂晶;5.淀粉粒;6.草
酸钙簇晶;7.石细胞;8.韧皮部;9.束中形成层;10.维管束鞘;
11.射线;12.木质部;13.髓部。
图 2 团扇叶秋海棠根状茎横切面
细胞组成;木质部导管 5 ~8个,壁稍薄,多为单个散在,少数
2个相连切向排列(图 3 ~4)。
注:1.表皮;2.非腺毛;3.木栓化细胞;4.韧皮部;5.木质部;6.草酸
钙砂晶;7.石细胞;8.厚角组织。
图 3 团扇叶秋海棠叶柄横切面
2. 2. 3 叶横切面(厚 1. 1 mm)。①上下表皮细胞各 1列,外
被角质层,细胞长方形或类方形,长轴径向,较大,且下表皮
细胞较上表皮细胞大;上表皮细胞内侧间隔含有大型的类圆
形薄壁细胞,细胞内含有草酸钙砂晶;叶下表皮有气孔;位于
主脉下表皮细胞较小,细胞类圆形;主脉下表皮内侧有厚角
组织,1 ~4层,细胞类圆形。②栅栏细胞 1 列,细胞短柱形,
排列稍疏松,通过主脉,约占叶肉厚度的 1 /15;海绵细胞较
大,为长圆形或类圆形,排列疏松,内含淀粉粒,多为单粒散
在,多为圆形,少为长圆形或三角状,脐点层纹未察见。③主
脉维管束外韧型,4个,分两排上下排列,下面的维管束较上
的大;草酸钙砂晶散在,晶体稍细碎;淀粉粒散在。④上下表皮
均有棕红色非腺毛,为多细胞组成,呈莲藕状连接(图 5 ~6)。
2. 2. 4 叶上、下表面。叶上下表面细胞均呈多边形,垂周壁
平直,排列紧密;上表皮无气孔分布,下表皮气孔众多,为环
式,副卫细胞 3环,每环 3个细胞,副卫细胞由内向外依次增
9421140 卷 22 期 谈远锋等 壮药石上莲的性状和显微鉴别研究
注:1.非腺毛;2.木栓化细胞;3.表皮;4.厚角组织;5.石细胞;6.淀
粉粒;7.草酸钙砂晶;8.韧皮部;9.木质部。
图 4 团扇叶秋海棠叶柄部分详细图片
注:1.非腺毛;2.上表皮;3.栅栏组织;4.草酸钙砂晶;5.气孔;6.木
质部;7.韧皮部;8.厚角组织;9.下表皮。
图 5 团扇叶秋海棠叶横切面简略图片
注:1.非腺毛;2.上表皮;3.草酸钙砂晶;4.栅栏组织;5.海绵组织;6.
木质部;7.韧皮部;8.气孔;9.淀粉粒;10.厚角组织;11.下表皮。
图 6 团扇叶秋海棠叶横切面详细图片
大。两面均有棕红色非腺毛,下表皮较多,为多细胞组成,呈
莲藕状连接(图 7)。
2. 2. 5 粉末。①粉末呈浅灰棕色,气微香、味淡。②淀粉粒
众多,类圆形,直径约20 μm,椭圆形,直径13 ~18 μm,梨形,
长径 14 ~16 μm,短径 6 ~ 7 μm。③纤维多见,长梭形,胞腔
较大,内径 21 ~28 μm,两端钝尖,胞腔内可见纹孔,直径26 ~
注:A.上表皮;B.下表皮;1.非腺毛;2.气孔。
图 7 团扇叶秋海棠叶表面制片
39 μm,长 90 ~250 μm。④导管多为螺纹,直径 18 ~ 33 μm。
⑤石细胞多见,不规则形,类长方形,壁厚约 6. 2 μm,直径
38 ~40 μm,长 140 ~ 200 μm,可见孔沟;类方形,壁厚约 6. 5
μm,长径 60 ~ 101 μm,短茎 34 ~ 60 μm,孔沟和纹孔明显。
⑥草酸钙簇晶少见,晶瓣稍钝,直径33 ~47 μm。⑦草酸钙砂
晶多见,晶体稍细碎,直径 1. 6 ~ 9. 1μm ⑧破碎非腺毛,呈棕
红色,多细胞,有时呈莲藕状连接组成(图 8)。
注:1.石细胞;2.草酸钙簇晶;3.淀粉粒;4.草酸钙砂晶;5.纤维;
6.螺纹导管;7.非腺毛。
图 8 团扇叶秋海棠粉末图片
(下转第 11391页)
05211 安徽农业科学 2012年
线路和景区布局,辐射带动交通、餐饮、商贸、服务等其他三
产快速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才会有精力注
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生态旅游产品和生态人文融合,增
强生态旅游的文化魅力,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将旅游
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生态经济与旅游业的
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吴起县全力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大
力植树种草、兴水修田、打坝拦洪,全面推进退耕地和荒山荒坡
治理。全县林草覆盖率从 19. 2%提高至 65%以上,土壤年侵蚀
模数由 1. 53万 t /(km2·a)下降至 0. 5万 t /(km2·a)。突出生
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加大林分结构调整,加强林草抚育管
护,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生态优势变为经济
优势,农民人均纯收入 2009 年达 4 415 元,是 1999 年的 3. 16
倍。吴起县走出了一条在发展经济中恢复生态、在生态恢复中
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路子。从率先实施封山禁牧,发展到利用
新兴的能源工业反哺农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直至生态立县,
追寻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良性发展之路。
陕西吴起县用这样的科学实践路线图告诉人们:扭转生
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局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使更多的人过
上幸福生活,无疑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实施生态经
济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以人
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前提,借助先进适用的生态循环科学技
术,在保护脆弱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链循环,
发挥农业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培育主导产业、开发推广生
态循环型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走生态产业化发展之路;
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建立与
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经济体系;稳固基础、循序渐进、统
筹兼顾,走生态、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慕,程建国.中国地带差距与中西部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0.
[2]朱显谟.抢救“土壤水库”实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
展的关键———四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 28字方略[J].水土保持学报,
2000,14(1):1 -6.
[3]景可.加快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思考[J].水土保持通报,
2001,21(1):1 -5.
[4]赵学敏,程红,李青松,等.退耕还林让吴起走向生态文明———陕西省吴
起县生态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林业,2008(1):4 -9.
[5]牛文元.生态环境脆弱带 ECOTONE的基础判定[J].生态学报,1989,9
(2):97 -105.
[6]肖笃宁.生态脆弱区的生态重建与景观规划[J].中国沙漠,2003,23
(1):6 -11.
[7]HANSEN A J,CASTRI F. Landscape boundaries:consequences for biotic
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flows[M]. New York:Springer-Verlag,1992.
[8]JANAUER G A. Macrophytes,hydrology,and aquatic ecotones:a GIS - sup-
ported ecological survey[J]. Aquatic Botany,1997,58(3 /4):379 -391.
[9]ARNOT C,FISHER P. Mapping the ecotone with fuzzy sets[M]. Nether-
lands:Geographic Uncertainty in Environmental Security,2007:19 -32.
[10]BRADLEY D J. An exploration of chronotones:a concept for understanding
the health processes of changing ecosystems[J]. Ecohealth,2004,1(2):
165 -171.
[11]PETERS D P C. Plant species dominance at a grassland - shrubland eco-
tone:an individual - based gap dynamics model of herbaceous and woody
species[J]. Ecological Modelling,2002,152(1):5 -32.
[12]申元村,张永涛,赵桂久,等.我国脆弱生态环境形成演变原因及其区
域分异探讨[M]/ /赵桂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恢复技术研究(第一
集).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8 -45.
[13]朱震达.土地荒漠化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J].地理研究,1994,13(1):
104 -113.
[14]赵跃龙,刘燕华.脆弱生态环境与工业化的关系[J].经济地理,1996,
16(2):86 -90.
[15]蔡运龙,SMIT B.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J].
地理学报,1996,51(3):202 -212.
[16]傅伯杰,刘国华,陈利顶,等.中国生态区划方案[J].生态学报,2001,21
(1):1 -6.
[17]国家统计局. 2008 -2011年中国农业统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2008 -2011.
[18]高照良,张晓萍.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及其规划研究[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19]高照良,彭珂珊.西部地区生态修复与退耕还林还草研究[M].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0]高照良,彭珂珊.粮食安全问题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
版社,2009.
[21]许智超,张岩,刘宪春,等.半干旱黄土区退耕还林十年植被恢复变化
分析———以陕西吴起县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1):91 -96.
[22]任洪玉,温仲明,杨勤科.黄土沟壑区植被恢复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变
化———以吴旗县植被恢复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21(2):
154 -158.
[23]罗国占,赵廷宁,王贤.吴旗县覆沙黄土区退耕还林结合封禁的植被恢
复效果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3):80 -82.
[24]张喜荣,蔡艳蓉,赵晶,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及其综合治
理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0(28):15776 -15781.
[25]赖亚飞,朱清科,张宇清,等.吴旗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J].
水土保持学报,2006,20(3):83 -87.
[26]赖亚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综合效益评
价———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0(3):219 -
223.
[27]张晓,卢东宁.吴起县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28):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13853 -13855.
(上接第 11250页)
3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石上莲根状茎的维管束约 18 个排成 1
个间断的环,间距宽疏不等;根状茎、叶柄、叶和粉末均含草
酸钙砂晶;叶横切面表皮细胞较大,且下表皮细胞较上表皮
的大;气孔环式,副卫细胞 3环,每环 3 个细胞。这些特征颇
为明显、稳定,可为壮药石上莲的鉴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五十二卷第一分
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49 -150.
[2]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名录·第二册双子叶植物[M].桂林:广西
植物研究所,1971:137.
[3]覃海宁,刘演.广西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1.
[4]云南省药材公司.云南中药资源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343
[5]广西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广西中药资源名录[M].南宁:广西民族出
版社,1993:82.
1931140 卷 22 期 张 冰等 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