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不同密度对长序榆苗期生长的影响



全 文 :不同密度对长序榆苗期生长的影响
赖文胜1 ,邹高顺2 ,张纪卯2
(1.福建省林木种苗总站 ,福建 福州 350003; 2.福建省来舟林业试验场 ,福建 南平 353008)
摘要:对长序榆播种苗不同育苗密度的苗高 、地径 、叶面积系数和生物量进行系统观测 , 研究了密度效应的变化趋势。根据
叶面积系数和群体生物量提出了理想的生物学密度 ,用逐步聚类法划分了苗木分级标准 , 结合苗木产量和质量综合评定 ,
确定了中亚热带地区的一般圃地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下 , 长序榆 1 年生播种苗密度以 45 ~ 60 万株·hm-2较为适宜。
关键词:长序榆;播种;育苗;密度
中图分类号:S792.1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51(2001)02-0074-03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Densities on the Growth of Ulmus elongata Seedlings
LAI Wen-sheng1 , ZOU Gao-Shun2 , ZHANG Ji-mao2
(1.General Station of Forest Tree Seeds and Seedlings of Fujian Province , Fuzhou 350003 , China;
2.Laizhou Forest Experimental Farm of Fujian Province , Nanping 353008 , China)
Abstract:The change tendency towards the density effect w as studied , based on systematically observing the height , collar diame-
ter , leaf area coefficent and biomass of different densities of Ulmus elongata sowing seedling s.In the light of leaf area coefficients
and the popula tion biomass , the ideal bio logical density was put forw ard.The gradual cluster analysis was adopted to divide the
g rading standard of seedling s.I n combination w ith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eedling quality and quantity , the relatively ap-
propriate density of one-year-old seedlings of U .elongata was determined to be 450 , 000 ~ 600 , 000 plants per hm in the middle
subtropical area under the common nursery conditions and management level.
Key words:Ulmus elongata ;Sowing;Seedling raising;Density
  长序榆(Ulmus elongata)是 80年代在我国发现的榆属新种 ,为濒危种[ 1] 。世界上现仅存 4种 ,3种产
于北美 ,我国 1种 ,仅浙江 、福建 、安徽和江西等地有零星分布。具有干形通直圆满 ,生长迅速 ,材质优良等
优点 ,是我国南方有重要发展前景的优良速生用材树种 。为了加速推广和发展 ,我们在南平市来舟林业试
验场开展育苗试验 ,研究了不同密度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为培育优质壮苗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来舟林业试验场苗圃 。该地位于北纬 26°38′、东经 117°57′,属于中亚热带东南季风型气候 。
年平均气温为 19.3℃,年降水量 1697.7mm ,年蒸发量 1483.4mm ,绝对最低温 -6.5℃,绝对最高温为
41℃,无霜期长达 300d。圃地土壤为砂壤土 ,pH 值 4.5左右 ,肥力中等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种子来自本场 , 4月中旬采集 ,随采随播 。5月初出苗后 ,及时除草 、间苗 ,育苗密度分为 30 、45 、
60 、75万株·hm-2 ,随机区组排列 ,每小区面积为 2m2 ,重复 5次 ,按常规育苗进行管理。
各密度区内随机选 20株苗木作为生长量测定的固定标准株 ,在生长期内每 10d测定苗高 、地径。每
月下旬按不同密度选取该小区平均苗 5株 ,测定叶面积[ 3] ,生长结束时 ,全面测定各密度区的苗高 、地径 、
根系 ,并分别地上 、地下部分烘干称重。
 收稿日期:2000-07-07
 作者简介:赖文胜(1968-), 男 ,福建永定人 , 福建省林木种苗总站工程师 ,硕士 , 从事林木种苗培育研究。
第 28 卷 第 2 期
2 0 0 1 年 6 月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Jour of Fujian Forestry Sci and Tech
Vol.28 No.2
Jun., 2 0 0 1
DOI :10.13428/j.cnki.f jlk.2001.02.023
图 1 不同密度苗高旬生长量的季节变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密度对苗木生长节律的影响
从苗高生长看(图 1),8月下旬之前 ,高密度区
(75万株·hm -2)比低密度区(30万株·hm-2)的苗
木生长更为迅速 ,8月下旬之后 ,则呈相反的趋势 ,
这可能与不同密度所构成的小区生境差异有关。8
月下旬之前 ,低密度区内由于植株小 ,分布稀疏 ,局
部环境易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高密度区由于
植株间有一定庇荫 ,促成较好的局部环境 ,有利于
苗木生长 。进入 8月下旬高密度区已经封行 ,植株
间相互拥挤 ,营养空间不足 ,高生长受到抑制 ,苗木
的分化加剧 ,而此时低密度区通风 、透光条件较好 ,
苗木生境较优越 ,其生长速度超过高密度区 ,并一
图 2 不同密度地径旬生长量的季节变化
直持续到生长结束 。中等密度区(45 ~ 60 万株·
hm
-2)苗高生长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生长量始终较
高。不同密度苗木的高生长峰值出现的时间也不
一 ,高密度区出现的时间比中 、低密度区早 1个月 ,
说明密度已明显影响苗木高生长。
地径的生长过程与苗高不同(图 2),各密度区
的地径生长峰值都是 3次 ,且出现时间基本一致。
8月以前 ,随着密度增大 ,地径生长量也增大;之后
密度对地径生长的影响也越明显。高密度区封行
较早 ,苗木间的竞争导致对地径生长较早产生了抑
制 ,到生长期末 ,其结束生长也早 ,地径生长明显减
弱。
3.2 密度对苗木质量的影响
不同密度下的苗木质量见表 1。从表 1得知 ,
苗木质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递减的趋势 。方差分
析结果表明 ,不同密度的苗高差异不明显 ,而对地
径的影响却达到极显著水平 。用 Duncans新复极
差检验法对苗高和地径的平均数进行差异比较 ,结
果表明不同密度的苗高差异均不显著 ,而地径中以
30万株·hm-2与 60万株·hm-2 ,30万株·hm-2与
75万株·hm-2 ,45万株·hm-2与 75万株·hm-2差
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此外 ,密度对根系的影响也达
表 1 不同密度苗木质量
指 标 育苗密度/万株·hm
-2
30 45 60 75
F值
苗 高/ cm 92.3 90.2 86.7 84.5 1.12
地 径/ cm 0.69 0.62 0.59 0.52 11.59**
根 长/ cm 28.0 26.6 26.0 24.8 4.23*
根 幅/ cm 21.0 15.8 12.3 11.3 17.26**
侧根数/条 17.3 17.0 15.3 13.7 8.35**
到极显著水平 ,随着密度增大 ,主根变短 ,侧须根减少 ,根幅也减少。
由于长序榆是近年发现的新种 ,没有现成的苗木分级标准可供参考 ,为此 ,首先要对苗木进行分级 ,制
定分级标准。随机抽取 99株样苗 ,以苗高 、地径为主要分级指标 ,用逐步聚类法对苗木进行分级[ 4] 。将原
始测定值用极差法进行数据标准化 ,选择具有代表性苗木作为初始分类中心即凝聚点 ,将苗木分为 3级 。
采用欧氏距离电算出各样苗与每个凝聚点的距离 ,随着凝聚点的不断修正 ,确定出最终修正的凝聚点 ,以
此计算出它们所代表的苗高 、地径 ,即为临界值。参照主要造林树种苗木 GB6000-85[ 5]及结合试验分析
结果 ,长序榆 1 年生播种苗的苗木分级标准为:Ⅰ级苗苗高>100cm ,地径>0.7cm;Ⅱ级苗苗高 60 ~
·75·第 2 期 赖文胜 , 等:不同密度对长序榆苗期生长的影响
100cm ,地径 0.4 ~ 0.7cm , Ⅲ级苗苗高<60cm;地径<0.4cm 。
根据调查数据及前述的分级标准 ,统计 4种密度各级苗木的数量及其所占产苗量的百分比见表 2。
表 2 不同密度各级苗木数量
育苗密度/万株·hm-2
Ⅰ级苗 Ⅱ级苗 Ⅲ级苗
株数/万株·hm-2 占比率/ % 株数/万株·hm-2 占比率/ % 株数/万株·hm-2 占比率/ %
30 13.8 46.0 8.9 29.7 7.4 24.3
45 18.0 40.0 15.6 34.7 11.4 25.3
60 19.7 32.8 20.8 34.7 19.5 32.6
75 18.0 24.0 22.2 29.6 34.8 46.3
  从表 2得知 ,总的趋势是育苗密度增大 ,合格苗(Ⅰ 、Ⅱ级苗)所占的百分比减小;Ⅲ级苗则随育苗密度
增大而增多。当密度达到 75万株·hm-2时 , Ⅲ级苗占的比例高达 46.3%。从提高合格苗的质量和数量来
考虑 ,适宜育苗密度为 45 ~ 60万株·hm-2 ,合格苗比例大 ,产苗量也高。
3.3 密度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在育苗密度研究中 ,应注重群体的发展水平 ,叶面积系数可以反映整个群体接受太阳光的能力 ,可作
为评定最适密度的指标[ 3] 。不同密度不同时期叶面积系数的测定结果见表 3 ,显然各种密度的叶面积系
数都是随着生长进程而增加的 ,叶面积系数达到最大后又逐渐降低。据 6月 28日测定 ,密度增加 1倍 ,叶
面积系数可增加 1倍以上 。8月 28日测定 ,密度增加 1倍 ,中等密度区叶面积系数增长仍超过 1倍 ,但高
密度的增长幅度就要比低 、中密度的低得多 ,已不
足 1倍 ,说明高密度区的苗木开始相互抑制 。6月
28日至 9月 26日 , 4种密度的叶面积增长速率十
分相似 ,说明各密度区苗木之间尚未发生激烈竞
争。9月 26 日以后 ,高密度区的叶面积系数增长
速率已减缓 ,而低 、中密度区仍维持较大的势头 ,但
和前一时期相比 ,增长的幅度减少 ,此后已有部分
的老叶脱落 ,可判断此时高密度区苗木已呈过密 。
从全年 4种密度的叶面积系数变化分析 ,长序榆育
苗的最大叶面积系数为 9.1 ~ 9.2 ,超过这个限度 ,
将有一部分处于荫蔽条件下的叶片自然脱落 。从
最大叶面积系数和叶面积系数变化分析 ,低密度区
全年最大叶面积系数只有 5.112 ,显然未能充分利
用营养空间;高密度区的叶面积系数虽大 ,但后期
会出现竞争;中等密度(45万株·hm-2)的叶面积
系数只低于高密度区的 13.3%,全年不出现相互
抑制的现象 ,是较为理想的生物学密度 。
3.4 密度对生物量的影响
育苗密度越小 ,苗木质量也越好。但是苗木密
度太小 ,营养空间得不到充分利用 ,经济效益因而
降低。苗木干物质是苗木群体与个体对营养空间
利用程度的一种指标 。按不同密度区分别随机选
取试验小区 ,并取该小区的平均苗 5 株 ,算出平均
单株的干物质量 ,结果见表 4。根据表 4换算出各
密度苗木的群体生物量见表 5。
从表 4可以看出 ,不同密度的苗木干物质重量
表 3 不同密度不同时期的叶面积系数
育苗密度/万株·hm-2
测定日期/月-日
6-28 7-28 8-28 9-26 10-26 11-26
30 0.123 0.268 1.392 4.382 5.112 4.786
45 0.217 0.408 2.468 6.301 7.375 6.951
60 0.319 0.592 2.934 7.973 9.101 8.466
75 0.409 0.765 3.666 8.244 9.208 8.392
表 4 不同密度苗木干重及其差异性
指 标
/ g·株-1
育苗密度/万株·hm-2
30 45 60 75
F值
茎    5.870 5.658 4.700 3.817 12.40**
枝    0.668 0.321 0.175 0.079 31.49**
地上部分 6.538 5.979 4.875 3.896 15.11**
主 根  2.408 1.960 1.776 1.576 1.08
侧须根  1.685 1.242 1.122 1.016 4.95*
地下部分 4.093 3.202 2.898 2.592 4.86*
全株重  10.631 9.181 7.773 6.488 5.60*
*长序榆为落叶树种 , 从 12 月起苗木开始落叶 ,故未测定
叶的重量。
表 5 不同密度苗木的群体生物量
育苗密度
/万株·hm-2

/ kg·hm-2

/kg·hm-2
总 重
/ kg·hm-2
30 1961.46 1227.96 3189.42
45 2690.64 1441.13 4131.77
60 2924.52 1738.68 4663.20
75 2922.08 1943.40 4865.48
(下转第 80 页)
·76·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第 28 卷
陡峭 、土壤疏松的古树名木 ,采取撑钢筋水泥柱或拉钢丝绳或砌挡墙造平台等办法加以施救;限制日客流
量不超过 500人次;严禁野外用火和在树上留名刻字及乱弃垃圾等。
3.4 群策群力 ,携手共建
积极宣传古树名木保护意义和方法 ,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要树立“活化石 、活文物”的认识观念。呼
吁各级政府给予重视和全社会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 ,并在资金上给予积极的扶持 ,将拯救保护古树名木资
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设立保护补偿基金等 。对这一造福子孙后代 ,荫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工
程 ,实施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参考文献:
[ 1] 傅立国 , 等.中国珍稀濒危植物[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1989.85-335.
[ 2]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福建植物志(1~ 5 卷)[ 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 , 1982.
(上接第 76 页)
存在明显的差异 。密度增大 ,苗木地上和地下部分重均有逐步减小的趋势 。除主根重外 ,其他指标在各密
度间差异几乎都很显著 ,而且地上部分更为显著。从群体来看 ,若各密度株数比为 100∶150∶200∶250 ,则
地上部分重量的比值为 100∶137∶149∶149 ,可见 ,密度为30万株·hm-2显然偏小 ,以此为基础 ,密度如增加
一倍 ,地上部分总重仅增加 49%,说明苗木之间已有较大的相互竞争 ,使个体重量有所降低。此外 ,密度
为 60万株·hm-2和 75万株·hm-2的地上部分总重已基本相近(见表 4),说明这 2种密度已接近极限值 。
因此 ,在一般圃地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情况下 , 1年生长序榆播种苗适宜密度为 45 ~ 60万株·hm-2 。
4 结论
1)长序榆 1年生播种苗不同育苗密度的群体生长存在明显差异 。高密度区苗木封行早 ,初期高生长
较低密度区更迅速 ,进入生长盛期后 ,密度对地径生长的影响日益明显 ,而对苗高生长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
2)密度的影响反映在苗木所有的品质指标上 ,随密度增加 ,苗木的高 、径和重量均相应降低 ,而根系发
育受抑制的趋势特别明显 ,导致根变短 ,侧须根减少 ,根幅也减小 。
3)根据叶面积系数和群体生物量的变化 ,提出了 45万株·hm-2为理想的生物学密度。
4)以苗高 、地径为主要分级指标 ,用逐步聚类法进行苗木分级 ,提出了长序榆苗木的分级标准为:Ⅰ级
苗苗高>100cm ,地径>0.7cm;Ⅱ级苗苗高 60 ~ 100cm ,地径 0.4 ~ 0.7cm , Ⅲ级苗苗高 <60cm ;地径<
0.4cm 。结合苗木产量和质量的综合评定 ,确定了在中亚热带地区的一般圃地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下 ,长
序榆育苗密度以 45 ~ 60万株·hm-2为宜。
参考文献:
[ 1] 傅立国.中国榆科植物志资料[ J].植物分类学报 , 1979 , 17(1):45-47.
[ 2] 彭方仁.四川大叶樟一年生播种苗年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 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 1988.
[ 3] 郑均宝.毛白杨育苗密度的研究[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1987 , 9(1):24-33.
[ 4] 郎奎健 , 唐守正.IBM-PC 系列程序集[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87.134-135.
[ 5] GB6000-1985(国标),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标准[ S].
·80·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第 28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