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壮药狮子尾的生药学研究



全 文 :壮药狮子尾的生药学研究
田 辉1,李 霄2,崔 健1,黄宇帆1,梁臣艳*
(1.广西中医学院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
摘要 [目的]研究广西民间壮药狮子尾的生药学特征。[方法]对狮子尾茎、叶横切面及药材粉末进行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定。[结果]
狮子尾具明显单子叶植物横切面特征,其茎表皮下方有大型分泌腔,皮层及中心均散在有限外韧型维管束,韧皮部外方有帽状纤维束,
茎中央的维管束木质部导管大型;内皮层明显;叶横切面主脉散在多数有限外韧型维管束,海绵组织中散在较多分泌腔。全株粉末可见
大型星状毛;多见簇晶单个散在或聚集于薄壁细胞中;草酸钙针晶较多;显色反应及薄层色谱反应均可见甾体化合物阳性反应。[结论]
试验研究了壮药狮子尾的生药学特征,为药材鉴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狮子尾;显微鉴别;理化鉴别
中图分类号 R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2012)05 -02645 -03
Pharmacognostical Study of Rhaphidophora hongkongensis Schott.
TIAN Hui et al (School of Pharmacy,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ning,Guangxi 530001)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pharmacogno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haphidophora hongkongensis Schott. [Method]The cross-section of
stem and leaf and the medicinal powder of Rhaphidophora hongkongensis Schott. were identified under microscope and their phys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identified. [Result]Rhaphidophora hongkongensis Schott had obvious cross section of monocotyledons characteristics,and
large secretory cavity was below its epidermis of stem,cortex and pith were scattered outside the limited ductile type of vascular bundle,and
fiber bundles was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phloem,large xylem vessels was in the center of stem;endoderm was obvious;the main vein of leaf
cross-section was mostly scattered in the limited tough type of vascular,most of the spongy tissue were scattered in the secretory cavities. Large
stellate hairs could be seen in the whole plant powder;common druse was single or clustered in the parenchyma cells;number of calcium ox-
alate raphides was large;color reaction and TLC reactions were positive for steroids. [Conclusion]The experiment studied the pharmacognos-
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haphidophora hongkongensis Schott.,and provide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medicines.
Key words Rhaphidophora hongkongensis Schott.;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Phys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作者简介 田辉(1973 -) ,女,广西桂林人,副教授,硕士,从事中药鉴
定研究,E-mail:377244732@ qq. com。* 通讯作者,高级实
验师,从事中药分析研究,E-mail:liang_chen_yan@ 126. com。
收稿日期 2011-10-24
狮子尾药材为天南星科(Araceae)植物狮子尾(Rhaphi-
dophora hongkongensis Schott.)的干燥全株,又名青竹标、水蜈
蚣、爬树龙、爬山虎等,其味辛、性凉、有毒,具有散瘀止痛、清
热止咳和凉血解毒的功效,主治肺肿大、跌打损伤、骨折、风
湿痹痛、目痛、腹痛、咳嗽、百日咳、痈疮肿毒、带状疤疹、淋巴
腺炎、烫火伤及虫蛇咬伤等[1]。狮子尾为广西特色中成药桂
龙药膏组方药材之一,常生于热带沟谷雨林内的树干上或石
崖上,广西民间壮族人民将其用于治疗风湿和跌打等疾病。
关于狮子尾过营养成分及化学成分的研究已有文献报
道[2 -3],但关于其生药学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笔者
对此部分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研究对象。狮子尾,采自广西崇左市天等县郊外,经
广西中医学院中药鉴定教研室田辉副教授鉴定为天南星科
植物狮子尾(Rhaphidophora hongkongensis Schott.)。
1. 1. 2 主要仪器。Motic 生物显微镜,购自麦克奥迪公司;
RM2145型切片机,购自德国莱卡公司;奥林巴斯 BH - 2 显
微摄影系统,购自日本奥林巴斯公司。
1. 2 方法
1. 2. 1 狮子尾性状鉴别。取采集的狮子尾药材,进行生物
性状鉴别。
1. 2. 2 狮子尾的显微鉴别。取采集的狮子尾药材,将茎、叶
和药材粉末经过处理后,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鉴别,观察
现象。
1. 2. 3 狮子尾的理化鉴别。
1. 2. 3. 1 显色反应。取狮子尾药材粉末 10. 000 g,加浓度
95%乙醇,浸泡 12 h,滤过,滤液适当浓缩,取滤液 2 ml,加醋
酸 -浓硫酸进行反应,观察现象并记录[2]。
1. 2. 3. 2 薄层色谱。取狮子尾药材粉末 10. 000 g,加浓度
95%乙醇,浸泡 12 h,滤过,滤液适当浓缩。取 β-谷甾醇对照
品和滤液各 1 μl,分别点样于同一块 CMCNa-硅胶 G薄层板
上,以石油醚 -醋酸乙酯 -乙酸(5∶1∶0. 5,V /V /V)为展开剂,
展开、取出、晾干,用浓度 10%硫酸乙醇溶液喷雾,在 105 ℃
加热数分钟,观察现象并记录。
2 结果与分析
2. 1 狮子尾的性状鉴别 狮子尾茎稍肉质,粗壮,圆柱形,
有棱角或凹槽,少数较老的茎无棱角呈类圆形,节间长 1 ~ 4
cm,气生根;气生根与叶柄对生,污黄色,肉质;叶半革质,表
面绿色,背面淡绿色,矩圆状披针形,两侧稍不相等而略称镰
形,长 10 ~25 cm,顶端渐尖至尾状渐尖,基部楔形至渐狭,侧
脉极多;幼株叶片斜椭圆形,长 4. 5 ~ 9 cm,宽 2 ~ 4 cm,先端
尖锐,基部一侧狭楔形;另一侧圆形;叶柄长 4 ~ 10 cm,腹面
具槽,两端背面膝状隆起。
2. 2 狮子尾的显微鉴别
2. 2. 1 茎横切面的显微鉴别。①茎横切面呈类圆形或类方
形,略扁,有棱或凹槽。②表皮细胞一列,排列紧密,类多角
形,外披角质层。③皮层为数列类圆形细胞,下皮及皮层薄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2,40(5):2645 - 2647 责任编辑 石金友 责任校对 况玲玲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2.05.100
壁组织中均散在较多大型分泌腔,呈圆形或椭圆形,下皮较
多;皮层内散在外韧型维管束,其韧皮部外方有帽状纤维束;
皮层薄壁细胞中含有簇晶及针晶束(针晶束切片时随粘液溢
出细胞外)。④内皮层明显,位于茎中央的薄壁组织中散在
有限外韧型维管束,韧皮部外方有纤维束,木质部导管大型,
直径为 30 ~75 μm(图 1,2)。
2. 2. 2 叶横切面的显微鉴别。①上表皮为一列类长方形细
胞,无气孔,下表皮细胞类圆形,有气孔。②栅栏组织一列,
较小,通过主脉。③海绵组织中散在较多分泌腔。④主脉散
在多数有限外韧型维管束,维管束外围有纤维束围绕。⑤薄
壁细胞中含有针晶束和草酸钙簇晶(图 3,4)。
注:1.表皮;2.表层;3.分泌腔;4.有限外韧型维管束;5.内皮层;6.
茎中央散在有限外韧型维管束;7.帽状纤维束。
图 1 狮子尾茎横切面试图(10 ×10)
注:1.表皮;2.表层;3.分泌腔;4.有限外韧型维管束;5.内皮层;6.
茎中央散在有限外韧型维管束。
图 2 狮子尾茎横切面简图(10 ×10)
注:1.上表皮;2.栅栏组织;3.草酸钙簇晶;4.草酸钙针晶束;5.海
绵组织;6.内泌腔;7.有限外韧型维管束;8.气孔;9.下表皮。
图 3 狮子尾叶横切面详图(20 ×10)
2. 2. 3 粉末的显微鉴别。①粉末呈黄绿色。星状毛多见,
注:1.上表皮;2.栅栏组织;3.草酸钙簇晶;4.草酸钙针晶;5.海绵
组织;6.内泌腔;7.有限外韧型维管束;8.下表皮。
图 4 狮子尾叶横切面简图(20 ×10)
较大,淡黄绿色或近无色,易碎断成梭形细胞。完整者体部 2
~6细胞,大小不一,细胞常见分叉,分叉长短不一,偶见短分
枝,呈梭形,直径 7 ~ 25 μm,长 44 ~ 368 μm,壁较厚,约至 5
μm,表面光滑,柄长 13 ~19 μm,宽 17 ~ 27 μm。②多见簇晶
单个散在或聚集于薄壁细胞中,大小不一,直径为 10 ~ 36
μm,棱角短而尖。③草酸钙针晶较多,成束或随处散在,细
小,长 15 ~60 μm。④可见细小淀粉粒,多为单粒,类球形,直
径 3 ~15 μm,脐点不明显,偶见点状或人字状,或由数十至
数百粒聚集成不规则团块。⑤可见木化薄壁细胞,呈类长方
形,壁厚约至 8 μm,纹孔较多,较细小;⑥见螺纹与梯网纹导
管(图 5)。
注:1.尾状毛;2.草酸钙簇品;3.草酸钙针晶;4.淀粉粒;5.木化薄
壁细胞;6.导管。
图 5 狮子粉未图(40 ×10)
2. 3 狮子尾的理化鉴定
2. 3. 1 显色反应。结果表明,狮子尾与醋酸 -浓硫酸反应
(Liebermann 试验)为蓝色,呈甾体化合物的特有的颜色反应。
2. 3. 2 薄层色谱。结果表明,供试品色谱与对照品色谱在
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初步表明,狮子尾药材中含
有 β -谷甾醇。
3 结论与讨论
狮子尾茎、叶横切面具明显单子叶植物特征。茎的横切
面显微特征表明,下皮及皮层薄壁组织中均有较多散在的大
型分泌腔;内皮层明显,其薄壁组织中有散在的限外韧型维
管束;韧皮部外方有纤维束,木质部导管大型。叶的横切面
显微特征表明,主脉有多数散在限外韧型维管束,维管束外
围有纤维束围绕。
狮子尾粉末中可见细小淀粉粒,多为单粒,脐点不明显,
偶见点状或人字状,草酸钙针晶较多,成束或随处散在,见螺
纹与梯网纹导管。
试验对狮子尾药材进行了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具有一
6462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年
定鉴别意义,为该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 8册[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25.
[2]李婷婷,王德智,钟惠民.植物狮子尾的化学成分[J].青岛科技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7,28(4):294 -299.
[3]钟惠民,李婷婷,中华,等.野生植物狮子尾营养成分的研究及应用
[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7,29(2):18 -19.
[4]成晓梅,魏屹,彭创业,等.峨眉桃叶珊瑚果实的生药学研究[J].安徽
农业科学,2010,38(20):10727 -10728.
[5]李付惠,丁长春,李蕾,等.密花石斛的生药学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10):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5796 -5798.
(上接第 2644页)
的溶液用于抑菌试验,以乙醚作空白对照。
1. 2. 3 海蒿子粗脂中不同极性脂的分离。粗脂提取物经
G60型硅胶柱层析分离,先后以石油醚、苯、无水乙醇为溶剂
进行洗脱,根据脂溶性化合物的极性差异,分离并获得他们
的石油醚 (非极性脂)、苯 (弱极性脂)和乙醇洗脱组分(强
极性脂) ,再与对应的洗脱溶剂配成浓度为 0. 1 g /ml 的溶液
进行抑菌试验。
1. 2. 4 抑菌试验。采用圆形纸片法[4]。将食物腐败菌活化
后,再用接种环分别从 4种食物腐败菌的斜面上刮取菌苔于
10 ml无菌水中,充分震荡摇匀后,得到 4种菌悬液。将菌悬
液分别倒入 200 ml已溶化并冷却至 40 ~50 ℃的相应培养基
中,摇匀后,分别装入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倒入 15 ml。待
凝固后,取已高压灭菌过的直径为 6 mm圆形滤纸片 2 片重
叠,分别蘸取对应待测溶液,略干后,贴于培养基平板上,同
时用相应的溶剂作空白对照,最后置于恒温(36 ~ 37 ℃)培
养箱中倒置培养,培养 18 ~ 24 h,观察结果,测量抑菌圈宽
度。以上步骤均需要按无菌条件操作,每个样品设 2 个平
行,结果取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 1 海蒿子粗脂及不同组分的含量 海蒿子藻粉经过抽提
后获得粗脂 1. 44 g,占藻体干重的 2. 88%。用 3种不同极性
的有机溶剂经硅胶柱层析,分别获得 0. 96 g石油醚洗脱组分
(非极性脂)、0. 21 g苯洗脱组分(弱极性脂)和 0. 19 g 乙醇
洗脱组分(强极性脂) ,分别占全部洗脱组分的 68%、15%和
13%,其中以非极性脂为主,其次为弱极性脂和强极性脂。
2. 2 海蒿子粗脂及不同洗脱组分抗食物腐败菌的活性 由
表 1可知,海蒿子粗脂对大肠杆菌和假单胞杆菌的抑菌圈分
别为1. 0和1. 5 mm;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海蒿
子粗脂不敏感。苯洗脱组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枯草芽孢
杆菌抑菌圈均为 1. 0 mm;苯洗脱组分对大肠杆菌和假单胞
杆菌无抑菌活性;石油醚洗脱组分对 4 种腐败菌亦无抑菌活
性;乙醇洗脱组分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
菌和假单胞杆菌的抑菌圈分别为 3. 0、4. 5、4. 0和 2. 5 mm,空
表 1 海蒿子脂溶性物质的抗菌活性
海蒿子
抑菌圈宽度∥mm
枯草芽
孢杆菌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
萄球菌
假单胞
杆菌
粗脂 - 1. 0 - 1. 5
石油醚洗脱组分 - - - -
苯洗脱组分 1. 0 - 1. 0 -
乙醇洗脱组分 3. 0 4. 5 4. 0 2. 5
空白对照 - - - -
注:“-”表示无抑菌活性。
白对照组均无抑菌活性。
2. 3 海蒿子粗脂及不同洗脱组分抗菌活性比较 比较海蒿
子粗脂及不同洗脱组分抗菌活性发现,粗脂对枯草芽孢杆菌
和金色葡萄杆菌无抑菌效果,而其苯洗脱组分和乙醇洗脱组
分均显示了较强的抑菌活性。另外,在抗大肠杆菌和假单胞
杆菌的活性上,乙醇洗脱组分抑菌活性明显比粗脂强,而石
油醚洗脱组分和苯洗脱组分则没有抑菌活性。乙醇洗脱组
分对 4种食物腐败菌的抑菌效果最为明显。因此,海蒿子脂
溶性物质的抗菌活性成分主要是由其强极性脂引起的。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中海蒿子脂溶性物质提取率为 2. 88%,洗脱组分中
以非极性脂为主。林雄平等研究的羊栖菜脂溶性化合物的
抑菌物质以弱极性脂为主[4],而吴庆余等对 3种微藻脂溶性
化合物分析发现,微藻的抑菌物质以强极性脂为主[5 -6]。由
此可见,藻类种类不同,其不同极性脂的含量也不同。
在试验结果中,海蒿子粗脂抑制 4种食物腐败菌的活性
不佳,而海蒿子粗脂分离的乙醇洗脱组分对 4种食物腐败菌
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这可能是因为海蒿子粗提物中的一
些有效抗菌物质被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其他的基团所
屏蔽了,分离后屏蔽基团被分开,抗菌活性才体现出来。这
与徐年军等和 Robles 等人的报道一致[7 -8]。试验也发现海
蒿子乙醇洗脱组分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由此可见,多数海
藻脂溶性物质的抗菌活性主要体现在其强极性脂上。
参考文献
[1] Jiangsu New Medical College. Dictionar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M]. Shanghai: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1985:1933 - 1934.
[2]CHEN Q,QIAN K X.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fucan and fuc-
cidan in marine brown algae[J]. Donghai Marine Science,2001,19(2):10
-14.
[3]蔡信之,黄君红.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94 -395.
[4]林雄平,郑怡,陈晓清.羊栖菜提取物抗动植物病原菌活性及化学成分
初步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09,28(2):65 -68.
[5]吴庆余,已引,盛国英,等.弱细颤藻脂溶性化合物分析[J].植物学报,
1989,31(10):789 -802.
[6]吴庆余,盛国英,傅家谟.自养与异养小球藻脂溶性化合物对比研究
[J].植物学报,1993,35(11):849 -858.
[7]徐年军,范晓,韩丽君等.海藻乙醇提取物抗菌活性的研究[J].海洋与
湖沼,2002,33(3):265 - 270.
[8]ROBLES-CENTENO P O,BALLANTINE D L,GERWICK W H. Dynamics
of antibacterial activity in three species of caribbean marine algae as a
function of habitat and life history[J]. Hydrobiologia,1996,326 -327(1):
457 -462.
[9]朱秋燕,张晓燕,龚受基,等.红海榄提取物体外抗菌抗肿瘤活性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417 -8418.
[10]方飞,唐志红.海蒿子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16):9590 -9591.
[11]杨黎彬,刘少静,达亮亮,等.竹节参脂溶性成分研究[J].安徽农业科
学,2011,39(20):12145 -12146.
746240 卷 5 期 田 辉等 壮药狮子尾的生药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