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疏毛魔芋的本草考证



全 文 :· 考证 .
疏 毛 魔 芋 的 本 草 考 证
南京军区药品检验所 ( 1 20 0 2)崔 照
解放军八三 医院 王 莉
昆明植物研 究所 李 恒
摘要 古今许多文献认为疏毛魔芋 ( Am r o p孔。 ph盯 Zu S郭儿 e舫姑 )是魔芋的来源之一 ,造成了两者互相
混用。 本文通过系统考证和实验研究 , 证明疏毛魔芋即历代本草中的 “ 斑杖 ” , “ 扬州萌头” 等。 疏毛
魔芋不含葡甘露聚糖 , 不能食用 。 古今常称的吴地 (今江苏 、 上海 ) 没有可食用的魔芋属植物 , 从而纠
正了历代本草和 《 中药大辞典 》 、 《 中国植物志 》 等认为 “ 斑杖” 非魔芋属植物 。 吴地另有一种 可 食
用的魔芋 , 常与疏毛魔芋互相混用 。 鉴于魔芋和疏毛魔芋化学成分 、 生理活性相差甚大 , 建议区 别使
用。
关键词 疏毛魔芋 魔芋 本草学 考证
魔芋 ( A m o r hP o p h a 不Zu s k o 扑 j a e )是一种少常用的
中药 , 近年来发现魔芋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 , 引起许
多科学工作者的兴趣 。 古今许多文献均认为疏毛魔芋
( A
. 成n e肪坛 )是魔芋的来源之一 , 因而造成了魔芋和
疏毛魔芋混 用的情况 。 为了搞清疏毛魔芋和魔芋能否
混用 , 我们对疏毛魔芋作了考证 。
1 本草考证
疏毛魔芋又 称华东魔芋 、 蛇六谷 (上海 、 浙江 ) 、
花杆莲 ( 南京 ) 、 花杆南星 ( 浙江 ) 等 , 主产江苏 、
浙江 、 上海等省市 。疏毛魔芋首见于西晋人崔豹的 《 古
今注 》 [ `〕 “ 杨州人谓萌为斑杖 , 不知食之。 ” 崔豹此
处提及的杨州人称谓的 “ 翁 ” 显然是疏毛魔芋 , 因杨
州只有疏毛魔芋分布 , 而无魔芋属的其他种类分布。
可 见历史上疏毛魔芋的名字应该叫 “ 斑杖 ” 。 奇怪的
是作昔似乎在责怪杨州人谓 “ 菊” 为 “ 斑杖 , 且 “ 不
知食之” 。 最近我们通过实脸解开了这个谜 。 魔芋能
食用的物质基础是块茎中含有 大 量 的 葡 甘 露 聚 糖
( K G M )

K G M 遇水有很大的粘性 , 在水中 , 特别是
碱水中能形成可食用的凝胶 ,俗称魔芋豆腐或魔芋糕 。
我们在实验中发现疏毛魔芋的水溶液无粘性 , 用酸水
解后 进行纸层折 , 没有和葡萄糖 、 甘露糖相对应的斑
点 ; 用K G M定量分析方法也未检出 K G M , 从而证实
疏毛魔芋中不 含 K GM 〔 2 ] 。 因此认为斑杖不能食是杨
州人 长期实践的结果 , 而崔豹由于缺乏现代植物分类
知识 , 将外形相似的魔芋矛和疏毛魔芋 ( 斑杖 ) 均认为
是 “ 翁” 。 “ 萌 ” 在当时究竟是什么呢 ? 同时代的左
思 ( 公 元 一250 一 3 0 5:年? ) 的 《 蜀 都 赋 》 就 已提 到
“ 萌 ” , 刘 ( 述 ) 渊林 为 《 蜀 都 赋 》 注 曰 “ 萌 , 草
也 , 其根为翡头 , 大者如斗 , 其肌正白 , 可以灰汁煮
则凝成 , 可 以苦酒淹食之 , 蜀人珍焉 ” s[] 。 可见萌是
四川人 非 常 珍爱的 食 品 , 而 非 不 能 食 用 的 “ 斑
杖 ” , 崔豹将斑仗 ( 疏毛魔芋 ) 误认为菊 ( 魔芋 ) 是
不对的 , 将斑杖不能食而误 以为杨州人 “ 不知食之”
也是不对的 。
开 宝本草认为 “ 萌头 出吴 、 蜀 。 叶 似 由跋 、 半
夏 , 根大如碗 , 生阴地 , 雨滴叶下生子 , 又有斑杖 ,
苗相似 , 至秋有花直出 , 生赤子 , 根如萌头 , 毒猛不
堪食 。 虎杖亦名斑杖 , 与此不同。 ” 本文 所 述 的 斑
杖 , 其苗 、 花 、 果实 、 种子 , 根的形态和开花的物候
期 , 均同疏毛魔芋 , 其 “ 毒猛不堪食” , 也非疏毛魔
牛莫属 。 但产蔺头的吴地又是什么地区呢了 宋及宋以
前的 “ 吴 ” 地的地理位置是有所演变的 , 春秋战国时
的 ` ;吴 ” 主要是指以苏锡为中心 , 从淮泅至嘉湖一带
地区 。 三 国时的吴国为今之江 、 浙 、 闽 、 粤诸省部分
地区 。 五代时杨行密占据推南 , 囚号吴 , 地理位置为
安徽 、 江苏 、 江西 、 湖北部分地区川 。 现在安徽 、 湖
南 、 J’ 一东等省均发现有魔芋分布 , 因此广义的 “ 呆”
地生翁是可 以的。 但我们常称的 “ 吴 ” 主要是指苏南
地区 , 故开宝本草所述吴地生翁的说法仍值得杯榷。
嘉佑本草日 : “ 江南吴中出白药菊 , 亦 日鬼芋 ,
生平泽极多 , 人采以为天南星 , 了不可辨 , 市中所收
往往是此 。 但南星肌细腻 , 而药菊茎斑花紫 , 南星茎
无斑 , 花黄 , 为异尔 。 ” 5[] 苏烦所 述 昊 中产 怕 药
翁” , 可能是因为疏 毛魔芋的坎茎 切开后色泽极白。
该文所述 “ 茎斑花紫 ” 与疏毛魔芋一致 , 可见宋代疏
毛魔芋和魔芋 , 天南星 已存在混乱。
证类本草认为 “ 药头味辛寒有毒… … 生吴蜀… …
一名药 , 又有斑杖苗相似 , 至秋有花直出 , 生赤子 ,
中药材第17 卷第 7 期 1 9 9 4年 7月
DOI : 10. 13863 /j . i ssn1001 -4454. 1994. 07. 018
其根傅痈肿毒甚好 , 根如茄头毒猛不堪食 。 ” 困唐慎
微所提供的斑杖的形态 , 药效和马华陀特征均同疏毛魔
芋 。 但唐位微所指的吴产 “ 翡头 ” 是什么 ? 唐文关于
药翡的附图为杨州翁头 , 如前文考证的结果 , 杨州药
头即斑杖 , 可见唐的文 、 图自相矛盾 。 由此 可 以 推
知 , 以前的本草学家很可 能了解到杨州有类似萌的东
西不可食 , 称之为斑杖 。 又误将形态相似于翁的斑杖
误为萌 , 从而造成了魔芋和疏毛魔芋的混乱。
李时珍认为 “ 药藕 ” 出蜀中 , 施州亦有之 , 呼为
鬼头 , 闽中人亦种之” s1[ 。 施州应为湖北恩施县 。 李
时珍认为魔芋生于川 、 鄂两省是对的。 但 “ 闽中人亦
种之” , 种植魔芋的目的应是食用 , 提示福建产魔芋
而非疏毛魔芋 , 或二者兼有 。李恒教授在和笔者的信函
中也提及访问福州 、 厦门时吃过魔芋豆腐 , 这与中国
植物志的记载不符 , 有待进一步考察 。 但李时珍认为
“ 斑杖 ” , 即天南星之类有斑者 ” 显然是错误的。 理
由已如前述 。
为了进一步搞清疏毛魔芋和魔芋能否互相代用 ,
我们比较分析了二者药效学方面的差异 , 魔芋的药性
和现代的药效研究结果 , 其作用可大致归 纳 为 : 1 。
外用治疗痈肿风毒 。 2 . 内服化痰散结 , 治 痰 嗽 , 积
滞 、 疟疾 、 利尿等闭 。 3。 现代研究证明能 减 肥 、 降
脂 、 降血糖 、 治疗便秘 、 肿瘤等困 。 疏毛魔芋的作用
为 6[] : 1 . 外用治肿毒 、 跌打损伤 , 毒蛇咬伤等 。 .2
内服治脑部癌肿 , 鼻咽癌 、 淋巴肉瘤 、 甲状腺癌 , 对
白血病白细胞有抑制作用 。 3 . 治脚癣 , 有很好 的 杀
菌抑菌效果 。 可见魔芋和疏毛魔芋的生物活性存在很
大差异 , 将两者棍用是不妥的 。
2 结语
2
.
1 历代本草中所载的 “ 斑杖 , 从地理分布 、 植物
形态和临床效用等方面均和疏毛魔芋一致 , 因此 “ 斑
杖” 即疏 毛魔芋。 “ 杨州 翁头 ” 、 “ 白药翡 ” 是疏毛
魔芋的别名 。 江苏 、 上海等地无 另外一种可食用的魔
芋属 植 物 分 布 。 有 人 认 为 “ 斑杖 ” 是 魔芋的 “ 古
代异名 ” 〔 9〕的推断是错误的 。
2
.
2 疏毛魔芋不含 K G M , 不能食用 。 魔芋含 K G M ,
能食用 。
2
.
3 疏 毛魔芋和魔芋在药效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 化
学成分也不相同 , 两者不能混用 , 疏 毛魔 华不能作为
魔芋的来源 。 《 中药大辞典 》 、 《 中国植物志 》 等重
要中药和植物学著作将二者混用的说法应予纠正 。
参 考 文 献
1 王念孙 . 广雅疏证 . 上海 : 上 海古 籍 出版
社 , 1 9 8 3
2 李松林等 。 花磨芋和疏毛磨芋的比较研究 .
中药材 , 1 99 3 , 1 6 ( 5 ) ` 1 4
苏 萧统 . 文选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 9了了
4 藏厉麟 .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 香港 : 商务
印书馆香港分馆 , 1 9 3 1 , 3 0 7
5 明 · 李时珍 . 本草纲 目 ( 校点本 )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 9了5 : l 工肚
6 唐慎微 .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 备 川 本 草 ( 影
印 )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 9 5 7 : 2 8 3
了 江苏新医学院 . 中药大辞典 . 下册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 97 7 : 2 4 5 3
8 马百平 . 魔芋的药用研究 概 况 . 中草 药 ,
1 9 9 3
,
2 4 ( 1 ) : 4 9
9 孙二虎 . 蘑芋占今称考 .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
发 , 1 99 0 , 2 ( 4 ) : 8 6
( 1 9 9 4一 0 1一 2 4收稿 )
白 瓜 子 名 实 考 证
河南中医学院 ( 郑辫 4 5 0 0 0 3 ) 侯士 良 孟 杰 王雪芬
河南省鹿邑县卫校 ( 4 7 7 2 5 0) 胡兆祥
摘要 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文献 , 对白瓜子 名 称 、 基源 、 药性等方面的考证 , 认为白瓜子 之名应为
冬瓜仁之异名 , 为使临床应用名称规范化 、 统一化 , 甜瓜子和南瓜子不宜再使用白瓜子 之名 。
关键词 白瓜子 名称 基原 药性 考证
白瓜子 , 始见于 《 神 农 本草 经 》 ( 下简称 《 本
经 》 ) , 列为上品 。 《 本经 》 云 : “ 白瓜子味甘平 ,
主令人悦洋好颜色 , 益气不饥 , 久服轻身耐老 ” 〔 ’ ] 。
但是 , 《 本经 》 只详其功用而略其来源 , 后世医家循
名应用而各持己见 , 对白瓜子的所属基源众说不一 。
或者认为是冬瓜之籽 , 或者认为是 甜 瓜 之 籽 , 或普
认为是南瓜之籽 , 莫衷一是 , 以致当今临床处方中 ,
白瓜子 之名使用棍乱。 因此 , 弄清自瓜子之归 属 , 规
中药叮第飞7卷第 7 期 1 9 9 今年了月
t e r om
\ oe
Ke y
e ie r u! a t in o
l bo od sta s is
, a n a j g e s i a e t e
.
w o r d s Q i b i d e l i e a P s u le
; T o n i f y主n g
t o r em o v e b l o o d s t a s i s ; D im i n i s h i n g
k i d n e y a n d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Y a n g ; P r o m o t i n g b l o o d
i n f l a m m a t i o n a n d a n a l g e s i a
( o r i g i n a l a r t i e l e o n P a g e 3 1 )
S e P a r a t i o n a n d Id e n t i f i e a t i o n o f C h e m i e a l C o m P o s i t i o n s f r o m
C u l t i v a t e d B e葱a m e a 几 : 一 a hC 诬” e n s主s
L i u H e g a n g
,
C h e n H a o g i n g
( H u b
e i C o l l e g e o f T C M
,
W
u h a n 4 3 0 0 6 1 )
G e J i a n P i n
( H ub e i P r o v i n
e i a)l
T w o e . m P o u n d s o f i s o f l a v o n e s
I n s t i t u t e f o r D r u g C on
t r o l
,
W u h
a n 4 3 0 0 6 4 )
、丫 e r e
o n t h e b a s e s o f Ph y s ie
a l
, e h e m i e a l a n d
i so l a t e d f r o m r h i z o m a o f t h e e ul t i v a t e d B成a m e a 凡d a e九主n e s召,
s P e e t r a l e v i d e n e e s
, s t r u e t u r e o f e o m P o s i t i o 叹 1 15 I r i s f l o r e n t i l:
,
a n d e m OP s i t i o n
Ke y w o r d s
1 1 15 I r l g e n i t
C u lt iv a t e d B e l a m e a 件d a e几云n 己5 15 ; I s o f l a v o n e s ; I r is f fo r e n t i n ; I r i g e n i n
( o r i g i n a l a r t i e le o n P a g e
H e r b o l o g i e a l S t u d y o f C h i n e s e G i a n t a r u m
C l i X i
( N a n j i n g M i l i t a r y R e g i o n f o r D r u g C o n t r o l
,
2 1 0 0 0 2 )
( N o
.
8 3
I n s t i t U t C
W
a n g
H o s iP t a l
L i
o f C P L A )
( K u n m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f
T h e a r t i e le r e P o r t s t h e h e r b o lo g i e a l s t u d y
H en g
B o t a n y
,
A e a dem i a S i n i
e a
o f C h i n o s o 9 1纽n t a r u m .
)
T h C r e s u l t s h o w s
2 7 )
t h a t
B a n z h a n g
, , a n d
“ Y a n g z h o u r uo t o u
, , r e e o r d e d i n h e r b o lo g i e a l b o o k s b e lo n g t o A ” 乞o r P子乞o p h a Zl l` 5 s i n e n s is
w h i e h h a s on t p o l
一 G D P a n d 15 n o t e d ib l e
,
t h e r e 15 no t e d i b l e A琳 o r P儿o P几a 乙l u s p la n t i n W u r e g i o n
( n o w J ia n g s u a n d S h a n g h a i ) a n d t h e n e o r r e e t t h e i d e a t h a t B a n z h a n g , 15 n o t A机 o r P瓦o p儿a l乙u s p l a n t
r e e o r d e d i n h e r b o lo g ie a l b o o k s
.
K e y w o r d s C h i n es e g i a n t a r u m ; H e r bo l o g i e a l s t u d y ( o r i g蜘 1 a r t i e l e o n P a g e 4 0 )
书 讯
△ 《 汉英常用中药手册 》 本书用汉英两种文字简
明扼要介绍了 40 3种常用中药的来源 、 特性 、 功用 、
药理和用法等 。 定价 ( 含邮费 ) 24 元 。 △ 《 汉英常用
中医处方手册 》 本书以实用为原则 , 收进精选的历代
验证较为有效而至今又较常用的处方 4 57 条 , 对 内、
外 、 妇 、 儿 、 五官等科的常见病 、 多发病均有兼顾 ,
汉英两种文字编写 。 定价 ( 含邮费 ) 24 元 。 △ 《 中华
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 》 作为中国药
典 1 9 9。年版的系列丛书之一 , 本书是中药检验及中药
生产 、 科研 、 教学工作者的必备参考书。 书价 ( 含邮
费 ) 1 08 元 。 △ 《 实用中草药彩色图集 》 ( 第一册 )
本书彩 图不仅能准 确地反映出中草药的形态 , 而且还
注意 突出了各种药用植物的鉴别特征 , 并附有药材外
形 。 书中对每一种药材均配有详尽的文字说明 , 内容
包括药材的别名 、 来源 、 原植物形态 、 采收加工 、 药
材性状 、 性味功效和 主治病症 。 还分别记述 了部分药
材在市场上出现的伪劣 、 混淆 .兄种情 况 。 定 价 26 元
( 含邮费 ) 。 ( 第二册 ) 系第一册的续集 , 书价3 5元
( 含邮费 ) 。
以上各书可汇款到广州市东 山竹丝岗四马路 2号
《 中药材 》 编辑部购买 。
.
5 6
. 中药材第 17 卷第 7 期 1 9 9 4 年 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