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75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4年第28卷第4期Chin Med J Res Prac,2014 Aug.Vol.28 No.4
1245.
[12] 李让前,靳雪飞 . 太子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J]. 中外
健康文摘,2010,7(36) :414-415.
[13] 王家葵,郑 军,沈映君 . 太子参总提物对环磷酰胺处理动物免疫功
能及胸腺、脾脏核酸含量的影响 [J].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6,12 :16-
18.
[14] 龚祝南,王峥涛,余国奠,等 .8 个不同产地太子参对脾虚及免疫功能
的影响 [J]. 中药材,2004,24(4) :281-282.
[15] 余国奠,刘 峻,陈 喻,等 .6 个不同产地的太子参对超氧自由基清除
作用的研究 [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0,19(4):7-9,19.
[16] 王喆星,徐绥绪,张秀琴 . 太子参化学成分的研究(Ⅲ)[J]. 沈阳药学
院学报,1993,15(4):221-222.
[17] H.X.Wanga and T.B.Ngb.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Communications
Research,2006,342(1) :349-353.
[18] 夏伦祝,徐先样,张 睿 . 太子参多糖对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J].
中国药业,2009,18(9) :17-18.
[19] 林泗定,戴启文,张鸿程,等 . 太子参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 :33-34.
[20] 黄冬寿 . 无公害太子参的栽培与加工技术 [J]. 福建热作科技,2004,
29(3) :26-27,12.
[21] 吴锦忠,陈体强,秦路平 . 太子参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Ⅰ)[J]. 天然
产物研究与开发,2008,20 :458-460,487.
[22] 强 静,房克慧,刘训红,等 . 太子参多糖含量分析及其动态研究 [J].
时珍国医国药,2009,20(9):2238-2240.
[23] 龙全江 . 中药材采收加工技术 [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25.
薏苡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吴庆华,韦荣昌,林 伟
(广西药用植物园,广西 南宁 530023)
关键词 :薏苡;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427(2014)04-75-04
收稿日期 :2014-03-04
基金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资助项目(桂科攻 11107010-2-8 ;桂科
重 1355001-5-15)
作者简介 :吴庆华(1965-),学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药用植物栽培研
究工作。
薏 苡 Coix lacryma-jobi L. var. ma-yuen (Roman.)
Stapf 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成熟干
燥种仁入药,是我国大宗常用中药材,2010 年版《中
国药典》有收载 [1]。在药用功效方面,除了传统用于
健脾利湿,清热排脓之外,近年还发现薏仁油含有
大量不饱和酸(亚油酸为 31.42%),具抗癌作用,浙
江康莱特药业有限公司已成功研制出薏苡脂康莱特
抗肿瘤注射液等产品 [2]。此外,薏苡还广泛应用于食
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市场需求量巨大,种植
前景广阔。广西是我国薏苡的主产区,每年种植面积
达 0.5 ~ 0.6 万 hm2[3]。但由于过去长期不重视种植方
法和病虫害防治研究,因此,生产上对其栽培技术
没有一定的规范,单位面积产量参差不齐,高产的
可达 4 500kg/hm2,低产的才 750kg/hm2。为更好地
指导我省种植户发展薏苡生产,拟制定规范化种植
标准操作规程(SOP),据此,特对其种植关键技术
研究概况进行收集整理。
1 品种选育
薏苡种植能获得高产,与选择优良品种有密切关
系。薏苡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各地在长期栽培中已
形成地方栽培品种,如四川白壳薏苡、辽宁薄壳薏
苡、广西糯薏苡等。近几年,许多单位投入大量人力、
物力搜集资源,开展人工育种,先后选育出龙薏 1 号
[4-6]、浙薏 1 号 [7]、仙薏 1 号 [8] 等多个优良品种。
龙薏 1 号 :福建省龙岩市龙津作物品种研究所
选育。该品种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抗病性强、丰
产性好、品质优。全生育期 170 ~ 190d,4 月下旬播
种,7 月下旬开始幼穗分化,10 月 26 日成熟。产量
3 750 ~ 5 250kg/hm2,高产达 6 000kg/hm2。甘油三油
酸酯 (C57H104O6) 含量为 0.95%,比 2010 年版《中国
药典》规定的最低标准(0.50%)高 0.45 个百分点。
海拔 300 ~ 1200m 的田地及坡地均可种植。品种审
— 76 —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4年第28卷第4期Chin Med J Res Prac,2014 Aug.Vol.28 No.4
定编号 :闽认杂 2009001。
浙薏 1 号 :浙江省中药研究所选育。该品种茎
秆粗壮直立,株高 1.9 ~ 2.1m,多分蘖和分枝。全
生育期为 190d 左右,4 月初育苗,5 月中旬移栽,
6 月中旬开始拔节,8 月底开始开花,9 月中旬开始
灌浆,10 月底 11 月初成熟。产量 4 000kg/hm2。甘
油 三 油 酸 酯 含 量 为 0.80%, 比 2010 年 版《 中 国 药
典》规定的最低标准(0.50%)高 0.30 个百分点。
海拔 300 ~ 700m,年平均气温 16℃左右,平均相
对湿度 80% 左右,年降雨量约 2 000mm,年日照时
间约 2 000h 的地区可种植。品种审定编号 :浙认药
2008006。
仙薏 1 号 :福建省莆田市种子管理站选育。该品
种株高 1.60m 左右,茎节 12 个,株型紧凑,分蘖力
适中 ;有效穗 60 万 /hm2,穗粒数约 110 粒,结实率
82%,百粒重 8.6g。全生育期 130d,7 月中下旬播种,
9 月中下旬开始幼穗分化,11 月上旬成熟。福建省福
州市以南,海拔 400m 以下地区可种植。品种审定编
号 :闽认杂 2013001。
除此之外,还有报道称由贵州大学、黔西南州农
科所培育出来的黔薏苡 1 号是贵州省首个小杂粮国审
新品种 [9],但未查到品种特征特性报告。
2 播种定苗
2.1 种子特性
薏苡种粒较大,胚乳较多,千粒重 70 ~ 100g,
具有较坚实的外壳。种子萌发需较湿润的条件,在
4℃~ 6℃时吸水膨胀,35℃吸水最快。当种子吸水
达自身干重的 50%~ 70% 时开始萌发,胚根首先伸
出种壳。发芽最低温度为 9℃~ 10℃,最适温度为
25℃~ 30℃,最高温度为 35℃~ 40℃ [10]。
2.2 适时播种
播种期对薏苡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十分明显。播种
过早,土温低,发芽慢,幼苗生长势弱,容易感染黑
穗病 ;播种过晚,生育期短,分蘖少,产量低,种实
甚至不能成熟 [11]。播种期与品种、气候等有关 [12]。
在黔西南地区,播种期从 3 月 20 日至 4 月 3 日(清
明),产量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清明节过后,播种
期每晚 1 个节气产量均明显下降,5 月 7 日和 5 月
20 日播种与 3 月 20 日相比产量分别下降了 24.17%
和 42.93%,到忙种节气后,产量仅有清明节播种的
25.44%,下降了 74.56%,说明该地区适播期应在清
明节之前 [13]。而北京地区则为 4 月 27 日左右 [14]。有
的品种生育期较短,播种期可推迟至夏季,如上面介
绍到的新品种“仙薏 1 号”[8]。
2.3 合理密植
薏苡的产量决定于窝数 /hm2、株数 / 窝、有效穗
数 / 株、一次分枝数与二次分枝数 / 穗、粒数 / 一次
分枝及千粒重 [15]。要获得较高的产量必须保证有一
定的种植株数,但是,如果群体密度过大,茎、叶互
相遮掩,根系相互绞结,土壤养分供应不上,植株
生长不良,分蘖少,分枝也少,单株产量低下。因
此,种植过程中掌握好密度,协调好个体和群体之
间的关系是获得高产的关键。种植密度与气候、品
种、土壤肥力及施肥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赵杨景 [16]
等研究表明,在中等肥力土壤和一般施肥水平下,
矮杆薏苡因分蘖性强而适于宽行距(60cm)、小株距
(15 ~ 20cm)的种植密度;高杆薏苡的分蘖性居中,
可适当密植,行距 40 ~ 60cm,株距 15 ~ 2Ocm 为宜。
林炎照 [17] 采用二因素正交试验探讨了种植密度和施
肥水平对薏苡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提
高薏苡产量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最优组合为行株
距 90cm×70cm 和 1hm2 施纯氮 375kg、纯磷 375kg、
纯钾 375kg。周祥等 [18] 以白壳薏苡为材料,设置了
追肥水平、窝行距、窝苗数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
结果表明 :随着追肥水平的增加,产量随之增加,差
异极显著,但当追肥增加到一定水平时,产量反而下
降 ;不同窝行距、不同窝苗数差异极显著 ;窝行距
80cm×80cm、窝苗数 6 苗、追尿素 300kg/hm2 最理想。
李克松等 [19] 对兴仁小白壳薏苡在黔西南地区的种植
密度进行了研究,以窝行距 30cm×80cm、窝苗数 4
苗最佳。
3 肥水运筹
3.1 科学施肥
研究表明,在 1hm2 产 6 000kg 时,每生产 100kg
籽粒需施纯 N 3.3kg、P2O5 2.1kg、K2O 3.3kg ;1 hm
2 产
7 500 kg 以上时,每生产 100 kg 籽粒需要纯 N3.4 kg、
P2O5 2.7 kg、K2O 4.55 kg。通过调整 N、P、K 的比例,
下述四种施肥方案都可获得 1hm2 产 6 000 kg 以上产
量 :(1) 纯 N 267 ~ 321 kg、P2O5 160.5 ~ 193.5 kg、
K2O 240 ~ 319.5 kg ;(2) 纯 N327 kg、P2O5 150 kg、
K2O 225 kg ;(3) 纯 N 225 kg、P2O5 214.5 kg、K2O 225
kg ;(4) 纯 N 225 kg,P2O5 150 kg,K2O 375 kg。 当
1hm2 施 纯 N 280.5~352.5 kg、P2O5 186 ~ 219 kg、K2O
333 ~ 370.5kg 时,可获得 7 500 kg/hm2 的产量 [20]。
N、P、K 营养元素对薏苡茎叶干重的影响顺序
为 N>P>K ;对根干重的影响为 N>K>P。氮素影响籽
粒形成和粒重 ;磷素促进小穗分化,增加粒数 ;钾
素可提高粒重,减少空壳率。因此氮肥应以早施分蘖
— 77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4年第28卷第4期Chin Med J Res Prac,2014 Aug.Vol.28 No.4
肥,重施穗肥 ;磷肥应作底施或在分蘖期追施 ;钾肥
常用作底肥,但在抽穗结实期应适当补加 [21,22]。
3.2 水分调节
薏苡外形与玉米、高梁相近,历来农艺上把它划
为旱地作物,生产上亦习惯以旱地栽培。近年有人
研究观察到土壤水分对其产量影响甚大,进而观察
到其叶脉、叶鞘、茎、根中有大量的通气组织存在,
其解剖结构与沼泽植物水稻十分相似。据此,认为薏
苡不是旱田作物而是沼泽性作物 [23]。
根据薏苡的湿生性,有产区创造出了湿生栽培
法 [24,25]。试验表明,湿生栽培优于旱地栽培,1hm2
产量可达 6 000kg。湿生栽培要点为 [26]:(1)湿润促苗:
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利于出苗,使分蘖能力增强。
但在田间总茎数达到预期数目时,应排水干田,尤
其在大雨后应及时排水,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2)
有水孕穗 :进入孕穗阶段,应逐步提高田间湿度,增
大灌水量直至田间有浅水层 2cm 左右,有利幼穗分
化,形成大穗。(3)足水抽穗 :抽穗期,气温高,植
株茎叶大,是需水量最多的时期。此时应勤灌、灌足,
最好使田间保持 5 ~ 7cm 深的水层。(4)灌浆结实
期以湿为主,干湿结合。前期湿润灌溉不仅可保持
植株长势,防止早衰,而且能增加粒重,防止落粒 ;
后期则应排水干田,以利籽实成熟收获。
4 辅助授粉
薏苡为常异花授粉植物,且雄花枝太软,必须借
助微风吹拂才有利授粉。因此,常因授粉不良, 导致
空秕粒增加 [20]。针对这种情况,可在开花盛期,选
晴天近午时,由 2 人牵着绳索(1 人时可用长竹竿)
在两地头来回平行走动,让绳索 ( 或竹竿 ) 绊着薏苡
植株振动,使花粉飞扬,达到授粉目的。有试验表明
通过辅助授粉可增加产量 25%[27]。
5 病虫综防
危害薏苡的病虫害主要有黑穗病、叶枯病、玉米
螟、黏虫等 [28,29]。对于这些病虫害的防治,各地农技
部门在过去主要采取化学防治方法。近年来,随着中
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实施,许多产区都
加强了病虫害无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的探索,取得了良
好效果,如,浙南山区种植基地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30]:
(1)农业防治
①选种 :选用抗病性好的矮秆品种。②轮作 :选
择两年以上未种过薏苡的田块,与非禾本科作物轮
作。③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株病叶和有虫枝
叶,带出田外烧毁 ;薏苡收获后,清洁 田间,将残
株落叶集中销毁。
(2)物理防治
6 ~ 10 月成虫发生期,每 2hm2 设置 1 盏杀虫灯
或用糖醋液盆诱杀玉米螟、黏虫成虫,或 1hm2 插设
30 ~ 45 个稻草把,引诱黏虫成虫产卵并灭卵。
(3)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病虫害
的发生和为害。
(4)化学防治
①黑穗病 :播种前用 7O%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
剂或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泼浇进行土壤
消毒。
②叶枯病 :发病初期,喷施 50% 多菌灵可湿性
粉剂或 5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防治,每
隔 7 ~ 10d1 次,连喷 2 ~ 3 次。
③玉米螟 :心叶期用 3% 辛硫磷颗粒剂 3kg 加细
土 15kg 配成毒土或用 90% 敌百虫原药 l 000 倍液灌
心叶,也可用苏云金杆菌 (Bt) 乳剂 300 倍液灌心叶防
治。
④黏虫 :幼虫期用 9O% 敌百虫可溶性粉剂 800
倍液或 20% 除虫脲悬浮剂 10mL 对水 12.5kg 喷雾防
治。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 中国药典,Ⅰ部 [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353-353.
[2] 李大鹏执笔 . 康莱特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肺癌临床报告 [J]. 中医杂志,
1996,37(7):411-414.
[3] 陈成斌,梁运涛,徐志健,等 . 广西薏苡种质资源考察报告 [J]. 西南农
业学报,2008,21(3):792-797.
[4] 李广昌,林炎照,赖永红,等 .“龙薏 1 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J]
. 福建稻麦科技,2008,26(2):37-38.
[5] 李广昌,林炎照,赖永红 .“龙薏 1 号”生长发育规律及高产因素分析 [J].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8):4-6.
[6] 黄远刚 . 龙薏 1 号薏米在连南地区的引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J]. 广东
科技,2013,(6):89,53.
[7] 沈宇峰,沈晓霞,俞旭平,等 . 薏苡新品种“浙薏 1 号”的特征及栽培
技术 [J].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3):738-739.
[8] 陈宏鹰,郭雪冰 . 薏苡新品种仙薏 1 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J]. 福
建稻麦科技,2013,31(3):81-83.
[9] 陈 宁,姜文婷,魏心元,等 . 黔薏苡 1 号干物质积累及生长发育动态
研究 [J]. 种子,2013,32(8):85-87.
[10] 聂江力,裴 毅 . 薏苡 GAP 栽培技术初探 [J]. 园艺与种苗,2011,(4):
43-45,117.
[11] 李共欣,郭伟,孙忠义 . 薏苡栽培技术 [J]. 吉林林业科技,2009,38(2):
58-59.
[12] 周日飞,刘小芬,黄日芬 . 缙云山区薏苡高产栽培技术 [J]. 丽水农业
科技,2004,(2) :27-28.
[13] 李松克,李克勤,张春林,等 . 播种期对薏苡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384-3385,3341.
[14] 杨念婉,李艾莲,陈彩霞 . 种植密度和播期对薏苡产量的影响及相关
性分析 [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3):149-152.
[15] 王正方,谢德明,孟忠贵,等 . 海拔高度对薏苡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J].
中国中药杂志,1992,17(3) :145-146.
— 78 —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4年第28卷第4期Chin Med J Res Prac,2014 Aug.Vol.28 No.4
[16] 赵杨景,刘振海 . 薏苡种植密度的研究 [J]. 中药材,1992,15(12) :
11-13.
[17] 林炎照 .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薏苡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6) :217-221.
[18] 周祥,刘纪宏,欧珍贵,等 . 不同种植密度及追肥水平对薏苡产量的
影响 [J]. 江西农业学报,2013,25(6) :12-13.
[19] 李松克,张春林,姜紫勤,等 . 种植密度对薏苡产量的影响 [J]. 安徽
农业科学,2013,41(6) :2431,2489.
[20] 庞锡富,张守维,曲宗昌,等 . 薏苡的生育特点与高产栽培技术 [J].
山东农业科学,l996,(3) :15-17.
[21] 赵杨景,陈震 . 氮、磷、钾营养元素对薏苡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含量的
影响 [J]. 中国中药杂志,1992,17(7) :400-403.
[22] 李桂兰 . 薏苡的研究进展(综述)[J]. 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8,12(1) :61-65.
[23]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主编 . 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
[M].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1 :984-991.
[24] 王红霞 . 薏苡湿法高产栽培技术 [J]. 河北农业科技,2003,(2):5.
[25] 吴永祥 . 薏苡湿生栽培法 [J]. 农业科技通讯,1990,(4):8-9.
[26] 樊天林 . 薏苡湿生栽培能增产 [J]. 农家参谋,2005,(4):20.
[27] 尹平孙 . 薏苡人工授粉可增产 25%[J]. 农技服务,2005,(6) :22.
[28] 薛琴芬,邹罡,张峰 . 薏苡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 [J]. 植物医生,
2010,23(6) :29-30.
[29] 吴荣华,庄克章,唐汝友,等 . 薏苡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J]. 作物杂志,
2009,(3) :82-84.
[30] 林海华,苏光团,郑旭芝 . 浙南山区薏苡无公害栽培技术 [J]. 中国农
技推广,2012,28(4) :35-36.
六味地黄制剂的研究现状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构建
郭 泉1 ,胡容峰2,3,4,5,高 松2,3,5,张 利2,5
(1.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蚌埠 233004;2.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1;3.省部共建
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8;4.安徽省“115”新安医药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安徽
合肥 230038;5.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 230038)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427(2014)04-78-04
收稿日期 :2014-02-20
近年来,中医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实践
经验、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确切的临床疗效受到国内外
广泛关注,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发不断增多,新工
艺并用于药品的研究及生产,但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
局限性成为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瓶颈。中药现代化
即利用现代理论方法,实现中药多途径、多环节的整
体治疗,并采用先进的仪器与方法,建立多指标含量
测定的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中药复杂体系质量控制。
六味地黄丸为中医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生产厂家众
多,新剂型和质量检测新技术方法时有报道,本文将
从六味地黄制剂的研究现状来探讨中药制剂质量标
准的构建。
1 六味地黄组方由来及中医药理论
中医指出,肾乃“先天之本”,藏有“先天之精”,
乃生命之源。肾阴不足,则变生诸症。六味地黄丸
是滋补肾阴的基础方剂,源于宋代医学家钱乙的《小
儿药证直诀》,其组方特点为“三补三泻”,方中熟地
甘温滋阴填精为主药,山药甘平补益脾,山茱萸酸温
益肝肾涩精,二药合主药以滋肝脾肾 ;泽泻甘寒利水
渗湿泻热,茯苓甘淡利水渗湿健脾,丹皮辛苦清泄肝
火,合为佐使药 [1]。六味地黄丸三阴并补,重在补肾
阴,以滋养为补,是平补三阴妙方 [2]。现代药理学研
究表明,六味地黄丸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3],增强全
身及肾脏局部的防御功能 :可延缓衰老、心血管保护
作用 [4]、调节血糖、预防和治疗亚健康、治疗老年性
痴呆、抗肿瘤等作用 [5]。
2 六味地黄现有制剂与标准情况
六味地黄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其种类
繁多,制备工艺也有所不同,有全粉制剂、水提物、
水提醇沉等,大孔树脂、超临界技术制备微粉、纳米
制剂等。六味地黄现有上市制剂与标准情况见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