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串珠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对玉蜀黍苗期侵染的接种试验



全 文 :微 生 物 学 报 1 7 ( 2 ) : 2 2 0一 1 2 9, 1 9 7夕
A e t口 材泛e r o b f o l o g 杯e “ 及 n f e a
串珠镰刀菌和尖抱镰刀菌对玉蜀黍苗期侵染的接种试验*
安 美 玉 陈 庆 涛
(哈尔滨医科大学 , 哈尔滨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北京 )
以土壤接种的方法测定了 串珠镰刀菌 ( F “ , a , i u ,二 m o o i l if o r , 、 e s h e l d . ) 3 个菌株和尖抱镰
刀菌 (几招 irt 溯 。 xy sP 口、 m sc h l . ) 9 个菌株对玉蜀黍幼苗的侵染力 。 结果表明在试验菌株中存
在强 、 中等 、 不稳定 、 弱至无四种致病力类型 。 串珠镰刀菌中的 N 2F 1 09 (分离自玉蜀黍杆腐病
株 )和哈医 1 43 (分离自玉蜀黍种粒 ) , 尖抱镰刀菌中的 N IF 8 0 (分离自香蕉果柄 ) 和 N 1F 09
(分离自松林土壤 )属于强致病力类型 。 尖抱镰刀菌中的 N脚 3 (分离自玉蜀黍种粒 ) 、 N ZF 朽
(分离自苹果烂根 ) 、 哈医 1 42 (分离自玉蜀黍种粒 ) 属于中等强度类型 。 其余 5 个试验菌株有
2 个不稳定 , 3 个呈弱或无致病力类型 。 叙述了这些菌引起的玉米苗枯的症状 , 并认为对玉蜀
黍苗期的侵染 , 串珠镰刀菌的危害较之尖抱镰刀菌为大 , 并就试验菌株的致病力讨论了有关尖
抱镰刀菌专化型间题 。
在国外 , 玉蜀黍穗霉病即包括玉蜀黍
赤霉菌 LG萝b b e r e l l a z e a e ( S e h w . ) P e t e h = (无
性阶段 )禾谷镰刀菌 F “ 了ar 认。 gr a o i“ ar “ m
sc h w
.
]所致的果穗红腐病 (赤霉病 )和由藤
仓赤霉菌 〔` 了品。 树口 F川 i左“ or i ( aS w . ) w .
~ (无性阶段 ) 串珠镰刀菌 F “ 。 汀。 。 。 。 , -
t’il 沂or , 。 hS el d . ] 所致的果穗干腐病 , 这两种
穗霉病呈世界性分布〔`一 7 , , 常常使产量遭到
颇大损失 “ 一 5 , 7 , 8」。 我国也有记载〔 , , ` o , 。 据俞
大级 ( 19 5 5) 〔’ 。」估计 , 玉蜀黍穗霉病造成的
田间损失约达 l一 3多 。
几年来 , 作者一直从事黑龙江省部分
地区玉蜀黍种粒传带真菌的分析工作 , 从
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串珠镰刀菌作为玉米
粒传带真菌的主要优势菌的情况来看 , 玉
蜀黍果穗干腐病在生产上的 为 害 不可忽
视 。 然而在生产实际 中 ,玉蜀黍的果穗干腐
病往往较之果穗红腐病 (赤霉病 )更易被人
们所忽视 , 一方面 由于我国气候条件对玉
黍蜀植株生长适宜 , 玉蜀黍果穗干腐病的
病状不如国外某些国家和 地 区 的 病 状典
型 , 例如表现为杆腐的病症在我国玉蜀黍
种植地区极为少见 , 催病的颖果在果穗上
零星散布 , 如不仔细检查也容易忽略 , 另一
方面由于对本病的知识的普及工作做得不
够 。 1 9 7 3年在广西的巴马已发现玉蜀黍果
穗干腐表现为杆腐症状的病例 , 而且据我
们所知近年来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以串珠镰
刀菌禾谷镰刀菌 ( F . gr : 阴i en ar o m ) 和黄色
镰刀菌 ( F . 0 1 ,on 。 ,二 ) 、 接骨木镰刀菌 ( .F
as o bu ic , “ 动为主所致的玉蜀黍杆腐病逐渐
成为当地植保研究部门的一个注 目问题 。
串珠镰刀菌对玉蜀黍植株生长的各个
阶段均能为害 , 即能造成苗期的苗枯 , 成株
期的根腐 、 茎基腐和杆腐 ,和穗期的果穗干
腐〔, , 2 , .7 `卜l3] 。关于串珠镰刀菌对玉蜀黍苗期
为害情况 , 国内尚缺乏具体的田间调查资
料 。 这类菌造成玉蜀黍幼苗苗枯的情况在
本文于 19 7 6 年 n 月 23 日收到 。
* 本文照片由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 究所 孙 荣钦同
志摄制 , 在审稿过程中承华北农业大学植保系俞
大级先生和哈医大卫生系冯国忱先生提 供 宝贵
意见 。
DOI : 10. 13343 /j . cnki . wsxb. 1977. 02. 013
安美玉 、 陈庆涛 :串珠镰刀菌和尖抱镰刀菌对玉蜀黍苗期侵染的接种试验
我国的田间肯定是存在的 , 其所以不易引
起人们直观的注意 , 在于病原菌主要在种
籽出土前为害 (严重受害的种籽不能萌芽
或虽萌芽而不能出土 ) 。一旦玉蜀黍幼芽出
土后 , 初生根即使被病菌侵染 ,但 由于植株
迅速生长大量的次生根 , 仍可维持植株的
生长 , 故田间极少见出土的幼苗被病原菌
杀死 , 除非植株进入成株期催致杆腐才易
造成死亡 。 催病幼苗的病状仅在于使植株
扭曲 , 叶片伸张度差 (常裹缠不能伸张 ) 、黄
化和生长发育迟缓 , 这类植株成熟期易造
成杆腐 、 不能结苞或果穗上丰满成熟的颖
果极少 。 据文献【1 4」记载玉蜀黍苗枯病极
少表现 田间出土幼苗枯萎症状的情况 , 在
致病菌 为串珠镰刀菌 、 杯状腐霉 ( yP hl t’u ,
a r r h e 0 0 0 a : e , D r e e h s
.
)
、 德氏腐霉 ( p夕幼 i o m
de ab yr 阴。 m H se se ) 、 禾谷镰刀菌 ( F su ar 纽。
g , a 。 £, e a r u 、 S e h w . )及茄丝核菌 ( R人£z o c ` o n £a
s o za n s K o h n ) 时均是如此 。
本文的目的在于测定自玉蜀黍植株及
种粒及其它枯萎植株上分离的一些串珠镰
刀菌 ( F . 。 口瓜 ilj or 阴。 ) 和尖抱镰刀菌 ( F .
ox sy oP 、 m ) 菌株对玉蜀黍苗期的致 病 力 ,
以期对田间苗枯的情况及对这些菌的寄生
专化性的认识有所帮助 。 在测定菌株中加
入了尖抱镰刀菌菌株 , 是因为这类菌株在
国内玉蜀黍栽植区有一定的分布 , 经常自
种粒上分离到 , 在国外尚有报道它是玉蜀
黍植株根腐病菌 〔` , 2,7] 。
材料和方法
接种的菌株包括哈医大大骨节病研 究 组 从
大骨节病病区的玉蜀黍种粒分离的和 中 国科 学
院微生物研究所一室镰刀菌分类组保藏 的 部 分
串珠镰刀菌和尖抱镰刀菌野生型经纯化 (为组织
分离纯化并经鉴定认为是可靠的纯菌 )菌株共 12
株 ,分两批进行接种试验 , 第一批 ( 1 9 7 6 年 5 月 7
日一 s 月 3 1日 )用 9株 , 第二批 ( 1 9 7 ` 年 6 月 s 日
一 6月 30 日 )用 10 株 。 各批所用菌株见表 1 。 接
种用的菌源在粗碎的玉蜀黍种粒培养基 上 进 行
繁殖 。 该培养基的制作方法 : 将适量的经粗碎
的玉蜀黍种粒分装人 5 。。 c 三角瓶中 、煮胀 (煮开
后约 5 分钟 ) ,塞上棉塞经 15 磅灭菌 30 分钟 , 冷
表 1 接 种 菌 株
器比翼娥蒸…酬— {一一一` 望竺- -一一{— …里){里1 }
_
口二一哈医 } { 。 一巴 产万 ~不 , l , , l 乙 一竺三二竺土 }— I_哈医 } { 。了万几 , ! , , l 乙一二竺一 { }—全里兰阵一一二立一一一 .…全二竺竺…— …全立全里兰{一- - 兰- 一- 一{立1望里{二}— 阵匕望竺2兰竺{一{兰N F Z 10 , }F u s “ r i “ m ,” O ” i l ij o r。 ` } 1 , 2— }— 理】竺〕生— 一 }_哈医 l } 。犷石不 { , , 1 乙一一兰2二一 l
_
1
_岭随… } 1Z了一 ) l 一 l
一一一一一兰一一二曼— 卜目一上一兰一黑龙江省铁力县福兴二队玉米种粒中分离 } 原菌号 : 哈医 5 0 3 -2黑龙江省铁力县福兴二队玉米种粒中分离
陕西省乾县峰阳公社玉米种粒中分离
黑龙江省尚志县苇河公社志成大队玉米种粒中分离
云南省寻甸县天仙桥松林土壤中分离
浙江省肖山县丹参枯萎植株根分离
郑 州果树所自苹果树烂根根部分离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自黄瓜枯萎根部分离
天津市塘沽动植物检疫所自香蕉果柄分离
原菌号: 哈医 5 0 3一 4
广西省巴马县玉米杆枯病病株分离
黑龙江省尚志县苇河公社志成大队玉米种粒中分离
黑龙江省尚志县黑龙宫公社新华大队玉米种粒中分离
1 2 2微 生 物 学 报 1 7卷
却后 , 用 无菌操作接入经过纯化 的试管 斜面 菌
种 ,在 28 ℃ 恒温箱中培养 10 一 14 天 。 培养过程
中 , 每隔 2一 3 天摇震三角瓶 1 次 , 使结块玉米渣
分散 ,以促进菌体生长 。
接种试验在温室中进行 。 接种方法为土壤接
种法 ,将过筛的土壤盛人直径 15 厘米 , 高 10 厘米
的花盆内 , 连盆带土置于 15 磅压力的灭菌 锅 内
灭菌 1 小时 , 试验用玉蜀黍种籽来自黑龙江省双
城县和呼兰县 (非大骨节病区 ) 1 9 7 5 年收获的西
丰英粒子和黑玉 一“ 两种 , 挑选较饱满的籽粒 。 种
植前用水泡湿 , 以肥皂沫揉擦后用 自来水充分冲
洗去除表面附着的杂菌抱子 。 然后以每盆 10 粒
均匀播于经灭菌和加水使湿润好的花盆土表 , 覆
盖 1一 2 厘米厚的灭菌土壤 。 在其上敷盖繁殖好
的带菌玉米渣 (每盆用一个三角瓶带菌玉米渣 ) ,
对照组则不加 。 全部各接种组和对照组均设 3 个
重复 。
接种期间记录温 、 湿度变化 (温度 20 一 30 ℃ ,
湿度 夕。一 90 % ) , 待病状表现明显时 ,进行照相和
受害植株的病原菌再分离 。 再分离时将植株全部
掘起 , 用自来水冲净泥土 , 按根 、 茎 、 种脐剪取病
部小段 , 以肥皂沫充分揉洗并在自来水中冲洗干
净 , 置于马丁培养基平板上 , 28 ℃ 恒温箱中培养
3一 4 天后 , 移植 、 纯化和按分离的组织块检菌和
进行优势致病菌的统计 。
结 果
催病的玉蜀黍苗 自籽粒幼芽破土期至
出叶期 (播种后第 5 至 12 天 ) 病状表现最
明显 。 致病力强的菌株直接破坏种胚 , 影
响种籽的萌发率和延缓幼芽的破土期 。 部
分出土后的病苗矮小 ,歪扭畸形 , 叶片呈黄
化或尖枯 , 叶片伸张度不良 (常裹缠不能伸
张 ) 。播种后第 12 天将接种植株掘土检查 ,
除见根 、 根冠及根冠下的节间及幼芽有明
显的褐变病部外 , 在叶鞘上有数个条状或
梭 形的褐色病斑 , 呈线状或不规 则排列 。
出土后的病苗未发现枯死 (这一点可能与
本试验结束太早 , 来不及观察后期的杆腐
表现有关 ) , 但生长处于不同程度的停滞和
受抑制状态 。
两批接种试验的全部植株幼苗见图 1
和 3 , 第一批接种试验部分组盆和 第二批
接种试验每组挑选 1 盆的掘土洗根后的照
片见于图 2 和 4 。
接种试验的玉蜀黍出苗情况按播种后
表 2 接 种 试 验 玉 蜀 黍 出 苗 情 况
组 别 第 一 批 第 二 批 附 注
播 第 出 第 出 第出 第出 播 第 出 第出 第出 弟出
币妇 1 2苗 12苗 6 苗 6 苗 种 1 7节占 12苗 6 苗 6 菌粒 天总 天 率 天总 天率 粒 天率 天总 天率数 数 厂、 、 数 Z ~ 、 数 天总 护~ , 数 产一
% % 数 % %
、与 沪 、一洲 冤护 , 、 尹
对 照 组 3 0 2 8 9 3 。 3 3 2 2 73 . 3 3 3 O 2斗 8 0 1 1 3 6 . 6 6 叶鞘有条斑 , 有 1株幼芽有褐变斑
N F 0 3 1 3 0 2 1 7 0 l 6 5 3
.
6 6 3 O 2 5 83

3 3 1 1 3 6

6 6 叶鞘有条斑 , 有 1株幼芽有褐变斑
N F 0 3 3 3 0 2 7 9 0 1 2 4 U
.
0 0 3 0 2 2 7 3
.
3 3 斗 1 3 . 3 3 叶鞘有长条斑
N F I Og 3 0 2 0 6 6

6 6 2 6
.
6 6 3 0 2 1 7 O 2 6
.
6 6 叶鞘有条斑
N刃 4 0 3 0 2 2 夕3 . 3 3 7 23 . 3 3 3 0 2 4 80 l 2 斗0 . O U 叶鞘有条斑
N F 2 4 5 3 O 2 7 9 0 17 5 6
.
6 6 3 0 2斗 80 l 3 . 3 3 叶鞘有长条斑
N F 3 3 7 3 0 2 6 8 6
.
6 6 1夕 弓6 . 6 6 3 0 1 8 60 5 1 6 . 6 6 叶鞘有梭斑
N F 1 8 0 0 3 0 2 0 6 6
.
6 6 1 1 3 6
.
6` 30 2 5 33 。 3 3 9 3 0 . 0 0 叶鞘有长条斑 , 有 2 株歪扭
哈医 5 6 8一 2一 1 3 0 2 8 9 3 . 3 3 2 1 7 0 . 00 3 0 2 3 7 6 . 6 6 8 , 石 汽石
哈医 1犯 3 0 2 2 7 3 。 3 3 l乡 5 0 . 0 0 3 0 14 斗6 。 6 6 0
哈医 1妈 3 0 l l 3 6 。 6 6 2 0
哈医 2 7一 5 乙 。 6 6
N F Z 1 0夕
2期 安美玉 、 陈庆涛 :串珠镰刀菌和尖抱镰刀菌对玉蜀黍苗期侵染的接种试验
第 6天和第 2 1天的出苗总数统计 出 苗率
( %)
, 结合叶鞘和幼芽上褐变病斑情况 (见
表 2 ) 可将各试验组按菌株致病力的 强 弱
分为四类 :
1
. 致病力 强 的 菌 株 : 串 珠 镰 刀 菌
( F
“ 了` r i“ 。 。 o沂 l宕f o r o e ) 中的 N F 2 1 o g (分
离自玉蜀黍杆腐病植株 ) 和 哈 医 14 3 (分
离自玉蜀黍种粒 ) , 尖抱镰刀菌 ( F us ar iu 。
Ox ys p or “ m) 中的 N IF 80 0 (分离自香蕉果
柄 ) 和 N 1F 09 (分离自松林土壤 ) , 它们接
种植株的第 12 天和第 d 天 的 出 苗率 ( 多 )
都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应的出苗率 , 叶鞘部
大都有明显条状褐变斑 。
2
. 致病力中等的苗株 : 尖抱镰刀菌中
的 N F o 3 3 (分离自玉蜀黍种粒) 、 N F 2 4 5 (分
离自苹果树枯株根部 )和哈医 1 42 (分离自
玉蜀黍种粒 ) , 它们接种植株的第 12 天出苗
率稍低于或近于对照组 , 但第 6 天的出苗
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 显示了因受病菌而生
长延缓的情况 , 叶鞘部大都有褐色条斑 。
3
. 尖抱镰刀菌中的 N F 2 40 (分离自丹
参枯萎植株根部 ) 和 N 0F 3 1 (分 离自玉蜀
黍种粒 ) , 它们的致病力不稳定 , 两次接种
试验结果不一 ,一次呈中等强度致病力 , 另
一次呈弱或无致病力 。
4
. 尖抱镰刀菌中的 N F 3 3 7 (分离 自黄
瓜枯萎根 )和哈医 5 6 8一 2 一 1 (分离自玉蜀黍
种粒 ) 和串珠镰刀菌 中的哈医 2 7一 5 (分离
自玉蜀黍种粒 ) , 它们接种植株的第 12 天
和第 6 天出苗率降低不明显或不降低 , 但
N F 3 3 7 和哈医 2 7一 5两组接种植株 的叶鞘
均有明显的条斑或梭斑 , 哈医 56 8一 2一 1 组
则无 , 它们可认为是致病力弱至无致病力
的类型 。
两批接种试验的典型病盆的植株受害
部寄生菌再分离的结果见于表 3 和表 4 ,表
明所有的接种组均以原接种菌为优势致病
菌的情况 , 虽然也出现了其它镰刀菌种交
表 3 第一批接种试验感病植株再分离结果
组 别 分离组 优 势 菌 非优势菌 交叉侵染的镰 刀菌
织总块数 名 称 出现菌 占组织总块 真菌种数 出现菌落的 种 名 占组织总块
N F O3 1 的块数 数的% 组织块数 数 的%
(尖抱镰刀菌 ) 3 3 尖抱镰刀菌 3 2 9 8
.
9 2 6
N F O3 3 4 2 尖抱镰刀菌 4 1 9 7 。 6 1 l
(尖抱镰刀菌 )
N F 1 0 9 4 2 尖抱镰刀菌 2 0 4 7 . 9 4 l l 串珠镰刀菌 1 1 。 9
(尖抱镰刀菌 )
N F 2 4 O 3 3 尖抱镰刀菌 2 2 6 6 。 6 3 1 2 串珠镰刀菌 3 0 。 3
(尖抱镰刀菌 )
N F 2 4 5 3 0 尖抱镰刀菌 2 O 4 7。 9 斗 1斗 串珠镰刀菌 3 3 。 3
(尖抱镰刀菌 )
N F 3 3 7 3 0 尖抱镰刀菌 23 7 6 。 6 2 6 串珠镰刀菌 1 6 。 6
(尖抱镰刀菌 )
N F 2 1 0 9 3 5 串珠镰刀菌 3 2 9 1 。 4 1 斗
(串珠镰刀菌 )
哈医 27 一 5 3 6 串珠镰刀菌 3 6 1 0 0 l 3
(串珠镰刀菌 )
对 照 2 4 圆 弧 青 霉 12 5 0 8 2 7 串珠镰刀菌 10 。 7
(不接种 )
微 生 物 字 于陡 17卷
表 4第二批接种试验感病植株再分离结 果
组 别 分离组 优 势 菌 非优势菌 交叉侵染的镰刀菌织总块数 名 称 出现菌 占组织总块 真菌种数 出现菌落的 种 名 占组织总块的块 数 数的 %组织块 数 数 的 %
N F0 3 1 3 6尖抱镰刀菌 3 O 83. 3 3 5串珠镰刀菌 2。 7
(尖抱镰刀菌 )
N F0 3 3 3 6尖抱镰 刀菌 2 2 60。 1 4 l 3串珠镰 刀菌 3板 ) . 5
(尖抱镰刀菌 )
N F 10 9 29尖抱镰 刀菌 l l 3 7. 9 8 l 7串珠镰 刀菌 2斗。 0 8
(尖抱镰 刀菌 )
N F0 2 40 3尖抱镰 刀菌 1 8 60争 9串珠镰刀菌 2 8。 8
(尖抱镰刀菌 )
N F Z斗 5 2 3尖抱镰刀菌 1 2 5 2. 1 5 1 3串珠镰刀菌 13。 0 4
(尖抱镰刀菌 )
N F 1 80 0 3 5尖抱镰刀菌 10 2 8。 8 5 l 2串珠镰刀菌 3。 8 6
(尖抱镰刀菌 )
哈医 l呼 2 3 O尖抱 镰刀菌 2 6 8 6。 6 7 2 6串珠镰刀菌 10
(尖抱镰刀菌 ) 燕麦镰刀菌 *
哈医 56 8一 2- l 3 O尖抱镰刀菌 2 8 9 3。 3 5 8串珠镰刀菌 3。 3
(尖抱镰刀菌 )
哈医 1斗 3 3 6串珠镰刀菌 3 3 9 1. 6件 l 2尖抱镰刀菌 5。 5
(串珠镰刀菌 )
N0 F Z 1 9 18串珠镰刀菌 l 6 8 8. 8 1 l
(串珠镰刀菌 )
对 照 30尖抱镰刀菌 * 8 2 6。 6 5 l 1串抱镰刀菌 l O
(不接种 )
*由于第二批接种试验用的种子的质量显著差于第一批接种试验的种子 , 带病菌率较高 ,故对照盆出
现了尖抱镰刀菌和串珠 镰刀菌 的自然感染率较高的情况 。
* * 燕麦镰刀菌 f尸 u , a r i。 , a , , n a c 。 “ 。 ( F r . ) S a e e . J。
叉侵染的情况 ,但按分离组织块统计 , 它们
不是优势致病菌 , 它们的出现主要是由种
粒带菌的结果 。 由于优势致病菌 (原接种
菌 ) 的分离出现率显著地高于交叉侵染菌
的出现率 , 因此认为交叉侵染基本上不影
响接种的效果 。
讨 论
上述接种试验结果表明串珠镰刀菌和
尖抱镰刀菌具有许多生理分化菌株 , 它们
对玉蜀黍幼苗表现不同程度的致病力 。 根
据本试验所测定菌株 , 它们的致病力可分
为强 、中等 、 不稳定 、 弱至无四个类型 。 尖
抱镰刀菌的寄生专化性的著 作 很 多 l[, 7,1 51 ,
但是具体涉及玉蜀黍专化型的记述却 无 ,
虽然有些作者 〔, ,2 ’ 〕报道尖抱镰刀菌橘色变
种 ( F u了 a r`。 m o x夕 s P o ,· u m s e h l . v a r . a u r a n ,£a c u m
(L K
.
)W
r一尖抱镰刀菌 F“ 了二细。 xo y护。 。 观
cS hl
.
) 可能引起 玉 蜀 黍 苗 腐 烂 。 柏 斯
( 19 7 1 ) 〔5[] 提及尖抱镰刀 菌 甘 薯 专 化 型
( F“ 了 a r i u , o x 夕s P o r “ , S e h l . f . s p . b a t a t a ,
(W
r
·
) S
n y d
.
e t H a n
、 .
) 侵害玉蜀黍根部而
植株无外表病症 。 根据本试验所包括的 9
个尖抱镰刀菌菌株的寄生力的情况 , 对玉
蜀黍幼苗致病力强 的 菌株 如 N IF 80 0 和
N IF 0 9
, 都不是从玉蜀黍种籽或玉蜀 黍田
土壤中分离的 。 分离自玉蜀黍种粒的 4 个
尖抱镰刀菌菌株 ( N F o 3 1 , N F o 3 3 , 哈医
安美玉 、 陈庆涛 :串珠镰刀 菌和尖抱镰刀菌对玉蜀 黍苗期侵染的接种试验
5 6 8一 2一 l及哈医 14 2 )中 , 只有 N F o 3 3 和哈
医 14 2 呈中等强度的致病力 , 另两株的致
病力或者不稳定或者弱 (或无 ) 。 而在串
株镰刀菌中 , 参与本试验的 3 个菌株 ( N F
2 1 0 9 , 哈医 1 4 3 , 哈医 2 7一 5 )有两个直接分
离自玉蜀黍植株或种粒的菌株 ( N ZF 1 09 和
哈医 1 4 3 )具有强的致病力 。 这说明对于玉
蜀黍的苗期的侵染 , 串珠镰刀菌的危害较
之尖抱镰刀菌为大 。 这个推论与已报道文
献 1[ 一 , , 7 , 8 , “ 一 13 关于玉米果穗干腐病 的记述
相符 , 也与串珠镰刀菌作为玉蜀黍粒传带
真菌的主要优势的实际情况有密切的逻辑
关系 。 然而串珠镰刀菌对于玉蜀黍植株的
危害却未为人们充分认识 , 它们在玉蜀黍
种粒的大量存在 ,常常被作为腐生菌 ,这是
值得注意的问题 。
关于镰刀菌专化型的鉴别方法 , 是一
个复杂问题 , G . M . 恩模斯章和 J . K . 恩
模斯章 ( G . M . A r m s t r o n g & J . K . A r m s t r o n g ,
1 9 7 5 )
116] 最近曾发表一篇详细论述这方面
问题的文章 , 他们指出关于尖抱镰刀菌专
化型和小种的鉴别必须采用 : ( l) 寄生力强
的单抱子菌株 ; ( 2 )合适的接种量 ; ( 3 )合适
株龄的适宜寄主培养型 ; ( 4 )对植物生长的
合适养分 ; ( 5) 适宜于病害发展的温度 ( 27
一 28 ℃ ) 。 本试验为了使更加切合田间发
病的实际情况 , 在试验方法上直接采用野
生型纯化菌株代替单抱子菌株 , 玉米品种
也是直接采用当地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并且
不用多代 自交系 。 至于我们采用方法的可
靠程度将在以后的试验中继续考察和进行
不同方法的比较。
镰刀菌中是否存在专化型? 目前仍是
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 在 1 9 6 8 年英国孟彻
斯特大学召开的镰刀菌研究者国际座谈会
上 , 肯恩 ( H . K er )n 指出在尖抱镰刀菌中专
化型的证据现在尚未充分足以建立 。 道逊
和尼尔逊 ( T o u s s o u n 歇 N e l: 。 。 , 1 9 7 , )〔` , ,在
最近一篇关于 镰刀菌变异性和专化性的综
评中同意 取消粉红镰刀菌谷类专化型 ( F .
,
·
o ; e “ 。 f . 、 p . ` e r e a zi: )的名称 。 G . M . 恩模
斯章和 J . K . 恩模斯章 ( G . M · A r m str on g
& J
.
K
.
A r m
s : r o n g
,
1 9 7 5 ) L
」` ’ 最近指出 , 到目
前为止在 尖抱镰刀菌中除有 n 个专化型
(包括甜菜专化型 f . sP . be , a 。 、 仙客来专化
型 f . sP . : y cl a 。 动行 等 )是具寄主专化性的
之外 , 其余许多专化型缺乏严格的寄主的
专化性 , 它们需要依靠首要寄主和次要寄
主的观念 来进行鉴别 。 鉴定镰刀菌专化型
和小种是复杂和困难的 , 其困难不仅仅在
于不同的专化型常常可以侵害 同一 寄主 ,
而且在于同一专化型内又拥有寄生 力强弱
明显不 同的复杂菌系加上交叉侵染及环境
因素对 发病的重要影响 , 在某种程度上直
接削弱了专 化型本身的意义 。 前面已经指
出 , 在文献中尖抱镰刀菌尚未确立有玉蜀
黍专化型 ,根 据本试验的结果 ,我们认为目
前尚无足 够证据去建立这一专 化型 , 因为
本试验测定对玉蜀黍幼苗致病力强的两株
尖抱镰 刀菌都不是来源于玉蜀黍 , 它们只
不过是另一 些专化型同时能侵害玉蜀黍而
已 。 根 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国
农林科学 院植保所联合做的接种 试验 * 表
明 , N F I 0 9 菌株的寄主范围很广 , 对谷子
( s
e t 。 : f a ` , a l f c。 ) 、 颠茄 ( s o l a n i。 ; u r a t t e , s e ) 、
霍 香 扭 g a , t a c人e : 。 9 0了a ) 、 可 爱 韩 丝 瓜
( H
e m s l e夕a a 阴 a b f l i s ) 、 荆 芥 ( S c乃i z o o e川 a
t 。 , 牙f o l i a ) 、 北沙参 ( ` l e人n £a l i t h r o a l矛s )等植物
都有强的致病力。 这株菌分离 自松林土壤 ,
虽然 目前尚未对它做过松 柏 科植株 的 接
种试验 , 但是根据现在对这株菌寄主范围 ,
的了解 , 如果给它定名为尖抱镰刀菌松专
化型 ( F “ 。 r爪 , xo y护。 。 脚 cs hl . f . sP . lP’ in
( H
a r t ig ) S n y d
.
e t H a
n 、 .
)显然是不合适的 ,
* 尚在 整理中。
微 生 物 学 报 17卷
如果将它定名为尖抱镰刀 菌 蔫 萎专 化 型
(F
.
o x夕, P o r 。 。 S e h l . f . s p . o a , i , f e c t “ m ( A rk . )
sn y d
.
et H an
s
.
) 其寄主范围也有许多不符
合之处 , 而且它在某些寄主 (如玉蜀黍 )上
不呈典型的维管束枯萎症状 。 根据这些情
况 , 在未充分了解这些菌株的寄主范围和
在不同寄主上的反应之前 , 我们均暂不定
专化型名称而以菌株号代表 。
李奥尼安 ( L e o i a n , 1 9 3 2 ) ` , 吕 ,报道在美国
玉蜀黍上分离串珠镰刀菌的 1 10 个菌株中 ,
它们对玉蜀黍的致病力差异极大 , 有的菌
株致病力极强 , 而另一些菌株在相同的条
件下对玉蜀黍完全无害 。据本试验所用 3株
从玉蜀黍上分离的串珠镰刀菌 (N F 2 1 0 9 ,
哈医 143 , 哈医 2 7一约对玉蜀黍幼苗的致病
力有 2 株强 , 1 株弱或无的情况 , 表明菌株
间致病力差异的复杂情况 。 一经发现强毒
力菌株的存在就应该采取措施 , 控制这些
菌株活动的地区的玉蜀黍种籽的传播 , 对
于毒力强的非来源于玉蜀黍的尖抱镰刀菌
和串抱镰刀菌菌株在生产上为害的可能性
也不能忽视 , 因为尖抱镰刀菌和串抱镰刀
菌都存在着广寄主的专化型 或菌 株 , 如果
玉蜀黍的前作带来了这些专化型 或菌株 ,
那么它们就会进一步为害玉蜀黍 。 尖抱镰
刀菌存在广寄主专化型的事实已为人们所
熟知 。 蒲莱德 ( P r io d , 1 9 3 3 ) 〔1 , 〕报道分离自
玉蜀黍 、 高粱和 一甘蔗的串珠镰刀菌在进行
交叉接种时产生了相同的顶 腐现 象 , 证明
了高梁和甘蔗上的串珠镰刀菌可以为害玉
蜀黍 。 另外 , 也不能认为本地区无玉蜀黍
杆腐及苗枯的病症表现 , 就断言本地区不
存在相应的致病菌 。 福里 ( F o le y , 1 9 6 2 ) 〔川
报告已从无病症表现的玉蜀黍植株上分离
到具中等强度致病性菌株 。
对于上述两种镰刀菌对玉蜀黍苗期的
发病条件 , 我们认为任何直接影响种籽破
土期 (快或慢 )的因素 (如播种深度 、气温和
土温 、土壤含水量等 )都是重要的 ,种籽萌发
后的平均破土期愈晚发病愈重 。 此外在推
理上混合感染 (两种或数种致病菌 )时应较
之单独纯菌感染的发病重 , 因此在分析接
种试验感病植株再分离结果注意优 势菌 、
非优势菌及交叉侵染镰刀菌的种类及比例
的情况 。 在 田间的清况下 , 有利于造成镰
刀菌侵染的其它因素如人 、动物 、 地下害虫
及线虫造成的伤口 , 无疑是重要的 。
参 考 资 料
〔 1 」 A . H . 拉依洛 : 镰刀菌 , 王云章等译 , 第 3妞一
34 7 页 , 科学出 j反社 , 19 5 8 .
〔 2 」 涅姆利延科 : 玉 米病害 , 张志光译 , 第 4 2一 4 5
页 , 农业出版社 , 1 9” .
[ 3 ] K i
, 19 , l a n d
,
G
.
C
.
a n d w
( 、 r
hn
a m
,
C
.
C
.
:
P h夕艺o p a 才h . , 5 2 : 5 1 9一5 2 3 , 1 9 6 2 .
[ 4 」 v a l l e a u . W . D . e t a l . : J o 、 沪 n . A 夕: . 刀 e s · ,
3 3 : 4 5 3一 4 7 6 , 1 9 2 6 .
[ 5 1 v
o o r h e e 。 , R . K
.
: 尸几夕t叩 a 艺h . , 2 3 : 3 6 8一
3 7 8
.
1 9 3 3
.
[ 6 〕 W e 翻t e o t七, C . , P Ja o t d i , e a s o h a n d b o o R
( S沈 . e以 . ) D . v a n N o s扮 a n d . C o m p a n 了. I n c .
1 9 6 0
.
[ 7 ] W
o l l o n w e b e r
,
H
.
W
.
a n d R e二n k i , 19 , O . A :
D i e F u s a r i e n
,
2 9 7一3 0 2 , L e r l i l i , P 丢L u l .
P a r e y
. ,
1 9 3 5
.
[ 8 ] W i
n e l a o d
,
G
.
0
.
: J
.
A 夕, . 儿 e s · , 2 8 : 9 0 9一
9 2 2
,
1 9 2 4
.
【9 」 戴芳澜 、 相望年 、 郑儒永 : 中国经济植物病原 目
录 , 第 3i(0 一洲1 页 , 科学出版社 , 1 9 5 8 .
「10 1 俞大缓 : 植物病理学报 , 第 1一 18 页 , 科学 出
版社 , 19沛 .
[ 1 1 } 玉

o l e万 , D . C ; P h夕才。护 a z人 . , 5 2 : 8 7 ( )一 8 7 2 ,
1 9 6 2
.
1 2」 M a n n 。 , T . F , et al . : 而二 . A少 . 五 e8 · , 27 :
9 5 7一9 6 4 , 1 9 2 4 .
「1 3 1 入丁e k e e n , W . E 一 C a n 一1 . B o 亡, , 3 1 , 1 3 2一
1 4 1
,
1 9 5 3
.
上] 4 1 M e k e e 。 , W . E , : C a 二 . J . 刀。 乙, , 2 9 : 1 2 5一
1 3 7
.
1 9 5 1
.
[ 1 5 ] B
o o ht
,
C
, 罗h o G e , , s F 二 ; a ` , , , , p . 1 2 7一
1 2 9
.
C
.
M
.
1
.
K e 、、、 1 9 7 1 .
f 1 6」 A r m s t r o i l g , G . M . e t a l . : A 二二 . 五 e , . 尸人岁-
才o p a公几 . , 1 3 : 9 5一1 0 3 , 1 9 7 6 .
〔1 7」 T o u s s o , 11、 , T . A , e 七 a l . : A , 儿 . 五 e , . P h , -
才。尹 a云h . , 13 : 7 ]一 8 2 , 1 9 7 5 .
「1 5] L eo in an , L . H . : B ul l . W . V a . U in v . A gr 记
E x p
.
S t n
.
2 4 8
,
1 6 P
,
1 9 3 2
.
[ 1 9〕 P r io d e , C . X : 尹 7`万不。尸 a 才7` . : 2 3 : 6 7 2一 6 7 4 ,
1 9 3 3
.
2期 安美玉 、陈庆涛 :串珠镰刀菌和尖抱镰刀菌对玉蜀黍苗期侵染的接种试验 1 2 7
翌衡自阶工 0禹之
尸协ǎù八之
州阶 O两 Z
价闪中山之` 0甲 N匕 01两 6妈
男擎里坦彩泥妞易呆侧盛叫水希渊铭念巡臼帕 !毅已 O州叭么
O寸闪伪么
户要常二褥ō阳侧召
仍寸 Z匕么`卜阶陌 z oOcl山 N

60工 N氏 Z
八招川烈嫩à男鲤琳妞州拐兴铅日训翻粼书姚薄 !纸

价·卜 N困瞥 .褥扭阳侧
洲 l闪 159叭

牢告叭瞥卜 N艺
蟹友卜工晒 O妈之
帕 O妈 Z
掌叮幽0 6洲肠 Z
。 O工 N晰么 90的 Tó片闪宁灿 g甲每之了 0州 z贻鲤 g四彩泥佃写兴招阁 !刑烈粥阴钟林忿鲍书 l ]纸O寸闪阵之
价份闪叫之` 0 81妈 N 60山 Z
仍阶 O妈 Z
宇工舍叭答
ē招川岛珍 )男缪邓洲妞易兴雄叫翻妹薄溯牟 1轶

t阶 O禹 Z
叭匿灰“褥圈侧扭
1
1
2乏价舍ù褥刊扭叫
2期 安美玉 、 陈庆涛 :串珠镰刀菌和尖抱镰刀菌对玉蜀黍苗期侵染的接种试验 1 2 9
H TE I NC O UL A TI ONE P XE RI ME N TOF C ON RE E SD L I NG
B L I G H C TA E S UD BY F USA RI UM M O八甘 L I F R OME
H E L SD
.
A ND F
.
OXY S R P O UMC H SL
.
人 n Me i y u
(H夕夕艺 e倪 e F ae、 z了夕, 万 a , 乙£件 皿 e d f e a l C o厂l。口 e , 万a , ,乙` , )
C h e n Q in g t a o
( I
, 召沉才。 云e o f 叮乞。 , o b艺0 10夕夕, A e a d 。。落a s 落。 艺呱 , B e `夕艺, 夕 )
U s i n g 5 0 11 i n o e u ] a t i o n m e t h o d t h e
P a
,
t h o g e n i e i t y o f t h r e e s t r a i n s o f 尸拐 -
s ar 落, 饥 饥 0 0 11汀o r州 e S h e l d . a n d n i n e
s t r a i n s o f 尸 . o x军 s P o r ,。” 、 S c li l . o a u s i n g t h e
m a i z e s e e d l i n g b l i g h t w e r e d e t e r n i i n e d
.
T h e r e s u l t s o b t a i n e d s l i o w i n g t h e r e e x i s t
f o u r g r o u P s
,
1
.
e
.
s t r o n g
,
m o d e r a t e
,
u n s
-
t a b l e
, a n d w e a k t o n o n e i n p a t h o g e n i e i t y
.
I n w h i e h N F 2 1 0 9 (f r o m e o r n s t a l k r o t )
a n d H M C 一1 4 3 (H M 1 4 3 ) ( f r o m e o r n
s e e d s ) a r e o f t li e s t r a i n s o f 尸 . 饥。件落酥
f o ,
1。 , e , N F 1 8 0 0 ( f r o m f r u i t s t iP o f
b a n a n a s ) 。 n d N F 1 0 9 ( f r o m P i n e 5 0 11)
a r e o f t h e s t r i n s o f 尸 . 0 劣对s夕。尹肠饥 . , a l l o f
t h e m b e l o n g i n g t o t h e g r o u P o f s t r o n g
.
N F 0 3 3 ( f r o m e o r n s e e d s )
,
N F 2 4 5 ( f r o m
r o o t o f a r o t a P P l e t r e e ) a n d H M C一 1 4 2
( H M 14 2 ) ( f r o m e o r n s e e d s ) a r e o f
s t r a i n s o f 尸 . 0 劣甘s P o r 祝饥 , b e l o n g i n g t o
t h e g r o u P o f m o d e r a t e
.
T w o o f t h e f i v e
t e s t s t r a i n s b
o l o n g i n g t o u n s t a b l e f o r m
,
a n d t } l r e e o f t h e m b e l o n g i n g t o w e a k t o
n o n e g r o u P
.
T h e s y m P t o m s o f t li e m a i z e
s e e d l i n g b l i g h t o a u s e d b y t l i e m w e r e d i s
-
e r i b e d
.
I t s e e l n s t h a t t h e d i s e a s e e a u s e d
b y 尸 . 饥。丽 l下厂。 , ·附 e 15 m o r e s e r i o u s t h a n
t li a t o f b y 尸 . o x军即 o r倪饥 . T h e a u t h o r s
d i s e u s s e d t h e s P e e i f i o iyt o f s o m e r e l a t e d
F
.
o x 互s夕o犷锐饥 o n v i e w o f t h e i r P a t h o g e n i -
e i t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