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香荚兰尖孢镰刀菌致病性测定



全 文 :文章编号:1002-1302(2004)05-0054-02
香荚兰尖孢镰刀菌致病性测定
孔 琼1 , 廖 斌 2, 王云月3 , 朱有勇3
(1.红河学院生物系 ,云南蒙自 661100;2.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昆明 650032;
3.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
  摘要:对来自云南省西双版纳 、河口和海南省兴隆香荚兰种植区的 96 株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 , 强
致病性菌株占 56.3%, 中等强度致病性菌株占 9.4%,弱致病性菌株占 21.8%,非致病性菌株占 12.5%;云南省
西双版纳 、河口及海南省香荚兰种植区根腐病主要由尖孢镰刀菌引起。并从中筛选出 12 株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
作为香荚兰根腐病防治的候选菌株。
  关键词:香荚兰;根腐病;尖孢镰刀菌;致病性
  中图分类号:S435.7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04-12
基金项目:云南省重点基金项目(编号:97C005Z)。
作者简介:孔 琼(1976-),女 ,云南宣威人 ,硕士 ,讲师,主要从事植
物组织培养及病虫害防治研究和教学工作。 Tel:(0873)3699973;
E-mail:kongqiong761127@yahoo.com.cn。
  香荚兰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香料植物 ,随着种植
年限的延长 ,病害日益增多 ,尤其尖孢镰刀菌引起的
根腐病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
失。本研究对从云南省西双版纳 、河口及海南省兴
隆香荚兰种植园中采集分离的尖孢镰刀菌进行致病
性测定 ,旨在评价香荚兰根腐病病原的致病特性和
筛选用于生物防治的非致病性菌株 。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
菌种分离自云南省西双版纳 、河口和海南省兴
隆香荚兰种植园采集的标样 ,菌株代号 M JD 、ML 、
DL 表示西双版纳分离的菌种 , HK为河口分离的菌
种 ,HN 为海南分离的菌种。
1.2 供试香荚兰
购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墨西哥大叶
种 ,经扩大繁殖得到健康苗 ,然后用苗龄为 3个月的
组培苗进行致病性测定。
1.3 致病性测定方法及分级标准
1.3.1 孢子悬浮液制备 将各菌种接种于 PSA 平
板上 , 28 ℃培养 10 d后 ,用灭菌蒸馏水配制成孢子
悬浮液 ,浓度为 1×106 个/ml。
1.3.2 接种方法[ 1]  从试管中取出香荚兰组培
苗 ,用无菌水洗干净后 ,直接在孢子悬浮液中浸泡 5
min ,将接种后的香荚兰苗移植到 500 ml罐头瓶中
(该瓶中盛有 100 ml清水琼脂培养基),于人工气候
箱(28 ℃,相对湿度 85%~ 97%,光∶暗=12 h∶12
h)中培养 ,以接种灭菌水作对照 ,每个菌株设 3次
重复。
1.3.3 病情调查 参照Alcornero 等的香荚兰根腐
病分级标准[ 2](表 1)进行病情统计 。接种后前 5 d
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以后每 5 d观察记录一次 , 30 d
后统计发病情况 , 再利用柯赫氏法则确定病
原菌[ 3] 。
表 1 香荚兰根腐病病情分级标准
等级 发病情况
0 不发病(与对照相同)
1 根尖或受伤根毛变褐色 ,腐烂,病部长度不超过 1/ 4
2 根变褐色 ,腐烂 ,病部长度大于 1/ 4而小于 1/ 2
3 根变褐色 ,腐烂 ,病部长度大于 1/ 2而小于 3/ 4
4 整个根变褐色 ,腐烂
5 整个根变褐色 ,腐烂 ,病变部位延伸至茎基部
2 结果与分析
从西双版纳 、河口 、海南标样分离鉴定的 168株
尖孢镰刀菌中任选 96株进行致病性测定 。接种后
第 3 d ,香荚兰根上开始长出白色的气生菌丝 ,在根
尖部位出现褐色斑点。随着时间推移 ,病斑慢慢扩
大 ,并连接成片 ,病根变成淡褐色至深褐色 ,韧皮部
—54— 江苏农业科学 2004 年第 5 期
DOI :10.15889/j.issn.1002-1302.2004.05.020
与木质部脱离 ,最后腐烂 ,植株叶部失去光泽 、萎蔫 ,
久之死亡 。有些尖孢镰刀菌不仅能引起香荚兰根
腐 ,还会引起茎腐 ,导致全株腐烂。
30 d后 , 根据 Alco rnero 等的分级标准进行发
病情况统计 , 并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 , 其结果见
表 2。
从表 2看出 ,西双版纳供试的 46株尖孢镰刀菌
菌株中 ,非致病性菌株 6株 ,占 13.04%;弱致病性
菌株 11 株 ,占 23.91%;中等致病性菌株 4 株 , 占
8.70%;强致病性菌株 25 株 ,占 54.35%。河口 22
株菌株中 ,非致病性菌株 6 株 ,占 27.27%;弱致病
性菌株 8株 ,占 36.36%;中等致病性菌株 1 株 ,占
4.55%;强致病性菌株 7 株 ,占 31.82%。海南 28
株菌株中 ,无非致病性菌株;弱致病性菌株 2株 ,占
7.14%;中等致病性菌株 4 株 ,占 14.29%;强致病
性菌株 22 株 ,占 78.57%。全部 96 株尖孢镰刀菌
中 ,强致病性菌株 54株 ,占 56.3%;中等强度致病
性菌株 9 株 , 占 9.4%;弱致病性菌株 21 株 , 占
21.8%;非致病性菌株 12 株 , 占 12.5%。从总体
看 ,强致病性菌株占绝对优势。
表 2 不同地区尖孢镰刀菌致病性测定结果
序号 菌株代号 致病性 序号 菌株代号 致病性 序号 菌株代号 致病性 序号 菌株代号 致病性
1 M JD-2 - 25 DL-5A-1 3+ 49 HK-6A-3 + 73 HN-1-8 3+
2 MJD-2-2 + 26 DL-2-5 3+ 50 HK-6A-2 3+ 74 HN-1-9 3+
3 M JD-2A-2 3+ 27 DL-2-7 - 51 HK-5B-4 3+ 75 HN-2-1 3+
4 MJD-2B-1 3+ 28 DL-3 - 52 HK-5B-1 + 76 HN-2-2 3+
5 MJD-2C-1 - 29 DL-3-1 + 53 HK-5A-4 3+ 77 HN-2-4 3+
6 MJD-2C-2 + 30 DL-3-2 3+ 54 HK-5A-3 - 78 HN-2-5 3+
7 MJD-2E 3+ 31 DL-4-1 3+ 55 HK-5A-2 - 79 HN-2-6 3+
8 M JD-3 + 32 DL-4B 3+ 56 HK-3A-3 - 80 HN-2-8 3+
9 MJD-3-1 3+ 33 DL-5A-1 3+ 57 HK-3A-2 + 81 HN-3-4 3+
10 M JD-4 - 34 M L-1-1 3+ 58 HK-3A-1 3+ 82 HN-3-5 3+
11 MJD-4-1 + 35 M L-1-4 2+ 59 HK-2B-2 - 83 HN-4 3+
12 MJD-4B-1 3+ 36 M L-1-6 3+ 60 HK-2A-6 3+ 84 HN-5-2 3+
13 MJD-4D 3+ 37 M L-1-7 3+ 61 HK-2A-5 + 85 HN-5-5 3+
14 MJD-4F + 38 M L-2 + 62 HK-2A-4 + 86 HN-5-6 3+
15 MJD-4I 3+ 39 M L-2-1 3+ 63 HK-2A-1 + 87 HN-5-7 3+
16 MJD-5G + 40 ML-2D 3+ 64 HK-1B-3 3+ 88 HN-5-8 3+
17 MJD-5G-1 2+ 41 M L-3-1 3+ 65 HK-1B-2 + 89 HN-6-1 3+
18 DL-5A-2 + 42 M L-4-1 2+ 66 HK-1B-1 3+ 90 HN-12-1 +
19 DL-5A-3 3+ 43 M L-6-1 3+ 67 HK-1A-3 + 91 HN-12-3 2+
20 DL-13B + 44 M L-7-1 - 68 HK-1A-1 2+ 92 HN-15-3 2+
21 DL-1-1 3+ 45 M L-8-1 3+ 69 HN-1-1 3+ 93 HN-7-1 3+
22 DL-1-2 3+ 46 ML-10C + 70 HN-1-2 3+ 94 HN-15-4 2+
23 DL-2-1 3+ 47 HK-9A-1 - 71 HN-1-3 3+ 95 HN-17-4 2+
24 DL-2-3 3+ 48 HK-7A-1 - 72 HN-1-7 3+ 96 HN-17-5 +
  注:致病性强弱划分标准:根发病等级全部 0级为非致病性菌 ,用“ -”表示 ,根发病等级全部 0级和 1级为弱致病性菌 ,用“ +”表示;3级 、4
级 、5级病根之和不超过总根的 1/ 2为中等强度致病性菌 ,用“ 2+”表示;3级 、4级 、5级病根之和超过总根的 1/ 2为强致病性菌 ,用“ 3+”表示。
3 讨论
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 ,西双版纳 、河口 、海南等
地的香荚兰种植区都受到尖孢镰刀菌不同程度的危
害 ,西双版纳和海南两地受到尖孢镰刀菌的危害比
河口严重。结合田间实际调查 ,发现致病性测定结
果与调查结果相一致 。研究结果表明 ,西双版纳 、河
口 、海南香荚兰种植区根腐病主要由尖孢镰刀菌引
起[ 4] ,并从 96株尖孢镰刀菌菌株中筛选出 12 株非
致病性尖孢镰刀菌 ,作为香荚兰根腐病防治的候选
菌株 。
参考文献:
[ 1]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 M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8.62 ~
65.
[ 2] Alcornero R , et al.Mycorrhizal infect ions of matu re port ions of
vanilla roots by Rhizoctonia solani as a predisposing factor to infec-
tion of Fusar ium oxysporum f.sp.vani llae[ J] .Phytopathology ,
1969 , 59:1951~ 1959.
[ 3] Gordon T R , et al.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relationship betw een
pathogenic and nonpathogenic st ranis of F usarium oxysporum[ J] .
Phytopathology , 1992 , 82:73~ 77.
[ 4] 李加智.西双版纳香荚兰病害研究初报[ 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5 , 10(2):136~ 138.
—55—孔 琼等:香荚兰尖孢镰刀菌致病性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