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毒麦生长习性观察及防除技术探讨



全 文 :毒麦生长习性观察及防除技术探讨
收稿日期:2015-01-26 修回日期:2015-02-10
第一作者简介:张吉昌(1964 -),男,陕西大荔人,高级农艺师,农学学士学位,主要从事植保技术推广。
张吉昌1,杨玉梅2,张 勇1,高 霞1,李 波1,江 山1,丁 文1
(1.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汉中 723000;2.略阳县植保植检站 陕西 略阳 724300)
摘 要:通过栽培试验观察发现,毒麦籽粒随小麦收获后,需经过 30 d左右的后熟休眠期才可发芽;水稻后作
栽培可使遗留在土壤中的毒麦种籽因浸泡而死亡;毒麦种籽出苗比小麦迟 5 ~ 7 d,但出苗比小麦整齐,且分蘖
早于小麦。毒麦主要靠小麦种子调运传播,稻麦轮作倒茬、小麦播前深耕和秋季苗期化除、收获期田间拔除、
调运检疫检验检查等措施综合运用可以有效控制蔓延危害。
关键词:毒麦;生物学;观察;防除
毒麦(Lolium temulentum L.)是禾本科黑麦草
属的一种麦田杂草,是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1]。
国内学者从分子遗传、形态特性及防除技术方面
曾做了大量研究报道[2 ~ 6]。近年来,由于农业轻
便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城区草坪绿地面积增
多[7],毒麦在发生数量有所上升。我市自 1970 年
传入毒麦以来,所辖 11 县(区)都曾发生过[8],最
大发生面积为 436. 24 hm2,后经大力防除控制在
局部范围,2014 年发生面积 87. 4 hm2。2011 -
2013 年在毒麦防控工作做了一些研究观察,现总
结报告一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毒麦籽粒系当年从勉县定军镇麦田采集,麦
种为绵农 4 号市场选购。
1. 2 研究内容
1. 2. 1 毒麦种籽的后熟休眠测定 选择 400 粒
饱满的毒麦种籽,随机等分为 2 组,分别在 2012
年 5 月 29 日和 11 月 21 日播入 2 个花盆,保持土
壤湿润,每天观察记录出苗情况。
1. 2. 2 毒麦籽对稻田水分浸泡耐受力试验 选
择 200 粒饱满毒麦种籽装入尼龙网袋,2012 年 5
月 29 日随插秧埋入稻田,实施规范化的稻田栽培
管理,水稻收获后将毒麦籽粒取出播入花盆,观察
记载出苗情况。
1. 2. 3 毒麦和小麦的出苗比较 2012 年 10 月
21 日分别选择 200 粒饱满的毒麦籽和小麦种子,
分别播入花盆,保持土壤湿润,观察并记载二者的
出苗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 1 毒麦种籽的后熟休眠期
分析观察数据发现,5 月 29 日播种的毒麦 7
月 9 日出苗,期距 41 d,8 月 10 日出苗率 94. 4%,
10 月 21 日播种的毒麦 10 月 29 日就已出苗,期
距 8 d,仅 4 d(11 月 1 日)出苗率就达 95. 8%,二
者整齐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毒麦种籽随小麦
收获后有 30 d 左右的后熟休眠阶段。这个阶段
过后,一旦条件满足,毒麦种籽随时都可发芽。通
过试验还观察到,5 月 29 日播种的毒麦,虽然 8
月 10 日已大部出苗。(详见表 1)。
2. 2 毒麦种籽稻田水分浸泡耐受力观察
试验证明,经过稻田水分浸泡的毒麦种籽,全
部失去了生命力,无一发芽,而同期未经浸泡的毒
麦种籽发芽率达 98. 3%,说明毒麦籽粒不能耐受
稻田水分浸泡(表 2)。
2. 3 毒麦小麦出苗情况比较
调查发现小麦种子比毒麦种子出苗早 3 d,但
毒麦种籽出苗较为整齐。5 d 时间出苗率已达
98. 5%,观察中还发现毒麦分蘖比小麦早,毒麦在
三叶期已开始出现分蘖,而此时小麦三叶一心,未
有分蘖(详见表 3)。
3 防控技术讨论
(1)毒麦种籽随小麦收获后,需经过 30 d左右
·34·
陕西农业科学 2015,61(06):43 - 44 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的休眠阶段才会完全成熟,随后环境一旦适宜就可
发芽。在稻麦两熟地区撒落田间的毒麦种籽,经过
稻田水分浸泡后死亡,不能发芽。毒麦出苗比小麦
迟 5 ~7 d,但出苗整齐、集中,并且分蘖早于小麦。
表 1 毒麦种子休眠后熟测定
处理
毒麦
粒数
播种后天数 /d
7 8 9 10 11 12 39 41 43 4445 71
5 月 29 日播种出苗数 200 0 0 0 0 0 0 0 67 100 133 177 188
10 月 21 日播种出苗数 200 0 48 85 150 191 196
表 2 毒麦种子水分浸泡耐受力比较(10 月 21 日播种)
处 理
毒麦
粒数
观察日期(月·日)
10·28 10·29 10·30 10·31 11·1 11·2
浸泡种子出苗数 200 0 0 0 0 0 0
未浸泡种子出苗数 200 0 48 85 150 191 196
表 3 毒麦与小麦出苗情况比较
调查日期(月·日) 播种粒数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1·1 11·2
毒麦出苗数 200 0 0 0 49 85 150 191 197
小麦出苗数 200 28 68 132 140 160 160 162 162
(2)加强疫情普查监测,在无毒麦发生区建
立小麦良种的统繁基地生产健康良种,并实行统
一供种是有效防除毒麦手段之一,建立发生麦
田的疫情档案,规范开展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
检验。
(3)在小麦播后芽前使用阿畏达有效成分
100 g·667 m -2,对毒麦的株防效达 97. 3%,使用
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 140 g·667 m -2对毒麦鲜
重防效达 97. 2%,小麦三叶期使用禾草灵浓度
400 ~ 480 倍液,或用 125 ~ 150 g·667 m -2,对
水 60 kg,平均防除效果 81. 9%,并对小麦
安全[9,10]。
(4)小麦播前实行深翻倒茬,稻麦两熟区推
行稻麦轮作制度,通过水稻栽培水分管理,消灭遗
落麦田的毒麦籽,小麦收获季节,利用毒麦晚熟
和植株较高的特性,发动群众拔除带出田集中
销毁。
参 考 文 献:
[1] 许捷,顾立新,等. 毒麦生物学特性的规察[J]. 杂
草科学,1997,(03) :6-7.
[2] 周靖华,张浩,张吉昌,等.陕西省毒麦的发生危害
与治理[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5(06) :175-177.
[3] 黄可辉,郭琼霞,姚向荣,等. 毒麦及其近似种籽实
的形态解剖研究[J]. 武夷科学,2003,19(12):
143-147.
[4] 何剑,渊建民.城固县毒麦的综合治理措施[J]. 植
物检疫,2003,17(02):124
[5] 张妲,康林抖,高必达,等. 毒麦属 6 个种的 rDNA
ITS序列测定及分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9,35(01) :21-23,42.
[6] 姚东瑞,郑晓明,薛跃规,等.毒麦与小麦对禾草灵
耐药性的生理生化比较研究[J]. 江苏农业学报,
1994,9(04):22-25.
[7] 车晋滇.北京市外来杂草调查及其防除对策[J].杂
草科学,2004,(02) :9-12.
[8] 何文章. 毒麦化学防除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
学,2000,28(01):63-65.
[9] 林金成,强胜,吴海荣,等. 毒麦(Lolium temulentum
L.)[J].杂草科学,2004,(03) :53-54. .
·44·
陕西农业科学 2015 年第 61 卷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