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11-09-01
华丝竹开花历史考证及其枯死原因分析
许元科1,李桥1,张少华1,徐兴伟2,彭学库3
(1.景宁畲族自治县林业局,浙江 景宁 323500;
2.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林业工作站;3.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南乡林业工作站)
摘 要:华丝竹是景宁畲族自治县特有的珍稀竹种。长期以来,人们掠夺式采笋和对其自然生长环境的
破坏,使近年来大量华丝竹开花枯死。对华丝竹的开花历史进行考证,并对其开花原因进行分析,以期
为保护华丝竹资源提供基础。
关键词:华丝竹;开花;枯死原因
华丝竹(P.intermedius S.Y.Chen),别名:利世
竹,经调查仅分布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的东坑镇、
景南乡、雁溪乡,是景宁特有分布的珍稀竹种[1]。华丝
竹笋味鲜美香甜,更有特色的是,该笋下端比上端更鲜
嫩。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一带腌制的小笋深受城镇
居民的喜爱,而原料主要就是华丝竹笋。长期以来,人
们掠夺式采笋和对其自然生长环境的破坏,1997年曾
全面开花枯死。2009年、2010年、2011年在东坑镇的
白鹤村也发现零星华丝竹开花现象。关于华丝竹开花
的研究资料极少见,本文对华丝竹的开花进行考证,并
对华丝竹开花原因进行分析。
1 华丝竹开花历史考证
1997年,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华丝竹分布地区,华丝
竹竹子开始由绿变黄,然后逐渐脱落,1997年6月在竹
子枝头开始着生穗状花序,花枝无叶,小穗含花,然后全
部竹死亡[2]。自1997年以后,经种子萌芽更新的竹子
没有发生开花现象。2009年、2010年、2011年我们在景
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白鹤村发现有零星竹子开花。
关于华丝竹开花的研究资料极少见,当地人1997
年以前也没有发现过,据有关资料研究,任何一竹种开
花都是周期性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周期的长短主要
取决予发育成熟的程度,其次是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
的影响。据估计,华丝竹开花周期在50周年以上。
2 影响华丝竹开花结实的主要因素
通过初步调查认为,华丝竹枯死主要原因是竹子
开花引起,而引起竹子开花的原因除由于竹子生长的
自然规律外,还有林分结构遭到破坏、水分、土壤、管理
等因素的影响。
2.1 林分结构的变化
华丝竹的生长规律与毛竹、雷竹、刚竹不同。华丝
竹分布的区域狭窄,纯林很少,与其它树种混交,在上
层乔木树冠的庇荫下生长,喜阴耐阴,喜湿润。20世
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由于木材和香菇价格好,农民
砍伐利用大量乔木,致使华丝竹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
裸露在阳光下,失去乔木林冠的保护,竹子生育环境恶
化,致生长发育退化、落叶。
2.2 水分的影响
天气干旱,阳光强烈,没有乔木树种庇荫,水分蒸
发加快,华丝竹内糖分浓度增高,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
转化。加上20世纪90年代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气候
干旱加速了华丝竹的衰老,到1997年,所有的华丝竹
全部开花,逐渐落叶枯死。
2.3 土壤的影响
华丝竹对土壤的肥力要求较高,喜欢在土壤肥沃、深
厚、腐殖质较高的林地生长[1]。乔木受破坏,导致土壤缺
水干燥、板结,华丝竹根系吸水困难。本来土壤上层肥力
较高,但由于林分被毁坏而退化,腐殖质减少,土层变得
浅薄,鞭根裸露,出笋减少,营养生长受阻,促进老化。
2.4 管理不善
华丝竹是一种野生的竹种。当地人虽然喜欢食用
竹笋,但任其自生自灭。有多少采多少,其竹秆的商业
价值也不高,从而没有引起重视。再因笋鲜美,被大量
采笋,养新竹少而不匀,老竹所占比例过大,以致林龄
结构不合理,加速华丝竹的衰败。
3 华丝竹开花结实的习性与更新
3.1 华丝竹开花结实
竹子开花一般都有先兆,开花前竹林出笋减少,竹
叶变为枯黄色或全部脱落。华丝竹开花前,竹叶开始
由绿变黄,然后逐渐脱落,于1997年6月枝头开始着
生穗状花序,花枝无叶,小含花。
2009年、2010年、2011年对华丝竹开花情况及花期
进行了观察,开花华丝竹从5月中旬开始开花,6月进
入盛花期。2010年7月发现还有开放。外稃长1.1cm,
宽0.6cm;鳞被3,两侧2片鳞状卵形,后方1片倒披针
形;雄蕊3,花药长0.6cm,花丝长0.6cm,伸出花外;同
一株竹子的花分批次开放,整个花期大约20~35天。
华丝竹的果实为厚皮质的坚质颖果,倒卵状长椭
圆形或广圆形,长1.0~1.5cm,直径为0.5~0.7cm,
光滑无毛,成熟的颖果为淡褐色。
3.2 华丝竹的更新
68
第1期(总第116期) 中 国 林 副 特 产 No.1(GSNO.116)
2012年2月 Forest By-Product and Speciality in China Feb.2012
DOI:10.13268/j.cnki.fbsic.2012.01.045
河南大别山五针松资源及保护
郭振锋
(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洛阳 471002)
摘 要:大别山五针松为我国特有种,属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为濒危种。经过多年的实地调查,对大别山
五针松分布地域、生境及其生物习性、繁殖及其保护措施,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大别山五针松;濒危种;生物学特性;保护措施
1956年,岳西县来榜林业工作站技术员周绍辉得
知,大别山岳西县境内多枝尖下门坎岭(海拔1020m)
有株与众不同的“五爪松”,即前往调查并采得枝叶、球
果和种子标本;当年冬,即将标本送至安徽省林业厅和
安徽农学院林学系。1957年初,林学系树木学教研室
派张传奇前往岳西调查复核,采集蜡叶标本和木材标
本,拍摄照片,同时又发现多株中幼龄该种苗木。当年
5月,树木教研室经论证未能确定为何树种,遂委派张
传奇携标本专程去南京林学院,请树木分类学家郑万
钧教授帮助鉴定。郑先生认真查看标本,听取调查汇
报,与助教们反复核对分布我国的多种五针松标本,经
比较、分析研究,认为安徽采来的标本是松属的一个新
种,并毫不犹豫地定名为Pinus anhweiensis Cheng et
Y.W.Law。中文名时称安徽五针松(或称安徽松)。
1961年,P.anhweiensis便被编入《中国树木学》,作为
林业院校的教材。为慎重起见,郑先生当时并未将此
新种命名正式发表。后来,在岳西县茅山、大王沟等处
天然林中,再次发现大别山五针松数以百株计的种群,
在湖北省英山、罗田、河南商城金岗台等山地也相继发
现其有天然分布。1975年,时任中国林科院院长的郑
万钧再度考订该树种,根据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
理习性、类型分析及解剖结构等缜密研究后,郑重定名
为Pinus dabeshanensis Cheng et Law,中文名称大别山
五针松,并在《中围植物分类学报》上正式发表,公诸于
世,确定其为我国特有、生态幅极为狭小的珍稀树种。
半个世纪以来,除1992年《安徽古树名木》调查组在金
寨县沙河乡仅发现一单株大别山五针松古树外,我国
其他地区迄今尚未见有其新分布的报道[1]。
1 生物学特性
大别山五针松:Pinus dabeshanensis Cheng et Law
异名:安徽五针松Pinus anhweiensis Chenget Y.
W.Law
常绿乔木,树皮棕褐色,浅裂成不规则方形小薄片
脱落;冬芽卵圆形,淡黄褐色,无树脂。叶5针1束,长
5~14cm,茎约1mm、微弯,先端渐尖,腹面两侧具3~4
条白色气孔线,横切面三角形,叶边缘有细齿,树脂道
2个边生。球果圆柱状椭圆形,长约14cm,径约4.5cm,
熟时种鳞开张,鳞盾淡黄色斜方形,有光泽,
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
上部宽三角
华丝竹为野生竹种,没有人工栽培,更新全靠天然
演替,华丝竹生长比较集中的东坑深洋村,1997年华丝
竹枯死后,当地人以为该竹已绝种。但1998年,张少华
工程师调查发现有的地方有幼小的华丝竹小苗,说明华
丝竹种子成熟入土当年就能发芽,长成幼苗。
笔者于2009年7月12日,在东坑镇白鹤村华丝竹
基地采到华丝竹种子28颗,随采随播,播于从山上挖取
表土的花盘中,覆土厚以不见种子。2010年3月上旬
开始陆续出土,到4月10日共出23棵,发芽率82.1%。
种子发芽时,先从种脐处长出一白色胚根,迅速向下生
长;胚芽在胚根长出3天后长出,上胚轴逐渐伸长出土
面,出土2d约1cm左右时,长出第一片小叶;30~40d,
幼苗长到3~4张叶时,开始分蘖。随着幼苗的逐步增
高,不断地分蘖,到9月26日,1颗种子发芽分蘖后最多
可长成4株幼竹,当年最高可达30cm。
经调查目前景宁畲族自治县已有华丝竹266hm2。
4 小结和建议
4.1 开花华丝竹从5月中旬开始开花,6月进入盛花
期。花外稃长1.1cm,宽0.6cm;鳞被3,两侧2片鳞状
卵形,后方1片倒披针形;雄蕊3,花药长0.6cm,花丝长
0.6cm,伸出花外;同一株竹子的花分批次开放,整个花
期大约20~35天。
华丝竹的果实为厚皮质的坚果颖果,倒卵状长椭圆
形或广圆形,长1.0~1.5cm,直径为0.5~0.7cm,光滑
无毛,成熟的坚果为淡褐色。
4.2 华丝竹是优良的菜竹种,笋味比当地盛产的哺鸡
竹好,开发利用华丝竹为笋用竹前景光明。华丝竹的枯
死给竹类生存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失;天然更新虽然也可
能恢复成林,但时间要延长很多;为早日恢复成林,最好
采取人工移栽造林,同时通过封山育林,改善华丝竹的
生长环境,促进华丝竹的天然更新。
参 考 文 献
[1] 朱石麟,马乃训,傅懋毅.中国竹类植物图志[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 沈璇,汪奎宏,周晓丽.新世纪浙江林业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78
第1期(总第116期) 中 国 林 副 特 产 No.1(GSNO.116)
2012年2月 Forest By-Product and Speciality in China Feb.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