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陕西省毒麦的发生危害与治理



全 文 :第 3 5卷 专 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7 00 2年 6月J o ur na f o lh Sa x n
i No r ma lU
ni e vr i s ty ( N
a t ura lc Si
e ne e Ed i ti
o n
)
Vo l
.
35 S
uP
J un
.
27 00
文章编号 : 167 2一 9 4 1 2( 2007 )u Sp 一 07 15一 3 0
陕西省毒麦的发生危害与治理
周靖华` , 张 皓“ , 张吉昌3 , 王雅丽 ,
( 1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 , 陕西 西安 , 7 10 003 ;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 , 陕西 杨凌 7 12 100 ;3
3 汉中市植物保护站 , 陕西 汉中 7 230 00)
摘 要 :毒麦是一种重要的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 , 19 62 年后 曾经多次传入陕西省 , 造成一定的危
害 . 该文回顾 了陕西省毒麦发生危害及防治历 史 , 总结提出了以拔除 、 换种 、轮作 、 耕作除苗等关健
技术为主的综合治理对策 .
关键词 :外来有害生物 ; 毒麦 ; 植物检疫
中图分类号 : 斜52 文献标识码 : A
D am ag
e o f P o i s on 叮 e · g asr s ,
l o l i u m t em u len t u m i n S h a a n x i P or v i n c e an d i t
`
5 c o n tor l
Z H O U Ji n g

h
u a ` , Z H A N G h aoz
,
z HA N G J i
一 e
h
a n扩 , w A N G Y -a l i`
( 1 P lan t P or t
e e t ion S
t a t i o n of S h
axn
i P or v i n e e
,
X i
`
an 71000 3
,
hS axn
i
,
hC ian
;
2 oC ll馆 e of P lan t P or t e e t ion , N o rt hw e s t A & F U in ve sr i t y , Y a n g l i飞 7 12 100 , hS iaxr
i hC ian
;
3 P lan t P or t
e e t io n S t a t ion
o f H anz ho
n g C it y
,
HanZ h
o n g 7 23000
,
hS a xn i hC ian )
Abs tacr
t : bP iso n 职e 一 g r as , OL l i u m t乡 n u le n t u m , a q
uarn
t ien gr as hvae b
e e n int r (对u e ed ot hS axn
i
p
vor i
n e e s
ve alr
t im es
s i n e e 19 62 an d ca u
s
ed
some case
o
f p eo p le oP i瓢 e d . hT e p a P e r er v iew d t h e
s t a t u e of t h e 卯 iso n 巧-e g r as s t h r o u g h s e ve r al as p e e t s as i t s oc e u r e n e e , darn 罗 an d co n t or l
.
T h
e
con
t or l s t ar t e g y w as g i v e n
,
hw i
e
h i
n e
l
u
d
e
d vse
e r a l k即 m eas u r es a s e l im ian t i馆 gasr i n f i e ld t hor u g h
t i l l昭 e in t ime , al t e ir n g var ie t y o f w h ea t an d ir e-e w h e a t or t a t ion
.
K e y w o dr s : q u ar
n t i n e g r as
; OI l iurn
t
em
u len turn
;
con
t or l s t ar t e g y
毒麦 ( oL l i u m t e m u l e n t u m )原产于欧洲 , 是小
麦 、 大麦和燕麦等麦田的一种恶性杂草 ,在麦田发生
后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 , 其种子因遭受一种有毒
真菌侵染后 ,籽粒内含有真菌毒素 ,人畜食后即发生
中毒 , 因此 ,被我国列为全国植物检疫对象与进境检
疫性有害生物 . 毒麦于 20 世纪 50 年代随国外引种
或进口粮食时传人我国 . 最初在黑龙江等地发生 ,后
在江苏 、湖北等地蔓延 ,之后由于各地调种中缺乏严
格的检疫措施而传播 , 目前已扩散到 2 个省 ( 自治
区 ) . 陕西省自 20 世纪 60 年代后多次发现传人 ,并
造成一定的危害 . 80 年代后 , 随着防除工作力度的
加大和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 ,使毒麦
的发生危害得到有效的控制 .
1 毒麦在陕西省的发生概况
1
.
1 传入历史与发生现状
毒麦最早于 1962 年在陕西省眉县城关公社首
次发现传入 ,传人来源不详〔` ] . 19 64 一 196 年 , 通过
普查 , 发现在全省的发生面积已达 109 . 1 hi m 2 . 后在
各级政府部门与有关农业院校的协同努力下 , 通过
普查普治 ,先后拔除毒麦 10 00 多株 ,使其基本得
到根除 . 1967一 1968 年进行了疫情复查 ,再未发现
分布 .
20 世纪 70 年代初 , 原兴平县北马大队从河南
省调人的阿勃小麦原种混有毒麦 ,使得毒麦再次传
人陕西省 . 同期 ,又随调种从甘肃等地传人陕西省汉
收稿日期 : 20 07 一 03一 15
作者简介:周靖华 ,男 ,农艺师 ,主要从事植物保护研究 .
DOI : 10. 15983 /j . cnki . jsnu. 2007. s1. 025
1 7. 6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35卷
中 、安康地区 ,并开始在关中、 陕南麦区传播蔓延 . 虽
经反复防除 ,但成效不大 . 经 19 74 一 1975 年普查 ,毒
麦在陕西省的发生范围已达 7 地 (市 ) 23 县 (区 ) ,面
积超过 3 . 3 万 1l l x l平, 其中咸阳地区发生面积达 3 .
27 万 hm早, 占全省发生面积的 98 % . 为此 ,各地农业
部门每年组织农民采取拔除和风选种子等措施进行
防除 ,起到一定的控制效果 . 19 87 年 ,各地根据陕西
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迅速消灭毒麦的通知》指
导要求 ,狠抓毒麦灭除工作 ,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治
理措施和持续十几年努力 ,使毒麦的危害得到有效
的控制 .
20 01 一2003 年陕西省农业植物有害生物普查
结果表明 ,毒麦在关中地区和商洛市已得到彻底铲
除 ,仅在汉中、 安康地区仍有零星发生 , 面积约在
20 6
.
7 hm早圈 . 近年来 ,毒麦发生面积进一步减少 ,没
有造成大的为害 .
1
.
2 毒麦造成的危害
毒麦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混杂在小麦中随其调
运而传播 . 机械筛选可使种子的混杂率从 23 %降低
到 0 . 07 % ,但是由于毒麦的适应性和繁殖力均较小
麦强 ,侵人麦田后如果得不到彻底及时有效的控制 ,
几年后的混杂率可达 60 % 一 70 % , 使小麦产量锐
减 .
毒 麦 种 子 常 受 到 真 菌 ( E n d oc n 似依
emt
u
etn ut m P ilr l et eD lac
r
)的侵染寄生 .该菌为一种
内生真菌 ,侵人寄主后在种皮和糊粉层间分泌产生
毒麦碱 、黑麦草碱等毒素 ,人畜食用后会引起脑 、脊
髓 、心脏麻痹 . 当面粉中毒麦含量达 4% 以上时 , 可
引起食用者的急性中毒 ,轻则引起眩晕 、恶心 、呕吐 、
腹泻 、疲乏和发热 ;重则导致嗜睡 、 昏迷 、 痉挛等 ,甚
至死亡 . 1985 年在镇安县象元乡 18 hmZ 麦 田严重
发生 ,部分田块混杂率超过 30 % , 之后导致误食者
173 人中毒 , 34 人严重中毒 ;同期在略阳县也发生了
类似事件 l[J .
芒毒麦为优势种 . 三种毒麦的主要区别特征见表 1 .
表 1 三种毒麦主要特征比较
比较类别 毒麦 · 长芒毒麦 田毒麦
株高七 11 94一 12 3 90一 15 2 102一 13 9
穗长入知 约 19 约 21 . 5 约 24
穗间(第一节间长 )友 In 约 2 . 5 约 3 约 2 . 6
轴 (第二节间长 )入I n 约 1 . 5 约 2 . 5 约 2 . 4
节长 (多数节间长 )友m 约 1 约 1 . 4 约 1 . 4
小穗数 /个 12一 14 11一 13 13一 15
小穗长乃刀 n l 约 14 约 17一 24 约 18
叶长七 n 17一 3 5 19一 42 17一 34
叶宽友m 0 . 5一 0 . 8 0 . 5一 1 0 . 8一 1 . 1
叶片色泽 浅黄绿色 草绿色 绿色
平均穗粒数 /个 7 1 . 72 108 . 2 4 10 4 . 00
芒长乃1 1r l l 7一 14 5一 15 2 . 5
籽粒色泽 绿褐色 黄褐色 浅黄褐色
千粒重电 10一 13 9一 10 10一 1 1
2
.
2 生物学特性
毒麦以种子繁殖 , 萌发能力强 , 适应性广 , 在土
壤 10 cln 深处尚能出土 , 在室内贮藏 2 年仍有萌芽
能力 ,能抵抗不良环境 , 不论旱年或涝年 , 繁殖能力
都比小麦大 2一 3倍 . 出苗较小麦晚 ,抽穗和成熟均
迟于小麦 . 其籽粒易随秤片脱落 , 在小麦收获时 , 毒
麦落籽率为 10 % 一 20 % .
2 生物学特性
2
.
1 形态特征
毒麦属禾本科黑麦草属 ,为一年生草本植物 ,形
似小麦 . 茎直立 ,丛生 , 光滑 ,不易倒伏 . 成熟期较小
麦晚 ,小麦黄熟后毒麦仍为绿色 , 田间观察易发现 .
多年的调查表明 ,发生在陕西省的毒麦共 3 种 , 即毒
麦 丈刀Ziu m et m ul en ut m L . 、 长 芒 毒 麦 L
emt

len ut m 、 二
.
lo
n g 之a
~
ut m p a rn e l l和田毒麦
L
.
et m u le nt u m 二 r . a二 n se aB b . , 其中毒麦和长
3 综合治理策略和关键控制技术
3
.
1 综合治理策略
采取 “ 全面普查和控制扑灭相结合 ,调查研究与
示范推广同步走 ,宣传引导同行政措施一齐上 ” 的方
法 ,狠抓 “ 拔除 、换种 、 轮作 、 夏耕除苗四项关键技术
全面贯彻落实 ” 的综合治理策略 .
3
.
2 关键控制技术
3
.
2
.
1 田间拔除 根据毒麦抽穗后穗部形态与小
麦穗型差异显著 、 易于辨认和成熟期较小麦迟 5一 7
d 的特点 ,在毒麦抽穗至灌浆期 ,广泛发动群众开展
大面积麦田拔除工作 ,并由植物检疫人员监督 ,带出
田外集中烧毁 . 连续 3一 5 年 , 逐步压低数量直至铲
除 .
3
.
2
.
2 统一换种 建立无毒麦良种田 ,繁殖无毒麦
的健康种子 . 对毒麦发生区的农户 , 统一经营良种 ,
依法强行换种 ,严禁农户自留和相互串换麦种 ,严格
专 辑 周靖华 等 :陕西省毒麦的发生危害与治理 7 17
控制疫区麦种的外流外调 .
3
.
2
.
3轮作倒茬 在稻麦两熟区实行水旱轮作 ,利
用水稻生长期浸水浸泡 , 使落人土中的毒麦种子丧
失萌发能力 ,降低毒麦田间含量 . 旱地小麦实行小麦
与玉米 、薯类或其它经济作物轮作倒茬 ,恶化毒麦的
生存环境 ,使遗留在土壤中的毒麦籽粒与植株在农
事操作中被消灭 .
3
.
2
.
4 翻耕除苗 对发生毒麦的田块 ,在小麦收获
后及时翻耕 ,使落在土壤中的毒麦当年萌芽 ,秋季及 。
时锄除和中耕深埋 ,减少自然落粒的繁殖 . 另外经过
冬季也可冻死毒麦植株 .
4 讨论
毒麦传人陕西省后 ,历经近 40 年的大力综合治
理才得以基本控制 . 近年来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
速发展 ,外来有害生物的人侵形势 日益严峻 . 为此 ,
一方面 ,要尽可能全面掌握外来有毒有害生物的危
害及可能人侵的途径 ,开展有毒有害生物的 P RA 分
析 ,预测未来可能形成的灾难 ,切断人侵途径 , 防止
有毒有害生物人侵为害 . 就毒麦而言 , 由于 20 世纪
% 年代以来 , 甘肃 、 四川 、 河南等地均有毒麦的发生
报道〔3一 5〕 ,省际间种子调运频繁 ,使得陕西省小麦生
产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各级检疫机关必须加强监测 ,
严格杜绝从发生区调人麦种 . 另一方面 ,要对已经发
生的有害生物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理措施 , 持续有效
控制 ,保护农林生产 、生态环境和人畜安全 , 促进社
会和谐发展 .
参考文献 :
「1] 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 . 陕西植物保护史料「M 〕. 陕
西杨陵 :天则出版社 , 19 90 .
「z] 樊民周 ,等 . 检疫性有害生物【M ] . 西安 : 西安地图出版
社 , 20 3 .
【3」周淑华 . 河南省毒麦的发生与综合治理「J] . 植物检疫 ,
1996
,
10 ( 4 )
: 24 9
.
〔4〕王良力 . 四川南江县植物检疫对象和危险性病虫普查
[J ]
. 植物检疫 , 199 0 , 4 (4 ) : 242 一2 43 .
(责任编辑 王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