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国北缘分布的鱼尾葵野生资源调查



全 文 :

2014,43(3): 232 ~ 235.
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
中国北缘分布的鱼尾葵野生资源调查
郭惠珠,陈恒彬,阮志平,陈小辉,蔡邦平,黄全能,刘与明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国家林业局棕榈植物保育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3)

摘 要:在进行中国野生棕榈科植物调查中,首次发现在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县的鱼尾葵野生种群,并对其分布、
生境和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漳州龙海为鱼尾葵在福建省的最新发现野生分布点,也是已知的中国鱼
尾葵自然分布的最北缘和最东端;鱼尾葵在漳州龙海自然分布区生长良好,有开花结果植株,有小植株的分布,
具有自然更新能力。鱼尾葵分布范围较狭窄,呈零星块状分布,野生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应加强保护。
关键词:鱼尾葵;地理分布;资源调查;棕榈科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4.03.010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14)03-0232-04

Investigation on Wild Resources of Caryota maxima in the Northernmost
Distribution in China
GUO Hui-zhu, CHEN Heng-bin, RUAN Zhi-ping, CHEN Xiao-hui, CAI Bang-ping,
HUANG Quan-neng, LIU Yu-ming
(Xiamen Botanical Garden, National Palm Conservation and Breeding Center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Xiamen 361003,
Fujian China)

Abstract: During a survey of wild resources of Palmae in China, Caryota maxima was first found in
Longhai county, Zhangzhou city of Fujian province,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distribution, habitat and
growth situation of the wild C. maxima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Longhai county
in Zhangzhou city is the northernmost and easternmost known natural distribution of C. maxima in
China; Secondly, C. maxima grows well in the natural distribution, flowering or fruiting plants and
plantlets are found and indicates that the offspring could regenerate in the area; Thirdly, the area
distribution of C. maxima is narrow and sporadic, and the wild resources are in endangered, so they
should be protected.
Key words: Caryota maxima;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resource investigation; Palmae

棕榈科Palmae为单子叶木本植物,全世界有 183 属约 2450 种[1],主要分布在热带美洲、热带亚洲
和太平洋附近岛屿,热带非洲也有少量分布,约在南北纬各 40º之间[2]。原产于我国的棕榈科植物有 18
属 98 种,其中我国特有种 27 种[2—3],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4]。鱼尾葵Caryota
maxima为棕榈科鱼尾葵属植物,是我国最早栽培作观赏的棕榈植物之一,树姿优美且挺拔,叶形奇特,
果实鲜艳,极具观赏性,适宜栽植于庭院中观赏或行道绿化[5—6]。
鱼尾葵主要分布于中国华南和西南地区,以及不丹、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
泰国和越南[1]。《中国植物志》记载鱼尾葵分布于广西、福建、广东、海南、云南等省区[8],但未详细
记录分布于福建的具体地点;《福建植物志》记载鱼尾葵分布于我国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省区,
福建沿海各地常见栽培[7],但未记录有野生分布;最近的《Flora of China》记载鱼尾葵分布于广东、广
收稿日期:2014-05-12
基金项目:厦门市科技项目(3502Z20144071)
作者简介:郭惠珠,本科,助理农艺师,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E-mail: happy1sheng@163.com
注:蔡邦平为通讯作者。E-mail: cbangping@163.com

第 3 期 郭惠珠,等:中国北缘分布的鱼尾葵野生资源调查 ﹒233﹒
西、海南、云南等省区[1],亦未记录福建有分布。据现有的文献资料,福建未有确切的野生鱼尾葵分
布情况记录。作者在进行中国野生棕榈科植物资源调查中,于 2013 年 11 月在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县程
溪镇后倒山发现了鱼尾葵野生分布,现将调查结果整理如下,以期为该物种的野生资源保护提供科学
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自然概况
调查地点为福建省漳州市龙海程溪镇后倒山,位于北纬 24º26′,东经 117º32′,海拔 200~950 m。
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降水充沛,海洋性气候特点明显,全年春、夏、秋三季明显,基本无冬
季;年均降雨量 1563.2 mm,年均相对湿度 86%;年平均气温 21.5 ℃,全年温差不大,最低温在 1 月,
月平均气温 13.5 ℃,极端最低温 0.2 ℃,最高温度在 7 月,月平均气温 28.9 ℃,极端最高温 40.9 ℃。
土壤为砖红壤化红壤,pH 5,粘性大,结构差。
1.2 调查方法
结合文献查阅与走访当地有关专家,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方法,以鱼尾葵及其他棕榈科植物为目标,
对所调查的区域进行调查。
(1)定位:采用 GPS 仪定位,以获取目的物种所处地理坐标,并拍摄照片。
(2)生境调查:调查目的物种所处生境类型,植物群落名称、种类组成,地貌、海拔、坡度、坡
向、坡位、土壤类型。其中用 GPS 仪实测海拔高度,坡度及坡向用罗盘仪实测。
(3)目的物种调查:调查记载目的物种的分布情况、株数、树高、胸径,其中胸径用围径尺测量,
用测高仪测树高。
(4)目的物种标本采集:以不破坏植物生境及植物正常生长为原则进行采集,采集的腊叶标本存
放于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标本室(XMBG)。
2 结果与分析
2.1 鱼尾葵的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茎干直立不分枝,高 6~12 m,胸径 10~14 cm,具有环状叶痕。叶互生,二回羽状复
叶,叶粗大且革质,厚而硬,长 3~4 m;羽叶长 12~26 cm,宽 5~10 cm,互生,有的近对生;叶形
奇特,叶色浓绿且具有光泽,在最上面的一羽叶为楔形,先端呈不规则的锯齿裂,外缘直,其他羽叶
为斜楔形,先端亦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外缘延长成尾尖,形状极似鱼尾。小叶柄与总叶柄交接处被褐
色毡状绒毛。果序长 80~110 cm,果实球形,如圆珠成串,成熟时为橙红色至红色。花期 5~7 月,果
期 8~11 月。
2.2 鱼尾葵的生长情况
野生鱼尾葵发现于漳州市龙海程溪镇后倒山林下林场横山工区,工区总面积约为 850 hm2,其土壤
贫瘠,粘性大,结构差。鱼尾葵呈零散型分布,调查其中成年植株 18 株,植株长势较好或一般,树高
最高 12.2 m、最低 6.2 m,平均树高 8.3 m;胸径最大为 14.0 cm,最小 8.8 cm,平均胸径 11.1 cm(表 1)。
其中有 1 株已开花结果进入衰老期。
2.3 鱼尾葵分布区的植被及伴生植物
鱼尾葵自然生长于海拔298~503 m低山地形中,原有典型的植被类型为以壳斗科为建群树种的南
亚热带季雨林。本调查区域中有一片保存较好的南亚热带季雨林,青冈栎为建群树种,白楸、鹅掌柴
为中层树种,而下层植物有芒、浆果苔草等(表2),在这一区域中,自然分布有3株较为高大的鱼尾葵,
处于中上层的乔木层中。
由于人类活动频繁,使原始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林相不整齐,植物组成成分复杂。调查范围中,
分布有野生鱼尾葵的植被类型,有南亚热带次生灌丛、杂木林或次生阔叶林,东、西或西南坡向均有
第 43 卷 ﹒234﹒
表 1 鱼尾葵的生长情况调查
Table 1 Growth investigation of Caryota maxima
编号 树高/m 胸径/cm 花果 生长评价
龙 001 7.5 10.1 无 长势一般
龙 002 7.8 9.5 无 长势一般
龙 003 6.5 8.9 无 长势较差
龙 004 12.2 14.0 无 长势较好
龙 005 6.2 8.8 有果,结果量不多且果小 长势较差
龙 006 10.6 11.2 无 长势较好
龙 007 7.1 8.9 无 长势一般
龙 008 6.9 9.2 无 长势一般
龙 009 7.5 9.5 无 长势一般
龙 010 8.5 12.3 无 长势一般
龙 011 9.6 13.6 无 长势较好
龙 012 7.6 10.2 无 长势一般
龙 013 10.5 12.7 无 长势较好
龙 014 10.2 12.9 无 长势较好
龙 015 7.4 11.5 无 长势一般
龙 016 7.8 12.5 无 长势一般
龙 017 8.2 11.3 无 长势一般
龙 018 8.0 13.4 无 长势较好
平均 8.3 11.1
分布,坡度为16~25º,位于中上坡、中坡、下坡或平地(表2)。
在调查区域内,鱼尾葵呈零散型分布,有的以单株存在,有的几株集生分布。除了调查的成年高
大乔木外,分布区内还有小植株或野生小苗存在。
表 2 鱼尾葵分布区的植被、伴生植物及其生境
Table 2 Vegetation, associated plant and habitat of the Caryota maxima distribution
植被类型 分布株数/株 其他组成植物 生境
次生灌丛 5 芒、五节芒 海拔 431 m 低山地,坡向为西南坡,坡度 23º,
坡位为中坡
南亚热带季雨林 3 白楸、鹅掌柴、山黄麻、青冈栎、杉木、苦丁
茶、芒、浆果苔草
海拔 358 m 低山地,坡向为西坡,坡度 18º,
坡位为中坡
次生阔叶林 1 巨尾桉、棕叶芦、芒 海拔 503 m 低山地,坡向为西坡,坡度 25º,
坡位为中上坡
次生灌丛 4 芒、五节芒、野豇豆、芭蕉 海拔 332 m 低山地,坡向为西南坡,坡度 21º,
坡位中坡
次生阔叶林 2 柚 海拔 298 m 低山地,无坡向,坡位为平地
次生灌丛 1 芒、五节芒、葛藤 海拔 464 m 低山地,坡向为东坡,坡度 23º,
坡位为中坡
杂木林 2 白楸、山乌桕、白苏、芒、五节芒、葛藤、绞
股蓝
海拔 387 m 低山地,坡向为东坡,坡度 16º,
坡位为下坡
3 结论与讨论
3.1 漳州龙海为福建省最新发现的鱼尾葵野生分布点
1991 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记录福建有鱼尾葵分布,但未记载具体分布地点;而 1995 年出版的
《福建植物志》和 2010 年出版的《Flora of China》,均未记载福建有鱼尾葵分布。现有的文献说明,
鱼尾葵在福建省的分布范围、地点、数量、生长情况等并无详细调查资料。本调查表明,福建漳州龙
海发现的野生鱼尾葵,是鱼尾葵在福建省最新发现的分布点,位于北纬 24º26′,东经 117º32′;根据鱼
尾葵调查资料与现有文献[1—2,4,7—10],表明漳州龙海也是鱼尾葵在中国野生分布已知的最北缘和最东端。
3.2 漳州龙海野生鱼尾葵的分布与生长特点
鱼尾葵生长于低山坡或沟谷林中,自然分布海拔 200~1800 m[1]。在漳州龙海的调查区域中,其海
拔分布于 298~503 m,为低山地形,气候温暖湿润,野生鱼尾葵为零散型分布,植株长势较好,有自
然开花结果植株,并有小植株或幼苗,具有天然更新能力。
﹒235﹒第 3 期 郭惠珠,等:中国北缘分布的鱼尾葵野生资源调查
漳州龙海为中国鱼尾葵分布已知的最北缘和最东端,相对于华南及西南的自然分布区,年平均气
温和年有效积温都相对较低,因此在海拔高达 950 m 的后倒山中,仅见海拔 503 m 以下才有野生的鱼
尾葵分布,这与鱼尾葵为热带起源植物是相吻合的。
3.3 应加强对漳州龙海野生分布鱼尾葵的保护
在调查中发现,鱼尾葵的分布范围较狭窄,呈零星块状或散生型分布,并且为低海拔分布(图 1)。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类过度的
土地开发及利用,使野生植物资源
遭受严重破坏。在调查区域中,鱼
尾葵原生境位于低海拔地区,人为
活动频繁,遭受人为破坏极为严重,
原有森林植被被砍伐,大片被取代
种植速生树种桉树林或经济果树柚
子林,原来大量的野生鱼尾葵也遭
受砍伐和破坏。
鱼尾葵野生资源是宝贵的遗传
资源,而且漳州龙海是目前中国野
生鱼尾葵分布的最北缘和最东端,
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因此,
对于已处于濒危状态的野生鱼尾葵
极小种群,要进行科学的就地、近
地保护或迁地保护。
图 1 福建龙海的野生鱼尾葵植株
Fig. 1 Wild plants of Caryota maxima in Longhai County, Fujian Province
致 谢:本文承蒙福建农林大学黄克福教授指导并审阅,外业调查中得到龙海市林业局徐锦泉工程师的帮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Pei S J, Chen S Y, Guo L X, Dransfield J, Henderson A. Arecaceae[M]// Wu Z Y, Raven P. Flora of China (Vol. 23). Beijing:
Science Press, & St. Louis: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2010: 132—157.
[2] 王勇进. 我国的野生棕榈科园林观赏植物资源[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2,21(6): 9—11.
[3] 蔡邦平,王振忠,张秀英. 厦门观赏棕榈植物引种影响因素的研究[J]. 林业科学, 2005,41(3): 63—67.
[4] 卫兆芬. 棕榈科植物的地理分布[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5,3(2): 1—18.
[5] 周鹏. 棕榈科植物的特征及其在园林绿化与造景中的地位与作用[J]. 热带生物学报, 2013,4(3): 296—302.
[6] 张军,范海阔,孙程旭. 棕榈科植物资源研究现状及建议[J].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3(6): 52—55.
[7]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福建植物志(第 6 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388—390.
[8]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 13 卷第 1 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114—118.
[9]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 14 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74—76.
[10] 麦生纯,吴志祥,王令霞. 海南棕榈植物资源特点及应用[J]. 安徽农学通报, 2007,13(19): 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