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无芒雀麦核型的育种价值



全 文 :无芒雀麦核型的育种价值
1 9 7 6一 1 9 7 9年 , 我们对苏联近 60 年来选育
的无芒雀麦品种核型进行了分析 。 研究中采用
常规方法处理根尖 。
对 3 7个无芒雀麦品种的细胞学分析表明 ,
不管它们各 自的地理来源如何 , 全部都是八倍
体 ( Z n 二 56 ) , 所有这些育 成 品 种和地方品
种都是平衡的八倍体 , 基本染色体数为 7 。 苏
联广泛分布的八倍体无芒雀麦品种主要是草地
生态类群 , 少数为草原生态类群 。
这些品种均从当地野生材料 、 当地老群体
和育成品种 中经过一次或多次集团选择并在高
水平农业条件下育成的 。 一些品种的培育 , 还
采用在 已育成品种中进行单株选择和混合选牛相结合的方法 、 品种间杂交培育人工群体的方
法 、 种 间杂交的方法 , 以 及采用 当地材料和不
同生态类群品种间自由授粉并继之以选择的方
法 。
应当指出 , 采用遗传学 、 细胞遗传学和育
构成性状— 千粒重和主穗粒重都有降低 。 因此 , 在缺水条件下 , 高秆 组和 D 3组 看 来不具
有象 D l和 D Z组那样的生理功 能 。 在高 水肥条
件下 , 已确知具有 2 个半矮秆基因的品种具有
明显的优 势 ( Y a d a v 和 M u r t y , 1 9 7 6 ) 。 d s
组的高分孽力在缺水条件下并不有利 , 因为所
有分孽不可能完全成穗 。 同时 , 高分集的养分
分散 , 可使千粒重和主穗粒重降低 。 因此 , 具
有中等分孽力的品种 , 不论在高肥 、 低肥条件
下 , 都有较多的分孽发育成穗 。
d
:组和 d : 组相比 , 除了 d : 组由于 明显 降低
株高引起粒重降低之外夕 其它大多数性状都是
类似的 。 但是粒重是直接影响生物学产量和主
穗粒重的重要产量成份 , 所以在缺水条件下 ,
d
;组的半矮秆品种比 d :组的品种 更为有利 。 d ,
组具有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及收获指
数的表型平均数 。 由于在缺水条件下倒伏不成
什 么问题 , 所以象 d :组这一类品种 , 虽 比 d : 组
秆高 , 但它比 d : 组具 有更高的表型平均数和
收获指数 ; 同时 , d : 组又比高秆组矮 , 在缺水
条件下前者 比后者更为高产 。
4
. 主穗粒重
主穗粒重的重要性 A s a n a ( 1 9 6 9 ) 早已强
调过 。 这是唯一的一个既对经济产量和生物学
产量 , 又对千粒重和穗粒数都具有显著正相关
的性状 。 因此 , 在缺水条件下 , 主穗粒重是进
行选择的一个重要指标 。 选择这一性状 , 自然
也就兼顾了对千粒重和穗粒数的选择 。
5
.半矮秆小麦较高的生产力
所有半 矮秆小 麦 的 穗 粒 数 都 比高 秆
组小麦的高 。 这 是三 个 半矮秆 组 唯 一的显
著优于高秆组的重要产量成分 。 半矮秆小麦穗
粒数较高的这种优势 , E p h r at ( 1 9 7 4 ) 早 已
报导过 。 他指出 , 半矮杆小麦增产的生物学方
面的原因 , 归之于穗部内在的多花多实性 , 这
种多花性主要表现为小穗 粒数和每 穗小 穗数
较 多 。 G al e ( 1 9 7 8 ) 也报导过半矮秆基因在
增加穗粒数方面的显著效应 , 而且通过增加分
孽数还可增进这种效应 。 然而 J a in 和 K ul s h r -
e s t h a ( 1 9 7 6 ) 观察到 , 只是在灌溉条件下 ,
增加每米 2有效分孽数才有助 于提高 半矮秆小
麦的生产力 。
作者 : S . P . Y a d a v A . P . S e t s i
译者 : 兰巨生
译自〔意〕 《 G e n e t i e a A g r a r i a 》 1 9 5 2 ,
3 5 ,瓦 2 , 1 0 1一 1 1 4
论大麦的起源 (续二 )
生态学的论证
应当重视 Z o h a r y ( 1 9 5 9 , 1 9 6 0 ) 反对野
生六棱大麦 ( H . a g r 名o e r乞蓄h o n ) 是野生植 物的
观点 。 因为野生六棱大麦不能很好适应 “ 自体
种植 ” , 只能在人们耕种的土地上才能保存下
来 , 而且大麦属的所有野生种 , 都是中央小穗
结实 , 侧小穗退化的异穗状花序 , 如 芒 麦 草
( H
. 了u b a 七环机 ) , 地中海大麦 ( H . g “ 5 5 0礼e a -
托“ 机 ) 和鼠大麦 ( H . m拜八玲拌琳 )等 全 是二 棱大
麦 。 此外 , 已如前述 , 显性的野生型是二棱大
麦 。
N e v s k i ( 1 9 4 1 ) 指出 , 野生二棱大 麦 在
向缩短生育期和向什草性发展 , 以及侧小穗进
一步退化的趋势等方面 , 达到了比栽培大麦更
为专化的程度 , 因而它不可能是一个祖先种 。
V a vi l o v 等根据生态学的适应性 , 将大麦
分为几个复合群 。 即 : 中国— 日本南部—朝鲜南部复合群 , 埃塞俄 比亚的缺损 、 不规则
型复合群 ; 地中海地区大粒种大麦复合群以及
近东适应干旱农业的二棱大麦 复 合 群 。 在近
东 , 当发现灌溉的时候 , 即栽培有六棱大麦 ;
北欧的二棱大麦仍然可能和近东的 组 群 有关
系 。
在中央亚细亚的高山地区 , 裸大麦占绝对
优势 。 B r 位e h e r和入b e r g ( 1 9 5 0 ) 、 记载了中 国
西藏— 锡金地区的 2 8 0 0个大麦样本 , 95 %是裸粒的 , 海拨高达 4 6 0 0公尺 。 , , 在阿富汗 、 奇特
拉尔 、 吉尔吉特和克什米尔等高海拨地区 , 大
麦是农业高限线上唯一广泛栽培的作物 , 大麦
几乎全部用作粮食 , 并喜欢裸粒型 。 裸大麦也
广泛存在于从土耳其到埃塞俄比亚直至印度西
北部以大麦作为主要粮食的地区 。 但是 , 裸大
麦生长在这些高海拨地区的原 因 , 是因为它独
自的适应性呢 、 还是由于农民进行选择的缘故
呢 ? 辐射试验中发现 , 皮 大麦可以突变为裸大
麦 ( N y b o m 1 9 5 4 ) , 且其基 因被推测为 合 理
的易变基因 。
埃塞俄比亚大麦的特征之一是几乎完全没
有休眠期 。 这是由于啤酒酿造是这里的一种家
庭工艺 , 麦芽每周制备或从市场上购买一次 ,
不容许有明显的休眠期 。 每年都必须使用刚收
获的谷粒 , 无人愿意等到渡过休眠期的 。
生态学证据小结— 有这样一个问题 : 脆断穗轴 、 六棱和大粒的大麦是真正 的 野 生种
吗 ? 除了相反的意见外 , 没有提出确证 。 另一
费费费费费费费费费费费费那费费费费会吩费介费费费费费份费费费费费费费费费
种学的研究方法会使无芒雀麦的多倍性变得相
当复杂 。 无芒雀麦是同源 . 异源八倍体 , 其基
因型为 A A A A B B B B , 在 A和 B基因 范 围内还
可能发生分化 。 在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二倍体
类型的无芒雀麦 , 显然二倍体阶段在进化过程
中消失了 。
资料表明 , 发掘染色体倍性较低的一类雀
麦是很有意义的 。 在此基础上 , 利用多倍性可
能育成籽粒产量高 、 绿色体多 、 化学 成 份 优
良 、 抗虫和抗病的多倍体无芒雀麦新杂种 。
作者 : B . B . H E O 3 M玖 E B
F
.
M
.
O H n O B A
译者 : 李保安
校者 : 武铺祥
译 自〔苏〕 《 全苏列宁农业科 学院报
告 》 , 1 9 8 1 , 呱 5 , 2 2一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