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雀麦花叶病毒德国株系与英国株系病毒粒子的比较研究



全 文 :心
第41 卷
1 98 4
第 2 期
年 6 月
植 物 病 理 学 报
A CT P AH T Y OP AT H L O O G IC A S IN IC A洲1J Un 七 14 , N o 。 21 9 8 4
雀麦花叶病毒德国株系与英国株系
病毒粒子的比较研究
魏宁生 H u t h , W .
( 西北农学院植保系 ) ( 西德联邦生物研究中心植物病毒研究所
提 要
采用多种方法对雀麦花咔病毒德国株系 ( B M V 一 G ) 及英 国 株系 ( B M V -
E ) 粒子的提纯及 R N A s 的提取效果进行了比较 , 结果分别以聚乙二醇 ( P E G )
沉淀法及两相酚提取法为佳 . , 聚丙烯酸胺凝胶 ( P A A ) 电泳证明B M V 一 G具有
5个R N A 组份 , 比B M V 一E ( 代表典型株系 ) 多一个 R N A 一 a3 , 其 分 子 量 为
.0 5 2 x l沪 , 介于R N A 一 3 及 R N A 一 4之 间 。 另外变性及不变性R N A s 分子量 的
测定结果也基本相 同 。 薄层 电泳分析指出 B M V 二种株系R N A s 的碱墓比也基
本一致 , 同于P a ul 及 H ut h的报道 。 经 34 % C s C I平衡等密度离心 得 知 BM V 一G
及 B M V 一 E均具有 4 种粒子组份 , 其中最重的粒子的浮力比重值分别为 1 . 35 13
及 1 。 3 5 3 4 , 而最轻的则分别达 1 . 2 9 9 3及 1 . 3 0 4 5。
雀麦花叶病毒 ( B r o m e M o ,; a i e V i r u s一 B M v ) 是 M e k i n n e y 等〔 8 〕于 1 9 4 2年在美
国首先发现报道的。 虽然这种病毒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 而且其寄主范围非市广泛 , 可
以危害禾本科中60 个属及芡科 、 葵科 、 葫芦科 、 豆科 、 蔷薇科 、 茄科内的某些双子叶类
的植物〔 8 〕 , 但是仅在大多数禾本科植物上引致轻微花叶症状 , 并不造成重大的损失 。
由于 BM V易经汁液接种侵染并在寄主体内大量增殖而获得高产量的提纯病毒粒子 ,再者
粒子性质稳定 , 其蛋白衣壳和核酸也易于有效地重组 ;还有的粒子具有 3种不同的组份 ,
在衣壳内分别包含有 3 种不同的染色体组或 4 种核糖核酸 ( R N A ) , 最后 B M V一 R N A
在一种小麦胚蛋白的合成系统中也是一个成功的信使 R N A , 因此作为球状病毒的代表 ,
B M V是进行病毒粒子物理 、 化学特性 , 遗传性分析 , 病毒的 R N A 的复制与粒子合成 ,
多组份粒子及 R N A s的侵染性以及化学抑制等方面研究的一个理想材料 。 自六十年代以
来 , B o c k s t a h l e r及 K a e s b e r g 〔 “ 〕 、 〔 4 〕 、 P a u l及 B u e h t a 〔 1 3〕、 P a u l及H t : t h 〔 1魂〕、 S t u b b s
及 K a e s b e r g 〔 8 〕 、 L a n e及 K a e s b e r g 〔 7 〕、 G l i t z及 E i e h l e r 〔 8 〕 以及 F r a e n k e l一C o n r a t及
F o w lk “ 〔 “ 〕等人曾对 B M V粒子及其蛋白和核酸的有关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报道 ,并
经 B a n e r o f t 〔 1 〕及 L a n e 〔 8 〕、 〔 9 〕 先后作了全面的总结 。
西德联邦生物研究中心植物病毒研究所的 H ut h博士于 1 9 7 8 年在布伦瑞克附近采集
到一个与典型 B M V不同的毒株 , 初步分析表明这种毒株的 R N A s 组份是 5 种而不是原
有的 4 种 , 并被定名为德国株系 ( G e r m a n y s t r a in ) 。 为了进一步明确德国株系 ( G )与
DOI : 10. 13926 /j . cnki . apps . 1984. 02. 002
植 物 病 理 学 报 14卷 川典型株系的异同 , 1 9 8 2年 1 一 6 月 , 我在H ut il博士的指导下 , 对 B M V 德国株系和典型
株系 ( 以英国株系为代表一 E ) 提纯 、 R N A s的分离及其侵染性 、 碱基的降解与分析等
方面进行了研究 。 现将有关试验与结果报道如下 。
材 料 和 方 法
实验所用的 B M V 一G株系为 H ut h博士采集的毒株 , 而 E 株系则系 L a n e 博士提供的
62 7株系 , 两者分别保存在温室中的大麦植株上 。 毒源植物选用极为感病的冬大麦 , 当
麦苗长出 2 ~ 3 片叶片时用不同株系的提纯病毒分别进行常规汁液接种 , 再 在 温 室中
( 20 ~ 25 ℃ ) 培养14 天后剪下病株叶片用下面两种方法加以提纯 。
1
. 聚乙二醉 ( P E G ) 沉淀法
根据 L a n e 〔 ” 〕报道的方法步骤进行提纯 , 由于 G株系在大麦叶片组织内的含量高于
E 株系 , 因而加入的 P E G分别为 10 %及 6 % ( W / V ) 。 . 精提纯则进一步采用差 速 离心
( 2 0 0 0 0 r p m
, 5 尸及 4 0 0 0 0 r p m , 9 0 尹 ) 。
.2 差速离心法 〔阵〕
新鲜病叶用等重量蒸馏水研磨后挤出汁液加入 5 . 5%正丁醇使之乳化 , 在 40 ℃下放
置过夜 , 低速离心 ( s 0 0 0 r p m ,一5 ` ) , 高速离心 ( 2 7 0 0 o r p m , 1 5 0 , ) , 沉淀物用 o . o ZM
磷酸二氢钾加 0 . 08 M氯化钠 ( p H S . 5 ) 或 o . 01 M醋酸钠加 入 0 . I M 氯化钠 ( p H S . 6 ) 缓
冲液重新悬浮 。
从提纯的 B M V中分离 R N A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
1
。 两相酚提取法 病毒制备物加等容量酚溶液 ( 水饱和酚加入 0 . 5% 皂土和 1 %
十二烷磺酸钠一 S D S ) 降解提取两次 , 然后加入 乙醚去除残留的酚并用压缩 空 气 吹去
多余的 乙醚 。 再用冰冻乙醇沉淀 R N A s ( 在一20 ℃ 下过夜 ) 沉淀物用蒸馏水溶解 后 加入
等量 40 %蔗糖溶液及少量澳酚蓝备用 。
2
. 蛋 白酶分解法 将 10 毫克蛋白酶 K 溶于 1 毫升的 O. 0 15 M柠檬酸钠加入 0 . 15 M
氯化钠的混合液中 ( 二者等量混合 ) , 然后在37 ℃水浴中放置 30 分钟以便消除核酸酶的
活性 ,病毒制备物加入 1 / 2 0一 1 / 5 0重量的蛋白酶 K和 0 . 5% S D S , 在 37 ℃水浴中处理 3 小
时 , 冷却片刻加入 2 倍容积的冰冻 乙醇及数滴 4 M醋酸钠用以沉 淀 R N A s , 并在一20 ℃
下过夜经低速离心 ( 6 0 0 0印 m , 1 0 ` , 一 10 ℃ ) , 沉淀物用蒸馏水溶解后 , 再 用 两相酚法
除去蛋白质加入蔗糖和澳酚蓝备用 。
3
. 快速分解法 病毒制备物加入等量分解缓冲液 (5 毫升 10 倍 P ae o oc k及 D in g m an
缓冲液加入 10 毫升 10 % S D S 、 7 . 5毫升 10 M尿素 、 0 . 5毫升琉基乙醇以及 4 . 5毫克蔗糖 ) ,
在 50 ℃水浴中处理 10 分钟 , 再加入少量澳酚蓝备用 。
以上 3种 R N A s制备物均在 2 . 5%聚丙烯酞胺 (P A A )凝胶上 ( 2 . 38 克 丙 烯 酞 胺 十
O

1 24 克甲叉双丙烯酞胺一 iB s ) 。 使用D se ag a 电泳仪进行平板电泳分 离 ( 3 0 V , 40 W ,
4℃ , 1 . 25 小时 ) 。 每次可同时处理 4 块凝胶 , 共计48 个样本 , 点样的数量为 5 一 10 微
升 。 电泳缓冲液为 P D缓冲液 ( 1 0 . 8克 T r is + 5 . 5克硼酸 + 0 . 37 2克 E D T A溶于 1 立升蒸
馏水中 , 再过滤并消毒 ) 。 然后用甲基蓝染色 8 ~ 12 分钟 , 并用清水褪色 , 最后观察色
带并测出其迁移距离 ( 厘米 ) 。
2 期 魏宁生等 : 雀麦花叶病毒德国株系与英国株系 病毒粒子 的比 较研究 7 3
B MV变性 R N A s的获得采用乙二醛处理法 〔0 1〕。 将经两相酚提取 法 制备的 B MV 一
R N A
s加入 1 /4容积的 4 M乙二醛 ( 事先经过提纯 , 除去氧化物 ) , 1 / 2的 M 。 : 5 0 以及 1 / 4
的 40 m M磷酸盐缓冲液 ( p H 7 . O ) , 于 50 ℃水浴中处理 1 小时 , 待放凉后加入 5 % 蔗糖
和少量澳酚蓝 。
将 B M V变性 R N A s与不变性R N A s同时进行P A A电泳分离 。 由于前者的迁 移 速 度
较慢 , 因此 电泳时间分别为 1 1 5和 70 分钟 。
测定 B M V不 同 R N A及其组合的侵染性时 , 首先将大量已经过 P A A 电泳分离的相应
R N A 色带用下列方法进行洗脱 , 然后对 2 ~ 3 叶期的大麦幼苗汁液接种 , 视其是否发病 。
1
. 用刀 片将各种 R N A色带切成薄片 , 然后在少量 0 . I M 磷酸盐缓冲液 ( p H 7 . 0)
中浸泡 1 6小时 。
2
. 将切下的附有色带的 P J气A 凝胶先在加有 0 . 05 % 甲 苯 殷蓝一 。 的接种 缓 冲液
( 10 m M醋酸钠加 1 m M醋酸镁 , 并用冰醋酸调整至 p H S . 5 ) 中浸泡 10 秒钟 , 然后再在黑
暗和 O℃条件下浸泡 2 小时〔 7 〕。
3
. 将切下的含有 R N A 的凝胶在加有皂土 ( 0 . 5%毫克 /毫升 ) 的接种缓冲液中匀
化〔 7 〕 。
分析 B M V一 R N A s的碱基成份时所用的材料全为经两相酚提取法制备的 R N A s 。 先
用 o . 3N 氢氧化钾在 37 ℃水浴中水解 1 8小时 , 然后通过 D o w e x 50 阳离子交换树脂柱除去
K
+ , 乡个用 自动部分收集器 ( L K B u l t r o r a e f r a e t i o n C o l l e e t o r 7 0 0 0 ) 收集 核 试酸溶
液 , 再用加温至 40 ℃的减压蒸发器皿 ( IK a w e o k , T y p e R V一 05 ) 使水分 蒸发 , 沉淀
物再用 0 . 5毫升蒸馏水溶解备用 。
电泳分离使用M N一 30 0纤维素薄层 , 面积为 2 0 x 2 0厘米 , 每块薄层上点样二处 , 每
点范围为 30 x 3 毫米 , 10 一 20 微升 。 电泳时使用的缓冲液为 o . 05 M三 乙胺醋酸 ( 用冰酷
酸调整至 p H 3 . 6一 3 . 8 ) , 所用的仪器为D e s a g a 出品的可放置二块玻板的莎层 电冰槽 。
在 4 o( :下电泳 5 0一 7 0分钟 ( 一0 0 0一 1 2 0 0V , 4 0m A ) 。 当 4 种碱基分开之 后 , 将 色斑及
时对照范围内孤盖的纤维素仔细地用刀 片 刮 下 并 用 0 . I N 盐 酸 洗脱 , 再经低速离心
( 6 0 0 o
r p m
, 1 0 ` )
, 最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 26 0毫微米 ) 测定洗 脱 液中 各种碱基的光
密度值 , 计算出其所占比例 。
另外还用色层分析法 ( D o w e x l 阴离子交换树脂柱 ) 进行了对比测定 。
B M V 粒子在氯化艳中的浮力比重的测定使用 了34 %的 C s CI 溶液 ( 比重为 1 . 3 3 6 , 折
光系数为 1 . 3 6 5 7 , 浓度为 2 . 69 8M ) , 而病毒的含量则为 2 毫克 /毫升 。 在 I O c 下超速离
心 2 0 . 5小时 ( B e e k nt a n 5 5钦合金水平转头 , 3 5 0 0 o r p m ) 。 然后于荧光光源下观察并吸
取各区带及对照 (不加病毒 )相同位置的少量样液 ,用阿贝氏折光仪读出其折光系数 。 最后
根据 C s C I溶液折光系数与比重相关性的标准线确定各区带所含病毒粒子的浮力比垂值 。
’ 试 验 结 果 一
1
.
P E G沉淀法及差速离心法提纯 BM V的结果表明 , 两种方法均 能获得良好的提
纯效果。 其中前者需时较短 , 所得病毒纯度较高 , 但产量略低于后者。 对于在植物体内
含量很高的 B M V 来说 , 这一点是不足为道的。 P E G沉淀法在我们试验中所 j毕的 从终病
4 7植 物 病 理 学 报 4 1卷
毒含量可达 0 . 1~ 0 . 3毫克 /克 。
2
. 比较两相酚提取法 , 蛋白酶分解法以及快速分解法分离B M V一 R N A s的多次重
复试验证明 : 两相酚提取法的效果最好 , 经电泳后 5 条 ( 4 条 ) 色带的分离非常清晰而
且稳定 , 快速分解法次之 , 色带分离情况基本同与上法 , 仅第一 和 第 二 色带的分离略
差 , 而蛋 白酶分解法未获成功 。
用两相酚提取法分别制备的 B M V G株系和 E株系的 R N A s同时进行 P A A电泳 后 ,
不同重复的色带的平均迁移距离 ( R f ) 可见表 1 。
(单位 : 厘米 )
G 株 系
表 1
重复 I
BM V一R N A s在 P A A上 的迁移距 离 ( R f )
重复 ! …重 复 ! {} ’ E 。 ; { 二 ` ! 重复 I { 重复 l
第一色带
第二色带
第三色带
第 四色带
第五色带
5

7 6
5
一 9 6
6

5 2
7

1 6
8
。 6 8
5

4 8
5

6 8
6

2 3
6

9 4
8 一 4 1
4

1 0
4

3 0
4
.
7 7
5

3 7
6

9 0
第一色带
第二色带
第三色带
第四色带
5

0 5
5
一 2 5
5

9 5
8 . 2 0
6
,
13
6
,
33
6

9 2
9

0 5
4

3 7
4

57
5
.
0 7
6
.
9 3
以首楷花叶病毒 R N A s ( A M v 一 R N A s 的分子量分别为RN A 一 1 二 1 . 04 x l 沪 , R N A 一 2
= 0
.
7 3 又 2 0 , , R N A 一 3 = o . 6 2 x z o 6 , R N A 一 4 二 2 s 3 x l o 3 , s s Z x l o 3 )作为标 记 , 可 以分
别计算出 B M V二种株系的 R N A s的分子量 ( 图 1 ) 。
G 株系 E 株系
第一色带 R N A 一 1 1 . 0 9 x 1 0 6 1 . o 9 x 1 0 .
第二色带 R N A 一 2 0 . 9 9 x 1 0 6 0 · 9 9 X l o e
第三色带R N A 一 3 0 . 7 5 X 1 0 0 0 · 7 5 X 1 0 盯
第四色带R N A 一 3 a O . 5 2 X l o 6
第五色带 R N A 一 4 o . Z s x l o 6 O . 2 8 X l o 6
乃 5 7 斗 6 6
图 1 B M V一石 (左 )及 BM V 一 E (右 ) 的电泳比较及其分子重 (重复 I )
图中 “ x ” 代 表 BM V一 RN A s , 左 图自上到下按顺序 分别 为BM V一 G一 RN A一 1 , RN A 一 2 , RN A 一 3 ,
RN A
一 3 a 及 R N A 一 4 , 右 图则分别为 BM V 一 E 一 RN A一 l , RN A一 2 , RN A 一 3及 RN A一搜; 而 “ 一 , 代表标记
A M V一 RN A , , 按顺序分别为R N A 一 1 , R N A一 2及 RN A 一 3 。 以下相 同。
2期 魏宁生等 :雀麦花叶病毒德国株系与英国株系 病毒粒子 的比较研究 7 5
以上结果表明 BM V二个株系的主要区别在于G 株系多一额外的核酸组 份 (第 四 色
带一 R NA 一 3 a) , 其分子量为 0 . 52 x l 沪 , 而其它 4 条色带一 R N A I一 4均与 E株系相同 ,
它们的分子量也一样 。
3
.
BM V不同株系的变性与不变性 R N A s在 P A A 电泳后 的 迁移情况见表 2 (图 2 、 3)
表 2 B M V变性及不 变性 R N A s在 P A A上的迁移距 离 ( R f)
(单位 : 厘米 )
重 复 重 复 I 重 复 重 复 I
G 株 系 E 株 系
变性 不变性 变 性 不变性 变性 一不变性一性
ǔ变
I一不
一变
第 一色带
第二色带
第 三色带
第四色带
第五色带
3

3 08
3

5 08
4
.
3 3 8
5
.
44 6
8

3 0 0
4
.
3 0
4
.
5 0
5

3 0
5
.
9 2 5
7

9 2 9
4

5 1
4

7 1
5

7 7 5
7
.
0 3
9

7 0 5
6
.
0 8 9
6
. 2 8 9
6

9 5 6
7

4 5 6
9

1 8 9
第一色带
第二色带
第三色带
第四色带
3
。 2 17
3
一 4 17
4

2 9 2
8
.
1 5
4
一 2 08
4

4 0 8
5

1 3 3
7

8 2 5
4

5 3
4

7 3
5

6 9
9

5 1
6

3 4
6
.
5 4
7

0 4
9

3 5
忿
单助
4 6 8
j袜J |件叮月J咋|叶
图 2 B M V一 G 变性 R N A s (左 ) 及不 变性 R N A s (右 ) 的电泳比较及其分子量 (重复 I )
召 忿
弟毋\、\一?毋中
5 7
占 7 9
, , 决
图 3 B M V一 E变性 R N A s (左 )及不 变性 R N A S (右 ) 的电泳
比较及其分子量 (重复 I )
7 6植 物 病 理 学 报 1 4卷
图 2及 3 中的各标点均能很好地排列成一条直线 , 而且在相同处理的不同重复之间
和不同病毒株系之间 , 其直线的斜率也基本一致 ( 电泳时间及其条件相同 ) 。 这表明各
重复的结果是基本相同的 , 所用方法及所得结果是可靠的。 另外在两个株系的变性与不
变性R N A s之间的电泳情况及其分子量也均基本一致 。 其中仅G株系的R N A 3 a ( 第四色
带 ) 在变性之后的迁移速度略慢于不变性者 , 因而其分子量的 计 算 数 值也较高 , 即为
0
.
5 9 x 1 06与 0 。 5 7 x 1 0 e之比 。
4
. 不同 B M V一 R N A s及其组合的侵染性测定虽经使用 3 种 洗 脱方法多次重复试
验 , 但均未能引致接种大麦幼苗发病而失败了 。
5
.
B M v 不同株系 R N A s碱基分析中三次重复的平均结果 ( 20 个样点的平均值 )见表
3 。
表 3 BM V 不 同株 系 R N A s的城基浏定 (单位 : % )
系株 基E碱重复 I 重复 I 重复 I 总平均 . 重复 I 重复 I 重 复 I 总平均 .系基株G碱
CAGu2 0
. 7 4
2 6
.
7 4
2 4

6 4
2 7

8 8
2 3

3 7
2 4
. 8 0
2 4

3 3
2 7
.
5 0
2 4

1 7
2 7

1 1
2 2

9 4
2 5
.
7 9
2 2

6 5
2 6

0 5
2 4

09
2 7

2 0
2 0

4 0
2 4
.
7 2
2 8

0 4
2 6

8 4
2 3

0 7
,
2 5 ` 0 0
2 4

6 6
2 7

2 8
2 〔 。 毛(
2 5

3 4
2 5

3 0
2 8
.
5 5
2 1 。 6 5
2 5

0 4
25 一7 5
2 7

5 6
CAG
u
. 系全部60 个测定祥点 的总平均值 。
6
.
B M V二个株系的粒子经平衡等密度离心后 , 均在离心管 内 形 成 4 个不同的区
占口曰
1么冲4
带 ( 图 4 ) 。
株系
区带
G E
折光系数 C K 折光系数 ! C K
1

3 6 2 2
1

3 6 39
1 . 3 6 64
1

3 6 7 0
1 。 3 6 28
1

3 6 4 2
1
.
3 6 6 7
1

3 6 7 2
1

2 ,
3
,
4
,
1

3 6 2 7
1
。 3 6 4 2
1 . 3 6 6 2
1

3 6 7 2
1

3 6 3 1
1

3 6 4 3
1

3 6 6 7
1` 3 6 7 2 图 4 B M V 拉子在平衡等密度离心管内形成的区带
各区带中所含病毒粒子的浮力比重值如下 :

G株系
第一区带 1 . 2 9 9 3
第二区带 1 . 3 1 7 6
第三区带 1 . 3 4 4 7
第四区带 1 . 3 5 1 3
E 株系
1

3 0 4 5
1

3 2 1 0
1

3 4 2 5
1

3 5 3 4
· 讨 论
1
.
B M V在寄主体内 , 尤其是大麦苗内的增殖数量很高 , 也较易进行 提 纯 。 P E G
沉淀法具有快速和提纯纯度较高的优点 , 因而使用较多。 另外如嫌病毒纯度不够时 , 还
2 期 魏宁生等 : 雀麦 花叶病毒德国株系与英国株系病毒粒子 的比较研究 7 7
可重复一次差速离心 , 达到进一步提高纯度的目的。
2
. 用两相酚提取法分离B M V一 R N A s可以获得降解较完全 、较纯净的 R N A S产品 ,
尤其是在进一步水解 R N A s , 进行碱基分析时 , 更必须应用此法分离 R N A S 。 但是此法
的操作既费时又费事 , 而且要在通气橱内进行 。 快速分解法简便 , 当处理数量较多的小
量样品时尤为方便 。 但是所得的 R N A s制品的纯度不够 , 仅能用于电泳分 离 并 测 定 各
R N A s组份的分子量 。 据文献报道 , 蛋白酶分解法分离某些非常稳定病毒的效果优 J二两
相酚提取法 。 但是我们的多次试验却未能成功 , 可能是由于所用的蛋白酶 K 制品的活性
不强的缘故 。
3
.
B M V德国株系具有一个新的R N A 一 3 a ( 介于 BM V一 R N A 一 3及 R N A 一 4之间 )这
一事实是经过我们反复多次试验证明的 , 而且无一次例外 。据文献报道 〔 3 〕、 〔 4丫 7狱 8 〕 ,
B M V只含有 4 种 R N A 一 1 一 4 , 其中R N A 一 1 一 3是侵染时必不可少的 , 而且性质十分稳定 ,
不易降解 。 因此我们基本认为R N A 一 3 a是一个新的R N A s组份 , 而不是来源于 R N A 一 1 一 3
的降解物。 当然最终的确定尚有待于杂交重组等试验的证实。 有可能这种 R N A s是属于
卫星 RN A S的性质 。
4
.
BM V一 R N A s的碱基分析的结果与文献有关报道比较如下 :
_ _ _气 _ __二_ } _ … _ _ _ }_ _ 三~ - 一二一 一…一今一 1 布 。 一。· 2 6”
}
。· 2” ”
}
。· 2 0 8 …。· 2 3` } 酸水解 , 纸层 析 … B o c k s`a h`e r a n d kae s b e` g 〔` ,
” · 2 6 4 } o
· 2 4 7
} ”
· 2 1 2
{ ”
· 2 8 0 } 酸水解
,粤层分析 一 p a u l “ n d H u ` h L ,` j
o · 2 5 7 } ”
· 2 5 3
1
。· 2 0 8 ! ”
· 2 8 3 1 碱水解
, 薄层分析 l” · 2 4 9
! 0
· 2 5 4
}
” · 2 1 7 } ”
· 2 8 1
} 碱水 解 , 离子交换 {
( E
· s`r · ) “ · 2 5 0
{
“ · 2 5 8
1
“ · 2 1 7
{
“ · 2 7 6
} 碱水 解
, 薄层分析 ! W e i a n d H u `h
( G
· s t r
·
) 0
·
2 6 1 } 0
·
2 4 1 } 0
· 2 2 7 ! 0
·
2 7 2 } 碱水 解 , 薄层分 析 {
从上面的比较资料可 以看出 , 我们所得的结果基本同于 P a u l及 H u ht 的报道 ;另外G
株系与 E 株系的碱基比也大致相同。
5
.
B a n cr of t〔 1 〕 曾报道 BI 涯V的浮力比重值约为 1 . 35 克 /厘米 3 , 但实际上 B M V粒
子具有重 、 中 、 轻三种不同浮力比重的粒子 , 它们分别由RN A 一 1 、 R N A 一 2及 R N A 一 3 +
R N A
一 4加上蛋白衣壳所组成〔 8 〕。 我们在初步测定中发现 RM V 二个株系均具有 4 种不
同浮力比重的粒子 , 其中最轻的仅有1 . 30 克 /厘米 3左右 , 而最重的 则为 1 . 35 克 /厘米“ ,
此项结果还有待进一步重复试验加以确定。
参 考 文 献
〔 1 〕 Ba n e r o f t , J 。 B 。 一 B r o m e m o s a i e V i r u s , CM I / A A B D e s e r i p t io n s o f Pl a n t V i r u s c s N o 一 3 , 10 7 0 .
〔 2 〕 B a n e r o f t , J。 B 。 一 A V l r u s n i a d e f r o m p a r t s o f g e n o m e s o f b r o m e m o s a ie V i r u s a n e l C o w p e a
C h l o r o t i e m o t tl e v i r u s e s
,
J

G e n

U i r o l

V o l

1 4 : 2 2 3~ 8
,
19了2。
〔 3 〕 B o e k s t a h le r , L 。 E 。 a n d k a e s b e r g 。 P。 一 Is o l a t i o n a n d P e r o P e r t ie s o f R N A f r o m b r o m e g r a s s
m o s a ie v i r u s
,
J

m o l

B i
o l
,
V o l

1 3 : 1 2 7一 3 7 , 19 6 5。
〔 4 〕 B o e k s t a h l e r 。 L 。 E 。 a n d K a e s b .o r g 。 P。 一 工n f e e t i v i ty s t u d ie s o f b r o m e g r a s s m o sa ie V i r u s RN A 。
V i r o lo g了 V o l。 2 7 : 4 1 8 ~ 2 4 , 一9 6 5。
〔 6 〕 C h i u , R 。 J . a n d 5 111, N 。 卜[。 一 P u r if ie a t io n a n d p r o p e r t ie : o f b r o m e m o s a i e v i r u s , p il y【o p a t il -
78 植 物 病 理 学 报 14卷
V ol

5 3: 12 8 5~ 9 1
,
1 9 6 3
-
〔 6 〕 F ar e n k e l 一 C o nr a t , H 。 a n d F o w lk s . E . 一 V ar ia b i l it y a t t h e s 产 e n d s o f t w o p la n t V ir u s e s ,
B i
o e il e m is t r y V o l

1 1 : 2 7 3 3一 6 , 1 0 7 2。
〔 7 〕 加。 e , L 一 C 一 a n d K a e s b e r g 一 P 。 一 M u lt i p le ge n e t ie C o m p叱 e n t s i n b r o m e g r a s s m o s a i e V i r u s ,
N
a tu r e N
e w B io l o g y
,
V
o
l

2 3 2 : 4 0~ 8
,
1 9 7 1
.
〔 8 〕 L她 e , L 。 C 。 一 T h e b r o m e V i r u s e s , A d v a n e e s i n V i r u s r e s e a cr h , V o l 。 i 。 : 一5 1 ~ 2 2 0 , 1 0 7 4 。
〔 。 〕 aL n e , L 。 C 。 一 B r o m e m o sa ie v ir u s , CM I /A A B D e s e r i p t io n s o f P la n t V ir u s e s , N o 。 1 5 0 ,
1 9 7 7
-
〔10〕 M c M a s t e r , G 。 K 。 a n d C a r m i e il a e l , G 。 G 一 A n a ly s is o f s in g l e 一 a n d d o u b le 一 S t r a n d e d
n u e l e i e a e i d s o n p o l y a e yr la m i d e a n d a g a r o s e g e ls b了 u s in g g ly o x a l a n d a e r i d i n e oar n g
e .
P
r o e , N a tl
,
A ca d
,
S e i
,
U SA
,
V o l

7 4 : 4 8 3 5~ 8
,
19 7 7

( 1 1〕 M o r i s , T 。 J 。 一 A e yr l a m id e g e l e l e e t r o p h o r e s is m e th o d e s o f V i r u s d e t e e t i o n a n d a n a ly s is , 1 9 7 8
( u n P u b

)
〔1幻 M ar a n t , A 一 F 。 e t a l 一 Im p r o v e d e s t i m a te s o f m o l e e u la r w e i沙 t o f pl a n t v ir u s R N A b y a g a r o s e
g e l e l e e t r o p h o r e s is a n d e l e e t r o n m ie r o se o p了 a f t e r d e n a t u r at i o n w it h 9 1了o x a l , . G G e n . V i r o l。 V o l -
5 3 : 3 2 1~ 3 2 19 8 1
.
〔1 3〕 aP u l , H 。 L 。 a n d B u e h t a 一 M o l e e u la r w e ig h t s o f P la n t V ir u s P r o t e i n S u b u n i t s d e t e r m in e d b y
t h e m e n is e u s d e p le t io n m e t h o d u s i n g S o lv e n t s C o n la 呈n i n g u r e a , J , G e n 。 V ir o l . V o l 。 1 1 : 1 1一 6 ,
19 7 1
-
〔 l召〕 P a u l , H 。 L 。 a n d H u t h , W 。 一 u n t e r s u e h u n g e n o b e r d a s e o e k s f o o t m i ld m o s a ie V i r u s l ,
V
e gr l e ie il d e s e o e k s f o o t m i ld m o sa i e V i r u s m i t d e m b r o m e m o s a i e V i r u s
,
d
e m e o e k
s f o o t m o t t l e
V i r u s
,
d
e m P h l e u m m o t t l e V ir u s u n d d e m S o w b a n e m o s a ie V i r u s
,
p hy to P a t il
,
Z

V o l
.
69 :
1 ~ 8
,
1 9 7 0
-
C OM P A R A T IV E S T U D ! E S O N P AR T IC L E P RO P E R T ! E S O F T H E G E R M A N
S T R A IN A N D E N G L AN D S T R A IN O F B R OM E M O S A IC V ! R US
W
e i N i n g s h e n g
( D e P a r t o e n t o f P l
a n t P r o t e c t i o 。
W
u t h
,
W

( I n s t`t u t e o f P l a n t v 宕r o lo夕夕
N o r th一切 e s r e r n A g r i e u i r u r a l B i o l o g i c a l r e s e a r e h C e n r e r ,
C o l l
e g e o f P R C
.
)
D i f f
e r e n t m e th o d
s o f v i r u s p u r i f i
e a t i o n
o
f F R G
.
)
a n d R N A s e x t r a e t i o n a r e
w i t h b
r o m e
( B M V 一E )

m o s a i e v i r u s G
e r m a n s t r a i n ( B M V 一G ) a n d E n g l a n d
m a d e
s t r a i n
I t 15 p r o v e d t h a t t h e p o ly e t h y l e
n e g l y e o l ( P E G ) p u r i f i e d 】刀 e 一
t h o d a n d t w o p h a s e s P h e n o l e x t r a e t e d m e t h o d a r e b e s t f o r v i r u s p u r i f i e a -
t i o n a n d R N A s e x t r a e t i o n r e s p e e t i v e l y
.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p o l y a e r y l a m i d e g e l
e l e e t r o p h o r e s i s i n d i e a t e t h a t e o m p a r i n g w i t h B M V 一 E ( r e p r e s e n t t y p i e a l
5 t r a i n )
,
t h e BM V 一G h a s f i v e R N A e o m p o n e n t s a n d i n e l u d i n g a n a d d i -
t i o n a l e o m P o n e n t一 R N A 一 3 a ( m o l
.
w t二 0 . 5 2 x 1 0 6 ) b e t w e e n R N A 一 3 a n d R N A
一 4 。 T h e e s t i m a t e d m o l e e u l a r w e i g h t s o f n a t u r e a n d d e n a t u r o R N A s
s i m i l
a r . B y m e a n s o f e e l l u l o s e t h i n l a y e r e l e e t r o p h o r e s i s a n a ly s i s
, t h e
b a s i e r a t i o s o f B M V
一 G a n d B M V一 E a r e s a m e a n d s im i l a r t o P a u l a n d
H u t h
尸 5 r e p o r t a l s o
.
A e e o r d i n g t o t h e 3 4% C s C I e q u i l i b r a t e d d e n s i t y e e n t r i -
f u g e e x P e r im e n t s
,
B M V
一 G a n d BM V 一 E e a n a l l f o r m f o u r b a n d s i n t h e
t “ b e s . T h e h e a v i e s t v i r u s p a r t i e l e 产 5 b u o jr a n t d e n s i t y v a l t e s a r e 2 . 3 5 2 3
a n
d 1
.
3 5 5 4 9 /
e m 3 r e s p e e t i v e l y
, a n d t h e l i g h t e s t a r e 1
.
2 9 9 3 a n d 1
.
5 0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