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收稿日期:2005-04-22
作者简介:赵青毅(1965-),男,福建南靖人,工程师,从事森林培育工作。
福建柏森林培育研究进展(综述)
赵青毅
(福建省南靖国有林场,福建 漳州 363600)
摘 要:本文从福建柏的优树选择、种子品质、育苗技术、种植模式、幼林管理、成年林管理和经济利用等
方面,综述近年来福建柏森林培育的研究概况。
关键词:福建柏;造林;利用
中图分类号:S791.4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05)03-0078-04
A Review of the Advance in Fores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Fokienia hodginsii
ZHAO Qing-yi
(Fujian Nanjing State-owned Forest Farm, Zhangzhou 363600, Fujian China)
Abstract: The fores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Fokienia hodginsii in China, including plus-tree
selection, seed quality, raising seedlings technique, planting mode, and young and mature plantation
management, are reviewed.
Key words: Fokienia hodginsii; forestation; utilization
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系柏科福建柏属单一种,是国家二级保护珍稀树种。主要分布在福建、
江西南部、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广西北部、云南中部及东南部、湖南南部、贵州和四川南部以及越
南北部;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150~1 200m之间。虽然分布较广,但是种群个体数量少,普遍散生于毛
竹林、杉林和常绿阔叶林中,少有纯林。目前,由于人为破坏严重,天然福建柏林已被毁殆尽,零星
大树也很少见,仅边远地带存有星散状的群体[1]。
福建柏树形美观,树干通直,生长快,适应性强;其木材的心材黄褐色,边材淡黄色,材质轻软,
纹理直,结构细,加工易,切面光滑,胶粘性良好,耐腐性好,是建筑、装饰、雕刻的优良用材;且
栽培管理较容易,病虫害较少,是适合我国南方大力推广的优质用材树种。
本文主要以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福建柏珍贵建筑材料树种良种选育及培育技术研究”的
成果,结合福建柏其他项目的研究,从其优树选择、种子品质、育苗技术、种植模式、幼林管理、成
年林经营和经济利用等方面,对福建柏的森林培育研究进行综述。
1 优树选择
近年来,福建柏作为我国特有珍稀树种,被列为我国南方有前途的造林用材树种,生产上对其良
种壮苗的需求日趋迫切。福建柏优树的选择研究,一方面可以保护现有的种质基因资源,另一方面可
以选择优良的遗传材料供生产上推广应用。郑仁华等[2]开展了福建柏优树选择及种实表型变异研究,
在调查福建柏资源的基础上,制定了优树选择方法,并在福建省的自然分布区和栽培区以及湖南省道
县的天然林中选出优树 175株,其中天然林 57株,人工林中 118株。这些优树总体生长表现较好,生
长量大,树干通直圆满,树体健康,无病虫害,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分别为 15.49m、28.6cm和 0.51263m3;
各优树在种实性状如种子千粒重、球果出籽率、果重、果长、果宽、果长×果宽、果长/果宽和苞鳞数
等指标上差异较大,优树各种实性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千粒重与球果重量、大小呈密切正相关,
但与出籽率、苞鳞数及球果形状关系不大;出籽率与其它种实性状间相关性很小,可能是个独立的性
2005,34(3):78-81.
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
第 3期 赵青毅:福建柏森林培育研究进展(综述) ﹒79﹒
状;单果重与苞鳞数及球果大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球果形状关系不显著。
郑仁华等[3]进一步测定了福建柏子代苗期性状遗传变异和生长节律,结果发现,福建柏种内存在
丰富的遗传变异,各家系在苗高、地径上存在明显差异;并从参试的 131个家系中初步选出 15个优良
家系,具有非常明显的生长优势,苗高、地径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达 30.00%和 10.12%,苗高、地径的
平均值分别为 42.1cm和 4.7mm,分别高于 131个家系群体平均值的 32.81%和 14.63%;入选的 15个优
良家系与优树的起源、生长表现等关系不显著。优良家系全部来自福建省,而湖南省的家系普遍较差。
曾志光等[4]筛选出福建龙岩、仙游、泉州、尤溪及贵州黎平、湖南道县等 6 个在江西表现较好的
种源,并发现福建柏苗木高生长在 5~6月、9~10月间出现两次高峰,径生长在 9~10月间出现 1次
高峰,苗木的高生长与纬度呈负相关,与经度的相关性不大;芽苗切根移栽的苗木地径为圃地育苗的
1.37倍,高为其 90.6%,有利于培育壮苗造林。侯伯鑫等[5]进行了福建柏地理种源苗期研究,参试种源
15个,家系 61个,种源或家系间苗木的全高、地上及地下部分、径粗、分枝数、秋梢高生长、干鲜重
等主要性状均有显著差异,并筛选出苗期表现较好的福建德化、永泰、仙游 3个种源和德化 21号等 17
个家系。李振军等[6]对来自福建和湖南的 61个福建柏优树家系种子作了苗期试验,结果表明,福建柏
不同地理种源优树家系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苗高、地径、根长、侧枝数、干鲜重、干鲜比等 14个主
要生物量指标之间差异均十分显著,筛选的家系与侯伯鑫等[5]的结果一致。
2 种子品质及育苗技术
树木种子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造林的成败,品质优良的种子是实现速生丰产的基础。曾志光等[7]
对 13个种源种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来自不同种源的种子之间发芽率、千粒重存在极显著差异,发
芽率最高可达 65.25%(福建德化种源),最低的仅为 8.5%(云南马关种源),两者相差 7.7倍;千粒重
最重的是福建上杭种源(9.07g),最轻的为云南马关种源(3.98g),相差 2.3倍。而福建柏种子保存方
式及保存时间对其发芽率的影响研究尚未见报道,这方面的工作有待开展。
目前,福建柏育苗方面已进行诸多研究,技术上也已成熟。侯伯鑫等[8]通过容器、全光圃地、遮
荫圃地等不同育苗方式进行试验,发现用不同方式培育的一年生苗的苗高、地径、侧根数、干鲜重等
主要生物量指标差异显著,容器苗的主要生长指标均不及圃地苗,因此认为福建柏不适宜用容器育苗,
其原因在于福建柏为浅根系植物,苗期主根不太明显。该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宜推广应用的全光圃地与
遮荫圃地相结合的丰产育苗技术,认为山区可推广全光圃地育苗,此法不仅能增强苗期的抗强光性,
还可节省育苗投入;半山区及丘陵区可推广遮荫育苗,用黑色 70%遮光度尼龙网荫棚效果较好。彭玉
忠等[9]也开展全光圃地育苗技术研究,进行了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播种时间、切根、移植等多项试验,
认为海拔 400m 的冬播苗生长最好,其平均苗高、根系发育、干鲜重等指标均优于春播、移植、切根
等方式培育的苗木。
王青天[10]研究了不同化学药剂对种子育苗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 ABT 3号生根粉处理种子,
能有效地提高种子呼吸作用与酶的活性,促进种子萌发,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幼苗根系及地上部分
生长发育,与应用高锰酸钾处理种子相比,其种子发芽率提高 20%,苗木成活率提高 17%,苗木地径
增加 8%,苗高平均增加 6%。
3 种植技术
树木种植技术对造林的成功与否有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宜林地确定、整地方式、移苗时间和移
苗方式、合理种植密度和树种配置等。在福建柏的宜林地规划方面,庄晨辉[11]在调查、收集福建省福
建柏人工栽培区和自然分布区气候、地形地貌、标准地、解析木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福建柏气
候学的研究,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法从 37个组合的气候因子中筛选出影响其胸径年轮宽度的 4个主导气
候因子,即1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5~6月平均气温及 9~10月平均相对湿度,并据此应用系统
聚类分析法进行产区区划,将全省 67个县(市、区)划分为最适区、适宜区和一般分布区,并分别建
立有关测树因子生长模型和相关关系式,提出各产区不同地位指数级、各年龄段的现实生产力水平。
第 34卷 ﹒80﹒
庄晨辉等[12]还进行了福建柏立地质量评价研究,认为影响福建柏林分优势高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有:
地势、坡形、坡位、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壤松紧度、土壤质地等,造林地必须选择在凹形坡
面、下坡、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疏松、质地为轻、中壤土。
梁庆松等[13]研究表明,挖大穴整地能促进幼林生长,树高生长对比优势为 13.1%,胸径生长对比
优势为 22.2%,总生物量生长对比优势为 45.1%;对树高生长的影响可以持续 4年;炼山对林木生长影
响不显著。
李金良[14]研究了天然幼苗移植技术指出,福建柏萌动时间早,一般选择在 3 月下旬阴雨天气,将
天然幼苗用 ABT生根粉处理后移植于容器中进行人工培育,成活率较高;移植后应加强苗床温、湿度
管理,及时遮荫和施肥,并加强病虫害防治。
郑天汉[15]对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的研究表明,人工林培育大径材的密度经营度为 0.64,即 2 312
株/hm2,培育中径材的密度经营度为 0.75,即 2 709株/hm2。
关于福建柏人工林的树种配置,许多单位均做过尝试,如福建省一些国有林场营造了福建柏与马
尾松、福建柏与杉木、福建柏与木荷、福建柏与湿地松、福建柏与桉树、福建柏与任豆的混交林。而
混交对福建柏生长影响的研究也有报道,如邹双全等[16]研究了檫树林下福建柏的生长规律后发现,混
交林中福建柏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比福建柏纯林增加 2.08m和 1.50cm。混交林中福建柏的生
物量为 113. 692t/hm2,比对照的福建柏纯林增加 13.913t/hm2,胸径总生长量、年均生长量分别增加
0.97cm 和 0.06cm,树高年均生长量增加 0.1362m,材积总生长量增加 0.02867m3,而且材积的速生期
持续较久。对该混交林的生长情况、生物量组成及分布等调查[17]表明,混交林分生物量达 222.32t/hm2,
远大于对照福建柏的 101.412t/hm2和檫树的 111.886t/hm2,混交林乔木层、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均高于对
照,生物量分层分布,关系较为协调,对林木生长有促进作用。陈金海[18]通过对福建柏、檫木混交林
与福建柏纯林的土壤酶活性、凋落物及土壤养分、土壤孔隙组成、土壤团粒组成等对比分析,认为福
建柏檫木混交林具有较好的培肥能力,能降低多代经营造成的地力衰退,同时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是
值得推广的针阔混交造林模式。陈堆全[19]对福建柏、木荷混交的研究和王青天等[20]对福建柏、任豆混
交林研究得出的结论均认为,在环境因素基本相同的条件下,福建柏在混交林中生长情况优于纯林,
福建柏人工林应以营造混交林为主。
4 幼林施肥与管理
幼林的施肥与管理是促进树木生长、培育大径材和良材的重要手段。张学武等[21]的试验表明,幼
林对肥料反应敏感,施肥后树高增加 16.19%~37.41%,胸径增加 16.35%~38.99%,肥效指数达 1.57~
2.65;根生物量增加 49.2%~136.8%,茎生物量增加 56.6%~163.2%,枝生物量增加 42.8%~115.6%,
叶生物量增加 30.3%~76.8%,全树生物量增加 44.3%~121.8%;叶绿素(a+b)含量增加 6.7%~162.5%;
试验中,施肥效果最佳的处理是氮 100-磷 200-钾 50、氮 100-磷 100和磷 200;南方地区林地土壤缺磷,
福建柏幼林施肥应以施磷肥为主,幼林前期施肥量以 200g/株为佳,并配合施 N,对促进生长和干物质
积累、提高叶绿素含量效果更佳;南方地区比较富 K,因此不必施 K肥。
杨宗武等[22]探讨福建柏无节良材的培育,结果表明,修枝促进了林分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6 年
生福建柏林分在修枝条件下,树高增加 10.5%~20.9%,胸径生长增加 2.6%~8.1%,单株生物量增加
14.9%~37.2%,单株材积增加 18.2%~44.3%,材积生长率提高 18.74%~39.44%;修枝降低了福建柏
林木的尖削度,改善了林木干形;修枝后树高与胸径的比值比不修枝增加 7.0%~14.1%;结合胸径生
长,在一定修枝强度范围内,修枝促进福建柏圆满度的增加;在修枝强度为 50%、保留密度为 1 200
株/hm2条件下,福建柏林分以 6年生(树高 6m、胸径 7cm)开始修枝对降低尖削度、提高材积增长速
率为最好;林分的保留密度与福建柏修枝林分的生长密切相关;修枝强度和修枝间隔期可通过侧枝相
对生长曲线法确定;福建柏林分修枝应采用切口平切法。通过无节材措施的实施,促进了林木的生长
和林分蓄积量的增加,也改善了林木的干形和木材质量;示范林树高、胸径、枝下高、单株材积、材
积生长率、生物量、高径比和蓄积量都比对照林分明显增加,经济效益显著。
第 3期 赵青毅:福建柏森林培育研究进展(综述) ﹒81﹒
5 成年林管理
成年林的有效管理是获取大径材和实现林业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条件。陈致旺等[23]研究了疏伐和施
肥对福建柏-马尾松混交林的效应,结果表明,适当疏伐有助于混交林种间关系向有利方向发展,当
福建柏为上层木、中层木的混交林经疏伐,对主林木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前
者保持着强度>全伐>中度>弱度>对照的关系,后者则遵循弱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对照的规律;适当
的疏伐处理还改善了林内的环境条件,为乡土植物的侵入提供可能性,同时也改变了原有的种群结构
和数量,可以丰富混交林下的植物种类,促进混交林群落向地带性植被演替;另外,合理施肥有利于
促进主林木生长,较佳的施肥量组合为 1hm2施尿素 150kg、钙镁磷肥 300kg、氯化钾 100kg。
谭芳林等[24]对福建省安溪半林国有林场不同林龄福建柏人工林养分的生物循环特点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林分的生物循环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10、20、30年林龄林分的养分吸收量分别
为 69.85、96.65、67.02t/hm2·a,归还量分别为 20.15、35.04、35.20 t/hm2·a,存留量分别为 49.70、
61.25、31.82 t/hm2·a;养分循环速率随林龄增加而增大,依次为 28.85、36.63、52.52;3种林龄林分
对各养分元素利用效率相近;因此,对处于生长旺盛后期的林分,采取适量施肥和调整林分密度等措
施来提高养分的利用率和存留量,可使林分继续保持旺盛的生长趋势,有利于培养大径材人工林。
6 经济利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木材的需求趋于优质和高级,因此木材的材性显得愈益重要。木材
材性实验是一项应用基础研究,通过木材物理力学和化学成分测定,可以为木材的合理利用提供必要
的依据。肖祥希等[25]比较分析了福建柏与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的木材材性,认为福建柏材性好,结构
细而均匀,树干通直,节疤少,材质稳定,强度中偏低,加工性能良好,干燥质量好,不易变形、翘
曲和开裂,是一种优质装饰材树种;福建柏作为纤维原料使用时比杉木好,比马尾松差,且易造成黑
液污染。福建柏木材的可溶物含量高,随着树龄增加,其木材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均增加,20年生达到
工艺成熟;它的木材属于低强度木材,坚性小、荷重小,幼龄材尤为突出,不宜作为承重构件,但可
作为装饰材。
7 结 语
福建柏资源的开发利用已越来越受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我国的福建柏良种培育与造林技术
方面已较成熟。因此,福建柏产业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其研究开发力度和
深度,使福建柏产业持续发展,并步入资源基地化、产品系列化、质量标准化的轨道,提高产品在国
际市场的竞争力,使福建柏产业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1] 杨宗武,等. 珍稀树种——福建柏[J]. 林业科技通讯, 1998,(7): 21-22.
[2] 郑仁华,等. 福建柏优树选择及种实表型变异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2004, 31(增刊): 1-10.
[3] 郑仁华,等. 福建柏优树子代苗期性状遗传变异和生长节律研究[J]. 林业科学, 2003,39(增刊): 179-183.
[4] 曾志光,等. 福建柏种源试验苗期选择初报[J]. 江西林业科技, 1998,(4): 1-4.
[5] 侯伯鑫,等. 福建柏地理种源试验苗期研究[J]. 湖南林业科技, 2000,27(2): 1-5.
[6] 李振军,等. 福建柏地理种源优树家系苗期试验[J]. 湖南林业科技, 2003,30(1): 65-67.
[7] 曾志光,等. 福建柏种源种子品质分析报告[J]. 江西林业科技, 1999,(1): 1-2.
[8] 侯伯鑫,等. 福建柏育苗技术研究[J]. 湖南林业科技, 2001,28(3): 15-18.
[9] 彭玉忠,等. 福建柏全光圃地育苗技术研究[J]. 湖南林业科技, 1999,26(2): 4-8.
[10] 王青天. 福建柏种子育苗技术[J]. 林业实用技术, 2003,(4): 24.
[11] 庄晨辉. 福建柏气候学的研究与产区区划[J]. 林业资源管理, 1996,(5): 34-38.
(下转第 77页)
第 3期 韦大器:林木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综述) ﹒77﹒
pine (Pinus taeda)[J]. Plant mol., 1999,39: 407-416.
[11] Tang W.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loblolly pine using mature zygotic embryo explants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J].
Forestry Res., 2000,11(4): 215-222.
[12] Humara J M, et al. Transient expression of the uidA gene in Pinus pinea cotyledons: a study of heterologus promoter
sequences[J].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1999,56(2): 69-78.
[13] Humara J M, et al. Improved efficiency of uidA gene transfer in stone pine (Pinus pinea) cotyledons using a modified
binany vectoc[J]. Can J Forest Res., 1999,29(10): 1 627-1 632.
[14] Montoro P, et al. Effect of exogenous calcium on Agrobactecium tumefaciens-mediated gene transfer in Hevea brasiliensis
(rubber tree)friable calli[J]. Plant Cell Reports, 2000,19: 851-855.
[15] 王善平,等. 利用 PEG法对GUS基因在几种杨树原生质体中瞬间表达的研究(简报)[J]. 实验生物学报, 1991,24(1):7-13.
[16] Maruyama, et al. Embryogenic cell culture, protoplast regeneration, cryopreservation, biolistic gene transfer and plant
regeneration in Japanese Cedar (Cryptomeria japonica D. Don)[J]. Plant Biotech, 2000,17(4): 281-296.
[17] Kim M K, et al. Tramsformation of sweetgum via microprojectile bombardment of nodule cultures[J]. 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 Plant, 1999,35(1): 37-42.
[18] Walter C, et al. An efficient biolistic transformation protocal for Picea abies embryogenic tissue and re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plants [J]. Can. J. Forest Res, 1999,29(10): 1 539-1 546.
[19] Levee V, et al. Stable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white pine (Pinus strobus L.) after cocultivation of embryogenic tissues
with Agrobacterium tumefacines[J]. Mol Breed, 1999,5(5): 429-440.
[20] Helenius E, et al. Gene delivery into intact plants using the Helios gene gun[J]. Plant Mol Biol Rep., 2000,18(3): 287-288.
[21] Lopez M, et al. Transient uidA gene expression in electroporated protoplasts of Pinus nigra ssp. Salzmannii and in
bombarded cotyledons [J]. Can J Forest Res., 2000,30(3): 448-455.
[22] Machado M C. Re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plants of Prunus armeniaca containing the coat protein gene of Plum Pox
Virus[J]. Plant Cell Rep., 1992,11: 25-29.
[23] Bolar J P, et al. Endochitinase-transgenic McIntosh apple lines have increased resistance to scab [J]. Phytopathology, 1997,
87(S): S10.
[24] 赵世民,等. 通过农杆菌介导将兔防御素 NP-1基因导入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J]. 遗传学报, 1999,26(6):711- 714.
[25] 黄自然,等. 柞蚕抗菌肽的抑菌效应[J]. 科学通报, 1986,14: 1 107-1 109.
[26] 邵志芳,等. 柞蚕抗菌肽 D基因转化桉树培育抗青枯病株系的研究[J]. 林业科学, 2002,38(2): 92-97.
(上接第 81页)
[12] 庄晨辉,等. 福建柏立地质量评价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1998,(2): 50-53.
[13] 梁庆松,等. 不同整地方式对福建柏林分生长的影响[J]. 林业科技开发, 2004, 18(6): 31-32.
[14] 李金良. 福建柏天然幼苗移植技术初探[J]. 福建林业科技, 2000,27(增刊): 42-44.
[15] 郑天汉. 福建柏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及其应用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1996,23(4): 15-19.
[16] 邹双全,等. 檫树林下福建柏的生长规律[J]. 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8,15(4): 355-358.
[17] 邹双全. 福建柏檫树混交林生物量及分布格局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8,18(1): 40-43.
[18] 陈金海. 福建柏檫木混交林土壤肥力的研究[J]. 林业科技开发, 2003,17(4): 29-30.
[19] 陈堆全. 福建柏木荷混交林生长与改土效果研究[J]. 林业科技开发, 2001, 15(3): 24-26.
[20] 王青天,等. 福建柏任豆混交造林技术研究[J]. 林业实用技术, 2004, 5: 11-12.
[21] 张学武. 福建柏幼林施肥试验的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24(5): 630-634.
[22] 杨宗武,等. 福建柏无节良才培育技术研究[M]. 福州: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3. 8.
[23] 陈致旺. 疏伐和施肥对福建柏马尾松混交林效应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2001,28(4): 27-31.
[24] 谭芳林,等. 福建柏人工林养分的生物循环[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25(3): 35-38.
[25] 肖祥希,等. 福建柏与杉木、马尾松人工林木材材性比较分析[J]. 林业科技通讯. 2000,(2):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