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小叶买麻藤中的茋类化合物



全 文 :二 一口一 ()E 一咖啡酞 一p一D 一毗喃葡萄糖 ( 4 ) 、 1 , 3 -
二 一口一 ()E 一咖啡酸一 p一D 一毗喃葡萄糖 ( 5 ) 、 2 -
。 ()E 一咖啡酞 一 1刁夕一 ()E 一香豆酞 一 p一 D 一毗喃
葡萄糖 ( 6 ) 、 1 , 2 , 6一三 一0 一 ()E 一咖啡酞 一 p一 D -
毗喃葡萄糖 ( 7 ) 、 l 一O 一 ()E 一咖啡酞 一 p一龙胆
二糖 ( 8 ) 、 1一口一 (3 ’ 一O 一p一D 一毗喃葡糖基 ) 一 ()E -
咖啡酞一 p一D 一毗喃葡萄糖 ( 9 ) 、 卜 O 一 ()E 一咖
啡酸 一 3 一 o 一桔酞 一 p一 D ·毗喃葡萄糖 ( 1 2 ) 、 3 -
O

(E卜咖 啡酞 一 4 一口一倍 酞 一D 一 毗喃 葡萄 糖
( 1 3)

1
,
3
一二 一 O 一 ( )E 一咖啡酞一 4一 。 一梧酞一 p一 D -
毗喃葡萄糖 ( 14 ) 、 3一 O 一 ()E 一咖啡酞一 l , 4 一二 -
。 榕酞一 p一D 一毗喃葡萄糖 ( 15 ) 、 1一O 一 ()E 一咖
啡酞 一 3 , 4 一二 一。 ,榕酞一 p一D 一毗喃葡萄糖 ( 16) 、
1

O

(E )
一咖啡酞 一4, 6一二 一口一格酞 · p一 D一毗喃葡
萄糖 ( 1 7 ) 、 6一口一 ()E 一咖啡酞一 l , 3 , 4一三 一O 一桔
酞书一D 一毗喃葡萄糖 ( 1 8 ) 、 l , 3一二 一口一榕酞 -
p

D
一毗喃葡萄糖 ( 19 ) 、 1一O 一 ()E 一咖啡 酞 -
4
,
6

(s )

H H D p

p

D
一口比喃葡 萄糖 ( 2 8 ) 、 一
0一 (E ) 一香豆酞一 4 , 6一 (S ) 一H H D P 一 p一D 一毗喃葡
萄糖 ( 29 ) 、 1一口一 ()E 一咖啡酞一 -3 口一榕酞一 4 , 6 -
( S )

H H D p

p

D
一毗喃葡萄糖 ( 3 0 ) 、 l , 3 一二 -
0
一 佰 ) 一咖 啡酞 一4 , 6一 ( S ) 一H H D P 一 p一 D 一毗 喃 葡
萄糖 ( 3 1 ) 。
成分 l ~ 9 具有轻基桂皮酞基 , 其中 4 ~
9 为首次报道 , 成分 9 为成分 8 的异构体 ;
成分 10 一 18 具有咖啡酞和榕酞基 , 其中
12 ~ 18 为新成分 ; 成分 19 一 2 7 属没食子
靴质 , 为二 、 三和 四一 O 一桔酞一 p一D 一葡萄糖 ,
其中 19 首次从 自然界中得到 ; 新成分 28 ~
31 为具有咖啡酞或香豆酸的 ()S 一H H D P 葡
萄糖 ; 已知成分 32 ~ 3 4 属并没食子靴质 ,
在葡萄糖上的 4 、 6 位置带有 ()S 一H H D P 酷
基 , 首次从蛇孤科植物中分离出来 。 其 中
成分 28 、 30 是地上部分 的主 要酚类代谢
物 ; l 一口一 ()E 一咖啡酞一 p一 D 一毗喃葡萄糖 ( 2)
在地下部分中大量存 在 ( .0 71 % ) 。 仅有成
分 1一口一 ()E 一香豆酞 一p一D 一毗喃葡萄糖 ( l) 、
2

14 从地下 、 地上部分均可分离得到 。
(龚苏晓摘译 江纪武校 )
29 3 东风菜 中 2 种 新的单砧过氧 化物普
〔英 〕 . / Jun g e … 刀 e h e m Ph a mr B u l l一
2 0 0 1
,
4 9 ( 7 ) 一 9 12~ 9 14
曾报道菊科植物东风菜 ( A st er sc a b er )
中的 4 种奎尼酸衍生物及其对人类免疫缺
陷病毒 一 1 ( H I V 一 l) 整合酶的抑制活性 。 本
次从中又分离出 2 种新的单菇过氧化物昔
( l

2 )

3 种 己知倍半菇类 ( 4 ~ 6 ) 和 2
种 已知 幽醇 ( 3 、 7 ) , 并对新成分的结构进
行 了确证 。
将干燥东风菜地上部分 (2 . I k g ) 切碎 ,
室温下用甲醇提取 2 次 , 50 ℃再提取 1 次
( s h )
, 除去溶剂 , 得到的甲醇提取物依次
在二氯甲烷 、 乙酸乙酷和 正丁醇中分配 ,
分别得到溶于二氯甲烷 、 乙酸乙酷和 正丁
醇的部分 。 溶于二氯 甲烷的部分经硅胶柱 、
R P

18 柱分离 , H P L C 纯化 , 得到新成分 l 、
2 和 已知成分 3~ 7 。 已知成分为 a 一菠菜幽
醇 、 拢牛儿苗 一4 ( 1 5 ) , s , 10 ( 14 ) 一三烯 一 l p一醇 、
7
一甲氧基 一 4 ( 15 ) 一对凹顶藻烯 ( o p p o s i t e n ) 一 l p -
醇 、 6 a 一甲氧基 一 4 ( 15) 一按烷 一 l p一醇 、 Q 一菠菜
凿醇 3一 O 一p一D 一毗喃葡糖昔 。
新成分 l ( 2 5叱 ) 为 (3 5 ) 一 3 一O 一 ( 3 ’ , 4 ,一二
当归酞一p一D 一砒喃葡糖基氧 ) 一 7一氢过氧基一 3 , 7一二
甲基辛一 1, 5一二烯 , 无色油 , 〔Q ;l0 一 13 . 1。 ( 。二
0
.
4 8
, 氯仿 ) , 分子式 e 2 6 H 4 0 0 ,。 。 新成分 2
( 13 m g ) 为 ( 3 5 ) 一 3一 0 一 (3 ’ , 4 ’ 一二 当归酞 一p一D -
毗喃葡糖基氧 ) 一 6 一氢过氧基 一 3 , 7一二 甲基辛 -
l
,
7
一二烯 , 无色油 , [a猎一 5 . 1 ’ ( c = 0 . 15 ,
氯仿 ) , 分子式 e 2 6 H 4 00 1。 。
( 龚苏晓摘译 江纪武校 )
2 , 4 小叶买麻藤中的苗类化合物 〔英 〕 /
T a
n k a aT… / h C em P hn l r aB ul l一 2 01 0, 4 9
( 7 ) 一 8 5 8~ 8 6 2
研 究发现买 麻藤科植物小叶 买 麻藤
( nG
e ut m aP yr 加 ilu 。 ) 藤的丙酮提取物浓
度为 10 林gm/ L 时 , 在梅拉德反应中显示出
强抑制活性 ( 79 % ) 。 本次从该植物藤中分
离出 1 种茂类化合物 , 其中包括 5 种新的
茂类二聚物 (1 一 5 ) , 并在光谱学 ( 包括 N M R
光谱中的长距偶合效应和核屏蔽效应 ) 基
础上 , 确定了其结构 。
干燥小叶买麻藤藤 (l . 6k g ) 粉碎 , 依
次用 丙酮和 甲醇在室温下提取 , 得到的丙
酮提取物和甲醇提取物经硅胶柱 、 S eP had ex
L H

2 0 柱分离 , 制备型 T L C 纯化 , 得到新
成分 1~ 5 和 6 种己知成分白葬芦醇 、 土大
黄普元 、 土 大黄昔元 一4 一口一声毗喃葡糖昔 、
土大黄昔元一 3 一O 一乒毗喃葡糖昔 、 买麻藤素
( gn
e
ut l i
n )

(一 ) 一。 一葡萄灵 ( v i n i fe ir n ) 。
新成分 l ( 3 8m g ) 命名为小叶买麻藤
酚 A ( P a vr i fo lo 1 A ) , 淡棕色无定形固体 ,
分子式 C ZsH 2 2O 7 。 新成分 2 ( 1s m g ) 命名
为小叶买麻藤酚 B , 淡棕色无定形固体 ,
分子 式 C Zs H 2 2o 7 。 新成分 3 ( 16m g ) 命名
为小叶买麻藤酚 C , 淡棕色无定形固体 ,
分子式 C Z: H 2 2 O , 。 新成分 4 ( 14m g ) 命名
为小叶买麻藤酚 D , 淡棕色无定形固体 ,
分子式 C 30H 2 60 : 。 新成分 5 ( 4 3m g ) 为 Z b -
轻基 白蔽素 F , 淡棕色无定形固体 , 分子
式 C 2 8H 2 20 7 。
上述成分在梅拉德反应中只有成分 5
显示 出强抑制活性 ( 70 % , 1。林留m L ) 。
(龚苏晓摘译 江纪武校 )
2 9 5 针刺起针后 乙型肝炎病毒是否附着针
体的探讨 〔 日 〕 / 棵 田高士… / 全 日本针
灸学会杂杂一2 0 0 2 , 5 2 ( 2 ) 一 1 3 7一 14 0
针刺 治疗后起针 时 、 再一 次将使用过
的针刺入皮肤时 、 持针体的押手和刺手可
能会使针体污染 。 本次在 2 位从事医疗工
作的乙型肝炎病毒 ( H B V ) 携带者的协助
下 , 用 PC R 法对针体是否附着 H B V 进行
了探讨 。
对象与方法 : ①对象为从事医疗工作
的 H B V 携带者 2 例 ( 以下称受试验者 1 、
受试者 2 ) 。 针刺前采血测定 H B V 的抗原 、
抗体量 。 ②方法 : 取穴为双侧 手三里 、 曲
池 、 足三里 、 地机 、 三阴交 10 个部位 , 使
用一次性消毒手套 , 用 2 0 号 、 5 0 111111 针 10
根刺 入约 cZ m 、 留针 10 5 后 , 手套不接触
针体拔出 。 ③用 P C R 法检测针体是否附着
H B V

结果 : 受试者 1 、 2 血清中的 H B s 抗
原 和 H B e 抗 体 的 抑 制 率 分 别 为
19 9
.
6 0 IU /m L

9 8
.
9% 与 2 0 9 . 8 8 IU /m L 、
10 0
.
0%
。 两者的 H B e 抗原值截断指数均为
.0 4 呈阴性 。 P C R 法检测的结果 , 受试者 l 、
2 血清中发现粗的 H B V D N A 条带 , 确认
受试者 1 的针体附有 H B V 。
讨论 :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 , 有针
刺经 历的人丙型肝炎抗 体的阳性率高 、 或
者排除其 它感染途径怀疑针刺治疗记载的
较多 , 虽 不能肯定就是针刺的原因 , 但也
不 能否定作为感染途径的可 能性 。 针刺治
疗出血后 , 特别注意防止带有病毒血液的
感染 , 而对于 肉眼看不到的针体附着的血
液亦应采取充分的预防措施 。 本研究中的
2 例 H BV 携带者中 , l 例受试者的针体中
检出 H B V , 该受试者血清学检出的抗原量
与另一受试者几乎没什么差别 。 提示即使
相同程度的抗原量 , 病毒有附着或不附着
针体的差异 。 尽管不能确定针刺治疗中所
有患者都感染病毒 以及其它尚不能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