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偃松叶栖真菌种类组成的研究



全 文 :偃松叶栖真菌种类组成的研究*
朱晓梅 1 , 刘秀嶶2 , 刘雪峰1, 2
(1.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新疆农业大学 ,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摘要:对偃松春 、 冬两季的叶栖真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 , 结果表明 , 从偃松叶部共分离出 21属 (种)真菌 ,
均为微型真菌。冬季偃松叶栖真菌分布达到 17属 (种), 优势属为 Paecilomyces、 Leptographium、 Penicillium;春
季叶栖真菌分布达 11属 (种)真菌优势种为 Penicilium、 Trichoderma和未定名的 CYPZ003。当年生针叶与 2年
生针叶种类数量较接近 , 但共有种类较少 , 而且优势种不同。树冠上层种类相对于中冠层 、 下冠层种类较少。
关键词:偃松;叶栖真菌;种群结构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46 (2010) 04-0052-05
CompositionofDendrocolaFungionPinuspumila
ZHUXiao-mei1 , LIUXiu-wei2 , LIUXue-feng1, 2
(1.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 HarbinHeilongjiang150040, P.R.China;
2.Xinji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 UrumqiXinjiang830052, P.R.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wereportthecompositionofdendrocolafungionPinuspumila.Itwasshownthattherewere
21 genusofthefungiisolatedfromthetree, althesefungibelongtomicrofungi.Inwinter, thesefungireach17ge-
nus, thedominantfungiwerePaecilomyces、 LeptographiumandPenicilium.Whilethatoftheminthespringwere11
genusandthedominantwerePenicilium、 TrichodermaandanunnamedCYPZ003.Thesefungiwereapproximately
thesamenumberforthoseinhibitatingonannualand2 yearoldleavesofthetree, butvariedinthecommonand
dominantspecies.Comparedtothoseinmiddleandlowcanopy, thefungiontopwerelesinnumber.
Keywords:Pinuspumila, Dendrocolafungi, fungicommunitycomposition
真菌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对
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的组成与功能的发挥亦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 。树栖真菌 (Dendrocolafungi)泛指那
些生活于树上的所有真菌 , 包括生活于树上各个活
的或死的组织 、 器官上的各种真菌。许多真菌在树
木上共同生活 , 形成了复杂的树栖真菌群落
(Dendrocolafungicommunity)。树栖真菌按其在树
木上的栖息部位 (组织 、 器官)可划分为不同的
树栖真菌群落:芽栖真菌 (budhabitingfungi)、叶
栖真菌 (foliageorneedlehabitingfungi)、 枝栖真菌
(branchhabitingfungi)、 干栖真菌 (stemhabiting
fungi)、根栖真菌 (roothabitingfungi)及花果栖真
菌 (flowerorfruithabitingfungi)群落等 。此外还
可根据真菌生活在组织 、 器官的深层或浅层划分
为:内栖真菌 、 表栖真菌[ 1] 。近年来很多研究报
道表明 , 往往在树体上的各个部位都存在着许多真
菌种群 , 林木病害的病原菌种群与非病原菌种群相
互混生在一起 ,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 分
别起着致病 、 拮抗和协同等方面的作用 。开展这方
面的研究工作能为林木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
础[ 2 ~ 7] 。
偃松 (Pinuspumila)为松科松属植物 , 形态
 第 39卷 第 4期
 2010年 12月          
西 部 林 业 科 学
JournalofWestChinaForestryScience          
Vol.39 No.4 
Dec.2010 
* 收稿日期:2010-09-06
   第一作者简介:朱晓梅 (1986-), 女 , 云南楚雄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森林病害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刘雪峰 (1963-), 男 , 黑龙江桦人 , 研究员 , 博士 , 主要从事森林病虫方面的研究。
DOI :10.16473/j.cnki.xblykx1972.2010.04.015
为灌木状 , 高 3 ~ 6 m。偃松资源主要分布于亚洲
东北部 , 西起贝加尔湖 、 勒拿河附近 , 东达太平洋
海岸并跨海分布到日本富士山以北各列岛 。偃松资
源在我国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 、张广才
岭及长白山的高海拔地带[ 8]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
实践证明 , 偃松在生态 、 经济 、食用 、药用 、 观赏
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8 ~ 10] 。该项研
究运用真菌学 、 森林病理学与群落生态学的基本研
究方法 , 以偃松人工林中的个体为研究对象 , 以偃
松针叶为研究单元 , 对偃松林生态系统中叶栖真菌
进行群落学研究 , 探索偃松树栖真菌的种类 、 组成
和优势种群 , 以期为偃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偃
松病害的预防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用于分离的植物材料:偃松分离材料采自于黑
龙江省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 , 海拔 800多 m, 9 ~
10年生偃松林中 , 冬季样品采于 2007年 1月 , 春
季样品采于 2007年 5月 , 采集 5株健康偃松枝叶 ,
整株保湿带回实验室 。
培养基:PDA、 MA和松叶浸汁 (松叶 100 g,
琼脂 20 g, 水 1 000 mL)。
1.2 研究方法
1.2.1 真菌的分离 、 纯化培养
偃松冬季叶栖真菌的分离:将偃松冬季针叶按
树冠分上 、中 、下 3个冠层 , 取各冠层的针叶作为
分离样品 , 再细分为 1年生针叶 、 2年生针叶两部
分 , 制成 0.5cm左右的样段;将上述材料 , 用漂
白粉 1︰ 14倍液消毒 2 min左右 , 取出用无菌水
漂洗 3次 , 接入 PDA、 MA培养皿内 , 每个培养皿
内放 5块材料 , 设 3个重复。
偃松春季叶栖真菌分离:将春季偃松针叶接入
针叶浸汁培养基内 , 其他方法同冬季分离方法。
将接种后的培养皿倒置放入 25℃培养箱中培
养 , 定期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 同时进行菌种统计 ,
并统计分离频率 (检出率)。在培养过程中 , 当组
织材料周围生出明显菌丝时 , 采用尖端挑取法挑取
形态不同的菌落 , 转入 PDA平板培养基上 20℃ ~
25℃条件下纯化培养 , 若还不纯 , 再转接 1次 , 继
续进行纯化培养 , 直至完全纯化为止 , 用以进一步
鉴定 。
1.2.2 真菌分类鉴定
在培养基上培养所得的真菌 , 对于已产孢的菌
落采用直接挑取标本 , 制作成水载片;对于产生子
实体的真菌采用徒手切片方法 , 制成水载片 。显微
镜下观察标本的子实体 、孢子梗 、孢子的形态 , 测
量大小 , 并进行摄影 , 结合培养特性及菌落的特
征 , 参考一些相关分类学资料进行分类鉴定 [ 11 ~ 12] 。
表 1 偃松冬季叶栖真菌在 PDA培养基上分离培养出的真菌种类及检出率
Tab.1 OccurrencerateofemergenceofDendrocolafungifromPinuspumilaonPDAculture %
真菌种类 上层 1a 上层 2a 中层 1a 中层 2a 下层 1a 下层 2a 平均
Paecilomyces 57.8 11.1 73.3 11.1 15.6 100 44.8
Trichoderma 13.3 - 11.1 11.1 2.2 - 6.3
Phoma 2.2 4.4 - - 2.2 11.1 3.3
Epicoccum 15.6 - - 2.2 - - 3.0
Penicilium 11.1 2.2 20.0 11.1 33.3 2.2 13.3
Rhizopusnigricans 2.2 8.9 - 8.9 11.1 - 5.2
Leptographium - 22.2 15.6 44.4 - - 13.7
Verticillium - 11.1 - 24.4 - 2.2 6.3
Peniciliumalviforme - - 2.2 - - - 0.4
Gliocladium - - - 11.1 - - 1.9
Cytosporela - - - 2.2 - - 0.4
Mucorracemosus - - - - 2.2 - 0.4
PYZL31 - - - 6.7 - - 1.1
PYSL91 - 22.2 - - - - 3.7
CYPZ3 6.7 - 11.1 - - 2.2 3.3
PYMZ15 - - 4.4 - - - 0.7
注:上层 1年表示树冠上层 , 1年生针叶;中层 2年表示树冠中层 , 2年生针叶 , 表 2和表 3同。
53 第 4期          朱晓梅等:偃松叶栖真菌种类组成的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偃松冬 、春季叶栖真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分
离结果
在 PDA培养基上从冬季偃松针叶中共分离鉴
定出真菌 16属 (种), 其中接合菌 2属 (2种),
有丝分裂菌 10属 (种), 4个待定菌株 。其优势菌
种有 Paecilomyces、 Leptographium、 Penicilium(包
括 Penicilium alviforme), 其平均检出率分别为
44.8%、 13.7%和 13.7 % (见表 1)。在 MA培
养基上从冬季偃松针叶中共分离出 11属 (种)真
菌 , 其中接合菌 1属 (1种), 有丝分裂菌 8属
(种), 2个待定菌株。其优势菌种有 Penicilium、
Paecilomyces, 其总平均检出率分别为 43.0 %和
31.5 % (见表 2)。在这两种培养基上从冬季偃松
针叶中共分离到 17种 , 其中共有属 (种)6个 ,
在 PDA培养上分离效果较好 , 出现的种类较 MA
上多出 4属 (种), 在 MA培养上分离到 1种在
PDA培养上没有的种类 , 在 MA培养基上分离到的
种类相对较匮乏。
表 2 偃松冬季叶栖真菌在 MA培养基上分离出的真菌种类及检出率
Tab.2 OccurrencerateofemergenceofDendrocolafungifromPinuspumilaonMAculture %
真菌种类 上层 1a 上层 2a 中层 1a 中层 2a 下层 1a 下层 2a 平均
Paecilomyces 13.3 48.9 2.2 - 82.2 42.2 31.5
Trichoderma - - - 2.2 2.2 17.8 3.7
Phoma 2.2 17.8 4.4 2.2 - - 4.4
Epicoccum - - - - 2.2 - 0.4
Penicilium 77.8 11.1 88.9 71.1 - 8.9 43.0
Rhizopusnigricans - - - - - 15.6 2.6
Leptographium - - - - 11.1 - 1.9
Verticillium - - - - - 11.1 1.9
Tolura - - - - 2.2 2.2 0.7
CYPZ3 - - - 2.2 - - 0.4
PYMZ15 - 2.2 - 2.2 - - 0.7
在松叶浸汁培养基上从春季偃松针叶中共分离
出 11属 (种)真菌 , 2个待定菌株。其优势菌种有
Penicilium、 Trichoderma、 CYPZ4, 其总平均检出率
分别为 57.1%、 32.6%和 16.7 % (见表 3)。
表 3 偃松春季叶栖真菌在松叶浸汁培养基上分离出的真菌种类及检出率
Tab.3 OccurrencerateofemergenceofDendrocolafungifromPinuspumilaonpineleafextractculture %
真菌种类 上层 1a 上层 2a 中层 1a 中层 2a 下层 1a 下层 2a 平均
Tolura - - 2.2 11.1 - 2.2 2.6
Trichoderma 13.3 35.6 8.9 26.7 55.6 55.6 32.6
Penicilium 73.3 73.3 77.8 33.3 6.7 71.1 56.0
Pestalotiopsis - - - 4.4 - - 0.7
Verticillium - 2.2 2.2 2.2 4.4 20.0 4.8
Peniciliumalviforme 2.2 - 2.2 - - 2.2 1.1
Cladosporium - - 2.2 - - - 0.4
Geotrichum - - 2.2 - - - 0.4
Gliocladium - - - - - 11.1 1.9
Paecilomyces - - - - 4.4 - 0.7
CYPZ4 24.4 6.7 11.1 17.8 28.9 11.1 16.7
PYMZ16 2.2 - 2.2 4.4 6.7 13.3 4.4
冬春 2个季节共分离真菌 22种 , 其中 Paecilo-
myces、 Penicilium、 Trichoderma和 Verticilium是广
布种 , 是在 2个季节和不同的培养基上都能分离到
的属 (种)。而 Epicoccum、 Leptographium、 Phoma、
54 西 部 林 业 科 学              2010年 
Mucorracemosus和 4个待定种是冬季偃松针叶上所
独有的种;Cladosporium、 Geotrichum、 Pestalotiop-
sis、 CYPZ4、 PYMZ16是春季所独有的种类 。冬春
2季都具其所独有的属 (种), 这可能是季节性导
致叶栖真菌群落结构有所变化 , 也可能是松叶浸汁
培养基能筛选到特殊的叶栖真菌种类 。因此在今后
叶栖真菌群落的结构中 , 既要采用常规的培养基 ,
也应使用叶浸汁培养基 , 这样物种的多样性会更丰
富 , 研究也能更加全面。
2.2 冬 、春季不同冠层针叶真菌的分离结果
从冬季上冠层针叶中共分离到 10属 (种)真
菌 , 其中 PDA上分离到 10属 (种), MA上分离
到 4属 (种)。平均检出率最高的是 Paecilomyces,
为 32.8%;其次是 Penicilium, 为 25.6 %;中冠
层共分离到 13属 (种), 其中 PDA上分离到 12属
(种), MA上分离到 6属 (种)。平均检出率最高
的是 Penicilium, 为 48.3 %, 其次是 Paecilomyces,
为 21.7 %;下冠层共分离到 9属 (种), 其中
PDA上分离到 8属 (种), MA上分离到 8属
(种)。平均检出率最高的是 Paecilomyces, 为 60 %,
其次是 Penicilium, 为 11.1 %。说明中冠层的针
叶真菌种类相对丰富 , 优势种类相近 。
从春季上冠层针叶中共分离到 6属 (种)真
菌 , 平均检出率最高的是 Penicilium, 为 73.3 %,
其次是 Trichoderma, 为 24.5%, 再次是 CYPZ4, 为
15.6%;中冠层共分离到真菌 10属 (种), 平均检
出率最高的是 Penicilium, 为 55.6 %, 其次是 Tri-
choderma, 为 17.8%, 再次是 CYPZ4, 为 14.5 %;
下冠层共分离到真菌 9属 (种), 平均检出率最高
的是 Trichoderma, 为 55.6 %, 其次是 Penicilium,
为 40%。说明中冠层的针叶真菌种类较丰富 , 下
冠层次之 , 上冠层最少 , 优势种类相近。
在 PDA培养基上从冬季偃松 3个冠层的针叶
分离到的共有属 (种) 6个:Paecilomyces、 Tri-
choderma、 Penicilium、 Rhizopusnigricans、 Verticili-
um、 CYPZ3。 上冠 层独 有 属 (种 ) 1 个 , 为
PYSL91;中冠层独有属 (种)4个 , 为 Gliocladi-
um、 Cytosporela、 PYZL31、 PYMZ15;下冠层独有
种 1个 , 为 Mucorracemosu。在 MA培养基上从冬
季偃松 3个冠层的针叶分离到共有属 (种)2个 ,
为 Paecilomyces、 Penicilium。其中上冠层无独有属
(种);中冠层独有属 (种)1个 , 为 CYPZ3;下
冠层独有属 (种) 5个 , 为 Epicoccum、 Rhizopus
nigricans、 Leptographium、 Verticilium、 Tolura。在
松叶浸汁培养基上从春季偃松 3个冠层的针叶分离
到的共有属 (种)6个:Trichoderma、 Penicilium、
Verticilium、 Penicilium alviforme、 CYPZ4、
PYMZ16。其中上冠层无独有属 (种);中冠层独
有属 (种 ) 3个 , 为 Pestalotiopsi、 Cladosporium、
Geotrichum;下冠层独有属 (种)2个 , 为 Gliocla-
dium、 Paecilomyces。下冠层独有的种类多 , 中冠
层较少 , 下冠层最少。
2.3 冬 、 春季 1、 2年生针叶真菌的分离结果
从冬季 1年生针叶中共分离到真菌 12属
(种), 其中 PDA上分离到 11属 (种), MA上分
离到 7属 (种)。平均检出率最高是 Penicilium,
为 44.5 %, 其次为 Paecilomyces, 为 40.7%。 2年
生针叶共分离真菌 14属 (种), 其中 PDA上分离
到 13属 (种), MA上分离到 9属 (种)。平均检
出率最高是 Paecilomyces, 为 35.6%, 其次是 Peni-
cilium, 为 17.8%。
从春季 1年生针叶中共分离到真菌 9属
(种), 平均检出率最高是 Penicilium, 为 54.1 %,
其次为 Trichoderma和 CYPZ4, 分别为 25.9 %,
21.5 %。 2年生针叶共分离真菌 9属 (种), 平均
检出率最高是 Penicilium, 为 60 %, 其次是 Tri-
choderma, 为 39.3%, 再次是 CYPZ4, 为 11.9%。
总体来看 , 2年生的针叶真菌种类较 1年生针
叶丰富。
在 PDA培养基上从冬季偃松 1、 2年生针叶都
分离到的共有属 (种 )8个:Paecilomyces、 Tri-
choderma、 Phoma、 Epicoccum、 Penicilium、 Rhizo-
pusnigricans、 Leptographium、 CYPZ3。 1年生独有
属 (种)3个 , 为 Peniciliumalviforme、 Mucorrace-
mosus、 PYMZ15;2年生独有属 (种) 5个 , 为
Verticilium、 Gliocladium、 Cytosporela、 PYZL31、
PYSL91。在 MA培养基上从冬季偃松 1、 2年生针
叶分离到的共有属 (种)5个:Paecilomyces、 Tri-
choderma、 Phoma、 Penicilium、 Tolura。 1年生独
有属 (种)2个 , 为 Epicocum、 Leptographium;2
年生独有属 (种)4个 , 为 Rhizopusnigricans、 Ver-
ticilium、 CYPZ3、 PYMZ15。在松叶浸汁培养基上
从春季偃松 1、 2年生针叶分离到的共有属 (种)
7个:Tolura、 Trichoderma、 Penicilium、 Verticili-
um、 Peniciliumalviform、 CYPZ4、 PYMZ16。 1年
生独有属 (种 ) 3 个 , 为 Cladosporium、 Geotri-
chum、 Paecilomyces;2年生独有属 (种)2个 , 为
Pestalotiopsis、 Gliocladium。
55 第 4期          朱晓梅等:偃松叶栖真菌种类组成的研究
3 结论与讨论
(1)从偃松叶部共分离出 22属 (种)真菌 ,
均为微型真菌 , 其中接合菌 2属 (2种), 有丝分
裂菌 14属 (种), 待鉴定 6种 , 没有分离到子囊
菌 。
(2)不同季节和选用不同的分离培养基对偃松
叶栖真菌种群影响较大。在冬春 2季和不同的培养
基上分离到的共有属 (种):Paecilomyces、 Penicili-
um、 Trichoderma和 Verticilium。用 PDA培养基分离
偃松叶栖真菌效果较好 , 出现的种类较 MA培养基上
多出 4属 (种), 在 MA培养上分离到 1种独有的种
类 , 在 MA培养基上分离到的种类相对较匮乏。在松
叶浸汁培养基上从春季偃松针叶上分离 Cladosporium、
Geotrichum、 Pestalotiopsis、 CYPZ4、 PYMZ16 5种独有
的种类。
(3)在冬季中冠层的针叶真菌种类相对丰富 ,
不同冠层优势种类相近 , 为 Paecilomyces和 Penicil-
lium。春季中冠层的针叶真菌种类较丰富 , 下冠层
次之 , 上冠层最少 , 优势种类相近 , 为 Trichoder-
ma和 Penicilium。下冠层独有的种类多 , 中冠层
较少 , 下冠层最少。
(4)从冬季 1年生针叶中共分离到真菌 12
属 , 2年生针叶共分离真菌 14属 (种);从春季 1
年生针叶中共分离到真菌 9属 (种), 2年生针叶
共分离真菌 9属 (种)。 2年生的针叶叶栖真菌种
类较 1年生针叶丰富 。
(5)据报道 , 偃松叶部病害主要有松针红斑
病 (DothistromapiniHulbary)和偃松松针锈病
(Coleosporiumpini-pumilaeAzb)[ 13] 。作者从健康的
松针上没有分离得到这 2种真菌 。现在所分离到的
真菌是否有致病性还需应用植物病理学方法进一步
研究。初步判断多数种类应该是内生真菌 。在健康
的植物体上存在着大量的真菌种群 , 病原真菌菌种
群与内生真菌种群常之间相互联系 、 相互作用 , 分
别起着致病 、拮抗和协同等作用。
(6)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 , 叶栖真菌分解偃
松针叶以吸取自身所需营养成分 , 用以满足自身生
长发育及代谢的需要 , 然后再将分解后的无机物释
放出去 , 供养偃松和其他生产者吸收和利用 。从生
态学观点来看 , 偃松针叶上分属不同生活方式类群
的叶栖真菌也同样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 它们具有
拮抗 、协同 、 重寄生 、 建立食物链及演替等作用 ,
有的叶栖真菌对健康松针可能带来损害 , 有的也会
带来好处 。因此在预防偃松叶部病害时就要利用叶
栖真菌种群间和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合理调解森林生态环境 , 避免有害真菌的生长 , 减
少偃松病害的发生 , 同时保持叶栖真菌微生态系统
的平衡与稳定 。
参考文献:
[ 1]黄永清 ,邵力平 ,马俊莹.树栖真菌群落多样性研究
Ⅰ --红松芽 、叶及短枝栖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J] .菌物系
统 , 1997, 16(3):182-188.
[ 2]徐大敏 ,刘秀薇 ,刘雪峰.偃松枝栖真菌的种群结构
研究 [ J] .西部林业科学 , 2008, 37(1):35-40.
[ 3]雷桂林 , 刘雪峰.雪松叶栖真菌群落结构 [ J] .中国
森林病虫 , 2002, 21, (4):14-17.
[ 4]宋瑞清 , 黄永青.红松树栖真菌及引起的重要病害
[ 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00, 28(3):64-67.
[ 5]宋瑞清 , 黄永青.红松树栖真菌群落中物种多样性
与病害关系(IV)[ 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01, 29(1):123-
125.
[ 6]宋瑞清 ,黄永青.红松叶栖真菌群落结构(II)[ J]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01, 29(1):103-107.
[ 7]刘秀薇 , 刘雪峰.偃松干栖真菌种类组成的研究
[ J] .西部林业科学 , 2008, 37(4):75-79.
[ 8]林春芳 , 崔克诚.偃松资源开发利用 [ J] .林业实用
技术 , 2002(1):41-43.
[ 9]林建军 , 杨春涛.偃松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 J] .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 2004(2):27.
[ 10]尹 君 , 曹海波 ,崔克城 , 等.偃松的观赏药用价值
及加工利用 [ J] .特种经济动植物 , 2002, (2):29-30.
[ 11]巴尼特.半知菌分类图解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8.
[ 12] E.Kifer, M.Morelet.TheDeuteromycetesMito-
sporicFungiClassificationandGenericKeys[ M] .SciencePub-
lishersInc.2001.
[ 13]袁嗣令.中国乔 、灌木病害 [ M] .北京:科学出版
社 , 1997.
(责任编辑 胡光辉)
56 西 部 林 业 科 学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