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年明 第 ! 卷 第 ∀ 期
#∃% & ∋ (∋ )∗+ , & − . ∗/ −00.%∋ 1 ∋ #∗ .∗ 2 3 , ∗ 4 56 78 , ! 9 ∀ : ; ! < 一!< <
基因工程生物的生态影响及其评价
闻‘大中 仲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沈阳 。。 = :
【摘要】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 , 基因工程产生的生物将被广泛地应用于非受控的自然环
境中, 这将带来诸多的环境和生态方面的问题 6 本文概述了基因工程生物在非受控环境下可 能 产
生的生态影响 , 提出了“基因工程生态学”这一新的应用生态学分支领域 , 探讨了该分支学科 的 概
念、 主要研究内容和 目标 , 以及当前应采取的研究策略 , 并就发展基因工程生态学的有关问 题 提
出了建议 。
关健词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生态学 应用生态学
∋ 4 8 >8 ? 7≅ Α > 4 ΒΒ4 4 5 8 Β ? 4 Χ 4 574 4 Χ ? 78 4 4 Δ4 Ε 8 Δ ? Α Χ 7ΦΓ Α Χ Ε 75Φ Α Φ‘4 Φ Φ Γ 4 Χ 5 6 Η 4 Χ 1 Α Ιϑ 8Χ ?
9%Χ Φ 57Κ5 4 8 Β −00>74 Ε ∋ 4 8 >8 ? Λ , − 4Α Ε 4Γ 7Α ( 7Χ 74 Α , ( ϑ 4 Χ Λ Α Χ ? Μ Μ = :一# ϑ 7Χ 6 ) 6 − 00%6 ∋ 4 8 > 6 ,
, !9 ∀ : ; ! < 一 !< < 6
2 4 Χ 4 5 74 4 Χ ? 7Χ 4 4 Δ 4 Ε 8 Δ ? Α Χ >ΦΓ Ν 7>> Ο4 Ν 7Ε 4>Λ Φ0Δ 4 Α Ε 58 Χ Α 5 Κ Δ Α > 4 Χ Π 7Δ 8 Χ Γ 4 Χ 5 Ν 75ϑ 5ϑ 4 Ε 4 Π 4>8 Θ
0Γ 4 Χ 5 8 Β ? 4 Χ 4 5 74 4 Χ ? 7Χ 4 4 Δ 7Χ ? , Ν ϑ 74ϑ Ν Ρ>> 4 Α Κ Φ 4 Φ 8 Γ 4 4 Χ Π 7Δ 8 Χ Γ 4 Χ 5Α > Α Χ Ε 4 4 8 >8 ? 74 Α > 0Δ 8 Ο Θ
>4 Γ Φ 6 %Χ 5ϑ 7Φ 0 Α04 Δ , 5ϑ 4 08 5 4 Χ 57Α > 4 4 8 >8 ? 74 Α > 4 ΒΒ 4 4 5 Φ Δ4 Φ Κ >54 Ε Β Δ 8 Γ 5 ϑ 4 Α00>Ρ4 Α 5 78 Χ 8 Β ? 4 Χ 4 5 74
4 Χ ? 7Χ 4 4 Δ 4 Ε 8 Δ? Α Χ 7ΦΓ ΡΧ Κ Χ ≅ 8 Χ 5Δ 8 >>4 Ε 4 Χ Π 7Δ 8 Χ Γ 4 Χ 5 Α Δ 4 Δ 4 Π 74Ν 4 Ε , Α Χ Ε Α 48Χ 4 4 Σ5 8 Β‘ ? 4 Χ 4 5 74
4 Χ ? Τ Χ 4 4 Δ >Χ ? 4 4 8 >8 ? Λ = 0Δ 8 08 Φ 4 Ε Α Χ Ε Ε 7Φ 4 Κ Φ Φ 4 Ε 6 ( 8 Γ 4 Φ Κ ? ? 4 Φ 5 78 Χ Φ Β8 Δ Ε 4 Π 4>8 0 7Χ ? 5ϑ 7Φ
Δ 4 Φ 4 Α Δ4ϑ Β Ρ4 >Ε Α Δ 4 0Κ 5 Β8 Δ Ν Α Δ Ε 。
Υ 4Λ Ν 8 Δ Ε Φ 2 4 Χ 4 57# 4 Χ ? ,Χ 4 4 Δ 7Χ ? , 2 4 Χ 4 57# 4 Χ ? 7Χ 4 4 ΔΡΧ ? 4 ≅ 8 >8 ? Λ , − ΣΣ >Ρ4 Ε 4 48 >8 ? Λ 6
前 言
济和社会效益 6 作为高新技术的基因工程亦不
例外。
自从 < !年人们首次成功地将1 & − 导 入
一个寄主微生物体中 , 基因工程便成为当今迅
速发展的高技术之一 。 越来越多的基因工程产
品被生产和应用于工农业和医疗卫生各领域 ,
开始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据
有关专家估计 5 “’, 到 Μ Μ Μ年时 , 利用基 因 工
程技术培育的大 豆 、 棉 花 、 水 稻、 玉 米 、 油
菜 、 甜菜 、 西红柿等作物新品种将投放市场 6
当前全世界每年在基因工程开发和研究上的投
资高达上百亿美元 6 然而许多新技术在带给人
们明显的经济利益的同时 , 亦有可能带来一些
潜在的问题 6 如果不对这些潜在问题予以重视
并认真加以解决, 最终会危及这些新技术的经
本文干 >。。年> ς月 日收到 , 。。 年 = 月= Μ 日改回 6
基 因工程生物的生态影晌
许多基因工程产生的生物将被运用到非受
控的自然条件下 , 这就必然与生态和环境等问
题联系起来 。 特别是在田野上使用的农业基因
工程产物 , 其生态影响无疑将是最为突出的 6
在此我们侧重讨论农业基因工程生物可能造成
的生态影响问题 。
就我们 目前的认识而论 , 农业基因工程生
物可能引起的生态影响无非是两大方向 , 一是
人们所期望的好的生态影响 , 一是随之出现的
生态问题 6 例如 , 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出的具有
抗病虫特性的农作物新品种 , 可以使化学农药
的用量大幅度减少 , 因而使化学农药 引起的生
#ϑ 7Χ 6 ) 。 − 0 %。 ∋ 4 8 >6 , ! ; ∀ 9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态和环境问题大为减轻 6 然而 , 如在基因工程
育种时不小心将那些能产生生物碱等有毒化学
物资的基因导入作物体中 , 这无疑是向环境中
释放更多的有毒农药 , 造成更为严重的生态后
果 。
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除草剂的农作物新
品种 , 是当前农业基因工程研究的另一重要目
标 6 这类新品种可使农业生产上使用更广谱的
除草剂 , 更加有效地控制农田杂草 , 亦可使除
草剂 用 量 减少 , 从而有可能减轻除草剂对生
态和环境的危害 。 然而除草剂施用剂量减少 ,
并非就一定会减轻其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6 由
于作物具有了抗除草剂的特性 , 还有可能导致
滥用除草剂 , 造成更为严重的生态 和 环 境 问
题。
使非豆科作物具有象豆科作物那样的固氮
功能 , 也是农业基因工程研究的一 个 重 要 目
标 6 尽管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很大 , 但从长远
观点看仍然是很乐观的 6 这一 目标的实现将使
农业生产中化学氮肥的投入大为减少 , 因而可
减轻 目前在一些地区出现的因过量施用化学氮
肥而对大气和水体环境造成的危害 6 然而 , 许
多非豆科作物一旦具有了固氮能力 , 将有可能
促使农民放弃这些具有综合生态效益的豆科与
非豆科作物轮作体制 , 转而采用单一作物连作
的方式 , 因而可导致不得不使用更多的化学农
药来控制因单一作物连作而加重的病虫和杂草
危害 6 在坡耕地上 , 单一作物连作也极易造成
严重的土壤侵蚀 , 从而引发出更为严重的环境
和生态问题 。
以上所列举的情况 , 是通过最简单的推论
就可 以预料到的。 然而 , 当前人们更关往的问
题是在于那些尚难以预料且又潜藏着极大危险
的问题 。 从根本上讲 , 这些问题皆起因于基因
工程产生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独特性状。 基因工
程生物体的一些独特的性状并非是经过长期的
遗传进化和 自然选择过程而获得的 , 因而这些
新生物体一旦被释放到自然环境中, 其生态行
为 9诸如生长 、 繁殖 、 迁移 、 变异等:将是难以
预料的 6 因而有些人警告说 , 基因工程产生的
新生物可能成为有害的东西 , 它们有可能取代
现有的生物 , 破坏生态系统的功能 , 减少生物
多样性 , 改变物种组成 , 加快物种灭绝速度 ,
甚至改变气候状况 ’6 ’6 。 比如 , 用基因工 程方
法培育出的能抗多种除草剂的作物品种 , 其本
身就有可能成为难以清除的杂草 , 如果抗除草
剂的作物品种与野生植物杂交 , 又有可能使这
种抗性基因转移到野生植物种群中。
尽管上述认识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 但从已
有的知识看 , 这些说法并非是毫无 道 理 的 ,
0如4 Χ5 4> 等人 「’。’曾用一些事例对 此 加 以 论
述 , 其中主要指出了如下几点 6
6 基因转移
实验证明 , 细菌是能够将新 的1 & − 系 列
转移到其它种属的细菌中 〔’‘’ 6 在亲缘关系很
近的植物或微生物间 , 亦存在基因交换 , 有些
种类的杂草就是通过这样的杂交途径形成的 ,
如 野 萝 卜9, Α Σ ϑΑ Χ 8 Φ Δ Α Σ ϑΑ Χ Φ8 5Δ Κ Γ : Ω 萝 卜
9, 6 Φ Α 5Β。。Φ :的杂交种 , 阿刺伯高粱 9( 8 Δ夕ϑ“Γ
ϑΑ >4夕4 8 Φ 4 : Ω = 6 Ο 7≅ 8 >8 Δ 的杂交种 ‘毛’ 6
6 单个基因的改变与物种的毒性
通常改变生物体中某一单个基因 , 并不会
影响该生物体在环境中的毒性 , 然而也有一些
例外 6 有时改变某些动物病原体的基因, 可使
该病原体的毒性增强 , 或增加其对农药和抗菌
素的抵抗力 6 有时因基因改变可使与动植物共
生的微生物具有致病力。 例如 , 目前已发现有
两种原无毒性的单纯疤疹病毒所产 生 的重 组
体 , 对寄主有严重的毒害作用 ‘。’Τ 当把 某 种
基因转移到仅寄生在葡萄植株上的一种病原体
内时 , 该菌株的寄主范围就更为 广 泛 ’< 、, 原
本对某种燕麦无害的一种燕麦锈病基因型微生
物 , 在其某一单个基因改变之后 , 变成了对该
种燕麦极为有害的基因型 〔6 ’6 还有些事 例 说
明 , 改变某些昆虫的单个基因, 可使昆虫产生
抗药性 。
#ϑ >Χ 6 ) 6 −00%。 ∋ 4 8 >。 , ! ; ∀ 9 :
∀ 期 闻大中; 基因工程生物的生态影响及其评价
6 ! 改变当地原有物种特性而带来 的危险
如果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改变当地原有物
种的基因 , 再将其放回到环境中 , 由于其特性
有所改变 , 亦可能带来某种危险 6 比如 , 某些
被改变特性的昆虫可能改变其采食特性 , 而成
为某些植物的害虫 Τ 某些被改变特性的草本植
物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成为有害的杂草 Τ 一些
被改变特性的微生物可能成为某些动植物的病
原体 · ·一 。
6 ∀ 物种的传播和扩散
一个有害的生物在环境中的自然扩散 , 取
决于许多因素 , 其中风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6
风可将一些昆虫和微生物传播到几千公里以外
的地方。 因而 , 一旦将改变基因的生物释放到
环境中, 其扩散情况往往是难以有效地监测和
控制的 6 迄今为止 , 人们花费了极大的努力 ,
仅对两种微生物在其广泛传播之后得到了有效
控制 。 一种是使人类致病的天花病毒 , 另一种
是使植物致病的柑桔溃疡病菌。
6 = 外来物种的生态影响
人们通常认为 , 由基因工程而产生的新生
物 , 就如同多年来世界各地所作的大量的引种
工作那样 , 不会有什么严重的生态后果 6 然而 ,
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6 各地已有的引种工作 , 既
有成功的经验 , 也有失败的教训 。 例如 , 美国
总计从外面引入的= Ξ Μ 种植物中, 巳有 Ξ 种
农作物和观赏植物成 了 杂 草 ‘! ’ Τ 引入美国的
Μ Μ Μ种鱼类中 , 有∀ 种已在美国一些 自然 水
域中定居下来 , 其中Ψ 种鱼的种群正在扩大 ,
有 = 种 巳成了害鱼 , 并取代了原生的鱼种 5“ ’ Τ
此外 , 还有Μ 种引入 的哺乳动物和 ∀ 种鸟类已
成严重有害的动物 「“ ’6 这说明引入的生 物 种’
会对当地原有物种产生一定的负作用 。 对于这
些影响 , 有些是可以预测到的 , 有些则是难以
预料的 6 各地进行的引种工作多数较成功 , 这
说明自然生态系统中仅有少数生态位充满了物
种 , 因而外来物种定居机会较多 6 尽管外来物
种与当地原有物种之间可能发生激烈竞争 , 但
由于可供利用的生态位较多 , 仍会使一些外来
物种 9包括基因工程产生的生物种 :定居下来 ,
成为生态系统中新的一员 6
6 Ψ 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世界范围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 , 也使许多
生物种遭受灭绝的厄运 6 鉴于重 ’组1 & −技 术
有能力从各种生物体中提取基因信息 , 通过基
因转移而形成新生物 , 因而在客观上可有利于
生物多样性 6 然而 , 释放到环境中的基因工程
生物有可能取代原有的物种 , 这又会对生物多
样性产生不利影响 6 就基因多样性而言 , 常规
的农业育种技术巳使许多农作物的基因多样性
受到影响 , 致使一些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
逆性大为削弱。 有人认为 , 可 以通过基因工程
技术进行基因转移和种质选择 , 从而改善农作
物的基因多样性 6 也有人认为 , 由于农民都希
望栽培少数的几种高产作物新品种 , 由于基因
工程产物的专利而造成对种质交换的限制 , 基
因工程并不会改善作物的基因多样性 6
早在<Μ 年代中期重组1 & 6− 技术出现以来 ,
人们就开始注意到基因工程可能造成的生态影
响问题 6 尽管有些人坚持认为 , 基因工程技术
的广泛应用不会引起严重的生态 问题 , 但多数
人则认为 , 就我们目前的知识 , 尚无法对这些
问题作出肯定的回答 , 还是小心为妙。 为此 ,
一些研究部门制订了进行基因工程田间实验和
应用性研究的守则 , 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已开
始对基因工程产品的野外实验和应用采取了严
格的管制措施 6 例如美国有一种可减轻作物受
霜冻危害的基因工程细菌产品 , 其野外应用效
果实验工作就由于上述诸多原因被推迟了 ∀ 年
之久 Τ 威斯康星州的州长签署了一个法案 , 暂
时禁止出售和使用由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奶牛
生长激素 6 这是美国首次制订的禁止基因工程
产品的法案 。 欧洲许多国家对基因工程产品的
安全性问题争论得非常激烈 6 近年来世界上出
现的其他重大技术事故 9如前苏联切尔诺 贝 利
核电站事故 , 美国联合炭化物公司在印度的泄
#ϑ 7Χ 6 )−006 >, ∋ 4 8 >, , ! ; ∀9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漏事故 , 以及德国莱茵河化学污染问 题 等: ,
也对这种争论产生很大影响 6 Ξ Ξ年德国对其
环境法规提出了修正案 , 要求对于生产基因工
程产品的申请 , 不管其产品是否具有某种危险
性 , 事先都需经过公众的辩论 6 实力强大的绿
党还提出 , 在进一步搞清基因工程的潜在危险
之前 , 暂停其所有工业化的生产 6
! 基因工程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 容
诚然 , 为了尽可能避免由于对基因工程产
物试验和应用不慎而造成生态 、 环境及其它方
面的问题 , 制订相应的禁令和法规是很有必要
的。 但简单的禁止和限制 , 并不是最终解决间
题的办法 , 不适当的禁令和法规还将限制基因
工程技术尽快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 6 根本的
问题还是在于要极积进行深入的研究 , 以使我
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基因工程产物给生态 、 环
境等方面带来的诸多影响 , 进而能可靠地预见
和控制这些问题的发生 6 这些研究工 作 的 深
入 , 必将推动一些新的交叉学科的形 成 和发
展 , “基因工程生态学”将会在这一过程中形成
和发展起来 6 在此想就基因工程生态 学 的 定
义和主要研究内容作一初步探讨 6
! 6 基因工程生态学的定义
我们可以从广义上将基因工程生态学定义
为研究与基因工程产物密切相关的生态问题的
科学 6 具体讲 , 基因工程生态学主要是研究那
些在非受控条件下使用的基因工程生 物9包 括
动物、 植物和微生物 :在自然界中的生态 行 为
和生态影响及其调控的科学 6 该学科可归属于
应用生态学的范畴 , 它将以种群生态学 、 群落
生态学 、 系统生态学和遗传生态学等基础生态
学领域为其学科基础 , 并将在实践中与农业生
态学和环境生态学等应用生态学分支领域密切
结合。
! 6 基因工程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基因工程生物的生态影响问题涉及的内容
很广 , 基因工程生态学所研究的内容亦是多方
面的 6 就目前的认识而言 , 基因工程生态学至
少应包括如下主要方面的基础性研究 6
! 6 6 基因工程生物体的环境适应性研究 研
究特定的基因工程生物体对光 、 热、 水 、 土和
营养条件的需求及适应情况 , 为在自然状态下
合理地推广和运用这些产物及预测其在自然界
中可能传播和扩散范围提供依据 6 特别应当指
出的是 , 对于那些将在农业中广泛应用的农业
基因工程生物体, 研究其环境适应性乃是其在
实践中得以推广运用的先决条件 6
! 6 6 基因工程生物体的种群特征研究 研究
特定的基因工程生物体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 、
繁殖 、 迁移 、 群体数量调节及其它生物种间的
相互关系 , 研究基因工程生物种与自然界其它
非基因工程物种间的基因转移及可能产生的后
果 , 为评价和预测基因工程产生的生物体的生
态行为提供依据 6
! 6 6 ! 基因工程生物体对生态系统传统结构和
功能的影响研究 研究特定的基因工程生物体
被有 目的释放到某一生态系统后 , 因其所具有
的独特性能对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的影响 , 研究将特定的基因工程生物体从所
在的生态系统向其它生态系统扩散 并 侵入 之
后 , 可能对侵入的生态系统结构和 功 能 的影
响 , 以便为评价和预测基因工程生物体对更大
范围的生态过程的影响提供依据 。
! 6 ! 关于基因工程生态学研究的基本 目标
基因工程生态学研究涉及的内容广泛 , 研
究方法和手段也将多种多样 6 然而开展基因工
程生态学研究的目标应是明确而有限的 6 特别
是作为应用生态学的一个新分支领域 , 应具有
明确的应用目标 6 这些 目标基本上可包括如下
几方面 ; 对特定的基因工程生物体作出综合
生态评价 对特定的基因工程生物体在非受
控条件下可能造成的生态后果作出较可靠的预
测 , ! 为安全而有效地使用基因工程生物体而
制订具体方法和策略 ∀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
订基因工程生物体野外试验和应用的有关法规
#∃ % & 。 ∋ 。( ))∗ 。 + , − ./ , 0 1 2 3 45 56 7
∀ 期 闻大中; 基因工程生物的生态影响及其评价
提供生态学依据和建议 。
∀ 基因工程生态学研究策略和方法
基因工程生态学作为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
支 , 也和其它应用生态学分支一样 , 其研究内
容与基础生态学的诸多领域有密切的关系 , 许
多基础生态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亦可为基因
工程生态学研究所采用或借鉴 。 由于基因工程
生态学的研究是紧紧围绕基因工程产生的新生
物体而进行的 , 因而在研究策略和方法上自然
还须予以特殊的考虑 6
∀ 6 强调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
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用途广泛 , 基因工程可
能产生种类繁多的新生物体。 每一特定的基因
工程生物体都有其特定的生态特性 和 生 态 影
响 , 难以从整体上对它们加以研究 6 此外 , 基
因工程产生的新生物体通常是在不同情况下分
别被逐渐地培育出来 , 并逐渐地被投放到使用
环境中 6 这些都决定了基因工程生态学的研究
宜强调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 , 即对
于因某种特定需要而培育出的基因工程新生物
体, 在其即将投入野外应用试验之前 , 应根据
其物种特征 、 形态和其它生物学性状 , 以及在
实验室受控条件下所获得的该生物种的有关特
性的知识 , 紧紧围绕与该生物最为密切和重要
的生态学问题 , 制订相应的具体研究策略和方
法 , 以期尽快对该特定的新生物体的生态学研
究取得较大突破和进展 , 为安全而有效地在非
受控条件下应用该生物体铺平道路 6
∀ 6 应将 “安全性”间题的研究放在首位
如前所述 , 人们对基因工程产生的新生物
给予了极大关注 , 其重要原因是它们的安全性
问题 , 即它们在非受控条件下使用 , 是 否 会
给环境、 生态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带来危害 6 正
因为如此 , 才制订有关法规 , 对其在野外的试
验和应用采取了一定的限制 。 基因工程生态学
研究的一个重要 目的就是要搞清特定的基因工
程生物体在生态上的安全性 6 将安全性问题放
在首位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 一方面是对于即将
投入野外试验和应用的基因工程生物体 , 应首
先重点研究其与生态安全性有关的问题 Τ 另一
方面 , 对于尚未就其安全性作出定论的基因工
程生物体 , 在对其进行有关的生态学研究时 ,
还必须把实验设施和实验方法的安全性问题放
在首位加 以考虑 , 必须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 ,
防止这些生物体扩散或逃逸到自然环境中。
∀ 6 ! 微宇宙技术将成为基因工程生态学 研究
的重要手段
如上所述 , 由于受到安全方面的限制 , 即
在某种基因工程新生物体的安全性问题被搞清
之前 , 不可能将其释放到非受控条件下的自然
环境中 6 也由于研究本身的需要 , 即在非受控
条件下的自然生态系统中, 难 以准确地搞清基
因工程生物体的生态行为 , 因而微 宇 宙 技术
价五≅ Δ 8 4 8 Φ Γ 8 Φ 54 4ϑ Χ 7Ζ Κ 4 Φ :将成为基因 工 程
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
微宇宙亦称模拟生态系统 、 微生态系统 、
实验室生态系统或组合生态系统 。 它是将自然
环境的某一部分置于受控条件下 , 能保持自然
生态系统复杂特性的可应用和可重复的试验系
统 6 它并非是缩小的天然生态系统 , 而是具有
天然生态系统主要组分和生态过程的受控试验
系统 5” 。 微宇宙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应 用 已
有近 !Μ 年的历史 6 前不久在美国投入实验运行
的“生物圈一 ”实验系统 , 可称为是当今耗资最
大和最复杂的微宇宙技术 6 由于基因工程生物
体种类繁多 , 性状各异 , 所要重点探讨的生态
问题各不相同 , 因而所采用的微宇宙的结构、
大小 、 功能和复杂程度也将各不相同 6 但有一
点应当是共同的 , 即这些模拟系统都应当有可
靠的措施 , 防止那些尚未获准在自然界中应用
的基因工程生物体扩散或逃逸到非受控的自然
环境中 6 尽管用微宇宙技术取得的结果与实际
天然生态系统中的情况有所差异 , 但对于难以
在天然生态系统中进行的实验来说 , 通过微宇
宙技术取得的结果 , 无疑可为基因工程生物体
#ϑ 7Χ 。) 。 − 00 %。∋ 4 8 > 6 , ! ; ∀ 9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的生态评价提供重要的依据 6
∀ 6 ∀ 注重对导入基因前的原有生物种的 生 态
学研究
就 目前重点发展的基因工程技术来说 , 主
要是通过重组 1 & −技术 , 将具有一定特性的某
种基因导入到特定的生物种中 , 使该物种除具
有其原来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和功能外 , 还获得
了由导入基因所赋与的独特性状 6 一般而言 ,
基因工程生物体的主要生态特征与原物种基本
相似 6 如果要了解基因工程生物体在特定生态
系统中的行为 , 应首先研究和了解基因工程前
的原生物体在该特定生态系统中的 行 为 和 特
征 , 这将为研究和认识基因工程生物体的生态
特性提供重要基础 6
∀ 6 = 借助于基础生态学研究的深入
鉴于基因工程生态学涉及到诸多基础生态
学方面的原理 , 因而从未来基因工程生态学的
发展需要出发 , 有目的地就其相关的基础生态
学中的某些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讨 ,
无疑将有力地推动基因工程生态学的发展 6 其
中应特别重视研究 “生态入侵 ”理论 、 物种扩散
理论 、生态位理论 、遗传生态学理论 、 基因自然
转移理论 、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理论⋯⋯ ,
同时亦应重视微宇宙技术有关的基础研究 6 在
当前基因工程产物尚未大量投入到实际应用的
情况下 , 有可能进入野外实验和应用阶段的基
因工程生物种数量尚少 , 只有少数的生态学家
有机会直接参与对特定基因工程生物体的生态
学研究。 鉴于这种情况 , 更多的对此感兴趣的
生态学家可先将注意力放到上述基础性生态领 ‘
域中, 以便为基因工程生态学 的发展奠定理论
基础 。
= 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巳将基因工程技术列为重点发展
的高技术之一 , 各有关部门对此给予了很大的
重视和支持 6 我国的基因工程学家正描准国际
先进水平 , 结合我国的实际 , 开创我国基因工
程研究的新局面 , 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
进展 6 然而 , 关于基因工程的发展有可能带来
的环境 、 生态和健康等问题 , 尚未受到更多的
重视 , 基因工程生态学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 ,
为此特作如下建议 6
导6 加强宜传
当前在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
发展基因工程的重大意义 , 这为我国基因工程
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6 对于基因工程
生物体在自然界中应用可能带来的环境 、 生态
和健康等问题 , 亦应加强宣传, 使国内有关部
门和广大公众对此有所了解并给予 足 够 的 重
视。
= 。 促进合作
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 , 基因工程已不仅仅
是从 事 微 观 研究的基因工程专家的事 , 它将
进一步涉及到生态和环境等宏观研究领域和社
会经济等研究领域 , 应加强各相关领域的科学
家的合作 , 以促进我国基因工程产业的迅速而
健康的发展 6 加强基因工程专家 , 特别是农业
基因工程专家 , 与生态学家的合作 , 将有力地
推动基因工程生态学的发展 6
= 6 ! 提供机会
在国家制订的有关发展基因工程的各种研
究计划中, 不仅应包括基因工程技术本身的研
究内容 , 还应包括与基因工程发展相关联的生
态 、 环境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其中
也应包括基因工程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 为生态
学家参与基因工程计划提供机会 6
= 6 ∀ 搞好咨询
当前我国的生态学家应与基因工程学家相
互配合 , 极积研究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和咨询 , 为尽快制订出我国有关基因工程生物
野外试验和应用的相应法规作出努力 6
# ϑ 7Χ 6 ) 。 − 00% 6 ∋ 4 8 >。 , ! ; ∀ 9 :
∀ 期 闻大中; 基因工程生物的生态影响及其评价 ! <<
参 考 文 献
金洪钧、 孙丽伟 。 。。模拟水生态系统 及 其 在 环
境研究中的应用 。 应用生态学报 , 9 ∀ : , != Ψ一! Ψ ! 。
[ Κ Φ≅ϑ , . 6 4 5 Α > 6 , 。 6 0 >Α Χ 5( , 0∗ Ν 4 Δ Α Χ Ε 0Δ 8 ΒΘ
75 ; (8 ≅7 Α> , ∋# 8Χ 8 Γ 74 Α 8 Ε ∋ 5ϑ >4Α > #8 Χ Φ 4 Ζ Κ 4 Χ Θ
≅ 4 Φ 8 Β & 4Ν [ 78 54≅ ϑ Χ ∗> 8 ?7 4 Φ 6 [ ΑΦ7 > [ >ΑΧ 4∴ Ν Θ
4> > 玩4 一] Α ΦΦΑ ≅ ϑ Κ Φ 4 55Φ , <800Θ
! #Α >∴> Χ Φ , # 6 Μ 6 , Φ Φ 6 , 4 Φ4Α Δ ≅ϑ 8 Χ 4 ς 8 士74 7Χ Φ 4 ≅ Θ5Φ 。%Χ ; ∋ ς 8 574 0> ΑΧ 5 04 Φ 5Φ ΑΧ Ε & 8 Δ 5ϑ − Γ 4 Δ 74 Θ
Α Χ − ?Δ 74 Κ >士Κ Δ 4 9# 6 . 。Η 4> Φ 8 Χ 4士Α >6 4 Ε Φ : 6 − 4 Α Θ
Ε 4 Χ 垃4 0Δ 4 ΦΦ , & 4Ν 3 8 Δ ∴ , ! 一! = Μ 6
∀ #8 >, < 4>>, , 6 Υ 6 4士 Α > 6 ⊥ , 吕= 6 . 4 554Δ 58 5ϑ 4 4 Ε主58 Δ
∗ Χ ? 4 Χ 4 57 ≅ 4Χ ?7 Χ 4 4 Δ7 Χ ? 7Χ Α ? Δ乏≅Κ >5Κ Δ 4 6 歇Θ
4 Χ #4 , 6 一 Θ
= # 8 >Ν 4>> , , 6 Υ 6 4七 Α >。 %8 Α Ψ 6 . 4 554 Δ 58 5ϑ 4 8 Β7 4 4
8 Β 豁即4 4 Α Χ Ε _ 4≅ ϑ Χ 8 >8盯 0∗ >>≅Λ 6 ∋ ς 4≅ Κ 57Π4∗Β7 4 4 8 Β 七ϑ 4 孙4啦Ε4 Χ 5 ΘΨ 2 Α Φ明Δ , # 6 ( 6 4 5 Α > 6 Δ8 Φ日6 2 4 Χ 4 57≅ Α王>Λ 4 Χ ? 7Χ 4 4 Θ
Δ 7Χ ? 0>Α Χ 5Φ Β8 Δ 4 Δ8 0 7Γ 0Δ8 Π4 Γ 4 Χ 5 6黝4 Χ 4 4 , ∀ ∀ ; !一 日。
< ) Α Π 74 Δ , , 6 _ 6 4 5 Α >6 Δ ? Φ Ψ 6 _Ν8 ΑΠ 7ΔΚ >4Χ 5 ϑ 4 Δ 04 Φ
Φ7Γ 0>4 ς Π 7ΔΚ Φ4 Φ ? 4 Χ 4 Δ Α 54 >4 5ϑ Α> Δ4≅ 8 Γ Ο 7Χ Θ
Α Χ 5Φ 7Χ Π7Π8 。 (≅ 74 Χ 4 4 , !∀ ; < ∀ Ψ一了∀ = 。
Ξ Υ 4 Δ Δ , − 。 = < 。 _ ϑ 4 ? 4 Χ 4 574 Ο留7Φ Β8 Δ Π7Δ Κ >4 Χ Θ
≅ 4 , 0Α 5ϑ 8 ? 4 Χ 75Λ ΑΧ Ε ϑ8 Φ 5 Δ Α Χ ? 4 7Χ Α ? Δ 8 ΟΑ≅ 54 Θ
Δ 7Κ Γ 加瓜4 ΒΑ≅ 74 Χ Φ 6 >Χ ;Σ >ΑΧ 5 Σ Α 5ϑ8 ? 4 Χ 7≅ [ Α≅ Θ5 4 Δ 7Α 9∋ 6 . 6 # 7Π 4 Δ8 >8 4 5 Α > 6 4 Ε Φ :6 ]Α Δ 57 Χ Κ Φ & 7ΡΘ
ϑ 8 ΒΒ 6 1 8 Δ Ε Δ 4 4ϑ 5 , _ϑ 4 & 4 5ϑ 4 Δ >Α Χ Ε Φ , 0 6 ! <<一= = < 6 .Α≅ Λ , Η 6 [ 6 4 5 Α >6 ∗> 6 0 Κ Ο>7≅ 04 Δ 4 40578 Χ Φ 8 Β
Α ? Δ 74 Κ >5Κ Δ Α > Ο78 54≅ϑ Χ 8 >8 ?Λ 6 %Χ ; − ? Δ 7≅Κ >5Κ ΔΑ >
[ 78 54 ≅ ϑ Χ 8 >8 ?Λ ;飞犯4 Φ Α Χ Ε #ϑ 8 74叱 9[ 6 , 6 [ Α Θ
Κ Γ ?Α Δ Ε 5 ΑΧ Ε ] 6 − 6 ] Α Δ 57Χ 4 Ε Φ : 6 0 Κ Δ ΕΚ 4 + Χ Θ7Π 4 Δ Φ75Λ − ? Δ7≅Κ >5Κ Δ Α > ∋ ς 04 Δ 7Γ 4 Χ 5 ( 5Α 578 Χ 6
Η 4 Φ 5 . Α ΒΑΛ 4 5>4 , %Χ Ε7ΑΧ Α , Ξ 00 ·
Μ 04 Δ Φ8 Χ , # 6 >8 Ψ 8 6 2 4 Χ 4 一Β8 Δ 一 ? 4 Χ 4 Δ 4 >Α 578 Χ Φ ϑ 70Φ
7Χ ϑ8 Φ5 ; 0Α Δ Α Φ754 ΦΛ Φ54 Γ Φ 6 #Α Χ 6 ) 6 [ 8 5 6 , ! < ;
Μ 一 !Μ 。 0 7们以4 Χ 54 > , 1 6 4 5 Α >。 ⊥4 4匀6 [ 4 Χ 4 Β75Φ ΑΧ Ε Δ 7Φ ∴Φ 8 王
? 4 Χ 4 574 4 Χ ? 7Χ 4 4 Δ 7Χ ? 7Χ Α? Δ 7≅ Κ >址Δ 4 6 [ 78 歇7Θ
4 Χ #4 , ! 9 : ; ΨΜ Ψ一Ψ ∀ 。 (58 5⊥材 , 2 6 4 5 Α >6 ⊥ 8Φ ∀ 6 /Α 54 8 Β ? 4 Χ 457 4Α >>Λ 4 Χ Θ
? 7Χ 4 4 Δ 4 Ε Γ 7# Δ 8 Ο 4 Φ 7Χ Χ Α 5Κ Δ Α > 4 Χ Π7 Δ 8 Χ Γ 4 Χ 5Φ Θ
, 4 ≅ 8 Γ Ο 6 1 & − _ 4≅ϑ 6 助6 , < ; Ψ =一 云= 6
#ϑ ΡΧ 。 )。− 0 %。 ∋ 4 ≅ > 6 , ! ;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