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珍贵树种西伯利亚红松引进的可行性



全 文 :珍贵树种西伯利亚红松引进的可行性 3
刘桂丰 3 3  杨传平 赵光仪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 150040)
【摘要】 西伯利亚红松 ( Pinus sibi rica)主产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 ,广泛分布于欧亚泰加林带 ,种内变
异非常丰富 ,存在大量优良种质. 该树种具有极强的耐寒性 ,其水平分布可进入北极圈内 (68. 5°N) ,垂直分
布可达树木上限 ,分布区内绝对低温有 - 67 ℃的记录 (红松约 - 50 ℃) ,是寒温带针叶林的著名建群种. 而
我国的寒温性森林面积很大 ,自然环境条件与西伯利亚红松分布区基本相似或略好 ,但树种较单一 ,西伯
利亚红松仅在我国的北疆高山及生态环境最严酷的大兴安岭满归林业局有极少量分布 ,因此在环境条件
更好的其他地区引进是完全可能的. 西伯利亚红松的引进不仅可能在短期内解决我们对良种的需求 ,而且
可以开展食用松籽的生产试验 ,使我国一向几乎无农业可言的广大高寒林区 ,逐渐成为新兴的坚果林生产
基地.
关键词  西伯利亚红松  引种  森林资源
文章编号  1001 - 9332 (2002) 11 - 1483 - 04  中图分类号  S722. 7  文献标识码  A
Feasibility to introduce rare tree species Pinus sibi rica into China. L IU Guifeng , YAN G Chuanping , ZHAO
Guangyi ( Northeast Forest ry U niversity , Harbin 150040) . 2Chin. J . A ppl . Ecol . ,2002 ,13 (11) :1483~1486.
Pinus sibi rica growing mainly in Siberia of Russia is distributed over the Euro2Asia Taiga forest belt . There are
many high2quality populations due to a great deal of variations. This kind of tree has an advantage of standing up
to frigid environment ,and can spread out in such places that have cold weather and high altitude. In China , bo2
real forest is a wide2spreaded type of forest that has the largest area and high volume. For this reason , it is feasi2
ble to introduce Pinus sibi rica into the region that the condition is suitable. Introducing this kind of tree is a
strategic project that can improve the structure and quality of our boreal forest . Introducing it can not only meet
the demands of improved variety in short time , but also do the experiment of producing edible seeds and build up
the developing center of nut , which can be a way of getting rid of poverty of forest region in heavy frigid area
where is regarded as infertile area for farming formerly.
Key words  Pinus sibi rica , Introduction of tree species , Forest resources.
3 国家“948”资助项目 (2001231) .3 3 通讯联系人.
2002 - 03 - 27 收稿 ,2002 - 09 - 09 接受.
1  引   言
我国西部广大高寒林区 ,树种比较单纯 ,森林产品单一 ,
质量不高 ,难于满足国民经济的多种需求. 长期以来 ,树种单
纯问题使我国林业工作者深为困惑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
表现尤为突出. 增加树种数量、解决树种单一的问题是该区
广大林业工作者一直探索研究的课题. 早在 20 世纪 60 年
代 ,由于在大兴安岭发现的五针松散生树与红松极其相似 ,
被误认为是红松 [38 ] ,因此造成了以红松为目标的频频引种 ,
晚霜常使红松林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 [28 ,30 ,36 ] . 1992 年 6 月
5 日的一次严重晚霜使大兴安岭多年引种的红松遭受重创.
我国东北地区的红松很难引种到大兴安岭等西部地区 [37 ] .
1980 年 ,基于多方研究证实 ,大兴安岭散生五针松并非
红松 ,而是西伯利亚红松 ;天然红松未入大兴安岭 ,其西北限
止于黑河市瑗珲县的胜山林场 [27~35 ] . 基于这一结论东北林
业大学即开始与生产单位酝酿西伯利亚红松的引种事
宜[28 ,30 ,36 ] .
西伯利亚红松 ( Pinus sibi rica) 主产在俄罗斯西伯利亚
地区 ,广泛分布于欧亚泰加林带 ,种内变异非常丰富 ,存在大
量优异种质[2 ,3 ,8 ,10 ] . 我国仅新疆的北疆高山上有少量分布 ,
种子量少 ,且生长较差 ,需从国外引优.
该种与东北红松 ( Pinus koraiensis) 近缘 (皆单维亚属红
松组) ,性状多肖似 ,材、果兼优. 有树高 45m、胸径 2. 0m 的
记录[3 ,8 ,30 ] . 大量研究证实 ,该树种是欧亚泰加林首屈一指
的主要经济林种 ,正如红松被称为“东北木王”一样 ,他被称
为“泰加之王”[3 ] . 其木材从微观到宏观都与红松难以区分 ,
材性、用途及其经济价值亦相似. 因而在现有的木材检索表
中 ,两者不予鉴别 ,是著名的大径级建筑良材 [4 ] . 其花纹美
丽 ,质地均匀轻软 ,易于加工 ,也是细木工和各种装修的好材
料 ,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家具业、图板和美术工艺 ,由于共振
性好 ,又广泛应用于制造乐器. 因易用刀具加工 ,在西伯利亚
到处可见由它制成的很多图案精美的建筑装饰. 它制成的木
结构纪念建筑 ,已进入国家保护之列. 由于其横纹理抗剪力
小 ,削面光滑 ,特宜做铅笔材 ,很早就代替了由美国进口的铅
笔香柏 ( S abina viginiana) ,原苏联和波兰、捷克等东欧国家
的铅笔用材皆由它供应 [3 ,10 ] . 西伯利亚红松木材有极强的耐
腐性能 ,能很好地保存. 甚至火烧后它的站干也不失为优质
良材. 西伯利亚红松种子作为食品很早就引起了注意. 据记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2 年 11 月  第 13 卷  第 11 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Nov. 2002 ,13 (11)∶1483~1486
载 ,俄罗斯向西伯利亚最初移民建村时 ,就是沿着顺河生长
的西伯利亚红松林建起来的. 移民们把它做为自己的粮食基
地[8 ] . 与红松相比 ,西伯利亚红松虽种粒较小 ,但由于种壳较
薄 ,不仅容易去皮 ,而且种仁占松籽全重的比率达47. 3 % ,明
显高于红松 33. 8 % ,种粒又明显地大于偃松 ( P. pumila) ,是
很理想的保健食品[20 ] . 据分析[3 ,20 ] ,种仁中含脂肪约为
60 %~65 %、蛋白质 16 %~17 %、炭水化合物 12 %~15 %和
矿物质 2 %~2. 5 %. 松籽油浅琥珀色 ,爽口而稍具果香 ,主
要特征是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亚油酸含量甚高 (62 %
~80 %) ,超过了花生油 (26 %) 、豆油 (45 %~62 %) 、向日葵
油 (55 %~72 %)和玉米脐油 (50 %~56 %) . 种仁蛋白质含
18 种氨基酸 ,其中对幼儿生长极为重要的精氨酸比例较高 ,
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在理论上与鸡蛋相近 ,且易消化 ,100g 种
仁的氨基酸含量能够一人一昼夜的生理需要 [3 ] .
  西伯利亚红松种仁成分中 ,磷脂的含量胜过所有坚果及
各种油料作物种子 ,各种生理活性物质含量丰富 ,是维生素
B1 、B2 、E和所谓的“维生素 F”(不可替代的必须脂肪酸) 等
的重要来源. 每 100g 种仁中 ,维生素 E 含量 (种子 10~
30mg ,油脂 40~60mg) 相当于肉类 (2mg) 的 5~15 倍 ,高于
大牲畜的肝 (10mg) 和含维生素 E 甚高的坚果 ,如核桃
(20. 5mg) 、扁桃 (15mg) 、落花生等 ;核黄素含量达0. 9333
mg ,也高于核桃 ( 0. 186mg) 、扁桃 ( 0. 73mg) 、阿月浑子
(0. 639mg) ,为红松 (0. 210mg) 和偃松 (0. 263mg) 的 3. 5~
4. 5倍. 种仁中各种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尤其是 P、Co、I) 含
量明显高于红松. 高碘含量对缺碘的西伯利亚地区居民防治
甲状腺肿有重要意义.
西伯利亚的农民用其种仁制备所谓植物性“浓缩奶”和
“素奶”. 浓缩奶是将松籽磨碎加少许热水熬制而成 ,冲淡即
成素奶 ,营养价值可与真正的乳、肉、蛋媲美 ,曾用以治疗神
经紊乱、肾病、动脉粥样硬化、胃酸过高、胃溃疡和十二指肠
溃疡. 因这种“西伯利亚红松奶”常被推荐给哺乳的母亲和儿
童 ,因此该松素有“树奶牛”、“树妈妈”的称号 [3 ] .
由于有大量的结实和良好的栖息荫蔽条件 ,西伯利亚红
松林亦盛产紫貂、灰鼠等软毛皮兽 ,使俄罗斯一直在国际貂
皮市场称雄[3 ,8 ] . 此外 ,该松又是重要采脂树 ,其松节油提取
物 ,于光学仪器业和显微技术 ,成功地代替了昂贵的进口香
胶和浸油 ,综合利用前景亦颇广阔 [3 ,8 ,10 ,21 ] .
大兴安岭现有主要树种皆为强阳性 ,几乎清一色的单层
同龄落叶纯林[25 ] ,成熟和过熟后只能皆伐 (或渐伐) [41 ] ,即
使及时更新 , 十数年内基本起不了多少水土保持作用 ,且只
能再形成同龄林 (或相对同龄) ;而该松因耐荫 ,可与当地树
种形成复层异龄混交结构 ,每一具体林分皆可通过择伐实现
永续利用.
该松具有极强的耐寒性 ,其现代水平分布 ,向北进入极
圈 (68. 5°N) ,垂直分布达树木上限 ,分布区内绝对低温有 -
67 ℃的记录 (红松约 - 50 ℃) ,是寒温带针叶林 (即泰加) 著名
成林树种[3 ,8 ,17 ] . 我国寒温性森林除大兴安岭 ,更广见于西
部山地 ,是天然林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类型 ,可谓举足轻
重.各高山林区树种单纯的问题虽不如大兴安岭严重 ,但也
不过云、冷、落、桦几类 ,产品质量都远不能与西伯利亚红松
相比. 引进该松对我国寒温性森林丰富树种组成、改善森林
品质和提高综合效益具有战略意义.
2  西伯利亚红松引进的可行性
气候相似性是引种的基础 [14 ] . 西伯利亚红松现代分布
范围属大陆性气候 ,按湿度明显地可分东、西两区 :西区因乌
拉尔山较矮 ,大西洋气团可直到中西伯利亚高原西部 ,大陆
性较和缓 ,年降水一般 500 (600) mm 以上 ,该松常集中连片
形成显域植被 ,特别是在阿尔泰山、萨彦岭北部及托木斯克
一带 ,生态最适 ,年降水 600mm 以上 , ≥10 ℃积温 1600~
1800 ℃,可见 I 地位林分[8 ,10 ] ;东区深居内陆 ,东、西两洋气
团皆成强弩之末 ,降水已减至 300~400mm (南后贝加尔甚
至不足 300mm) [1 ] ,但该树通过地形选择 ,面积仍有 3. 0 ×
106~4. 0 ×106 hm2 ,甚至在典型内陆国家蒙古也有 1. 0 ×
106 hm2 ,可见西伯利亚红松是具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树种 [11 ] .
我国大兴安岭西坡 ,虽属季风雨影 ,年降水仍可 340~
380mm ,已较蒙古及南后贝加尔略好 ,并发现该种散生树. 东
坡和岭脊因受季风影响 ,降水增加 ,呼中 (489. 5mm) 、新林
(493. 4mm) 、甘河 (493mm) 已与其天然分布西区接近[26 ] ,
但未见该树 ,说明其分布不仅仅与现代气候有关. 据历史植
物地理学考证 ,西伯利亚红松属第三纪孑遗植物 ,冰期在亚
洲避难于阿尔泰山前地带 (约 90°E) ,冰后开始扩张 ,目前仍
在扩张中[8 ,10 ] . 由阿尔泰向西 ,因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温度
适宜 ,扩张较快 ,已于中全新纪 (距今约 2500~7700 年) 越过
乌拉尔进入欧洲 ,现已伸展至东欧约 49°40′E 的维切格达下
游平原 ;向东 ,气候日渐严酷 ,只能通过地形选择 ,跳跃式前
进.在北方 ,因山体连续 ,冰后不过万余年 ,这个大种粒树从
阿尔泰至陶冒特 ( 127°20′E ,较十八站偏东 2°) 竟走完了
2400km.大兴安岭受南后贝加尔草原阻隔 ,来势较迟. 但今
日其散生树已在西坡找到适宜生境 ,1980 年发现于满归林
业局北岸林场的西伯利亚红松散生树 ,计约 60 余株 ,最大树
龄现约 80 年 ,树势旺盛 ,生长正常[32 ] . 满归地处大兴安岭西
北隅 ,那里西伯利亚冷空气来势最强、最早 ;太平洋的暖湿气
团来势最迟、最弱. 80 年对红松人工林已相当于一个轮伐
期 ,天然西伯利亚红松能在这里经受 80 年考验而生长不衰 ,
如果它进入条件更好的东坡 ,前景显然应该更加乐观. 据报
道 ,在与大兴安岭十八站隔江相望的切列诺耶沃 ,20 余年前
由贝加尔引来的该树已结实 4 次. Vorobiev[22 ]的 10 余年引
种试验也表明 ,西伯利亚红松在大兴安岭等高寒林区 ,不仅
能安全越冬 ,耐早冻晚霜 ,无明显病虫鼠害 ,表现出很强的适
应性 ,且生长量也不逊于在小兴安岭栽植红松 ,确有前
途[7 ,23 ] . 大兴安岭满归林业局 1995 年春试栽的 60 株苗木 ,
因未选苗 ,栽植深 ,植后地上高平均只有 11cm ,1996 年秋平
均到 28. 8cm ,第 3 年生长明显加快 ,到 1999 年平均高已达
1. 05m ,当年生长平均约 28. 4cm ,全高 > 1. 30m 的 5 株 ;而红
松在小兴安岭 ,造林后 5 年平均高仅 50~60cm ,造林后 10
4841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3 卷
年 ,平均高仍在 2. 0m 以下 [40 ] . 1996 年春新林林业局嫁接的
1000 株苗 ,秋季调查成活率为 83 % ,嫁接当年及第 2 年
(1997 年) ,连续出现大批雄球花 ,并成熟飞粉. 嫁接在天然
樟子松幼树上的接穗 ,1997 年新梢生长量最高达 28cm ,粗
壮如指. 而且大兴安岭气候适宜 ,生长季日照充足 ,昼夜温差
较大 ,白天温度高 ,光合强度大 ;夜间温度低 ,呼吸消耗少 ,利
于积累 ,利于结实. 据 Krylor 等[10 ]统计 ,在与大兴安岭毗邻
的后贝加尔地区 ,西伯利亚红松结实量高于所有其他分布
区. 这一切说明 ,在大兴安岭引进优良无性系 ,快速营建以生
产松籽为主要目标的坚果林 ,自然、技术条件都较理想 ,成功
的把握很大. 同时 ,根据其一系列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我们
认为该松的引入是不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的.
3  引进技术及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据加利福尼亚大学 Mirov[13 ] 关于松属的权威性专著
《The Genus Pinus》,世界松属共有 100 种左右 ,其中与西伯
利亚红松相似的材果兼优树种 (如我国的红松、华山松 ( P.
arm andii) 、欧洲的瑞士红松 ( P. cembra) 等) 为数不多. 松
属深入寒温带的东半球尚有欧洲赤松 ( P. svlvest ris) 、偃松
( P. pumila) ,西半球只有扭叶松 ( P. contorta) 、短叶松 ( P.
banksiana) [4 ,12 ] . 四者中除偃松 (种实很小且多呈灌木) 外 ,
其余皆为无可食种籽的硬松类. 在低纬度山地如华山松等最
多只能伸及寒温带下部 ,且很难引入高纬地带 ,至于寒温性
森林中的云、冷、落、桦、杨、赤杨诸属 ,经济性状皆较西伯利
亚红松差. 西伯利亚红松确属国内外高寒林区绝无仅有的优
良树种.
俄罗斯学者最清楚西伯利亚红松的重要性 ,曾认为在原
苏联重要成林树种中 ,按利用价值的总和衡量 ,西伯利亚红
松最为珍贵 ,甚至称它为“祖国森林的光荣”、“俄罗斯民族
的骄傲”[3 ] . 在俄国 ,有关西伯利亚红松的研究起步最早. 资
料也最为丰富[15 ] . 关于西伯利亚红松的引种造林可上溯到
400 年前 ,相关试验研究积累甚丰. 早在 19 世纪后半叶 ,报
道了该松以欧洲赤松为砧木的天然嫁接树木 ,并获得球
果[16 ] ,从而开展了一系列嫁接活动 ,为增加抗性、扩大栽培 ,
开辟了新的途径. 20 世纪 80 年代初 ,在种源研究的基础上
前苏联提出了该松全面的种子区划 (划分为 26 个种子区 ,64
个亚区) [18 ] ,为种源选择、种子调拨提出依据. 近年 ,俄罗斯
育种学家已将幼苗的一些表型特征用于早期选择 ,早期鉴
定 ,为高质、高效人工林的营建提供了科学基础 [12 ] .
俄罗斯历来重视西伯利亚红松的松籽生产 ,20 世纪 50
年代即将种实丰产列为西伯利亚红松育种的主要方向之一 ,
并已取得相当成就. 例如原苏联森林遗传育种研究所 Tитов
(季托夫) 等[19 ] ,20 世纪 70 年代在阿尔泰等地 ,以结实枝条
多、松籽产量高为标准 ,选出优树 180 余株 ,以其枝条嫁接、
开展一系列营造坚果林的试验 ,现已出现一批种实高产型无
性系 ,并摸索出以“大龄砧嫁接”为主要内容的坚果林快速营
建技术. 近知 ,我们的协作伙伴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
森林研究所西伯利亚红松分所于托木斯克州 ,经多年选育 ,
已育出一批早实、丰产型的新一代优良无性系品种 [12 ,14 ,15 ] .
据 Tитов等[19 ]试验 ,大龄砧 ,树势旺盛 ,营养充足 ,可
使嫁接成效大幅度提高. 大龄砧所接植株的嫁接保存率、连
年生长量、接后第 4 年出现的结实株比例等指标都明显优于
低龄砧 ,有的可高出几倍. 大龄砧嫁接株于第 4 年见果后 ,结
实 ,且与年俱增 ,前景喜人. 例如 ,在沃龙涅什 (欧洲森林草
原带) ,接于 7 年生欧洲赤松上的西伯利亚红松接穗于第 4
年开花结实 (6 年生砧木则需第 5 年 , 5 年生砧木需第 6
年) ,且于随后 9 年连续 7~8 次 (几乎每年) 开花结实. 在山
地阿尔泰 ,接于 16~18 年生西伯利亚红松天然更新幼树上
的接穗 ,第 4 年球果有 2~3 个 ,到接后第 8 年球果数增加到
2. 5 倍 ,从开花到成熟自然落果率不超过雌球总数的 15 %.
受粉条件好的 1 个接穗能收到 30~90g 种子 (个别无性系
达 130g) . 他们利用嫁接技术营建食用坚果林 ,接后 15 年的
松籽产量在 400~500 嫁接株·hm - 2密度条件下平均为 160
~200kg·hm - 2 ,有的无性系为 270~340kg·hm - 2 ;最好的无
性系从第 7 年起 ,结果株率达 90 %~100 % ,15 年单株松籽
产量 350~550g(丰年到 550~950g) ,预计 25~30 年时将提
高到 1. 5~2 倍. 由于此项引进 ,按传统的林业生产和试验程
序 ,周期漫长 ,与我国林业危困的严峻现实反差强烈 ,成为阻
碍引进的关键性难题. 因此我们认为 ,应遵循“先急后缓”、
“以短养长”原则 ,把营造 (以生产松籽为主要目的的) 坚果
林列于优先地位 ,把种实丰产列为首选对象 ,积极营建以“大
龄异砧嫁接”为主的坚果林.
4  应用推广前景
西伯利亚红松可在我国高寒林区推广 :根据之一是我高
寒林区树种皆较单纯 ,且现有树种主副产品或生态、社会效
益皆远不能与西伯利亚红松相比 ,说明西伯利亚红松推广的
必要性 ;根据之二是该树种北入极圈 ,高达森林上限的现代
分布范围 ,在此范围内 ,绝对低温可达 - 67 ℃,且生长季节内
时或有霜冻出现 (即 7、8 月份皆可见霜) ,“早霜”、“晚霜”连
接难分 (这一现象事实上在大兴安岭一些高海拔地带经常出
现) ,说明推广的可能性. 10 余年来的初期引种适应性试验
证明 ,该树种在大兴安岭适应性和抗逆性强 ,在张广才岭的
大海林林业局高海拔地段的初期生长比红松快 [7 ,23 ] . 由此可
见 ,该树种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从我国林业经济现状来看 ,高寒林区是国营森工企业单
一木材生产最集中之所 ,也是目前“两危”形势最严峻的地
区 ,迫切需要解困 ,需要替代产业 ,而这里的高寒条件又很难
有适宜的替代产业可寻. 我们提出优先发展以“大龄异砧嫁
接”为中心 ,快速营建坚果林的途径. 近期内西伯利亚红松坚
果林的建立并提早开花结实 ,可为林区带来经济效益 ,成为
“解困”的途径之一.
我国高寒林区面积巨大 ,除分布最北的大兴安岭林区 ,
还包括西南高山林区、西北、华北、东北各山地上部林区 ,正
如《中国植被》曾正确指出的“寒温性森林是我国面积最大、
分布最广、蓄积最多的森林类型”[24 ] .
584111 期              刘桂丰等 :珍贵树种西伯利亚红松引进的可行性       
芬兰地处高寒地区 ,可谓“以高寒林区立国”,他们就是
以经营其寒温性针叶林 ,成为世界瞩目的林业强国. 其实 ,我
国高寒区林业用地面积粗略估算约为芬兰森林面积的 2 倍.
而且根据俄罗斯长期引种经验 ,该松可在鄂木斯克、克拉斯
诺雅尔斯克等森林草原地区正常生长 [9 ,12 ] ,在我国种植范围
还可扩大 ,前景广阔 ,大有可为 !
参考文献
1  Alisov VP. 1956. Climates of USSR. Moscow : Moscow University
Press. 73~93
2  Alantsev N K. 1981. The Stone Pine. Moscow : Forestry Industry
Press. 4~25 (in Russian)
3 Beh IA , Taran IV. 1978. The Wonderful Trees of Siberian.
Novosibirsk : Science Press. 28~45 (in Russian)
4  Cheng J2 Q (成俊卿) , Yang J2J (杨家驹) ,Liu P (刘  鹏) . 1992.
The Timber of China. Beijing : China Forestry Press. 19~70 ( in
Chinese)
5  Critchfield WB , et al . 1966.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Pines of
the World. Washington D. C. : U. S. Department Agricultural Misc
Publisher. 5~10
6  Goroshkevich SN. 2000. Breeding of Pinus sibi rica as a nut2tree. J
For ,4 :25~27 (in Russian)
7  Han G2J (韩桂杰) , Pan D (潘  登) , Sun Y2S (孙延生) . 1999.
Study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Pinus sibi rica in
Xinlin region. For Sci Technol (林业科技通讯) , (5) :15~17 (in
Chinese)
8  Isaev AS. 1985. Stone Pine Forest in Siberian. Novosibirsk : The
USSR Academy of Science. 8~40 (in Russian)
9  Krylov GV . 1981. The Forest in West Siberian. Moscow : The
USSR Academy of Science. 82~89 (in Russian)
10 Krylov GV , Talantsev N K , Kozakova NF. 1983. KEDR.
Moscow : Forestry Industry Press. 7~34 (in Russian)
11  Lavrenko EM ,Sokolov VE. 1978. The Forest in the P. R. of Mon2
golian ( Tom. 11) . Moscow : Science Press. 28~31 (in Russian)
12  Matveeva RN ,Butorova OF. 2000. Genetics ,Selection ,Seed2Grow2
ing of Siberian Pine. Krasnojarsk : Siberian State Technology Uni2
versity. 73~101 (in Russian)
13  Mirov N T. 1967. The Genus Pinus. New York : The Ronald Press
Company. 3~23
14  Pan Z2G (潘志刚) , You Y2T (游应天) . 1994. Growing Exotic
Trees in China. Beijing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
65 (in Chinese)
15 Petrov MF. 1961. Stone Pine and Its Complex Utilization.
Sverdlovsk :Urar Agricultural Institute. 22~137 (in Russian)
16 Severova AI. 1958. The Vegetative Reproduction of Coniferals.
Moscow , Leningrad : Goslesbumizdat . 35 (in Russian)
17  Sokotov SJ , et al . 1977. The Distribution of Arbor and Shrubs in
USSR. Moscow : The USSR Academy of Science. (in Russian)
18  State Forestry Committee of USSR. 1982. Seeds Divetion of Mainly
Forest Trees of USSR. Moscow : Forestry Industry Press. 91~141
(in Russian)
19  Titov EV. 1995. The clonal2selection experiment of stone pine. J
For , (12) :25~26 (in Russian)
20  Vorobiev VN , Vorobieva NA , et al . 1979. The Seeds of Siberian
Pine. Novosibirsk :Science Press. (in Russian)
21  Vorobiev VN. 1983. The Biology Basis for Complex Utilization of
Stone Pine Forest . Novosibirsk : Science Press. 6~23 (in Russian)
22  Volkov VV. 1990. Call of Pinus sibi rica . Forestry Newspapers. 10
(in Russian)
23  Wang P(王  平) ,Liu C2H (刘翠华) ,Liu Y2J (刘玉军) . 2001.
Study on the test of Pinus sibi rica seeding raising. For Sci Technol
(林业科技) ,26 (5) :6~8 (in Chinese)
24  Wu Z2Y (吴征镒) , et al . 1980. Vegetation of China. Beijing : Sci2
ence Press. 159~211 (in Chinese)
25  Xu H2C(徐化成) . 1999. Daxinganling Mountains Forests in China.
Beijing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7~8 (in Chinese)
26  Zhang J2C(张家诚) . 1991. A Series of Climate for China. Beijing :
Meteorology Press. 258~305 (in Chinese)
27  Zhao G2Y(赵光仪) . 1981.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inus sibi rica in
Greater Khingan Mountains and on the NW. limit of Pinus ko2
raiensis in China. J Northeast For Coll (东北林学院学报) ,9 (2) :
31~40 (in Chinese)
28  Zhao G2Y(赵光仪) . 1981. Why Pinus sibi rica are founded in Mo2
he area. J Helongjiang For (黑龙江林业) , (4) :21 (in Chinese)
29  Zhao G2Y (赵光仪) . 1981. Shengshan is the northwestern limit of
Pinus koraiensis . J Heilongjiang For (黑龙江林业) ,7 :19 (in Chi2
nese)
30  Zhao G2Y(赵光仪) . 1991. The Study of Pinus sibi rica in Daxing’
an Mountain. Harbin :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Press. 7~19
(in Chinese)
31  Zhao G2Y(赵光仪) . 1981. A brief report of studies on the distribu2
tion of some species of trees and shrubs in Northern Daxinganling
Mountains and its adjacent areas. For Sci Technol (林业科技通
讯) ,3 :18~19 (in Chinese)
32  Zhao G2Y(赵光仪) . 1990. A brief report of investigation of Pinus
sibi rica . For Resour M an (林业资源管理 ) ,1 :31 (in Chinese)
33  Zhao G2Y (赵光仪) , Hou A2J (侯爱菊) , Yang C2T (杨春田) .
1991. Determination about the northwestern area limit of Pinus ko2
raiensis and the geographic occurrence of Pinus sibi rica . J North2
east For U niv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 (1) :42~46 (in English) .
34 Zhao G2Y (赵光仪) , Hou A2J (侯爱菊) , Tian X2J (田兴军) .
1993. Occurrence of Pinus sibi rica DU Tour in Daxinganling
Mountains. Acta Phytotax Sin (植物分类学报) , 31 (1) : 56~60
(in Chinese)
35  Zhao G2Y(赵光仪) ,Li G2F (李国范) , Hou A2J (侯爱菊) . 1989.
Studies of the Pinus sibi rica (Loud. ) Mayr in Daxinganling ,China
and its morphology. Sci S ilvae Sin (林业科学) ,25 (3) :252~256
(in Chinese)
36  Zhao G2Y(赵光仪) , Yang C2T (杨春田) , Zhou C2H (周长虹) .
1991.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introduction Siberian pine in
Daxinganling Mountains. For Sci Technol (林业科技) ,16 (1) :1~
4 (in Chinese)
37  Zhao G2Y (赵光仪) , Hou A2J (侯爱菊) , Yang C2T (杨春田) .
1991. Discussion on introducing Pinus koraiensis into Daxinganling
Mountains. J Sci S ilvae Sin ,27 (2) :149~153 (in Chinese)
38  Zheng W2J (郑万钧) . 1961. The Gendrologia of China. Nanjing :
Jiangsu Press. 65~67 (in Chinese)
39 Zheng W2J (郑万钧) Fu L2G (傅立国) , et al . 1978. Flora of
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 ( Vol 7) . Beijing : Science Press. 211
~216 (in Chinese)
40  Zhou Z (周  正) , Wang W2H (王维华) . 1982. The growth of
young plantation of Korean pine in Xiaoxinanling. J Northeastern
For Coll (东北林学院学报) ,10 (supp . ) :3~51 (in Chinese)
41  Zhou Y2L (周以良) . 1991. Vegetation in Daxinganling Mountains
of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4~209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刘桂丰 ,男 ,1960 年生 ,硕士 ,主要从事林木遗传
改良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 发表论文 20 余篇 ,专著 2 部. E2
mail :gfliu @public. hr. hl. cn
6841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3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