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cological fragility of wetlands in Sanjiang Plain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研究



全 文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研究 3
刘振乾 3 3  刘红玉 吕宪国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 ,长春 130021)
【摘要】 建立了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并利用该方法对三江平原湿地进行了评价. 依据湿地生
态特征和发展演化规律选择评价指标 ;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进行指标权重 ;用综合指数法评价湿地生态脆弱
性程度. 实践表明该方法科学、实用 ,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三江平原  湿地  生态脆弱性  层次分析法
文章编号  1001 - 9332 (2001) 02 - 0241 - 04  中图分类号  P964  文献标识码  A
Ecological fragility of wetlands in Sanjiang Plain. L IU Zhenqian ,L IU Hongyu ,LU Xianguo ( Changchun Institute of
Geograph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Changchun 130021) . 2Chin. J . A ppl . Ecol . ,2001 ,12 (2) :241~244.
This paper presented an index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ecological fragility of wetlands. The indexes wer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proper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wetland ecosystem in Sanjiang Plain ,the values of
weighing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indexes were computed by the method of“AP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2
cess) and the fragility level was evaluated by the method of multi2indexes. A case study showed that the ecological
fragility of wetlands in Sanjiang Plain was prominently high. The availability of this method and this index system was
also discuss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  Sanjiang Plain , Wetlands , Ecological fragility , AHP.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49890330) 、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生态
环境研究重大资助项目 ( KZ9512B12201202) .
  3 3 通讯联系人. 现在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研究所 ,广州
510642.
  1999 - 09 - 03 收稿 ,2000 - 02 - 28 接受.
1  引   言
随着 21 世纪的来临 ,人类所面对的“生态环境应
力”在急剧扩大. 生态环境脆弱带的空间范围和程度都
表现出明显的增长[1 ,7 ] . 自然资源面临的威胁在急速
加剧. 因而生态脆弱性研究越来越引起人类的重视. 湿
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过渡类
型[3 ] ,即是自然环境中宝贵的自然资源 ,是最具生物
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 ;又是重要的环境资源 ,被誉为
“自然之肾”. 探讨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对于了解其环
境状况、保护环境和资源、维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提出湿地生态脆弱性
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综合探讨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状况和特点 ,检验评价方法
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 ,是我国东北地区三大平原
之一. 构成平原主体的地貌类型为 1 级阶地和河漫滩 ,地势平
缓 ,坡降为 1~3/ 10 000 ,各种类型低洼地广泛发育 ,湿地集中
联片 ,分布范围广 ,是我国著名的湿地分布地区之一. 其中沼泽
湿地 约 有 11333km2 , 占 平 原 22. 1 % , 沼 泽 化 草 甸 约 有
12000km2 ,占平原的 23. 4 % ,另外还有常年积水的泡沼. 三江
平原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是气温年较差
大 ,年平均气温为 1. 6~3. 9 ℃;雨量充沛 ,年降雨量 500~
700mm ,集中于夏、秋两季 ,积分湿润指数为 0. 99~1. 2 之间 ;
冻结期长达 7~8 个月 ,冻土层深度 220cm 左右. 平原内有大小
河流 1900 多条 ,多具沼泽性河流特点 ,河床比降小 ,河槽弯曲
系数大 ,河漫滩宽广 ,穿行于沼泽湿地之中.
212  研究方法
21211 建立指标体系  景观生态脆弱性是景观特征的综合表
现 ,它不仅在表现方式上多种多样 ,而且在形成上也是多种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9 ,13~15 ] . 通过专家讨论 ,选取评价指标的原
则是 :1)综合性原则. 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子和表现方式 ,建立
多指标评价体系 ;2) 主导性原则. 突出湿地景观生态脆弱化过
程中的主导因素 ;3) 景观生态学原则. 评价指标充分体现景观
空间格局在生态脆弱化中的作用 ;4) 可操作性原则. 脆弱性定
量评价是在定性评价基础上进行的. 在评价中 ,选取作用大、敏
感性强、可测性好的具体要素为指标 ,做到简单实用.
依据以上原则分别从湿地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子和表现
因子两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如图 1 中 P1~P20) .
评价指标的选取分 3 个方面 :生物群落、外界环境和景观
结构. 生物群落方面的指标中 ,食物链结构和优势种的优势度
主要从动物组成和植物组成上显示生态系统内部成分的自平
衡能力 ;动植物种类、种群个体数量影响生物群体之间和个体
之间的竞争与适应能力 ;物种濒危状况则反映了湿地系统的退
化程度 ;初级生产力影响系统的再生能力和恢复能力 ;生物群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1 年 4 月  第 12 卷  第 2 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Apr. 2001 ,12 (2)∶241~244
图 1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 AHP 结构
Fig.1“AHP”structure of ecological fragility evaluation of Sanjiang Plain
wetlands.
落类型组成宏观上影响并反映湿地资源的变化动态. 外界环境
中地貌条件制约着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的的形成与分布 ,是其形
成和发育的重要因子 ;生长季内降水、湿润系数等气候条件为
湿地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气候稳定状况影响湿地的演化方向
和速度 ;土壤条件和积水、供水条件也是影响湿地生态稳定性
的直接而重要的条件 ;各种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条件都会对湿
地生态系统造成显著的破坏作用. 景观结构方面斑块面积大小
制约系统的自调节和对干扰的抵抗能力 ,景观均匀度制约系统
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境结合度影响动植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景
观破碎度和湿地面积变化反映了湿地的破坏状况.
21212 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  权重体系反映各参评因子对湿
地生态脆弱性作用的大小 ,突出主要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为了较客观地体现各因子的主次关系 ,结合专家讨论意见 ,采
用层次分析法 (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 AHP) [8 ]把
复杂的问题划分为 3 个有序层次 (图 1) ,将层之间的各因素的
联系标出 ,分层建立比较判断矩阵 (表 1~3) . 矩阵由每一对因
子的相对重要性比值构成. 求出该层的相对权重 ,然后逐层推
算求出全部因子的权重系数. 比较判断矩阵中因子之间两两比
表 1  目标层与准则层的判断矩阵
Table 1 Judging matrix of objective and principle layers
A C1 C2 W λmax = 2
C1 1 3 01750 CI = 0 RI = 0
C2 1/ 3 1 01250 CR = 0
表 2  准则 C1 与其相关因子的判断矩阵
Table 2 Judging matrix for“C1”and its related factors
C1 P1 P2 P3 P4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7 P18 P19 W
P1 1 3 2 2 3 2 1 1 3 3 1/ 3 1 1 1 3 1/ 4 1 0. 065
P2 1/ 3 1 1 1 1 1/ 2 1/ 3 1/ 3 1 1 1/ 5 1/ 3 1/ 3 1/ 3 1 1/ 5 1/ 2 0. 025
P3 1/ 2 1 1 1 1 1/ 2 1/ 3 1/ 3 1 1 1/ 5 1/ 3 1/ 3 1/ 3 1 1/ 5 1/ 3 0. 025
P4 1/ 2 1 1 1 1 1/ 2 1/ 3 1/ 3 1 1 1/ 5 1/ 3 1/ 3 1/ 3 1 1/ 5 1/ 3 0. 025
P6 1/ 2 1 1 1 1 1/ 2 1/ 3 1/ 3 1 1 1/ 5 1/ 3 1/ 3 1/ 3 1 1/ 5 1/ 3 0. 025
P7 1 2 2 2 2 1 1 1 2 2 1/ 3 1 1 1 2 1/ 3 1 0. 055
P8 1 3 2 2 3 2 1 1 3 3 1/ 3 1 1 1 3 1/ 4 1 0. 065
P9 1 3 2 2 3 2 1 1 3 3 1/ 3 1 1 1 3 1/ 4 1 0. 065
P10 1/ 2 1 1 1 1 1/ 2 1/ 3 1/ 3 1 1 1/ 5 1/ 3 1/ 3 1/ 3 1 1/ 5 1/ 3 0. 025
P11 1/ 2 1 1 1 1 1/ 2 1/ 3 1/ 3 1 1 1/ 5 1/ 3 1/ 3 1/ 3 1 1/ 5 1/ 3 0. 025
P12 3 5 5 5 5 4 3 3 5 5 1 3 3 3 5 1 3 0. 159
P13 1 3 2 2 3 2 1 1 3 3 1/ 3 1 1 1 3 1/ 4 1 0. 065
P14 1 3 2 2 3 2 1 1 3 3 1/ 3 1 1 1 3 1/ 4 1 0. 065
P15 1 3 2 2 3 2 1 1 3 3 1/ 3 1 1 1 3 1/ 4 1 0. 065
P17 1/ 2 1 1 1 1 1/ 2 1/ 3 1/ 3 1 1 1/ 5 1/ 3 1/ 3 1/ 3 1 1/ 5 1/ 3 0. 025
P18 3 5 5 5 5 4 3 3 5 5 1 3 3 3 5 1 3 0. 159
P19 1 3 2 2 3 2 1 1 3 3 1/ 3 1 1 1 3 1/ 4 1 0. 065
经检验 :最大特征值为 17. 3301 ;CR = 0. 021 < 0. 1.
表 3  准则 C2 与其相关因子的判断矩阵
Table 3 Judging matrix for“C2”and its related factors
C2 P1 P5 P6 P15 P16 P17 P19 P20 W
P1 1 1/ 3 3 1 3 3 1 1/ 3 0. 111
P5 3 1 5 3 5 5 3 1 0. 267
P6 1/ 3 1/ 5 1 1/ 2 1 1 1/ 3 1/ 5 0. 045
P15 1 1/ 3 3 1 3 3 1 1/ 3 0. 111
P16 1/ 3 1/ 5 1 1/ 2 1 1 1/ 3 1/ 5 0. 045
P17 1/ 3 1/ 5 1 1/ 2 1 1 1/ 3 1/ 5 0. 045
P19 1 1/ 3 3 1 3 3 1 1/ 3 0. 111
P20 3 1 5 3 5 5 3 1 0. 267
经检验 :最大特征值为 8. 256 ;CR = 0. 036 < 0. 1.
较重要程度的标度 Pij取值为因子重要性程度对比 Pi / Pj 的比
值. 取值 1 表示两者的重要程度相同 ;取值 3 表示 Pi 比 Pj 重要
一些 ;取值 5 表示 Pi 比 Pj 重要 ;2 和 4 是它们之间的过渡值 ;
各自的倒数具有类似的相反意义. 确定 Pij大小的理论依据是
根据各因子在湿地生态系统发展演化中的作用和各因子之间
的相关程度 ,结合专家评判来确立的.
  最终各项参评因子的权重由下式计算得出 (如表 4) .
W ( i) = 62
j = 1
Cj Pij
21213 评价因子赋值 (Vi)  在所有评价因子中 ,有些指标易于
定量研究并与对应本底值或理想值进行对比 ,得出其现状的脆
弱等级值 ,相关数据依据前人研究成果 [2 ,4 ,5 ,10~12 ]和实地观测.
还有一些指标难以定量或目前无法定量 ,如气候适宜性、气候
稳定性、贮水条件、水源补给条件、自然灾害破坏性、污染程度
等指标 ,但它们对湿地生态脆弱性的影响或表现性较强 ,对生
态脆弱性评价起重要作用 ,对于这部分指标 ,仍采用专家打分
法确定其等级值 (Vi) (表 4) .
21214 评价方法与计算  被评湿地根据因子权重 Wi 与因子得
24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2 卷
表 4  最终各项参评因子的权重( Wi)与得分( Vi)
Table 4 Final value of“Wi”and“Vi”for every factor
C1 C2
01750 01250 Wi Vi
P1 0. 065 0. 111 0. 0765 6
P2 0. 025 0. 01875 5
P3 0. 025 0. 01875 4
P4 0. 025 0. 01875 6
P5 0. 267 0. 06675 8
P6 0. 025 0. 045 0. 03 1
P7 0. 055 0. 04125 3
P8 0. 065 0. 04875 6
P9 0. 065 0. 04875 5
P10 0. 025 0. 01875 2
P11 0. 025 0. 01875 1
P12 0. 159 0. 11925 6
P13 0. 065 0. 04875 6
P14 0. 065 0. 04875 5
P15 0. 065 0. 111 0. 0765 4
P16 0. 045 0. 01125 7
P17 0. 025 0. 045 0. 03 4
P18 0. 159 0. 11925 6
P19 0. 065 0. 111 0. 0765 7
P20 0. 267 0. 06675 9
分 Vi 的加权和 R 来判定等级. 在对具体地区进行研究时 ,以实
验区湿地生态系统脆弱化程度与各项指标状况的对应情况将
各项指标划分出 10 个脆弱等级 (见表 4 中 Vi) ,从 1 到 10 表示
脆弱性越来越高. 最后对各指标加权求和 ,所得结果即为该区
域湿地的生态脆弱度. 公式为 :
R = IN T 620
i = 1
W i ×V i
通过上述分析与研究 ,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 ,可评价出
某一区域湿地景观生态脆弱性的脆弱程度. 脆弱度的含意为 :1
~2 为不脆弱 ;3~4 为轻度脆弱 ;5~6 为中度脆弱 ;7~8 为高
度脆弱 ;9~10 为极度脆弱.
3  结果与讨论
311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
通过以上过程和方法 ,对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脆弱
性各评价指标的赋值结果见表 4. 经综合指数法计算 ,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等级为 6 ,证明本区湿地生
态系统中度脆弱 ,因而 ,保护三江平原湿地的任务已不
容忽视.
312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特点
31211 资源迅速减少 ,湿地抗干扰能力减弱  本区开
垦始于公元 1743 年的接济兵丁设立义仓 450 垧 ,到
1949 年 , 现在的三江平原地区已有耕地 78. 6 ×
104hm2 ,垦殖率达 7. 2 %. 建国以来 ,国家对三江平原
进行了大规模开发 ,耕地由 1949 年的 78. 6 ×104hm2
上升到 1997 年的 370 ×104hm2 . 到 1995 年 ,沼泽及草
甸湿地丧失了近 337 ×104hm2 (图 2) . 由于农业开发 ,
湿地面积减小 ,景观格局也受到了强烈破坏 ,导致景观
破碎化 ,生境廊道阻断 ,动物生境丧失 (图3) ;生态空
图 2  三江平原开发面积和湿地面积变化
Fig. 2 Changes of farmland area and wetland area in Sanjiang Plain.
Ⅰ1 耕地 Farmland , Ⅱ1 湿地 Wetland.
间局促 ,竞争加剧 ,生态系统更加单薄 ,自调节能力衰
退 ;水循环规律破坏 ,环境恶化 ,形成恶性循环 ,从而加
剧了湿地的生态脆弱性.
31212 生物多样性减少 ,濒危物种增多  三江平原湿
地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五大关键地区之一. 由于湿地面积
减少 ,湿地水质污染 ,导致湿地植物群落及动物群落生
境的破坏与丧失 ,从而使生物多样性迅速降低 ,野生动
植物资源大幅度减少 ,濒危物种增多 ,濒危程度加剧 ,有
些物种已经绝迹. 如因开垦湿地 ,该区自然分布的纤维
植物如芦苇 ( P. com unis) 、小叶樟 ( C. angustif olia) 、大叶
樟( C. longsdorf f ii) 和各种苔草 ;饲用植物小叶樟 ( C.
angustif olia) ;药用植物泻泽 ( A . plantago2aquaica) 、香蒲
( T. obientalis) 、龙胆 ( G. scabra)等 ;蜜源植物毛水苏 ( S .
baicalensis)的数量减少. 绥草 ( S piranthes) 、大花马先蒿
( Pedicularis grandif lara)等已是濒危和稀有植物[5 ] . 因
部分湿地垦为旱田 ,丧失水禽栖息地 ,致使珍禽和狩猎
鸟类减少[6 ] . 如濒危珍禽朱 ( Nipponia nippon) 和冠麻
鸭 ( Tadornacristata ) ,近年来已未见 ,估计在三江平原已
绝迹.狩猎鸟类数量减少更为严重 ,以往“棒打獐子瓢舀
鱼 ,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景象已不复存在. 由于过度捕捞
和水体污染 ,本区鱼类资源严重衰退. 50~60 年代 ,该区
鱼类资源十分丰富 ,但如今某些河段已无鱼可捕. 鱼类
种群结构也发生变化 ,中低龄鱼增加 ,高龄鱼减少.如大
马哈鱼群体的体长和体重组成变小性成熟系数加大 ,群
体自身调节难以克服人为的过度捕捞 ,致使资源严重衰
退.
31213 湿地生态系统自然退化迅速 ,结构简单化 ,生态
功能降低  近年来 ,由于本区气候趋于暖干 ,湿地水源
普遍枯竭 ,导致大面积沼泽湿地演替为草甸湿地. 通过
调查 ,在 1989~1999 年 10 年内 ,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
沼泽湿地生态实验站实验区内东侧的小叶樟群落向中
部扩展约 30m ,塔头苔草向中部侵入约 45m ,毛果苔
草、漂筏苔草等深水群落面积缩减 ,一些局部小环形洼
地单元中 ,这些群落已被浅水群落替代. 在长林岛自然
3422 期                 刘振乾等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研究          
图 3  挠力河中游地区 1982~1992 年湿地范围变化
Fig. 3 Changes of wetlands distribution in Naoli River basin.
保护区的挠力河两岸和小佳河镇的小佳河两岸 ,由于
河水所带泥沙沉积 ,原有的苔草群落亦被小叶樟群落
代替 ,小佳河两岸很少保留有苔草群落. 生态结构越来
越单一 ,湿地作为动物栖息地、泥炭生产、气候调节、调
蓄洪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下降.
31214 湿地破坏后难以恢复  湿地开垦后的弃耕地几
年后几乎全部发育为小叶樟草甸和灌丛草甸 ,植被类
型单一. 通过 1999 年 7 月 8 日样方调查 ,与原生草甸
对比 ,弃耕地植物密度小 ,开花期早 ,长势差 (表 5) .
表 5  小叶樟群落样方( 50cm×50cm)调查结果比较
Table 5 Sample plots ( 50cm ×50cm ) survey result on C. angustif olia
communities
项目
Item
样地 Sample plot
原生
Original
land
弃耕 3 年
Derelict
land
(3 years)
弃耕 5 年
Derelict
land
(5 years)
弃耕 10 年
Derelict
land
(10 years)
株数 (株)
Individual number 237 158 216 215
平均株高
Average height (cm) 136 55 114 116
干重 Dry weight (g) 19514 13316 15612 16319
其它植物 (株)
Individual number
of other plants
12 27 19 11
4  结   语
该方法从湿地生态系统自身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表
现入手 ,其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了生物群落、外界环境和
景观格局 3 个方面对湿地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和表现 ,
比较客观、全面. 层次分析有着充实的数学论证[8 ] ,是
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 它为许多半定量因子的赋权问
题提供了一个方法 ,使得评价的权重分配更符合地方
客观实际. 对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的实践证
明 ,评价结果比较符合研究区生态现状 ,具有科学性和
可行性. 该方法的适用面广 ,区域范围可大可小 ,有较
大的应用价值.
通过评价 ,可以了解区域湿地资源的生态状况 ,并
针对不同程度的脆弱性 ,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 :1)对
于极度脆弱的湿地区域 ,应集中精力 ,及时进行湿地恢
复和重建 ;2)对于高度脆弱区域 ,应采取积极措施对湿
地资源进行保护 ,并在条件成熟时开展湿地恢复与重
建 ;3)对于中度脆弱区域 ,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保护为
主 ,可以适当开发与合理利用 ;4) 对于轻度脆弱地区 ,
可以进行开发活动 ,保护适当的湿地面积和类型 ,防止
湿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5) 不脆弱的地区也要采取预防
策略 ,搞好规划 ,避免发生严重的脆弱化现象.
参考文献
1  Eliza DP. 1995. Ecological importance of ecotones between forests and
crop fields - a synthesis. Ecol Pol ,43 (1~2) :135~144
2  Han S2Z(韩顺正) . 1992. Historical review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into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swamp resources in Heilong2
Songhua2Wusuli Rivers Plain. Nat Resour (自然资源) , 2 : 1~7 (in
Chinese)
3  Huang X2C(黄锡畴) . 1995. Properties of mire ecosystem. In :Chen Y2
Y(陈宜瑜) ed. Study of Wetlands in China. Changchun :Jil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5~23 (in Chinese)
4  Li C2H (李崇白高) . 1995.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rassland in
Sanjiang Plain mires. In :Chen Y2Y(陈宜瑜) ed. Study of Wetlands in
China. Changchun :Jil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75~181 (in
Chinese)
5 Liu X2T (刘兴土) . 1995. Wetlands in Sanjiang Plain and reasonable
use of them. In :Chen Y2Y(陈宜瑜) ed. Study of Wetlands in China.
Changchun :Jil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08~117 (in Chinese)
6  Ma J2Z(马建章) . 1996. Avifauna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黑龙江鸟
类志) . Beijing :Chinese Forestry Press. (in Chinese)
7  Niu W2Y(牛文元) . 1989. Basic judgement on ecotone. Acta Ecol S in
(生态学报) ,9 (2) :97~104 (in Chinese)
8  Wu J2H (武吉华) . 1999. Basis of Evaluation on Natural Resources.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15~221 (in Chinese)
9  Xiao D2N (肖笃宁) , Zhong L2S (钟林生) . 1998. Ecologic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 Chin J A ppl Ecol (应用生
态学报) ,9 (2) :217~221 (in Chinese)
10  Yang Y2X(杨永兴) , Yang Y2J (杨玉鹃) , Pang Z2P (庞志平) . 1995.
Mathematics model identification of ma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ac2
tor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re2wetland in the Sanjiang
Plain. In : Chen Y2Y (陈宜瑜 ) ed. Study of Wetlands in China.
Changchun :Jil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18~123 (in Chinese)
11  Yi F2X(易富科) . 1995. Vegetation types in Sanjiang Plain and the use
and protection of them. In :Chen Y2Y(陈宜瑜) ed. Study of Wetlands
in China. Changchun :Jil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24~133 (in
Chinese)
12  Yi F2K(易富科) ,Li C2H (李崇白高) . 1982. Study on vegetation types
in Sanjiang Plain. Geogra Sci ,2 (4) :380~389 (in Chinese)
13  Zeng H2D(曾德慧) ,Jiang F2Q (姜凤岐) , Fan Z2P (范志平) . 1999.
Healthy of ecosyste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Chin J A ppl Ecol (应用生态学报) ,10 (6) :751~756 (in Chinese)
14  Zhao Y2L (赵跃龙) ,Zhang L2J (张玲娟) . 1998. Study on method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n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A dv Geogra
Sci (地理科学进展) ,17 (1) :67~72 (in Chinese)
15  Zhou J2S(周劲松) . 1997. Fragility and desertification of mountain e2
cology. Chin J Nat Resour (自然资源学报) ,12 (1) :10~16 (in Chi2
nese)
作者简介  刘振乾 ,男 ,1965 年生 ,博士. 主要从事湿地生态和
农业生态研究 ,发表论文数篇. E2mail :liuzhenqian @263. net
44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2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