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Land use models in Mengyang Nature Reserve of Xishuangbanna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全 文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土地
利用模式研究 3
吴兆录 (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 ,昆明 650091)
【摘要】 在应用农村快速评估法和参与性农村评估法调查现存土地利用方式的基础上 ,
区分出生态旅游、农场种植园和乡村农业等 3 种基本的土地利用模式. 乡村农业土地利用
又分为传统模式、粮作模式、多种经营模式和产销协作模式. 对比分析表明 ,土地利用模式
是自然环境多样性和文化传统多样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乡村农业土地利用的传统模式
到生态旅游 ,是研究区特定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利用趋同发展的不同阶段. 土地利用模式
的变化从根本上减少了农业用地和提高土地产出效率 ,促进了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
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也有利于宏扬优秀传统.
关键词  土地利用模式  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保护
Land2use models in Mengyang Nature Reserve of Xishuangbanna. Wu Zhaolu ( Institute of E2
cology and Geobotany , Yunnan U niversity , Kunming 650091 ) . 2Chin. J . A ppl . Ecol . ,
1997 ,8 (supp. ) :38~43.
Three major land2use models including ecological tourism , farm planting garden and rural agri2
culture are identified ,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bout existing land2use ways obtained by the
Rapid Rural Appraisal and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methods. The complex rural agricul2
ture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four models , namely , traditional model , grain crops model , multiple
management model , and production2selling cooperation model. The different land2use models
are resulted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eter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traditions. Models from rural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ecological
tourism are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of land - use in the special ecological environ2
ments. The shift of land2use model decreases cultivated land , increases land productivity , pro2
mote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and profits the development of ex2
cellent traditions as well.
Key words  Land2use model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3 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 IDRC) 和云南省科委
资助项目 (9428011) .
1997 年 5 月 9 日收稿 ,8 月 28 日接受.
1  引   言
土地的资源属性必须通过土地利用才
能体现. 虽然土地利用与土地类型相匹配
是实现土地利用科学、合理、有效的准
则[7 ] ,但对变化的土地利用方式作科学总
结 ,特别是研究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土地利
用模式 ,对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
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这在国际上得到了广
泛的重视[10 ,11 ] . 对拉丁美洲土著居民土地
利用与热带雨林管理的研究表明 ,要使热
带雨林的管理行之有效 ,必须把政府决策
和科学家的研究与土著民族的土地利用结
合起来[10 ] .
西双版纳是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 ,各
民族有自己的土地利用方式 ,使其热带森
林得到良好的保护.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随
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著民族以及移民都
向热带森林集中分布的沟谷地区迁移 ,威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997 年 10 月  第 8 卷  增刊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Oct . 1997 ,8 (supp. )∶38~43
胁着热带森林[4 ] . 本文以西双版纳勐养自
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 ,在调查的基础上 ,将
土地利用方式归纳为不同的模式 ,讨论土
地利用模式的产生、发展及其与具体生态
环境的关系 ,分析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及
其在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
的作用.
2  研究方法
2. 1  土地利用模式的建立
先按照使用土地资源的基本方式 ,将土地利
用归纳为 3 种模式 :乡村农业、农场种植园、生态
旅游. 乡村农业模式极为复杂 ,再依据以下要点将
其进一步划分为传统模式、粮作模式、多种经营模
式和产销协作模式 :a) 土地利用与周围社会经济
大环境的联系. b)土地利用类型的变更. c)解决温
饱和发展经济的途径. d) 土地利用对周围环境、野
生生物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2. 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国际上近期流行的农村快速评估
法 (Rural Rapid Appraisal , RRA) 和参与性农村评
估法 ( Participatory Rapid Appraisal , PRA) ,对土地
利用进行了调查[3 ,9 ] .
3  结果与分析
3 . 1  乡村农业土地利用模式
3 . 1 . 1 传统模式  传统模式指早期土著民
族依赖并以自然环境协调相处的土地利
用 ,极少引入现代技术. 其基本特点是 : 1)
天然森林是背景化的土地利用类型 ,居住
地、轮歇耕地、水田以及用于宗教活动的龙
山及坟山森林等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呈大小
不等的斑块散布在天然森林中 ; 2) 土地利
用活动主要是粗放耕种 ,采集和狩猎占有
相当重要的地位 ; 3) 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状态 ,土地利用不与市场发生必然联
系.
在勐养自然保护区 ,50 年代以前的居
民均实行这样的土地利用模式 (表 1) . 例
如 ,布朗族居住在较高的山上 ,居住地、龙
山或坟山森林、轮歇地散布在天然森林中.
人们按照一定的宗教仪式选择、砍伐、焚烧
郁闭的天然森林 ,种旱稻一季后就丢荒. 被
放弃的耕地自然演替为森林 ,然后再砍伐、
焚烧. 这种土地利用方式使森林植被处于
大约以 30 年周期的次生演替循环状态. 以
至在布朗族居住区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耕
地 ,被耕种的土地是森林演替的初级阶段.
耕种只能提供 50 %的粮食 ,还要花大
量时间去狩猎和采集. 因而 ,早期布朗族有
一整套使用、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培育生
态环境的传统[5 ] .
  在山地上进行刀耕火种的还有基诺族
和彝族 ,但他们选择草树生长茂密的地段
耕种 7~8 年后才丢荒. 居住在沟谷地区的
表 1  勐养自然保护区几个村寨的人口和土地( hm2)
Table 1 Population and lands ( hm2) of some villages in Mengyang Nature Reserve of Xishuangbanna
村 寨
Village
人 口
Population
水 田
Paddy field
旱耕地
Dry crop field
轮歇地
Sweddin land
林地
Forest land
人均农用地
Agricultural
land per person
昆 满 Kunman 31 1. 80 0. 33 49. 60 67. 60 1. 67
南么河 Nanmuhe 62 5. 53 1. 13 79. 40 117. 60 1. 39
江 边 Jiangbian 149 1. 00 14. 60 152. 93 172. 13 1. 13
昆罕大寨 Kunhandazhai 215 17. 40 2. 40 6. 00 90. 33 0. 12
景 伞 Jingsan 240 20. 00 25. 27 2. 13 99. 73 0. 20
曼 岔 Mancha 170 18. 33 28. 00 0 195. 80 0. 27
新田坝 Xintianba 235 19. 53 3. 53 26. 60 211. 13 0. 20
新龙山 Xinlongshan 131 5. 00 2. 40 20. 40 237. 40 0. 25
曼 浓 Mannong 156 23. 33 3. 33 1. 13 18. 93 0. 32
资料来源 :各乡镇统计室 Source : Statistic offices of the relative Townships.
93增刊         吴兆录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傣族以种植水稻和捕捞为生 ,多养殖家畜
家禽 ,有精耕细作的传统 ,并常与外界进行
物质交换.
乡村农业土地利用的传统模式基本不
明显破坏周围生态环境 ,属于一种简单的
持续性土地利用模式. 到 50 年代后期 ,乡
村农业土地利用发生了转变 ,但一些村寨
至今仍沿用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 靠种植
水稻、旱稻和其他旱地作物为生 ,狩猎和采
集还是维持生计的重要方式. 位于保护区
西北部的南么河村是 1976 年建立的. 他们
主要种水稻 ,也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农业
种植旱稻、玉米、芝麻等. 1994 年 ,每人控
制耕种的土地达 1. 39 hm2 ,年均收入约
200 元/ 人. 由于长时期的砍伐 ,村寨附近
的森林越来越少. 为了生计 ,人们不得不扩
大刀耕火种地的面积 ,使周围环境遭受到
日益明显的破坏.
3 . 1 . 2 粮作模式  居民从山地刀耕火种走
向沟谷发展水稻种植业 ,构成了以生产粮
食为核心的土地利用模式 ,即粮作模式. 其
基本特点如下 :1)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 ,出
现了园地、水田、水源林地等新的土地利用
类型 ;2)主要从事水稻农业 ,生产粮食 ,在
园地和旱耕地里种植蔬菜和饲料 ,耕地耕
种半年、休闲半年 ;3)商品经济意识日趋形
成 ,主要经济来源是出售粮食 ; 4) 土地固
定 ,可采集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日益稀少 ,村
寨环境已趋恶化.
1973 年迁移到河谷区的昆罕大寨最
具有代表性. 他们主要种水稻 ,也种植茶、
甘蔗、蔬菜等. 有的还养鱼 ,种西瓜经济作
物 ,或养殖大牲畜. 但是 ,其主要的经济来
源是出售粮食. 1995 年 ,人均经济收入的
80 %是出售粮食所得. 人口增长快 ,人均土
地面积日趋减少 ,不少农户还在缺粮.
虽然村民将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龙
山和坟山传统保留下来 ,并应用到实际生
活和生产中 ,但是随手拿来的习惯没有更
多的改变. 据估算 ,一个五口之家 ,每年需
要木柴 3500~4000 kg ,相当于消耗了 0. 5
~0. 6 hm2 森林生产的木材[8 ] . 还有非法
出售原木的现象. 因此 ,在 20 多年里 ,烧柴
采集地已从村寨附近向外延伸 ,所剩森林
多是幼年林.
3 . 1 . 3 多种经营模式  在种粮食的同时以
发展经济作物为先导 ,形成了土地利用的
多种经营模式. 以新龙山村 (表 2) 为例 ,其
基本特点如下 :1)以种植经济作物为龙头 ,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拥有特定的经济林. 该
村 80 年代初引种橡胶 ( Hevea brasiliensis)
和砂仁 ( A mom um villosum ) ,形成自己特
有的经济作物种植园地 ;2) 耕地均半年耕
种半年休闲 ,水田生产粮食 ,旱地和园地种
植蔬菜和饲料 ;3)商品经济意识很强 ,经济
作物成为经济支柱 ,很少出售粮食. 1994
年 ,有 2/ 3 的农户仅出售砂仁就收获过万
元 ;4)对天然森林采取保护式的利用 ,村民
为自身利益而积极参与保护自然环境和自
然资源. 一方面大量种植资源植物 ,在园地
和住房周围种植有芭蕉 ( M usa acum i na2
ta) 、构树 ( B roussonetia papyrif era) 等植物
69 种. 另一方面村民很自觉地保护野生植
物 ,例如篦齿苏铁 ( Cycas pecti nata)因树冠
美丽和嫩叶可食用而得到良好保护 ,以至
这种国家级保护植物遍及村寨附近的森
林、耕地和轮歇地间.
  多种经营模式不仅增加了村民的经济
收入 ,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环境意识提
高了 ,并积极参与自然保护 ,成为一种持续
性的土地利用模式.
3 . 1 . 4 产销协作模式  保护区的一些村
寨 ,在以精耕细作为基础进行多种经营的
同时 ,再与相邻地区的企业协作 ,把生产和
产品销售结合起来 ,形成稳定的产品销售
市场 ,即为产销协作模式. 位于保护区西北
04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8 卷
表 2  新龙山的耕地( hm2)和人均粮食占有量( kg)的变化
Table 2 Changes incultivated f ields and mean grain production per person in the Xinlongshan
年 代
Years

Population
水 田
Paddy field
旱 地
Dry crop field
水 稻
Paddy rice
旱 稻
Dry field rice
玉 米
Maize
1973 120 26. 07 22. 07 129 569 73
1982 126 6. 73 31. 87 260 855 177
1988 138 5. 00 20. 13 391 35 268
1994 131 5. 00 22. 73 233 21 175
资料来源 :勐养镇统计室 Source : Statistic office of Mengyang Township .
边缘的曼浓村最具有代表性. 该村寨主要
的经济支柱是种甘蔗. 90 年代初开展了对
外协作 ,糖厂提供优良甘蔗品种和种植技
术 ,并按市场价全部收购甘蔗 ,村民用自己
的土地、资金和劳力种植甘蔗. 促成了企业
有原料、村寨有市场的新局面. 在人多地少
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
这种协作 ,除能避免市场波动对农民利益
的损害外 ,更有利于调动村民的生产积极
性. 例如 ,人们逐渐用拖拉机代替耕牛耕
地 ,既为节省劳力又避免耕牛损坏庄稼. 人
们还发展了特殊的园地砂仁种植模式 ,发
展经济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好样板.
1994 年 ,每人控制耕种的土地达 0. 32 hm2
(仅为传统模式人均控制耕种土地的
23 %) (表 2) ,可年均收入达 2000 元/ 人
(为传统模式人均年收入的 10 倍) .
3 . 2 农场种植园和生态旅游
3 . 2 . 1 农场种植园模式  农场种植园主要
种植橡胶和茶. 农场生产队的工人将新鲜
的茶叶或胶水上交给加工厂 ,然后经场部
的结算发给工人工资. 这种模式需要雇用
大量劳动力 ,促使外来人口的增加. 1990
年和 1991 年 ,在农场居住但没有当地户籍
的人口分别占农场总人口的 68 %和 70 %.
某农场生产队 ,从 1986 年到 1995 年 ,总人
口增加了 2. 3 倍. 其中 ,外地户籍的人口增
加了近 30 倍 ,以至 1995 年的总人口中
76 %的没有当地户籍. 人口增加构成了对
保护区的威胁.
这种集约化经营的农场与当地生态环
境的协调程度是值得重视的. 将整个山体
全部改变为种植园后 ,小气候变化影响了
茶的品质. 农场科技人员在茶园里试种余
甘子 ( Phyllanthus em blica) ,以图改造茶
园小气候 ,但成效甚微. 另一个明显现象是
害虫增多 ,影响了产量和产品质量. 因此 ,
增加投入成为维持产出的关键.
3 . 2 . 2 生态旅游  保护区有良好的旅游资
源 ,近年相关企业在公路沿线 ,兴建了以观
赏野生亚洲象为特色的旅游景区. 生态旅
游有很多优点. 例如 ,在不毁坏森林的条件
下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为当地居民提
供就业机会 ;通过异地文化交往促进当地
的社会发展. 目前看来 ,生态旅游有巨大的
发展前途.
3 . 3  土地利用模式的成因和发展趋势
3 . 3 . 1 成因  自然环境空间异质性从根本
上决定着土地利用模式. 在保护区西北部 ,
布朗族曾居住在山地实行刀耕火种农业 ,
河谷地区的傣族傍水而居 ,种植水稻. 这种
在环境塑造下的土地利用模式进一步演变
成为浓厚的民族传统. 保护区东南部和西
南部的河谷地区 ,都有充沛的热量资源 ,但
西南部干燥 ,不利于发展经济作物 ,人们还
停留在传统模式和粮作模式 ,东南部比较
潮湿 ,利于砂仁等经济作物生长 ,人们走向
了多种经营模式.
相同的民族传统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
中发展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 在保护区东
部 ,早期的几个村寨分布在相距不远的山
地上 ,有相同的土地利用传统. 60 年代以
14增刊         吴兆录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后 ,迁移到北部河谷地区的村寨 ,开辟大面
积的水田 ,却忽视种植经济作物 ,发展为以
种粮食为核心的粮作模式. 迁移到南部的
村寨 (如新龙山) ,缺乏足够的水田 ,为克服
这种缺陷 ,重视发展经济作物种植 ,形成了
多种经营模式.
但是 ,文化传统多样性又改变着土地
利用模式. 最明显的例子是 60 年代前土著
民族与移民的刀耕火种的差异. 布朗族是
土著民族 ,他们选择郁闭森林进行无复种
的刀耕火种 ,而彝族和基诺族等移民则选
择草树生长茂密的地段进行多次复种的刀
耕火种. 昆罕大寨与曼浓村水土相连 ,相距
不到 1 km ,有着相同的环境和资源. 昆罕
大寨从 50 年代才开始种水稻 ,解决粮食问
题是其首要目标 ,一直沿用粮作模式. 曼浓
村却早就会种水稻并有精耕细作的基础 ,
发展了产销协作模式.
3 . 3 . 2 发展趋势  乡村农业土地利用的差
异早就存在 ,近数十年里 ,受外界社会经济
大环境的影响 ,土地利用向着解决温饱和
提高生活水平的方向发展. 传统模式未能
使居民解决温饱 ,粮作模式解决了温饱但
经济基础却很薄弱 ,为发展经济而出现多
种经营模式 ,为解决产品销售危机出现产
销协作模式. 农场种植园模式的基本框架
是产、供、销一体化 ,在解决产品销售上有
所进步 ,可惜其集约化生产与具体生态环
境不甚协调 ,庞大的人口压力成了可持续
发展的阻力. 利用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
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兴办生态旅游 ,在
不明显损坏土地自然性质基础上发展经
济 ,是土地利用模式发展的方向.
所以 ,存在于勐养自然保护区的土地
利用模式 ,即从传统模式到生态旅游 ,后一
种模式是在前一种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 这种发展都是受控于具体生态环境的.
生态环境象一块模板 ,人类按传统和现实
需要来加以刻划 ,形成各种土地利用模式.
早期 ,受盛行疾病的沟谷生境的排斥 ,人们
多居住在山地上 ,在地广人稀的前提下 ,产
生了以刀耕火种为特色的传统模式. 疾病
被控制后 ,人们移居沟谷. 在季节雨林为生
境中 ,大面积耕种会损坏周围环境 ,因而 ,
在一些可开垦水田较少的地方 ,很快从粮
作模式发展到与具体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多
种经营模式.
这里所讨论的土地利用模式的发展 ,
并不意味着后者对前者的彻底抛弃. 新龙
山村已经进入了土地利用的多种经营模
式 ,可是 ,村民依然沿用传统刀耕火种的一
些有益的耕作技术. 例如 ,依靠周围森林提
供的良好生态环境 ,至今仍然种田不施肥.
在整理旱地时 ,特别是在天然森林下整理
砂仁地时 ,也有分寸地用火烧地 ,只不过传
统的刀耕火种是焚烧大面积森林. 象新龙
山、曼浓等富裕起来的村寨已经相当重视
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 ,一种朴实、清新、现
代化的乡村风光正在形成之中 ,为乡村生
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里所说的乡村生态旅游不等同于开
辟旅游景点. 原因为 :1)自然保护区的居民
一直有增无减 ,在现有土地利用模式上发
展新产业是一种必然. 新型产业的发展不
能与保护自然这个宗旨相悖 ,良好的自然
景观和别具一格的乡土风情是发展乡村生
态旅游的潜在资源. 人们无需放弃耕种来
兴建供人参观的旅游景点. 2) 在西双版纳
的其他地方 ,如在橄榄坝 ,、纳版等地 ,一些
仅以乡村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为旅游资源
的乡村旅游已经出现.
3 . 4  土地利用模式变化与地区生物多样
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与研究生物多样性不同 ,保护生物多
样性更多地依靠发挥社会力量[6 ] . 比较分
析以上土地利用模式可以发现 ,从乡村农
24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8 卷
业土地利用的传统模式到产销协作模式 ,
人均控制耕种土地从 1. 39 hm2 减至0. 32
hm2 ,即减少了 77 %. 这就还大面积土地于
森林 ,减缓了人口增加对保护区的压力. 生
态旅游基本不损坏森林外部结构 ,更利于
森林的保护. 而森林是野生生物赖以生存
的环境 ,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有利于森林
保护也就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土地利用模式变化有利于对地方优秀
传统的宏扬 ,为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布朗族有一整套管理龙山森林和坟山森林
的传统. 人们一方面还在建立新的坟山和
管理原有的龙山 ,另一方面也将管理龙山
森林的传统方式引用到水源林地的管理
上. 这是优秀传统的发扬[5 ] . 但一些贫困
的家庭 ,非法采伐出售木材甚至到原来的
龙山林里采伐木材 ,导致优秀传统的损失.
曼浓村在脱贫致富以后 ,引用布朗族管理
龙山森林的方法来管理其水库 ,再现了“森
林 →水 →农田 →粮食 →人”的古朴的生态
思想[1 ] .
刀耕火种是山居民族对生态环境的适
应[2 ] . 放弃刀耕火种而发展水稻农业 ,长
期控制为农业用途的土地减少了 ,种田不
施肥料的传统却得到了保存和发扬. 而相
反 ,那些还在沿用传统土地利用模式的村
寨却仍在将大面积的土地用于农耕 ,不仅
有碍于森林发展而且也没有解决温饱问
题. 所以 ,从刀耕火种走向水稻农业 ,既宏
扬了优秀的地方传统 ,又为地区的可持续
发展奠定了基础.
4  结   论
4 . 1  在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 ,按使用
土地资源的基本方式 ,将西双版纳勐养自
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归纳为生态旅
游、农场种植园和乡村农业 3 种主要的土
地利用模式. 乡村农业模式又被进一步区
分为传统模式、粮作模式、多种经营模式和
产销协作模式.
4 . 2  多种土地利用模式并存 ,是勐养自然
保护区有复杂的自然环境空间异质性和文
化传统多样性的产物.
4 . 3  这些土地利用模式是在特定生态环
境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的趋同发展 ,从乡村
农业的传统模式到生态旅游 ,后一种模式
是在前一种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 . 4  土地利用模式的发展与变化有利于
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刀国栋. 1992. 傣族历史文化漫谭. 北京 :民族出版
社 ,66~72.
2  尹绍亭. 1991. 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体系———
云南刀耕火种研究.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 21~
54.
3  龙春林、王洁如. 1996. 参与性农村评估的远离、方
法与应用. 昆明 :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0~34.
4  刘 隆主编. 1990. 西双版纳国土经济考察报告. 昆
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26~230.
5  吴兆录. 1997.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布朗族龙
山传统的生态研究. 生态学杂志 ,16 (3) :45~49.
6  吴兆录、闫海忠. 1996.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理论
框架———生物最小面积概念. 生物多样性 ,4 (1) :26
~31.
7  陈传康. 1992. 土地科学和土地利用规划. 见 :过宝
兴主编. 土地科学与区域开发.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
文献出版社 ,3~18.
8  党承林、吴兆录. 1992. 季风常绿阔叶林短刺栲群落
净第一性生产量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版) ,14 (2) :108~118.
9  Beebe ,J . 1987. Rapid appraisal :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and the definition of issues. In : Khon Kaen U2
niversity. Rapid Rural Appraisal. Siriphan Press , Khon
Kaen ,47~68.
10  Davis ,S. H. and Wali ,A. 1994. Indigenous land tenure
and tropical forest management in Latin America ,
A MB IO , 23 (8) :485~490.
11  Wu Zhaolu and OU Xiaokun. 1995. The Xishuangban2
na biosphere reserve : a tropical land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 Working papers of South - south
Cooperation Programme. Unesco , Paris , No. 2 , 1~
52.
34增刊         吴兆录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土地利用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