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imulation of polar birch forest succession in broad 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zone in Mt.Changbai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内杨桦林动态模拟



全 文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内杨桦林动态模拟 3
于振良 赵士洞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北京 100101)
王庆礼 翟永华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 110015)
【摘要】 利用改进的 ZEL IG. CBA 模型模拟了长白山杨桦林的动态变化过程. 根据红松
种源的存在与否 ,将模拟分为两种方案 ,结果表明 ,红松参加演替与否决定了山杨、白桦退
出林分时间的早晚 ;红松种源存在时 ,演替的最终结果是阔叶红松林 ;无红松种源时 ,演替
的最终结果是阔叶混交林 ,两种林分的生物量和蓄积量相差很大.
关键词  杨桦林  演替  ZEL IG. CBA 模型  模拟
Simulation of polar2birch forest succession in broad2leaved2Korean pine forest zone in Mt.
Changbai. Yu Zhenliang , Zhao Shidong ( Com mission f or Integrated S urvey of N atural Re2
sources. Academia S inica , Beijing 100101) and Wang Qingli and Zhai Yonghua ( Institute of
A pplied Ecology , Academia S inica , S henyang 110015) . 2Chin. J . A ppl . Ecol . , 1997 ,8 (5) :
455~458.
The dynamics of polar2birch forest in broad2leaved2Korean pine forest zone in Mt . Changbai was
simulated by the validated ZEL IG. CBA model. Based on the seeds sources of Korean pine
available or not , two schemes were adop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Korean pine determined the
time when polar or birch would be replaced. If the seeds of Korean pine were available , the final
stage of succession would be the broad2leaved2Korean pine forest . Otherwise , it would be a
mixed broad2leaved forest . The biomass and the volume of these two kinds of forest were quite
different .
Key words  Polar2birch forest , Succession , ZEL IG. CBA model ,Simulation.
  3 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长白
山森林生态系统开放研究站基金资助项目.
  1996 年 7 月 15 日收稿 ,1997 年 1 月 6 日接受.
1  引   言
  杨桦林是在阔叶红松林经皆伐、火烧
或撂荒后天然更新的次生林 ,是阔叶红松
林次生演替系列中的重要演替阶段[2 ] . 杨
桦林在长白山林区分布很广 ,是重要的后
备资源[1 ] . 因此 ,研究杨桦林的动态变化
规律对经营好现有的杨桦林 ,寻找杨桦林
向阔叶红松林的转化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
意义.
  由于森林演替过程很漫长 ,用观测办
法不可能记录森林演替的整个过程 ,往往
采用分层频度调查法来推断森林未来的发
展趋势 ,由于林分中各树种生物学特性 (生
存的最大年龄、树高、胸径等) 和生态学特
性 (树种的耐阴性、耐旱性、耐瘠薄能力等)
不同 ,各树种从更新层进入到演替层 ,最后
到主林层的机会不均等 ,是一种非线性关
系. 因此 ,用分层频度法研究森林演替带有
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 随着电子计算机
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用 GAP 模型
模拟森林演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6 ] . 本
研究采用经过验证的适用于长白山阔叶红
松林的 ZEL IG. CBA 模型模拟杨桦林的动
态变化过程 ,精确地描述了杨桦林的动态
变化过程 ,为杨桦林的经营及寻找向阔叶
红松林转化途径提供理论基础.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997 年 10 月  第 8 卷  第 5 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Oct . 1997 ,8 (5)∶455~458
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在长白山区的阔叶红松林带内的
杨桦林中进行 ,127°06’~128°16’E ,41°21’~42°25’
N ,海拔高 500~1100 m 左右. 研究地区属于受季
风影响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季短暂温暖多雨 ,
冬季寒冷漫长 ,年平均气温 2~4 ℃, > 10 ℃的有
效积温 1428~2788 ℃,无霜期为 101~141 d. 该
地区雨量充沛 ,年降雨量为 600~650 mm ,多集
中在 7~8 月 ,树木的生长季 (5~9 月) 的降雨量
占全年降雨量的 80 %以上.
  由于杨桦林在长白山的分布比较广 ,选取样
地时 ,根据不同的海拔高度 (700~1050 m) 选取
12 块 0. 06 hm2 的杨桦林标准地进行每木检尺 ,
其数据作为初始值 ,ZEL IG. CBA 模型进行模拟 ,
时间为 1000 a ,每 10 a 输出 1 次结果 ,将 12 块标
准地输出结果按年取平均做结果分析.
  在对杨桦林进行动态研究时 ,主要问题是阔
叶红松林恢复问题 ,阔叶红松林的恢复与否与红
松种源有密切关系 ,因此 ,分 2 种方案对杨桦林
进行动态模拟. 其一是所有模拟树种的种源都可
以获得 ,其二则是除红松、云杉外其他树种种源
都可以获得.
3  结果与分析
3 . 1  杨桦林的演替过程
  ZEL IG. CBA 模型模拟结果见下列各
图. 从图 1 可以看出 ,在红松、云杉可以更
新的情况下 ,杨桦林中的山杨经过 30 a ,相
对重要值从 15 降到 5 ,白桦经过 60 a ,相
对重要值从 60 降到 15.
  70~140 a 林分中的榆树相对重要值
最大 , 180 a 后 ,红松的相对重要值达到
30. 因此 ,杨桦林的演替过程可大致分为以
下几个阶段 :60 a 前为杨桦林为主的针阔
叶混交林阶段 ,60~180 a 是以榆、色、红松
混交的红松阔叶混交林阶段 ,180 a 后为阔
叶红松林阶段. 值得说明的是 ,各阶段变化
是连续的 ,因此 ,各阶段年份的划分有一定
的主观性 ,但杨桦林的这种演替趋势是可
以肯定的.
  180 a 后 ,红松在林分中一直占据主导
地位 ,红松的重要值基本上以 30 为平均值
波动 ,450 a 后 ,椴树的重要值有所提高 ,色
木作为伴生树其重要值变化不大.
图 1  杨桦林动态变化图 (方案 1)
Fig. 1 Species dynamics of polar2birch forest (scheme 1) .
Ⅰ. 红松 Piko , Ⅱ. 白桦 Bepl , Ⅲ. 椴树 Tiam , Ⅳ. 山杨 Po2
da , Ⅴ. 色树 Acmo , Ⅵ. 榆树 Ulja.
  从图 2 可以看出 ,在没有红松参加演
替的情况下 ,60 a 后色木将取代白桦 ;230
a 后椴树将在林分中占主导地位 ,最终形
成以椴树为主的以色木、水曲柳、榆树及其
图 2  杨桦林动态变化图(方案 2)
Fig. 2 Species dynamics of polar2birch forest (scheme 2) .
Ⅰ. 白桦 Bepl , Ⅱ. 椴树 Tiam , Ⅲ. 山杨 Poda , Ⅳ. 色树 Ac2
mo , Ⅴ. 榆树 Ulja.
654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8 卷
它杂木为辅的阔叶混交林. 另外 ,白桦在林
分中 170 a 后才完全退出演替 ,说明在演
替的开始阶段 ,林分比较稀疏 ,白桦可在林
下更新一代.
3 . 2  杨桦林林分特征
  以杨桦林为起点的演替过程中 ,林分
的各特征值变化趋势见图 3. 由图 3 可见 ,
有无红松参与演替 ,林分的胸高断面积变
化不大 (图 3 a) ,叶面积指数在 100 a 左右
相差很大 ,有红松参与演替的林分 ,叶面积
指数从 4 增加到 8. 5 ,没有红松参加演替
的林分从 2 增加到 6 ,也可说明为什么在
没有红松参加演替的林分 ,白桦可更新第
二代 ,叶面积指数在 100 a 后 ,两种演替情
况相差不大 ,平均值为 6 (图 3 d) .
  林分蓄积量在 300 a 后相差较大 ,在
没有红松参与演替的林分 ,林分蓄积量变
化比较平稳 ,平均值为 350 m3·hm - 2 ,在有
红松参与的林分 ,林分蓄积量变化比较大 ,
在 400 a、800 a 出现 2 次高峰 ,分别可达
450 m3·hm - 2和 680 m3·hm - 2 (图 3 c) .
  在有无红松参与的情况下 ,林分特征
相差最大的是林分生物量 ,300 a 后 ,两者
相差 2 倍 ,在没有红松的林分 ,林分生物量
基本上稳定在 120 t·hm - 2 ,而有红松的林
分可达 250t·hm - 2 (图 3 b) .
图 3  杨桦林林分特征动态变化图
Fig. 3 Dynamics of stand feature of polar2birch forest .
Ⅰ. 处理 Treatment , Ⅱ. 对照 CK.
  从上面分析也可以看出 ,阔叶林和阔
叶红松林的林分生产力相差很大 ,尤其表
现在林分蓄积量和林分生物量上 ,在林业
生产上 ,同一立地条件下培育的阔叶混交
林和阔叶红松林所产生木材产量的经济价
值不同. 因此 ,从林分演替模拟结果上看 ,
对于缺乏红松种源的天然次生林 ,人工促
进向阔叶红松林转化理论和技术 ,对寻找
7545 期         于振良等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内杨桦林动态模拟   
阔叶红松林的恢复途径将非常重要.
4  结   论
4 . 1  经 ZEL IG. CBA 模型模拟结果表明 ,
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 ,由杨桦林演替
成阔叶红松林需要 180~200 a ,其中 60 a
前山杨、白桦占主导地位 ,60~180 a 间是
以榆、色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4 . 2  在有无红松参加演替模拟比较中 ,红
松的参加与否决定了白桦、山杨等阳性树
种退出林分时间的快慢 ;有红松参加的情
况下 ,杨桦退出林分的时间 60~70 a ,没有
红松的情况下 ,杨桦退出林分的时间是
170 a 左右.
4 . 3  在无红松种源的情况下 ,杨桦林将演
替成阔叶林 ,模拟结果可以看出 ,阔叶林与
阔叶红松林的林分生产力相差很大 ,尤其
表现在林分生物量和蓄积量上. 因此 ,在无
红松更新的杨桦林中 ,应通过人工栽植红
松的途径促使杨桦林向阔叶红松林转化.
参考文献
1  邢劭朋等 . 1988. 吉林森林. 吉林 :吉林科学技术出
版社. 231~238.
2  陈大珂、周晓峰、丁宝永等. 1984. 黑龙江省天然次
生林研究 ( I) 栽针保阔的经营途径. 东北林学院学
报 ,12 (4) :1~11.
3 Botkin , D. B. et al . 1972. Some ecological conse2
quences of a computer model of forest growth . J .
Ecol . ,60 (3) :849~872.
4  Prentice , I. C. et al . 1993. A simulation model for
transient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forest land2
scapes. Ecol . Model . , 65 :51~70.
5 Shugart , H. H. 1984. A theory of forest dynamics.
Springer , New York ,1278pp .
6  Urban ,D. L . et al . 1991. Spatial applications of gap
models. Eor. Ecol . M an . , 42 :95~110.
欢迎订阅 1998 年《武汉植物学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为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植物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报道我国植物
学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国际上植物学及其分支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就和发展动态. 内容有 :
植物的细胞、形态、分类、生态、生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栽培繁殖、引种驯化、资源调查 ,以及开发利用与
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考察报告、实验手段与方法. 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以及相关学科研究的
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
  本刊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并被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权威检索刊物《科学引文索引》(SCI) 等收录. 自
1989 年以来 ,本刊连续 3 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科技期刊 ,1996 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
  本刊为季刊 ,16 开本 ,季中月出版 ,定价 4. 50 元 ,全年 18 年.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 38
- 103. 如漏订 ,本刊编辑部可办理邮购. 编辑部地址 :武汉市武昌磨山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内
(或武汉市 74006 信箱) ;邮政编码 :430074.
欢迎订阅 1998 年《生态农业研究》
  《生态农业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共同主办、科学出
版社出版的生态学与大农业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系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1993 年创刊.
本刊旨在探索与研究生态农业理论、方向和内容等 ,推动学科发展. 主要刊登具有创造性生态农业研究
论文、研究技术简报 (包括理论与应用研究、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与适用生物技术) ,报道国内外生态农业
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和生态农业建设典型经验. 适合国内外从事生态农业与相关学科研究人员 (包
括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农、林、牧、副、渔、资源与环境保护等) 、高等院校师生和技术、管理工作者阅读.
  本刊为季刊 ,季末出版 ,16 开本 ,80 页. 定价 :5 元/ 册 ,全年 4 册 20 元 ,国内外公开发行 ,全国各地邮
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 18 - 158. 漏订者也可直接向本刊编辑部订阅 ,本刊另备有 1993~1997 年合订本 ,
均为 20 元/ 套 (含邮资) ,欢迎订阅. 编辑部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槐中路 176 号《生态农业研究》编辑部 ,
邮政编码 :050021  电话 : (0311) 5818007.
854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8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