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 of forest patch size and isolation on reproductive success of Great Tit in fragmented secondary-forests

破碎化次生林斑块面积及斑块隔离对大山雀繁殖成功的影响



全 文 :破碎化次生林斑块面积及斑块隔离对大山雀
繁殖成功的影响 3
邓文洪 3 3  高 玮 (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研究所 ,长春 130024)
宋晓东 (大连森林公园 ,大连 116000)
【摘要】 研究了破碎化山地次生林中斑块面积及斑块隔离度对大山雀 ( Parus m ajor) 繁殖成功的影响. 运用
GPS定位系统确定了 18 块大、中、小 3 种类型的斑块及对照样点. 观测了大山雀产第一枚卵时间、窝卵数、平均
卵重、出雏量及雏鸟出飞量等生态指标. 结果表明 ,斑块隔离度对大山雀繁殖成功没有影响 ;1999~2000 年两年
中 ,大山雀在连续分布次生林中的产卵时间平均早于各斑块中的产卵时间 7. 2d ,各斑块间的产卵时间差异较
小 ;连续分布次生林和较大面积斑块内的大山雀窝卵数略高于中、小面积斑块内的窝卵数 ;连续分布次生林中
的平均卵重最大 ;斑块面积对出雏量及雏鸟出飞量没有影响 ;中、小面积斑块内的巢损失率较高 ,最主要的原因
是巢址竞争较激烈.
关键词  大山雀  破碎化  斑块面积  隔离度  繁殖成功
文章编号  1001 - 9332 (2001) 04 - 0527 - 05  中图分类号  Q958111  文献标识码  A
Effect of forest patch size and isolation on reproductive success of Great Tit in fragmented secondary2forests. DEN G
Wenhong , GAO Wei ( School of L if e Science , Northeast Norm al U niversity , Changchun 130024) . 2Chin. J . A ppl .
Ecol . ,2001 ,12 (4) :527~531.
The effect of forest patch size and isolation on reproductive success of Great Tit ( Parus m ajor) in fragmented se2
condary2forests was studied in Zuojia Natural Protection Area of Jilin Province by collecting data on breeding success ,
clutch2size ,laying date ,egg weight ,brood2size and number fledged of Great Tit in 18 large (20~30hm2) ,medium (10
~20hm2) ,and small (6~10hm2) patches ,and two extensive forests ( > 100hm2) . All the forest patches were GPS
tes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solation had no effect on reproductive success of Great Tit ,and Great Tit laid 7. 2 days
earlier in extensive forests than in all forest patches. Clutches in extensive forests and large forest patches were slightly
larger than those in medium and small forest patches ,and eggs were heavier in extensive forests than in the patches.
Patch size had no effect on brood2size and number fledged. The lost rate of the nests was high in medium and small fo2
rest patches because of intense competition.
Key words  Great Tit , Fragment , Forest patch size , Isolation , Reproductive success.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9170120) .
  3 3 通讯联系人.
  2000 - 07 - 28 收稿 ,2001 - 01 - 12 接受.
1  引   言
自然栖息地破碎化对生物种群的生存是一个潜在
的威胁[3 ,7 ,14 ,21 ] . 一些研究表明 ,破碎化栖息地内的鸟
类丰富度低于大片、连续栖息地内的鸟类丰富
度[7 ,16 ,18 ,20 ,21 ] .到目前为止 ,对这种现象的理论解释
有两种假设 ,即种群结构的变化和栖息地质量的变
化[16 ] . 种群结构的变化包括种群规模的缩小、斑块中
分布广度的缩减和种群基因变异的缺失[20 ] ;栖息地质
量的变化主要是指景观结构和异质性的变化以及栖息
地内群落结构的变化[4 ,13 ] ,包括食物丰富度、捕食压
力、巢寄生和竞争模式等因素. 这两种假设均与森林面
积、廊道宽度、森林破碎化程度、斑块形状以及基质营
养等因素密切相关.
有关景观破碎化的定量指标与测定方法国外研究
较多 ,国内学者也有描述[6 ,15 ,22 ] ,对鸟类栖息地破碎
化与鸟类生存状况国内学者也做过研究和报道 ,丁平
等[5 ]研究了浙江西部白颈长尾雉破碎化的栖息地特
征及对该鸟分布的影响 ;胡远满等[8 ,9 ]研究了辽河三
角洲水禽生境的景观分类和野生动物生境的行为破碎
化等 ;贾陈喜[10 ]对甘肃南部血雉栖息地破碎化及其生
存现状进行了研究. 有关栖息地破碎化与鸟类繁殖成
功的关系已有过描述[11 ,13 ,16~19 ] ,结果表明 ,巢捕食压
力和巢寄生是影响破碎化生境中鸟类繁殖成功的主要
因素. 这些研究的对象多为具“开放式”鸟巢的鸟类 ,而
以洞巢鸟为对象的此类研究相对较少[7 ,19 ] ,由于洞巢
的安全性高于“开放式”鸟巢 ,所以不能用巢捕食压力
和巢寄生很好地解释生境破碎化对鸟类繁殖成功的影
响机制. 大山雀是典型的次级洞巢鸟 ,国外有关该鸟栖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1 年 8 月  第 12 卷  第 4 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Aug. 2001 ,12 (4)∶527~531
息地的研究较多[2 ,4 ,12 ,13 ,20 ] ,而关于大山雀栖息地质
量与其繁殖成功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11 ,18 ] . 国内仅对
大山雀的繁殖习性、分布特点及食性做过研究和描
述[1 ,23 ,24 ] ,尚未见有关该鸟栖息地质量与其繁殖成功关
系的报道.本文初步研究了次生林斑块面积及斑块间隔
离度与大山雀繁殖成功的关系 ,试图确定破碎化山地次
生林中影响大山雀繁殖成功的环境要素 ,为保护物种多
样性和森林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211  研究地区概况
左家自然保护区和土门岭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长白山地
向西部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 (126°0′~126°4′E ,43°7′~44°6′
N) ,海拔 200~500m ,面积为 87km2 . 林型为山地次生林 ,平均
林龄 50~60a ,其中重要乔木 11 种 ,尤以蒙古栎 ( Quercus mon2
golica) 、白皮柳 ( S alix m atsudana) 为多. 树木平均高 15~20m ,
平均树冠高度为 4~7m ,乔木平均胸径为 25~30cm. 灌木以刺
玫 ( Schizendara davoraca)为主. 草本植物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
为主. 除次生林外 ,本区还有草甸、农田、水库和林间空地等生
态景观.
212  研究方法
21211 次生林斑块面积及斑块间隔离度的测定  于 1999 年、
2000 年春夏季 ,在左家自然保护区和土门岭地区 87km2 范围
内 ,运用 GPS定位系统共测量 18 块次生林斑块的面积 ,林型皆
为落叶阔叶林. 研究中 ,斑块的定义为与同质性林型至少相距
100m 的森林岛屿. 大多数斑块 (83 %) 被农田、草甸和针叶林等
景观相隔离. 18 块斑块的面积范围在 6. 5~28. 6hm2 之间 ,平
均为 16. 8hm2 . 把所测的斑块分为 3 个等级 ,P Ⅰ代表大型斑块
(20~30hm2 , n = 5) , P Ⅱ代表中型斑块 (10~20hm2 , n = 6) , P
Ⅲ代表小型斑块 (6~10hm2 , n = 7) . 另外 ,在土门岭南苇子附
近较为连续的落叶阔叶林中 ( > 200hm2) ,测量了两块面积皆为
20hm2 对照样方 ,作为非破碎化栖息地的对照组. 大山雀栖息
斑块间的隔离度运用 Whitcomb[20 ]的方法 ,隔离度指数 ( I)的计
算公式为 :
I = - log 6 i ( Ti/ di2)
其中 , d = 第 i 个斑块到中心斑块的距离 (m) , T = 第 i 个斑块
内大山雀领域的最大数 (m2) (包括两个对照样方) . 斑块面积及
斑块间隔离度指数见表 1.
21212鸟类调查及数据处理  观测每个斑块内大山雀已利用
表 1  研究区域内斑块面积及斑块间隔离度指数
Table 1 Size and isolation index of patches in the study area
项目
Item
斑块 Patc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面积 Size (hm2) 6. 5 6. 8 7. 7 8. 5 8. 8 9. 3 9. 7 10. 5 14. 8 17. 4 17. 9 19. 6 19. 8 22. 1 25. 4 25. 9 27. 3 28. 6
隔离度指数 0. 12 0. 34 0. 17 0. 41 0. 19 0. 28 0. 22 0. 51 0. 27 0. 13 0. 15 0. 28 0. 25 0. 16 0. 23 0. 18 0. 36 0. 14
Isolation index
的巢址 ,如果观察到雌鸟对某一树洞有 3 次以上筑巢行为 ,并
且雄鸟在该树洞附近有领域性反应 (如警叫和对雌鸟的保护行
为等) ,即可确定此树洞已被大山雀利用. 然后做好标记 ,收集 :
1)雌鸟产第一枚卵的日期 (假设雌鸟每天产 1 枚卵) ; 2) 窝卵
数 ;3)平均卵重 (g) ;4)出雏量 ;5) 雏鸟出飞量. 以上 5 个参数的
综合信息反应大山雀的繁殖成功情况. 对表示大山雀繁殖成功
情况的数据分析是在两种水平上进行的. 一种水平是对大、中、
小 3 种类型的破碎化斑块以及两组连续分布次生林对照样点
之间进行方差分析 ,另一种水平是对所有斑块间的变量 (包括
两组连续分布次生林对照样点) 进行方差分析 ,分析时运用
GLM (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程序在 SPSS 软件包的支持下
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繁殖成功、巢损失率与斑块面积、隔离
度运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3 ] . 对各斑块内 (包括两
组连续分布次生林对照样点) 大山雀产第一枚卵的日期、窝卵
数、平均卵重、出雏量和雏鸟出飞量雏鸟出采用 PROC GLM 模
型进行卡方检验. 对偏离统计预测的变量进行平方根调整.
3  结果与分析
311  产卵日期
1999 年在所有斑块和对照组中共观测 46 对进入
繁殖期的大山雀 ,其中 ,35 对 (75 %) 繁殖成功 (出雏
率、出飞率均 > 60 %[13 ] ) . 2000 年共观测 42 对 ,其中
32 对 (76 %)繁殖成功. 各斑块中产第一枚卵的日期两
年分别为 4 月 29 日~5 月 18 日和 5 月 2 日~5 月 29
日 (表 2) . 次生林斑块间的隔离度指数与产卵日期关
系较大 (Logistic regression , x 2 = 7 . 6 , df = 3 ,α< 0 . 05 ,
R2 = 0. 4824 ,图 1) . 不同面积的次生林斑块中大山雀
产卵日期存在较大差异 ,在对照组和 P Ⅰ型斑块中的
大山雀产第一枚卵的日期较早 (Logistic regression , x 2
= 9 . 4 , df = 4 ,α< 0 . 05 ,表 3) .
表 2  不同斑块内大山雀产第一卵的日期
Table 2 Laying date of Great Tit in different forest patches
项目
Item
1999
产第一卵日期
First laying
date
卵期
Laying period
(d)
2000
产第一卵日期
First laying
date
卵期
Laying period
(d)
P Ⅰ( n = 5) 5. 2 36 5. 12 33
P Ⅱ( n = 6) 5. 11 31 5. 19 41
P Ⅲ( n = 7) 5. 14 28 5. 21 35
对照CK( n = 2) 5. 5 34 5. 10 29
312  窝卵数和平均卵重
两年所测各斑块 (包括对照组)中大山雀窝卵数的
变化范围是 6~12 枚 ,平均为 7. 7 ±2. 6 枚. 最大窝卵
数两年均存在于对照组次生林中 ,最小窝卵数 1999 年
存在于 P Ⅲ型斑块中 ,2000 年存在于 P Ⅱ型斑块中. 两
年中 ,各斑块中大山雀窝卵数存在一定差异 ,但不显著
825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2 卷
(表 3) . 斑块间隔离度对窝卵数影响不大 (ANOVA , F
= 1 . 9 , df = 1 , 18 ,α> 0 . 05) ,二者呈微弱负相关 , R2
仅为 0. 0112 (图 1) . 研究中发现 ,进入产卵期较早的大
表 3  不同斑块内大山雀繁殖成功情况( ANOVA)
Table 3 Reproductive success of Great Tit in different forest patches
项目
Item
斑块类型 Patch size
P Ⅰ P Ⅱ P Ⅲ 对照 CK α
产卵日期a) 9. 4 ±4. 8b) 11. 8 ±5. 1 16. 4 ±7. 2 8. 6 ±3. 9 α< 0. 05
Laying date (18) c) (23) (17) (11)
窝卵数 8. 5 ±2. 6 7. 9 ±1. 7 7. 6 ±1. 9 8. 9 ±2. 2 n. sd)
Clutch2size (17) (22) (17) (11)
平均卵重 (g) 1. 5 ±0. 2 1. 4 ±0. 3 1. 6 ±0. 2 1. 6 ±0. 3 n. s
Mean weight of eggs (371) (283) (268) (104)
出雏量 7. 1 ±1. 2 7. 3 ±1. 8 7. 2 ±0. 9 8. 2 ±1. 1 n. s
Number of nestings (17) (22) (17) (11)
出飞量 6. 7 ±0. 5 6. 8 ±1. 1 6. 5 ±0. 7 7. 2 ±0. 8 n. s
Number of fledgings (17) (22) (17) (11)
a) 5 月份平均产卵日期 Mean laying date in May , b) 平均数 ±标准差
Mean ±SD ,c)巢址数量 Number of nests ,d)差异不显著 No significance.
图 1  隔离度与大山雀的平均卵重、产卵日期、出雏量、出飞量及窝卵数
回归分析
Fig. 1 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isolation index and mean weight of eggs ,
laying dates , number of nestings , number of fledgings and clutch2size of
Great Tit .
山雀往往具有较大的窝卵数 (ANOVA , F = 9 . 6 , df =
1 ,9 ,α< 0. 05) . 隔离度对产卵日期有较大影响而对窝
卵数影响较小主要是因为亲鸟的体质和繁殖能力存在
着较大差异[17 ] .
1999 年 ,35 巢大山雀的平均卵重为 1. 55 ±0. 12g
(Mean ±SD , n = 314) , P Ⅱ型斑块的平均卵重最大
(1167 ±0. 11g , n = 102) , P Ⅰ型斑块的平均卵重最小
(1141 ±0. 09g , n = 88) . 2000 年 ,32 巢大山雀的平均
卵重为 1. 61 ±0. 14g ( n = 287) ,P Ⅲ型斑块的平均卵重
最大 (1. 62 ±0. 11g , n = 88) ,对照组的平均卵重最小
(1. 49 ±0. 07g , n = 88) . 各斑块间的平均卵重差异不
显著 (ANOVA , F = 1 . 81 , df = 1 ,18 ,α< 0. 05) .
313  出雏量和出飞量
两年大山雀平均出雏率为 82 % ,其中对照组的平
均出雏率最高 ,为 92 % , P Ⅱ型斑块出雏率最低 ,为
68 %(表 4) . 对照组与 P Ⅱ型斑块之间出雏率差异显著
(ANOVA , F = 11 . 4 , df = 1 , 9 ,α< 0. 05) ,与其他类型
斑块无显著差异 (表 4) . 两年中 ,大山雀雏鸟平均出飞
率为 94. 8 % ,其中 P Ⅰ型斑块的平均出飞率最高 ,为
96. 9 % ,P Ⅲ型斑块最低 ,为 91. 1 %. 各斑块间出飞率
差异不显著. 斑块间隔离度对大山雀出雏量及出飞量
影响均较小 ( R2 = 0 . 1614 , R2 = 0 . 0352 ,图 1) .
表 4  不同斑块内大山雀出雏率和出飞率 3
Table 4 Rate of nesting and fledging of Great Tit in different patches( %)
项目
Itme P Ⅰ P Ⅱ P Ⅲ
对照
CK
显著性
Significance
出雏率Nesting rate 86. 2 68. 7 81. 5 92. 1 α< 0. 05
出飞率 Fledging rate 96. 9 94. 3 91. 1 94. 4 n. s3出雏率 = 雏鸟数/ 卵数 Nesting rate = Number of nestings/ number of
eggs ,出飞率 = 幼鸟出飞数/ 雏鸟数 Fledging rate = Number of fledgings/
number of nestings.
314  繁殖成功
两年共观测 86 对进入筑巢期的大山雀 ,其中 67
对繁殖成功 (77. 9 %) . 繁殖成功在面积及年份因素上
均无显著差异 (Logistic regression ,面积 : x 2 = 6 . 8 , df
= 3 ,α> 0. 05 ;年份 : x 2 = 2. 6 , df = 1 ,α> 0 . 05) . 繁殖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巢址损失 ,在观测中没有发现巢寄
生和巢捕食现象 ,巢址损失主要由巢位竞争者的占用
和人为破坏所致. 在 19 处损失的巢址中 ,灰椋鸟
( S t urnus ci neraceus) 抢占 10 巢 (52. 6 %) ,白眉姬翁鸟
( Ficedula z anthopygia ) 抢占 4 巢 ( 21. 1 %) ,普通币鸟
( S it ta europaea)也与大山雀竞争巢位 ,但普通币鸟进入
繁殖期较早 ,占用大山雀巢位的情况不经常发生 ,只是
间接地减少大山雀的巢位资源. 两年中只发现 1 巢已
筑好的大山雀巢洞被普通币鸟占用 (5. 2 %) ,人为破坏 4
巢 (21. 1 %) . 巢址损失在 P Ⅲ型发生率较高 (63. 2 % ,
9254 期            邓文洪等 :破碎化次生林斑块面积及斑块隔离对大山雀繁殖成功的影响          
表 5) .
表 5  不同斑块内大山雀巢损失情况
Table 5 Situation of nest lost of Great Tit in different patches
斑块类型
Patch type
灰椋鸟占用
S tarli ng
occupation
白眉姬翁鸟占用
Tricolor f lycatcher
occupation
人为破坏
Man disruption
P Ⅰ 1 0 1
P Ⅱ 2 1 0
P Ⅲ 6 3 3
对照 CK 1 0 0
4  讨   论
破碎化山地次生林中斑块面积及斑块隔离度对大
山雀的繁殖成功存在一定影响 ,主要表现在面积因素
上 ,小面积斑块内的巢损失率明显高于大面积斑块及
对照组内. 大面积斑块及对照组内的大山雀产卵时间
较早. 各斑块中大山雀的窝卵数、平均卵重、出雏量和
雏鸟出飞量等方面虽存在着一定差异 ,但不显著.
许多研究表明 ,破碎化的森林会导致某些鸟类种
群繁殖成功率的降低[2 ,4 ,13 ,17 ,19 ] . 主要原因是破碎的
栖息地增加了巢捕食和巢寄生的机会. 这些研究主要
针对具“开发型”鸟巢的鸟类 ,而大山雀是典型的次级
洞巢鸟 ,巢洞具有很好的保护机制. 这就大大降低了巢
捕食和巢寄生的机会. 破碎化的森林对洞巢鸟繁殖成
功最主要的影响是由于巢址竞争而导致的巢损失.
Riddington 等[18 ]认为 ,破碎化栖息地综合环境质量较
差 ,是降低大山雀繁殖成功的主要因素. 他考虑了林
型、植被结构和食物资源等因素 ,并没有考虑面积和竞
争等问题. 研究中发现 ,灰椋鸟抢占巢位是造成大山雀
巢位损失的主要原因 ,灰椋鸟偏爱林缘生境 ,因此 ,较
小面积斑块内的树洞更易被其发现和抢占 ,从而导致
小面积斑块内大山雀的巢址损失率较高.
Lack[11 ]认为 ,反映鸟类繁殖成功的两个重要指标
是繁殖时间和窝卵数. 选择合适的繁殖时间是鸟类通
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一种进化行为表现 ,与食
物的丰富度紧密相连.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斑块内大
山雀的繁殖时间存在较大差异 (表 1) ,大山雀在连续
分布次生林中的产卵时间早于在小面积斑块中的产卵
时间一周以上 ,原因为 :1) 植被结构和食物丰富度 ,对
照样点的植被结构较为复杂 ,表现在林中灌丛数量较
多. Moller [16 ]认为 ,在一定范围内 ,森林中植被结构异
质性越高 ,鸟类选择巢址的机会越大 ,同时也为某些鸟
类提供较多的食物资源 ,所以鸟类首先选择这样的生
境. 2)干扰情况 ,小面积的斑块往往易被干扰[4 ,13 ,20 ] ,
因此 ,鸟类不先选择这样的生境. 3) 亲鸟的自身经验 ,
Lack[11 ,12 ] 、 Perrins[17 ] 、Dhondt [4 ] 、 Riddington 和
Gosler [18 ]认为 ,已有过繁殖经验的亲鸟往往比第一次
繁殖的亲鸟更易繁殖成功 ,因为它们能准确地找到利
于自身繁殖的栖息地并较早地进入繁殖期 ,以便充分
地利用食物资源. 隔离度是描述景观特征的重要指标
之一 ,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物栖息地质量[14 ,15 ,22 ] .
本研究中 ,隔离度仅对大山雀的繁殖日期产生影响
( R2 = 0. 4824) ,而对代表繁殖成功的其它各项指标几
乎没有影响 (窝卵数 : R2 = 0 . 0112 ;平均卵重 : R2 =
0 . 0036 ;出雏量 : R2 = 0 . 1614 ;出飞量 : R2 = 0. 0352) .
其原因 :1)研究区域的景观类型和植被特征比较相似 ,
另外 ,斑块间的廊道多为线型廊道 ,因此大多数斑块间
的隔离度较低且较为接近 (表 1) ,导致对大山雀繁殖
功效的影响减弱 ;2) 窝卵数和平均卵重受亲鸟品质的
影响较大 ,受环境影响较小 ,另外 ,窝卵数和出雏量还
与食物丰富度、巢捕食压、气候等因子有关[17 ] ;3) 大山
雀是次级洞巢鸟 ,巢保护较好 ,因此 ,出雏量与出飞量
不易被隔离度因素带来的各种效应所影响 ;4) 隔离度
影响大山雀产卵日期可能是通过影响该鸟的视觉效
应 ,从而改变其巢位选择行为和产卵行为而实现
的[13 ,18 ] .
Perrins[17 ]认为 ,对于同一地区地某种鸟而言 ,较
早进入产卵期的个体往往具有较大的窝卵数. 我们观
测的结果并没有完全证实这个观点. 对照样点的大山
雀产卵较早 ,两年平均窝卵数略高于 P Ⅱ型和 P Ⅲ型
斑块内的平均窝卵数 (表 3) ,但差异不显著. 影响鸟类
窝卵数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可利用食物的丰富度和巢
捕食压力[7 ,16 ] . 由于大山雀是洞巢鸟 ,树洞是避免巢
捕食的良好屏障 ,因此 ,次生林中影响大山雀窝卵数最
重要的因素是食物丰富度. 森林斑块面积和栖息地质
量也与食物丰富度紧密相连 ,大山雀之所以偏爱较大
的森林斑块和质量较好的栖息场所 ,也是因为那里的
食物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保证大山雀形成卵和抚育后
代 ,另外 ,可以投入较少的能量而获得较大的收益 ,以
利于大山雀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增大窝
卵数 ,保持和发展原有的种群.
参考文献
1  Chu G2Z(楚国忠) . 1988. Breeding season ,food of nestings ,and preda2
tion on larval ( Dendroli m us punctat us) of the Great Tit ( Parus ma2
jor) at Longshan forest farm. For Res ,10 (4) :277~284
2  Cody ML . 1985. Habitat Selection in Birds. Fla :Academic Press.
3  Crawley MJ . 1993. GL IM for ecologists. Oxfor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4  Dhondt AA ,Eyckerman R and Huble J . 1984. Habitat and laying date
in Great and Blue Tit . Ibis ,126 :388~397
5  Ding P(丁 平) ,Jiang S2R(姜仕仁) ,Zhuge Y(诸葛阳) . 2000. Study
on habitat fragmentation of white2necked pheasant in western Zhejiang
Province. S t udy Zool (动物学研究) ,21 (1) :65~69 (in Chinese)
6  Fu B2J (傅伯杰) ,Chen L2D(陈利顶) . 1996. Landscape diversity types
035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2 卷
and their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Acta Geogr Sin (地理学报) ,51 (5) :
454~462 (in Chinese)
7  Gates J E and Gysel L W. 1978. Avain nest dispersion and fledging suc2
cess in field2forest ecotones. Ecology ,59 :871~883
8  Hu Y2M (胡远满) ,Bu R2C(布仁仓) ,Li T2S(李团胜) . 2000. Land2
scape classification on waterfowl habitats in Liaohe Delta. In :Xiao D2N
(肖笃宁) e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Ecology. Beijing :Chinese
Forestry Press. 182~187 (in Chinese)
9  Hu Y2M (胡远满) ,Bu R2C(布仁仓) ,Li T2S(李团胜) . 2000. Behav2
ior fragmentation of wildlife habitats. In : Xiao D2N (肖笃宁) e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Ecology. Beijing : Chinese Forestry Press.
173~176 (in Chinese)
10  Jia C2X(贾陈喜) . 2000. Status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survival of
the blood pheasant in southern Gansu. In : Zheng G2M (郑光美) ed.
The Study on Chinese Ornithology. Beijing :Chinese Forestry Press. 43
~48
11  Lack D. 1955. British tits in nesting boxes. A rdea ,43 :50~84
12  Lack D. 1971. Ecological Isolation in Birds. Oxford : Blackwell Scienti2
fic Publications.
13  Lambrechts M and Dhondt AA. 1988. Male quality and territory quali2
ty in the Great Tit . A ni m Behav ,36 :596~601
14  Li X2W (李晓文) , Hu Y2M (胡远满) , Xiao D2N (肖笃宁) . 2000.
Landscape ecology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 Xiao D2N (肖笃
宁) e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Ecology. Beijing : Chinese
Forestry Press. 52~62 (in Chinese)
15  Ma K2M (马克明) ,Fu B2J (傅伯杰) ,Zhou H2F(周华峰) . 1998. Mea2
suring landscape diversity : affinity analysis of pattern diversity. Acta
Ecol S in (生态学报) ,18 (1) :76~81 (in Chinese)
16  Moller AP. 1988. Nest predation and nest site choice in passerine birds
in habitat patches of different size : a study of Magpies and blackbirds.
Oikos ,53 :215~222
17  Perrins CM. 1970. The time of birds breeding season. Ibis ,112 :242~
255
18  Riddington R and Gosler AG. 1994. Difference in reproductive success
and parental qualities between habitat in the Great Tit . Ibis ,137 :371
~378
19  Robinson SK , Thompson FR ,Donovan DR. 1995. Regional forest frag2
mentation and nesting success of migratory birds. Science ,267 :187~
190
20  Whitcomb RF , Robbins J F and Bystrak D. 1981. Effects of forests
fragmentation on avifauna of the eastern deciduous forest . In :Burgess
RL ,Sharpe DM eds. Forest Island Dynamics in Man2dominated Land2
scapes.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125~206
21  Wiens JA ,Rotenberry J T ,van Horne B. 1987. Habitat occupancy pat2
terns of North American shrubsteppe birds :the effects of spatial scale.
Oikos ,48 :132~147
22  Xiao D2N (肖笃宁) ,Bu R2C(布仁仓) ,Li X2Z(李秀珍) . 1997. Spatial
ecological theory and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Acta Ecol S in (生态学
报) ,17 (5) :453~460 (in Chinese)
23  Xie Q2K(解庆柯) . 1985. Fixed point observation on the breeding and
feeding habits of the Great Tit ( parus major) . Liaoning For Sci Tech2
nol (辽宁林业科技) ,11 (5) :25~27
24  Zheng Z2X(郑作新) ,Qian Y2W(钱燕文) . 1959. Study on the breed2
ing behavior of some sinsectivorous birds in fruit2producting district of
Changli ,Hebei Province. I. Great Tit . Acta Zool S in (动物学报) ,11
(1) :101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邓文洪 ,男 ,1970 年生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鸟类
生态学研究 ,发表论文 5 篇. Tel : 043224702361 , E2mail :Dwen2
hong @bar. com. cn
《农业生态学》新书介绍
  由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所长骆世明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九
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和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农业生态学》已于 2001 年 3 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全书 55 万
字 ,共分十章. 第一章概述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背景和研究内容 ,第二、三章介绍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基本生物结
构和综合结构) ,第四、五章阐述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能流和物流) ,第六章讲述农业的资源和效益 ,第七章
介绍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第八、九章利用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剖析农业发展的实际 ,探讨
世界农业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和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生态农业) . 第十章农业生态工程着重介绍比较实用
的农业生态系统评价、分析和设计方法. 该教材注重吸收最新的有关农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 ,例如全
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化感作用、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
学等内容. 教材的最后还列举了农业生态学一些常用的实验和实习 ,有关生态农业的一些幻灯片和录象资料以及
一些常用的能流、物流参数和计算机程序. 该教材可供农学、土化、气象、农经、环保等专业的学生作为教材使用 ,
也可作为教师、科研人员的教学参考书或工具书. 出版社、各新华书店等有售.
(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 510642  蔡昆争)
1354 期            邓文洪等 :破碎化次生林斑块面积及斑块隔离对大山雀繁殖成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