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3
何兴元 3 3 金莹杉 朱文泉 徐文铎 陈 玮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 110016)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 ,城市环境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 ,形成了城市
森林生态学这一新学科. 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学和人类生态学 4 种学科的相关理论相互融合构
成了城市森林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形成使人们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审视城市的发展 ,并把
生物环境即人类及所有植物和动物的群体视为这个系统的一个要素 ,引出了“城市森林”的概念. 本文较系
统地介绍了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及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其发展展望.
关键词 城市森林 生态学
文章编号 1001 - 9332 (2002) 12 - 1679 - 05 中图分类号 S718. 5 文献标识码 A
Basic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 of urban forest ecology. HE Xingyuan ,J IN Yingshan , ZHU Wenquan , XU
Wenduo ,CHEN Wei ( Institute of A pplied Ecolog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S henyang 110016) . 2Chin.
J . A ppl . Ecol . ,2002 ,13 (12) :1679~1683.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 and the increment of urban population ,the urban environment problem
hinders the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Now ,more and more peopl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forests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rban ecology. Therefore ,a new subject ,urban forest ecology ,and correlative new
concept frame in the field formed. The theoretic foundation of urban forest ecology derived from the mutual com2
bination of theory relating to forest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cology and anthrop2ecolo2
gy. People survey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from the view of ecosystem ,and regard the environment ,a colony of
human ,animals and plants ,as main factors of the system. The paper introduces systematically the urban forest e2
cology as follows :1) the basic concept of urban forest ecology ;2) the meaning of urban forest ecology ;3) the ba2
sic principle and theoretic base of urban forest ecology ;4) the research method of urban forest ecology ;5) the de2
velopmental expectation of urban forest ecology.
Key words Urban forest , Ecology.
3 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项目 ( KOTCE203971003) 和中国科
学院“十五”科技攻关资助项目 ( KOTO KYZXO1505) .3 3 通讯联系人.
2002 - 08 - 15 收稿 ,2002 - 09 - 12 接受.
1 引 言
森林生态学是把森林看作一个生物群落 ,研究构成这个
群落的各种树木与其他生物之间 ,以及生物和它们所在的外
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森林的用途随着人们对其认识
的加深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目前对森林的认识不只是单纯地
考虑获取木材或其它林产品 ,还应注意到森林具有涵养水
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保
护和美化环境 ,以及对于生物资源的保护等作用. 随着城市
人口剧增 ,工业化进程加速发展 ,城市环境质量迅速下降 ,严
重损害了人类的身心健康 [1 ]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环境的生物
过滤器 ,其生态效益日趋明显. 近年来 ,城市森林生态学 (ur2
ban forest ecology)这一新概念频繁出现在生态学及其它相关
学科的文献中. 随着城市森林研究的不断深入 ,一个新的森
林生态学分支 ———城市森林生态学已逐渐发展完善.
城市森林生态学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应根据我
国城市建设实际情况 ,以应用为主 ,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本文
较系统地介绍了城市森林生态学的主要概念、基本理论和研
究方法 ,阐述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以期引起国内学者对
城市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兴趣.
2 基本概念
城市森林 :城市森林这一概念的提出已有三十多年的历
史.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 ,对其定义也各不相同. 美国学者
Miller 认为 ,城市森林是人类密集居住区内及周围所有植被
的总和 ,其范围涉及市郊小社区直至大都市 [3 ,5 ] . 也有人将
城市森林概括为生长在城市 (包括市郊) 的对所在环境有明
显改善作用的林地及相关植被. 它是具有一定规模 ,以林木
为主体 ,包括各种类型 (乔、灌、藤、竹、层外植物和水生植物
等)的森林植物、栽培植物和生活在其间的动物 (禽、兽、昆虫
等) 、微生物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气候与土壤等自然因素的
总称[15 ] . 城市的园林 (人文古迹和园林建筑除外) 、水体、草
坪、以及凡生长植物的其它开放地域均应纳入城市森林总
体 ,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国内有关学者将城市周围或
附近一定范围内以景观、旅游、运动和野生动物保护为目的
的森林称为城市森林. 综上 ,城市森林的范围包括城区、近
郊、远郊的对城市环境及发展产生显著效应的所有植被区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2 年 12 月 第 13 卷 第 12 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Dec. 2002 ,13 (12)∶1679~1683
域 ,人类、各类动植物、微生物等都是城市森林的重要成分.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1937 年 Bertalanffy 提出 ,系统是处
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并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
的总和. 城市森林以树木为主体 ,包括花草、野生动物、微生
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 ,结构单元包括草地、
花坛、绿篱行道树、林荫道、小游园、花园、公园、森林公园、自
然保护小区、自然保护区、片林、林带、各种纪念林、古树名
木、风景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及园林小品等 [24 ] . 各个
单元有机结合 ,通过许多生物学和人文过程加以联系 ,最终
构成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城市森林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之间
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这种组合秩序反映了城市森
林生态系统的功能. 而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交换、
物质和能量流动等内部联系形式可反映整个系统的空间特
性和时间特性 ,即城市森林系统的结构. 城市森林系统的乔、
灌、草、等要素通过各单元结构构成统一整体 ,结构愈合理 ,
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就愈协调 ,系统功能就能得到更充分的
发挥 ,从而达到最优化组合.
城市森林生态学 :目前生态学的研究已提高到生态系统
水平上 ,不只是研究个体、种群或群落. 城市森林生态学是以
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城市森林生态系
统的结构、功能、动态 ,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
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 ,调
节系统关系 ,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
量 ,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城市森林生态学的目标是通过实地观测和理论分析 ,研究城
市森林生态功能、环境功能、保健医疗功能效应与其结构和类
型的关系 ,并以此为基础 ,以生态功能最佳和景致美观为原
则 ,进行城市森林的生态规划与设计 ,发挥系统的最佳效益.
3 主要研究内容
311 城市森林结构分析
通过城市森林本底资源调查与评估 ,了解城市森林的资
源状况 ,城市森林的格局、结构、植物组成、景观特征和人文
环境 ,对城市绿化树种的水平结构、树种重要性、美学布局、
树种配置、组成成分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3 ,8 ,31 ,41 ] . 在
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环境中 ,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在植物物种
组成、种群结构与动态、层片结构、空间布局等结构特征 [20 ] .
与自然林相比 ,由于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城市森林及其植
物从生理、个体结构、种群结构到群落结构都要受到强烈的
影响[17 ,26 ] ,因此 ,其结构必然发生很大变化.
312 城市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
分布于密集居住区的森林 ,对城市污染物有吸收、降解
作用 ,同时能改善城市小气候 ,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改善市区
内的碳氧平衡 , 满足市民美学需求 , 提高人类身心健
康[6 ,10 ,11 ,36 ] .利用环境监测法测定城市森林生态环境的动态
及空间变化 ,研究城市森林净化环境、服务城市的生态功能.
313 城市森林生态规划与设计
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结合城市森林的特点 ,按一定
的原则 ,因地制宜 ,以一个具体城市为案例 ,从空间布局和群
落结构两方面对城市森林进行布局规划与结构设计 ,使之获
得较好的生态效益 [4 ,27 ,33 ,40 ] ,同时为传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
一条有效途径.
314 城市森林的维护和管理
城市森林由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当恶劣 ,人为因素干
扰很大 ,显得非常脆弱. 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园林植物群落 ,
增加城市绿化苗木 ,保护古树名木 ,做好园林植物引种 ,加强
乡土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 ,以提高城市植物的多样性 [21 ] . 搞
好城市森林的维护工作 ,加强城市森林的管理 ,制定出相关
的法律法规是城市森林生态学所研究的一项重要内
容[29 ,37 ] .
315 城市环境对城市森林的影响
城市环境以人类活动为中心 ,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
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对城市森林造成影响 ,使城
市树木呈现各种受害症状 ,甚至枯萎死亡. 随着工业发展 ,废
气排放与日增加 ,毒气污染大气生态环境 ,危害植物健康. 因
此 ,研究植物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 ,有利于抗逆性树种的
筛选及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35 ] .
4 城市森林生态学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
411 理论基础
城市森林生态学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 . 城市森林生
态学基本概念实际上已框定了城市森林生态学的理论构架.
针对每一概念的深入研究都将是对理论基础的进一步概括
和融合 ,从而形成日趋成熟的城市森林生态学理论体系. 城
市森林生态学是一门边缘的交叉学科 ,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 ,吸收融合了许多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学、人类
生态学等其它学科的现有理论 ,因此 ,上述 4 门学科的理论
应成为城市森林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412 基本原理
41211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 最小限制因子原
理 :1840 年德国化学家 J . Lbig 提出了最小限制因子规律. 他
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 ,植物对某些矿物盐类的要求不能低
于某一数量. 当某种土壤不能供应这一最低量时 ,不管其它
养分含量如何多 ,该植物也不能正常生长. 后来人们将因子
范围加以扩大 ,并严格地限制于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入处
于平衡状态时适用. 城市森林植物处于一个特殊的环境因子
中 ,最小限制因子原理仍然适用于该系统 ,植物的生长仍遵
循这个原理[28 ] .
耐受性原理 :环境因子在最低量时可成为限制因子 ,但
如果因子过量 ,超过生物体的耐受程度时也可成为限制因
子.城市森林植物有机体耐性限度中的任何一个在质和量上
的不足或过量 ,都会引起有机体的衰减或死亡. 城市是污染
较为集中的地方 ,也有某些因子起着限制因子的作用 ,如果
城市森林经常处于这种不利的极限环境条件之下 ,植物生长
会严重受阻 ,从而影响到整个森林系统的健康. 因此 ,应树立
因子补偿作用的概念 ,通过因子的相互作用改变因子的利用
0861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3 卷
率 ,从而在一定范围内起到补偿作用.
41212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
是指种群在群落中与其他种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对位
置及其机能的关系. 城市中的资源和空间较之自然界更是非
常有限 ,而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每种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一
定的空间和资源 ,并为此引起有同样需要的物种间激烈的竞
争[22 ] . 竞争和选择的结果 ,种群间产生了生态位的隔离 ,避
免或减少了生态位的重叠 ,使得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一定范
围内呈现出物种多样性的特点.
生物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
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 ,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
多样、复杂性呈正相关. 这是由于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 ,
当食物链 (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的变化 ,造成能量、物
质流动的障碍时 ,可以有不同生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
服[32 ] .城市森林建设中多种生活型和基因型的植物种、种群
的应用将促进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效益的全
面、有效的发挥.
41213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 生态演替原理 :变动
和发展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森林生态系统中随时
间推移优势种发生明显改变 ,引起整个森林组成变化的过程
就是森林演替[12 ] . 演替通常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的顶
点 ,表现为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 同样 ,城市森林生态系
统也是变动发展的 ,也要遵循生态演替规律. 城市中人类活
动对城市森林的不同的干扰方式、干扰强度必然会引起城市
森林生态系统的一系列反馈 ,并导致城市森林演替.
生态平衡原理 :处于稳态机制下的生态系统能够在一定
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能力平衡自然或人为的干扰和冲击 ,从
而保持其稳定性.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物种种类少、食物网、食
物链比较简单 ,遇到外界干扰 ,很容易使其结构破坏 ,影响整
个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进行. 由于系统自身的生态阈值比较
小 ,仅靠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是不现实的 ,必
须不断地向系统输入能量、物质和信息 ,以维持有序的耗散
结构 ,达到稳定的生态平衡状态. 因此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
生态平衡的实质决不是简单的能量与物质的平衡.
41214 城市森林规划与经营 城市森林园林艺术效果 :城市
森林规划和经营过程中遵循园林艺术、园林植物种植设计、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 并以自然美为前提 ,融合艺
术美 ,重视植物的景观、美感、寓意和韵律效果 ,尽量体现园
林的艺术性. 多采用开放的自然式园林设计 ,通过多样的种
群、灵活的配置和丰富的色相、季相变化 ,使生态效能与绿
化、美化、香化相结合 ,自然生物属性得到文化体现 ,产生富
有自然气息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 ,同时强调开放性与外向
性 ,与城市景观特色、不同造型和结构的建筑物相协调融合 ,
考虑教育、文化、环境、经济等诸多方面的要求 [38 ] .
景观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自然界中景观的稳定性时
与景观的多样性相联系 ,即多样性可导致稳定性. 城市森林
生态系统的规划遵循景观多样性原理 ,涉及到城市森林的美
化效应和城市森林稳定性问题. 通常城市森林的景观多样性
来自种群多样和配置的灵活 ,而城市森林的景观不但要依从
地域环境的特定要求 ,还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及居民心理的
需要[15 ] .
整体性和系统性原理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规划与经营
在注意植物个体间关系的同时 ,注意动植物间以及城市森林
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城市森林“点”、“线”、“面”的结合
把城市森林开敞空间连接成网络 ,减少城市森林分布的孤立
状态 ,保留大面积的城市森林 ,增强了其抗干扰能力和边缘
效应 ,因此 ,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所发挥的生态作用是许多小
的分散的城市森林所无法代替的.
5 研究方法
511 城市森林资源调查
资源调查主要包括森林各类型面积的调查、森林总生物
量调查和森林生态环境资源和功能的调查 3 个方面 [14 ] . 通
过随机布点的野外调查或城市森林本底资源调查 ,可了解城
市森林的面积、类型、个体数量、生长情况、健康情况、森林群
落多样性、森林贮碳和制氧能力等各项数据 ,为城市森林的
结构和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512 效益评价
TCM 和 CVM 分析方法常用于评价城市森林的生态和
社会效益. TCM (travel cost method) 的评价程序是选择有代
表性的样地 ,收集各样地的森林游憩资料 ,根据 Clausen2
Knetch 曲线求出各样地的人均年消费剩余 [24 ] . 意愿调查价
值评估法 (contingent value method ,简称 CVM) 通过询问人
们对于环境质量改善的支付意愿 (willingness to pay ,WTP)
或忍受环境损失的受偿意愿 (willingness to accept ,WTA) 来
评估环境物品或服务的价值 [13 ] . 人均支付消费剩余与游客
总人数的乘积即为调查林分的初级效益 ,部分的生态效益也
可以通过相关模型进行估算.
513 经济学的应用
在实地测定与模型评价城市森林效益、功能的基础上 ,
分析效益产出与城市树木培植、养护费用之间的关系 ,以确
定适宜的栽培树种和管理措施. 边缘分析 (marginal analysis)
常用作城市森林研究项目实施的决策依据 ,权衡分析 (trade2
offs and production function)用于选择最佳的经营方案 ,效益2
成本评价 (costs2benefits analysis) 用于评价城市树木的综合
效益[9 ] .
514 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3S 技术在城市森林研
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可对城市森林进行编
目和管理 ;收集有关数据 ,构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模型 ,可对
城市森林进行合理规划 ,综合评价城市森林的效益 ,模拟城
市森林的发展趋势 ,预算城市森林财政开支 [5 ,7 ] . Miller[19 ]在
《城市林业》中列出了 13 种城市森林编目及管理软件 ,着重
介绍了 CITY TEERS模型的使用 ;Abdollahi [1 ]在《全球气候
变化与城市森林》中写到了 CITY Green 模型在评估城市森
林效益方面的应用 ,代表城市森林模型研究方面的新成果.
186112 期 何兴元等 :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GIS技术实质上提供了管理城市森林的宏观手段和先
进平台. 在资源调查基础上 ,建立城市树木的分类管理系统 ,
根据需要 ,对现状数据库进行更新 ,以预测城市森林的发展
趋势 ,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提供设计工具和决策依据 [23 ] .
目前所用的遥感技术主要是航片 ,通过对航片的解译进
行城市绿地分类、植被覆盖率及覆盖变化的研究 [34 ,39 ] . 卫片
在城市森林研究中应用得较少 ,一方面是卫片的空间分辨率
太低 ,另一方面则是阴影问题和植物光谱特性鉴定问题 [2 ] .
除此之外 ,综合传统生态学、植物学、环境学理论进行结
构与生态环境研究也是目前较常用的方法.
6 城市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展望
611 学科交叉性将进一步加强
城市森林生态学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 其研究
课题与生物科学、地学乃至社会和经济学科都有联系. 这些
学科是城市森林生态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因此 ,城市森林
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是一大发展趋势. 如城市森林与水文学、
城市森林与全球变化 ;城市森林所研究的尺度也有向外扩
展.它在尺度上与自然森林的交叉 ,为“城市交错带”森林状
况分析找到了突破点.
(1)城市森林与水文学. 市区暴雨后的径流量远高于被
植被覆盖的市郊. 街道、屋顶、路面由于铺装硬质地板 ,显得
非常严实 ,雨水无法浸透 ,因此缺少植被的市区 ,其地表径流
问题日益严重. 暴雨把城市地面上的垃圾等污染物冲到附近
及下流地区 ,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使治污费用大大增加 ,而且
还有损市民健康. 城市森林及其它植被可从两方面减少径流
量 :一是通过维持自然植被增加雨水渗透 ;二是树冠截雨 ,促
使雨水在到达地面前蒸发. 湿地在减小径流和洪灾方面的效
果尤其显著 ,因此被许多市区所采纳. 可见 ,城市森林在水污
染、地表径流控制方面的研究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2)城市森林与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 引
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增加 ,尤其是 CO2 浓
度的上升. 城市森林作为全球绿色植被的一部分 ,可从 4 个
方面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 1) 削减多种大气化学物质 (如
CO2) ;2)植被直接或间接地释放各种大气化学物质 ;3) 改善
城市小气候 (如降温) ;4)改变建筑物的能量使用状况.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增加 ,时间延
长. 城市地区由于热岛效应 ,气温偏高 ,生活其中的植被可为
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及城市化对森林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提供
潜在的实验场所 [18 ] . 由于人工化地面与石油的燃烧 ,市区气
候与郊区相比 ,已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气候变化在城市地区
得到强化 ,所引起的环境改变能从多方面对城市森林结构及
功能施加影响.
(3)城乡交错带的森林状况分析. 城乡间有大片的过渡
地带 (纵横交错的河渠、道路和众多的湖塘) . 要充分利用这
些水系、道路 ,建设防护林带、环带、林荫大道、森林大道 ,形
成绿色走廊和绿色网络 ,并使之与城区绿地系统贯通 [30 ] .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北欧的科学家根据现代城市出现的一些
弊端 ,提出在城区和郊区发展森林 ,将森林引入城市 ,使城市
坐落在森林中. 资料表明 ,城郊森林区应保持 80 %以上的森
林覆盖率 ,接近 1∶1 的针阔混交比例 ,相当数量的常绿阔叶
林及合理的栽种格局 ,才能发挥生物群落最佳之城市生物过
滤器的作用[25 ] .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乡交
错带也逐渐向市郊迁移延伸 ,城乡交错带由于其自然环境处
于过渡地段 ,所提供的生态位较多 ,生境多样 ,因此森林在物
种构成、空间结构、群落动态及功能效应方面也具有不同的
特征.
612 城市森林价值体系研究
随着城市森林相关理论的日趋成熟 ,生态经济学在城市
森林研究中的应用将更加普遍. 城市森林所具有的美化环
境、改善城市居住条件、工程建筑方面的种种功能以及其本
身作为产品的性质均使城市森林具有重要价值 ,被看作是市
政府的不动产业 ,而且随时间而增值. 我国将在今后 10~15
年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城市绿化事业不能完全作为福利
事业来经营. 因此 ,对于城市森林价值的估算、土地利用和房
产的增值作用 ,以及在房地产交易中树木的附加值等都将成
为城市林业的重要研究内容 ,城市森林价值体系的建立、完
善也愈显重要.
613 人类行为与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
人类虽不是城市森林的一部分 ,却是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因为有了以人类活动为主要表现的人
文过程来联系城市森林的各结构单元 ,才构成了整个城市森
林生态系统. 因此 ,研究人类自身的活动 (对于城市森林) 产
生的成本和效益成为城市森林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一部分. 这
将有助于人类理解随时间而变化的生态系统过程 ,如渐进型
现象 (树木的衰老)和突发性事件 (城市火灾) [24 ] . 此外 ,城市
森林建设不仅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符合森林自身固有的内
在规律和城市独特的生境条件 ,也要遵循人类活动的事理和
人类行为的“情理”. 研究人类行为与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相
互影响 ,将主导性与多样性结合 ,提高生态功能都非常重要.
614 高新技术的渗透和多技术融合的速度加快
3S技术是随着电子、通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而迅速崛起的高新技术 ,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已成为一套
成熟的技术体系 ,前景广阔. 国内的学者已就 3S在城市森林
和中的应用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如冯益明等 [7 ]的“城市
林业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建及应用”、吕妙儿等 [16 ]的“城
市绿地监测遥感应用”等都为把这高新技术引入到城市森林
的研究中 ,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目前 ,已有人探讨利用
TM 数据和 SPO T 数据对城市绿地景观进行分类的理论和
方法 ,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卫片具有快速、多时相的特点 ,获
取容易 ,价格便宜 ,随着卫片分辨率的提高和解译方法的改
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将会成为城市森林的定性与定量分
析中主要的数据来源 ,而 3S 技术也将为城市森林研究及实
践开辟更为广阔的天空 [42 ] .
2861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3 卷
参考文献
1 Abdollahi KK , Ning ZH , Appeaning A. 2000. Global Climate
Change & the Urban Forest . Baton Rouge : Franklin Press. Inc.
2 Che S2Q (车生泉) ,Song Y2C(宋永昌) . 2001. Extract of the re2
mote sensing message of urban green space of landscape —Shanghai
city as the case study. U rban Envi ron U rban Ecol (城市环境与城
市生态) ,14 (2) :10~12 (in Chinese)
3 Chen C2D(陈昌笃) ,Bao S2X(鲍世行) . 1994. Urbanization in Chi2
na and the trends of its development . Acta Ecol S in (生态学报) ,4
(1) :84~90 (in Chinese)
4 Chen Z2X(陈自新) . 1991. The trend of city ornamental plants e2
cology studies. Chin L andscape A rch (中国园林) , 7 (2) : 42~45
(in Chinese)
5 Congalton RG , Green K. 1992. The ABCs of GIS. J For ,9 (11) :13
~20
6 Feng C2Q (冯采芹) . 1992. Study on greening environmental bene2
fit .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in Chinese)
7 Feng Y2M (冯益明) ,Li Z2L (李增禄) . 1999. Setting up UFSGIS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Res (林业科学研究) ,12 (3) :310~314 (in
Chinese)
8 Fu Q2H(符气浩) , Yang X2B (杨小波) ,Wu Q2S(吴庆书) . 1996.
Analysis of the plant for urban afforestation. Sci S ilvae Sin (林业
科学) ,32 (1) :35~43 (in Chinese)
9 Gordon AB. 1995. Urban Forest Landscapes : Integrating Multidis2
ciplinary Perspectives. Washington :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
25~100
10 Huang X2L (黄晓鸾) , Wang S2G (王书耕) . 1998. Research on
measurement values of urban green space. Chin L andscape A rch
(中国园林) ,14 (3) :57~59 (in Chinese)
11 Li D2Y(李丹燕) . 1999. The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and benefits
of the vegetation in Guangzhou Urban Parks. Ecol Sci (生态经
济) ,18 (9) :66~70 (in Chinese)
12 Li J2W (李景文) . 1994. Forest Ecology. Beijing : China Forestry
Press. 210~212 (in Chinese)
13 Li Y(李 莹) ,Bai M (白 墨) , Yang K2Z(杨开忠) . 2001. Study
on residents’willingness to pay for improving air quality in Beijing.
U rban Envi ron U rban Ecol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4 (5) :6~8
(in Chinese)
14 Liang X2Q ( 梁 星 权 ) . 2001. Urban Forestry. Beijing : China
Forestry Press. (in Chinese)
15 Liu D2F (刘殿芳) . 1997. Urban forest study. Ter Nat Resources
S t udy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 (3) :47~50 (in Chinese)
16 Lu M2E (吕妙儿) , Pu Y2X (蒲英霞) , Huang X2Y (黄杏元) .
2000.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on urban green. Chin L and2
scape A rch (中国园林) ,16 (5) :41~44 (in Chinese)
17 Ma L2F (马灵芳) , Guan D2S (管东生) , Zheng S2Y (郑淑颖) .
2000. Characteristics of garden trees in Xinhepu district in
Guangzhou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al space. U rban
Envi ron U rban Ecol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3 (1) : 25~27 (in
Chinese)
18 McDonnell MJ , Pickett STA , Pouyat RV. 1993.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cological gradient paradigm to the study of urban effects. In :
McDonnell MJ and Pickett STA eds. Humans as Components of E2
cosystems. New York :Springer2Verlay. 175~189 (in Chinese)
19 Miller RW. 1996. Urban Forestry.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
20 Sanders RA. 1986. Urban vegetation impacts on the hydrology of
Dayton. Ohio U rban Ecol ,9 :361~376 (in Chinese)
21 Shi W2D (施维德) . 2000. Suggestion on urban greenbelt plant di2
versity. J Sichuan For Sci Technol (四川林业科技) ,21 (1) :20~
23 (in Chinese)
22 Song Y2C (宋永昌) , You W2H (由文辉) , Wang X2R (王祥荣) .
2000. Urban Ecology. Shanghai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48~51 (in Chinese)
23 Su J (粟 娟) , Sun B (孙 冰) , Huang J2P (黄家平) . 1997. Re2
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uangzhou urban forestry manage2
ment information system. U rban Envi ron U rban Ecol (城市环境
与城市生态) ,10 (3) :15~18 (in Chinese)
24 Sun B (孙 冰) ,Su J (粟 娟) ,Xie Z2Z(谢左章) . 1997. Current
state and tendency of development of urban forestry. J Nanjing For
U niv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1 (2) :83~88 (in Chinese)
25 Tao Q (陶 青) , Tang R2N (唐荣南) , Wu Y (吴 钰) . 1995.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effect of forest area in suburb. U rban Envi2
ron U rban Ecol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 8 (2) : 13~16 (in Chi2
nese)
26 Wang B2S (王伯荪) . 1998. Urban vegetation and urban vegetolo2
gy. Acta Sci Nat U niv S unyatsen (中山大学学报) ,37 (4) :9~11
(in Chinese)
27 Wang X2R(王祥荣) . 1999.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de2
velopment of urban gree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A case study in
Shanghai. U rban Envi ron U rban Ecol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2
(1) :60~63 (in Chinese)
28 Wang X2R (王祥荣) . 2000.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 Nanjing :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in Chinese)
29 Wu H (吴 浩) , Zhang Z2L (张志梁) . 2001. Water management
measure for replant big trees. J A nhui For Sci Technol (安徽林业
科技) , (2) :27~29 (in Chinese)
30 Xiao G2Q (肖国清) . 1991. Discussion on city extensive area green2
ing. Chin L andscape A rch (中国园林) ,7 (2) :40~47 (in Chinese)
31 Yang J2M (杨家明) . 1991. Current state and expectation of urban
forest in Hong Kong. J Chin For (中国林学季刊) ,22 (3) :141~
144 (in Chinese)
32 Yang X2B(杨小波) ,Wu Q2S(吴庆书) . 2000. Urban Ecology. Bei2
jing :Science Press. 13~16 (in Chinese)
33 Ye W2X(叶渭贤) ,Wang X2P( 王喜平) . 1996. Discussion on sev2
eral problems of urban forestr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v Plan
South Chin For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 15 ( 4) : 37~44 (in Chi2
nese)
34 Yu S2F(喻淑芳) ,Li X(李 翔) ,Deng J2H (邓节华) . 1994. Sur2
vey on current greening state in Hefei. J A nhui A gric U niv (安徽
农业大学学报) ,21 (1) :63~66 (in Chinese)
35 Zhang B2T (张滨亭) . 1991. Study on pollution of industry dis2
charge gas for plant . S handong Sci (山东科学) ,4 (4) :45~48 (in
Chinese)
36 Zhang H (张 浩) , Wang X2R (王祥荣) ,Bao J2H (包静晖) .
2000. Comparative study of ecology effect and management coun2
termeasures on urban green space between Shanghai and London.
U rban Envi ron U rban Ecol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3 (2) :29~
32 (in Chinese)
37 Zhang H(张 浩) ,Wang X2R (王祥荣) . 2001. Three2dimensional
ecological characters of urban green space and its ecological func2
tion . China Envi ron Sci (中国环境科学) , 21 ( 2) : 10l~104 (in
Chinese)
38 Zhang Q2F (张庆费) ,Xu R2D (徐绒娣) . 1999. Discussion on sig2
nificance and approach of urban forest construction. Ex plorat Nat
(大自然探索) ,18 (2) :82~86 (in Chinese)
39 Zhang R2P (张若萍) . 1990. Analyses of remote sensing for urban
greenbelt . J Zhejiang For Coll (浙江林学院学报) , 7 (3) : 233~
240 (in Chinese)
40 Zhao F(赵 锋) . 1998. The control planning of urban green space.
Chin L andscape A rch (中国园林) ,14 (3) :14~16 (in Chinese)
41 Zheng Z2Q (郑芷青 ) . 1995.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metropolitan street greening in Guangzhou city zone. Tropic Geogr
(热带地理) ,15 (1) :62~69 (in Chinese)
42 Zu W2Q (朱文泉) , He X2Y(何兴元) ,Chen W (陈 玮) . 2001.
Advances in urban forest . Chin J Ecol (生态学杂志) ,20 (5) :55~
59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何兴元 ,男 ,1962 年生 ,博士 ,研究员 ,主要研究
方向为城市森林生态 ,林业发展战略 ,林木菌根 ,非豆科树木
固氮. 先后主持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国家攻关等十几项科
研课题 ,发表论文 30 余篇.
386112 期 何兴元等 :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