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林 产 化 学 与 工 业 19 9 3年
1材料及方法
分析材料采自野生和载培的细毛樟单株叶样 ,经分析确定叶精油的主香成分后 ,分别选
出叶精油主含金合欢醉 、香叶醉 、芳樟醉及甲基丁子香阶型等的单株 ,作留种母树 , 采种育苗
及无性繁殖 ,将这些苗木定植在本园芳香植物区 ,在不同树龄 、 不同季节 、 不同后代的植株上
分别采集叶片 , 室内蒸馏不同化学型油样 ,进行主要成分分析 。
分析方法 : 细毛樟各化学型精油不作任何处理 ,直接用 G C 及 G C / M S 联用仪定性 、 定
量 。
仪器 : G C 一 g A 型气相色谱仪旧 本岛津 ) . 分析柱 : S E一 54 石英弹性毛细管柱 (美国 J &W
公司 ) , 柱温 8 0 ~ 2 0 0 ℃ ; 3 0 C /m i n 程序升温 ,汽化温度 2 3 0 ℃ ;检测器 : F I D ,分流比 : 5 0 : 1 ;
进样量 : 0 . 1 5 料L , C一 R 3 A 微处理机定量 (面积归一化法 ) 。 F i n n ig a n 一 4 5 10 型 G C / M S八X二联
用仪 (美国 ) ,数据处理采用 IN CO S 系统 . 各分离组分通过 N I H / E P A /M S D C 计算机谱库
(美国国家标准局 N B L BI R A R Y 谱库 )进行检索 ,并参考文献〔2~ 3〕及保留指数仁4 ] ,对其
质谱图加以确认 . 气相色谱条件 : 色谱柱及柱温与 G C 仪相同 ,分离器温度 220 ℃ ,汽化温度
23 。 ℃ ,进样量 。 . 15 拌L ,分流比 20 : 1 。 质谱条件 : IE 离子源 ,离子源温度 17 。 ℃ , 电子能量
7 0 e V
,射电流 0 . 2 5 m A ,倍增电压 1 3 0 0 V ,扫描周期 1 5 。
2 结果与讨论
2
.
1 植株个体叶精油主成分的多样性
我国江西的樟树 ( ic n a mo m “ 二 ca m P ho ar ) 叶精油有樟脑 、芳樟醇 ( 92 % ) 、 1 , 8一按叶油
素 、 龙脑 、 异橙花叔醉等 5个化学型 s3[ ;广东等地黄樟 ( C . P or er ct u m )叶精油有樟脑 、 1 , 8一按
叶油素 、 芳樟醉 ( 95 % ) ,柠檬醛等 4 个化学 型 6[] ,西双版纳动海的毛叶樟 ( C . , il of l扭 , )
叶精 油有樟脑 、 1 , 8一按叶油素 、柠檬醛 、芳樟醉 、 水芹烯等 5个化学型 . 然而 ,它们的化学型比
细毛樟少 4 ~ 5 个 。
在细毛樟的分布区内共采蒸 3 0 余个单株的叶油进行分析 。 从叶片的形态很难将其分
为什么类型 ;从香气上也只能大体分出几个类型 ,然而采用植物化学分类的方法 , 可将细毛
樟叶精油明显地分为 9 个化学型及主成分不明显的杂型 , 见表 1 .
从表 l 看出 ,细毛樟叶精油化学类型最多 ,具有多样性的精油类型 ,这是迄今香料植物
中很少见的 。 在 9 个化学型中以主含金合欢醉 、香叶醉 、 芳樟醉 、 甲基丁子香酚等 4个类型更
具有价值 , 是变野生为家种及发展种植很理想的原始材料 。 叶油主含榄香素型 ,在樟属的其
他植物中也很少见 , 其他类型者 ,如樟脑 、 1 , 8一按叶油素 、 柠檬醛 、龙脑等在樟属植物中都存
在 。
2
.
2 不同季节叶精油主成分变化
细毛樟叶精油主含金合欢醇 、 香叶醇 、 芳樟醉等 3 个化学型 ,不同季节叶油及主成分变
化 , 见表 2 .
第 1期 新香料植物细毛樟的研究 59
表 1
T a b le l
不 同化学类型叶油及主成分含全比较
C o mP ar i so n o fo en t en to sf le af011 o f df ifr en et
e hem ie a lt yP e a sn dt he irm a in eo mP o n en t s
编号
No
.
化学型 叶油含 t (纬 )
011 o en t en t r fo m le
a
v e
s
主要成分含 t (% )
C he而 e a lt y p吧 s
金合欢醉型 F a~ o l香叶醉型 G er a抽 o l
芳株醉型 L in ao lo l
甲基丁子香酚型
Mt y hy l
e ug eno l
樟脑型 C am p ho r
龙脑型 B o~
】
柠棣醛型 C it r a l
1
,
8
一按叶油素型
1
,
8
一
C ien
o l e
榄香家型 E l e而 e in
杂型 s u n d yr
oC
n t e nt o f ma i
n e o m p o en
n t in 0 11
0
.
54~ 1
.
20
1
.
5 5~ 2
.
0 4
1
。
4 0~ 2
.
0 8
5 4~ 7 1
8 6~ 9 8
8 4~ 9 8
1
.
2 0~ 1
.
7 4 6 9~ 8 9
0
.
7~ 1
.
0
1
.
4 3
1
.
0 ~ 1
.
5 0
8 0~ 8 6
4 5
5 9~ 7 5
1
.
2 0~ 1
.
5 1 5 0~ 5 6
0
.
8~ 1
.
0 4
0
.
53~ 1
.
8 2
6 4~ 8 4
主成分不明显 N ot cl ea r
表 2
T a b l e Z
不同车节叶油 成分及含全变化 (% )
S e a s o n a l e h a n ge
s o f m a i n e o m p o n e n t e o n t e n t s i n l e a f 0 11
化学型
hC
e im
e a l t yP e
s
2
F
e b
.
4
A P r
.
J点e 8A u g . 1 0 1 2O e t . r卜 e
685072一31 .
9 6
.
1
.
88
.
1
。
93
.
015782一69.…O`丹0. lt了.O口QU2 . 1 154031一876”2…魂七,`月OO曰八匕
R一81口匕n`,J,人OJ.…力`厅了,白.Où吕1734082一6.…心`内了,J任O口Rù865721一0“芳樟醉型L i n a lo o l N o . 1
N o
.
2
1
.
9 6
.
1
.
9 1
.
N o
.
3
…,主月rn`一七香叶醉型G e r a n io l N O 。 4
N O
.
5
85
。
0
1
.
87
86
.
0
2
.
2 0
8 4
.
6 1
2
.
0 4
9 2
。
5 9
1
.
9 3
88
。
4 8
2
.
3 6
9 0
。
0 9
1
9 2
1
9 2
1
金合欢醉型
F a
r n e s o l
N
o
.
6
叶油 L e a f 0 11
芳樟醉 L ian lo ]
叶油 eL a f 0 11
芳棒醉 iL an lo l
叶油 L es f 0 11
香叶醉 eG r a n i o l
叶油 eL a f 0 11
香叶醉 eG r a n i o l
叶油 eL a f 0 11
香叶醉 eG r a n i o l
叶油 L e a f 0 11
金合欢醉 F a r n e s o l
9 0
.
0 8
1
.
5 6
8 9
.
3 9
0
.
80
5 8
.
7 8
1
.
1 3 1
.
2 0
5 4
.
0 5 7
.
5
9 0
。
0
0
.
9 7
5 7
.
5 1
8 8
.
28
2
.
0 4
88
。
8 3
0
.
9 7
7 0
.
0 3
8 9
。
69
1
。
7 3
8 7
.
89
0
.
8 0
7 0
.
7 6
从表 2 看出细毛樟的 3 个化学型 , 叶油含量总的趋势是以生长期 4 ~ 10 月为高 ,停长期
12 ~ 2 月含量略偏低 ;叶油主含香叶醇和芳樟醉者 , 各月主成分含量变化不大 , 而含金合欢
醉者以 10 ~ 12 月为高 , 4 月偏低 ,其他各月含量基本一致 。
经叶油含量测定及叶片油细胞解剖发现 , 叶油含量与叶片老 、 嫩 (叶龄 )有关 , 如主含芳
樟醉的细毛樟 (l 号 ) , 生长期呈红色至淡黄色的嫩叶出抽为 .1 8廷% , 含芳樟醇为 98 · 13 % ,
由嫩叶变为绿色的新 叶出油为 1 . 75 % , 含芳樟醉为 9 9 . 5 1% , 将要脱落的老叶出油为
1
,
5 9 %
, 含芳樟醉为 97 . 4 4% ; 而叶油含量与叶片中油细胞大小和密度有关 , 特别是油细胞
林 产 化 学 与 工 业 1 9 9 3年
之间的密度 ,对叶油含量起很大的作用 。
因此 ,根据单株采收的生物量及与叶油 、 主成分含量的关系 ,细毛樟的最佳采收期应 以
8一 1 2 月为理想 .
2
.
3 植株叶油含 t 、主成分变化与生境的关系
左野生或栽培相同的生境 , 至今尚未发现植株个体叶精油主要成分都很相同的类群 ,而
出现迥然不同的化学型 7[] 。 如细毛樟— 野生地 ,海拔 l o 80 m ,东向山坡林地 ,酸性红壤 ,在不到 1 2 0 0 m Z 的范围内 , 从仅有的野生 5 棵树分别采叶样进行精油和主成分含量分析 ,其中
3 棵叶出油率分别为 1 . 39 % 、 1 . 82 % 、 1 . 23 % , 主成分芳樟醉含量顺序为 95 . 47 % 、 97 . 04 % 、
67
.
8。% ,占总数的 60 % ; 1 , 8一按叶油素和主成分不明显者分别占总数的 20 % 。 另一野生地 ,
海拔约 1 0 o o m ,从不同坡向 10 棵树上采蒸叶油样分析 ,其中 4 棵叶出油率分别为 1 . 92 % 、
1
.
5 5%
、
1
.
7 5%
、
1
.
5 1%
, 主成分香叶醇含量顺序为 9 3 . 3% 、 8 9 , 6 9 % 、 8 7 . 8 9% 、 7 5 . 1 6% , 占
总数的 40 % ; 另 2 棵叶出油率分别为 1 . 20 % 、 1 . 74 % , 主成分甲基丁子香酚 含量顺序为
69
.
7 2%
、
73
.
4 %
, 占总数的 2 0% ; 尚有叶油主含金合欢醇 、 柠檬醛 、 1 , 8 一按叶油素等各 1 株 ,
各占总数的 10 % 。
本园芳香植物试验地 ,海拔 5 8O m ,种植的香叶醇型细毛樟叶油有 9 个化学型 ,芳樟醇
型有 4 个化学型 , 甲基丁子香酚型有 2 个化学型及主成分不明显的混杂型 。
以上资料表明细毛樟个体叶油主成分的变化与生长环境并无明显的关系 。
2
.
4 植株不同器官的精油含 t 及主成分比犷
细毛樟植株根部精油主成分与叶 、 枝 、 戈. 、 然不同 ,见表 3 .
表 3
T a b l e
植株不 同器官精油及主成分比较
oC m p
a r i s o n o f e o n t e n t s o f e s s e n t i a l 0 11 i n d i f f e r e n t
o r g a n s a n d t h e i r m a i n e o m P o n e n t s
叶油 L e a f 0 11 果油 F刊 it 0 11 根油 R o t 0 11化学型
C h e m ie a l
t y p e s
嫩枝油 T e n d e r t w ig 0 11
含量
C O n t
e n t
主成分
M
a
i n
c o m P O n e n t
含 t
C o n t e n t
主成分
M
a
i
n
c o m P o n e n t
含量
C o n t e n t
主成分
M
a
in
Co m P O n e n t
含量
C O n t e 爪
主成分
M a i
n
c o m P 0 n e n t
Où1二,口月性AB芳樟醉型
L i
n a lo o l
2
.
0 6
芳樟醉
L in a l o o l
0
.
5 6
芳樟醇
L i n a lo o l
0
.
6 4
香叶醉型
G
e r a n
i
o
l
香叶醉
G e r a n io l
0
。
5 1
香叶醉
(充 r a n io l
香叶醉
G e r a n io l
A
B
7 l
1 7
月b,
.
1n匕口AB
4哎é
金合欢醉型
F
a r n e s o l
金合欢醉
F a r n e s o l
0
.
7 9
金合欢醉
F a r n e s o l
注 : A 肉豆葱醚 M y r is t ie in , B 榄香素 E l e m ie i n
2 年生以上老枝出油率 为 。 . 06 % .树皮出油率为 。 . 029 % ~ 0 . 038 % ,木材出油率为 。 . 0 27 %一
0
·
0 4%
.
从表 3 看出细毛樟的 3 个化学型各部位器官精油含量以叶为高 ,次为果 、侧根 ,其他含
量很低 。 叶 、 果 、枝 、 根精油主成分一致 ,但根油中还含有肉豆落醚 、榄香素等 。 成年树根油及
主成分含量高于未成年树 。
第 l期 新香料植物细毛樟的研究
由此表明细毛樟的主要利用部位为叶 、 果等 ,但生产叶油时为了采收方便和增 加油产
量 , 可将嫩叶一起采收蒸馏叶油 。
2
.
5 植株叶油主成分分化与树龄的关系
细毛樟一年生以下实生苗叶油主成分未明显地分化出来 ,一年生以上的叶油开始分化 ,
到二年生叶油主成分已明显地分化出来 , 并与亲本相当 . 如芳樟醇型细毛樟 (2 号 ) ,一年生
以下叶出油率为 0 . 57 写 ,含芳樟醇 23 % ,榄香素为 32 % 8j[ 等 ,二年生叶出油率为 1 . 09 %一
1
.
6 3 %
,含芳樟醇 80 % ~ 86 % , 母本成龄树叶出油率为 1 . 72 % ~ 2 . 40 % ,含芳樟醉 83 %一
9 2%
, 香叶醇型细毛樟一年生以下叶出油率为 0 . 48 % ,含香叶醇仅为 2 . 2% , 二年生叶出油
率为 1 . 2 0% ~ 1 . 53 % ,含香叶醇 80 % ~ 92 % ,母本成龄树叶出油率为 1 . 5 %~ 1 . 93 % , 含
香叶醇 8 6%一 9 0% ; 甲基丁子香酚型细毛樟一年生以下幼树叶出油率为 0 . 48 % ,无甲基丁
子香酚 , 80 %以上为倍半菇类 ,二年生树叶出油率为 。 . 73 % ~ 1 . 32 写 ,含甲基丁子香酚 60 %
~ 8 9%
,母本成年树叶出油率为 。 . 8% ~ 1 . 04 % 。
2
.
6 不同繁殖后代叶油成分的变化
2
.
6
.
1 有性后代 我们从细毛樟不同化学型的母树上采集种子 , 繁殖育苗 , 定植后 ,分别对
二年生以上香叶醇型 、 芳樟醇型 、 甲基丁子香酚型等单株叶油 、 主成分及分化出的主要化学
型作了分析 , 见表 4 。
从表 4 看出细毛樟幼树 (2 ~ 3 年生 )含香叶醇型后代 56 . 70 %的植株保持亲本的特性 ,
后代分化 出 1 , 8一按 叶 油素型植 株占 2 6 . 8% , 芳樟醇 型占 6 . 18 % , 甲基丁 子 香酚 型 占
5
.
16 %
,柠檬醛 、 樟脑 、 龙脑 、 a 一水芹烯 、榄香素等各占 1 . 03 % ,即香叶醉型细毛樟分化出 8 个
化学型 。 芳樟醇型细毛樟 (2 号 )后代 5 7 . 14 纬的植株保持亲本的特性 ,分化出 3 个化学型 , 其
中 1 , 8 一按叶油素型植株占 21 . 43 % ,榄香素型占 14 . 29 % , 樟脑型占 7 . 14 % 。 甲基丁子香酚
型细毛樟后代 71 . 43 %的植株保持亲本的特性 ,后代分化出芳樟醇型植株占 1 4 . 2 9% , 香叶
醇型占 3 . 57 %和主成分不明显的杂型植株占 1 0 . 71 % 。
初步分析叶油主含金合欢醇的细毛樟有性后代 50 %以上的植株可保持亲本的特性 , 二
年生以上植株鲜叶出油率为 0 . 63 %一 0 . 74 % ,含金合欢醇为 57 %一 70 % , 母本成年树鲜叶
出油率为 0 . 8% ~ 1 . 2 0 % ,主成分为 54 %~ 7 1% .
至今 ,在野生的细毛樟中还未发现叶油主含榄香素型的植株 ,而在含香叶醇型和芳樟醇
型细毛樟有性后代中分化 出 ,但所占的比例都很低 。
2
.
6
.
2 无性后代 经过分析可明显地看出 , 细毛樟无性后代不同化学型都能保持亲本的特
J性 。 金合欢醇型母本鲜叶出油率为 0 . 8%一 1 . 2% ,含金合欢醇为 54 % ~ 71 肠 ,其后代嫁接树
叶出油率为 0 . 85 % ,主成分为 “ % ; 香叶醇型母树 (3 号 )鲜叶出油率为 1 . 70 % ~ 2 . 04 % , 含
香叶醇为 85 % ~ 93 % ,其后代嫁接树叶出油率为 2 . 69 % , 主成分为 92 % ;芳樟醇型母树图 1
号鲜叶出油率为 1 . 68 %一 2 . 28 % ,主成分为 96 % ~ 98 % , 后代扦插树叶出油率为 1 . 60 % ~
2
.
2 2%
,主成分为 93 % ~ 98 % ; 2 号鲜叶出油率为 1 . 72 % ~ 2 . 40 % , 主成分为 85 %~ 91 % ,
后代扦插树叶出油率为 1 . 52 % ~ 1 . 8 % , 含芳樟醇为 85 % ~ 89 % 。
林 产 化 学 与 工 业9 9 1 3年
表4
T ab le4
裁培的幼树不 同化学型叶油主成分含贡
M a in e omPn oen t e on t en t o sf la e f0 11 o f dif fe ren t
eh em ia e lt yp e sf rom。 ult i va t e d jv uen i let e e r s
化学型
h C em ia e ltP y e s
香叶醉型
Ge ra n io l
一 tp y e
芳株醉型 甲墓丁子香酚型
L ian lo l一 yP eM eth y le u乎 n o l~t y l冲
分析株数
A an ly
z e dt re e( n o
.
)
`. 几1 占. 工亡J ló口Rù,口QU工勺
成分 oC m p o en n t s
芳株醉 L ian l o o l
香叶醉 eG ar n fo l
柠橄醛 C i t r a l
棒脑 C a m p ho r
龙脑 oB r en ol
1
,
8
一按叶油紊
1
,
8毛 in e o l e
甲荃丁子香酚
M e t h y l e u g e on l
Q一水芹烯
。 一
P h e ll a n d r e n e
榄香素
E le m i e in
母树主成分含 t (% )
M a i n e o m P o en n t
e o n t e n t s o f s e e d t er e
C A B B C
8 7~ 9 8
8 4 ~ 9 4
6
.
1 9 82~ 8 7
5 6
。
7 0 一
1
。
0 3 一
1
.
0 3 86
1
.
0 3 一
8 5 7
.
1 4
0 O
0 0
1 7
.
1 4
0 0
9 3~ 9 5
5 6
2 9
5 7
5 2~ 5 8 2 6 26
.
8 0 50~ 5 4 3 2 1
.
4 3 一
6 8~ 8 5 5 5
。
16 0 84 ~ 8 9 2 0 7 1
.
4 3
0 3 64~ 8 4 2 14
。
29
主分不明显
N o t e le a r
3 1 0
.
7 1
香叶醉 eG r a n io l 芳棒醉 L in a l o o l
8 6~ 90 84~ 91
甲墓丁子香阶
M e t h y l e u g
e
on l
7 3
注 : A : 油含量 0 11 e o nt e n t (写 ) , B . 株数 T r e e on . , C . 占总数 T o th e t o t a l a om u n t ( % ) , “ 一 ” 未发现 ;
“ 。” 实测结果为零 .
3 讨论
当今很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作为一个种的细毛樟个体表现 出叶油化学类型的多样
性 ,为迄今我国所发现的樟属植物中最多的化学型 ,它们都具有保存种质的价值 。 该种的叶
油中含如此高的金合欢醇 ( 54 % ~ 71 % )和香叶醇 ( 85 % ~ 98 % ) ,在香料植物中实属少见 , 并
未见报道 。 由于这两种成分在香料工业上有重大应用价值 ,因此 ,这一发现有较大的学术意
义和经济价值 。
为何在同一生态环境 ,细毛樟叶精油主成分如此众多 ,这是值得探讨的间题 . 我们认为
这是遗传分离所致 ,但属氧化合物的直链单菇类 , 如香叶醉 、 芳樟醇等 ,它们的有性后代明显
地分化 ,而属单环菇类 ,如甲基丁子香酚等有性后代分化较小 。
细毛樟具有萌发力较强的特性 ,种植一次可永续利用枝叶生产精油 , 采用此法 ,同时可
起到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作用 。 根据分布的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海拔 5 8。~ 1 2。。 m
的亚热带地区 ,为发展种植的宜林地 。
细毛樟以种子繁殖 ,培育苗木为发展种植的主要手段 ,二年生以上的植株香气可基本稳
定和鉴别 ,选优去劣 ,使产品优质 。 另可用无性繁殖的方法 ,培育苗木 , 目前虽然取得了较好
第 l期 新香料植物细毛樟的研究 63
的嫁接成活率 (8 6 %以上 ),还需要进一步试验和总结 , 以利指导繁殖和种植 .
细毛樟的珍贵化学型 ,如金合欢醇 、 香叶醇 、 芳樟醇 、 甲基丁子香酚等 ,野生资源极有限 ,
本园已建成有一定数量的种质 ,是深入进行生化生理研究的基因库 ,可供试验的材料 。
今 考 文 献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 82 , 3 1 , 17 。
eH l l
e r S R
,
M ili en G W A
,
E PA /N IH M
a s s SP e ct
r a l 伪 t a aB s e , W a s h i n gt o n : U . 5 . oG v e rn m e n t P r in -t
i n g o if ce
,
1 9 7 4
,
1
一
2
tS e n h a g a n E
,
A br a h a ms
s o n S
,
M e l a t t e
r t y F W
,
R e g i s t斗 o f M a s s SP e c t r a l aD t a . W il e y 一ntI e r s e ie n e e
P u b l ie a t io n
,
1 9 7 4
,
1
一
2
J
e n n in , W
,
et a l
. ,
Q
u a n t i t
a t ive
a
an l ys i
s o f 习a vo r a n d afr 盯a cne v ol a t i les by g la o s e a p i ll a r y g a s e h r o
-
m a t o g r a p hy
,
A e a d e m i e P r e s s I n e
. ,
1 9 8 0
石皖阳 、何 伟 、 文光裕等 ,植物学报 , 19 89 , 3 1 ( 3 ) : 2 0 9~ 2 14
朱亮锋 、陆碧瑶 、李敏敬等 ,芳香植物及其化学成分 ,广州 :海南人民出版社 , 198 , 26 ~ 27 , 30 ~ 32
喻学俭 、程必强 ,植物学报 , 1 9 87 , 2 9 ( 5 ) : 53 7~ 5 4 0
《中国香料植物栽培与加工 》编写组 ,中国香料植物栽培与加工 ,北京 :轻工业出版社 , 1985 , 46 ~ 51
程必强 、 喻学俭等 , 云南植物研究 , 1 9 9 1 , 1 3 ( 2 ) : 2 1 9~ 2 2 4
妇幻习司r. L户seóót`.1JìrfL月esL
S T U D Y O N T H E N E W P E R F U M E P L A N T
C I N N A M O M U M T E N U I P I L U M
C h e n g B i q i a n g X u Y o n g
(X ihs u a , g ab n n a T r op 1’ca l B ot a 二 ic aG dr , , A c a d em i a S i o i c a 拟滋” 砂 u o 6 6 6 3 0 3 )
Y u X u e jia n D i n g J i n g k a i
(尺 “ n m t’n g nI s t l’t u et of B o t a即 , A c a de 二 i a s访 l’ca K u n二 i , 9 6 5 0 2 0 4 )
A加 t扭 Ct
C i
n , a , o m。 , 如二 i P i l二 , oK s t e r m 15 a n e w p e r f u m e p l a n t i n Y u n n an . aB s e d o n i t s m a jo r e o m p o u dn s o f
lae f 0 11
5
ofr m d if fe
r e n t , tar i朋 , n in e e h e m ie a l t即 es e o u ld be d i v i d e d . v i z . af nr e s o l t y p e , g e r a n i o l t” e ,
lin a l o o l t yP e
,
me
t h y l e u ge
n o l t yP e
, e a m Ph o r t y p e
,
bo
r n e o l t即e , e i t r a l t yP e , 1 , 8一 in e o le t yP e , a n d e le m i e i n
t y p e
.
A m o n g t h e m
, t h e e o n t e n t o f af r e s o l t即 e 15 54写~ 7 1肠 , o f g e r a n io l t即 e 15 8 6% ~ 9 8 % , o f l ian l o l
t ” e 15 84 %~ 9 8% , o f me t h yl e u g e n o l t即e 15 69 %~ 5 9% .
C h e m ie a l a n a l y s is o f va
r
io u
s s t r a i n :
,
i n t r o d u e e d a n d e u l t iva t
e d in X is h u a n g b a n n a T r o p ie a l oB
t a n i e
G a r d e n
,
cA
a d e m ia S in i e a h a v e s h o w e d t h a t s e x u a l p r o g e n i e s o f t h e fa r n e s o l typ e (> 5 0% p l
a n t s )
, o f t h e
g e : a n io l t y p e (> 5 6写 p l a n t s ) , o f li n a lo o l t即 e ( ) 5 7 % p l a n t s ) a n d o f t h e me t h yl e u罗n o l t y p e ( > 7 1写
p l a n t s ) ca n m
a
i n t
a in t h e ir m a t e r an l fe
a t u r e s
.
sA
e x u a l d e s e e d a nt
s
ar
e s t a 卜·l e a ld o f fe w v a r ia t i o n s .
K e ywo
r ds
:
C i
” n a m o从“ 抓 t印“ i P il “ m ; aF r n e s o l , G e r a n io l ; L in a lo o l ; M e t h y l eu “ e n o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