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竹叶柴胡规范化种植标准操作规程(SOP)



全 文 :380 • 中医中药 • November 2011, Vol.9, No.31 Guide of China Medicine
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瞬目反射均减退。部分患者发病前可
有耳后及面部疼痛,病程中可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外耳
道出现疱疹[1]。
1.2 治疗方法
1.2.1 “面三针” 透刺为主治疗⑴
 取穴:“面三针”(面瘫1:地仓穴下1寸;面瘫2:相当于大迎
穴;面瘫3:太阳穴下1寸)、攒竹、下关、颊车、阳白、牵正、健侧
合谷、太冲,病程超过2周加足三里。操作:面瘫1向颊车穴透刺,进
针2.5寸;面瘫2向颧髎穴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3横透刺通过四白
穴,进针1.5寸;穴位横透选用3寸长针,针刺部位浅表(即沿皮刺),
并尽可能顺着面部肌纤维走向而进行透刺,其他诸穴常规针刺。
1.2.2 中药治疗,以江苏海安县中医院夏治平老先生的方药为基方加减。
 早期:桂枝10g、蚤休10g、板蓝根15g、细辛3g、白术10g、茯苓
10g、川芎10g加减
 晚期:牵正散、黄芪50 g、红花10g加减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
早晚各1次。
1.2.3 西药治疗
强的松80mg晨起顿服3日,此后每3日减10mg,24日后服用5mg
连续4d后停药。维生素B1 100mg肌内注射、维生素B12 500 μg肌内注
射,每日一次。
1.3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治愈,眼睑闭合良好,其他面肌功能基本恢复;好
转,临床症状改善,遗留不同的面肌功能障碍;未愈,治疗前后临床
症状无改善。
2 治疗结果
本例21例中,治愈19例,占90.48%;有效2例,占9.52%;未愈0
例;总有效率100%。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37岁,教师。2010年10月12日就诊。
患者素体健康,因最近加班劳累,今天早晨起床后自觉面部麻木
不适,到个体诊所咨询时被发现口角有点歪,于是介绍到我处就诊。
接诊时口角右歪,左侧额纹不显,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左侧
流泪、口角漏水,进食后齿颊面间滞留食物。诊断面神经麻痹。采取
上述综合治疗法。“面三针”透刺、攒竹、下关、颊车、阳白、牵
正、健侧合谷、太冲;中药早期方加减,每日1剂,早晚各1次,且配
合西药治疗。经过治疗20d后达到治愈标准,随访半年无任何不适。
4 讨 论
面神经麻痹分为Bell麻痹及Ramsay-Hunt综合征两种类型。面神经麻
痹可见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多为单侧,双侧者甚少。发病与季节
无关,我国发病率高达45.5/10万人/年。其外因与面部受冷风吹袭,面神
经的营养微血管痉挛,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所致。内因与面神经管
是一狭长的骨性管道有关,当岩骨发育异常,面神经管更为狭窄。
综合治疗中“面三针”透刺为主,通过多经穴透穴,使经气相互
沟通交融,与常规穴点面结合,增强了经络之间联系,加强了祛风活
血通络,有利于驱邪外达,祛风牵正。从局部解剖看,“面瘫1”相
当于与面神经下颌缘支伴行,以刺激其支配的下唇诸肌;“面瘫2”
横刺面神经颊支,以刺激其支配的口轮匝肌;“面瘫3”能刺激面神
经颧支及其所支配的眼轮匝肌。中药煎方中早期用桂枝温经通阳,蚤
休清热解毒、祛风,细辛解表散寒,祛风,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消
肿,板兰根抗病毒,川芎为“血中气药”,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
自灭”之意;晚期“牵正散”祛风通络,黄芪补经络之气,红花活血
化瘀改善微循环。同时配合皮质激素抗炎,维生素B1、维生素B12营
养神经。我们都知道临床中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效果较好,但本人在
工作中利用综合治疗更能缩短疗程,增强疗效,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因此综合治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建华,张仕年.江苏省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M].南京:凤凰出版
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 -14.
竹叶柴胡规范化种植标准操作规程(SOP)
林海霞1    王  砚1    孙翠萍1    王书林2
(1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 成都中医药大学峨眉学院,四川 峨眉山 614201)
【摘要】目的  竹叶柴胡为川产道地柴胡,被川贵云湘等地方中药材标准所收载,其特点是全株用药,符合当今节约型国策,其有效成份可
靠,发展前景看好,本课题旨在帮助药农生产优质高产无公害的竹叶柴胡;方法  按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规程(GAP)》要求,根据竹叶
柴胡的生物学特性,结合产区农业生态环境,进行多年实践并验证;结果  培训药农熟练地掌握了种植技能技巧,达到了竹叶柴胡优质高
产无公害的目的;结论  竹叶柴胡规范化种植标准操作规程(SOP),具有科学性、重现性及推广性。
【关键词】竹叶柴胡;规范化种植;SOP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1)31-0380-03
竹叶柴胡(Bupleurum marginatum Wal1.ex DC.)为伞形科柴胡属
植物,广泛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甘肃等地,全株均可入药,具
解表和里、疏肝解郁、提升中气的功效。本文的种植技术标准操作规
程(SOP)适用于控制竹叶柴胡生产全过程。
1 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要内容
本规程是按《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简称中药材
GAP)制定的,规范了优质无公害竹叶柴胡规范化生产的生产基地要
求、物种类型、栽培及生产管理、采收加工与贮藏运输等技术要求[1]。
1.2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与竹叶柴胡生长气候相近的生产基地。
2 引用标准[2]
GB3095~1982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二级);GB9137~1988 
《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标准》;GB3838~1988 《地面水环境质
量标准》;GB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
DOI:10.15912/j.cnki.gocm.2011.31.004
• 中医中药 • 3812011 年 11 月第 9 卷 第 31 期 中 国 医 药 指 南
级);GB/T5009~2003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局第32号令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 术 语
SOP 系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的英文名称
缩写。它是企业和基地种植者依据中药材GAP的规范,在总结前人经
验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特点,通过科学研究、生产试验,制定出的操
作规程[3]。
4 生产基地要求
4.1 温度 
竹叶柴胡喜温暖潮湿气候,其主产区年平均温度在17℃左右,最
低温度-17℃,最高温度35℃。竹叶柴胡生长期需要在10℃以上的积温
大于4000℃的地区生长最佳。
4.2 日照 
竹叶柴胡种植土地要求选择向阳地,一般年日照时数1000h以上
的地区较为适宜。发芽期及
幼苗期植株宜中度遮荫,成年期植株则需充足阳光。
4.3 降水
竹叶柴胡喜湿润,怕涝,竹叶柴胡生长要求年降雨量1000mm以
上,全年平均相对湿度65%~80%,超出此范围生长发育受抑制,
播种期为保证正常出苗降水量需>30mm,移栽期所需降水量较少,
25~30mm即可,随后的6~8月为旺盛生长期,降水量应>300mm,
8~9月若多雨则要注意排水防涝,以免影响产量。
4.4 海拔 
生于750m~2300m的山坡草地或林下。
4.5 土壤条件 
要求土壤疏松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耕层不浅于
30cm的沙质壤土或腐殖壤土,土壤酸碱度中性、微碱性或微酸性均能
生长,但粘重土、盐碱地及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
4.6 基地土壤、水质、大气标准
基地环境质量须委托省级以上有环境监测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
各指标含量符合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及
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大气环境符合GB3095~1982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要求,汞、镉、铅、砷、铜及农药残留
限量均未超标。
5 物种类型
5.1 种质资源
 竹叶柴胡Bupleurum marginatum Wall.ex Dc.
5.2 形态特征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50~120cm。根木质化,直根发达,棕褐
色,具细纵皱纹及稀疏的小横突起,长10~15cm,直径5~8mm,顶
端常有红棕色长2~10cm的地下茎。茎高50~120cm,绿色,基部紫
棕色,茎表面有淡绿色粗条纹,实心。叶鲜绿色,背面绿白色,革质
或近革质,叶缘具白色软骨质,下部叶与中部叶同形,长10~16cm,
宽6~14mm,顶端渐尖或急尖,有长达1mm的硬尖头,基部收缩成
叶鞘抱茎,脉9~13,茎顶部叶同形,逐渐缩小,7~15脉。复伞形
花序很多,顶生花序往往短于侧生花序,直径1.5~4cm;伞辐3~4
(7),纤细,不等长,长1~3cm;总苞片2~5,甚小,不等大,披
针形或小如鳞片,长1~4mm,宽0.2~1mm,1~5脉;小伞形花序
直径4~9mm;小总苞片5,披针形,短于花柄,长1.5~2.5mm,宽
0.5~1mm,顶端渐尖,具小突尖头,1~3脉,具白色膜质边缘;小伞
形花序花(6)8~10(12),直径1.2~1.6mm;花柄长2~4.5mm;
花瓣鲜黄色,上部向内折,较平而不凸起,小舌片矩圆形;花柱基厚
盘状,宽于子房。果广椭圆形,棕褐色,棱狭翼状,长约3mm,宽约
2mm,每棱槽油管3,合生面4。花期6~9月,果期9~10月[4]。
6 栽培及生产管理
6.1 选地、整地
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沙质壤土或腐
殖壤土,深翻30cm左右,打碎土块,耙平,施入腐熟农家肥35t/公顷
左右作基肥,翻耕1~2次,耙细整平。整地施肥后开厢,一般按1.5m
开厢,沟宽20cm,沟深20cm。
6.2 繁殖方法
竹叶柴胡用种子繁殖,可直播或育苗后移栽,大面积生产多用直
播。一般以4 月上旬前后播种为宜。根据具体海拔高度的不同调整播
种期,海拔低的地区可早些,海拔高的地区可晚些。①条播:按行距
17~20cm开浅沟条播。沟深约2cm,按25kg/公顷左右的播种量,将种
子均匀撒入沟内,覆上0.7~1cm的薄土,浇透水。注意经常浇水保持
土壤湿润,亦可在土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稻草或秸秆以达到保温保
湿的目的,10~12d即可出苗。②撒播:将拌有3倍量的草木灰或细沙
的种子,按30~45kg/公顷的播种量,均匀撒在整好的耕地上,然后
覆盖上一层稻草或秸秆以利于保温保湿,加速种子发芽出苗。③育苗
移栽:育苗移栽选阳畦,播种后待苗高7cm左右时即可挖取带土块秧
苗定植到大田去,行距18~25cm,株距15cm,覆土栽紧,浇足定根
水。待定植苗生出新枝新叶时,松土一次。做好保墒保苗工作是高产
的关键。
6.3 田间管理
①除草:当苗高10cm时,注意拔掉田间杂草,直到苗长到封行
为止。②中耕松土:竹叶柴胡在生长期要注意中耕松土,需进行3~4
次,特别是干旱和雨后土壤易板结,必须进行中耕,以促进植株生长
发育,防治病虫害发生。③追肥浇水:在竹叶柴胡生长期间根据土地
肥力及植株长势情况追肥,主要施氮肥和磷肥,一般需施肥2次,第
1次在4月中下旬或苗高10cm时除草后施腐熟农家肥15t/公顷左右;第
2次在6月下旬或7月上旬施腐熟农家肥15t/公顷左右。追肥后各浇一
次水。④排水防涝:竹叶柴胡不耐涝,在多雨季节要特别注意清沟排
水,以防发生根腐病等。
6.4 病虫害防治
6.4.1 主要病害  
①根腐病:常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初期,主须根的根尖先
受害,呈黑褐色,至根系维管束呈褐色病变。后期整个根部腐烂,只
剩下外皮,地上部分植株萎蔫,逐渐枯死。②斑枯病:常发生于高温
高湿的夏秋季节,8月为发病盛期,主要危害叶片。发病时叶上产生
直径1~3mm近圆形的病斑,中部灰白色,边缘暗褐色,上生黑色点
状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时,病斑成片,逐渐枯死。③锈病:常发生
于高温多湿季节,主要危害茎叶。发病初期,茎叶上出现零星锈色斑
点,逐渐遍及全株,影响植株生长及根部发育。
6.4.2 主要虫害 
竹叶柴胡的地上害虫主要有蚜虫、红蜘蛛等,危害植株的茎叶;
地下害虫主要有地老虎、蝼蛄、蛴螬等,危害幼苗的根系。
6.4.3 防治方法  
病虫害防治应贯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通过注意
排水防涝,清洁田园和土壤消毒等方法予以预防,防治措施中农药的
382 • 中医中药 • November 2011, Vol.9, No.31 Guide of China Medicine
使用应遵循《农药安全使用规定》。①根腐病防治方法:选择排水、
通透性良好的沙壤土种植。发病初期及时拔除发病植株,并用50%多
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的1000倍液浇灌,若病势较严重则采用清园防治
法,即将病残体全面清除,集中烧掉或深埋。②斑枯病防治方法:若
为发病初期,用50%的退菌特或多菌灵喷雾;亦可用波尔多液(硫酸
铜∶生石灰∶水为1∶l∶120)喷洒。③锈病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
25%粉锈宁l000倍液喷雾,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或用65%代
森锌5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即可。④虫
害防治方法:地上主要害虫可采用诱杀或人工捕杀方法,地下主要
害虫防治则采用3%苦参碱或90%敌百虫800倍液喷杀,每7~10d喷1
次,连续喷2~3次。
7 采收加工与贮藏运输
7.1 留种 
选择竹叶柴胡植株整齐、生长健壮的田块做为留种田,植株不摘
除花蕾,适当增施磷钾肥以保花增粒。待9~10月竹叶柴胡种子成熟
期,果实表皮由青变褐,子实变硬时,便可收获。因为竹叶柴胡抽苔
开花时间不一致,须成熟一株收获一株,以防种子脱落。
7.2 采收加工 
竹叶柴胡一般于播种后第2年9~11月,当果实由青转褐色时即可
采挖入药,用长锄挖起全株,抖去泥土,置通风干燥处晾干。净选
后,打捆成件,干燥储藏备用。
7.3 贮藏运输
①贮藏:本产品选用塑料编织袋包装或打包机压缩打包,并按
GAP要求,在每件包装上注明品名、规格、产地、批号、包装日期、
生产单位,并附上质量合格的标志。包装完毕后,贮藏在阴凉干燥
处。贮藏期间,应定期检查,消毒,保持环境卫生整洁,经常通风,
注意防潮,防霉变、虫蛀,若发现轻度霉变或虫蛀,应及时翻晒。②
运输: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具有良好的通气性,遇阴雨天应防
潮防雨。运输时严禁与其它有毒有害,可能污染其品质或易串味的物
质混装。
参考文献
[1]  王书林.中药材GAP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王书林,陈丹丹.川牛膝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J].中国
现代中药,2006,8(8):38-40.
[3]  杨慧,王书林.剑阁柴胡规范化种植技术标准操作规程[J].中国
现代中药,2009,11(3):21-24.
[4]  中科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1分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中医治疗肱骨髁上骨折72例临床分析
韩志国
(吉林省双辽市中心医院,吉林 双辽 136400)
【摘要】目的  研究中医疗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评估。方法  随机访问 72 例经中医疗法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治疗方法包
括正骨、夹板固定、功能锻炼和中药辅助治疗。结果  对本组 72 例随访结果显示,中医疗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72 例全部愈合,平均愈
合时间 43 天,治愈 60 例(8333%),好转 12 例(1637%),总有效率达 100%。结论  中医疗法对肱骨髁上骨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治
愈率较高。
【关键词】中医疗法;肱骨髁上骨折;正骨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1)31-0382-02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指肱骨内外髁上下2cm范围内的骨折,发
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是因为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
30°~50°的前倾角。跌倒时,肘后方着地,导致肘关节处于屈曲
位,由暴力传导致肱骨下端而骨折。根据暴力来源和骨折移位的方向
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自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笔者采用中医综
合疗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27例,受伤年龄
18~36岁,平均受伤年龄27岁,伤后就诊时间30min至6d;损伤原因:
跌伤48例,车祸伤14例,高处坠落10例;肘部正、侧位X线拍片检查显
示无移位26例,有移位46例。本组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
1.2 治疗方法
1.2.1 中医正骨
①伸直型骨折整复方法:患者仰卧,助手握患肢上臂,术者两手
握腕部,先顺势拔伸牵引,根据骨折远端的旋前或旋后移位情况,将
前臂旋后或旋前以整复,在伸肘位充分牵引,以矫正骨折重叠及旋转
移位。对于局部肿胀严重、开放性骨折,或7~21d尚未复位者,助手
握患肢上臂,将肘关节屈曲90°,术者双手拇指按压患者前臂远段背
侧,其余手指环抱前臂中段沿肱骨纵轴方向拔伸牵引。矫正后,改用
一手牵引,另一手的手掌放在患肢肘横纹上方,虎口朝患肢远端,拇
指按在内上髁处,把骨折远端推向桡侧,其余四指将骨折近端拉回尺
侧,矫正尺偏移位并使骨折端桡侧骨皮质嵌插并稍有桡倾。骨折远端
桡偏移的患者,手法相反,保留轻度桡偏,但切不可矫枉过正。然后
用手掌向下按压,拇指在尺骨鹰嘴处推骨折远端向前,握前臂之手在
持续牵引下徐徐弯屈肘关节至120°~130°位置,以矫正骨折远端向
后移位[1]。②屈曲型骨折整复方法:患者仰卧,前臂旋至后位,肘关
节完全伸直。助手握患肢上臂,术者两手握腕部,沿肱骨纵轴方向进
行拔伸牵引以矫正重叠移位。术者改用一手牵引,另一手的手掌置于
肘前,虎口朝患肢远端,拇指按在内上髁处,将骨折远端推向桡侧,
其余四指将骨折近端拉回尺侧以矫正尺偏移位。然后改用拇指置于骨
折远端前侧,向后按压,同时其余四指置于骨折近端后侧,向前提
拉,以矫正骨折远端向前移位[2]。③复位后固定方法:伸直型骨折,
将肘关节置于屈曲90°~110°位,夹板长度应上达三角肌中部,内、
外、后侧夹板超过肘关节,前侧板下至肘横纹,超肘关节长度固定
21d。并在鹰嘴后方加一梯形垫以防止骨折远端后移。屈曲型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