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叶底红的显微鉴别



全 文 :收稿日期:2014-11-18
基金项目:中医药公益性行业专项(201407002)
作者简介:蔡沓栗(1991-)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中药资源与品质评价;E-mail:angela_dali@ qq. com。
* 通讯作者:杨成梓,E-mail:tiebaojin@ 163. com。
叶底红的显微鉴别
蔡沓栗,张丽萍,杨成梓* ,郭 斌,王小兵
(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摘要 目的:为叶底红药材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叶底红的植物形态、显微构造(徒手切片、粉末特
征、叶表皮撕片)进行鉴别。结果:红色的叶背可作为叶底红形态鉴别的依据;根、茎横切面凯氏点明显、中柱鞘不
明显、木质部木质化范围广,粉末含纤维状石细胞;全草各器官粉末都含有细长的多细胞非腺毛和基部膨大、腺头
为圆形的多细胞腺毛。结论:叶底红的根、茎、叶中脉的横切面构造及其粉末特征可作为鉴别特征,为其研究和利
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叶底红;显微鉴别
中图分类号:R282.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15)07-1422-04
DOI:10. 13863 / j. issn1001-4454. 2015. 07. 020
叶底红 Phyllagathis fordii (Hance)C. Chen为野
牡丹科锦香草属植物〔1〕。《中华本草》记载其味微
苦、甘,性凉,有凉血调经的作用〔2〕。但野牡丹科植
物现多作为景观植物栽培,以药用为目的的开发很
少。目前,学者对于叶底红的研究仅限于繁殖育种
等相关方面〔3,4〕。本文对叶底红进行显微鉴别研
究,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叶底红植物提供参考。
1 材料与仪器
1. 1 材料 叶底红样品采集于福建尤溪九阜山自
然保护区林下路边灌草丛,经笔者杨成梓副教授鉴
定为叶底红 Phyllagathis fordii (Hance)C. Chen的全
草,标本及样品目前保存于福建中医药大学生药学
实验室。
1. 2 仪器 Nikon YS100 型生物显微镜;佳能 IXUS
140 数码相机。
1. 3 试剂 水合氯醛、盐酸、间苯三酚、乙醇、甲
醇、镁粉、氢氧化钠、三氯化铁,所用试剂均为分析
纯。
2 方法
对原植物进行形态学的描述。叶底红原植物进
行根、茎和叶中脉徒手切片、叶表皮制片,观察根、茎
和叶中脉横切面的组织构造及叶上、下表皮的显微
构造,进行绘图和文字描述。
3 结果
3. 1 原植物形态 草本,高 15 ~ 35 cm。茎以上部
位均被紫褐色短柔毛及长腺毛。叶对生,卵心形,顶
端短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细齿及缘毛,上面绿色,
下面紫红色,两面均被长柔毛及柔毛。花排成顶生
伞形花序,总花梗长 1 ~ 5 cm。花紫红色或紫色,花
萼陀螺形,裂片狭三角形。花瓣卵形至广卵形,雄蕊
8 枚,子房下位,4 室。蒴果杯状,为宿萼所包裹,种
子多数。7 月采摘多已结果。果期至 11 月。
3. 2 显微鉴别
3. 2. 1 根横切面:木栓层细胞红棕色,由 2 ~ 3 列
扁平的长方形木栓细胞组成。表皮细胞为 1 列较小
的类圆形细胞,紧密排列。皮层细胞较大,约占半径
的二分之一。内皮层明显,为 1 列切向延长的类长
方形细胞,有明显增厚的凯氏点。中柱鞘细胞较不
明显,为 1 列较小的类圆形细胞。韧皮部狭小,无明
显形成层,木质部发达,木化至中央,无髓部。见图
1、2。
图 1 叶底红根横切面详图(×25)
1. 木栓层 2. 表皮 3. 皮层 4. 内皮层 5. 凯氏点 6.
中柱鞘 7. 韧皮部 8. 木质部
·2241·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8 卷第 7 期 2015 年 7 月
图 2 叶底红根横切面简图(×16)
1. 木栓层 2. 表皮 3. 皮层 4. 内皮层 5. 中柱鞘 6.
韧皮部 7. 木质部
3. 2. 2 茎横切面:表皮为 1 列较小的类圆形细胞。
有腺毛和非腺毛,徒手切片时,易脱落。皮部有石细
胞散在。内皮层明显,细胞较小,为 1 列切向延长的
类长方形细胞,有明显增厚的凯氏点。中柱鞘细胞
不明显。韧皮部狭小,无明显形成层,木质部发达,
约占半径的三分之一。中央有髓部。见图 3、4。
图 3 叶底红茎横切面详图(×25)
1. 表皮 2. 石细胞 3. 皮层 4. 内皮层 5. 凯氏点 6.
韧皮部 7. 木质部 8. 髓
3. 2. 3 叶中脉横切面:上下表皮均为 1 列细胞,类
方形或近长方形,均有基部细胞膨大,腺柄较长,腺
头为多细胞构成的类圆形的腺毛和多细胞细长非腺
毛。主脉上表面微凸,下表面呈类矩形凸出,向中央
均有厚角组织。栅栏组织 1 列,细胞类圆柱形,不通
过主脉。主脉维管束为外韧型,韧皮部狭小,形成层
不明显,木质部导管数个成列。见图 5。
图 4 叶底红茎横切面简图(×10)
1. 表皮 2. 皮层 3. 石细胞 4. 内皮层 5. 韧皮部 6.
木质部 7. 髓
图 5 叶底红叶中脉横切面详图(×16)
1. 非腺毛 2. 上表皮 3. 栅栏组织 4. 韧皮部 5. 木质
部 6. 腺毛 7. 厚角组织 8. 下表皮
3. 2. 4 叶表皮:叶上表皮细胞多角形紧密排列,无
气孔。叶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众多,以
半环式为主。上下表皮均有多细胞腺毛和多细胞非
腺毛。见图 6。
3. 2. 5 根粉末:根毛长,基部多平直,部分先端呈
螺旋状,宽50 ~ 80 μm。导管多见螺纹导管,直径
·3241·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8 卷第 7 期 2015 年 7 月
图 6 叶底红叶上表皮(A)和下表皮(B)显微图(×40)
35 ~ 50 μm,有梯纹导管,直径 40 ~ 55 μm。可见纤
维状石细胞,长 300 ~ 400 μm,宽 50 ~ 60 μm。纤维
细胞长方形或梭形,宽 45 ~ 55 μm,多碎断。薄壁细
胞类圆形,细胞较大,长 150 ~ 200 μm,宽 120 ~ 180
μm。内皮层细胞可见明显增厚的凯氏点,细条成
环。木栓层细胞紧密排列,木栓化明显,长 100 ~
180 μm,宽 80 ~ 160 μm。见图 7。
3. 2. 6 茎粉末:导管多见螺纹导管,直径 40 ~ 50
μm,有梯纹导管,直径 45 ~ 55 μm。腺毛和非腺毛
多短碎。腺毛由数十个细胞构成,基部细胞膨大,腺
柄较长,腺头为多细胞构成的类圆形。非腺毛,2 ~ 9
个细胞构成,顶部细胞小而渐尖,约长 700 ~ 1 050
μm。纤维状石细胞较多,长 350 ~ 600 μm,宽 50 ~
60 μm。内皮层细胞可见明显增厚的凯氏点。薄壁
细胞类圆形,细胞较大,长 180 ~ 300 μm,宽 120 ~
200 μm。木薄壁细胞长 250 ~ 300 μm,宽 200 ~ 250
μm,细胞壁不均匀增厚,可见纹孔。见图 8。
3. 2. 7 叶粉末:腺毛和非腺毛与茎粉末中的腺毛
和非腺毛特征相同。叶上表皮碎片可见细胞多角形
排列。叶下表皮碎片多见气孔。石细胞类矩形,长
40 ~ 70 μm,宽 35 ~ 55 μm。导管为螺纹导管,直径
15 ~ 30 μm。可见纤维碎片。见图 9。
图 7 叶底红根粉末图(×40)
1. 根毛 2. 导管 3. 纤维状石细胞 4. 纤维 5. 薄璧细
胞 6. 内皮层细胞 7. 木栓细胞
图 8 叶底红茎粉末图(×40)
1. 腺毛 2. 导管 3. 非腺毛 4. 纤维状石细胞 5. 内皮
层细胞 6. 薄壁细胞 7. 纤维 8. 木薄璧细胞
4 小结
叶底红具有独特鲜明的植物形态和显微构造特
点。红色的叶背可作为其形态的鉴别依据;根、茎横
切面显微构造中,凯氏点明显、中柱鞘不明显、木质
·4241·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8 卷第 7 期 2015 年 7 月
图 9 叶底红叶粉末图(×40)
1. 腺毛 2. 非腺毛 3. 叶上表皮 4. 叶下表皮 5. 石细
胞 6. 导管 7. 纤维
部木质化范围广。根、茎粉末含有纤维状石细胞,全
草各器官粉末都含有细长的多细胞非腺毛和基部膨
大、腺头为圆形的多细胞腺毛。
叶底红在福建分布较广,且蕴藏量较大。目前,
野牡丹科植物的福建应用市场以栽培为观赏植物为
主。对于野牡丹科植物的药用价值尚未见明确报
道。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探索,挖掘其药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陈介 . 中国植物志[M].第 53(1)卷 . 北京:科学出版
社,1984:222-22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 中华本草
[M].第五册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92-
693.
[3]林秀香,陈振东,林秋金,等 . 叶底红种子发芽特性研究
[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8) :156-159.
[4]蔡坤秀,陈振东,林宗铿,等 . 叶底红组织培养和快速繁
殖条件的优化[J]. 福建农业学报,2012,27(6) :621-
625.
·5241·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8 卷第 7 期 2015 年 7 月